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曲靖师范大学学报》总目录

2002年《曲靖师范大学学报》总目录

一、《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娇[1](2020)在《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纂考》文中认为普安地处黔、滇两省交界处,是古代由湖广横贯贵州通往云南的滇黔驿道南大门,交通、军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普安路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废普安军民府,改为普安州。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为直隶州,十六年(公元1811年)改为普安直隶厅,隶贵西道。贵州普安地区志书,明清两代凡四修。一为永乐十六年(公元141年)纂修的永乐《普安军民指挥使司志》(已佚)。二为高廷愉据沈勖旧志稿纂修、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成书的《普安州志》十卷。三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成书的《普安州志》二十六卷。四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由时任同知曹昌祺修、覃梦榕、李燕颐分纂的《普安直隶厅志》二十二卷。普安直隶厅的重要地位,需要编纂地方志以供资政者参考;清代方志编修的兴盛以及贵州方志普遍编修的背景,为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的编修创造了良好条件;普安地区的相关志书嘉靖《普安州志》、乾隆《普安州志》为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的编修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而乾隆《普安州志》存在的种种不足,则成为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修的直接动因。光绪《普安直隶厅志》正是在咸同贵州各民族大起义之后开始编纂,社会趋于稳定,经济文化亦开始复苏,为新志的纂修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广泛地收集材料和深入考证,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主修曹昌祺、石廷栋,分纂修覃梦榕、采访朱大韶的生平活动能够考查清楚,但其他人物还有待于将来进一步充实完善。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在纂修时广泛采用了嘉靖《普安州志》、乾隆《普安州志》、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万历《黔记》、嘉靖《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咸丰《兴义府志》等相关志书。通过详细的文献资料来源对照,可见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对已有志书有沿用、有删减、有增补,比之前志书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全面,做到了后出转精。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因删减不当影响文献史料价值的问题,在使用时仍有考查其资料来源的必要。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虽编修时间晚于嘉靖、乾隆两部州志,但记载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是清代普安地区编修较好的一部厅志。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的体例在嘉靖、乾隆《普安州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更为完善和合理。特别是气候、插花、土司、师旅考、学额、贡法、考棚、书院、税课等类目的设置,更符合清代普安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的特点,更能反映出清代普安地区特殊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从整体上来看,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体例与道光《仁怀直隶厅志》《松桃直隶厅志》体例大同小异,反映出乾隆《贵州通志》对三者的体例影响之大。但是三志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光绪《普安直隶厅志》是黔西南地区唯一一部直隶厅志,对地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其大量记载和收录黔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人物、艺文等方面的资料,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可备征考,以补前志之失。

高扬励[2](2020)在《会馆剧场研究》文中指出会馆剧场,指会馆内专门用于戏曲演出及观赏的场所。本论文以会馆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会馆剧场的田野调查及搜集、整理与会馆剧场相关的文献材料,运用戏曲学、宗教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馆剧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会馆剧场是中国古代剧场的类型之一,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演剧场所,其形制、布局与当时的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无疑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建构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本论文首先对会馆及会馆剧场的基本概况进行梳理,分析会馆剧场的产生动因及发展历程;其次,对各地区会馆剧场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进行总结,考察会馆剧场的实际状况;再次,对室内会馆剧场及娱人小剧场的建筑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总结剧场之特征;最后对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进行梳理,对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进行总结,探讨会馆剧场对于戏曲传播的作用。会馆剧场作为会馆的构成部分,其自身特征受会馆的直接影响。会馆剧场是会馆祭祀、联谊需求的产物,以满足会馆成员敬神、娱乐的目的而建。从时间上看,会馆剧场初兴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民国走向衰落。整体上看,会馆受商人、官员、移民的流动而遍布全国,因而会馆剧场也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而言,会馆剧场主要分布于北京、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水陆交通要地以及人口聚集的市镇。会馆剧场继承神庙剧场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多样,装饰文雅华丽。会馆剧场仿照神庙剧场而建,采用时代流行的剧场样式。会馆剧场的戏台以过路台为主,两侧设有看楼。有的会馆设有多座戏台来满足会馆繁盛演剧的需要。因会馆成员的审美及会馆所处地区建筑风格、地形的不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上形成区域特征。匾额、楹联、雕塑和彩绘是会馆剧场的主要装饰,这些装饰彰显会馆成员的经济实力,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也使会馆剧场成为中国古代剧场装饰艺术的代表。室内会馆剧场和娱人小剧场是会馆剧场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在剧场建筑的设计上更加考虑观众观剧的舒适性及剧场的专业性。室内会馆剧场在剧场顶部设置屋顶,将看楼设置成包厢,大厅摆放桌椅。室内会馆剧场虽与戏园相仿,但仍存差异。娱人小剧场多设在会馆较隐蔽的院落,规模较小,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娱人小剧场摆脱了敬神演剧的功能,完全为娱乐而设,戏台面朝议事厅、看楼等建筑。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分祭祀演剧、行业演剧和团拜演剧。演剧时间以定时为主,随时为辅。会馆剧场演剧场次繁多,对于剧场及演剧活动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会馆通常会设立条规,对剧场租用、演剧活动秩序、戏资收缴等方面予以规范,确保演剧活动的顺利进行。明清时期数量繁多、分布广泛的会馆剧场,是戏曲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会馆剧场不仅是家乡声腔向外传播的平台,亦是其他声腔展演的舞台。由此而言,会馆剧场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魏宁楠[3](2019)在《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林浦林氏家族以“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蜚声遐迩,是福州府重要的科举与文学家族。该家族兴起于明永乐年间,经林元美、林瀚、林庭?、林庭机、林燫、林烃等,家族声望达到鼎盛。入清之后,林氏科第香火不绝,只是在仕宦上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本文以明代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勾勒还原明代林氏家族的历史地位以及探讨明代林氏家族成员的诗文创作成就。明代林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林瀚,其奠定了林氏经史传家的文化传统,经其子孙世代相继,形成较为稳定的家族文化传统。林瀚治《春秋》,林氏子孙也大多治《春秋》经。林瀚入翰林院编修国史,其子孙林庭机、林燫踵武其后,也相继进入翰林院。在子孙婚配问题上,林瀚拒绝豪贵之家,以科举门第作为首要因素,确立了林氏选择姻亲的标准。在诗文创作上,林瀚温柔敦厚的文学观以及清新自然的诗学风尚也对林氏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文学家族,有明一代,林氏代不乏人,能诗文者甚众。林瀚是林氏第一位走向全国的作家。成、弘年间,他与李东阳、吴宽、程敏政等翰林院作家往来密切。林瀚的诗文台阁特征明显,其诗歌风格雍容典雅,平正纡徐,其古文崇理尚雅,尊经重道。拨开林瀚馆阁词臣的身份,林瀚也是一位性格豪放洒脱的诗人。林瀚推崇李白的诗歌,擅长七律,其诗歌“豪壮”与“清新”并存。除此之外,林瀚也是制义文大家,他的制义文注意谋篇布局,文章波澜曲折。在句式上喜用长句、整句,风格沉稳庄重。正、嘉之际,郑善夫在闽中执牛耳,林瀚之孙林炫追随其后,是福州府重要的作家。隆、万之交,林庭机、林燫是福州府作家的代表人物。林庭机的诗歌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艺术风格大抵从清幽秀雅转向清新高远,又从清新高远转向悠远淡泊。庭机的古文关注军政要事,不仅内容富有史料价值,而且叙事有条不紊,论述谨严。林燫崇尚复古,诗歌取材范围上溯汉魏六朝,下至盛唐。其诗歌关注时政,针砭时弊,有诗史之称。林燫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淡远见长。在句式上,林燫受到翰林宗陶之风的影响,多效法陶诗朴拙的句法,风格平易自然。其七古学习李白歌行的句法和气势,风格豪迈雄壮。林燫的古文创作尤为突出,大多谈论国家财政与军务边防,文章气魄与格局比较大。从艺术层面看,林燫延续了翰林作家学习欧文的传统,其古文学习欧文委婉纡徐的特点,风格典雅温婉,雍容不迫。万历中期,林烃与胡应麟、叶向高等名流频繁往来。林氏诗歌传至林烃也达到极盛,其诗博采众长,诸体皆备,艺术特色最为多元。四库馆臣认为林烃的诗集《覆瓿草》步趋后七子,旧调居多,新意殊少。结合胡应麟、叶向高、曹学佺三人对林烃诗歌的评价,以及林烃诗论中的闽地特色,可以发现,四库馆臣的这种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大体说来,林烃的五古情思细腻,七古豪宕纵横,五言排律富丽舂容,五律含蓄隽永,七律温厚和平,绝句清新俊逸。古文方面,主要论述与矿税弊政紧密相关的奏疏文,这些奏疏文体现了林烃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政治担当与家国情怀。闽县林氏之盛在明代屡屡为人所称道,不仅见正史之《明史》,也见之笔记《万历野获编》。纵是文坛巨擘,也不忘为林氏添上一笔。王世贞《皇明盛事述》将林浦林氏选入“门宗仕宦”,与灵宝许氏、鄞县镜川杨氏等家族相并列。晚明邵捷春辑《闽省贤书》,更是将林浦林氏列为闽省第一世家,相比其它夸大的记载,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和恰当的。

聂选华[4](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认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李明奎[5](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研究指明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段文霞[6](2019)在《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本科专业目录一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调整,云南省的本科专业设置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现在云南省的本科专业设置依据是我国于2012年颁布实施的第四次专业修订目录,但随着云南高校的扩大发展,省域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受到影响,而专业结构也会随之受到影响。由于高校具有三大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在此背景下,云南高校便有责任和义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策略,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人才服务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那么,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现状是怎样的呢?存在哪些问题?后期该如何改进?本研究以云南高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的学科门类、设置种数、专业布点数为观测点,首先描述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的概况。采用的数据来自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数据再结合各院校官网,教育部网址以及阳光招生信息网上的相关数据,以保证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是目前最新的。根据此数据从这31所本科院校的专业数量、种类及分布点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对本科专业数量和种类的分析主要是为了探究云南省的本科专业与全国本科目录专业相比,各学科门类专业设置的比例,而分析本科专业的布点,主要是为了探究云南省的本科专业是否存在重复设置和各地区专业分布是否均衡等问题。然后从高校类别、行政属性、地理位置等维度来分析与院校专业总数的相关性,以及独立院校与母体院校之间专业设置的相关性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以求对优化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有所帮助。接着从31所本科院校中选择云南大学进行个案研究,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从建国以来云南大学的专业设置变迁,探讨专业撤销与增设的原因,分析其专业设置对其他本科院校的启示。最后,从政府和高校的角度提出优化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的建议,如结合云南八大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政策。

王准[7](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冯志峰[8](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谢太芳[9](2018)在《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云南水利事业的兴办、发展,随着当时社会的变革,在唐继尧时期、龙云时期、卢汉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也编纂内容丰富、各具特点的工程相关文本。笔者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出发,旨在以纪载民国云南水利工程的民国水利工程文本、民国相关报刊、民国相关档案、民国水利专书和民国地方志及现代地方水利志中有关纪录为研究对象,考察民国云南水利文献各载体的记述特点。重点研究民国水利工程文本的特点,为学者研究云南水利提供参考资料,为当代政府治理提供参考。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民国时期云南水利资料述论,第二章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水利工程文本述论,第三章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微探。系统阐述各种文献的内容、体裁特点;论述社会情景、编纂群体对文本结构、内容纪载的影响,考察文本之间的关系,探讨文本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专业性。通过讨论,笔者认为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文本纪载内容丰富,既有专业性水利知识,又有“业余性”水利纪载,包括相关章程、法规,地方掌故等;第二,文本编纂秉承纪录工程、以资传世的初衷,其中还涉及“勒石”课功传统以及编纂文本以资借鉴的初衷;第三,文本编纂思想发生变化,呈现由工程文本到水利专门志书发展的趋势;第四,文本集中体现民国云南水利科技的发展;第五,文本集中体现民国云南发展水利的视野:全国性的水利发展视野和发展省内公益事业的视野;第六,文本体现云南兴办水利事业的特色:政府极力倡导,民众积极响应、倾力支持。

韩爽[10](2017)在《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以及大学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受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在国内高校体育学学科竞争中整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特别与中东部高校的体育学科综合实力差距还比较大。为了摸清云南省学科建设的底数,补足学科建设的短板,探索符合云南省情的学科建设思路和路径,本研究以竞争优势理论、协同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云南省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从8个方面对云南省体育学科进行分析,发现学科结构和布局、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声誉和社会服务、学科管理6个维度存在问题。2.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育院系的学科覆盖面太窄,多数体育院系都只设置了体育教学专业,其余专业设置较少;二是全省共有15所公立体育本科院系,无体育博士点,硕士点只有4个,数量偏少,学科结构不完整;三是分布不平衡,省会6所学校,其余15个市州只有9所学校;四是研究生招生数量过少,全省每年体育学科研究生只有不到150人。3.师资队伍存在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分布不均,教师年龄上中青年教师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现有的学科带头人多处于50岁以上,全省每年在读研究生只有不到150人。在被调查对象中,博士生占3.84%,硕士占47.75%,学士及以下占48.41%;从教师年龄来看,中青年教师占70.07%,其余占30.93%。4.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硕士点比较少,硕士导师、博士导师数量有待增加。玉溪师范学院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经验值得省内高校学习借鉴。5.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明显不足,表现在论文数量多,但核心论文数量较少;承担科研课题、教改项目多为省部级课题,无国家重大课题。6.体育学科社会服务范围狭窄、意识差、成果转化率低、服务平台基本没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7.体育学科管理制度僵硬,行政化严重,学科对接社会需求不够紧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缺少交流的平台和空间。8.拟构建云南省体育学科的建设路径:?理念先行,优化学科布局,填补博士授权点空白;?形成以既有硕士授权点院校为首,州市体育院系为辅协同建设的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纂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与难点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修背景
    第一节 普安直隶厅的重要地位
        一、普安直隶厅的建置沿革
        二、普安直隶厅的军事地位
    第二节 清代对志书编修的重视
        一、全国志书的编修
        二、清代贵州志书的编修
    第三节 明清普安地区志书的编修
        一、明代普安地区志书编修
        二、清代普安地区志书编修
第二章 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纂人员考
    第一节 主修曹昌祺、石廷栋
    第二节 分纂修覃梦榕、李燕颐
    第三节 采访朱大韶等人
第三章 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资料来源
    第一节 普安地区相关志书
        一、嘉靖《普安州志》
        二、乾隆《普安州志》
        三、咸丰《兴义府志》
    第二节 明清贵州省志
        一、弘治《贵州图经新志》
        二、万历《黔记》
        三、嘉靖《贵州通志》
        四、乾隆《贵州通志》
    第三节 综合来源
第四章 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纂体例研究
    第一节 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与嘉靖、乾隆《普安州志》体例比较
    第二节 清代贵州三部直隶厅志体例比较
        一、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与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体例比较
        二、光绪《普安直隶厅志》与道光《松桃直隶厅志》体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艺文志》篇名作者统计表

(2)会馆剧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会馆剧场相关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会馆及其剧场的兴建
    第一节 会馆概述
        一、会馆的兴衰
        二、会馆的分类
        三、会馆的分布
    第二节 会馆的功能与剧场的创建
        一、会馆功能概说
        二、会馆剧场的创建缘由
        三、会馆剧场的创修经费
第二章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制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遗存
        一、会馆剧场的演变
        二、会馆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会馆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设置
        二、会馆剧场的建筑特征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布局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第四章 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局部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三、正面看楼与看台
        四、过街剧场
第五章 室内会馆剧场
    第一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遗存
        一、现存室内会馆剧场
        二、碑刻及文献载录的室内会馆剧场
    第二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特征
        一、时空分布
        二、建筑形制
        三、室内会馆剧场与戏园之比较
第六章 娱人小剧场
    第一节 娱人小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娱人小剧场的特征
        一、出现时间及功能
        二、剧场的空间设置
        三、戏台的建筑形制
        四、观剧场所的设置
第七章 会馆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匾额与楹联
        一、匾额
        二、楹联
    第二节 雕塑与彩绘
        一、雕塑
        二、彩绘
第八章 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
        一、祭祀演剧
        二、行业演剧
        三、团拜演剧
    第二节 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
        一、剧场的租用
        二、演剧活动的管理
        三、戏资的来源
    第三节 商路与戏路:会馆剧场的演剧与戏曲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福州林浦林氏家族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上篇: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研究
    第一章 林浦林氏家族之渊源、世系与屋舍
        第一节 林氏始祖入闽考
        第二节 明代林氏家族世系研究
        第三节 明代林氏宅第园林考
    第二章 明清林浦林氏科举考论
        第一节 关于林氏的戎籍问题
        第二节 林氏家学之渊流探讨
        第三节 射房林火奇一脉的科举人生
    第三章 明代林浦林氏姻亲考
        第一节 善择姻亲续书香
        第二节 姻亲圈的维护与重组
    第四章 林燫与嘉靖至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关系考
        第一节 林燫与严嵩的关系
        第二节 林燫与徐阶的关系
        第三节 林燫与张居正的关系
下篇:明代福州林浦林氏文学研究
    第五章 明清林浦林氏家族着作版本考
        第一节 明清林氏家族着述考
        第二节 明代林氏家族诗文集版本考异
    第六章 林瀚文学研究
        第一节 林瀚与茶陵派
        第二节 林瀚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林瀚的制义文与古文创作
    第七章 林庭机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庭机诗歌研究
        第二节 林庭机古文研究
    第八章 林燫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燫诗歌研究
        第二节 林燫古文研究
    第九章 林烃诗文研究
        第一节 林烃与闽中诗派
        第二节 《覆瓿草》的基本风貌
        第三节 林烃奏疏文研究
    第十章 明代林浦林氏家族文学观及其文学面貌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文学观
        第二节 清新自然的诗风
结论
附录1 林浦行宫与南宋海上行朝
附录2 表 10:明清林浦林氏科第表
附录3 林浦林氏诗文辑佚
附录4 林瀚年谱
附录5 林庭机、林燫、林烃父子年表
附录6 东林宫保祠祠田表
附录7 图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5)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国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
        二、专业
        三、专业设置
第二章 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概况
    第一节 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历程
    第二节 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一、云南省本科专业类型分析
        二、云南省本科专业布点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本科专业近三年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 云南省31所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特点
    第一节 云南省本科院校分类研究
    第二节 云南省本科院校专业布局
        一、从院校类型分析
        二、从学科门类角度分析
第四章 云南省31所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从高校类别、行政隶属、地理位置看专业总数的相关性
    第二节 高校自身特点与专业总数的相关性
    第三节 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专业设置相关性
    第四节 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相关性
        一、夕阳专业探析
        二、朝阳专业探析
第五章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特点
    第一节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历史概况
    第二节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第三节 关于云大专业设置的教师访谈
    第四节 云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院校的启示
        一、专业实行动态调整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第六章 优化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的建议
    第一节 加强政府对本科院校的引导和调控
    第二节 结合云南八大产业建设专业
    第三节 优化相关政策
        一、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政策
        二、独立学院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云大专业设置的教师访谈
附录2 云南省本科专业一览表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科研经历
致谢

(7)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第三节、山岳
    第四节、江河
    第五节、湖泽
    第六节、温泉
    第七节、都邑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第二节、动物
    第三节、植物
    第四节、井盐
    第五节、其他物产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高僧事迹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结语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9)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旨趣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旨趣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水利、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
        (二) 文本与情景
    三、学术回顾
        (一) 全省范围内水利事业的研究
        (二) 具体河流、湖泊治理等相关水利事业研究
第一章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述论
        一、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现存概况
        二、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纂述概况
        三、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的特色
    第二节 民国时期报刊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一、省内官方刊物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二、省内其他机构刊物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三、省外刊物中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第三节 档案中的云南水利资料述论
        一、档案中水利资料的系统性
        二、档案中水利资料的研究性
        三、档案资料的原始记录性应用研究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专书及近代地方志和现代地方水利志中水利资料述论
        一、民国时期水利专书
        二、现代地方水利志书
    第五节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相关简表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水利工程文本述论
    第一节 部分完结报告书
        一、《仙云两湖口工程处完结工程事略》的编纂概况
        二、《仙云两湖口工程处完结工程事略》的主要内容
        三、《仙云两湖口工程处完结工程事略》的社会情景
    第二节 疏浚河道水利计划书
        一、《南盘江上游水利工程计划书附概要》
        二、《西畴县畴阳河两岸水利计划方略》
    第三节 工程勘测纪载书
        一、《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正江实勘报告书》的编纂情况
        二、《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正江实勘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三、《云南南盘江水利监督署正江实勘报告书》的社会情景
    第四节 工程实施经过书
        一、《昭鲁水利工程志》
        二、《云南宾川龙公海治平渠工程概略》
    第五节 民国后期水利工程专书
        一、《嵩明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卅四周年概览》的编纂情况
        二、《嵩明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卅四周年概览》的主要内容
        三、《嵩明嘉丽泽水利工程处卅四周年概览》的社会情景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微探
    第一节 水利工程文本纪载内容的变化
        一、水利工程文本纪载内容的专业性变化
        二、水利工程纪载文本内容的“业余性”变化
    第二节 水利工程文本的编纂初衷
        一、纪录工程、以资传世
        二、“勒石”的纪录传统
        三、编纂文本以资借鉴
    第三节 编纂思想的变化:由工程文本到水利专门志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民国云南水利科技的发展
    第五节 民国发展水利事业的视野
        一、发展全国性水利的视野
        二、发展省内公益事业的视野
        三、水利工程发展的其他视野
    第六节 民国时期云南水利事业的兴办特色
        一、政府极力倡导
        二、民众积极响应与倾力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需要
        1.1.2 体育学科布局调整需要
        1.1.3 高校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理论基础
        1.3.2 核心概念的解读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国外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局限性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现状研究
        3.1.1 结构和布局
        3.1.2 师资队伍
        3.1.3 人才培养
        3.1.4 科学研究水平
        3.1.5 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
        3.1.6 硬件设施
        3.1.7 管理制度
        3.1.8 云南省体育学科特色和优势分析
    3.2 云南省体育学科发展的目标、原则及思路
        3.2.1 建设的目标
        3.2.2 实施原则
        3.2.3 建设的思路
    3.3 构建云南体育学科建设路径
        3.3.1 科学布局,优化学科结构
        3.3.2 凝练学科方向
        3.3.3 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3.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5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3.3.6 提高学科声誉和社会服务能力
        3.3.7 完善和改革体育学科管理制度,为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3.8 探索试行体育学科建设模式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绪《普安直隶厅志》编纂考[D]. 杨娇.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2]会馆剧场研究[D]. 高扬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 魏宁楠.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5]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6]云南省本科专业设置研究[D]. 段文霞. 云南大学, 2019(03)
  • [7]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民国时期云南水利工程文本研究[D]. 谢太芳. 云南大学, 2018(01)
  • [10]云南省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D]. 韩爽.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2002年《曲靖师范大学学报》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