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任河[1](2021)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前路手术与后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horacolumbar Vertebra Burst Fracture;TVBF)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选择不同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收治的91例TVBF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成前方入路组(前路组,31例)和后方入路组(后路组,60例)。采用Denis分型系统以及LSC评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分型及评分。比较分析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前路组及后路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随访资料使用ASIA神经功能分级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两种术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前路组及后路组病例的术前及术后12月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对比两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伤椎Cobb角、伤椎管侵占比以及观察内植物固定情况。结果:1.前路组与后路组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243.33±45.27min)多于后路组(130.59±23.79min)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897.86±98.35ml)高于后路组(470.35±54.37ml),有显着性差异(P<0.05)。2.前路组与后路组术前与术后12月时ASIA分级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椎体高度比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伤椎Cobb角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显着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伤椎管侵占比较术前减少不明显,两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伤椎管侵占比明显小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术后12个月时,前路组及后路组均未见内固定失效病例,后路组在术后12个月后有28例患者要求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不良反应。结论:1.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TVBF临床效果满意,对于矫正畸形与神经功能恢复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前路手术视野清晰,减压彻底,但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缺点。3.后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入路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但存在内固定器械失效的风险。
孙文佳[2](2021)在《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比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P)均是临床上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但临床决策上术式的选择仍有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ACDF与LAMP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矢状位平衡的比较,分析两种术式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中疗效的差异性,并对颈椎术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行ACDF或LAMP共73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其中ACDF组共38例,LAMP组共35例。取颈椎侧位片一次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C2-7前凸角(C2-7Cobb)、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C2-7SVA)、T1倾斜角(T1S)、节段前凸(SL)、T1倾斜角与颈椎前凸角的差值(T1S-CL)。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评估疗效。结果:7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1)安全性方面:相比较LAMP组,ACDF组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更早的出院时间(P<0.05);(2)疗效评价:ACDF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87±1.3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13±1.55分(P<0.05),JOA改善率为0.65±0.27,LAMP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11±2.0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4.31±1.25分(P<0.05),JOA改善率为0.51±0.25,两组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矢状位参数方面:ACDF组末次随访C2-7Cobb、T1S、SL均较术前显着性增大(P<0.05),而末次随访C2-7SVA、T1S-CL与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LAMP组末次随访C2-7Cobb、SL均较术前显着性减小(P<0.05),末次随访C2-7SVA、T1S-CL较术前显着性增大(P<0.05),而T1S末次随访与术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C2-7Cobb、SL、T1S-CL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23、0.049、0.009),而C2-7SVA、T1S无显着性差异(P>0.05)。(4)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较低的颈椎前凸及较大的T1S-CL是术后预后不良因素,C2-7Cobb>10°的病人有更好的JOA恢复率。结论:ACDF或LAMP均能显着性改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但ACDF组在脊髓功能改善率上更优于LAMP,且前路手术在手术安全性、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平衡的维系上更占优,对于术前颈椎前凸不良甚至后凸患者,ACDF是首要选择。较低的颈椎前凸及较大的T1S-CL是术后预后不良因素,手术应尽可能纠正C2-7Cobb>10°。
黄景榕[3](2021)在《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为前后路颈椎手术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62例行不同术式的多节段脊髓病(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入路组(A组)37例,后入路组(B组)25例。纳入A组的患者手术方式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或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HDF),纳入B组的患者手术方式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cervical open-door laminoplasty,LP)。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各项资料: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随访时长、受压脊髓节段数、K线表现;2.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3.疗效相关信息:颈椎矢状位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值、颈椎椎管椎体矢状径Pavlov比值、视觉疼痛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脊髓功能改善率、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分及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术后并发症。结果:两手术组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的Cobb角、ROM值、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Pavlov比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133.15±27.94 min,B组为176.80±21.33min;A组术中失血量127.70±57.43ml,B组为245.00±35.12ml;A组住院时间9.91±3.72d,B组为15.70±2.67d,二者在围术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A组JOA评分13.85±1.42分、B组为14.42±1.12分;A组VAS评分2.48±0.43分,B组为2.54±0.74分;A组Pavlov比值82.24±6.25%,B组为79.08±5.49%;A组NDI评分为25.23±3.67分,B组为27.74±4.17分,二者在Pavlov比值、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而随访时A组Cobb角15.24±5.66°,B组为8.94±3.45°;A组ROM值21.85±4.42°,B组为26.43±3.62°,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1例,脑脊液漏1例,椎管内亚急性血肿1例,食管迟发性损害1例,内固定下沉1例;B组发生轴性症状2例,颈5神经根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症状缓解不完全而加行前方短节段ACCF1例。结论:1.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较好的中远期疗效,二者均能有效改善术后Pavlov比值、JOA评分及脊髓功能改善率,降低NDI评分和脊髓功能受损指数、VAS评分,促进颈部神经功能恢复及缓解疼痛。2.前入路手术有利于恢复颈椎形态,但入路相关的并发症较多;后入路颈椎手术减压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保留颈椎活动度,保护颈半棘肌能降低轴性痛的产生。
曾祥鸿[4](2021)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ACHDF和PC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与使用微型钛板的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0年2月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一病区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8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两组:行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52例,为前路组;行微型钛板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37例,为后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匹配出27对患者,再比较这27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7Cobb角、颈C2~7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C2~7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axial,C2~7SVA)、T1倾斜角(T1 slope,T1S)、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较均术前均显着增加,NDI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JOA评分和NDI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术前平均C2~7Cobb角、C2~7SVA、T1S、TI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前路组术后1年C2~7Cobb角较术前增大,C2~7SVA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TIA和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路组术后1年C2-7Cobb角较术前减小,C2~7SVA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S、TIA和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术后1年平均C2~7Cobb角、C2~7SV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1S和TI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路组手术时间较后路组少,术中出血量较后路组少,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前路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2例吞咽不适、1例C5神经麻痹,1例轴性症状;后路组出现2例C5神经麻痹,2例轴性症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两种术式的近期JOA评分和NDI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2)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少。(3)颈前路减压术能较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颈椎生理曲度部分丢失。(4)颈椎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近期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张鑫[5](2021)在《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减压时间窗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是为了探索早期减压手术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21年3月)、Embase(1966年至2021年 3 月)、Web of Science(2021 年 3 月)、Cochrane 图书馆(2021 年 3 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79年至2021年3月)、维普信息数据库(1989年至2021年3月)、万方数据库(1982年至2021年3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21年3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行早期减压或延迟减压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纳入不同时间节点(5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4天)定义的早期、延迟减压手术组。结果:2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在分别以8小时、24小时、72小时界定的早期、延迟减压手术组中,早期手术均能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率;8小时内减压颈髓损伤和胸腰髓损伤均能在早期减压手术中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率,但24小时内减压组只有胸腰髓损伤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在对8小时内和8-24小时行减压手术治疗的对比中,8小时内减压能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48小时内行早期减压组的术后ASIA运动评分提高率明显较延迟减压组高;以72小时界定早期、延迟减压手术对Frankel分级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小时内减压组比延迟减压组有更短的住院时长;以24小时为减压时间节点的研究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节点(8小时、24小时、72小时)定义的早期、延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延迟手术相比,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在早期行手术减压可以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8小时内减压的患者能比8-24小时减压患者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在8h以内行减压手术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而胸腰段脊髓损伤无论在8小时内还是在24小时内减压都能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在8小时内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住院时长更短;手术时机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着影响。
张鑫[6](2021)在《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减压时间窗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是为了探索早期减压手术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至2021年3月)、Embase(1966年至2021年 3 月)、Web of Science(2021 年 3 月)、Cochrane 图书馆(2021 年 3 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1979年至2021年3月)、维普信息数据库(1989年至2021年3月)、万方数据库(1982年至2021年3月)和中国知网(1999年至2021年3月)。对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行早期减压或延迟减压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纳入不同时间节点(5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及4天)定义的早期、延迟减压手术组。结果:2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在分别以8小时、24小时、72小时界定的早期、延迟减压手术组中,早期手术均能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率;8小时内减压颈髓损伤和胸腰髓损伤均能在早期减压手术中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率,但24小时内减压组只有胸腰髓损伤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在对8小时内和8-24小时行减压手术治疗的对比中,8小时内减压能获得更好的ASIA分级改善。48小时内行早期减压组的术后ASIA运动评分提高率明显较延迟减压组高;以72小时界定早期、延迟减压手术对Frankel分级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小时内减压组比延迟减压组有更短的住院时长;以24小时为减压时间节点的研究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节点(8小时、24小时、72小时)定义的早期、延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延迟手术相比,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在早期行手术减压可以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8小时内减压的患者能比8-24小时减压患者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在8h以内行减压手术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而胸腰段脊髓损伤无论在8小时内还是在24小时内减压都能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在8小时内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住院时长更短;手术时机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着影响。
李成立[7](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机理及颈椎后路大通道内镜减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动物模型建立及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研究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探讨不同压迫程度颈椎退行性病变与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3组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轻度压迫组(n=30)、重度受压组(n=30),然后再按时间节点把压迫模型分为4、8、12周3小组。模型组在大鼠C5-7节段,切除椎板间的部分韧带,分别植入1.6mm×0.8mm×0.4mm和5.5mm×1.6mm×0.8mm两种尺寸的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压迫材料,建立轻度、重度压迫2组模型;对照组不置入水凝胶,同时2个模型组切除颈后肌群部分肌肉,加速颈椎退变。在术后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斜板爬坡试验,处死后取C5-7节段椎间盘和脊髓部分,采用HE染色对相应节段的脊髓部分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TUNEL法对脊髓凋亡情况进行测定;然后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模型组和对照组C5-7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的m 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由斜板爬坡试验结果可知,4、8、12周各压迫模型组建模前与对照组术前的运动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模型组大鼠所能承受的斜板角度均有下降,其中术后8,12周较对照组下降显着,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大鼠脊髓标本HE染色发现,术后第4周,压迫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脊髓组织形态的退变程度在统计学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段的轻度压迫组出现神经元细胞变性、皱缩,重度压迫组神经元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出现明显皱缩,脱髓鞘并且空泡变性;至造模手术12周,轻度压迫组较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变性加重,出现严重脱髓鞘,轴突空泡变性;重度压迫组神经元细胞开始坏死,弥漫脱髓鞘和轴突空泡变性。同时,各模型组的阳性细胞数量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术后8和12周模型组小鼠椎间盘中的IL-1β等上述炎性因子的m RNA和蛋白含量均呈高表达水平,且表达水平随压迫程度和造模时间而上调。小结: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为压迫材料成功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的脊髓损伤程度随造模术后时间递增,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各炎症因子逐渐增高,且表达水平依赖于退变程度和造模时间变化。第二部分经皮大通道内镜在颈椎后路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符合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颈后入路的经皮大通道内镜治疗,术后全部患者经同一医师进行定期随访并评估,随访期为12个月,收集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及住院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等)。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效果,行颈椎X线评估颈椎曲度(CSA、C2-7Cobb角)变化,CT、MRI观察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情况,JOA评分,VAS评分,颈椎曲度(CSA、C2-7Cobb角)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在颈后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天、3个月和12个月)JOA和VAS评分与减压前1天评分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C2-7Cobb角术后与减压前1天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SA角只在术后3天时与减压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45~110分钟,平均68.6±23.8分钟,术中失血量20~85ml,平均28±14.8ml,住院时间3~8天,平均4.5d。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在颈后路的临床效果,其中优良病例为29例,可3例,总体优良率达93.75%。术后CT和MRI显示脊髓或神经根管处压迫已解除。小结:颈后入路的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PED)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康复快的手术方式,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第三部分颈椎后路经皮内镜减压术后颈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经皮大通道内镜颈椎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及C4-C7椎间盘应力的影响,为临床及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大通道内镜颈椎后路手术减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后C4-7椎间盘的活动度和最大应力。结果:术后模型中,C4-5椎间盘活动度和正常组相比较没有变化,C5-C6节段在手术模型组中前屈,背伸,左右弯曲及左右旋转上均较正常模型组活动度有所增加,其中左侧屈和右侧屈方向上活动度较正常增加最大,分别增加了4.61%和5.13%。C6-7节段在前屈背伸及侧弯上活动度较正常组略有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右侧弯曲时增加了6.07%,左旋时手术组较正常组活动度增加了0.5%,右旋时较正常组减少了0.11%。颈椎后路经椎板减压术后C5-C6节段的前屈、后伸的应力分别减少了1.64%和1.77%,左侧屈、右侧屈和左旋转最大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了1.64%、1.13%、1.81%,C4-5椎间盘2组应力保持不变。C6-7椎间盘应力,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除了前屈时减少,其他方向上均有增大,其中在右侧弯时最大应力增加最大为11.43%。C4-7在不同工况施加相应应力获得的两组模型整体最大应力值在前屈及后伸上分别减少了4.69%和10.08%,在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上的最大应力值较正常模型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右侧屈时增加最大为9.95%。小结: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不会导致颈椎不稳的表现,但在颈椎动态活动时,相应椎间盘的应力有所增加,可能促进后期颈椎后期的退行性改变,总体来说术后各节段的活动度和最大应力能达到甚至是优于原来的正常状态。
穆春宇[8](2021)在《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快速康复理念(ERAS)应用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09月期间因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术的住院患者58例,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将58位患者分成ERAS组及对照组,ERAS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处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脊柱损伤分级(ASIA)、术后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患者JOA评分、门轴愈合率、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结果:本文共完整随访了ERAS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28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5.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术前JOA评分、脊柱损伤分级(ASIA)得分、门轴愈合率、手术时间、术后第7天VAS评分及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1、2、3天VAS评分、术后1、3月JOA评分及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快速患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且并未提高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风险。
邵富强[9](2020)在《声压辨识在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高速磨钻是脊柱后路手术中不可取代的切骨动力装置,但是面临着术后神经并发症的风险。掌握安全使用高速磨钻是目前脊柱外科医生必须跨越的最具挑战性的操作技术,但学习曲线较长。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拟通过标本及临床实验,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中,采集、检析磨钻切磨过程中的声压特征,基于声压特征辨识被切磨组织类型(松质骨、皮质骨、关节突关节)并检测皮质穿透,实现风险预警,为基于声压特征的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微型实验猪颈椎标本以俯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仔细解剖,暴露脊柱后方骨性结构。利用高速磨钻以垂直递进方式沿椎板-关节突间沟或椎板三角穹窿顶部切磨C3-C7椎板。首先使用5mm西瓜磨头切断椎板背侧皮质骨和松质骨,形成5mm宽的骨槽;用2mm西瓜钻头将骨槽底部(椎板腹侧皮质骨)磨穿,作为单开门手术开门侧或用作切除椎板。垂直递进即连续垂直切磨:切磨方向垂直于椎板,依次切开背侧皮质、松质、腹侧皮质直至穿透,加深骨槽深度;递进轨迹为自尾端向头端,递进步距为磨头半径,延长骨槽的长度;经连续垂直切磨,最终形成以磨头直径为宽度的纵行骨槽。2、将微型实验猪胸、腰椎标本以俯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暴露棘突、椎板、关节突等结构并尽量保留周围软组织。在高速磨钻辅助下,采用垂直递进方式,以八边法首先切除上一椎体的椎板(第1边)和两侧的下关节突(第2、8边,上根黄通道);然后切除下一椎体的椎板至两侧椎弓根内缘(第5边);切除下一椎体的峡部背侧皮质,将两侧上关节突基底与椎弓根的交界部铲薄、切断下根黄通道(第4、6边),至此,上关节突的骨性依托已经完全切断;最后,切断椎旁肌、肋间肌筋膜、神经根悬韧带在上关节突外侧的附着(第3、7边),完成T8-L5节段经根黄通道八边法关节突整块切除。使用高速磨钻以垂直递进方式沿双侧椎板-关节突沟纵行开槽,切断椎弓根内侧的椎板双层皮质及下关节突内侧半,在与上、下椎体交界的椎板间开横槽,切断椎板与椎弓的骨性连结,整块抬起椎板,完成T8-L5节段传统椎板切除。3、将微型实验猪颈、胸、腰椎标本以俯卧位固定于操作台上,去除周围软组织,直至暴露椎板、关节突关节、侧块、横突等进钉点骨性标志。确定C3-C7、T8-T12、L1-L5椎弓根钉入钉位置,颈椎置钉点位于上关节突侧缘与侧块交界处的内侧、尾侧1mm处;胸椎入钉位置位于上关节面、椎弓峡部和横突形成的三角形的中间;腰椎置钉点为椎弓峡部和横突的交界处。利用2mm高速磨钻自入钉位置平行于终板、以一定的内倾角建立椎弓根钉置钉导孔,颈椎内倾角为25-45°,胸椎内倾角为15°,腰椎内倾角为5-10°。以上一椎体棘突基底部中上1/3为L1-L5经椎板关节突钉入钉点,利用2mm高速磨钻自一侧入钉点依次穿过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面、下一椎体椎弓根建立置钉导孔,置钉方向为向外侧倾斜40-50°,向尾侧倾斜45-60°。4、临床实验前前报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并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2020年2月-2020年5月,采用单纯椎板切除、单开门及双开门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各2例,采用经根黄通道关节突整块切除和传统椎板切除减压治疗胸椎管狭窄患者各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经X线、CT及MRI确诊。患者全麻后以右侧卧位固定于手术床上,手术过程如方法1-2所示。为避免磨钻穿透椎板损伤脊髓,在各手术中,均不采集皮质穿透的声压信号。5、在以上标本及临床实验中,用微型麦克风采集磨钻切磨过程中的声压信号,标本实验中麦克风以金属夹具固定于磨钻手柄侧面,临床试验中麦克风以无菌手术膜覆盖后固定于床旁输液架上,远离术野。利用时频联合分析方法,对以上声压信号进行多层小波包分解直至每一个节点只含有一种谐波成分,其频率为磨钻主轴频率整数倍。各次谐波幅度的大小可反映切磨状态,计算前几次谐波成分的幅值,作为声压特征,以分辨被切磨组织类型并检测皮质穿透。结果:1、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在门轴侧,椎板松质骨幅值小于腹侧皮质骨幅值,在1-4 k Hz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5 k Hz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开门侧或椎板切除部位,椎板腹侧皮质骨的幅值明显大于皮质穿透的幅值且具有统计学差异(1-5 k Hz,p<0.001)。2、胸、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椎板松质骨和皮质骨、椎板皮质骨和皮质穿透、根黄通道皮质骨和皮质穿透的谐波幅值在各个频率下具有显着差异(1-5 k Hz,p<0.001),根黄通道松质骨和皮质骨幅值在2-4 k Hz具有显着差异(2 k Hz,p<0.001;3-4 k Hz,p<0.05),在1 k Hz和5 k Hz没有差异(p>0.05)。3、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椎弓根/椎体松质骨和皮质骨幅值在所有频率下均具有显着差异(1 k Hz,2 k Hz,4 k Hz,5 k Hz,p<0.001;3 k Hz,p<0.05);皮质骨和皮质穿透幅值在所有频率下均具有显着差异(1-5 k Hz,p<0.001)。经椎板关节突钉置入手术中,松质骨和皮质骨幅值在所有频率均具有显着差异(1-4 k Hz,p<0.001;5 k Hz,p<0.05);松质骨和皮质穿透幅值、松质骨和关节突关节面幅值、皮质骨和皮质穿透幅值、皮质穿透和关节突关节面幅值在在所有频率均具有显着差异(1-5 k Hz,p<0.001);皮质骨和关节突关节面幅值在1、2、4、5 k Hz具有显着差异(p<0.001),在3 k Hz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筛选与验证: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松质骨幅值始终小于皮质骨(1-3 k Hz,p<0.001;4 k Hz,p<0.01;5 k Hz,p>0.05);胸椎传统椎板切除手术中,在1-4 k Hz皮质骨幅值大于松质骨(p<0.001),而在5 k Hz松质骨幅值大于皮质骨(p>0.05);胸椎经根黄通道关节突整块切除手术中,松质骨幅值在1 k Hz大于腹侧皮质骨(p>0.05),在2-5 k Hz小于腹侧皮质骨(3 k Hz,p>0.05;2、4、5k Hz,p<0.001)。结论:标本实验结果及临床筛选验证证明,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中,利用声压特征可以准确实时辨识切磨状态(松质骨、皮质骨、皮质穿透和关节突关节面),精准控制磨钻界深和方向,实现风险预警。该研究丰富了脊柱手术感知物理量,确立了声压反馈辨识磨钻切磨状态的方法,为建立基于声压特征的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手术提供实验依据。
宋彦澄[10](2020)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功能性MRI评估》文中认为目的:1.应用脊髓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后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并探讨其机制。2.观察分析CSM患者手术前后中央前回(Pr CG)、中央后回(Po CG)的任务态功能磁共振(f MRI)的激活变化趋势,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大脑皮层f MRI、脊髓DTI参数与CSM脊髓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并探讨上述参数的手术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选取2017年06月~2019年03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0例CSM患者,将其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同等程度的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另外给予术前7天,术后20天的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脊髓常规MRI及DTI扫描,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在上述两个时间点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术前根据JOA评分将CSM患者分为脊髓功能轻度损伤(JOA评分13~16分)、中度损伤(9~12分)及重度损伤(≤8分),分析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DTI参数的变化趋势。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随访时组内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比较术前、术后DTI参数与术前、术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两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高压氧组与对照组JOA评分、脊髓FA、ADC的差别。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选取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7例CSM患者,将其纳入CSM组,分别于术前1周内、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右手对指运动组块设计的任务态颅脑f MRI及颈髓DTI扫描。另选取38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亦行上述任务态颅脑f MRI及颈髓DTI扫描。术前1天、术后6个月记录CSM患者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比较皮层f MRI参数、脊髓DTI参数与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绘制上述参数预测手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M手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其FA逐渐降低,ADC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及FA均较术前显着提高,ADC均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80例CSM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均与相应脊髓FA值(术前FA与JOA:r=0.775,P<0.001;术后FA与JOA:r=0.751,P<0.001)、ADC值(术前ADC与JOA:r=-0.721,P<0.001;术后ADC与JOA:r=-0.706,P<0.001)显着相关。术后高压氧组JOA评分(11.30±1.93 vs 9.61±1.79,t=3.599,P=0.001)及FA(0.726±0.087 vs 0.636±0.093,t=4.452,P<0.001)显着高于对照组;高压氧组ADC[(1.148±0.079)×10-3 mm2/s]显着低于对照组[(1.223±0.087)×10-3mm2/s](t=4.041,P<0.001)。2.术前CSM组左侧Pr CG的激活体积(VOA)显着高于对照组(t=4.260,P<0.001);左侧Po CG的VOA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脊髓受压节段FA显着低于对照组(t=4.785,P<0.001)。术后6个月CSM患者左侧VOA-Pr CG较术前显着降低(t=3.124,P=0.002);左侧VOA-Po CG较术前升高,无统计学差异;脊髓FA较术前显着升高(t=3.683,P<0.001)。相关性分析术前左侧VOA比值(Pr CG/Po CG)、VOA-Pr CG、VOA-Po CG以及脊髓FA与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间均显着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VOA比值(AUC=0.805)和FA(AUC=0.740)预测CSM术后恢复不良的效能均高于常规MRI参数脊髓横截面积(AUC=0.707)。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VOA比值与FA是预测CSM术后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FA及ADC能够显示CSM脊髓微观结构的病理变化,反映脊髓的损伤程度,评价脊髓减压术及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代偿及修复的效果。CSM术后脊髓功能存在代偿与修复,围手术期行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SM患者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2.颅脑f MRI及脊髓DTI较常规MRI能更好地预测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VOA比值法综合反映了CSM的Pr CG过度代偿与Po CG传导受阻后部分激活缺失的双重相关因素,较FA具有更高的手术预后评估效能。
二、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出标准 |
2.1.4 骨折分型与评分 |
2.2 方法 |
2.2.1 观察标准 |
2.2.2 手术管理 |
2.2.3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3.3 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比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结果 |
1.5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节段颈椎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症状体征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前后路手术组的一般情况及术前各因素间的比较 |
3.2 前后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的比较 |
3.3 前后路手术组颈椎Cobb角、ROM值、Pavlov比值变化的比较 |
3.4 前后路手术组的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变化的比较 |
3.5 前后路手术组的中远期临床优良率比较 |
3.6 前后路手术组的并发症比较 |
4.讨论 |
4.1 手术相关的影像学变化 |
4.2 前路手术的并发症表现 |
4.3 后路手术的并发症表现 |
4.4 手术术式的选择 |
4.5 本次研究的不足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MSCM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ACHDF和PC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手术技术 |
1.5 术后处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倾向性评分前各项基线参数 |
2.2 两组患者倾向性评分后各项基线参数 |
2.3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
2.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和NDI评分 |
2.5 两组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 |
2.6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 |
2.7 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比较 |
2.8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 |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3.1 影响颈椎手术疗效的因素和倾向性评分匹配 |
3.2 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和临床疗效 |
3.3 手术并发症和术中资料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JOA评分表 |
综述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5)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髄损伤早期减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髄损伤早期减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机理及颈椎后路大通道内镜减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动物模型建立及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皮大通道内镜在颈椎病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颈椎后路经皮内镜减压术后的颈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诊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声压辨识在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标本 |
1.1.2 手术过程 |
1.1.3 声压信号测量系统 |
1.1.4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松质骨与腹侧皮质骨声压特征差异(5mm磨钻) |
1.2.2 腹侧皮质骨与皮质骨穿透声压特征差异(2mm磨钻) |
1.3 讨论 |
1.3.1 颈椎后路减压手术 |
1.3.2 颈椎后路减压相关并发症 |
1.3.3 颈椎后路钻孔过程中基于声压信号分析的磨钻精准控制 |
1.4 小结 |
二、胸、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标本 |
2.1.2 手术过程 |
2.1.3 声压信号测量系统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基于声压特征的椎板切磨状态辨识 |
2.2.2 基于声压特征的POT切磨状态辨识 |
2.3 讨论 |
2.3.1 传统PTP减压治疗TSS |
2.3.2 经POT关节突整块切除治疗TSS |
2.3.3 LSS后路减压手术 |
2.3.4 胸、腰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
2.4 小结 |
三、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切磨状态辨识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标本 |
3.1.2 手术步骤 |
3.1.3 声压信号测量系统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PS置钉过程中切磨状态辨识 |
3.2.2 TLS置钉过程中切磨状态辨识 |
3.3 讨论 |
3.3.1 置钉点、置钉方向及置钉方法 |
3.3.2 徒手置钉和影像引导置钉 |
3.3.3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并发症 |
3.3.4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中基于声压特征的钻孔状态辨识 |
3.4 小结 |
四、声压特征在临床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的筛选和验证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手术过程及声压特征检析 |
4.1.3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临床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不同切磨状态声压特征 |
4.2.2 临床胸椎后路减压手术中不同切磨状态声压特征 |
4.3 讨论 |
4.3.1 脊柱后路手术中NLCL发生率 |
4.3.2 临床脊柱后路减压手术中声压特征的筛选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脊柱后路减压与固定手术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功能性MRI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促进CSM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DTI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分组情况 |
1.1.3 手术方法、高压氧及术后康复治疗方法 |
1.1.4 DTI数据采集 |
1.1.5 疗效观察分析 |
1.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不同脊髓损伤程度之间脊髓DTI参数比较 |
1.2.2 脊髓DTI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
1.2.3 高压氧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1.2.4 手术前、后高压氧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及DTI参数的比较 |
1.3 讨论 |
1.3.1 CSM发病的解剖学因素及病理生理学改变 |
1.3.2 CSM手术方案的选择及脊髓功能的损伤程度的临床评分标准 |
1.3.3 常规MRI检查CSM的局限性 |
1.3.4 DTI参数在CSM脊髓功能异常评价中的优势 |
1.3.5DTI 参数与 CSM 脊髓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1.3.6 高压氧治疗脊髓疾病的临床研究 |
1.3.7 高压氧治疗后 CSM 患者的 DTI 参数变化趋势及分析 |
1.4 小结 |
二、颅脑任务态f MRI及脊髓DTI评价CSM术后功能恢复预测价值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治疗方法 |
2.1.3 影像学检查方法 |
2.1.4 影像学量化参数测量方法 |
2.1.5 临床效果评定及随访指标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CSM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任务态f MRI和 DTI参数分析 |
2.2.2 任务态f MRI和 DTI参数与JO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2.2.3 CSM恢复良好与恢复不良组间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的比较分析 |
2.2.4 ROC曲线分析不同MRI指标的预测效能及预测界值 |
2.2.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CSM术后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2.3 讨论 |
2.3.1 CSM的病因学分析 |
2.3.2 CSM的常规影像学评价 |
2.3.3 任务态f MRI对 CSM疾病严重程度及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 |
2.3.4 DTI对 CSM疾病严重程度及手术预后的评估价值 |
2.3.5 CSM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性MRI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疗效分析[D]. 任河. 延边大学, 2021(02)
- [2]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变化对比与临床意义[D]. 孙文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前后路颈椎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D]. 黄景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ACHDF和PCEOL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对比[D]. 曾祥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张鑫.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创伤性脊髓损伤减压时间窗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张鑫.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机理及颈椎后路大通道内镜减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李成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D]. 穆春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声压辨识在安全脊柱后路减压和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D]. 邵富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的功能性MRI评估[D]. 宋彦澄.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