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鲜出炉的BoBo族(论文文献综述)
邓智慧[1](2016)在《字母词语的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字母词语的出现开辟了汉语词汇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为以纯汉字词语为主的汉语词汇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即字母词语的汉化问题。本文以语言接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语言文字规范,采用文献综述法、语料分析法以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字母词语的汉化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上古至当代汉语中外来词的吸收、发展及汉化进行梳理,然后以主要的字母词词典为依据,搜集、整理了字母词语及其所对应的汉字词形,编制了“字母词语汉化的网络统计词表”,同时,对《人民日报》、《半岛晨报》、《北京青年报》进行了近半月的调查,整理了三份报纸中字母词语使用情况表。通过对语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了字母词语汉化的不同层面以及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影响字母词语汉化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汉化原则。以期所得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外来词及字母词语辞书的编纂、教材的编写以及字母词语的教学提供参考。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语料来源与选取的标准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外来词汉化历时演变的阐述。首先介绍了“汉化”这一概念,以及与汉化相应而产生的“反汉化”趋势,然后分别对先秦到当代各个阶段中外来词的吸收及汉化情况做了简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词典及报纸中字母词语的调查,根据词频的不同将字母词语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并将搜集的语料进行不同领域的划分,调查在不同领域中字母词语的使用状况。对报纸中的字母词语进行搜集,探讨了不同类型字母词语的汉化情况。第三章以丰富的语料为依托,分析了字母词语的使用和汉化情况,总结了字母词语汉化存在的问题,并从语音、词义、词形、语法等方面分析了字母词语汉化的层面。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字母词语汉化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常用性、经济性、必要性、变通性、规范性等汉化原则,为字母词语的进一步汉化提供参考。第五章总结了字母词语汉化的有效策略,认为字母词语的汉化应该以意译为主、缩略优先,以音译为辅、适当截取;从语料中选取36组已经汉化或正在汉化的字母词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汉化的接受度进行调查并对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与字母词语汉化接受度的关系做了分析说明。结语部分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对各字母词词条和对应汉字词语词条进行的词频统计形成丰富的语料,以数据为依据展现字母词语汉化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报纸中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展现字母词语汉化的后续效果,以期为今后字母词语的汉化与规范提供借鉴。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动态语料的搜集与整理上可能不够全面以及分析语料过程中存在不够深入等问题。
战怡如[2](2015)在《现代汉语指人类词缀的多维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指人类词缀不断涌现并参与构造新词,指人类词缀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汉语词缀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学者对指人类词缀的划分问题见仁见智。本文基于前人对汉语类词缀的研究成果,根据词义、形式和功能三重标准,在搜集权威语料和网络语料的基础上,确定了指人类词缀的数量共35个,包括:家、手、界、师、士、迷、棍、坛、星、户、霸、鬼、汉、虫、盲、徒、族、客、友、奴、男、女、爷、嫂、哥、姐、妹、粉、漂、托、党、二代、控、帝、领。针对划定的指人类词缀范围,我们对指人类词缀的语用频率进行了考察,总结了指人类词缀在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特点;结合内因外因的方法论,我们阐述了指人类词缀的产生原因,最后分析了指人类词缀的迅速发展对汉语系统的影响和它的发展趋势。
于学敬[3](2013)在《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新词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兴起和应用,在网络语言领域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这种新生的、富于创意的日常交际用语对网络语言的发展乃至人们的语用行为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论文从网络交际和日常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新词语入手,结合当前教育现状,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网络新词语生成、构成的基础上完成其语用价值的研究,并针对不同价值导向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在正确对待的前提下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以及母语语用活力的增强提供可循的借鉴。基于上述思路,全文总共由绪论部分和五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关于网络新词语研究的综述。第一章是网络新词语的形成背景以及当前教育现状的分析。网络新词语的形成背景,分别从其形成根源、生成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以及直接动因等方面作具体阐述。同时,在了解形成背景的基础上明确当前的教育现状:即伴随着网络新词语的不断涌现,当前教育教学领域已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与困惑。第二章是网络新词语的生成机制和构词特征分析,在已有形成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其生成机制和具体的构成特征,明确网络新词语的生成以及结构特点,为后文语用价值分析和教育对策的提出做准备。第三章、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是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分析,在形成、构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网络新词语所展现的言语表现力,分析网络新词语所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从而为下一部分语用价值的分析做铺垫。通过辩证的研究,从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两个维度对典型新词语进行梳理、归类,并在已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所在。第四章是网络新词语的教育对策分析。首先,依据现有条件从教学的角度对网络新词语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状况进行辩证分析。其次,结合当今考试制度对现有的价值观念进行评判,提出网络新词语对语文教学应然的价值导向。再次,强调教学价值的同时也应从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以实现网语个性化和教育规范性的有机融合。第五章是网络新词语对未来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甄别、鉴赏网络新词语是新的时代赋予母语教师的重要使命,也是语文教学能否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陈颖[4](2011)在《对NONO族文化传播的深层解读》文中认为2002年Naomi Klein(娜奥米·克莱恩)的《No Logo》(拒绝名牌)出版发行,随后这本大胆质疑全球化和消费文化欺骗性的先锋之作,不仅在全球畅销而且促使了世界各地那些追求以理性的思维方式面对标准化的潮流,以独立的人格状态保持内心向度,以简约的生活方式还原生活本真的人们,以“新节俭主义”为理念,以NONO族为名纷纷应运而生。在我国沿海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以及内地大中城市里,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NONO族。本研究在大量搜集、整理大众传播环境中与NONO族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其在大众传播环境中文化传播发展的脉络,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采取了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并将研究对象NONO族文化传播分解为:对NONO族的文化解读、对NONO族的文化传播的解读、对NONO族文化传播互动的思考三个子命题深层解读。对NONO族的文化解读:将NONO族的文化属性定位为时尚的都市族群亚文化。将其文化特征归纳为理性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状态和简约的生活方式。认为NONO族对消费文化的反思,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担忧,以及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其文化兴起的背景和原因。而作为NONO族的文化外围空间,大众传播环境不仅对NONO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为NONO族所从事的文化创意活动提供了符号、概念、经验等“材料”。对NONO族的文化传播的解读:按照一个传播互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构成,详细分析NONO族文化传播的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以及噪音对效果的影响的具体情况。找出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种类;讯息在传播互动过程中内涵、功能和意义的发展、变化;所使用媒介的构成层次;受传者的大小众之分;传播所起到的宏观和微观的不同效果,以及受到传播过程各个环节和系统内外出现的噪音的影响。对NONO族文化传播互动的思考:NONO族文化可以被主流文化所吸收、发展,这在生命力的强弱和发展走向上都与历史上的其他亚文化大有不同,研究发现有以下三个决定因素:有无独立、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内部的自我调试能力的强弱,以及时代发展的历史局限性。NONO族呈现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除了大众传媒自身的单方面的控制原因之外,更来自于意识形态和商业的收编、经济危机的真实环境的压力与NONO族文化本身。作为一种反思性和批判性的亚文化,NONO族文化在传播互动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富裕阶层的刻板成见,更在传承节俭精神和文化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创新。最终这种“新节俭观”为主流文化所改进,上升为了符合时代所需的“消费发展观”。这一系列的社会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由于目前学界对NONO族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对当代都市族群的研究尚处在初始起步的阶段,且多是围绕族群本身做的静态研究,缺少族群和外界互动的动态研究。因此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选择了从大众传播环境与NONO族文化传播的互动过程这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在信息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新兴的都市时尚亚文化信息交往和互动的特点,文化批判功能的实际效果,影响其文化传播的因素,与其文化发展脉络和走向等的研究,以期促进主流文化、大众传播媒体、社会公众建立理性审视亚文化传播的哲学态度,促进科学、理性、创新的现代文化的发展。
刘善涛[5](2011)在《基于《信息库》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词汇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对词汇应用研究的日益重视,新词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我们以“基于《信息库》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为选题,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对新词的词汇共性和词汇个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同时,在理论分析的指导下,我们又对新词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对新词教学有所帮助。本文首先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综合对比当前几种主要的教学本位观的基础上,以服务于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为目的,以《新华新词语词典》为主要的语料来源,建立了一个中小型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信息库》,并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角度对其所收词语进行了12个方面的属性描述,为本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封闭域。然后在《信息库》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新词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信息和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非语言信息进行了量化统计和数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基本词相关信息的分析进行对比,研究新词在词汇系统中所体现的词汇共性,对新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二是对新词的新颖性、适用性、单义性、词群化、理据性等词汇特点和新造词、原有词、方言词、外来词、简略词、修辞造词等词汇类型进行了量化统计和数据分析,研究新词在词汇系统中所体现的词汇个性,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上述研究大多立足于本体分析的层面,理论性较强,本着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思想,我们对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进行了“关于留学生基本词汇学习和新词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虽然汉语水平和学习目的略有差异,但对基本词汇和新词的学习都有着较大的热情,对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都给予较大的关注。报刊阅读课作为留学生接触中国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最新变化的重要媒介没能较好地满足留学生的上述需求,我们有必要对现实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充实新鲜素材和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语,以满足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指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新词教学的必要性之后,我们按照八种语义结构类型从新词和原有词中分别抽取了3个被试词语,共48个,在此基础上分三步对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进行了在无信息提示、单信息提示和双信息提示状况下的被试内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留学生汉语词义的理解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词义通达的认知加工过程受构词语素义、语义结构类型、语境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词义理解的最终结果是三者影响下的函数,留学生对新词词义理解和原有词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和相通性。因此对外汉语新词教学可以借鉴原有词教学中的方法和经验,有效地指导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使新词教学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体现出新词教学有着一定的简便性和可行性。
郑强[6](2010)在《字母词遴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字母词逐渐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和娱乐等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信息时代,字母词更加呈现出数量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前人从概念界定、构成类型、读音、规范和语法特征等方面对字母词做理论研究,但是在字母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研究者只是对把字母词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做浅尝辄止的论述,其中原新梅提出应考虑着手编写较大规模的词频词典,再根据词频词典来编写《对外汉语字母词语等级大纲》,但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或者做生意,或者学习语言文化,更甚者则长期生活在中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他们地都不可避免需要交际,需要接触网络,而字母词的交际在网络上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一些字母词甚至被搬到现实当中,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交际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字母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势在必行,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和鲜活的语言。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广州大学城学生字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西语附录后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和从网络上搜集的网络交际字母词进行知晓度调查,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遴选出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字母词,并对其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遴选的字母词存在问题,如因调查局限于广州所带来的地域性,语料来源渠道狭窄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简单所带来的不够科学性,以及字母词的动态发展所带来不稳定性和不规范性等。对外汉语字母词的遴选只是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和依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金艳[7](2009)在《媒体服饰话语中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 ——《时装》杂志三十年服饰话语研究》文中指出以始创于1980年的《时装》杂志为起点,大众媒体关于服饰的话语生产至今已有近30年,对于这一如此持久的社会文化现象,目前研究领域予以的关注尚不够充分,更不够深入。不够充分,体现在大多数研究只是针对市场经济转型后时尚文化现象的断面分析,缺乏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握;不够深入,一方面体现在大多数研究习惯进行宏观、抽象的文化分析,将微观、具体的文本分析搁置一边;另一方面,研究中尚缺乏深刻的问题意识,往往停留于社会现象层面或时尚现象的一般性社会心理的分析。这些都无法更好地解释媒体服饰话语的持久生命力与强大影响力。因此,本文的目标在于,既做一种整合的尝试,又做一种深入的挖掘,以此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从深层提供了媒体服饰话语的意义源泉,为此,本文将媒体服饰话语中建构的“身份认同”作为问题提出。本文借鉴话语分析方法,围绕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开展媒体服饰话语的分析。研究中始终以“身份认同”的建构为问题点,在近30年社会变迁的语境中分析媒体服饰话语的文本描述及意义阐释,关注话语实践的建构功能,发掘不同历史阶段中媒体服饰话语是如何通过制造意义来建构服饰与人的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建构的结果及影响。本文的研究基点是媒体服饰话语对当代人身份认同的影响。身份认同关联着人对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寻求,具体体现为由群体所属感带来的集体(群体)认同,和由群体疏离感带来的自我认同,在本文中将主要从阶层认同、性别认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进行考察。现实生活中,服饰的核心符号价值是对拥有者身份的彰显,服饰作为重要因素从各个层面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媒体服饰话语则借助服饰的符号象征功能,为身份认同建构起一个可由服饰来识别和区分的标准。媒体服饰话语因此不仅反映,而且参与了社会文化的建构。作为社会文化背景,本文首先追溯了改革开放前一体化社会中的服饰政治,高度同质化的服饰成为集体身份认同主导的表征,反映出统一标准之下个性的式微和“平等”追求之下性别的淡化。同时,在集体身份的遮蔽下,个体于服饰上表现出的对个性的隐秘坚守,成为一种现实。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社会转型,在给人们带来身份认同危机的同时,也提供了重构身份认同的可能。媒体服饰话语建构身份认同的功能,也正是在对新的身份认同标准的寻找中正式登场。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媒体服饰话语,致力于“他者”文化参照中集体身份认同的重构。以西方服饰生活及服饰文化为参照,通过对真实差异的挑选和虚拟差异的制造,“差异”话语中呈现的“他者”镜像成为身份认同重构的基础和来源;“流行”话语的出场,揭示了身份认同重构的内在的社会心理机制;以“解放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则成为身份认同重构的外部的社会推动力。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媒体服饰话语所建构的身份认同呈现为多维度、多重性。以消费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文化语境,媒体服饰话语转向对“我们”自身的关注,转向对人的自身欲望的关注和需求的满足,建构了一整套身份认同的话语体系。这一时期,媒体服饰话语在人称使用、文本类型、文本结构等文本形式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这些形式上的变化也成为话语意义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份认同的多维度建构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通过打造品牌神话、营造品位生活、倡导奢华享受,实现了中产阶层认同的符号建构;通过男性气质的再度确认和女性气质的重塑,性别认同得以建构;自我认同的建构,则在多元个性的呈现中归结为“商品的”自我。这种多重建构既是媒体话语与社会实践互动的结果,更是媒体话语强大的建构功能的作用。21世纪初媒体服饰话语中的身份认同,在游戏化的建构中走向消解。通过符号的游戏化、话语与反话语的生产,媒体服饰话语在文本层面上由以往的意义追寻转向语言游戏。在以娱乐化、游戏化为特征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媒体服饰话语所建构的身份认同明显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集体认同建构功能让位于自我认同建构功能的趋势。在同样的多维度建构中,自我认同的建构因游戏化、表演性而最终走入困境;在名目繁多的族群的生产与更替中,群体认同依照“速成法则”得以建构;女性性别认同,则在中性主张的反叛游戏和貌似自足的服饰话语空间里进行着重构。纵观近30年媒体服饰话语中的身份认同,可以说是在建构中走向消解,并随着话语的循环生产永无完结。而话语受众也并非对其建构性质全然不知,受众在其中获得的是一种对意义的消费和想像性的满足。
林松华[8](2004)在《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文中指出当前,生态学由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层面,生态学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等都已成为目前研究的新的生长点。所谓“生态学”似乎已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它已经衍化为一种观点,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生态世界观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提供了科学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语言的同时,还必须观察和探讨语言与环境现实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语言作为符号研究固然必要,但与创造和使用符号的人、与文化联系起来才有实际意义。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本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新闻流行语汇为语料对象,从生态视野看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汇。文中吸取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如动态思想、环境思想、进化思想等,同时借鉴其他理论如经济学理论、信息学理论,多角度研究新闻流行语汇。全文就新闻流行语汇的运动生态,生态类型,语言健康,语言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比较系统地把握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
苏兵[9](2002)在《新鲜出炉的BoBo族》文中研究说明或许化着金属妆一脸酷相的新人类让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许漂泊不定没心没肺的“飘一代”让你觉得难以接受;或许追求格调追求享受的小资让你感到造作、矫情……当你被一个又一个新名词晃得眼花缭乱的时候,
二、新鲜出炉的BoBo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鲜出炉的BoBo族(论文提纲范文)
(1)字母词语的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一、外来词研究 |
二、字母词语研究 |
三、外来词汉化研究 |
四、字母词语汉化研究 |
第三节 语料的来源与选取 |
一、语料的来源 |
二、选取的方法与标准 |
第四节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外来词的汉化 |
第一节 汉化概说 |
第二节 外来词的汉化 |
一、上古至近代外来词的汉化 |
二、近代至当代外来词的汉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字母词语的汉化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词典中字母词语的汉化调查 |
一、字母词语不同使用量的汉化调查 |
二、字母词语不同领域的汉化调查 |
三、字母词语不同汉化方式的调查 |
第二节 报纸中字母词语的汉化调查 |
一、字母词语不同使用量的汉化调查 |
二、字母词语不同领域的汉化调查 |
三、字母词语不同汉化方式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字母词语的汉化层面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字母词语的汉化层面 |
一、语音的汉化 |
二、文字和词形的汉化 |
三、语法的汉化 |
四、词义的汉化 |
第二节 字母词语汉化存在的问题 |
一、语音的汉化问题 |
二、文字和词形的汉化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字母词语汉化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第一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影响因素 |
一、非语言因素 |
二、语言因素 |
第二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原则 |
一、常用性 |
二、经济性 |
三、必要性 |
四、变通性 |
五、规范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字母词语汉化的有效策略与可接受度 |
第一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策略 |
一、意译为主 缩略优先 |
二、音译为辅 适当截取 |
三、区别对待 逐步规范 |
第二节 字母词语汉化的可接受度调查 |
一、调查材料的选取及调查对象的确定 |
二、问卷的设计及接受度的测量方法设计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字母词语汉化的网络统计词表 |
附录 2: 报纸中字母词语统计表 |
附录 3: 国家语委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表 |
附录 4: 字母词语汉化接受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2)现代汉语指人类词缀的多维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关于类词缀与指人类词缀 |
第一节 类词缀的界定 |
一、实语素和类词缀的区别 |
二、词缀与类词缀的区别 |
三、学术界对类词缀的定位 |
四、类词缀的划定标准 |
第二节 指人类词缀的界定 |
一、指人类词缀的定义 |
二、指人类词缀的特点 |
三、指人类词缀的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指人类词缀的量化分析 |
第一节 对前人研究成果中指人类词缀的数量统计 |
第二节 以权威语料为基础对指人类词缀的量化分析 |
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指人类词缀的量化分析 |
二、《汉语新词词典》指人类词缀的量化分析 |
三、《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指人类词缀的量化分析 |
第三节 网络语言中指人类词缀的量化分析 |
一、网络语言对指人类词缀考察的重要性 |
二、网络语言中指人类词缀“控”、“帝”、“领” |
三、网络语言中指人类词缀的数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指人类词缀的语用频率调查 |
第一节 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调查方法和内容 |
第二节 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的调查结果 |
一、2009年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调查结果 |
二、2010年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调查结果 |
三、2011年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调查结果 |
四、2012年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调查结果 |
第三节 语用频率对指人类词缀的影响 |
一、指人类词缀语用频率高低的界定标准 |
二、不同语用频率对指人类词缀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指人类词缀构词的小三角考察 |
第一节 语表形式 |
一、音节长度以三音节为主 |
二、粘附成分多样化 |
三、词根类别具有差异性 |
第二节 语里意义 |
一、从理性义上看 |
二、从色彩义上看 |
第三节 语用价值 |
一、简化表达 |
二、细化类别 |
三、表达生动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指人类词缀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内部原因 |
一、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
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需要 |
第二节 外部原因 |
一、语言接触和语言吸收 |
二、社会发展的因素 |
三、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和社交工具的普及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指人类词缀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指人类词缀的影响 |
一、语音层面 |
二、语义层面 |
三、语法层面 |
第二节 指人类词缀的发展趋势 |
一、指人类词缀整体发展趋势 |
二、指人类词缀个体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四) 研究现状分析 |
(五) 研究方法 |
(六) 语料来源 |
一、网络新词语的形成背景及教育现状 |
(一) 网络新词语的形成背景 |
(二) 网络新词语的教育现状反思 |
二、网络新词语的生成机制及构词特征 |
(一) 网络新词语的生成机制 |
1. 网络新词语生成的深层机制 |
2. 网络新词语生成的直接方式 |
(二) 网络新词语的构词特征 |
1. 网络新词语的形式特征 |
2. 网络新词语的构词方法 |
三、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分析 |
(一) 网络新词语的言语表现力 |
1. 灵活、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方式 |
2. 鲜活、富有个性的言语表达特点 |
(二) 网络新词语辩证分析 |
1. 正面价值:主体语用智慧的凝结 |
2. 负面影响:汉语表达的尴尬之境 |
(三) 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旨归 |
1. 丰富汉语词汇 |
2. 拓展公民表达空间 |
3. 确立新的语用观:创意表达、个性表达 |
四、网络新词语的教育对策分析 |
(一) 网络新词语使用情况透析 |
1. 网络新词语在中小学作文中的运用 |
2. 网络新词语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
(二) 网络新词语应用价值观念之评判 |
1. 网络热词“格杀勿论”说 |
2. “文化傲慢与价值偏见”说 |
(三) 网络新词语的教学价值导向 |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展示自我 |
2.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力求表达方式多样化 |
(四) 网络新词语的规范化引导策略 |
1. 净化言语环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
2. 转变语用观念,营造网语生存空间 |
五、网络新词语对未来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
(一) 网络时代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要求 |
1. 争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走进网络、大胆吸收 |
2. 成为语用活力的体现者:引导鉴赏、课堂活用 |
(二) 网络新词语: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深度警示 |
1. 更新表达观:由机械、被动转向灵动、创意 |
2. 更新语言观:由传统、套话转向鲜活、生动 |
3. 更新思维观:由封闭、陈旧转向开放、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对NONO族文化传播的深层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对当代都市族群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NONO族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对大众传播和亚文化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 |
2 NONO族概述 |
2.1 NONO族的简介 |
2.2 NONO族与前身BOBO族的区别 |
2.3 NONO族的发展脉络 |
3 对NONO族的文化解读 |
3.1 NONO族的文化属性是一种时尚的都市族群亚文化 |
3.2 NONO族的文化特征 |
3.3 NONO族的文化背景和原因 |
3.4 NONO族的文化外围空间是大众传播环境 |
4 对NONO族文化传播的解读 |
4.1 NONO族文化的传播者 |
4.2 NONO族文化传播的讯息 |
4.3 NONO族文化传播的媒介 |
4.4 NONO族文化传播的受传者 |
4.5 NONO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噪音对效果的影响 |
5 对NONO族文化传播互动的思考 |
5.1 NONO族与其他亚文化传播的对比思考 |
5.2 NONO族呈现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
5.3 NONO族文化传播互动的社会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信息库》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词语研究综述 |
1.1.1 新词语本体研究概况 |
1.1.2 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研究概况 |
1.2 本研究的缘起 |
1.2.1 新词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
1.2.2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1.3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本研究的思路 |
1.3.2 本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主体框架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信息库》的研究与实现 |
2.1 对教学本位观的思考与建库原则的确立 |
2.1.1 各种教学本位观的对比 |
2.1.2 教学本位观对《信息库》建库原则的启示 |
2.1.3 《信息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 《信息库》的语料来源 |
2.3 《信息库》属性信息的确立与描述 |
2.3.1 语音信息 |
2.3.2 词性信息 |
2.3.3 词汇类型信息 |
2.3.4 构词法信息 |
2.3.5 语素义信息 |
2.3.6 语义构词信息 |
2.3.7 词群信息 |
2.3.8 语义分布信息 |
2.3.9 旧词义信息 |
2.3.10 新词义信息 |
2.3.11 例句信息 |
2.3.12 备注信息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共性分析与教学研究 |
3.1 新词语言信息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中的作用 |
3.1.1 双音节占优势符合留学生的认知心理 |
3.1.2 词性单一,以三大实词为主便于掌握新词的用法 |
3.1.3 以合成词为主,定中式占半数有利于掌握构词规则 |
3.1.4 新词词义表面化倾向易于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
3.1.5 新词语义和语用领域的不同分布符合学习需求的差异 |
3.2 新词非语言信息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中的作用 |
3.2.1 教学和学习中的新词应主要体现社会客体方面的信息 |
3.2.2 新词的主体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库》的新词词汇个性分析与教学研究 |
4.1 新词词汇特点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中的作用 |
4.1.1 以具有新颖性、适用性和稳定性的词为主要教学对象 |
4.1.2 新词单义性使词义理解相对容易 |
4.1.3 词群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
4.1.4 理据性使新词教学更有据可循 |
4.2 新词词汇类型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新词教学中的作用 |
4.2.1 新造词是新词教学的重点内容 |
4.2.2 词义引申使原有词和新词连为一体 |
4.2.3 优势方言的新词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
4.2.4 不同类型的外来词有利于不同国别学生的新词学习 |
4.2.5 简略词便于词义的猜测和理解 |
4.2.6 修辞造词反映出新词的文化内涵和内部理据 |
4.3 小结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新词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实证研究 |
5.1 对外汉语新词教学必要性的调查研究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调查方法 |
5.1.4 结果与分析 |
5.1.5 结论 |
5.2 对外汉语新词教学可行性的实验分析 |
5.2.1 实验设计 |
5.2.2 选词原则与实验材料 |
5.2.3 试题设计 |
5.2.4 被试对象 |
5.2.5 试测与正式测试 |
5.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7 结论与启示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6.3 本文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关于留学生基本词汇学习和新词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实验步骤1 的测试试题 |
附录三:实验步骤2 的测试试题 |
附录四:实验步骤3 的测试试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拟录用的论文 |
(6)字母词遴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字母词的来源和现状概述 |
1.1.2 字母词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 |
1.3 语料说明、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
1.3.1 语料说明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字母词遴选的必要性和遴选原则 |
2.1 字母词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
2.1.1 外部因素 |
2.1.2 内部因素 |
2.2 对外汉语教学字母词的遴选原则 |
2.2.1 语感性原则 |
2.2.2 规范性原则 |
2.2.3 普遍性原则 |
2.2.4 词汇语言内部功能丰富原则 |
2.2.5 实用性原则 |
2.2.6 文化性原则 |
2.2.7 通用度原则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字母词遴选 |
3.1 大学生使用字母词情况调查 |
3.1.1 方案设计和实施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1.3 结合裴昕月的调查进行有效对比 |
3.2 从《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西文字母词中遴选字母词(一) |
3.3 从《现代汉语词典》附录的西文字母词中遴选字母词(二) |
3.3.1 调查材料和问卷的实施 |
3.3.2 问卷分析和结果 |
3.4 从网络交际字母词中遴选字母词 |
3.4.1 网络交际字母词分析 |
3.4.2 字母词的构词特点 |
3.4.3 网络交际字母词的知晓度调查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母词 |
4.1 对外汉语教学字母词词汇排序 |
4.2 字母词类型分析 |
4.3 对外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
4.3.1 所选字母词和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
4.3.2 《大纲》与对外汉语教材 |
4.4 对外汉语教学字母词的教学意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7)媒体服饰话语中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 ——《时装》杂志三十年服饰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话语与话语分析 |
1.2 媒体服饰话语 |
1.3 研究对象、视角及方法 |
2 服饰、服饰话语与身份认同 |
2.1 身份认同 |
2.2 身份认同的构成与考察维度 |
2.3 服饰与身份认同 |
2.4 媒体服饰话语与身份认同 |
3 背景:身份认同的困境与追寻 |
3.1 服饰政治:集体身份的遮蔽 |
3.2 一种现实:集体身份遮蔽下个体的隐秘坚守 |
3.3 社会转型期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构的可能 |
4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他者"文化参照中集体身份认同的重构 |
4.1 初期媒体服饰话语中的"他者"文化呈现 |
4.2 "差异":身份认同重构的基础和来源 |
4.3 "流行"的力量:身份认同重构的社会心理机制 |
4.4 "解放思想":身份认同重构的社会推动力 |
4.5 身份认同重构的集体属性 |
5 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身份认同的多重建构 |
5.1 社会文化语境:消费时代的到来 |
5.2 媒体服饰话语文本形式的变化 |
5.3 媒体服饰话语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 |
5.4 媒体服饰话语中性别认同的建构 |
5.5 媒体服饰话语中自我认同的建构 |
6 21世纪初:游戏化建构中身份认同的消解 |
6.1 媒体服饰话语文本层面的转向:从意义建构到语言游戏 |
6.2 张扬的自我:自我认同的建构 |
6.3 以"族"相分:群体认同的建构 |
6.4 秩序重整:女性性别认同的重构 |
7 结语 |
7.1 在建构中走向消解:媒体服饰话语中的身份认同 |
7.2 也是消费:媒体服饰话语的受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新闻流行语汇及生态化的界定 |
(一) 新闻流行语汇 |
(二) 生态化 |
二、 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运动 |
(一) 流行性 |
(二) 语义泛化 |
(三) 语义中心化 |
(四) 词义表面化 |
三、 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类型 |
(一) 新闻流行语汇的文化生态 |
(二) 新闻流行语汇的信息生态 |
(三) 新闻流行语汇的价值生态 |
(四) 新闻流行语汇的羡美生态 |
四、 新闻流行语汇的健康问题 |
(一) 新闻流行语汇的污染现象 |
(二) 新闻流行语汇的规范 |
五、 新闻流行语汇的可持续发展 |
(一) 重视新闻流行语汇的创新 |
(二) 关注新闻流行语汇的预测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新鲜出炉的BoBo族(论文参考文献)
- [1]字母词语的汉化研究[D]. 邓智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2]现代汉语指人类词缀的多维度考察[D]. 战怡如. 黑龙江大学, 2015(05)
- [3]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D]. 于学敬.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3)
- [4]对NONO族文化传播的深层解读[D]. 陈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5]基于《信息库》的对外汉语新词教学研究[D]. 刘善涛. 鲁东大学, 2011(08)
- [6]字母词遴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郑强. 广州大学, 2010(05)
- [7]媒体服饰话语中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 ——《时装》杂志三十年服饰话语研究[D]. 金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D]. 林松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9]新鲜出炉的BoBo族[J]. 苏兵. 现代交际,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