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艾滋病疫情持续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程思维[1](2021)在《延安市HIV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相关认知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延安市HIV-1分子流行特征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HIV感染人数仍在上升。实时、全面开展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及时掌握HIV的流行、传播变化,为HIV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有关HIV分子流行特征研究在一些低流行地区研究报道较少,例如陕西省延安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该地区HIV感染人数持续增长但至今延安市HIV-1分子流行病特征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首次分析延安市HIV-1的分子流行特征,为深入理解陕西乃至全国HIV的传播提供基础方法:在2018-2021年期间,收集延安市HIV感染者血液样本,提取病毒核酸,使用巢式PCR扩增目的片段,测序后得到基因序列。经整理比对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另外运用BEAST软件对其传播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1)共收集样本93份,以已婚男性青壮年为主。(2)成功扩增90份样本,包括p17片段61条、env片段60条、vif-vpr片段64条、pol片段42条。(3)延安市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为CRF07_BC(50.0%,45/90),CRF01_AE(23.3%,21/90),CRF68_01B(1.1%,1/90),C(2.2%,2/90),B(2.2%,2/90),以及RFs(16.7%,15/90)。通过近乎全长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两例新的独特性重组型,分别是CRF01_AE/C、CRF01_AE/CRF07_BC。(4)延安市传播耐药率为14.3%(6/42)。(5)延安市CRF07_BC主要由北京和广西传入,CRF01_AE的主要来源是北京和辽宁。结论:(1)延安市HIV-1亚型种类多样,其中CRF01_AE、CRF07_BC为主要流行亚型,新的独特性重组亚型的出现表明该地区HIV-1仍在不断传播。(2)延安市流行的HIV-1存在传播性耐药,以NNTRI耐药突变为主。这再次表明延安的HIV-1仍在传播,另外提示对于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耐药检测十分必要。(3)延安市流行的CRF07_BC、CRF01_AE主要是从北京传入,并且是经多次传播事件引起的。延安市内的HIV-1序列聚集成簇,表明其内部存在传播关系。第二部分延安市宝塔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分析目的:提高公众对HIV的认知,能有效预防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传播,因此了解人们对HIV的认知情况尤为重要。目前,延安市一般人群对于HIV认知情况尚不明确。因此,及时掌握延安一般人群对HIV的认知情况,在一般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宣传,增强其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免和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已成当务之急。方法:本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调查范围,设计问卷,同时开展线上及线下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工作。筛选无效问卷后,使用Excel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等方法,明确延安市宝塔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宝塔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为73.9%(1151/1557),其中城市居民知晓率最高(93.7%,327/349),流动人口知晓率最低(29.3%,34/116)。(2)一般人群主要通过网络途径获取艾滋病知识。不同人群通过途径电视、身边人提及、社会性宣传活动及免费资料、社区/医院等宣传栏这四种途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所占比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3)文化程度、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以及年龄是影响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人群影响因素不尽相同。(4)一般人群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知之甚少,听说并了解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人仅占23.1%。结论:延安市宝塔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整体较低,除城市居民外,其他四类人群艾滋病知晓率未能达到相关要求,艾滋病宣传科普工作仍需加强。不同人群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或有助于提高该地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一般人群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知之甚少,所有能够降低HIV感染的方法及药物都应加大范围与力度进行普及。
赵亚栋[2](2021)在《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疫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甘肃省艾滋病疫情防控精准施策及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2010-2019年甘肃省HIV/AIDS报告病例、甘肃省统计局统计年鉴中的人口资料,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行政区划图为基础,描述性分析呈现甘肃省2010-2019年HIV/AIDS报告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婚姻、时间、地区、传播途径、晚发现病例等分布特征;趋势面分析展示甘肃省艾滋病发病的空间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LISA值分析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报告感染率的全局自相关性和局部聚集的具体形式;时空聚集性分析检验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报告病例数是否存在时空聚集性,并对探测到的时空聚集簇进行定位。结果:(1)甘肃省2010-2019年共报告HIV/AIDS病例7,780例,男性病例6,701例,女性病例1,079例,男女性别比6.21:1;报告HIV/AIDS病例平均年龄为(38.88±13.38)岁;职业以农民及民工为主,占42.37%;民族以汉族为主,占86.34%;初中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占32.43%;婚姻为已婚为主,占46.59%;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占97.56%;其中同性性传播比例持续上升,由2010年的26.64%上升至2019年的40.81%;55岁以上老年病例持续增加,构成比由2010年的4.21%增加到2019年的18.95%;青年学生病例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占75.00%;有30.58%的病例为晚发现病例,发现当年艾滋病相关死亡478例,艾滋病病死率为20.09%。(2)甘肃省2010-2019年各县(市、区)艾滋病报告感染率呈上升趋势,2019年报告感染率超过10.0/10万的县(市、区)为临夏市、七里河区、广河县、白银区、城关区、安宁区、东乡县;趋势面分析显示艾滋病发病趋势总体呈现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东部和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报告感染率呈聚集性分布,存在“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的5-9个县(市、区),“低-低”集聚区有26个县(市、区);时空聚集性分析证实报告病例数在县(市、区)级水平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一类聚集区为中部地区13个县(区),时间为2015-2019年,聚集半径为73.69km;二类聚集区为南部地区2个区,时间为2015-2019年,聚集半径为39.35km。结论:(1)甘肃省2010-2019年HIV/AIDS报告发病数和感染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报告病例以20-50岁的青壮年为主,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55岁以上老年人群艾滋病疫情发展较快,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稳定,死亡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艾滋病晚发现比例高。建议应继续加大HIV检测力度,尽早发现病例,将老年人群作为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措施。(2)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报告感染率存在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位于甘肃中部地区且热点县(市、区)数有增加趋势,建议将甘肃省中部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制定区域化防控策略,强化防治资源配置,实施“一地一策”开展精准防控。
杨静[3](2020)在《陕西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170万新发艾滋病感染者,69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自1981年人类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成为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30多年来,艾滋病在治疗与控制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对于陕西来说,截至10月31日,
黄馨[4](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普湘益[5](2020)在《云南省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云南省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情况,探讨配偶发生阳转的影响因素,发现单阳家庭随访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改进随访干预和治疗关怀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云南省2017年1月一2018年6月间11个州(市)阴性配偶发生阳转的94对双阳夫妻和配偶未发生阳转的98对单阳夫妻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类家庭夫妻双方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基本健康情况、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及相关艾滋病服务情况、行为特征、家庭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和部分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信息等。同时,通过对部分家庭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来开展定性调查。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资料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共计完成定量问卷调查384份,有效问卷384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定性访谈共完成28人。单阳家庭阳性方汉族占59.18%(58/98),农村户籍占82.65%(81/98),小学及初中文化占80.61%(79/98);双阳家庭先证阳性方汉族占54.26%(51/94),农村户籍占87.23%(82/94),小学及初中文化占74.47%(70/94)。异性性途径感染在单阳阳性方和双阳先证阳性方中构成比分别为87.76%(86/98)和86.17%(81/94)。两类家人口学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143~9.267,P>0.05)。两类家庭配偶方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先证阳性方的就医选择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两类家庭性生活频次无统计学差异。(2)单阳家庭双方(阳性方88.98%配偶方80.00%)对于艾滋病可能传播行为的知晓率高于双阳家庭双方(先证方78.30%配偶方69.79%),两类家庭先证阳性方对于抗病毒治疗中的治疗时机(单阳73.47%双阳78.72%)和治疗中副作用处理(单阳79.59%双阳71.28%)认知率均较低。(3)单阳家庭阳性方确证后2个月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比例(63.27%)高于双阳家庭阳性方(42.55%,χ2=8.265,P=0.004)。单阳家庭阳性方接受过病毒载量的检测率高于双阳家庭先证阳性方(χ2=8.394,P=0.004)。单阳家庭阳性方VL<50拷贝/mL的比例(94.94%)高于双阳家庭先证阳性方的(79.31%,χ2=7.917,P=0.005)。(4)两类家庭安全套使用频次存在统计学差异(Z=-7.696,P<0.001),同时,单阳家庭在全程、正确及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方面优于双阳家庭(χ2=15.93747.719,P<0.001)(5)单阳家庭双方夫妻关系好的比例高于双阳家庭双方(χ2=6.093~14.84,P=0.0010.048)。双阳配偶在1个月内接受HIV检测的比例低于单阳家庭。单阳阳性方在检出阳性后,其中分别有83.67%、83.67%的人与配偶谈论过如何预防配偶感染以及如何使用安全套,高于双阳先证阳性方的52.13%、43.62%(χ2=22.026~33.438,P<0.001)。约有30.85%双阳家庭和27.55%的单阳家庭有生育愿望。(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抗病毒治疗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的因素为:使用安全套频率、夫妻关系、是否和配偶谈论过使用安全套。[结论]云南省已接受ART的98对单阳夫妻及对照组的94对双阳夫妻,以农民汉族、小学及初中文化为主,先感染方主要是男性。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影响因素最主要有安全套使用频次、夫妻关系、是否和配偶讨论过使用安全套。此外,配偶及时告知、尽早抗病毒治疗、生育愿望、获得卫生服务支持情况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今后应做好单阳家庭配偶尽早告知的工作,加大防治工作的投入,设立专职人员负责单阳家庭的随访及咨询工作,并重视一些关键环节的服务咨询:保护配偶不感染的知识、主动提供安全套、抗病毒治疗中的治疗时机和治疗中副作用处理,以及不能仅凭阳性方单次VL<50拷贝/mL而忽视对配偶感染的风险警示,应加强对感染者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并且敦促其坚持使用安全套。
滕宏培[6](2019)在《2010-2017年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及HIV/HCV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2010-2017年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的社会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情况、高危行为特征以及血清学检测情况;2、分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HCV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完善下一步男性流动人口的监测、预防、控制、干预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此次调查方案,选取荣成市石岛码头、临沂市小商品交易市场、广饶县乡镇建筑企业为艾滋病流动人群HIV监测哨点,连续8年的4-6月在HIV监测哨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0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样品。HIV/HCV抗体的检测均采用两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2次结果均为阳性时判定为HIV/HCV抗体阳性;梅毒抗体的检测首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初筛,对结果阳性者再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进行复检,当2次结果均阳性时则判定梅毒感染。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卡方趋势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四种方法。描述性分析主要是对被调查对象的社会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情况及高危行为特征的情况等进行描述。多因素分析纳入的变量为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列入方式为向前进步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010-2017年共调查9354名男性流动人口,样本来源以企业工人为主,占66.85%;结果显示年龄均值为32.65±11.41岁,其中以21-3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为37.6%;婚姻以在婚和同居为主,占64.5%;户籍以本省流动人口居多,占66.4%;汉族人口居多,占93.02%;在本地居住时间小于一年为主,占85.88%;在文化程度方面,主要以初中、高中或中专为主,有766 1(81.95%)人;流动人群中知晓艾滋病知识的人(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所占比例为82.0%。来源于企业工人(χ2趋势=1273.526,P<0.001),≥41 岁(χ2趋势=497.513,P<0.001),在婚及同居(χ2趋势=470.824,P<0.001),艾滋病知识知晓率(χ2趋势=393.645,P<0.001)在历年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山东户籍(χ2趋势=157.626,P<0.001),汉族人口(χ2趋势=289.93,P<0.001),居住时间小于一年(χ2趋势=164.999,P<0.001)、大专及以上(χ2趋势=179.029,P<0.001)在历年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2010-2017年流动人群发生固定性行为的比例为71.75%,性行为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χ2趋势=603.238,P<0.001),在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在在婚或同居人群中(χ2趋势=17.907,P<0.001)及在最近一年最近一次固定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χ2趋势=33.47,P<0.001)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流动人群中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 7.27%,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0.556,P<0.001),而每次都用安全套的比例(χ2趋势=36.361,P<0.001)和在最近一年最近一次和小姐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χ2趋势=5.569,P=0.018)都呈下降趋势;流动人群中临时性行为的比例为9.48%,发生比例呈上升趋势(χ2趋势=5.667,P=0.017),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χ2趋势=19.264,P<0.001)及人群在最近一年最近一次的临时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χ2趋势=18.107,P<0.001)也都呈下降趋势;人群中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0.45%,比例有上升趋势(χ2趋势=41.703,P<0.001)。3、2010-2017年流动人群的HIV感染率为0.14%,梅毒感染率为0.16%,HCV感染率为0.34%,均处在较低水平。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知晓艾滋病知识的因素包括样本来源(χ2=270.866,P<0.001)、年龄(χ2=234.842,P<0.001)、婚姻状况(χ2=171.497,P<0.001)、户籍(χ2=197.681,P<0.001)、民族(χ2=150.708,P<0.001)、文化程度(χ2=353.904,P<0.001)、本地居住时间(χ2=23.625,P<0.001)、是否有过性行为(χ2=210.629,P<0.001)、流动人群在最近一年的固定性行为中是否坚持使用安全套(χ2=4.427,P=0.035)以及流动人群在最近一年最近一次的固定性行为中是否使用了安全套(χ2=6.911,P=0.009);与HCV感染相关的因素包括户籍(χ2=37.147,P<0.001)、民族(χ2=84.984,P<0.001)、文化程度(χ2=12.307,P<0.001)、是否有过性行为(χ2=3.929,P=0.047)、最近一年是否与小姐发生过性行为(χ2=47.667,P<0.001)、流动人群在最近一年与小姐发生性行为时是否坚持使用安全套(χ2=12.903,P<0.001)、最近一年最近一次和小姐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是否使用了安全套(χ2=20.493,P<0.001)及最近一年是否有过临时性行为(χ2=25.705,P<0.001)。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不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人群相比,影响知晓的更可能是企业工人(OR=3.998,95%CI=2.162-7.39)、山东户籍(OR=0.432,95%CI=0.361-0.516)、低文化水平(OR=0.080,95%CI=0.025-0.251)、最近一年发生固定性行为时未坚持使用安全套(OR=0.618,95%CI=0.400-0.955)、最近一年最近一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OR=1.561,95%CI=1.282-1.901);与未感染HCV的流动人群相比,感染HCV的更可能是非汉族流动人群(OR=16.138,95%CI=3.928-66.668)、最近一年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的流动人群(OR=0.211,95%CI=0.051-0.872)、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人(OR=4.227,95%CI=1.006-18.171)。结论1、山东省的流动人群具有以下特点:以青壮年、在婚或同居人群为主,人群的文化程度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在流动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商业、临时、同性性行为及吸毒等高危行为,而且安全套的使用率无论在固定性行为中还是在高危性行为中都普遍偏低。2、山东省流动人群的HIV、梅毒、HCV感染率均处在较低水平。来源于企业工人、山东户籍、学历水平低、在最近一年的性行为中不坚持使用安全套和在最近一年最近一次的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是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危险因素;非汉族、在最近一年最近一次的商业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及最近一年有过临时性行为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周琼[7](2019)在《云南HIV病毒的流行病史初探(1989-2017)》文中提出1989年云南发现HIV病毒流行以来,迅速在云南境内传播,经历了始发、扩散、增长、快速增长及防控阶段,并向临近省区及中国其他地区传播。传播人群及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HIV病毒也在不断重组及变异,流行速度及传播范围越来越大,其防治成为当代预防医学的难题之一。从历史学视角,对云南HIV病毒的流行及传播、防治等进行整理及研究,是当代医学疾病史书写及研讨的重要内容。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18)在《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等疾病防治工作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苏政办发[2018]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江苏省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苏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18-2020年)》《江苏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8-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8年1月3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17)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豫政办[2017]113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9月25日河南省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为落实《"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署,进一步推进艾滋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17)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鲁政办发[2017]80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山东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1月27日山东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为全面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国办发[2017]8号),进一步推进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努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制定本行动计划。一、防治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
二、我省艾滋病疫情持续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艾滋病疫情持续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市HIV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相关认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艾滋病概述 |
1.2 HIV流行情况 |
1.2.1 全球流行情况 |
1.2.2 中国流行情况 |
1.2.3 陕西流行现状 |
1.2.4 延安HIV流行及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延安市HIV-1 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收集与处理 |
2.2.2 核酸提取 |
2.2.3 核酸扩增 |
2.2.3.1 cDNA的合成 |
2.2.3.2 巢式PCR扩增HIV基因片段 |
2.2.4 PCR产物的鉴定 |
2.2.5 克隆测序 |
2.2.6 序列拼接整理 |
2.2.7 亚型分析 |
2.2.8 重组分析 |
2.2.9 耐药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样本人口信息学特征 |
2.3.2 HIV-1亚型分析 |
2.3.3 耐药特征分析 |
2.3.4 细胞嗜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延安市HIV-1传播动力学分析 |
3.1 序列的搜集整理 |
3.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延安市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调查对象 |
4.1.1.1 人群界定 |
4.1.1.2 样本量的估算 |
4.1.1.3 抽样方法 |
4.1.2 调查方法 |
4.1.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1.3.1 数据录入 |
4.1.3.2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人口学特征 |
4.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4.2.3 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取途径 |
4.2.4 一般人群对于艾滋病相关行为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
4.2.4.1 一般人群对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接受度 |
4.2.4.2 一般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的态度 |
4.2.5 影响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1 影响流动人口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2 影响城市居民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3 影响农村居民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4 影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5 影响校内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6 一般人群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的认知情况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延安市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传播动力学 |
5.2 宝塔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综述 陕西省 HIV-1 流行势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艾滋病流行状况 |
1.1.2 空间流行病学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
1.1.3 甘肃省概况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1.1 病例资料 |
2.1.2 人口资料 |
2.1.3 行政区划资料 |
2.2 资料整理 |
2.3 分析方法 |
2.3.1 描述性分析 |
2.3.2 空间统计分析 |
2.4 相关名词定义 |
2.5 伦理问题 |
2.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艾滋病流行特征 |
3.1.1 样本来源分布 |
3.1.2 人群分布 |
3.1.3 时间分布 |
3.1.4 地区分布 |
3.1.5 传播途径分布 |
3.1.6 晚发现病例情况 |
3.2 空间统计分析 |
3.2.1 趋势面分析 |
3.2.2 空间聚集性分析 |
3.2.3 时空聚集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甘肃省艾滋病疫情流行情况 |
4.2 甘肃省艾滋病疫情空间分析 |
4.3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4.3.1 创新 |
4.3.2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陕西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我省艾滋病疫情仍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新冠肺炎与艾滋病防治并重 |
我省提高综合干预实效性 |
(4)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样本选择 |
2.2 文本框架构建 |
2.2.1 框架构建 |
2.2.2 编码与信度 |
2.2.3 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
4.1 角色承担局限 |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云南省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HIV的流行情况 |
1.2 HIV传播途径 |
1.3 单阳家庭配偶间的感染情况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现场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内容 |
2.5 伦理学 |
2.6 质量控制 |
2.7 资料整理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3.1.2 身体健康情况 |
3.1.3 性行为频次情况 |
3.1.4 均衡性检验结果 |
3.2 调查对象其他特征 |
3.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3.2.2 抗病毒治疗情况 |
3.2.3 安全套使用情况 |
3.2.4 家庭情况 |
3.2.5 接受服务咨询情况 |
3.2.6 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
3.3 定性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2 配偶间经性传播HIV的影响因素 |
5 结论 |
6 建议 |
7 研究创新性 |
8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抗病毒治疗单阳家庭配偶阳转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类家庭先感染方篇) |
附录3 抗病毒治疗单阳家庭配偶阳转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类家庭后感染方/阴性方篇) |
附录4 抗病毒治疗单阳家庭配偶阳转影响因素访谈提纲(两类家庭先感染方篇) |
附录5 抗病毒治疗单阳家庭配偶阳转影响因素访谈提纲(两类家庭后感染方/阴性方篇) |
综述 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经性传播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2010-2017年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及HIV/HCV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目的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医学伦理学 |
4 现场调查 |
5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人口学信息特征及变化情况 |
2 高危行为特征及变化趋势 |
3 检测信息情况 |
4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5 HCV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的人口学与社会学信息 |
2 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AIDS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
3 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高危行为特征 |
4 HIV/梅毒/HCV感染情况 |
5 HCV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云南HIV病毒的流行病史初探(1989-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HIV病毒的流行与传播历史 |
二、云南HIV病毒流行传播的社会及医学原因 |
三、云南HIV病毒流行传播的社会影响及其预防 |
四、结语 |
四、我省艾滋病疫情持续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市HIV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相关认知调查[D]. 程思维. 延安大学, 2021(12)
- [2]甘肃省2010-2019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研究[D]. 赵亚栋. 兰州大学, 2021(11)
- [3]陕西省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N]. 杨静. 陕西日报, 2020
- [4]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
- [5]云南省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性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 普湘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2010-2017年山东省男性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及HIV/HCV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D]. 滕宏培. 山东大学, 2019(02)
- [7]云南HIV病毒的流行病史初探(1989-2017)[J]. 周琼. 文山学院学报, 2019(01)
- [8]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8-2025年)等疾病防治工作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02)
- [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24)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