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矩阵乘法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琳[1](2021)在《基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指出网络技术将教学资源向全球推广,网络教学资源与线性代数课堂教学相结合是目前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将线性代数作为数学基础学科的作用以及线性代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以差异性教学为观测点,不断完善线性代数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更容易实现教学改革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曹洁,曹殿立,马巧云,苏克勤,张建军,李战国[2](2020)在《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在线课程教材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融合思政教育的线性代数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教材的建设目标,构建了线性代数在线课程教材的课程体系,确定了线性代数在线课程教材的课程内容。
王奋平[3](2020)在《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的数学教育改革越来越国际化,包括数学教科书比较在内的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鉴于国内外数学教科书比较大多集中于文本内容分析及学科知识的深度、难度探索,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目标:第一、探索形成一个适合认知效率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依据第一步评价指标比较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在认知效率视野中的质量。其中包含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进行教科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第一步,通过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思想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梳理中、英文献,参考国际、国内有代表性的、比较权威的教科书评价理论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形成评价指标模型,依据该理论模型并参考了各国教科书评价指标体,初步构建了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结构,通过调研数学教育研究专家获取各初始指标权重的意见,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处理专家数据后获取各指标权重,并据此分解指标形成问卷,在基层一线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专家等群体开展问卷调查,获取对问卷指标的调研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一个简洁而易于在教科书评价实践中操作的高学习效率视野下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学习目标、学生基础、学习动机、知识结构、探究反思、学习评价、学习环境。第二步,依托建构的评价标准,邀请五位数学教学专家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样本教科书进行评价打分,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工具处理评价数据,获得三国教科书评价比较结果。第三步,通过一个教学实验验证评价结论。评价指标建构遵循以下原则: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建构更加公允;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质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建构教科书评价标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融入教科书质量评价因素;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教育公平等观点。依据本研究制定的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受邀数学教育专家群对中、美、英三国高中数学教科书评价结论:美国教科书质量较好,中国教科书次之,英国教科书质量较差,中、美、英教科书在七项指标以及二级指标中各有较好的表现。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认知效率影响较小;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对数学认知效率可能存在影响;中国教科书传统设计模式中的优秀元素值得保留。评价结论表明:认知效率视角的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而且重视开放性问题解决;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学习者对数学的理解是高质量教科书主要目标;高质量教科书重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教科书分模块编写,此研究中英国教科书样本采用纯数学(核心数学)教科书,因此在其中应用性指标方面的表现必然影响其质量。应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性吸收西方教科书设计的元素。影响教科书质量因素复杂。教科书使用效率的评价很难做到涵盖所有影响因素的教科书质量因素,本研究只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视野中的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的评价指标建构及教科书比较。
王慧,贾利东[4](2019)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大学线性代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计算复杂等特点.本文结合这些特点,从不同方面分别探讨了线性代数教学改革中,教学方式和课程系统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提高线性代数教学水平的质量,并且提高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的认知率.
方媛琳[5](2019)在《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线性代数是学习工程测量专业必修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而课程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教育等问题。本文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我院目前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学科能力迁移不足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我院的线性代数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也是导致学生线性代数学科能力迁移应用困难的主要成因:第一,我院学生基础薄弱,差异大,缺乏实践机会。高职院校的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二,课程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实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与高职学生专业的契合不足,与专业课程背景融合不深入,没有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没有体现线性代数在专业中的迁移应用。第三,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有待提高。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系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太单一,对测量专业背景和知识了解不深。第四,作业布置、教学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层次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上四点是影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了基于为专业服务的改革原则和途径,整理了线性代数在测量专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得出了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并给出了两个教学案例。本文最后就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实现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专业的融合,强化线性代数为测量专业服务的工具性作用。
汪英晖[6](2018)在《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将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重要的发展战略,藉此带动了全社会创业活动的兴起。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在政府和高校的引领下,我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数量逐年攀升,但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发展水平却缺乏结合本土化研究的实证测评。本研究旨在建构符合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规律的胜任力理论模型,基于模型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评价与检验。研究运用了政策解读、文献分析、专家评议、问卷调查等方法,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建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能力结构指标体系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核心能力3个一级指标,创业动机、创业信心、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机会把握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经营运作能力和融资能力11个二级指标,以及32个三级指标。(二)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模糊综合法对回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整体上居于良好水平(80.7230分),其中创业精神的分值最高(81.6760分),创业核心能力的分值次之(80.7635分),创业意识的分值偏低(79.1560分)。(三)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法的归纳梳理,建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创业政策体系建设、高校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培训与实践平台搭建、社会协作服务保障体系、社会创业文化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产生了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归因进行分析,基于大学生创业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视角提出改进建议。
褚青涛[7](2017)在《应用型本科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文中认为线性代数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线性代数的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方法。
胡艳,史艳维,张晓卫[8](2017)在《关于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线性代数课程易学难懂、思维方式抽象、理论性强并且计算繁杂的特点,从专业结合、理论应用、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率及教学水平质量的目的。
李小平[9](2016)在《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文中认为谈到人类文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成就。熟不知数学才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比西方要早,但直到十九世纪,它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表示方式。《哲学小词典》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组织及文学艺术等。文化可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表现。而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思想方法和理性精神,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数学文化的发展足迹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足迹的,所以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西方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数学文化观,认为数学是一个由其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共同作用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系统,90年代末我国学者也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关注数学,并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根据数学文化内涵的侧重点的不同,可以给予数学文化不同的理解。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那对应的数学文化也有广义狭义的理解。狭义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广义还包括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文化具有很多特点,文中给出数学文化的定义之后,对数学文化的传统性、抽象性、哲学性、美学性、渗透性、发展性、艺术性及趣味性等做了重点阐述,了解这些特点能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及认识。因为受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民主观念、科学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古希腊相当重视数学,相传当时不懂几何者是不能进入柏拉图学园的,但在我国古代,崇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或者懂点八股文的人被认为是有文化、有品味的人,而数学仅仅是被商人记账、算命先生算命时才会用到。纵观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实用思想、算法化的特点一直贯穿其中。《九章算术》对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很大,从隋唐时代一直到明末清初,所学知识几乎都来自于《九章算术》或是其扩展版。《九章算术》的编写方式与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写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几何原本》是从公理、公设、定理等出发,通过证明的方式建立起演绎数学体系,而《九章算术》是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起机械性数学体系,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重实用、重计算的特点。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儒家、道家三大学派,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影响很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世界观因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意愿而受到推崇,由这种观念所引发的轻视科学、鄙视技艺的思想也对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至今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中还有大部分人不重视数学研究,可以说儒家文化阻碍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而古希腊的数学如哲学一般备受人们的重视,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孕育了一种理性精神,不仅给西方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给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儒家提倡崇古,排斥新思想、新理念,当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我国时,我国大多数数学家们却把精力放在古算学书上,不接纳西方的数学文化思想,再加上清廷的衰败及闭关自守政策,把西方的数学文化拒之门外,造成中国数学文化与西方数学文化的脱节,也使得中国数学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数学教育,这无疑造成了我国科学技术上的大落后。而对中西方数学文化的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首推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把《几何原本》与非欧几何引入大陆,也把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传输给了西方,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没有数学,就没有现代文明,可知数学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个是微积分时代,一个是计算机时代。17、18世纪,人类文明的重要瑰宝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登上了历史舞台,数学达到空前的繁荣,迎来了一个“英雄的世纪”。它们的发明,尽管当时理论上尚不成熟,特别是微积分基础很不牢固,但并不影响它的大量使用及快速推广。微积分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整个科技革命。瓦特拿着“微积分”这把科学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直接把人类社会带进了“蒸汽时代”;19世纪微积分知识又为电磁理论打下基础,麦克斯韦的电磁波让电气走进了我们的生活。20世纪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计算机凭借数学这个幕后英雄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当然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功能也让数学如虎添翼,让数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威慑力和渗透力。“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无不显示出数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数学文化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改写了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我们正在迈向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意味着高技术时代,而高技术时代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数学时代。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自觉的享受着数学文化的恩泽,但却对数学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这势必会影响到数学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间接的延缓人类社会向更高级、更先进的文明社会迈进的步伐,这是值得当今社会的每一成员认真思考并要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息息相关,国民素质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质,而数学素养又是人文素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构建。从我国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至今已20余年,“素质教育”这个词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理念的一个核心话题,植入了教育工作者们的心田。周远清曾评价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而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用这12个字来形容也毫无夸张之嫌。文中最后谈到了我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的认可,但仅仅满足于开设数学文化类的选修课程远远不够。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继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数学文化的问题摆在了教师面前,而地方性本科院校又在大众化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要力量,为此我们对在地方院校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作了一些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刘英华[10](2016)在《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线性代数是独立学院公共基础课之一,由于线性代数课程学时相对比较少,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有畏难、厌学的情绪,本文从绪论课、新课、习题课三个方面,探讨解决此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二、矩阵乘法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矩阵乘法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托网络平台,完善线性代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
1.1 线性代数教学现状 |
1.2 网络教学资源的基本建设 |
1.2.1 线性代数课程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 |
1.2.2 以差异化教学为观测点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
2 将网络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改革线性代数教学模式 |
2.1 构建线性代数教学知识结构,挖掘线性代数案例,贴近实际生活 |
2.2 加入数学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进行,提升实践能力 |
2.3 精心教学设计,灵活教学方法,变革过程性考核方式 |
3 结 语 |
(2)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在线课程教材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建设的目标 |
2 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课程体系 |
3 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课程内容[4,5] |
4 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在线课程教材建设 |
(3)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范围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数学教科书研究状况 |
2.2 教科书比较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2.2 国内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状况 |
2.3 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2 国外对教科书质量评价及评价标准的研究 |
2.3.3 国际上主要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简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思路 |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及使用 |
3.3 评价专家的选择 |
3.4 教学实验设计 |
第4章 认知效率视角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的理论分析 |
4.1 认知效率视角下数学教科书评价框架的理论基础 |
4.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
4.1.2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 |
4.2 对教科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建构的启示 |
第5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 |
5.1 教科书评价模型设计 |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5.4 教科书评价初始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5.5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修订 |
5.5.1 “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确定 |
5.5.2 “学生基础”评价标准确定 |
5.5.3 “学习动机”评价标准确定 |
5.5.4 “知识结构”评价标准确定 |
5.5.5 “探究反思”评价标准确定 |
5.5.6 “学习评价”评价标准确定 |
5.5.7 “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确定 |
第6章 认知效率视角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比较 |
6.1 “学习目标”指标的比较 |
6.2 “学生基础”指标的比较 |
6.3 “学习动机”指标的比较 |
6.4 “知识结构”指标的比较 |
6.5 “探究反思”指标的比较 |
6.6 “学习评价”指标的比较 |
6.7 “学习环境”指标的比较 |
6.8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整体质量评价结果比较 |
第7章 教科书质量教学验证实验 |
7.1 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 |
7.2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8章 中美英数学教科书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
8.1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目标”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2 中、美、英教科书“学生基础”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3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动机”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4 中、美、英教科书“知识结构”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5 中、美、英教科书“探究反思”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8.6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评价”内容比较结果分析 |
8.7 中、美、英教科书“学习环境”指标比较结果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 |
9.1 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分析 |
9.1.1 评价指标的建构应依托多元化的教育理论 |
9.1.2 认知效率视野中考量跨国教科书评价标准的建构更加公允 |
9.1.3 兼收并蓄地建构更加包容和广阔的教科书质量评价标准 |
9.1.4 基于技术的量化质性研究相结合建构和使用教科书评价指标 |
9.1.5 将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作为评价指标的因素 |
9.1.6 将非智力因素作为教科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 |
9.1.7 努力体现出创新精神培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
9.2 高质量高中数学教科书质量主要特征 |
9.2.1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学习者全方位素质的发展 |
9.2.2 问题解决是高质量教科书对高效率学习的核心牵引力 |
9.2.3 高质量教科书重视合作学习、情境教学、数学应用、数学交流 |
9.2.4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高质量教科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
9.2.5 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高质量教科书发展的大趋势 |
9.2.6 促进理解性数学学习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的目标 |
9.2.7 结构化知识图谱构建是高质量教科书共同特点 |
9.3 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总体差异分析 |
9.3.1 中国教科书书面知识覆盖广度不比美国教科书大 |
9.3.2 将数学知识融入宽视野且多层次问题链中是美国教科书特点之一 |
9.3.3 美国教科书更明显趋于培养学生服务于未来生活目的 |
9.3.4 英国分类编写高中数学教科书可能影响认知效率 |
9.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科书差异对数学学习效率影响较小 |
9.3.6 中国数学教科书在继承基础上兼容并蓄模式值得保留 |
第10章 对本研究的反思 |
10.1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0.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1.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0.2 反思和建议 |
10.2.1 辩证看待量化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限性 |
10.2.2 完整理解和辩证运用相关教育理论构建评价指标 |
10.2.3 选择性吸收美国教育改革结论和实践经验 |
10.2.4 教科书改革应是充分论证和一定阶段教学实验基础上的改革 |
附录1 爱德思(Edexcel)考试委员会各数学模块及主要内容 |
附录2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3 教科书评价标准指标问卷 |
附录4 数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
附录5 问卷指标共同度 |
附录6 英国教育部A水平大纲对学生(16-18)的学习要求 |
附录7 内华达州教材评价标准指标(2015年前) |
附录8 贝尔的教科书评价标准 |
附录9 英国SMP14-16岁CSE(或GCSE)数学教科书内容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编着作 |
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获奖 |
致谢 |
(4)大学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现状和目标 |
三、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
(一)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
(二)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
(三)从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
四、结束语 |
(5)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高等职业教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
2.2 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与线性代数衔接的研究综述 |
2.3 理论依据 |
第三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现状的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的对象 |
3.3 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与途径 |
4.1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 |
4.2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途径 |
第五章 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举例 |
5.1 n阶行列式的概念的教学案例 |
5.2 线性代数与测量专业课程融合的实操性考核方案 |
第六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建议 |
6.1 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
6.2 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 |
6.3 教学方法的建议 |
6.4 师资建设的建议 |
6.5 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在校生《线性代数》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测量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大学生创业 |
1.2.2 胜任力 |
1.2.3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
1.2.4 胜任力模型 |
1.3 研究路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创业研究综述 |
2.1.2 创业胜任力理论综述 |
2.1.3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
2.1.4 现有研究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
2.2.3 布鲁斯·塔克曼的团队发展阶段理论 |
2.2.4 胜任力内隐学习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创业基本特征与创业促进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特征分析 |
3.2 政府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分析 |
3.2.1 大学生创业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
3.2.2 大学生创业政府支持政策不同阶段的特点 |
3.2.3 关于大学生创业政府支持政策的评析 |
3.3 高校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分析 |
3.3.1 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3.3.2 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主要类型 |
3.3.3 关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析 |
3.4 社会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分析 |
3.4.1 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体系的现状 |
3.4.2 社会支持体系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 |
3.4.3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建构 |
4.1 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关键要素的提取 |
4.2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影响因素的指标提取 |
4.3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问卷调查 |
4.3.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4.3.2 问卷项目释义 |
4.3.3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4.4 问卷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
4.4.1 “创业意识”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
4.4.2 “创业精神”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
4.4.3 “创业核心能力”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
4.4.4 “创业胜任力影响因素”量表的效度检验与因子提取 |
4.5 问卷量表的信度检验 |
4.6 模型指标与问卷重构 |
4.7 本章小结 |
5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 |
5.1 能力结构模糊综合评价 |
5.1.1 评价方法与基本原理 |
5.1.2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5.1.3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4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2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5.2.1 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
5.2.2 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建构 |
5.3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
5.3.1 主要问题表现 |
5.3.2 问题的归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对策建议 |
6.1 基于大学生创业个体内在因素的改进建议 |
6.2 基于大学生创业外部因素的改进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录B 受访企业名单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应用型本科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的教学内容和顺序 |
二现行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
1. 课时偏少 |
2. 多媒体教学效果欠佳和解决方法 |
三如何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 |
(8)关于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现状与目标 |
三、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进展 |
1、线性代数的教学需要以专业的应用的“方向盘”推动理论逻辑的“车体”。 |
2、理论与应用需要合理安排 |
3、从教学方法、方式、手段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
三、小结 |
(9)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化与数学文化的特征 |
2.1 文化的特征 |
2.1.1 文化和文明 |
2.1.2 文化的分类及特征 |
2.2 数学文化的特征 |
2.2.1 数学文化的内涵 |
2.2.2 数学文化的特征 |
第3章 数学教育与人类文化 |
3.1 数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3.1.1 数学教育概述 |
3.1.2 国际数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
3.1.3 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
3.2 人类文化的形成 |
3.2.1 中西方文化的形成 |
3.2.2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
3.2.3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影响 |
第4章 近代数学发展与现代文明 |
4.1 微积分与现代文明 |
4.1.1 微积分的发展史 |
4.1.2 我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 |
4.1.3 牛顿与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贡献 |
4.1.4 微积分对后世的影响 |
4.2 近代数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
4.2.1 近代数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
4.2.2 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概况 |
4.2.3 历史上的三次工业化革命 |
4.2.4 近代数学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作用 |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数学文化的传播与作用 |
5.1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
5.2 互联网的产生和“互联网+”时代的开启 |
5.3“互联网+”时代数学文化的传播与作用 |
第6章 国内外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
6.1 国外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
6.1.1 国外数学文化教育概况 |
6.1.2 国外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 |
6.2 国内高校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
6.2.1 国内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开设情况 |
6.2.2 国内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进展 |
第7章 对我国高校发展数学文化课的建议 |
7.1 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的意义 |
7.2 我国高校发展数学文化课存在的问题 |
7.3 对我国高校发展数学文化课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文献目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绪论课 |
1.1 线性代数的发展简史 |
1.2 线性代数的应用实例 |
1.3 线性代数的学习内容 |
1.4 线性代数的学习方法 |
2 新课 |
2.1 概念的讲解 |
2.2 例题的讲解 |
3 习题课 |
3.1 抽象问题具体化 |
3.2 基础知识条理化 |
四、矩阵乘法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探索[J]. 赵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1(01)
- [2]融合思政的线性代数在线课程教材内容研究[J]. 曹洁,曹殿立,马巧云,苏克勤,张建军,李战国.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8)
- [3]认知效率视角的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与应用研究 ——以中、美、英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为例[D]. 王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4]大学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王慧,贾利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17)
- [5]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方媛琳. 广州大学, 2019(01)
- [6]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D]. 汪英晖.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
- [7]应用型本科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改进[J]. 褚青涛. 学园, 2017(29)
- [8]关于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胡艳,史艳维,张晓卫. 经贸实践, 2017(10)
- [9]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D]. 李小平. 吉林大学, 2016(08)
- [10]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教学的几点思考[J]. 刘英华.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