一、提高活塞式煤式气压缩机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吴腾[1](2019)在《气波引射器的流动与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气波引射器是一种利用高低压流体直接接触形成的压力波实现能量高效传递的引射增压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转速低、能量传递效率高并可带液运转等优点,在天然气地层压力能综合利用的多气合采工艺以及工业余能回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气波引射的流动特征及各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针对中压排气动压损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稳流与扩压结构。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构建了气波引射波图,并对压力波的形成与传播特性以及各端口的流动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2)建立了二维、三维周期性数值计算模型,并对引射过程的流动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了分界面的运动规律、稳压区长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间隙对引射的影响机理及泄露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反馈结构的影响机理、最优参数及其适用范围进行研究。(3)搭建了气波引射性能实验平台,研究了中压偏距、固壁距离和进出口间隙宽度对引射性能的影响,并得到其最优值的选取和设计方法;固定结构参数,研究了各操作参数偏离设计点后引射性能和入口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设计转速对引射性能、各端口质量流量和设备处理量的影响,指出设计转速存在最优值。(4)建立了中压排气能量损失计算模型,对不同压缩比下的能量损失进行定量研究,指出小压缩比工况下能量损失值大于低压气体的能量提升量;提出了一种稳流与扩压结构,对中压气体的动压进行回收,有效降低其排气过程的能量损失,并使得引射过程中波转子两侧实际的压缩比小于系统的压缩比。当膨胀比为1.5,压缩比为1.1时,引射率可达138.7%,提升量为54.1%。当膨胀比为2.0,压缩比为1.4时,引射率为原引射过程的2.03倍。
宋显民[2](2018)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油气开发正在向滩海和海洋发展。冀东南堡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滩海油田,受地面和地下条件限制,多采用丛式大斜度井平台结合气举采油技术进行开发。采用传统气举技术进行检阀作业时,频繁的管柱起下操作会导致高昂的费用投入,如,仅冀东南堡油田NP1-3人工岛大斜度气举井的检阀作业费及占井产量损失就高达2亿元以上。如果大斜度气举井采用钢丝投捞替代常规起下管柱方式更换气举阀,则可以大幅节省作业费用,缩短检阀操作占井时间,同时避免入井液对地层的伤害。尽管投捞式气举采油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起下管柱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冀东油田大斜度井井身结构的复杂性(造斜点高、井斜角大、多井段),气举投捞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体现在:①当井斜过大时,钢丝及投捞工具串对载荷、摩阻、速度的敏感性增强;②绞车、井斜、井型、投捞器参数、下冲距离等对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作业过程和下冲速度影响变大;③由于井斜变化大,投送器、工作筒对准锁紧控制困难;④随着井斜增加,气举投捞系统中用于气举阀投送的有效下冲物能够提供的能量越来越小,难以达到气举阀投送到工作筒偏孔中所需的最小能量要求。由于以上原因,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技术发展缓慢,极度缺乏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模型、力学特性分析、关键工具和安全控制方法研究,严重束缚了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详细调研国内外气举投捞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冀东油田大斜度井开发为背景,开展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及其安全控制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在详细分析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工艺和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现有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中投捞失效机理,提出了气举投捞成功的判定法则,即投送器下冲剩余能大于阀入偏孔所需最小能量、导向对准度大于零。(2)提出了大斜度井井眼轨迹模拟、钢丝-油管接触分析、油管压差阻力计算等系列方法,以此建立了综合考虑井口滚筒、井口辅助装置、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的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高斯消去法结合迭代法实现了模型的求解,采用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根据气举投捞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找到了投捞工具串下入、投送、上提、打捞等过程载荷变化规律,揭示了下冲过程中井斜、井深、井眼轨迹、冲程、投捞器几何参数等因素对下冲速度和下冲剩余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运动方式,即,将整体投送工具串做为下冲物,并以较长冲距一次向下冲击,在工作筒内完成下冲旋转导向。(4)建立了投捞式气举阀、气举工作筒、投送器等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关键工具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关键工具的研制。(5)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特征及关键工具研制的基础上,从井下气举管柱、地面提升系统、钢丝、投捞工具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和安全控制方法理论技术体系。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力学分析理论、控制方法、关键工具设计正确合理,可显着提高投捞成功率,降低作业费用,为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欧世兴[3](2018)在《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海油近年来在南海发现不少大的天然气田,特别是在沿海南岛区域。由于海上装置的特殊性,生产的天然气一般通过海底管线输送到香港或海南等下游用户。随着气田的持续开发,往往在气田生产的中后期,随着生产年限的增加,气藏压力不断下降,产能快速递减。为保证下游用户用气需求及提高本身气田采收率需要,本文通过对气田地下油气储藏状况的分析研究,在地下油藏能量逐步衰减,井下调整措施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下,结合平台空间有限的特点,研究设计了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在地下油藏工程和地面气体处理的有机配合下,通过地面设施进行挖潜,其核心技术是通过压缩机转子更换改造,从而实现气田的初步整体降压开采,在此基础上,应用天然气喷射器技术方案,实现气田进一步的局部深度降压开采,并对相关工艺子系统如生产水、凝析油处理流程等进行优化改造,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设备和最大限度减少工艺流程改造,综合考虑主体与辅助配套的系统工程设计,包括工艺、设备、自动控制的全面技术改造,从而降低井口整体回压和单井生产压力,实现气田的降压开采和生产,最后达到提高气田产能、延长气田经济生产年限和提高气田整体采收率的目的,对解决海上老气田的后期开发生产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同时本文在降压开采工艺改造优化方案设计中,根据国家对海上平台节能的要求,实施闪蒸罐低压燃料气再利用方案,这些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陈亮[4](2016)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优化》文中提出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合成氨工艺及氨冷冻工艺技术进展,并对国内合成氨生产中的各类压缩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实例介绍,归纳了离心式压缩机的工业应用情况。通过对比各种制冷压缩机的工业应用来突出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了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特点和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介绍了氮肥厂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和改造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新上节能设备的各种外部影响因素来说明氮肥厂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LG31.5Ⅲ-A型螺杆式氨冷冻压缩机和重庆通用有限公司生产的KLDASN-C型的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各种性能参数,应用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在三宁氮肥厂氨冷冻工艺中的应用情况。针对两种类型的压缩机,从能源消耗和提供冷量方面进行了计算,从密封装置和循环冷却水的技术水平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实际运行、设备开停、操作难易度以及异常情况处理方面进行了实践,全方位分析了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优势。虽然在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设计安装、运行和改造均存在一定缺陷,但是经过优化处理后有很大改善。通过分析这些问题,针对目前对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中各种不足提出了制度上的优化方案,包括运行管理优化、故障处理优化和工艺流程优化,并用实际运行证明了优化效果。经过实践证明,机组通过稳定蒸汽来源维持汽轮机组稳定,通过控制机组转速和喘振阀门开度来减小振动,通过稳定氮气来源确保干气密封稳定运行,通过备用螺杆压缩机维持工艺稳定的方法对氨冷冻系统甚至是整套合成氨系统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是非常重要的。最后针对合成氨系统对氨冷冻稳定运行的高要求做出了常开离心式压缩机,异常情况下备用螺杆式压缩机的工艺方案。通过这几种手段控制机组运行的效果是明显的,满足了生产需要,也提高了整套装置的效益,为吨氨成本的降低做出了贡献,满足公司安全环保的理念。通过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积累了蒸汽轮机驱动大型设备的经验,优化辅助装置的同时为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柯平[5](2016)在《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往复压缩机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超电流及排气温度过高等问题,直接导致机器能耗过大。气阀能耗对往复压缩机的效率有着极大影响。传统计算往复压缩机能耗时,并未直接计算出气阀能耗,而是对压缩机的实际循环过程进行了简化,采用固定的吸、排气相对压力损失替代了不断变化的吸、排气压力损失,得出压缩机能耗。此外,传统计算往复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方法也忽略了吸、排气阀能耗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气阀能耗显得尤为重要。把往复压缩机的能耗分为气阀能耗与压缩机理论循环能耗之和,建立了往复压缩机气阀的工作过程数学模型,通过Visual Basic编程得出气缸实际压力曲线,并对此积分计算出气阀能耗,进而计算出往复压缩机实际排气温度。探究气阀结构型式、气体性质、连杆比、气阀相对余隙容积、压比及弹簧力对气阀能耗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往复压缩机吸、排气阀的能耗,推导了吸、排气阀能耗比及吸、排气阀总有效通流面积比的计算公式,分析连杆比、等熵指数、气阀相对余隙容积及压比对吸、排气阀能耗比的影响规律。为了有效降低气阀总能耗,提出了吸、排气阀的差异化设计方法。采用上述方法对6M50-305/320氮氢气压缩机一级气阀和D-12/288-314氮氢气循环压缩机气阀进行改造设计,改造后的气阀能耗大幅度下降,表明上述方法是有效可信的。本文所做工作对往复压缩机及其气阀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翔[6](2015)在《南堡油田1-3人工岛气举采油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举采油技术是当前重要的人工举升技术之一,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研究整体气举采油技术在南堡1-3人工岛的应用,总结出了包括大斜度井气举采油设计方法、配套工具和工艺管柱、气举井工况诊断方法以及系统效率评价和优化配气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气举采油技术,为今后气举技术在南堡油田1-3人工岛的继续推广提供了支撑。对于气举采油技术在滩海油田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南堡油田1-3人工岛整体气举采油平台为例,研究气举采油技术在滩海大斜度井中应用时的气举设计、井下工具选择、工艺优选、工况诊断、系统效率评价以及优化配气等重要环节,旨在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南堡油田1-3人工岛的气举采油技术、并推动技术进步。本文运用了物理模拟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以及现场实验等多种方法,内容围绕大斜度井多相管流压力温度计算方法优选、大斜度井气举工艺管柱及工具研究、气举配套技术以及系统效率评价和优化配气方法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主要进展有:(1)对南堡油田气举井的多相管流流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合不同倾角下气液两相流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现场实际井况,对多相管流公式进行了评价优选,确定了适合南堡油田的不同井斜角的多相管流公式,精确预测不同井斜角下的井筒压力温度分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斜度井气举设计方法,通过大量的现场应用,证明该设计方法满足工程设计需要。(2)根据南堡油田气举井的井况及气举工具应用经验,优选了大斜度井气举井下工具,并提出了适应不同井斜角的多种气举采油工艺管柱,满足了油田不同井况,不同生产目的的需求。(3)总结优选出了包括大斜度井气举工况诊断技术,气举井清防蜡技术等在内的适合滩海人工岛整体气举的配套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保证了整个人工岛气举井的协调生产运行。(4)对南堡油田气举井系统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确定了适合油田的气举井系统效率评价方法,为单井、井组以及整个区块的优化配气提供了依据,节省高压举升气体的同时,提高了系统效率及产量。自2014年至今,南堡1-3人工岛持续开展气举井单井及区块优化配气,共进行10次大规模区块配气和908井次单井注气调整,累计增油3140.9吨,举升效率提高了5%。取得了明显的的效果。
王涛[7](2015)在《聚丙烯压缩机长周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安石油化工厂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压缩机目前运行周期较短,每年都需要停工进行检修,不定期抢修,在长周期运行方面与国内外同行业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压缩机装置长期平稳运行的主要因素有:1)循环冷却水水质较差,冷换设备换热效果不好;2)气阀故障;3)压缩机分液罐效果差;3)工艺介质带油带粉严重;5)丙烯流量波动;6)助催化剂等化工原料注入量过大7)其它设备故障引起压缩机停机。论文通过对影响聚丙烯压缩机长周期运行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分析总结出原因的基础上,对各个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1)改变局部水质,并增加冷换面积较大的换热器;2)选用双缓冲结构气阀及抗油粘滞气阀;3)增加过滤器;4)调整洗涤塔循环量,控制洗涤塔中铝含量(质量分数);5)化工原料加入比例的调节;6)装置重要设备的参数优化和改造。通过改进,使得聚丙烯装置运行周期明显延长,设备故障检修频次降低,机组非计划停机及装置非计划停工次数明显减少,生产维护成本显着降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对国内同类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党美娟[8](2015)在《CNG加气站能耗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能降耗”是工业用能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当今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rual Gas,简称CNG)作为绿色环保能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我国的车用CNG技术已经发展近三十年,但是现有CNG加气站仍然存在运行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CNG行业的发展。本文对CNG加气站全生产过程进行能耗分析评价,确定有效节能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途径。论文针对当前CNG加气站能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加气站工艺和设备方面主要的能耗表现形式和环节,分析了不同种类能源消耗量的计算方法,提出单位销量综合能耗分析方法。针对CNG生产工艺过程和特点,建立可用于CNG加气站生产过程能耗评价的理论体系;辨识了CNG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主要能耗环节;建立CNG生产过程能耗的评价模型,分析评价CNG生产过程中主要工艺的能源消耗状况。其次,结合所调研的数座CNG常规加气站,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CNG加气站压缩系统、脱水装置、储气装置及加气装置能耗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到对设备能耗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结果,为加气站的节能运行提供指导。基于以上分析,针对CNG加气站最大节能点,即压缩系统电耗,以本文选择四川省的数座CNG常规加气站为实例,结合加气站实际情况和实施节能途径的可能性,分析其能耗过高的原因,并从工艺技术、设备水平、运营的节能管理等方面,通过合理调节工艺参数、优化压缩机结构、优化工艺流程、优化储气规模及节能管理,提出节能途·径。节能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1)针对进气压力低的现状,优化工艺流程后,生产能力提高达37%,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压缩机启停频率降低,耗电量下降;(2)优化压缩机结构,降低各级进排气温度,单耗降低,节能率达4.13%,每年可节省电费25988元;(3)优化加气站储气规模,减少了4h的电力高峰用电,实现了调峰和减少高峰用电的目的,每年将节省电费23万元,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实现了压缩系统的节能降耗。对CNG加气站进行能耗分析及节能途径研究,可以有效的预测工艺过程和不同参数组合后的能耗变化,为工艺优化、设备匹配及能耗的控制等决策行为提供依据,对CNG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指明了方向。
冯永兵[9](2015)在《苏里格气田东区排水采气工艺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苏里格气田的规模开发,低压、低产、产水气井已经越来越多,但由于产量低不能完全满足气井携液生产的要求,井底及井筒产生积液,导致气井产量降低,无法正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气井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排水采气措施,才能使气井总的经济效益最大,就成为产水气井开发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苏里格东区产水气井的生产历史,对了国内外主要的排水采气工艺的在苏里格东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井况、不同生产阶段的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方案;同时针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地质概况及气井产水状况和开发工艺特点,进行了泡沫排水采气适用性评价研究,开展了UT-6起泡剂机理研究,评价优选了适合苏里格气田气井的起泡剂;另外,进行了井下节流器适用性评价,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最后,在室内研究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先后在苏里格气田开展泡沫排水采气现场试验,进行井下工作参数的分析评价,提出低产低压气井排水采气技术对策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苏里格气田东区低产低渗气井的排水采气技术,对苏里格气田中后期的开发起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进行了井下工作参数的分析评价,针对低产低压气井提出了专门的排水采气技术方案。
王雁飞[10](2014)在《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故障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缺口不断加大,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加快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提高国内煤层气资源利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非常现实而有效的途径。文章以DF-5/10-40型煤层气压缩机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常见故障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二、提高活塞式煤式气压缩机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活塞式煤式气压缩机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气波引射器的流动与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压力能传递增压技术 |
1.2.1 间接式能量传递增压技术 |
1.2.2 直接式能量传递增压技术 |
1.3 波转子压力交换技术研究 |
1.3.1 燃气轮机波转子技术 |
1.3.2 车用波转子技术 |
1.3.3 内燃波转子技术 |
1.3.4 制冷波转子技术 |
1.3.5 引射增压波转子技术 |
1.4 本章小结 |
2 气波引射原理及流动分析 |
2.1 端口内定常流动分析 |
2.2 非定常波动理论 |
2.2.1 激波的形成与传播特性 |
2.2.2 膨胀波的形成与传播特性 |
2.3 气波引射原理及设备结构 |
2.3.1 气波引射器的工作原理 |
2.3.2 气波引射器的结构介绍 |
2.4 性能评价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3 气波引射内部流动数值研究 |
3.1 控制方程与离散格式 |
3.1.1 控制方程 |
3.1.2 湍流模型 |
3.1.3 离散格式与求解器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二维数值模型 |
3.2.2 三维数值模型 |
3.2.3 数值模型验证 |
3.2.4 二维与三维数值模型比较 |
3.3 分界面运动规律研究 |
3.3.1 压缩比对分界面影响研究 |
3.3.2 膨胀比对分界面影响研究 |
3.4 稳压区影响的研究 |
3.4.1 稳压区长度对引射性能的影响 |
3.4.2 压缩比和膨胀比对稳压区压力的影响 |
3.5 间隙泄露过程与机理研究 |
3.5.1 膨胀波在间隙处反射过程研究 |
3.5.2 三维整机间隙泄露过程研究 |
3.6 反馈式结构数值研究 |
3.6.1 反馈式结构对引射过程的影响 |
3.6.2 反馈端口参数优化 |
3.6.3 反馈结构适用范围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气波引射实验研究 |
4.1 实验平台搭建 |
4.1.1 实验流程介绍 |
4.1.2 实验配套系统 |
4.1.3 实验研究参数调节方法 |
4.1.4 重复性实验研究 |
4.2 结构参数对引射性能的影响研究 |
4.2.1 中压端口偏距影响研究 |
4.2.2 固壁距离影响研究 |
4.2.3 间隙宽度影响研究 |
4.3 操作参数对引射性能和流量的影响 |
4.3.1 工作转速影响研究 |
4.3.2 高压入口压力影响研究 |
4.3.3 中压出口压力影响研究 |
4.4 设计转速对引射性能和流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构改进与优化 |
5.1 倾斜端口结构研究 |
5.2 稳流与扩压结构研究 |
5.2.1 中压排气损失分析 |
5.2.2 动压回收方法 |
5.2.3 稳流与扩压结构对引射过程和性能影响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外大斜度井采油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气举技术现状 |
1.2.3 国内外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气举投捞工艺方法及工作机理 |
2.1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工作机理及工艺分析 |
2.1.1 直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分析 |
2.1.2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 |
2.1.3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控制方法 |
2.2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及大斜度井投送成功判定条件分析 |
2.2.1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 |
2.2.2 基于投送成功评价指标的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失效机理 |
2.2.3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成功的判定条件 |
2.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构成及其基本运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 |
3.1 井眼轨迹的几何描述 |
3.1.1 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
3.1.2 曲线坐标系的基本理论 |
3.1.3 测斜数据的插值计算 |
3.2 井筒内液体引起的外力 |
3.2.1 钢丝在井下受到的粘滞力 |
3.2.2 造斜段钢丝中张力及摩擦力 |
3.2.3 投捞器在油管内和在工作筒内的压差阻力计算 |
3.3 全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1 基本假设及计算模型建立 |
3.3.2 井口辅助提升装置相互作用模型 |
3.3.3 下入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模型 |
3.4 模型的求解方法及边界条件 |
3.4.1 差分公式 |
3.4.2 差分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4.3 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
3.4.4 系统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分析 |
3.5 模型的实验验证 |
3.5.1 实验井基本情况 |
3.5.2 模型验证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 |
4.1 典型大斜度井井身结构参数 |
4.2 投送器下放、上提过程力学分析 |
4.2.1 下入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
4.2.2 上提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
4.3 下冲速度(下冲剩余能)的参数影响分析 |
4.3.1 冲程的影响 |
4.3.2 开始下冲的固定点深度的影响 |
4.3.3 井斜的影响 |
4.3.4 井型的影响 |
4.3.5 投捞器几何参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研制 |
5.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 |
5.1.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方式建立 |
5.1.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运动方式设计 |
5.1.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的实现途径 |
5.2 大斜度井气举工作筒设计原理 |
5.2.1 工作筒结构设计原理 |
5.2.2 关键工具参数关联分析及工作筒参数设计 |
5.2.3 材料优选及加工工艺 |
5.3 大斜度井投捞式气举阀设计原理 |
5.3.1 锁紧机构设计 |
5.3.2 主体结构设计 |
5.3.3 材料优选 |
5.4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器设计原理 |
5.4.1 结构设计 |
5.4.2 材料优选 |
5.4.3 操作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
6.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
6.1.1 大斜度井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
6.1.2 投捞器在气举管柱内下行过程的安全控制方法 |
6.1.3 安全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关键参数 |
6.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井下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
6.2.1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管柱设计 |
6.2.2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井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
6.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地面提升系统安全控制方法 |
6.3.1 气举投捞钢丝作业地面防喷装置安全控制方法 |
6.3.2 试井车选择 |
6.4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作业钢丝投捞工具串安全控制方法 |
6.4.1 钢丝选择及参数 |
6.4.2 工具串结构及参数优选 |
6.4.3 气举阀投捞过程安全控制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 |
7.1 试验目的、原理及方法 |
7.1.1 试验目的 |
7.1.2 试验原理 |
7.1.3 试验方法 |
7.2 试验结果 |
7.2.1 关键工具性能室内试验结果 |
7.2.2 气举投捞工艺室内投捞试验结果 |
7.2.3 大斜度试验井NP118X1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试验结果 |
7.2.4 NP13-X1938井气举投捞实验结果 |
7.2.5 其它大斜度井的气举投捞试验结果 |
7.3 试验分析 |
7.3.1 室内投捞试验分析 |
7.3.2 现场投捞试验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1 大斜度井气举井生产及投捞方式检阀的规程 |
附录2 大斜度井试井车安全控制规程 |
附录3 大斜度井钢丝作业操作规程 |
(3)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有工艺直接整体降压生产 |
1.2.2 增加压缩机组进行降压开采 |
1.2.3 分阶段降压开采 |
1.2.4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 |
1.3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XX气田降压开采可行性研究 |
2.1 XX气田开发现状 |
2.1.1 XX气田简介 |
2.1.2 XX气田勘探开发及调整措施阶段 |
2.1.3 XX气田产量递减阶段 |
2.1.4 降压开采前气藏现状 |
2.2 XX气田生产流程与降压开采面临的问题 |
2.2.1 海上气田及生产装置的特殊性 |
2.2.2 XX气田天然气生产流程 |
2.2.3 XX气田主要工艺设备及处理 |
2.2.4 XX气田生产压力控制流程 |
2.2.5 XX气田生产瓶颈 |
2.2.6 降压开采面临问题 |
2.3 降压开采时的气藏数值模拟与增产潜力分析 |
2.3.1 降压开采气藏理论分析 |
2.3.2 降压开采气藏治水分析 |
2.3.3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
2.3.4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流程 |
2.3.5 降压开采气藏数值模拟结果 |
2.4 降压开采的流程运行模拟与可行性分析 |
2.4.1 生产产能及湿气压缩机串联测试 |
2.4.2 降压开采流程运行模拟分析 |
2.4.3 降压开采主要工艺设备校核 |
2.4.4 压缩机及附属设备评估校核 |
2.4.5 流程运行模拟及可行性分析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降压开采技术方案设计 |
3.1 总体设计和基础数据 |
3.1.1 设计原则和研究内容 |
3.1.2 设计基础数据 |
3.2 总体工艺改造方案设计 |
3.2.1 生产分离器降压操作方案设计 |
3.2.2 天然气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3 凝析油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4 闪蒸罐低压天然气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5 生产水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2.6 总体工艺流程改造方案设计 |
3.3 压缩机改造方案 |
3.3.1 机组本体的改造 |
3.3.2 机组改造方案设计 |
3.3.3 压缩机附属设备的改造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喷射降压技术方案研究 |
4.1 热力压力机及喷射技术原理 |
4.1.1 热力压力机及喷射技术基本原理 |
4.1.2 天然气喷射技术应用 |
4.1.3 海上气田天然气喷射技术可行性分析 |
4.2 天然气喷射技术方案设计 |
4.2.1 方案设计基本条件 |
4.2.2 设计工况选择 |
4.2.3 工艺流程方案设计 |
4.2.4 具体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降压开采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 |
5.1 压缩机改造降压开采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5.1.1 压缩机机组改造方案设计工艺测试 |
5.1.2 工艺流程优化方案设计的工艺测试 |
5.1.3 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效果分析 |
5.1.4 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的效果预测及经济效益 |
5.2 天然气喷射降压开采技术方案应用效果分析 |
5.2.1 喷射器效率及降压效果测试 |
5.2.2 天然气喷射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的气田产量预测 |
5.2.3 节能及经济性分析 |
5.2.4 推广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合成氨生产的技术进展及应用 |
1.1.1 合成氨工艺路线 |
1.1.3 合成氨中气体压缩类型 |
1.1.4 合成氨中制冷工艺类型 |
1.1.5 氨冷冻应用范围及流程 |
1.2 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及应用 |
1.2.1 离心压缩机的分类和特点 |
1.2.2 离心压缩机的结构和原理 |
1.2.3 各种制冷机与离心式制冷剂的对比 |
1.2.4 影响离心压缩机制冷的因素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三宁氮肥厂现状分析 |
2.1 氮肥厂合成氨技术改造的基本情况和必要性 |
2.2 氮肥厂应用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必要性 |
2.3 氮肥厂合成装置氨冷冻工段冷量需求和设备选型 |
第3章 氮肥厂对氨冷冻压缩机应用优化 |
3.1 氮肥厂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 |
3.1.1 螺杆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及能量衡算 |
3.1.2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应用及能量衡算 |
3.1.3 离心式与螺杆式氨冷冻压缩机应用对比 |
3.1.4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 氮肥厂对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的优化 |
3.2.1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运行管理优化 |
3.2.2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故障处理优化 |
3.2.3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工艺流程优化 |
3.2.4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指标分析优化 |
3.3 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应用优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
3.3.1 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 |
3.3.2 公司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
3.3.3 新设备新工艺应用优势与瓶颈 |
3.3.4 人才培养与新设备的完美结合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往复压缩机能耗研究现状 |
1.2.2 气阀能耗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所做工作 |
第二章 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计算 |
2.1 引言 |
2.2 环状阀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
2.2.1 环状阀吸、排气过程流动微分方程 |
2.2.2 环状吸、排气阀阀片的运动微分方程 |
2.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2.3 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计算 |
2.3.1 气流流过气阀全开时的能耗计算 |
2.3.2 考虑气阀运动规律后的能耗计算 |
2.4 往复压缩机排气温度计算 |
2.4.1 气阀全开时排气温度的计算 |
2.4.2 考虑气阀运动规律后排气温度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气阀能耗的影响因素 |
3.2.1 气阀结构型式 |
3.2.2 气体性质 |
3.2.3 连杆比 |
3.2.4 相对余隙容积 |
3.2.5 压比 |
3.2.6 弹簧力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往复压缩机吸、排气阀能耗对比 |
4.1 引言 |
4.2 吸、排气阀能耗比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 吸、排气阀差异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低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的工程应用 |
5.1 引言 |
5.2 6M50-305/320氮氢气往复压缩机一级气阀改造 |
5.3 D-12/288-314氮氢气循环压缩机气阀改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6)南堡油田1-3人工岛气举采油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相流流型及压力温度预测 |
1.2.2 气举井下工具的研究 |
1.2.3 气举井工况诊断及系统效率评价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南堡油田1-3人工岛概述 |
2.1 油藏概况 |
2.1.1 储层特征 |
2.1.2 油藏类型 |
2.1.3 油藏物性参数 |
2.1.4 流体物性参数 |
2.1.5 开发方式要点 |
2.2 南堡1-3人工岛井位部署及井口分布情况 |
2.2.1 井位分布概况 |
2.2.2 南堡1-3人工岛井口布置 |
2.3 井眼轨迹分布情况 |
2.4 南堡1-3人工岛油井举升方式优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斜度井气举采油设计方法研究 |
3.1 多相管流压降计算方法选择 |
3.1.1 多相垂直管流压力梯度计算方法 |
3.1.2 倾斜管多相流压力计算方法 |
3.1.3 水平管多相流压降计算方法 |
3.1.4 大斜度井气举模拟实验 |
3.1.5 大斜度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
3.2 大斜度井环空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
3.2.1 模型的建立 |
3.2.2 预测方法的导出 |
3.2.3 大斜度井静气柱井底流动压力计算 |
3.2.4 大斜度井动气柱井底流动压力计算 |
3.3 大斜度井气举设计方法及实施效果 |
3.3.1 气举设计数学模型 |
3.3.2 南堡1-3人工岛气举设计结果及实施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举采油工艺管柱及配套工具研发 |
4.1 气举井下管柱类型优选 |
4.2 气举采油工艺管柱结构及配套工具 |
4.2.1 直井半闭式工艺管柱 |
4.2.2 井斜角小于30°工艺管柱 |
4.2.3 井斜角在30-50°工艺管柱 |
4.2.4 井斜角大50°工艺管柱 |
4.2.5 射孔-气举一体化工艺管柱及配套工具研制 |
4.2.6 防污染气举工艺管柱及配套工具研制 |
4.3 气举阀及工作筒的选择 |
4.3.1 气举阀 |
4.3.2 工作筒 |
第5章 气举采油配套工艺技术 |
5.1 大斜度气举井工况诊断技术 |
5.1.1 大斜度井工况测试及诊断技术 |
5.1.2 连续气举采油井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
5.2 气举井清防蜡工艺 |
5.2.1 气举井结蜡原因分析 |
5.2.2 气举井清防蜡技术 |
第6章 气举采油系统效率及配气优化研究与应用 |
6.1 地面注气系统及工艺参数优选 |
6.2 气举系统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
6.2.1 气举系统效率评价指标 |
6.2.2 系统效率计算与评价 |
6.2.3 提高气举系统效率方法研究 |
6.3 气举井单井及区块优化配气技术 |
6.3.1 优化配气基础 |
6.3.2 单井优化配气 |
6.3.3 区块配气优化 |
6.4 气举采油应用效果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聚丙烯压缩机长周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压缩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离心式压缩机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
1.2.2 往复式压缩机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
1.3 石化工业今后对气体压缩机的需求 |
1.4 压缩机情况的调研 |
1.4.1 石化企业大型工艺压缩机失效破坏情况调查结果 |
1.4.2 压缩机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丙烯装置及压缩机概况 |
2.1 聚丙烯装置概况 |
2.1.1 装置组成 |
2.2 聚丙烯装置压缩机概况 |
2.2.1 压缩机的工艺流程 |
2.3 工作原理 |
2.3.1 理论工作循环 |
2.3.2 实际工作循环 |
2.4 性能参数 |
2.4.1 吸气/排气压力 |
2.4.2 容积流量 |
2.4.3 供气量 |
2.4.4 功率和效率 |
2.4.5 多级压缩 |
2.5 往复式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和主要部件 |
2.5.1 机体 |
2.5.2 曲轴 |
2.5.3 连杆及连杆螺栓 |
2.5.4 十字头及十字头销 |
2.5.5 轴承 |
2.5.6 汽缸 |
2.5.7 活塞与活塞杆 |
2.5.8 活塞环 |
2.5.9 填料密封 |
2.5.10 气阀 |
2.6 往复式压缩机的故障与处理 |
第三章 影响聚丙烯压缩机长周期运行因素分析 |
3.1 设备影响因素分析 |
3.1.1 换热器换热效果差 |
3.1.2 气阀故障 |
3.1.3 压缩机分液罐分液效果差 |
3.2 工艺操作因素影响 |
3.2.1 工艺介质带油带粉严重 |
3.2.2 丙烯流量波动大 |
3.2.3 助催化剂三乙基铝注入量的波动较大 |
3.3 其他因素对聚丙烯装置压缩机长周期运行的影响 |
3.3.1 轴流泵机械密封失效 |
3.3.2 干燥器鼓风机机械密封损坏 |
3.3.3 制氢系统故障频繁 |
3.3.4 污水泵检修频次高 |
3.3.5 误操作 |
第四章 聚丙烯压缩机长周期运行优化措施及改造 |
4.1 聚丙烯压缩机设备改造 |
4.1.1 冷却系统改造 |
4.1.2 气阀选型与改造 |
4.1.3 增加过滤器 |
4.2 生产工艺的优化 |
4.2.1 调整参数减少带油带粉 |
4.2.2 稳定压缩机入口流量 |
4.2.3 调整化工原料注入量 |
4.3 调整效果 |
4.4 聚丙烯装置其它部件优化及改造 |
4.4.1 环管轴流泵P200~P202开工时参数优化 |
4.4.2 C502A/B干燥器鼓风机机械密封改造 |
4.4.3 氢气膜提纯的应用 |
4.4.4 无密封自吸泵的应用 |
4.4.5 应用操作提示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8)CNG加气站能耗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NG加气站的节能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CNG加气站的节能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现有CNG加气站生产过程能耗面临的问题 |
1.3.1 压缩系统 |
1.3.2 脱水系统 |
1.3.3 充装工艺系统 |
1.4 CNG加气站能耗计算方法 |
1.4.1 各种能源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
1.4.2 CNG加气站销售量与单位销量综合能耗 |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CNG加气站生产过程能耗分析与评价 |
2.1 CNG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能耗分布 |
2.1.1 CNG加气母站 |
2.1.2 CNG常规加气站 |
2.1.3 CNG加气子站 |
2.2 CNG生产过程能耗分析的理论框架体系 |
2.2.1 CNG生产工艺过程能耗评价范围确定 |
2.2.2 CNG生产工艺过程能耗清单分析 |
2.2.3 CNG生产工艺过程能耗影响分析 |
2.2.4 CNG加气站生产工艺单元能耗影响的理论框架 |
2.3 CNG站生产过程能耗实例分析 |
2.3.1 CNG加气站概况 |
2.3.2 CNG站工艺系统的能耗计算分析 |
2.3.3 CNG站能耗数据特征化、潜值计算与标准化 |
2.4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CNG加气站能耗评价 |
2.4.1 投入产出法 |
2.4.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2.5 CNG加气站投入产出能耗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NG加气站脱水与充装系统节能分析研究 |
3.1 CNG加气站用气规律分析 |
3.2 脱水装置工艺及节能分析 |
3.2.1 高、低压脱水工艺 |
3.2.2 脱水方式对比 |
3.2.3 分子筛脱水装置操作参数对其节能降耗的影响 |
3.3 储气井工作过程及节能分析 |
3.3.1 储气井工作过程分析 |
3.3.2 储气井组给汽车加气过程数学模型及节能分析 |
3.4 加气时间数学模型及节能分析 |
3.4.1 加气时间理论分析 |
3.4.2 阀门前后参数对加气时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NG加气站压缩系统节能途径研究 |
4.1 CNG常规加气站基本情况 |
4.2 CNG加气站能耗现状 |
4.2.1 加气站能耗现状 |
4.2.2 压缩机能耗过高情况分析 |
4.3 CNG加气站压缩系统节能分析 |
4.3.1 压缩系统组成 |
4.3.2 影响压缩机节能的因素 |
4.3.3 变工况下压缩机能耗分析 |
4.4 设备相关节能途径及效益分析 |
4.4.1 部件的整改 |
4.4.2 压缩机的节能设计与驱动方式建议 |
4.4.3 设备选型的节能建议 |
4.4.4 优化压缩机结构 |
4.5 工艺相关节能途径及效益分析 |
4.5.1 合理调节工艺参数 |
4.5.2 优化工艺流程 |
4.5.3 优化储气规模 |
4.6 管理相关节能途径分析 |
4.6.1 充装车辆调度与调峰的节能管理 |
4.6.2 完善加气站节能降耗制度 |
4.6.3 加强降耗的管理工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苏里格气田东区排水采气工艺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技术 |
1.3.3 技术路线 |
1.4 预期成果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排水采气工艺技术调研 |
2.1 国内外主要排水采气工艺技术 |
2.2 井下节流技术现状 |
2.3 苏里格东区的地质概况、生产方式及排水采气工艺 |
2.3.1 苏里格气田东区气藏地质概况及生产情况 |
2.3.2 节流气井基本情况 |
2.3.3 液面探测结果分析 |
2.3.4 前期试验井情况 |
2.4 技术发展趋势 |
2.5 生产需求 |
2.6 市场前景 |
第3章 排水采气工艺适应性分析 |
3.1 井筒积液早期识别 |
3.1.1 井筒积液分析现状 |
3.1.2 井底积液物理过程 |
3.1.3 气井积液过程的数学描述 |
3.1.4 积液的预测及识别 |
3.2 排水采气方法适应性分析 |
3.2.1 泡沫排水采气 |
3.2.2 针阀控制井口放喷排水技术 |
3.2.3 小油管排水采气 |
3.2.4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 |
3.2.5 气举排水采气 |
3.2.6 射流泵排水采气 |
3.2.7 液氮助排采气技术 |
3.2.8 电潜泵排水采气 |
3.2.9 数字化排水采气技术 |
3.2.10 小结 |
3.3 排液工艺推荐 |
3.4 气藏开发中井筒安全问题 |
3.4.1 井筒安全认识 |
3.4.2 井筒安全的概念 |
第4章 泡沫排水采气工作制度的优化设计 |
4.1 泡沫流分析 |
4.1.1 泡沫流性质 |
4.1.2 泡沫流体压力温度计算 |
4.2 泡沫排水临界流速 |
4.3 起泡剂的评价方法 |
4.4 携液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天然气含水率计算 |
4.5.1 算图估算 |
4.5.2 经验公式法 |
4.6 加注参数优化 |
4.6.1 基于临界流速的加注浓度 |
4.6.2 化学排水采气起泡剂合理加注量 |
4.6.3 化学排水起泡剂的最佳加注时机 |
第5章 井下节流器工作参数的分析评价 |
5.1 井下节流器工作参数设计 |
5.1.1 假设条件 |
5.1.2 井下节流装置模型 |
5.1.3 两相流流量校正 |
5.2 井下节流器适应性评价 |
5.2.1 压力适应性评价 |
5.2.2 产水量适应性评价 |
5.2.3 其它适应性评价 |
5.3 节流器下入参数分析 |
5.4 井下节流气井泡沫排水采气工艺 |
5.4.1 室内实验过程与结果 |
5.4.2 节流对泡沫排水的影响 |
5.5 井下节流工艺建议 |
第6章 低产低压气井排水采气技术对策研究 |
6.1 精细化管理措施 |
6.2 注气辅助化排工艺 |
6.3 移动式撬装增压工艺 |
6.3.1 特点和优势 |
6.3.2 单井增压装置主要技术方案 |
6.3.3 应开展的主要研究 |
第7章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故障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往复式压缩机的结构 |
2 往复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3 往复式压缩机常见故障分析 |
四、提高活塞式煤式气压缩机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波引射器的流动与性能研究及结构优化[D]. 吴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2]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D]. 宋显民.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3]海上气田降压开采技术方案研究[D]. 欧世兴.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离心式氨冷冻压缩机在合成氨生产中的应用优化[D]. 陈亮.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5]往复压缩机气阀能耗的研究[D]. 广柯平. 广西大学, 2016(02)
- [6]南堡油田1-3人工岛气举采油工艺技术研究[D]. 高翔.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3)
- [7]聚丙烯压缩机长周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王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8]CNG加气站能耗分析与节能途径研究[D]. 党美娟.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9]苏里格气田东区排水采气工艺评价研究[D]. 冯永兵.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9)
- [10]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故障机理分析[J]. 王雁飞. 山东工业技术,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