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云,邓燕燕[1](2021)在《议题式思想政治课生成性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议题式教学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受到推崇,是新课标、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同时,生成性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两者不同但并不矛盾,而且需要有机统一。提高思想政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生成性,是落实议题式教学的重要一环。本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存在的生成性不足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提高议题式教学生成性策略。
施洁琼[2](2021)在《先秦儒家耻感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
刘雨欣[3](2021)在《学校手机管理之我见》文中研究指明荀子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是我校学生手机存放箱上的一句话。学校手机管理条例出台后,在全校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热议。有人说,这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手机上浪费的时间,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在我看来,收手机这一举措是无奈之举,短期来看,利大于弊。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子产品逐渐填充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近年来,青少年因沉迷手机与家长、老师发生争执的报道不在少数,甚至发生悲剧。因此,我国出台了保护青少年的相关法律条例,手机厂商也实施了"屏幕使用时限"或"青少年模式"等措施,
刁生虎,王欢[4](2020)在《先秦生态智慧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生态智慧是中华先民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积淀的精神力量与思想精华,能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维方法、行为模式、话语表达等诸多领域的中国方案。推进先秦生态智慧参与到当代生态问题的对话中来,一是能够剖示早期社会既已产生的历史性人地矛盾,展现生态自愈力的有限性、资源需求的无穷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激倾向,揭示横亘于新时代生态建设进程中的固有威胁;二是能够明示先哲为人地认知体系的搭建所付出的努力,示范精准把握人地特质、妥善处理当代人地关系的恰当思路;三是能够展示先秦生态治理的理论主张与行动策略,从国家发展理念、成员道德观念、社会规则体系等多维度阐发应对生态危机、达致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
张卉[5](2018)在《1682年真州之行和龚贤晚年的风格转变》文中研究指明龚贤是清初十分重要的文人画家,但学界对其晚年风格转变的背景却不十分明晰。不过,1682年龚贤的真州之行,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件关键画作,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两件长卷尤其是其跋文,为廓清画家晚年的这段行迹与绘画风格变化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论据:龚贤称之为"晚得知音"的许颐民,是他晚年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真州之行后二人的密切交往,影响了他"积墨大画"风格的形成;而两长卷所体现的龚贤关于境界的创作观,则分别与他的创作态度、丘壑思想和积墨表现的观念有关。
毕宝魁[6](2018)在《荀子论学习与自我修养》文中研究说明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刻苦的学习与克己修身,他们的故事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今人仍然具有无限启迪。本栏特邀辽宁大学毕宝魁教授为您精彩解读"古人的自学与修养"。
唐明燕[7](2017)在《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的生命教育意蕴探析》文中提出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目前学界对荀子思想的生命教育价值关注很少。实际上,荀子的思想中蕴含了一些对生命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理念,值得发掘和借鉴。具体来说,荀子人性论思想所包含的"化性起伪"的理念揭示出生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生命态度教育颇有价值;荀子"修身俟命、与时屈伸"的主张为生命挫折教育提供了思路;荀子对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的看法为生命的社会化教育提供了借鉴;荀子从礼义出发反对自杀和争斗,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对生命价值教育颇有启发。
梁涛[8](2017)在《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养心说》文中指出荀子一生可分为居赵、游齐、退居兰陵三个阶段,其人性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荀子》各篇也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记录的是荀子不同时期的看法。根据内容的不同,荀子讨论人性论的文字可分为四组,其中《修身》、《解蔽》、《不苟》为一组,它们虽不是完成于同一时期,但都是讨论养心、治心问题的,构成了荀子人性论的重要内容。其中《解蔽》提出"思仁",《不苟》提出"养心莫善于诚",皆受到思孟之学的影响,说明荀子后期自觉向思孟回归。但这种回归并非殊途同归,而是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觉的。荀子在吸收、借鉴思孟思想的同时,试图建构不同于思孟而更为完备的人性论,但这一工作并没有真正得以完成。尽管如此,荀子提出的理论问题仍应成为重新思考、检讨乃至重建儒家人性论时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刘宴熙[9](2016)在《场域视域下人的媒介行为及其媒介化过程阐释》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媒介技术迅速发展,媒介形态日新月异。媒介技术在改变媒介场域的同时,也改变着媒介场域内部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场域视域着手,运用场域理论分析框架,着重探索媒介技术资本发展过程中媒介行为实践主体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媒介发展过程中人的媒介化趋势;并进一步指出人的媒介化是在以媒介技术资本为诱因,媒介场域为土壤,媒介行为实践不断加速的媒介化过程中形成的;这其中人的主体意识的丢失是造成人的媒介化的主要原因。
楼宇烈[10](2016)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中研究说明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
二、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论文提纲范文)
(1)议题式思想政治课生成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议题式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 |
二、提高议题式思想政治课生成性策略 |
(一)整合教材,精设议题 |
(二)增添时政,精选情境 |
(三)转变观念,互动生成 |
(四)优化评价,突出过程 |
(4)先秦生态智慧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生态智慧与新时代生态危机的发生机理 |
(一)自然脆弱性:生态自愈能力自始有限 |
(二)需求膨胀化:人类一己私欲不知纪极 |
(三)观念偏激化:人类中心主义趋于极端 |
二、先秦生态智慧与新时代人地系统的认识出路 |
(一)依循自然的独立性与规律性 |
(二)明悉人类的能动性与被动性 |
(三)秉持天人合一的人地整体观 |
三、先秦生态智慧与新时代资源环境问题的治理方案 |
(一)坚持人地共生的当代永续发展观 |
(二)培植推人及物的当代博爱生态观 |
(三)培育绿色环保的资源节约型生态风尚 |
(四)培养因地制宜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理念 |
(五)推进当代生态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
(5)1682年真州之行和龚贤晚年的风格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的考证及史学价值 |
(一) 龚贤1682年真州之行的基本状况, 以及许氏家族对龚贤晚年艺术创作的赞助与影响 |
(二) 关于被许颐民称赞的“高山流水卷” |
二、《溪山无尽图》卷与《江村图》卷之关联 |
(一) 《溪山无尽图》卷的创作意图 |
(二) 积墨之法 |
(三) 丘壑之境 |
结语 |
(7)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的生命教育意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性起伪”与生命态度教育 |
二、“修身俟命、与时屈伸”与生命挫折教育 |
三、“物我、人我观”与社会生命教育 |
四、“人最为天下贵”与生命价值教育 |
(8)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养心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志修”与“知虑明” |
二《修身》的“治气养心之术” |
三《解蔽》的“治心之道” |
四《不苟》的“养心莫善于诚” |
(9)场域视域下人的媒介行为及其媒介化过程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媒介场域与人的媒介行为 |
(一) 传统 (农业) 媒介场域中的合理利用 |
(二) 新 (工业) 媒介场域中的逐步适应 |
(三) 新新 (信息) 媒介场域中的深度媒介化生存及人的媒介化 |
1. 人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媒介的支配, 人开始成为媒介的媒介 |
2. 人的身体开始成为媒介, 并且身体也开始成为媒介的媒介 |
三人的媒介行为及其媒介化过程 |
(一) 新的媒介技术提供诱因 |
(二) 新的媒介场域提供土壤 |
(三) 媒介实践模糊媒介行为主体, 加速人的媒介化 |
(四) 人的媒介化本质 |
四结论 |
四、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论文参考文献)
- [1]议题式思想政治课生成性策略[J]. 李辉云,邓燕燕. 教学考试, 2021(34)
- [2]先秦儒家耻感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施洁琼.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学校手机管理之我见[J]. 刘雨欣.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21(Z1)
- [4]先秦生态智慧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J]. 刁生虎,王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1682年真州之行和龚贤晚年的风格转变[J]. 张卉. 文艺研究, 2018(09)
- [6]荀子论学习与自我修养[J]. 毕宝魁. 老同志之友, 2018(03)
- [7]多重视域下荀子哲学的生命教育意蕴探析[J]. 唐明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04)
- [8]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修身》、《解蔽》、《不苟》的治心、养心说[J]. 梁涛. 哲学动态, 2017(01)
- [9]场域视域下人的媒介行为及其媒介化过程阐释[J]. 刘宴熙. 新媒体与社会, 2016(01)
- [10]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A]. 楼宇烈. 北京论坛(2004-2015)主旨报告与特邀报告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