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艾比湖卤虫资源丰富(论文文献综述)
许如意[1](2019)在《卤虫转录组EST-SSR标记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基于孤雌生殖卤虫转录组文库,利用获得的Unigene序列筛选微卫星位点,设计并合成170对SSR引物。用三个地理卤虫群体(新疆艾比湖卤虫群体Artemia parthenogenetica、山西运城卤虫群体Artemia sinica和西藏双湖卤虫群体Artemia tibetiana)进行通用引物筛选,有21对引物可以扩增出稳定、清晰的目的条带。结合荧光标记PCR扩增技术,最终有8对引物呈现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开发数量少,可能与微卫星标记在三个地理卤虫群体中的通用性低有关。采用上述8对EST-SSR标记对中国三个卤虫地理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评估。8个微卫星位点在三个卤虫地理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的范围2-10,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071-4.388。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0.592-0.640,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0.437-0.50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范围0.370-0.432,说明西藏双湖卤虫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而山西运城卤虫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三个卤虫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333,表明三个地理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与三个卤虫群体属于不同种有关。运城与双湖卤虫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最高(0.429),艾比湖与双湖卤虫群体间最低(0.266),表明运城与双湖卤虫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艾比湖卤虫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这与运城和双湖卤虫群体属于两性生殖卤虫,而艾比湖卤虫群体属于孤雌生殖卤虫有关。中亚五个孤雌生殖卤虫地理群体(Kunlundinskoye,R4;Big Yarovoe,R6;Big Medvejie,R19;Seten,K6和Aral,K25)。选用自主开发的6对EST-SSR引物和文献中2对微卫星引物,对中亚卤虫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对微卫星位点在五个卤虫群体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表明,8对微卫星引物在R4和R6两个卤虫群体中属于中度多态,在其它三个群体中属于高度多态。等位基因数范围是2-6,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516-4.205,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45-0.772,香农指数范围为0.612-1.568,表明K25和R19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可能和群体自身的多样性高有关。五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32,表明这五个中亚卤虫群体间属于中度分化。R4和R19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最小(0.022),遗传分化系数最大的两个群体是R6和K6(0.143),不同的遗传分化程度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Structure分析表明,R4和R19种群遗传结构较为相似,遗传信息渗透广泛。本研究表明,基于孤雌生殖卤虫转录组开发的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可用于分析卤虫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对部分亚洲区域卤虫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有了基础认识,为我国乃至全球卤虫种质资源评估鉴定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建立技术平台。
高梦婵,孟克巴雅尔,刘伟,张颖,刘青[2](2018)在《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孵化及寿命的影响》文中认为新疆艾比湖卤虫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饵料。对2013—2016年不同保存年限的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孵化特性及平均寿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015年的孵化率最高为(49.7±6.5)%,2013年的孵化产量最高为(228.3±27.3)mg/g;2014—2016年3年的孵化速度同步性都在56h,2013年最差为7h;不同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孵化率、孵化产量及孵化速度影响差异显着(P<0.05),其中2014年及2016年受含水量和孵化时间影响较大,造成了2年的显着性差异,但仍可看出适当的保存时间可以提高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孵化速度。4年间的艾比湖卤虫平均寿命在(85.690.9)d,差异不显着(P>0.05),2013年的平均寿命最高为90.9d,说明适当时间的冷冻保存有助于提高艾比湖卤虫的平均寿命。
卢斌(王莹)[3](2010)在《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景观变化、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城市发展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不断加大,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也向纵深拓展。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断加强,很多快速城市化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在脆弱生态地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作为西部干旱区的典型案例地区,艾比湖流域已成为新疆继塔里木河流域之后的第二大生态退化区,该流域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在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位于新疆西部的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在对该区域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构建艾比湖流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格网GIS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空间格网化表达,然后综合运用主观AHP打分法和客观修正熵权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在GIS的支持下进行地图代数运算,获得艾比湖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初步结果,最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艾比湖流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并以元胞自动机、BP神经网络和智能体相结合的混合模型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了预测,得到2015年和2020年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在上述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多项对策,以期为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强烈,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中,自然背景的生态环境因素高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生态因素,但流域人地关系在进一步加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强。(2)应用格网化方法对影响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方法上对包括人口数据等统计数据在内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拓展了格网化GIS的应用范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3)通过分析评价艾比湖流域1990年、2000年、2008年三个年份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发现,2000年以后,区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流域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呈良性发展。(4)从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城市内部和外部或非城市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即城市内部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要明显好于非城市区域。(5)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BP神经网络和智能体相结合的模型,对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将逐步好转,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论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尝试运用格网化方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对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最小研究区域的方法进行了更新,从而可有效揭示行政单元内部的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区域城市化发展状况。(2)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实现了格网化分析研究,使得研究的尺度在空间上进一步细化,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3)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格网化结果基础上运用元胞自动机、BP神经网络和智能体相结合的模型进行了预测,比传统的基于行政单元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方法精度有所提高,预测的结果比单纯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预测模型准确度有所提升。
白祥[4](2010)在《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泊湿地是干旱区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对维持“山地—绿洲—荒漠—湖泊(MODELS)"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艾比湖湖泊湿地独特的地理与生态区位使其生态过程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近60年来,在自然背景与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艾比湖湖泊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裸露湖底成为我国四大沙尘源区之一,艾比湖流域成为新疆仅次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第二大生态退化区。本文以艾比湖湖泊湿地为研究靶区,以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现状、动态过程的生态要素表征、退化驱动机制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地学、生态学、水文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遥感解译、模型构建等方法,分析和探讨了艾比湖湿地水体、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异,湿地面积变化,水、土、植被等生态要素的变化,湿地与非湿地之间的转化,湖泊湿地生态过程的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等问题,并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结合收集到的水文、气象、社会经济资料,构建出艾比湖湖泊湿地退化驱动机制模型,依据模型对湖泊湿地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60年来艾比湖湖泊湿地退化严重。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导致裸露湖底演化成为沙尘暴源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湖滨荒漠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2)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在水体、土壤、植被等生态要素空间分异表现显着。艾比湖湿地五种主要水体类型中,浅层地下水各项理化指标空间分异最为显着,泉水各项理化指标空间分异最不突出。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表明湖泊湿地动态过程对土壤质量有较大影响。艾比湖湿地不同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大,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1285-1,Margalef指数和Gleason指数在表征研究区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表明艾比湖湖泊湿地植物物种丰富,植物生态优势度差异较小,在0.2321-1之间变动。(3)艾比湖湿地生态过程在湖泊湿地面积变化、湿地与非湿地转化、水、土、植被等生态要素的改变等三个层面均有所体现。艾比湖湖泊湿地面积年内变化较大,面积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5月,最小值多出现在7月-10月。近60年湖泊湿地的年际变化经历了急剧减小→相对稳定→再次干缩三个阶段。湖泊水体矿化度表现出急剧升高、逐渐减小、缓慢升高的趋势。近30年湖泊湿地周边典型区域土壤养分的变化呈现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钾元素含量迅速减小等特征。湖周植被由湿生、中生向旱生、超旱生和盐生、耐沙生种类方向演替。1990-2005年的15年间,湿地与非湿地相互转化体现出湖泊湿地持续增大,河流湿地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土地利用/覆被趋势和状态指数(Pt)为0.5070,湿地与非湿地之间的转化多体现为单向转化。(4)参数t检验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近50年来艾比湖湿地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年相对蒸发量下降,艾比湖流域五条主要河流年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Hurst指数分析表明,艾比湖入湖地表径流的增长趋势仍将持续下去。运用时间序列周期方差分析外推的方法确定艾比湖入湖河流的变化周期为21年,其中博尔塔拉河为21年,精河为18年。此外,古尔图河变化周期为18年,奎屯河、四棵树河同为8年。趋势叠加预测模型和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入湖地表径流的预测结果与Hurst指数分析结果一致,在未来9年艾比湖入湖地表径流以平水年为主,兼有偏丰水年出现,入湖地表径流较为充沛。就地表径流的变化趋势而言,其有利于艾比湖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5)对艾比湖流域5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温度、降水资料以及流域5条主要河流6个水文站点1957-2007年径流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影响入湖地表径流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变化。年平均温度、夏季平均温度和秋季平均温度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6年。计算结果显示,1997-2007年11年间年径流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增加了14.92%。对气候因子与艾比湖湖泊湿地面积之间进行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湖泊湿地面积变化主要受到流域内夏、冬气温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变化是通过改变山区径流补给量而影响湖泊湿地生态过程的。(6)流域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规模的改变而实现的,农业生产用水是流域内人类活动耗水最主要的方式。对艾比湖流域1990-2005年LUCC分析表明,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大是这一阶段LUCC最突出的特征,趋势和状态指数(P)为0.8262,表明艾比湖流域LUCC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对11项主要社会经济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湖泊湿地面积变化主要是由耕地面积尤其是经济作物的面积变化所决定。(7)通过对自然背景与人类活动驱动力的分析发现,决定艾比湖湖泊湿地退化过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入湖地表径流量与耕地面积的变化。以耕地面积变化率、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率、湖泊湿地面积变化率为组成要素,构建出反映艾比湖湖泊湿地退化驱动机制的径流变化率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艾比湖流域土地开发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1977-1994年为土地持续开发模式,1995-2005年为土地稳定开发模式,对驱动机制模型的参数进行合理化筛选,确定了有利于湖泊湿地生态恢复的土地开发力度,将其定义为最佳开发模式。基于上述三种土地利用模式,对未来9年内湖泊湿地的退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果以1977-1994年土地开发力度对流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持续开垦,在气候条件等外在条件无突变的状态下,湖面积有可能将于2014年消失;如果以1995-2005年土地开发力度对流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稳定开发,在未来9年内湖面积将在231.39km2-591.19km2波动;如果以有利于湖泊湿地生态恢复的土地开发力度对流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湖面积将在487.09km2-616.96km2的范围内波动。
麻旭辉[5](2009)在《艾比湖地区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漠化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日益广泛的关注,成为各个国家和科研组织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国内外沙漠化研究现状基础上,总结出四种主要沙漠化驱动机制方法,分别是:层次分析法、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图形分形理论、主分量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简单、有效、客观。利用分层次分析,计算出每一层的贡献率,再对贡献率进行权重分配和组合,从而选择出最佳的沙漠化治理措施及方法;图形分形学理论是一种比较有潜力的沙漠化定量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分维公式,可为沙漠化发展趋势预测与沙尘暴预报提供量化依据;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的优点是运用简便的算式,基于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的动力学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简单,但还不适用于较大区域。本文通过对四种驱动机制对比分析,最终确定用主分量分析法定性分析研究区沙漠化驱动力。建立了沙漠化自然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 20个二级指标。通过结合对32个人文因子指标的选择,本文最终共确定了9个沙漠化定量指标。运用先前学者对艾比湖地区沙漠化遥感监测数据,结合研究区内19802005年25年的气象资料,及相关人文经济等数据,从时间序列分析角度出发,运用主分量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得出研究区沙漠化是自然+人为因素相结合作用的结果,最后根据流域沙漠化现状,驱动因子等,结合该区域特点,依据沙化生态防治思路,建立了沙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并提出今后沙漠化防治对策及建议。本文计算了研究区9805年间沙漠化动态度,得出9802年间,沙漠化面积减小,动态度为-6.433%,0205年间增大,动态度为1.54%,9805年间,动态度为-0.126%。主分量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对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69.21%。其中,自然因子中蒸发、大风日数、年均温的负荷量高于人为因子,但差距不大,表明流域沙漠化过程是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与人为活动中共同影响下发生的;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5.37%,人为因子中牲畜数量、城镇化率、人均GDP明显高于气候因子,表明在流域气候向暖湿方向变化时,人为活动却继续影响着沙漠化的过程,并且作用较大。因此,研究区沙漠化问题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子的综合过程。这个结果,也为研究区今后制定合理的沙漠化保护策略提供了量化依据。最后,根据研究区沙漠化现状,结合定性分析结果及该区域特点,以沙化生态防治思路为基础,建立了沙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并提出今后沙漠化防治对策及建议。
张源[6](2008)在《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艾比湖是新疆典型的平原区湖泊,在流域气候和人类扰动双重影响下,近50年来艾比湖湖面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态势。艾比湖湖区因其重要的生态地理区位已于2007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其范围包括艾比湖湿地,湖滨洼地及其周边地域。同时,艾比湖作为一个矿化度较高的盐湖,有着丰富的卤水及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且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旅游资源丰度、稀缺性高,开发潜力大。盐湖资源的开发可满足国家建设对资源的需求,特别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发展形成初具规模的盐湖产业,成为艾比湖所在区域——精河县的重要经济支柱。艾比湖的盐湖产业几乎全部位于艾比湖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其发展是否会影响到保护区功能的完整性,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背景。由于本研究课题涉及内容较多,本文仅通过对艾比湖资源现状、开发程度及其产业化发展潜力描述,探讨了就其目前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下,能否对艾比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为盐湖产业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西部经济新的增长;分析了盐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临近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盐湖制盐业的发展途径提出了初步建议。研究得出初步结论为:①艾比湖盐湖资源十分丰富,有较高的开发价值;②生态环境是制约盐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制盐业发展较稳定,对区域经济影响大;④原盐产量与湖水面积波动无明显相关;⑤艾比湖资源开发要多借鉴国内外盐湖开发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至于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对艾比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本人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展开讨论。
刘永泉[7](2008)在《新疆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研究》文中认为湖泊最优水位的研究属于湖泊——流域综合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意义在于通过协调流域各部门的用水结构,指导流域走上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道路。艾比湖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为数不多的湖泊之一,它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诸多生态功能;而且也具有开展科学考察和旅游探险等活动的社会功能;此外,艾比湖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盐矿资源和珍贵的卤虫资源,同时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艾比湖的存在对于沿湖绿洲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艾比湖水域面积的萎缩导致湖滨荒漠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使沿湖地带饱受风沙之苦;20世纪90年代之后,艾比湖流域连续出现了七年的丰水局面,水域面积的扩大又引起土地盐渍化面积的扩大并威胁到沿湖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营。本文从艾比湖低水位运行和高水位运行的危害出发,对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和防洪限制水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主要结论如下:1、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从艾比湖低水位运行的主要危害着手,根据湖泊形态分析法、天然水位资料法、生物最小空间需求法以及综合指标法等方法对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进行研究,本文认为570km2作为艾比湖最小湖面面积和最低生态水位是合理的。(考虑到面积变化值比水位变化值更能体现出艾比湖水位的幅度,故文中水位值皆以对应面积值表示,下同。)2、艾比湖防洪限制水位艾比湖面积超过950 km2的局面不仅会加剧湖滨湿地的盐渍化,而且会对沿湖铁路线和淡水养殖业构成威胁。根据艾比湖水位年际和年内变化特点,运用湖泊水量平衡理论对艾比湖防洪限制水位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当艾比湖年内最小面积为800km2时,次年艾比湖年内最大面积可达950km2甚至更大。建议每年10月份之前控制艾比湖面积在800km2左右,则次年春季艾比湖最大面积可以控制在950km2左右。3、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根据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对艾比湖湿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优选了七项指标,构建了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下是不可调和的。以压缩经济用水来扩大艾比湖面积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保证艾比湖年内最低水位不低于其最低生态水位是当务之急;如果跨流域调水项目得以实施,可以考虑加大艾比湖入湖水量,使艾比湖年内最小面积稳定在800km2左右,年内最大面积则以不超过950km2为宜。
李新琪[8](2008)在《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干旱区典型内陆湖泊——艾比湖流域的平原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代地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安全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3S”技术、野外调查与验证、定位-半定位监测、预案分析、地统计学分析、生态安全评价/预测模型等技术手段,从景观尺度就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定量分析并预测其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区生态安全调控措施。本文对丰富干旱区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指导艾比湖流域及类似干旱区内陆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在对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生态安全的研究已从理论探讨为主,发展为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并用实例进行论证分析趋势,但总体上,生态安全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之一。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是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热点和新的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潜力。2.通过对干旱区湿地景观的概念、意义和特征的分析,认为景观的现代含义是指具有时空异质性镶嵌结构的复杂系统,干旱区的湖泊湿地是干旱区独特而又重要的景观生态类型之一,它是干旱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结点和关键区域,其与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MODS)三大系统共同构成了干旱区内陆湖泊流域的山地-绿洲-荒漠-湖泊(MODLS)耦合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湖泊流域的干旱区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3.构建了基于遥感影像特征及“3S”技术的景观生态分类体系并对研究区进行了景观生态类型的划分,研究认为景观生态分类建立在尺度的基础之上,不同尺度上的分类单元在纵向上构成了自景观带至景观元的多等级景观生态分类系统;研究区的景观生态类型可划分为1个景观类(3个景观亚类),8个景观系,13个景观型,且该分类系统属于景观生态分类等级阶梯中的中尺度分类段。4.从植物群落层次和土壤层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及各类景观的生态属性,得出如下结论:①植被是景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要素和最显着的特征标志,研究区主要植被类型为荒漠、草原和草甸,共有33个植物群落,其中小蓬荒漠、梭梭荒漠、刚毛柽柳荒漠、白梭梭荒漠等各类荒漠的面积较大,其总面积合计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10%,芦苇草甸、含胡杨的芦苇草甸、含半灌木的芦苇草甸、矮嵩草草甸等面积也较大;②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其他景观要素的综合反映,研究区主要土壤类型共有26种,其中以石膏灰棕漠土所占比例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19.03%;棕钙土、荒漠风沙土、草甸盐土、盐化草甸土、栗钙土和灌耕灰漠土的面积也较大。5.通过分析1990-2005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和景观变化,包括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景观斑块形状、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结构变化和斑块类型的转化等,得出如下结论:1990-2005年间,研究区各景观格局指数在时空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各景观类型中以盐碱地、林地、草地和戈壁的转出率较高,而以农田、人居地的转入率较高,景观组分构成没有大的变化,戈壁依然是研究区景观的基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影响主要表现为:农田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增加,加大了区域水资源利用压力;林地、草地斑块面积减少,使得平原区绿洲遭受风沙危害的可能性增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斑块面积减少,使绿洲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呈现不同特征;湿地斑块面积增加,则对减少艾比湖流域沙尘危害较为有利。6.通过构建的基于景观尺度的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和CA-Markov景观格局预测模型,并采用预案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景观生态安全的静态评价、动态评价和预测评价,得出如下结论:①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以河流、湖泊及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所在区域,其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二是以农田及人居聚落景观为主的人工绿洲区域,其生态安全程度处于相对中等状态;三是人工绿洲外围的各种荒漠景观所在区域,其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②1990-2005年间,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其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数相对较低的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呈现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趋于增加的状态;而生态安全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呈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上趋于减少的状态。③对研究区2020年景观格局模拟结果显示,B方案模拟结果的景观生态安全状况要明显好于A方案的模拟结果;与2005年相比,A方案模拟结果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数较低区域的面积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而评价指数较高的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却有所减少,研究区生态安全程度总体有所降低;B方案模拟结果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数较低区域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有所减少,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较高区域的面积所占的比例相应增加,研究区生态安全程度总体有所提高。7.结合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原理,利用“3S”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景观生态功能区和7个景观生态功能亚区。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工程建设和环境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跨流域调水、干涸湖底盐漠治理及建立MODLS大系统综合平衡的景观生态保护战略等研究区生态安全的调控措施。
格丽玛[9](2006)在《新疆艾比湖流域近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艾比湖流域5个基本气象站点19612005年资料,对艾比湖流域气温,降水,蒸发量,平均风速这4个气象基本要素进行了趋势、周期、突变分析,揭示了近45年艾比湖流域气候变化的特征。利用艾比湖流域地表径流19612000年的观测资料以及19502005年艾比湖水域面积资料,分析了艾比湖流域地表径流以及水域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45a来艾比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冬季最为明显;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普遍存在不对称性,即最低气温明显上升,而最高气温上升不明显或呈下降趋势,尤以夏、秋、冬三季表现最为明显。年降水量及四季呈增多趋势,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年及四季蒸发量呈上升趋势,但90年代的年及各季蒸发量较80年代呈减少趋势,这和气温的演变趋势相反。年和四季的平均风速均趋于减小的趋势。该地区近10多年来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蒸发量与平均风速减少的趋势。(2)艾比湖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存在8.8a、2.4a的显着周期;在1976年发生由低到高的突变;年降水量存在6.3a、2.9a的显着周期,在1969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年蒸发量存在6.7a、4.4a、3.3a的显着周期,在1981年发生由低到高的突变;对多年风速平均序列分析表明没有显着周期,未发生突变。(3)艾比湖流域主要河流年径流的多年变化不大,博尔塔拉河下游径流量呈减少趋势,而精河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博尔塔拉河下游最大商潽分析存在20a、6.7a、3.1a的显着周期;精河存在10a、3.6a的显着周期。博尔塔拉河下游地表径流对博乐站年降水量有正响应;精河地表径流对精河水文年降水量有正响应。(4)艾比湖入湖水量与水域面积波动趋势一致,均呈上升趋势。每年的冬半年(11-5月)为艾比湖的丰水期,夏半年(6-10月)为艾比湖的枯水期。艾比湖水域面积对平均气温有负响应,对降水量有正响应。
李遐玲[10](2004)在《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由于急剧干涸,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风沙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北 疆地区最大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保护和治理艾比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刘不 容缓的大事。
二、新疆艾比湖卤虫资源丰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艾比湖卤虫资源丰富(论文提纲范文)
(1)卤虫转录组EST-SSR标记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卤虫概述 |
1.1.1 卤虫分类 |
1.1.2 卤虫资源分布 |
1.1.3 卤虫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
1.2 分子标记技术 |
1.2.1 分子标记类型 |
1.2.2 微卫星分子标记 |
1.2.3 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 |
1.2.4 卤虫分子标记的研究 |
1.3 三引物PCR |
1.4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
1.4.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概念 |
1.4.2 遗传多样性度量参数 |
1.5 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卤虫孵化和养殖 |
2.2.2 卤虫核型分析 |
2.2.3 卤虫生殖特性分析 |
2.2.4 卤虫DNA提取及浓度测定 |
2.2.5 转录组构建与引物筛选 |
2.2.6 卤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
3 结果 |
3.1 卤虫生殖特性 |
3.2 卤虫核型分析 |
3.3 转录组文库分析 |
3.4 微卫星引物筛选 |
3.4.1 中国卤虫群体EST-SSR初筛 |
3.4.2 中国卤虫群体EST-SSR复筛 |
3.4.3 中国卤虫群体EST-SSR终筛 |
3.4.4 中亚地区卤虫群体微卫星筛选 |
3.5 中国三个地区卤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3.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5.2 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 |
3.6 中亚地区卤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
3.6.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6.2 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 |
3.6.3 遗传结构分析 |
3.7 亚洲区域卤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3.7.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7.2 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 |
4 讨论 |
4.1 EST-SSR标记开发 |
4.2 卤虫遗传多样性 |
4.3 卤虫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不足之处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2)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孵化及寿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孵化率 |
1.2.2 孵化产量 |
1.2.3 孵化速度 |
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孵化率影响 |
2.2 不同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孵化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休眠卵的孵化速度的影响 |
2.4 不同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的寿命的影响 |
3 结论 |
(3)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区域意义 |
1.2.3 理论与方法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数据资料来源 |
1.4.1 人口、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
1.4.2 遥感影像数据 |
1.4.3 图形图像数据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条件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候水文条件 |
2.1.3 河流水系特征 |
2.2 生态环境 |
2.2.1 土地资源概况 |
2.2.2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
2.2.3 水土开发的空间格局及主要绿洲 |
2.3 历史时期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演变 |
2.3.1 古代游牧民族时期的被动依存关系 |
2.3.2 秦汉至清代以前的人与自然半依存关系 |
2.3.3 清代至建国以前农业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初步形成 |
2.3.4 建国以来现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
2.4 艾比湖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影响 |
2.4.1 城市化过程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 |
2.4.2 流域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 |
2.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3.1 城市化研究 |
3.1.1 城市化国外研究进展 |
3.1.2 城市化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3.1.3 城市化研究评述 |
3.2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
3.2.1 生态环境效应国外研究进展 |
3.2.2 生态环境效应国内研究进展 |
3.2.3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评述 |
3.3 二者关系研究 |
3.3.1 二者关系国外研究进展 |
3.3.2 二者关系国内研究进展 |
3.3.3 二者关系研究评述 |
3.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研究 |
3.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研究方法 |
3.4.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研究方法评述 第四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 |
4.1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 |
4.1.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探讨 |
4.1.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和反馈机制 |
4.1.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机制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2.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3 数据标准化 |
4.4 权重的确定 |
4.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4.2 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权重 |
4.4.3 组合赋权法最终确定权重 |
4.5 权重分析 |
4.6 小结 第五章 基础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格网化表达 |
5.1 图形基础数据的处理与建库 |
5.2 遥感基础数据的处理与解译 |
5.2.1 土地利用数据 |
5.2.2 NDVI数据 |
5.3 图形类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
5.3.1 地形起伏度 |
5.3.2 气候适宜度 |
5.3.3 水文指数 |
5.3.4 地被指数 |
5.3.5 生态弹性度 |
5.4 统计类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
5.4.1 城市化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
5.4.2 生态环境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
5.5 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
6.1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定量评价 |
6.1.1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定量评价 |
6.1.2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定量评价 |
6.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性分析 |
6.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化分析 |
6.3.1 状态与过程分析 |
6.3.2 二元关系分析 |
6.3.3 耦合协调分析 |
6.4 小结 第七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趋势预测 |
7.1 元胞自动机原理 |
7.2 BP神经网络模型 |
7.3 基于元胞自动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预测模型 |
7.3.1 预测模型及分析方法选择 |
7.3.2 城市化模型 |
7.3.3 生态环境模型 |
7.4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分析预测 |
7.5 小结 第八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
8.1 制定科学的流域发展规划 |
8.2 加强自然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
8.3 加快边贸城市建设和发展 |
8.4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观光型农业 |
8.5 加快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步伐 |
8.6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
8.7 确保入湖水量,加强用水的管理 |
8.8 加大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科研投入 |
8.9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4)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论题的提出 |
1.1.2 研究区的选择 |
1.1.3 研究意义 |
1.2 湖泊湿地及湿地生态脆弱性、湿地退化研究进展 |
1.2.1 湖泊湿地的定义、类型及分布 |
1.2.2 不同区域湖泊湿地的比较——以洞庭湖湿地和艾比湖湿地为例 |
1.2.3 湿地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 |
1.2.4 湿地退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技术路线 |
1.5 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数据资料 |
2.2.1 气候水文数据 |
2.2.2 社会经济数据 |
2.2.3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 |
2.2.4 植被调查与地下水数据 |
2.2.5 其它数据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水质、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实验 |
2.3.2 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
2.3.3 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解译与分析 |
2.3.4 水文、气象时间序列趋势检验 |
2.3.5 径流周期分析 |
2.3.6 径流预测模型 |
2.3.7 灰色关联 |
2.3.8 Mann-Kendall突变点分析 |
2.3.9 主成分分析 3 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分析 |
3.1 艾比湖的演化 |
3.2 艾比湖湿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3.2.1 湖泊湿地面积锐减,沼泽湿地演化为沙尘暴源区 |
3.2.2 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湖滨天然植被严重退化 |
3.2.3 湖滨荒漠化趋势加剧,威胁周边区域 |
3.2.4 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
3.3 艾比湖湿地水体理化性质空间分异 |
3.4 艾比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现状分析 |
3.4.1 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 |
3.4.2 土壤理化性质垂直分异 |
3.5 艾比湖湿地不同植被亚型植物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 |
3.6 本章小结 4 艾比湖湿地生态系统动态过程表征分析 |
4.1 艾比湖湖泊湿地面积变化 |
4.1.1 湖泊湿地面积年内变化 |
4.1.2 湖泊湿地面积年际变化 |
4.2 艾比湖湿地退化生态要素表征分析 |
4.2.1 艾比湖湿地水质变化分析 |
4.2.2 艾比湖湿地部分区域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
4.2.3 艾比湖湿地植被类型逆向演替过程分析 |
4.3 艾比湖湿地与非湿地之间的转化 |
4.3.1 艾比湖湿地与非湿地转化基本情况分析 |
4.3.2 艾比湖湿地与非湿地转化幅度分析 |
4.3.3 艾比湖湿地与非湿地转化速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5 艾比湖湖泊湿地退化驱动机制模型的构建与趋势预测 |
5.1 自然背景驱动力分析 |
5.1.1 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
5.1.2 地表径流变化分析 |
5.1.3 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5.1.4 气候变化与湖泊湿地退化相关性分析 |
5.2 人类活动驱动力分析 |
5.2.1 流域人类活动基本特征分析 |
5.2.2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5.2.3 人类活动对湖泊湿地退化的影响 |
5.3 艾比湖湿地退化驱动机制模型的构建 |
5.3.1 模型的假设 |
5.3.2 模型的建立 |
5.3.3 模型的求解 |
5.3.4 模型的改进 |
5.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湖泊湿地退化趋势预测 |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展望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
(5)艾比湖地区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沙漠化理论研究 |
1.3.2 沙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
1.3.3 沙漠化成因及驱动机制研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驱动机制方法 |
2.1.1 层析分析方法 |
2.1.2 图形分形学理论 |
2.1.3 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 |
2.1.4 主分量分析法 |
2.1.5 方法的评价 |
2.2 沙漠化驱动因子评价指标 |
2.2.1 自然因子指标 |
2.2.2 人文因子指标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实例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艾比湖湖面变化分析 |
3.3 沙漠化影响因子定性分析 |
3.3.1 自然因素分析 |
3.3.2 人文因素分析 |
3.4 沙漠化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
3.4.1 沙漠化动态度分析 |
3.4.2 主分量分析结果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防治建议及对策 |
4.1 沙漠化防治与治理规划 |
4.2 流域沙漠化防治建议 |
4.2.1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 |
4.2.2 规划调水工程,保证艾比湖湖体水面面积 |
4.2.3 制止乱采乱伐,有效控制牲畜数量 |
4.2.4 阿拉山口-艾比湖周边防风、固沙林草体系工程建设 |
4.2.5 建立与宏观遥感监测相配套的地面监测评价体系 |
4.2.6 趋利避害,科技引导,发展生态沙产业 |
4.2.7 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投资,加快治理步伐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艾比湖区位概况 |
1.1 自然地理概况 |
1.2 社会经济概况 |
1.3 艾比湖盐湖资源概况 |
1.4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现状 |
2.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区域的影响 |
2.1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 盐湖产业发展的区域的影响 |
3. 盐湖制盐业发展途径探讨 |
3.1 国内外盐湖产业发展模式 |
3.2 艾比湖盐湖产业发展的合理途径探讨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4.2 关于艾比湖资源利用的几点讨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疆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论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艾比湖流域及其水资源概况 |
1.1 艾比湖及其流域简介 |
1.2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问题及挑战 |
2 艾比湖水位及其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2.1 艾比湖水位与面积年内变化特点 |
2.2 艾比湖水位与面积多年变化过程 |
2.3 艾比湖功能及其价值随水位的变化 |
3 艾比湖低水位运行的危害及最低生态水位 |
3.1 艾比湖低水位运行的影响 |
3.2 艾比湖最低生态水位研究 |
3.3 最低生态水位合理性分析 |
4 艾比湖高水位运行的危害及防洪限制水位 |
4.1 艾比湖高水位运行的危害 |
4.2 艾比湖防洪限制水位研究 |
4.3 防洪限制水位合理性分析 |
5 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综合评价 |
5.1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系统结构分析 |
5.2 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评价标准 |
5.3 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评价指标体系 |
5.4 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价 |
5.5 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前景展望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资料及数据来源 |
第五节 所用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二章 干旱区景观、湿地特征及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干旱区景观与干旱区湿地特征 |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景观生态分类及生态属性调查 |
第一节 研究区景观生态分类 |
第二节 研究区景观生态属性调查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区景观变化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 |
第一节 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
第二节 研究区景观格局模拟及生态安全评价预测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区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
第一节 研究区景观生态功能区划 |
第二节 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措施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新疆艾比湖流域近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1.1.1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1.2 艾比湖研究概况 |
1.2.1 地貌及古气候 |
1.2.2 气候 |
1.2.3 水文 |
1.2.4 生态环境 |
1.2.5 水域面积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河流及水资源概况 |
2.1.5 土壤 |
2.1.6 动物植物资源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3.2.1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
3.2.2 经济发展 |
3.2.3 科技教育、医疗卫生 |
3.2.4 交通及对外贸易 |
3.2.5 电力通信 |
3.2.6 产业结构 |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气象资料 |
3.1.2 水文资料 |
3.1.3 水域面积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2.1 气候变化分析的计算方法 |
3.2.2 水文资料计算方法 |
第四章 艾比湖流域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
4.1 气温变化 |
4.1.1 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倾向率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
4.1.2 气温变化的季节性 |
4.1.3 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不对称性 |
4.2 降水变化 |
4.2.1 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
4.2.2 降水量变化的季节性 |
4.3 蒸发量变化 |
4.3.1 年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
4.3.2 蒸发量变化的趋势及倾向率 |
4.4 平均风速变化 |
4.4.1 年平均风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
4.4.2 平均风速变化的趋势及倾向率 |
4.5 周期及突变 |
4.5.1 周期 |
4.5.2 突变 |
第五章 艾比湖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及其响应 |
5.1 地表径流变化 |
5.1.1 地表径流的年际变化 |
5.1.2 地表径流的年内变化 |
5.1.3 地表径流周期变化 |
5.2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2.1 博尔塔拉河下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2.2 精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六章 艾比湖水域变化及其影响 |
6.1 艾比湖成因及其演变过程 |
6.1.1 形成发育期 |
6.1.2 鼎盛期 |
6.1.3 干缩期 |
6.1.4 急剧干缩期 |
6.1.5 相对稳定期 |
6.1.6 回升期 |
6.2 艾比湖入湖水量特征分析 |
6.3 艾比湖水域面积年内变化 |
6.4 艾比湖水域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6.5 艾比湖萎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6.5.1 天然植被严重退化衰败 |
6.5.2 沙尘危害加剧 |
6.5.3 沙漠扩展 |
6.5.4 生物多样性锐减,面临严重生态危机 |
6.6 艾比湖流域生态退化的影响 |
6.6.1 对农牧业的危害 |
6.6.2 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
6.6.3 对人民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 |
6.6.4 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影响 |
6.6.5 艾比湖萎缩已成为威胁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沙尘源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讨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7.2.1 展望 |
7.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艾比湖生态位的区域意义 |
1.艾比湖处在着名的阿拉山口大风主风道上,是风口湖泊。 |
2.艾比湖位于我国西大门,是国门湖泊。 |
3.艾比湖西南畔和新亚欧大陆桥140公里路段相伴,是桥边湖泊。 |
4.艾比湖与博尔塔拉和天山北坡绿洲唇齿相依,是屏障湖泊。 |
5.艾比湖是浅水盐湖,对入湖水量的反应极为敏感,是脆弱湖泊。 |
二、艾比湖的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
1.鼎盛期。 |
2.干缩期。 |
3.急剧干缩期。 |
4.相对稳定期。 |
5.面临新的干缩期。 |
三、艾比湖生态危机及危害 |
(一)艾比湖风沙天气的成因和风区划分。 |
1. 主风道区。 |
2. 多风区。 |
3. 次多风区。 |
4. 少风区。 |
(二)艾比湖生态危机和扩张运动。 |
1. 艾比湖干缩引起水盐运动变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盐分增加,湖滨荒漠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呈退化衰败趋势。 |
2. 干涸湖底盐漠化,湖滨沙丘活化,沙漠扩展,风沙肆虐。 |
3. 艾比湖风沙天气的严重危害 |
(1)大风和风沙天气对工农业的危害。 |
(2)风沙对新亚欧大陆桥的危害。 |
(3)风沙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十分严重。 |
四、艾比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战略思路和目标 |
(一)艾比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思路。 |
(二)艾比湖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战略目标。 |
1. 保湖。 |
2. 固沙。 |
3. 增绿。 |
4. 节水。 |
(5)协调。 |
五、保护和建设艾比湖生态环境的总体方案和重点建设项目 |
(一)实施流域规划,水利基础设施先行,是保护和治理艾比湖生态环境的根本。 |
1. 实施山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保护水源。 |
2. 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增加水源。 |
3. 全面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县。 |
4.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根治艾比湖生态环境,应列为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重点项目。 |
(二)保护荒漠植被,增加绿色覆盖面积,是固定沙源,综合治理风沙危害,保护绿洲和新亚欧大陆桥安全运行的关键。 |
1. 实施阿拉山口防风绿化工程,营造风口绿色屏障,建设口岸生态城市,绿化美化国门。 |
2. 实施阿拉山口一艾比湖干涸湖底三角区绿色覆盖工程,锁住主沙源。 |
3. 创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沙漠化。 |
4. 实施北疆铁路博州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保护陆桥和绿洲。 |
(三)综合开发艾比湖地区资源,逐步完善荒漠特色产业体系。 |
1. 保护艾比湖卤虫资源,发展以卤虫产业化为主的水产业。 |
2. 艾比湖盐化工开发,建设盐化工基地。 |
3. 合理利用荒漠资源。 |
4. 保护和利用艾比湖荒漠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 |
5. 阿拉山口风能资源开发,建设风力发电基地。 |
六、保护和建设艾比湖生态环境的保障措施 |
四、新疆艾比湖卤虫资源丰富(论文参考文献)
- [1]卤虫转录组EST-SSR标记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许如意.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保存年限对艾比湖卤虫孵化及寿命的影响[J]. 高梦婵,孟克巴雅尔,刘伟,张颖,刘青. 安徽农学通报, 2018(10)
- [3]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 卢斌(王莹). 西北大学, 2010(09)
- [4]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白祥.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5]艾比湖地区沙漠化驱动机制研究[D]. 麻旭辉. 新疆大学, 2009(01)
- [6]艾比湖资源开发及盐湖产业发展研究[D]. 张源. 新疆师范大学, 2008(10)
- [7]新疆艾比湖最优运行水位研究[D]. 刘永泉. 新疆师范大学, 2008(10)
- [8]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 李新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9]新疆艾比湖流域近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D]. 格丽玛. 新疆大学, 2006(12)
- [10]艾比湖生态演变趋势和综合治理的对策[J]. 李遐玲.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