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道引流术配合针灸治疗胆管恶性梗阻(论文文献综述)
黄锐[1](2021)在《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
徐汉鹏[2](2021)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胆管炎(AC)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常由胆道梗阻引起,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可能危及生命,快速有效的降低胆道压力是治疗的关键。目前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作为急性胆管炎的初始胆道减压治疗方式,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PTCD及PTGD作为中度或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初始胆道减压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引流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20年1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58名中度或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或胆囊穿刺引流术,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感染控制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急性胆管炎严重程度的转归等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纳入组的158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成功,成功率100%,其中104例患者接受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54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因胆管无扩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躁动等)、患者主观决定等原因接受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引流后胆道梗阻均明显缓解,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指标、肝功能、胆红素等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好转率均在9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种术式均能使大部分患者住院期间的严重程度得到好转,好转率分别为89.4%和87.0%。PTCD组住院期间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6例,发生率为5.8%(6/104);PTGD组住院期间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3例,发生率为5.6%(3/54)。其中PTCD组发生4例严重并发症,包括2例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汁漏、气胸等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有效降低胆道压力,迅速缓解症状,降低重症化风险,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中-重度急性胆管炎患者的初始胆道减压方式;当PTCD治疗受限,PTGD可作为中-重度急性胆管炎有效替代治疗,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但主要针对伴有胆囊增大的低位胆道梗阻患者。
段玉灵[3](2021)在《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 aphy,ERCP)支架置入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 ive Jaundice,MOJ)患者的早期减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早期减黄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比较不同时间段(术前、术后1-3天、术后4-7天、术后1月)患者肝功能的差异。(2)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分为高位梗阻组与低位梗阻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胆红素下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3)低位梗阻组内根据支架置入类型的不同分为金属支架组和塑料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胆红素下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4)根据术后4-7天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下降程度分为效果显着组以及效果欠佳组,分析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5)根据术后1月TBIL水平是否恢复正常分为降至正常组及未正常组,分析术后1月TBIL未正常的危险因素。连续正态资料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资料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确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ERCP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GGT(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GGT)值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术后1月TBIL、DBIL下降率明显大于术后4-7天(89.2(73.2,95.2)vs 38.4(14.9,55.0)P<0.01;85.2(70.6,95.4)vs 37.1(12.4,53.2)P<0.01);(2)低位梗阻组术后4-7天及术后1月TBIL、DBIL下降率明显高于高位梗阻组(44.3(24.1,56.2)vs 10.8(2.3,44.6)P<0.01;41.1(22.6,55.4)vs 13.3(3.0,45.0)P<0.01;93.4(86.6,96.5)vs 79.6(55.3,89.5)P<0.01;94.4(85.9,96.4)vs 71.7(15.2,84.5)P<0.01);(3)金属支架组术后1月T BIL、DBIL下降率大于塑料支架组(95.1(91.6,96.5)vs 87.5(81.1,92.1)P<0.05;92.7(84.2,96.7)vs 86.3(86.3,96.4)P<0.05);(4)高位梗阻(P<0.01,OR=9.223)、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P<0.01,OR=2.864)是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位梗阻(P<0.05,OR=13.813)、置入塑料支架(P<0.01,OR=76.981)是术后1月胆红素未降至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术后减黄效果显着,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低位梗阻患者减黄效果较高位梗阻患者明显;低位梗阻患者置入金属支架较置入塑料支架术后1月胆红素下降率高。(2)高位梗阻和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C级是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高位梗阻和塑料支架置入是患者术后1月胆红素未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廖想[4](2021)在《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的真实生理及心理体验,为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减轻留置鼻胆引流管所带来的不适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改善该类患者的术后体验感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通过目的抽样,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患者充分沟通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取得其同意后,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患者的录音资料及非语言行为资料,并做好记录。访谈完毕后的24小时内,将记录的资料转录成word数据。应用Colaizzi资料七步分析法,对转录后的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共纳入了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12名,对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后,归纳为五个主题和十五个亚主题:1.强烈的主观不适感:恶心、异物感,疼痛,口鼻咽干燥;2.部分生理功能受限:呼吸受限,活动受限,沟通障碍,睡眠质量下降;3.心理负担加重:个人形象受损,经济压力大,担心导管意外脱落;4.治疗中的期盼:相关医疗知识的需求,医务人员可以做得更好,迫切康复地愿望;5.尝试创造舒适条件:对留置鼻胆引流管的建议,自己的应对方式。这些主题表明患者在留置鼻胆引流管后,普遍存在有一定的生理及心理问题。结论: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获得了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的真实生理及心理体验,这些体验使他们面临着诸多困扰。通过从药物及非药物干预、调整机体的应对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支持,可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体验感及生活质量的改变。
祝文智[5](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黄锐[6](2021)在《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提出背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也缺乏特异性。因此有相当多的患者确诊以后,肿瘤已经发展成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保守药物治疗很难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患者黄疸症状持续加重,则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正常代谢,急剧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而且目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缺乏统一的临床治疗途径,早期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根治,但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率较低。晚期可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手术时机不符合。姑息性对症治疗成为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从患者降黄速度、比例的快慢、术后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情况、住院费用等方面,对比分析临床上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对高位和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对患者预后更好的诊疗意见,从而为临床诊疗此类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ERCP组和PTCD组。收集相应分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7天患者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胆红素、尿胆红素、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ERCP组和PTCD组患者胆红素的变化速度快慢,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总胆红素变化比值的幅度大小、ERCP与PTCD各自对应的高位和低位梗阻患者术后胆红素指标恢复正常所需要的的时间长短;术后出血、胆漏,胆系感染,水电解质功能紊乱、导管及支架脱位的情况等;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过ERCP和PTCD术后,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G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在术后第一天,此类指标下降最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到术后第七天左右,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两种方式在同一时段肝功能指标表现基本一致,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高位梗阻中,PTCD患者显然能够进行更为顺畅的操作,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概率较ERCP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低位梗阻中,ERCP可减少对高位正常组织的损伤,且患者术后胆漏、感染、脱位的情况也相对少见。总并发症发生率ERCP低于PTCD,二者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ERCP术后住院时间较PTCD短;但住院费用更高。结论对于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和PTCD均为姑息性减黄治疗的有效介入方法。但肿瘤的大小,部位对于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选择PTCD介入减黄方式能够更安全、更有效、更迅速的解除患者黄疸症状,且术后更换引流及再次手术解除继发梗阻较为容易。费用及治疗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进行减黄以更接近生理通道的运输方式、同时对于延缓胆胰管狭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还可经管道系统行支架置入和内放射治疗。是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优质选择。因此,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从患者肿瘤的性质及患者预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护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放射护理工作组[7](2020)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管路护理专家共识》文中指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及支架植入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该术式有很多优点,能让患者受益,但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与患者需长期带管及疾病本身有关。规范的PTBD管路维护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共识简述了PTBD的基本知识,重点对带管患者的护理评估、引流管冲洗、更换引流装置及换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特殊情况处理、健康宣教等进行了阐述。
李琮[8](2020)在《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部分以黄疸起病,尤其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道肿瘤,发现时多已累及单侧或双侧的二级胆管分支,需要行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术,往往面临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困境,存在周围淋巴结的转移和累及二级胆管及重要血管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1,2]。而对于存在手术机会的患者,其根治性手术的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放弃根治性手术治疗。以上几类患者常常伴有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并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肝功受损导致的平均生存期常常不到3个月[3]。针对这部分无手术机会或者无手术意愿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治疗方式均为解决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式,其与传统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对比[4],其对麻醉的要求较低,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通过实施PTCD及ERCP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对比减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种治疗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以及肝胆外科,收治的68例III型及IV型肝门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收患者均经术前评估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35例行PTCD胆道外引流处理,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等客观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和PTCD两组患者术后ALT、AST、GGT、TBA、TBIL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腹痛、发热及皮肤瘙痒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术后并发症PTCD组明显高于ER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费用对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案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PTCD组更低。3.ERCP治疗费用较PTCD明显增高,两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ERCP和PTCD两种治疗方式均适用于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因为ERCP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PTCD患者,且患者无需终身带管,对于无手术机会的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管癌患者可考虑为首选方案。而PTCD可以作为ERCP的重要补充,针对操作失败、存在ERCP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ERCP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PTCD治疗。
章向东,邹艳[9](2020)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引流治疗,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T)、中性粒细胞(NE)]、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ST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AST及ALT水平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BIL、DBIL、AST及ALT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NE、P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NE、P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2%,住院时间(10.23±3.01)d短于对照组的(13.75±4.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快速康复,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邢园园[10](2020)在《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健脾利胆方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方法:本次临床观察共收集2017.10至2019.12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64例,采取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与对照组(PTCD),通过观测患者肝功能(AKP、ALT、AST、TBIL、DBIL)、血常规炎性指标(GRA%、WBC)、中医症状体征、全身功能状态的变化来评估中药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肝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AKP、ALT、AST、TBIL、DBIL)均有显着恢复,其中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肝功能各项经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及14天后,两组组间差异明显,经检验,P<0.05及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恢复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②血常规炎性指标(GRA%、WBC):两组患者在PTCD术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炎症反应,7天后出现峰值,通过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GRA%、WBC相较于对照组上升幅度较小且恢复更快,但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14天后GRA%、WBC均回落至正常值范围,提示健脾利胆方对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发热具有明显疗效。③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所下降,最终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PTCD)总有效率为50%,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腹胀、食欲及倦怠乏力方面疗效更为突出。④功能状态评价:通过治疗,两组患者KP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KPS评分改善率为96.67%,对照组(PTCD)改善率为62.50%,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健脾利胆方在改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方面有显着优势。结论:在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治疗中,PTCD联合健脾利胆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单纯PTCD西医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在退黄及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改善功能状态、全身性症状,尤其是腹胀、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方面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方面前者具有明显优势,充分证明了健脾利胆方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辅助治疗意义,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所在,可作为临床治疗思路推广。
二、胆道引流术配合针灸治疗胆管恶性梗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引流术配合针灸治疗胆管恶性梗阻(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急性胆管炎胆道减压引流方式的治疗进展 |
1.内镜引流 |
2.经皮经肝穿刺引流 |
3.外科手术引流 |
4. 结语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手术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的意义 |
1.1.1 预防ERCP术后感染 |
1.1.2 方便反复造影或收集胆汁 |
1.1.3 治疗胆胰系统疾病 |
1.2 留置鼻胆引流管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相关概念 |
1.5.1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1.5.2 经内镜鼻胆引流术 |
1.5.3 生活体验 |
1.5.4 生活质量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描述性现象学 |
2.2 研究准备 |
2.2.1 研究者角色 |
2.2.2 质性研究的学习 |
2.2.3 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
2.2.4 伦理考虑 |
2.3 研究对象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抽样方法与样本 |
2.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2.4.1 半结构化深度访谈 |
2.4.2 资料整理 |
2.5 资料分析 |
2.5.1 充分熟悉资料 |
2.5.2 识别有意义的资料 |
2.5.3 构建有意义的单元 |
2.5.4 聚类主题 |
2.5.5 详尽的描述 |
2.5.6 生产基本结构 |
2.5.7 验证基本结构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体验主题 |
3.2.1 主题一强烈的主观不适感 |
3.2.2 主题二部分生理功能受限 |
3.2.3 主题三心理负担加重 |
3.2.4 主题四治疗中的期盼 |
3.2.5 主题五尝试创造舒适条件 |
第四章 讨论 |
4.1 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改善主观不适体验 |
4.2 适当调整机体的应对方式 |
4.3 建立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 |
4.4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
4.5 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经内镜鼻胆引流术在ERCP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质性研究档案 |
附录三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伦理审查表 |
附录五 访谈内容转录稿(节选A)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
参考文献 |
(6)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分析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软件及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症状、胆红素和肝功能的比较 |
3.3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
3.4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
3.5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
3.6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影响ERCP组患者与PTCD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
4.2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4.3 患者恶性梗阻部位对两种介入减黄方法效果的影响分析 |
4.4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并发症分析 |
4.5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动态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ERCP组 |
1.2.2 PTCD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ERCP组与PTCD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手术结果 |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对比 |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费用及住院时间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9)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
3 讨论 |
(10)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 患者临床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 |
3.2 实验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血液检查指标 |
3.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3.3.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
3.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4 数据统计 |
4 研究结果 |
4.1 肝功能水平分析 |
4.2 血常规炎性指标水平分析 |
4.3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4.4 功能状态积分评价 |
4.5 并发症及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
1.1 黄疸的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健脾利胆方组方原则及分析 |
2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
3 疗效观察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阻塞性黄疫的外科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 |
附录2: Karnofsky (KPS)评分标准 |
附录3: 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痕的临床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信息调查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胆道引流术配合针灸治疗胆管恶性梗阻(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D]. 黄锐. 长江大学, 2021
- [2]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管炎的疗效分析[D]. 徐汉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3]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段玉灵.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D]. 廖想. 兰州大学, 2021(11)
- [5]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D]. 黄锐. 长江大学, 2021
- [7]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管路护理专家共识[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护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放射护理工作组.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36)
- [8]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D]. 李琮. 河北大学, 2020(02)
- [9]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章向东,邹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1)
- [10]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邢园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