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妍[1](2014)在《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文中指出海南毒素-Ⅲ(HNTX-Ⅲ)是由海南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出来,分子量为3607 Da,含有6个半胱氨酸,3对二硫键的抑制性胱氨酸结结构模体(ICKMotif)的多肽神经毒素。HNTX-Ⅲ选择性作用于电压门控钠通道,对Nav1.7的亲和力最强,半抑制浓度IC50为180nM,其次是Nav1.2和Nav1.3,IC50分别是235nM、500nM。研究表明,HNTX-Ⅲ是一个位点4毒素,与Nav1.7在通道的关闭状态结合。Nav1.7主要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参与了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的起始和传递,研究发现Nav1.7参与了疼痛的信号传导,因此Nav1.7成为镇痛药物研发的新型靶点。为了找到更高专一性的Nav1.7抑制剂,基于HNTX-Ⅲ作了分子设计,构建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同时根据经典的Double cycle研究方式,我们设计了一系列Nav1.7的突变体,通过毒素突变体与通道突变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我们成功鉴定了 HNTX-Ⅲ与Nav1.7上的点对点结合方式。结果表明,Nav1.7上的酸性氨基酸残基E818,D890,D891与HNTX-Ⅲ上的碱性氨基酸残基K3,K25,H26,K30通过强烈的静电作用结合;Nav1.7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L823,V824,F826与HNTX-Ⅲ上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F5,W28形成紧密的疏水核心;而Double Cycle结果显示:V1408仅与V3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V1410和D1411与V31,Y32,L33之间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HNTX-Ⅲ上N19,Y20,S24做了丙氨酸突变扫描后,可能由于氢键的改变使得其与Nav1.7结合的亲和力下降。总的来说,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的点对点结合机制得到了阐释,HNTX-Ⅲ有望作为工具试剂来研究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要基于HNTX-Ⅲ设计更高专一性的Nav1.7的抑制剂,就要了解HNTX-Ⅲ作用于Nav1.7与Nav1.3的分子机制差异,因此,我们检测了一系列HNTX-Ⅲ突变体对Nav1.3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Nav1.7相似的是,F5,W28丙氨酸突变扫描后IC50下降达100倍,提示,F5,W28 对 HNTX-Ⅲ 与 Nav1.7 和 Nav1.3 都很关键;L33 突变成A后,对Nav1.7的结合力仅下降4倍左右,而对Nav1.3的结合力下降40倍,两者相差10倍,提示,L33对与Nav1.3的结合更加重要;碱性氨基酸残基K25,H26突变成A后对两者的亲和力都有所下降,其中,K25A对Nav1.3的亲和力下降达100倍,而对Nav1.7的亲和力仅下降20倍左右,下降程度相差5倍,相反,H26A对Nav1.7的亲和力下降程度是Nav1.3的5倍;而N19A,Y20A都引起了对两种钠离子通道结合力的大幅下降,最低达20倍以上,且对Nav1.3亲和力的下降程度均为Nav1.7的2.5倍以上;而K3A,S24A,K30A也都引起对两种钠离子通道亲和力3倍以上的改变;有趣的是,K13A对Nav1.3的亲和力有所加强,而Y32A对Nav1.7的亲和力有所加强。总的来说:HNTX-Ⅲ对Nav1.7和Nav1.3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基本重合,但部分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对HNTX-Ⅲ抑制Nav1.7和Nav1.3的亲和力改变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HNTX-Ⅲ突变体Mut1,期待其对Nav1.7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具体的数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冯天翔[2](2012)在《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Aglinin A的差向异构体拆分及NMR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总结了的有关米仔兰属(Aglaia)植物特征性化合物近一些年来的研究动态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手性化合物拆分技术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后续实验部分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采集于云南地区的碧绿米仔兰叶进行化学成分确定展开研究,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RP-18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分析手段(UV、IR、MS、NMR)及与文献数据对照进行了结构鉴定,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HMBC,HMQC,ROESY,COSY,等核磁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详细鉴定。从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13个化合物分别为三个生物碱类化合物(4、7、12),一个黄酮类(11),四个三萜类化合物(1、5、9、10),一个甾体类化合物(2),一个蒽醌类化合物(13),两个单苯环类芳香化合物(6和8)一个其它类型化合物(3)。此外,对其中分离得到一对异构体1(Aglinin A)做丙酮叉反应后用HPLC拆分,获得的一对Aglinin A的丙酮叉衍生物运用LC-MS、NMR等方法比较分析,以期阐明自然界中存在于碧绿米仔兰等植物的化合物Aglinin A中C-24位上羟基的空间构型。
庄华梅,何德[3](2005)在《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核磁共振(NMR)是一种不破坏样品的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分子结构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已扩展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多维NMR以及在结构鉴定、构象分析、医学临床检测、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本文还就NMR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曾雄智[4](2005)在《几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敬钊缨毛蛛(Chilobrachys jingzhao)是最近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一种蜘蛛新种。通过阳离子交换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从该蜘蛛粗毒中纯化到两种新组分,并分别命名为敬钊缨毛蛛毒素-Ⅴ(Jingzhaotoxin-Ⅴ)和敬钊去整合素—Ⅰ(Jingzhaotin-Ⅰ)。MALDI-TOF质谱鉴定和Edman降解测序结果表明:JZTX-Ⅴ的分子量为3605.73Da,含有29个氨基酸残基;而Jingzhaotin-Ⅰ的分子量为3631.42Da,含有34个氨基酸残基。我们还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获得了它们的全长cDNA序列,并由此推测出JZTX-Ⅴ和Jingzhaotin-Ⅰ的前体分别含有83和66个氨基酸残基。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同源模建技术模建了敬钊缨毛蛛毒素-Ⅴ和敬钊去整合素—Ⅰ分子的三维结构。Jingzhaotin-Ⅰ是首次报道源于蜘蛛粗毒的一个含有KGD序列的去整合素。该肽拥有抗凝血活性,能够抑制ADP诱导的人血小板的聚集。在较低浓度时它能促进人的血小板聚集,而较高浓度时则抑制血小板聚集,进一步推测它的作用位点可能是血小板糖蛋白受体Ⅱb/Ⅲa。膜片钳和电压钳实验表明,JZTX-Ⅴ能够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的TTX不敏感型以及TIX敏感型钠通道,其IC50值分别是19.8和35.4nM。JZTX-Ⅴ对处于静息关闭与失活状态的TTX不敏感型与TTX敏感型钠通道均表现出非常高的亲和性。JZTX-Ⅴ能够抑制外源表达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的Kv4.2钾通道(IC50值为604.2nM),但对表达的Kv1.2、Kv1.3和Kv1.4钾通道却没有影响。JZTX-Ⅴ能够引起TTX不敏感型与TTX敏感型钠通道的起始激活电压或最大峰值电流激活电压分别往去极化方向漂移约10mV,而它们的半数稳态失活电压却往超极化方向漂移约
李冬玲,梁宋平[5](2003)在《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文中研究指明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是从海南捕鸟蛛(Ornithoctonus haina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神经毒素。应用二维1H-NMR.技术研究HNTX-I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O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HNTX-I全部33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通过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δ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NTX-I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6%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并通过分析3JNH-CaH耦合常数、序列间的NOE联系以及慢氢交换质子等,确定HNTX-I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三股反平行的β-折迭组成(Lys7-Cys9,Tyr20-Asn23和Trp28-Val31),这些结构特点与已经探明结构的其它蜘蛛毒素的基本相同。这些结果为完全解析HNTX-I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二、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蜘蛛毒素研究进展 |
1.1 蜘蛛毒素的成分及其作用 |
1.2 蜘蛛多肽毒素的结构 |
1.3 蜘蛛毒素的研究手段 |
1.4 蜘蛛毒素的药效学研究 |
1.5 研究展望 |
第二章 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7与HNTX-Ⅲ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 |
2.1 前言 |
2.2 试剂、材料、仪器、步骤 |
2.3 结果 |
第三章 HNTX-Ⅲ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3的关键氨基酸残基鉴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仪器、方法 |
3.3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表(中英文对照) |
论文发表情况 |
后记(致谢) |
(2)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Aglinin A的差向异构体拆分及NM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部分 |
第一节 楝科植物米仔兰的研究概况 |
1.1.1 楝科植物概述 |
1.1.2 米兰 Aglaia odorata |
1.1.3 碧绿米仔兰 Aglaia perviridis Hiern |
1.1.4 米仔兰的化学活性成分研究 |
第二节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分析技术 |
1.2.1 天然药物的概念 |
1.2.2 提取分离分析技术 |
1.2.3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分析方法 |
1.2.4 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
第三节 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及核磁共振技术 |
1.3.1 手性化合物的概念 |
1.3.2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 |
1.3.3 核磁共振技术概况和基本原理 |
1.3.4 NMR 技术在构型测定中的应用 |
1.3.5 圆二色谱技术在构型测定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从碧绿米仔兰中提取分离天然产物 |
2.1.1 化合物列表 |
2.1.2 提取与分离 |
2.1.3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第二节 化合物 Aglinin A 的异构体拆分及构型研究 |
2.2.1 概述 |
2.2.2 Aglinin A 差向异构体的拆分 |
2.2.3 脱丙酮反应-还原差向异构体 |
2.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实验仪器与材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录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4)几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钠、钾离子通道及其毒素研究进展 |
1.1 离子通道的主要类型 |
1.2 离子通道的主要功能 |
1.3 离子通道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钾离子通道及其毒素研究进展 |
1.5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1.6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敬钊缨毛蛛毒素-V和敬钊去整合素-I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敬钊缨毛蛛毒素JZTX-I的~1H-NMR信号归属、二级结构以及磷脂膜结合活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雷氏大疣蛛毒素的分离纯化及活性鉴定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Sample preparation |
2.2 NMR spectroscopy |
2.3 H-D exchange experiment |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3.1 Spin system assignments |
3.2 Sequence-specific assignments |
3.3 Secondary structure |
3.4 Structural motif |
四、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捕鸟蛛毒素-Ⅲ与钠通道亚型Nav1.7选择性相互作用位点的鉴定[D]. 李嘉妍.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7)
- [2]达玛烷型三萜化合物Aglinin A的差向异构体拆分及NMR研究[D]. 冯天翔.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1)
- [3]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 庄华梅,何德. 生物磁学, 2005(04)
- [4]几种蜘蛛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曾雄智.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9)
- [5]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的1H-NMR信号归属和二级结构分析(英文)[J]. 李冬玲,梁宋平. 生物物理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