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吴圣[1](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胡月莉,王翠翠,石苗苗[2](2021)在《湖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分析》文中指出大力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典型农业大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提高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多角度地分析了湖北省在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从未来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促进湖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即拓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实行多元化投资渠道;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筹规划,建立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联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陈锐锋[3](2019)在《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山西省委、省政府受“硅谷”发展的启示,着眼全省“三农”长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提出在太谷县全域内建设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是山西“农谷”建设的底色和核心。本文以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以SWOT为战略分析工具,对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作了系统分析,并将山西“农谷”的农业科技创新看成一个由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农民等相关主体构成的一个互动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系统论、三螺旋模型理论、科技创新理论为理论工具,分析了五大主体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山西“农谷”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展保障机制等制约和影响着山西“农谷”科技创新的相关机制因素。最后,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提出了进一步理顺山西“农谷”的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整合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强化山西“农谷”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吴圣,陈学渊,吴永常[4](2019)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背景、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国务院提出在全国建立一批农高区,激起了各地区建设农高区的热情。当前,关于农高区的研究不足,存在着理论滞后。为了指导我国农高区建设,分析了农高区的发展背景,探讨了农高区的内涵与特征,总结了杨凌农高区的建设经验。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和杨凌农高区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促进农高区特色化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内生性、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等相关建议。

张诗乔[5](2019)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加速推荐农业产业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河南开展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农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搜集整理的数据,分别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分析,找到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对应的园区管委会人数、政府投入、研发投入、社会投入、示范面积、园区总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土地出产率、园区内就业人数、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等45个三级指标。本文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求出指标的权重。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园区的目标层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情况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园区的得分排序。针对2016年和2017年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了两年的数据后,本文认为,联合管理模式优于政府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从综合得分排名上看,郑州和周口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较好,主要原因是两个园区各个发展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且着重科技投入。驻马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较快,主要原因为投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濮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放缓,由于其为工业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其推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则在降低,造成了排名的大幅下降。总体来看,各个园区在投入方面有所增加,表明政府和社会都注意到了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性。但在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四个方面各个园区发展较为不均衡,下一步应针对这四个方面重点进行提升。

段瀚[6](2016)在《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乡镇企业已逐步从社区式的范围经济转化形成为国际、区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从农村地区演化形成的新产业区,其内生性的柔性特质与外部性的嵌入发展共同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分工深化与网络组织。但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地区传统的“二元”结构,尤其是西部后发县域地区的发展引擎动力不足,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亟需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突破传统的路径锁定,形成基于城乡一体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论文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目标性、可行性与地域性为逻辑主线,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整体的组织结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论文认为分工与融合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统一体,产城融合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产业分工的演进而不断形成的一种从分离、协同到融合的状态。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农村地域形成的产业区,伴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其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的累积效应提高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然后,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研判。当前,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园区的典型类型主要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类产业园区;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核心的涉农类产业园区;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但由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薄弱,导致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通过运用AHP法,分析得出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基本处于成型期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部分初步迈入了成熟发展期。其次,论文以融合目标—发展阶段(AHP)—地域现实的逻辑,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测度。总体上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基本属于临近融合失调、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严重融合失调以及极度融合失调等类型,主要集中于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的区间。而不同典型类型的工业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工业类产业园区存在以上所述各种类型;涉农类产业园区,主要为轻度融合失调型,且产业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基本属于轻度融合失调与中度融合失调等类型。同时,通过结合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内涵,针对不同典型类型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提出了适宜的产业路径选择,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工业类产业园区应当分别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升级路径,并形成相应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涉农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关键路径,并形成以“农”为核的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生态园区为转型路径,并形成多元构成的城乡产业联动机制。最后,论文认为县域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是融入全球、国内以及区域价值链的重要优势。作为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会不断促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更会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整个县域地区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单元的产城空间群落,并根据与核心单元互动频率、互动强度的不同,形成相应的关联单元、协调单元。而基于工业集中区发展过程中产城的动力转换,论文针对关中不同类型典型园区探索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尝试性的从空间规划目标、空间规划路径及规划编制重点三个方面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框架,同时对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申秀清[7](2014)在《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我国自1989年在山东禹城开始探索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诱导中国农村经济振兴的道路以来,陆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区域性的实践,在可行的基础上,国家科技部联合六部委在全国分五批批准建设了11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对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用现代农业和知识农业的理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民和谐就业,促进区域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新生事物,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革,对其引起的体制机制变革进行创新性探索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产业集群理论、两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增长极理论、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等理论角度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科技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建立起农业科技园区动态的网络合作创新机制;最后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为例,指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应采取的对策。本文主要就五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建议:(1)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的概念,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已经从企业创新发展到网络创新,进而指出农业科技园区对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2)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应该与区域内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开发区协作创新。农业科技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的宗旨决定其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不能完全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营来衡量园区的发展绩效。然而不搞产业化经营,又会出现农民和园区高技术对接难、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经济效益低,难以激发农民的参与动力。农业科技园区可依托产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实现从科技园区到产业园区再到农民的技术传播路径。(3)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是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创新,科技中介的桥梁作用非常突出。现代服务业可以为科技中介的发展提供技术、制度和政策环境,也能促进创新主体的积聚和相互学习机制的形成,从而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4)提出多元主体共管的网络治理模式是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管理模式。以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的模式在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初期阶段非常适用,但随着园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单一政府管理模式会降低园区的管理效率。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要根据园区的发展阶段、区域市场发育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实力来适时调整。(5)提出了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的途径。土地利用机制是土地制度创新的核心,对园区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应以高于市场价格的补偿价格征用,一方面使土地及其地上建筑具有融资功能,另一方面可减少农地浪费,避免农民的土地权益流失。园区的生产性用地应选择合作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中。

范龙昌[8](2013)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改造我国传统农业,建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目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使得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更具有时代紧迫感。本文以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在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建议。第一、论文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定义,对其特点和性质进行了分析,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界定,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索。第二、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有利于实现科学、客观的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第三、为了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建立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四、本文以海利集团作为案例,对其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得出了相应的启示,对其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本身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陈红英[9](2010)在《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现已成为了全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全世界,不论是发展中国家也好,发到国家也好,都在致力于将高新技术成果逐步扩散、渗透到农业生产中去,把传统农业转变到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集约农业上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对于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将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目前,与发达国家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相比,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和发展速度还比较低。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农业高新技术园。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园这一载体,有效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本文在对农业科技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对农业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并对湖南望城农业科技园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农业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基于上述思路,进行如下研究:(1)总结农业科技园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条件,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意义。(2)提出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五种组织模式。包括“专家+农户”模式、“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模式、“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专家1市场+农户”模式以及“专家+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分析了各种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及适用情况。(3)以湖南望城农业科技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望城农业园通过采用“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和“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和经验。并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促使农业园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4)当然,我国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中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力量不足,项目的选择不恰当,信息网络不健全,园区农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制度创新滞后等等,都需要我们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最终要实现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的目的,增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王荣[10](2010)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三、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三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三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三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三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三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二、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
    1.8 创新点
    1.9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2.2.4 创新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4.2.1 理论与方法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3 实证案例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5.1.4 案例分析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1 研究方法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湖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势(strengths)
    (一)农业生产资源丰富
    (二)农业科研实力雄厚
    (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多样
        1. 产学研协作型发展模式。
        2. 技术模仿引进型发展模式。
        3. 因地制宜创收型发展模式。
        4. 供应链整合型发展模式。
        5. 政企混合管理型发展模式。
二、劣势(weaknesses)
    (一)农业科技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
    (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
    (三)农业科研定位与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
三、机遇(opportunities)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链不断完善
    (三)综合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四、威胁(threats)
    (一)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二)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不足
    (三)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科技创新管理缺乏
    (四)农业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五、湖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拓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实行多元化投资渠道
    (二)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统筹规划,建立区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机制
    (四)构建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山西“农谷”建设的提出
        1.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山西转型综改发展战略的提出
        1.1.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研究
        1.3.2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的研究
        1.3.4 关于大学科技园区运行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科技创新
        2.1.2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2.1.3 农业(大学)科技园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三螺旋模型理论
        2.2.2 系统论
        2.2.3 科技创新理论
3.基于SWOT视角的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性条件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科教资源富集
        3.1.2 区位优势明显
        3.1.3 产业基础扎实
        3.1.4 农业禀赋优越
    3.2 劣势分析
        3.2.1 农业科技研发力量未能有效整合
        3.2.2 科技人才聚集不足
        3.2.3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3.2.4 管理体制不太顺畅
    3.3 机遇分析
        3.3.1 国家级战略省级战略叠加推进
        3.3.2 支持山西“农谷”建设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
        3.3.3 山西“农谷”主导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4 威胁分析
        3.4.1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争夺趋于激烈
        3.4.2 研发资金投入不足
4.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及互动机制分析
    4.1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分析
        4.1.1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2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3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1.4 科技中介、农户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
    4.2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4.2.1 动力机制分析
        4.2.2 协同机制分析
        4.2.3 激励机制分析
        4.2.4 成果转化机制分析
        4.2.5 保障机制分析
    4.3 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4.3.2 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
        4.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4.3.4 统筹推进山西“农谷”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4.3.5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不高
        4.3.6 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5.硅谷科技创新对山西“农谷”科技创新机制的经验借鉴
    5.1 硅谷开展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5.1.1 影响硅谷的大事件
        5.1.2 硅谷的产业转型升级
    5.2 硅谷科技创新的各组成要素及其互动机制分析
        5.2.1 影响硅谷开展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5.2.2 核心要素间的互动机制
    5.3 硅谷的文化及其崇尚的价值理念的思考
        5.3.1 鼓励冒险,宽容失败
        5.3.2 多元文化,世界情怀
        5.3.3 对叛逆的宽容
        5.3.4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硅谷的公司文化
    5.4 硅谷科技创新对山西“农谷”的借鉴意义
6.优化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理顺山西“农谷”的组织管理体制
    6.2 整合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6.3 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4 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6.5 强化山西“农谷”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6.6 培育独特的“农谷”文化
7.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背景、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背景
    2.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2.2 农业科技园区在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推进农高区建设以促进园区进一步发展
    2.3 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提升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内涵与特征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内涵
    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征
        3.2.1 农高区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高级形态
        3.2.2 农高区是高新区的特色模式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经验
    4.1 杨凌农高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4.1.1 以科教融合促进农高区创新发展,利用科教优势打造协同创新网络
        4.1.2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培育新型创新主体,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4.1.3 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1.4 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政策和公共服务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4.1.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国际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
    4.2 杨凌农高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4.2.2 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撑能力不强
        4.2.3 农高区各方面发展有待协调和平衡
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建议
    5.1 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引导农高区向“农、科、高”方向发展
    5.2 集中力量进行打造,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国际农业科技品牌
    5.3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注重科技创新的内生性培育
    5.4 促进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连片带动乡村振兴

(5)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搜集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
2 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溯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园区
        2.1.2 农业科技园区
    2.2 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理论和评述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4 农业科技园发展理论评述
3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及运行机制
    3.1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
        3.1.1 政府管理模式
        3.1.2 企业管理模式
        3.1.3 联合管理模式
    3.2 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
        3.2.1 资金筹措机制
        3.2.2 土地流转机制
        3.2.3 人才利用机制
        3.2.4 科技支撑机制
        3.2.5 辐射带动机制
4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4.1 政府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1.1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1.2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1.3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4.2 企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2.1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2.2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2.3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4.3 联合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3.1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3.2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3.3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5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逻辑性原则
        5.2.3 导向性原则
        5.2.4 实用性原则
        5.2.5 易操作性原则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指标的选取依据
        5.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3 评价指标的释意
        5.3.4 评价方法及步骤
6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2 数据的来源和计算
        6.2.1 数据的检验
        6.2.2 变异系数的计算
        6.2.3 权重的确定
    6.3 园区管理模式评价
        6.3.1 园区综合评价
        6.3.2 政府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3.3 企业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3.4 联合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4 结论分析
        6.4.1 园区综合分析
        6.4.2 科技效益分析
        6.4.3 经济效益分析
        6.4.4 社会效益分析
7 问题与建议
    7.1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
        7.1.1 资金投入不足
        7.1.2 规划设计不合理
        7.1.3 区域带动能力不足
        7.1.4 科研水平较低
        7.1.5 人才匮乏
        7.1.6 管理运营体系僵化
        7.1.7 配套政策不足
    7.2 建议
        7.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7.2.2 提高产业化发展力度,促进园区内“三产融合”发展
        7.2.3 健全园区推广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2.4 加强园区规划设计,确保发展方向正确
        7.2.5 健全园区组织体系,完善园区管理制度
        7.2.6 制定人才培养措施,建立人才引进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一: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专家赋权表
附表二: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调查问卷表

(6)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区域发展理论
        2.1.2 产业集群理论
        2.1.3 空间组织理论
        2.1.4 城乡发展理论
        2.1.5 城乡规划理论
    2.2 县域经济及“农三化”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2.2.2 县域经济的类型与特征
        2.2.3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2.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进展
        2.3.1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理的相关研究
        2.3.2 城市与工业组织关系的相关研究
        2.3.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
        2.3.4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
    2.4 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4.1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2.4.2 相关研究对象的“多个类型”
        2.4.3 产城空间研究的“基本视角”
    2.5 本章小结
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实践经验
    3.1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
        3.1.1 分工的思想与逻辑
        3.1.2 分工与融合的辨析
        3.1.3 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
        3.1.4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
    3.2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
        3.2.1 分工细化、深化与产业集群
        3.2.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区重构
        3.2.3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农业产业化
        3.2.4 区域多样化与地方网络效应
    3.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
        3.3.1 政策制度
        3.3.2 社会协同
        3.3.3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设施
    3.4 国内外典型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3.4.1 日本筑波科学城
        3.4.2 寿光农业科技园
        3.4.3 德国鲁尔工业区
    3.5 本章小结
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审视
    4.1 研究区域本底概况
    4.2 关中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4.2.1 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4.2.2 改革开放时期—20 世纪末
        4.2.3 进入新世纪以来
    4.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
        4.3.1 产业发展
        4.3.2 空间特征
        4.3.3 基本类型
        4.3.4 阶段判识
    4.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审视
        4.4.1 产业规模效应
        4.4.2 社会发展水平
        4.4.3 相关困境制约
    4.5 本章小结
5 产城融合视域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总体发展评价
    5.1 评价思路与评价流程
        5.1.1 评价思路
        5.1.2 评价流程
    5.2 指标体系设计与原则
        5.2.1 相关文献梳理
        5.2.2 指标设计原则
        5.2.3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5.3.1 评价方法
        5.3.2 评价标准
    5.4 产城融合发展评价
        5.4.1 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评价
        5.4.2 工业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5.4.3 涉农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5.4.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
    6.1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机遇与目标导向
        6.1.1 区域发展机遇
        6.1.2 区域产业网络
        6.1.3 产业空间结构
    6.2 工业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2.1 产业升级路径
        6.2.2 产业互动机制
        6.2.3 典型实践研究
    6.3 涉农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3.1 产业发展路径
        6.3.2 产业融合机制
        6.3.3 典型实践研究
    6.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4.1 产业转型路径
        6.4.2 产业联动机制
        6.4.3 典型实践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模式
    7.1 工业集中区规划实践及范式转变
        7.1.1 规划发展与实践
        7.1.2 规划认识的更新
        7.1.4 规划转型的机制
    7.2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7.2.1 空间布局与形态
        7.2.2 产城空间的组织群落
        7.2.3 典型类型的空间模式
    7.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框架
        7.3.1 空间规划目标
        7.3.2 空间规划路径
        7.3.3 典型类型探讨
    7.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7.4.1 加强协同发展
        7.4.2 统筹产业政策
        7.4.3 完善服务平台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件1 陕西省开发区、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览表
附件2 功效函数计算数据
图表目录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7)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科技园区
        1.2.2 农业科技园区
        1.2.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
        1.2.4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观点和研究创新
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溯源
    2.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两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1.4 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
    2.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2.1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2.2.2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2.2.3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评价研究
        2.2.4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运行机制研究
        2.2.5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理论研究
        2.2.6 已有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农业科技园区产生、发展和主要模式
    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产生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3.2.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3.2.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
    3.3 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和模式
        3.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和模式
        3.3.2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3.3.3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
    4.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4.1.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4.1.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4.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创新路径
        4.2.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的瓶颈解析
        4.2.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应实证分析
        4.2.3 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化路径选择
        4.2.4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策略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科技机制创新
    5.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内涵
        5.1.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概念界定
        5.1.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5.1.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的分类
    5.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主体行为分析
        5.2.1 农业科技园区主体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
        5.2.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主体行为分析
    5.3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技术推广的模式分析
        5.3.1 “专家+农户”的推广模式
        5.3.2 “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5.3.3 “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推广模式
        5.3.4 “专家+市场+农户”的推广模式
        5.3.5 “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模式
    5.4 制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推广的因素分析
        5.4.1 现有科技体制的制约
        5.4.2 现有经营模式的制约
        5.4.3 科技供求错位问题严重
        5.4.4 园区管理机构与农业科研及推广部门的有效沟通不足
        5.4.5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建设相对滞后
    5.5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路径
        5.5.1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原则
        5.5.2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
        5.5.3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5.5.4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机制创新的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
    6.1 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6.1.1 世界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
        6.1.2 国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6.1.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现行管理模式
        6.1.4 国外科技园区的管理经验对我国管理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6.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6.2.1 以单一政府管理模式为主导,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调整机制
        6.2.2 政府行政管理者的观念约束着园区的跨越式发展
        6.2.3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导致园区用地紧张
        6.2.4 融资渠道窄,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6.2.5 机制不健全,缺乏优惠的政策配套体系
    6.3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6.3.1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原则
        6.3.2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
    6.4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举措
        6.4.1 进一步弱化园区的行政管理,加大部门协调力度
        6.4.2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税收体制改革
        6.4.3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利益
        6.4.4 加大各种社会组织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土地利用机制创新
    7.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7.1.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的现状
        7.1.2 现行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1.3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中问题分析
    7.2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制度创新
        7.2.1 农业科技园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7.2.2 农业科园区土地利用机制创新的路径
    7.3 本章小结
8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与投融资机制创新
    8.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多元投融资机制的主要经验
        8.1.1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主要措施
        8.1.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多元投融资发展的主要经验
    8.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2.1 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投融资现状
        8.2.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融资总体发展状况
        8.2.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3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投融资机制创新的路径
        8.3.1 创新投资管理理念,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
        8.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投融资政策环境
        8.3.3 科学规划建设方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8.3.4 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体系
        8.3.5 引导建设农业资本市场
        8.3.6 加大园区自筹资金的规模
    8.4 本章小结
9 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和林格尔为例
    9.1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9.1.1 基本上形成了乳、肉、饲料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9.1.2 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1.3 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
        9.1.4 形成了以企业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
        9.1.5 科技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9.2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
        9.2.1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9.2.2 园区与大学和科研单位联系不紧密
        9.2.3 创新技术推广仍以政府推广模式为主
        9.2.4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技术对接难度大
    9.3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机制创新的对策
        9.3.1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
        9.3.2 增加专项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9.3.3 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体系
        9.3.4 落实惠农惠牧政策,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9.3.5 加强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建设,营造园区创业环境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综述
        2.2 国内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的评价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 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3.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特征及其认定
    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5 研究的逻辑及论文结构
        5.1 论文的逻辑思路
        5.2 论文的结构
    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1 企业发展理论
        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1.3 高新技术发展理论
    2 产业集聚理论
        2.1 理论概述
        2.2 产业集聚几个相关理论
    3 技术创新理论
        3.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3.2 创新系统理论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因素分析
    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1.1 理论概述
        1.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要素介绍
    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因素分析
        2.1 技术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2 环境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3 资本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4 市场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作用分析
        3.1 农业科技园的博弈分析
        3.2 农业科技产学研分析
        3.3 农业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第四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发展能力评价
    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的意义
    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步骤
        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构建
    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4.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2 数据获取及规范化处理
        4.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及评价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实评判
    1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及其跨国企业发展概况
        1.1 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发展现状
        1.2 农业生物技术跨国企业发展概况
        1.3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与跨国公司的比较
    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因素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进展现状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3 农业高新技术科研发展现状
    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
        3.2 科研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
        3.3 科研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
        3.4 融资渠道少,缺乏发展资金
        3.5 社会服务环境较差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1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1.1 美国农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1.2 日本农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1.3 欧盟各国农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2 世界发展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3 我国台湾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4.1 制定发展战略,从宏观上确定发展方向
        4.2 政府主拨农业科研经费
        4.3 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4.4 实行对企业的减免税政策
        4.5 提倡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4.6 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
        4.7 明确企业的责任
        4.8 营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9 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第七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建议
    1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
        1.1 财政支持体系
        1.2 税收支持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1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投资的政策导向作用
        2.2 完善金融信贷支持体制
        2.3 加速发展风险投资
        2.4 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
    3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体系
        3.1 调整和完善政府科技计划
        3.2 加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
        3.3 建立和完善孵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目的的科技园区建设
        3.4 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
    4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
    5 加强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顶层设计
    6 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发展策略
    7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
    8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发展
    9 加快产学研合作研究
第八章 案例分析
    1 企业现状
        1.1 企业概况
        1.2 经营状况
    2 发展环境分析
        2.1 国际环境分析
        2.2 国内环境
    3 企业行业地位及竞争能力分析
        3.1 行业地位
        3.2 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4 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企业产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尚需创新
        4.2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亟待优化
        4.3 人才结构和人才层次不合理
        4.4 环境保护及生产安全问题须高度重视
    5 企业发展策略及措施
        5.1 总体发展策略
        5.2 具体实施战略
    6 企业发展的启示
        6.1 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多渠道的激励措施
        6.2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及布局
        6.3 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6.4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6.5 采用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增强资金投入保障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园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1.1.3 农业科技园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内容概要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园的内涵、类型和特征
        2.1.1 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2.1.2 农业科技园的类型
        2.1.3 农业科技园的特征
    2.2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和分类
        2.2.1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涵
        2.2.2 农业高新技术的分类
    2.3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2.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
        2.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对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3.1 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及实现条件
        3.1.1 农业科技园的主要功能
        3.1.2 农业高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3.1.3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条件
    3.2 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战略意义
        3.2.1 农业科技园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展示点
        3.2.2 农业科技园是实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有效载体
        3.2.3 农业科技园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3.2.4 农业科技园发展是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相关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第四章 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
    4.1 "EAF"组织模式
        4.1.1 "EA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4.1.2 "EA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4.1.3 "EA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4.2 "EAIOF"组织模式
        4.2.1 "EAIO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4.2.2 "EAIOF"组织模式的特征
        4.2.3 "EAIO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4.3 "ELEF"组织模式
        4.3.1 "ELE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4.3.2 "ELE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4.3.3 "ELE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4.4 "EMF"组织模式
        4.4.1 "EMF"组织模式的运作机制
        4.4.2 "EM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4.4.3 "EMF"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EEBF"组织模式
        4.5.1 "EEBF"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
        4.5.2 "EEBF"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
        4.5.3 "EEBF"组织模式现存问题分析
    4.6 组织模式对比分析
第五章 湖南望城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实证分析
    5.1 望城农业科技园基本情况介绍
    5.2 望城农业科技园综合效益分析
        5.2.1 园区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7措
        5.2.2 园区经济效益
        5.2.3 园区社会效益
        5.2.4 园区生态效益
    5.3 望城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分析
        5.3.1 采用"ELEF"组织模式即"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5.3.2 采用"EEBF"组织模式即"专家+企业+基地+农户"组织模式
    5.4 望城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突出成效和经验
        5.4.1 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鲜明
        5.4.2 农业科技园科技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5.4.3 农业科技园企业孵化能力不断增强
        5.4.4 农业科技园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夯实
    5.5 望城农业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建议
第六章 我国农业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6.1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力量不足
    6.2 农业科技园对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选择不恰当
    6.3 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渠道不畅
    6.4 辐射区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环境欠佳
    6.5 忽视了农业科技园农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6.6 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管理制度创新滞后
第七章 加快我国农业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对策
    7.1 加强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的力量
    7.2 控制农业科技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选择
    7.3 完善农业科技园技术信息网络的建设
    7.4 优化辐射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环境
    7.5 重视农业科技园农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7.6 加大农业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管理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综述
    2.1 宏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2 微观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2.3 专题视角下的农业风险投资研究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
    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特性
    3.2 风险投资的产业选择倾向
    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与规模聚集
        3.3.1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融合的必然性
        3.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生融合
        3.3.3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聚集
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理与运行环境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及其运行机理
        4.1.1 风险投资系统的构成要素
        4.1.2 风险投资系统的运行机制
        4.1.3 风险投资系统的内部契约关系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运行环境
        4.2.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
        4.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中观环境
        4.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环境
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与特性
    5.1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来源结构
    5.2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规模与分布
    5.3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绩效态势
    5.4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退出结构
6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6.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利条件
    6.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7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发展策略
    7.1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宏观政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7.1.1 提高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需求的宏观政策
        7.1.2 增加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
        7.1.3 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交易实现的宏观政策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区域创业环境的优化
        7.2.1 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业环境的优化
        7.2.2 “多元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模式
        7.2.3 “农业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孵化器发展模式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组织体系的建设
        7.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天使投资人团队的发展策略
        7.3.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7.3.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企业家团队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14 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98 家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外风险投资机构概况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湖北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分析[J]. 胡月莉,王翠翠,石苗苗. 当代经济, 2021(04)
  • [3]山西“农谷”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研究[D]. 陈锐锋.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4]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背景、内涵、特征和建设经验[J]. 吴圣,陈学渊,吴永常. 科学管理研究, 2019(05)
  • [5]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D]. 张诗乔.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6]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D]. 段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7]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D]. 申秀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8]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研究[D]. 范龙昌.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D]. 陈红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2)
  • [10]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