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合成琥珀酸单甲酯的研究

新方法合成琥珀酸单甲酯的研究

一、新方法合成丁二酸单甲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睿深[1](2021)在《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桐子是十分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果实含油率高,亚油酸含量在60%以上具有“树上油库”的美称,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拥有多种用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选育优良品种,是开发利用山桐子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山桐子果实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理论研究及完善的遗传转化体系,严重制约了山桐子这一优良油料树种的良种选育。深入了解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对山桐子果实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山桐子遗传转化体系有利于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还能为其他油料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山桐子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山桐子果实的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对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对油脂合成有关基因成功进行了克隆,从中选出与亚油酸合成有关的基因,通过表达分析验证其基因功能。为了进一步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取得以下结果:(1)揭示了山桐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含油率逐渐增加呈“S”型增长模式,在80~90 DAP(days after pollination)有一个间歇期,在此时期果实颜色发生变化;亚油酸含量在脂肪酸组分中的比例逐渐减小,但其最终值仍在64%以上,在70 DAP和130 DAP时期,果实中的油脂含量,主要脂肪酸组分均差异显着。(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掘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从转录组中发掘出了33个与山桐子油脂合成有关的基因,其中有18个基因在70 DAP和130 DAP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其中,Ip ACCase、Ip KAS I、Ip KAS II、Ip SAD、Ip FAD2和Ip FAD3等6个基因是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Ip GPAT和Ip DGAT2等2个基因是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3)克隆获得了Ip SAD、Ip FAD2、Ip FAD3、Ip GPAT和Ip DGAT2等5个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它们与毛果杨和胡杨的亲缘关系较近。预测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这5个功能基因在山桐子油酸、亚油酸及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对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和Ip DGAT2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原核表达载体的重组质粒在IPTG的诱导下可以正常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基本一致且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转化拟南芥表明,转Ip FAD2和转Ip DGAT2分别可以使拟南芥种子的亚油酸和油脂含量增加13.50~29.86%和27.70~39.09%;Ip FAD2和Ip DGAT2的表达量决定了山桐子果实中亚油酸含量及油脂含量。(5)建立了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0 mg/L+2,4-D 2.0 mg/L+琼脂6 g/L(p H=5.8),诱导率为36.67%;愈伤组织继代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5mg/L+琼脂6 g/L(p H=5.8),愈伤组织增值系数为4.46;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2.0 mg/L+NAA 0.2 mg/L+TDZ 0.1 mg/L+琼脂6 g/L(p H=5.8),不定芽诱导率为22.22%;不定芽复壮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1 mg/L+TDZ 0.08 mg/L+琼脂6 g/L(p H=5.8),增值系数为4.45。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Cef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大浓度为200 mg/L,Kan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小浓度为50 mg/L。

李享[2](2019)在《以CO2与烯烃为原料合成丁二酸和环状碳酸酯的研究》文中指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它的大量排放和积累给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CO2的排放是非常必要的。从化学角度来看,二氧化碳是便宜、易得的C1资源,可以取代一些有毒有害的反应物(例如CO和光气等)用于化学反应过程中,转化为高附加价值的化学品。所以转化利用CO2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烯烃和CO2的加成反应生成羧酸和环状碳酸酯类产物的研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CO2和乙烯为原料电化学合成丁二酸;第二部分以介孔Co3O4与KI为复合催化剂,以O2作为氧化剂,催化烯烃与O2和CO2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1)以CO2和乙烯为原料电化学合成丁二酸的研究。在室温下以n-Bu4NBr为电解质,DMF为溶剂,金属镍片为阴极,铝片为牺牲阳极,CO2压力为1.0 MPa,采用恒电流模式进行电解,可以得到较高产率的丁二酸。实验结果表明,电解质的种类、溶剂、电解时间以及电极材料对目标产物丁二酸的产率有很大影响。电解结束后,电解液经过滤、洗涤、滤渣酸化、乙醚萃取、重结晶等步骤,可获得高选择性、高产率的丁二酸。(2)介孔Co3O4与KI复合催化剂催化烯烃与O2和CO2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的研究。采用微乳液法(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固相法、水热法分别制备得到不同微观结构的Co3O4,采用XRD、BET、SEM、TEM、XPS和TG等分析手段对所制备的Co3O4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固相法和水热法分别制备的介孔棒状和介孔颗粒球状Co3O4,微乳液模板法得到介孔片状结构的Co3O4对烯烃环氧化反应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反应溶剂、氧化剂O2的加入方式及用量、反应温度和CO2压力以及助催化剂的种类对反应有很大影响,在100℃下,以DMF为溶剂,介孔片状结构Co3O4与KI组合催化剂能有效催化反应通过一锅分步法得到较高产率的环状碳酸酯产物。另外,催化剂Co3O4能重复利用多次,催化活性并没有降低。根据相关文献以及实验结果推断,该反应过程涉及烯烃先经历氧化自由基反应生成环氧中间产物,接着与CO2发生环加成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

杜松松[3](2018)在《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在酯化反应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一步法制备了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并以乙醇和乙酸制备乙酸乙酯为模型反应,考察了离子液体的酯化活性。实验表明: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作为酯化催化剂时有较高的活性,与浓硫酸催化活性相当,甚至更高。进而,通过离子液体循环再利用实验考察离子液体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有较好的稳定性,其中N-乙基吡咯烷酮对甲苯磺酸稳定性最好,经循环使用30次后,活性仅下降13.58%,平均失活速率0.45%,所以[NEP][TsO]具有较高的酯化活性和稳定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表征确定离子液体的结构,差热重量分析法(DTG)表征离子液体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在150℃-200 ℃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其热稳定性与阳离子的结构有关,N-R中R基越大,形成的离子液体越稳定。对[NEP][TsO]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考察原料摩尔比、制备时间、制备温度等条件,实验表明:N-乙基吡咯烷酮:对甲苯磺酸=1.2:1,4h,110 ℃时,产物收率达到99%以上。在50 L的合成釜中制备了 400 kg的离子液体,成功应用在5万吨/年乙酸乙酯工艺装置上,产品达到工业优级品。最后,将离子液体应用于其他的酯化反应中,如己二酸二甲酯、乙酰乙酸甲酯的制备。采用反应精馏制备己二酸二甲酯,实验表明:离子液体可以完全替代浓硫酸作为酯化催化剂,采用反应精馏的方式制备己二酸二甲酯,塔釜温度105 ℃,原料进料0.3 mL/min,甲醇进料1.1 mL/min,回流比3:1时,己二酸转化率达到98.1%,己二酸二甲酯的选择性达到99.9%。采用间歇反应制备乙酰乙酸甲酯,实验表明:50g双乙烯酮、22.85g无水甲醇、0.6 g三乙胺、0.5 g离子液体在反应时间1h的条件下,产品收率达到了 97.47%,同时存在低沸点的副产物如甲醇、丙酮等,所以该粗制产品易分离提纯。

万鑫燕[4](2018)在《纤维素基丁二酸酐和5-羟甲基糠醛转化的绿色反应过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工业化和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传统化石燃料的急剧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恶化。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极大地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面临化石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时,开发绿色的,可持续的新能源是我们在当前21世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可再生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缓解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与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不同的是,生物质能源是当前自然界中唯一一种可再生的有机碳资源。在生物质能源中,木质纤维素被认为是生物燃料和其他增值化学产品的主要来源。生物质基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石油基的化工产品。因此,充分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及化工产品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纤维素基生物平台化合物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可以有效地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当前的转化途径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特别在传统催化剂的使用上,存在难以回收,具有腐蚀性,产物不易分离以及制备成本高,低水热稳定性和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等问题。或者在催化氢化的反应中使用氢气进行反应,存在安全问题。本文以商业可得的氧化锌做催化剂,将丁二酸酐(SA)转化成丁二酸二甲酯(DMS)。同时还研究了CuO/MgO/ZrO2催化剂在异丙醇做液态氢源的条件下催化氢化5-羟甲基糠醛(HMF)加氢合成2,5-二甲基呋喃(DMF)的反应。这两个绿色反应过程都实现了纤维素基生物平台化合物的充分利用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实现了纤维素基生物平台化合物的资源化利用。首先,以甲醇做溶剂,考察了不同的催化剂对于丁二酸酐转化成丁二酸二甲酯的催化效果,发现氧化锌的催化效果最佳。接着考察了催化剂的添加量、溶剂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目标产物丁二酸二甲酯产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为:丁二酸酐0.2 mmol,氧化锌6 mg,甲醇1.2 mL,反应温度140 oC,反应时间10 h,得到最高丁二酸二甲酯的产率为100%,选择性100%。氧化锌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锌物种可以再沉积形成氧化锌,并且再形成的氧化锌多次循环用于该反应,循环五次之后仍保持高活性,得到丁二酸二甲酯的产率仍为100%。另外,本文对比了不同理化特性的氧化锌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及不同底物与溶剂的拓展研究。原料拓展结果发现丁二酸酐与乙醇在最佳条件下反应也能够生成较高产率的丁二酸二乙酯(92%)。同时,本文还通过对反应中间体锌物种的表征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路径。最后,本文考察了负载型铜基催化剂催化5-羟甲基糠醛氢解合成2,5-二甲基呋喃,结果发现CuO/MgO/ZrO2的催化效果最好,并初步探究了催化剂的添加量、不同液态氢源、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目标产物产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5-羟甲基糠醛(HMF)0.2 mmol,CuO/MgO/ZrO2 25 mg,异丙醇3 mL,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250 oC,产物2,5-二甲基呋喃(DMF)的产率为63.6%。最后,提出了可能的催化HMF氢解制备2,5-二甲基呋喃的反应路径。

胡晶晶[5](2016)在《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酯化反应,是一类有机化学反应,是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酯和水的反应。有机羧酸酯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用于橡胶与塑料的增塑剂、香料、表面活性剂、化妆品及医药等。传统酯化所采用的催化剂易导致设备腐蚀、环境污染、效率低且不经济。因此,随着全球工业及学术界对无污染清洁技术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资源的日益紧缺,研究环保型具有高催化性能的催化剂显得愈发重要。在寻找新型催化剂的道路中,人们逐渐发现离子液体以其优良的特性可代替传统介质进行酯化反应。本文以价格低廉的己内酰胺为原料,制备和表征了4种己内酰胺功能化离子液体。以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考察4种酸性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并与3种具有不同氮杂环的SO3H-功能化离子液体和浓硫酸相对照。确定了酯化反应较佳的工艺条件,并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考察了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及其对催化合成系列乙酯的催化活性。为了减少离子液体用量及解决催化剂分离问题,本文以硅胶、MCM-41和SBA-15为载体,采用键合法设计合成了3种新型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丁二酸酐和乙醇的酯化反应,筛选出催化酯化效果较好的催化剂。然后通过FT-IR、TG、XRD、BET和TEM分析了催化剂的结构和稳定性。结果显示,离子液体[C3SO3HCP]HSO4被成功地固定在SBA-15上,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克服了非均相催化剂活性不高与均相催化剂难以分离的不足。同时,对酯化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使用,并和纯离子液体的催化效果进行了对比。

刘俊霞,马继平,蔡嘉莹,马红,杜中田,徐杰[6](2015)在《催化氧化制备生物基有机二元酸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有机二元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聚酯单体.以生物基平台化合物为原料,发展催化氧化制备有机二元酸的新方法,有可能提供一条不依赖化石资源制备有机二元酸的技术路线.本文结合本研究组在该方向的近期研究进展,阐述了苹果酸氧化裂解制备丙二酸(酯)、乙酰丙酸酯氧化裂解制备丁二酸(酯)、糠醛及5-羟甲基糠醛等呋喃衍生物氧化裂解制备马来酸和马来酸酐、5-羟甲基糠醛选择氧化制备2,5-呋喃二甲酸等反应,探索了催化材料选取对催化氧化产物选择性控制的重要性,并对生物质催化制备有机二元酸的研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陈永钢,尹志刚,钱恒玉,张同艳,余述燕[7](2015)在《二元酸单酯合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按照二元酸单酯的不同类别,综述了它们不同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控制醇酸比直接酯化法;二元酸双酯部分水解法;二元酸(酐)和二元酸双酯酯交换法;一元酸酯催化氧化等方法。评价了每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对二元酸单酯的工业化合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董承普[8](2014)在《连续式电解合成丁二酸中的过程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丁二酸作为PBS的主要原料市场缺口严重,因此研究和开发丁二酸的新生产工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连续式电解合成丁二酸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际电解时,电解液中原料和产品的含量呈现交替变化,富马酸作为主要的杂质需要密切关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检测出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马来酸、丁二酸及富马酸的含量,得出其变化规律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丁二酸产品,本文主要探索了富马酸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降低其含量的最佳方案,并确定最佳的电解工艺条件。本文通过模拟工业化电解合成丁二酸,发现调节电流密度实行分段电解既能有效地控制富马酸含量,又能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析氢量。实验结果表明:三段电解法可以有效降低富马酸含量,获得高品质的丁二酸。当电解温度为50℃时,不同电流密度10A/dm2、5A/dm2和3.3A/dm2下分段恒流电解,通电量为理论100%,富马酸含量变化规律是先升后降,在通电量60%~65%之间达到最大值;分段电解中,顺酐的最佳投料量为7.35%~8.00%之间,平均转化率达到95.77%,还原收率、电流效率达到86.70%;当投料量高于8%时,电解液中富马酸含量将会明显增大,电解时通电量需增加至理论电量的1.1倍。成品中富马酸含量大约为电解结束液中富马酸含量的10倍,也就是说只要把电解结束液中的富马酸含量控制在0.01%以内,就可以使成品中富马酸含量控制在0.1%以内,以确保丁二酸质量合格。

胡俊[9](2013)在《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及抗肝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公藤内酯醇,亦称雷公藤甲素,是从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及东北雷公藤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来的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雷公藤内酯醇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对肝癌亦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然而,由于它的水溶性低,造成其体内摄入与治疗有效性差,加之它的毒性强,极大的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研究以雷公藤内酯醇为先导化合物,制备其衍生物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目的是在保持其抗肝癌活性的基础上,改善它的水溶性差及毒性大的问题,为扩大雷公藤内酯醇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抗肝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了探讨雷公藤内酯醇衍生物的最优合成工艺,本课题对其制备工艺进行系统研究。目标化合物由雷公藤内酯醇与丁二酸酐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酰化反应所制得。预试验参照文献报道进行,单因素试验重点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投料摩尔比及催化剂用量4个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目标产物的收率为评价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筛选最优制备工艺,结果为:雷公藤内酯醇与丁二酸酐投料摩尔比为1:12,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48h,催化剂用量为45mg。该最优工艺反应条件温和,产品收率高,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为了考察雷公藤内酯醇衍生物的主要理化性质,本课题对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的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专属性强、稳定可靠的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含量测定方法,然后采用摇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在不同pH介质中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结果显示:37℃时,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02.69μg/mL,在正辛醇-水中的油水分配系数为16.61(logP=1.22)。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与雷公藤内酯醇相比,在临床用药及新剂型开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对雷公藤内酯醇衍生物的体外抗肝癌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本课题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考察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与雷公藤内酯醇及顺铂的抗肝癌活性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4个剂量(5、20、40、80nmol/L)对肝癌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及时间-效应关系的特点,另外,在相同剂量及相同作用时间下的试验数据显示其对肝癌细胞抑制活性要好于顺铂。预示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在肝癌化疗药物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孙野[10](2012)在《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及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的研究》文中指出β-甲基戊二酸即为3-甲基戊二酸、甲基戊二酸,是一种重要的医药、精细化工中间体。其单酯也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因此,本文不仅对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也对其单酯化的合成工艺做了创新性研究,并延伸到一系列二元羧酸单酯化的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首先,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工艺:以氰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氨解反应、加成缩合反应和水解脱羧反应三步合成了β-甲基戊二酸,总收率为77%。对各步反应条件做了优化,开发了一条原料易得、操作简单、收率高、溶剂可循环使用、环境污染小的β-甲基戊二酸合成工艺路线,适于批量生产。采用间接法通过GC-MS分析了水解脱羧反应得到的β-甲基戊二酸和所含杂质,从而探讨了该反应的机理。第二,二元羧酸单酯化的合成工艺:获得了一条绿色环保、适用性强、选择性高的合成工艺路线。最佳工艺条件为: V溶剂: m二元羧酸=2:1、n二元羧酸: m强酸性阳离子树脂=1:10、选择性都在90%以上。最后,用红外光谱、气-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检测方法验证了中间体及产品的结构。

二、新方法合成丁二酸单甲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方法合成丁二酸单甲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山桐子的研究进展
        1.2.1 山桐子概述
        1.2.2 国内外山桐子研究现状
    1.3 植物油脂的生物合成
        1.3.1 植物油脂的合成步骤
        1.3.2 植物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功能基因的研究方法
        1.4.1 基因测序技术
        1.4.2 基因克隆技术
        1.4.3 植物基因的功能验证
    1.5 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山桐子果实油脂的提取
        2.1.4 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分的测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
        2.2.2 山桐子果实的脂肪酸组分
    2.3 讨论
        2.3.1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的动态变化
        2.3.2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山桐子果实转录组分析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3.1.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1.5 转录组数据的过滤及从头组装
        3.1.6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1.7 Unigene的差异表达检测
        3.1.8 差异表达Unigene的Pathway功能分析
        3.1.9 q-PCR分析验证转录组测序准确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转录组数据分析及组装
        3.2.3 山桐子Unigene的功能注释
        3.2.4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5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3.2.6 参与山桐子油脂合成基因的鉴定
        3.2.7 转录组测序的q-PCR验证
    3.3 讨论
        3.3.1 山桐子油脂的生物合成模型
        3.3.2 参与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
        3.3.3 参与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引物设计
        4.1.4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4.1.5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
        4.1.6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4.1.7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8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
        4.2.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3.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基本信息
        4.3.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山桐子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 和Ip DGAT2 的功能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引物设计
        5.1.4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1.5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原核表达
        5.1.6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真核表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的原核表达
        5.2.2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2.3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3 讨论
        5.3.1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功能验证
        5.3.2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功能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3 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6.1.4 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叶片的消毒与灭菌
        6.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6.2.3 愈伤组织的继代
        6.2.4 不定芽的诱导
        6.2.5 不定芽的复壮
        6.2.6 抗生素敏感性
    6.3 讨论
        6.3.1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6.3.2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以CO2与烯烃为原料合成丁二酸和环状碳酸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化学法转化利用CO_2合成有机羧酸的简介
        1.2.1 CO_2 与烯烃和炔烃的电羧化反应
        1.2.2 CO_2 与酮类和醛类化合物的电羧化反应
        1.2.3 CO_2 与卤代烃的电羧化反应
        1.2.4 CO_2 与其他化合物的电羧化反应
    1.3 环状碳酸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1.3.1 以环氧化合物和CO_2为原料合成环状碳酸酯
        1.3.2 以烯烃和CO_2为原料合成环状碳酸酯
    1.4 丁二酸的合成方法介绍
        1.4.1 电解还原法
        1.4.2 顺酐催化加氢法
        1.4.3 生物发酵法
    1.5 Co_3O_4 介孔材料简介
        1.5.1 水热法
        1.5.2 湿式浸渍法
        1.5.3 沉淀法
        1.5.4 溶胶-凝胶法
        1.5.5 微乳液法
    1.6 选题意义
第二章 以乙烯和CO_2为原料电化学合成丁二酸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电合成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解条件的优化
        2.3.2 电化学反应机理
        2.3.3 产物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孔Co_3O_4/KI复合催化剂催化烯烃与O_2和CO_2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剂材料的分析表征
        3.2.4 多孔Co_3O_4 材料的制备
        3.2.5合成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介孔Co_3O_4 材料的分析表征
        3.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底物拓展
        3.3.4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3.3.5 可能的反应机理
        3.3.6 产物的结构数据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在酯化反应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定义
        1.2.2 离子液体种类
    1.3 离子液体的制备
        1.3.1 一步法
        1.3.2 二步合成
        1.3.3 微波原理合成法
        1.3.4 超声波原理合成法
    1.4 酯的合成反应
        1.4.1 无机酸
        1.4.2 固体超强酸
        1.4.3 酶催化
        1.4.4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1.4.5 杂多酸
    1.5 离子液体在酯化方面的应用
        1.5.1 咪唑类离子液体
        1.5.2 吡啶类离子液体
        1.5.3 季鏻盐类离子液体
        1.5.4 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制备和筛选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器材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原理
        2.2.2 酯化反应机理
        2.2.3 pH值的测定
        2.2.4 离子液体的稳定性
    2.3 离子液体制备
        2.3.1 阴离子的选择
        2.3.2 阳离子的选择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阴离子对离子液体催化活性影响
        2.4.2 阳离子对离子液体催化活性的影响
        2.4.3 离子液体的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子液体的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2.1 红外光谱(FT-IR)
        3.2.2 差热热重分析(DTG)
        3.2.3 核磁共振(~1HNMR)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3.3.2 离子液体的溶解性
        3.3.3 离子液体红外表征
        3.3.4 离子液体的差热热重分析
        3.3.5 离子液体~1HNMR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乙基吡咯烷酮对甲苯磺酸盐的制备
    4.1 实验仪器
    4.2 实验内容
        4.2.1 离子液体活性测定
        4.2.2 离子液体水热稳定性测定
        4.2.3 离子液体纯度测定
        4.2.4 离子液体腐蚀性测定
        4.2.5 反应精馏工艺测定离子液体稳定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探究[NEP][TsO]活性
        4.3.2 反应条件对离子液体制备的影响
        4.3.3 水对[NEP][TsO]的影响
        4.3.4 反应精馏测NEP][TsO]的稳定性
        4.3.5 [NEP][TsO]腐蚀性
        4.3.6 离子液体纯度测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液体的放大制备及工业应用
    5.1 实验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器材
    5.2 实验内容
        5.2.1 离子液体的放大制备
        5.2.2 离子液体工业化试验
        5.2.3 产品的测定
    5.3 离子液体制备放大结果
    5.4 工业结果
        5.4.1 酯化反应釜水的影响
        5.4.2 塔釜酸度的影响
        5.4.3 离子液体工艺与传统工艺浓硫酸工艺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子液体酯化应用
    6.1 离子液体催化酯化乙酰乙酸甲酯
        6.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6.1.2 实验内容
        6.1.3 实验结果与结论
    6.2 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己二酸二甲酯
        6.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6.2.2 实验内容
        6.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4 离子液体催化最佳反应条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4)纤维素基丁二酸酐和5-羟甲基糠醛转化的绿色反应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质纤维素及其资源化利用
    1.3 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概述及转化利用
        1.3.1 丁二酸二甲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3.2 2 ,5-二甲基呋喃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商用氧化锌催化丁二酸酐合成丁二酸二甲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2.3 产物分析方法
        2.2.4 实验参数及目标产物产率定义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筛选及优化
        2.3.2 溶剂量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2.3.4 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锌物种的结构确定及作用
        2.3.5 再沉积得到的氧化锌的循环利用研究
        2.3.6 氧化锌的理化特性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
        2.3.7 不同底物与溶剂的拓展研究
        2.3.8 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型铜基催化剂催化5-羟甲基糠醛氢解合成2,5-二甲基呋喃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产物分析方法
        3.2.4 实验参数及目标产物的产率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3.3.2 催化剂的筛选
        3.3.3 催化剂的添加量对产率的影响
        3.3.4 不同液态氢源对2,5-二甲基呋喃产率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3.6 稳定性研究
        3.3.7 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离子液体的发展
        1.2.1 氯铝酸系离子液体
        1.2.2 耐水系离子液体
        1.2.3 功能化离子液体
        1.2.4 前景展望
    1.3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3.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定义
        1.3.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1.3.3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分类
    1.4 固载化离子液体及其应用
        1.4.1 物理负载法
        1.4.2 化学负载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聚合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己内酰胺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己内酰胺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2.3.1 1-(3-磺丙基)己内酰胺盐的制备
        2.3.2 己内酰胺类SO_3H-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2.3.3 实验装置
        2.3.4 离子液体的表征和性能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离子液体的酸性分析
        2.4.2 离子液体的结构分析
        2.4.3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2.4.4 离子液体溶解性分析
        2.4.5 离子液体腐蚀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己内酰胺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仪器
    3.3 酯化反应
        3.3.1 乙酸乙酯的合成
        3.3.2 分析方法
        3.3.3 实验装置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
        3.4.2 正交实验考察[C_3SO_3HCP]HSO_4对酯收率的影响
        3.4.3 离子液体的重复使用性能
        3.4.4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系列乙酯
    3.5 酯化反应机理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4.3.1 硅胶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4.3.2 MCM-41 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4.3.3 SBA-15 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4.3.4 固载化离子液体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催化剂的选择
        4.4.2 FT-IR分析
        4.4.3 TG分析
        4.4.4 XRD分析
        4.4.5 N_2吸附-脱附分析
        4.4.6 TEM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丁二酸二乙酯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酯化反应
        5.3.1 丁二酸二乙酯的合成
        5.3.2 分析方法
        5.3.3 实验装置
    5.4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条件的探讨
        5.4.1 催化剂的用量
        5.4.2 酸醇摩尔比
        5.4.3 反应温度
        5.4.4 反应时间
        5.4.5 带水剂用量
        5.4.6 正交试验
    5.5 IL/SBA-1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
    5.6 对比试验
    5.7 IL/SBA-15 催化合成系列羧酸酯
    5.8 丁二酸二乙酯合成反应原理的探讨
    5.9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催化氧化制备生物基有机二元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催化氧化制备有机二元酸(酯)研究
    2.1催化氧化裂解制备丙二酸二甲酯
        2.1.1丙二酸二甲酯的应用
        2.1.2C–C键催化氧化裂解制备丙二酸二甲酯
    2.2催化氧化裂解制备丁二酸(酯)
        2.2.1丁二酸(酯)的应用
        2.2.2C–C键催化氧化裂解制备丁二酸(酯)
    2.3催化选择氧化裂解制备马来酸(酐)
        2.3.1马来酸(酐)的应用
        2.3.2C–C键催化氧化裂解制备马来酸(酐)
    2.4 5-羟甲基糠醛催化选择氧化制2,5-呋喃二甲酸
        2.4.1 2,5-呋喃二甲酸在聚酯合成中的应用
        2.4.2催化选择氧化制备2,5-呋喃二甲酸
3结语

(7)二元酸单酯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脂肪族开链饱和二元羧酸单酯合成研究进展
    1.1 丙二酸单酯
    1.2 丁二酸单酯
        1.2.1 丁二酸单低碳醇酯
        1.2.2 丁二酸长链烷醇 (醚) 单酯
    1.3 长碳链二元酸单酯
2 丁烯二羧酸单酯合成研究进展
    2.1 马来酸单酯
    2.2 富马酸单酯
3 环状二元羧酸单酯合成研究进展
4 展望

(8)连续式电解合成丁二酸中的过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电化学合成
        1.1.1 有机电合成原理
        1.1.2 有机电合成优点
        1.1.3 有机电合成研究对象及分类
        1.1.4 有机电合成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丁二酸合成研究进展
        1.2.1 顺酐、马来酸、富马酸、丁二酸物化性质及用途
        1.2.2 丁二酸的合成方法
        1.2.3 电解合成丁二酸方法
        1.2.4 丁二酸电解合成工艺现状
        1.2.5 丁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检测方法
    1.3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3.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丁二酸电解合成
        2.2.1 电解合成丁二酸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
        2.2.2 实验中的理论及计算基础
    2.3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
        2.3.1 试验部分
        2.3.2 丁二酸、富马酸、马来酸标准曲线
        2.3.3 成品及电解液中丁二酸、富马酸、马来酸的检测
    2.4 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2.4.1 富马酸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
        2.4.2 成品后处理
        2.4.3 电解降富马酸研究
    2.5 模拟工业电解合成丁二酸
第三章 电解合成丁二酸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3.1 探索富马酸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规律
        3.1.1 原料配料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3.1.2 电解液贮存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3.1.3 电解过程中富马酸的过程控制
    3.2 后处理法降富马酸
        3.2.1 物理法
        3.2.2 化学法
    3.3 探索改变电解工艺条件降富马酸的可行性
    3.4 调节通电量降富马酸
        3.4.1 母液套用过程中富马酸随通电量的关系
        3.4.2 不同通电量降富马酸
    3.5 分段电解降富马酸
        3.5.1 不同投料量分段电解降富马酸
        3.5.2 小电流继续电解降富马酸
        3.5.3 三段电解最佳平衡控制点
        3.5.4 四段电解降富马酸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工业电解合成丁二酸
    4.1 工厂液不同投料量电解
        4.1.1 投料量为7.35g顺酐时富马酸变化情况
        4.1.2 投料量为8.7g顺酐时富马酸变化情况
        4.1.3 投料量为10g顺酐时富马酸变化情况
    4.2 实验室与工厂液中三段电解降富马酸效果对比
    4.3 实验室液与工厂液中三段电解性能评价
        4.3.1 实验室液不同通电量下电解性能评价
        4.3.2 实验室液与工厂液不同投料下电解性能评价
        4.3.3 实验室液与工厂液不同顺酐投料量平均电解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及抗肝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理化性质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抗肝癌活性初步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雷公藤内酯醇抗肿瘤活性体内评价研究概况
    2 雷公藤内酯醇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结语与创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图
致谢

(10)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及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β-甲基戊二酸概述
        1.2.1 β-甲基戊二酸的性质与结构
        1.2.2 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方法概述
    1.3 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反应的概述
        1.3.1 离子交换树脂的概述
        1.3.2 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反应的方法概述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化学试剂、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
        2.2.1 化学试剂
        2.2.2 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
    2.3 合成方法
        2.3.1 氰乙酰胺的合成
        2.3.2 缩合物α,α’-二氰基-β-甲基戊二酰胺缩合物的合成
        2.3.3 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氰乙酰胺的合成的讨论
        2.4.2 α,α’-二氰基-β-甲基戊二酰胺的合成的讨论
    2.5 反应产物β-甲基戊二酸的 GC-MS 分析
    2.6 样品中β-甲基戊二酸含量的测定
        2.6.1 实验过程
        2.6.2 结果与讨论
    2.7 小结
第3章 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化学试剂、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
        3.2.1 化学试剂
        3.2.2 仪器型号及测试条件
    3.3 催化剂的制备
        3.3.1 732 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3.3.2 732 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3.3.3 硅胶负载硫酸催化剂的制备
    3.4 实验部分
        3.4.1 β-甲基戊二酸单甲酯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方法的适用性
        3.5.2 二元羧酸单酯的结构鉴定
        3.5.3 影响树脂选择性的因素探究
        3.5.4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性能的机理研究
        3.5.5 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滴定分析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新方法合成丁二酸单甲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范睿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以CO2与烯烃为原料合成丁二酸和环状碳酸酯的研究[D]. 李享.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吡咯烷酮类离子液体在酯化反应的应用[D]. 杜松松.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2)
  • [4]纤维素基丁二酸酐和5-羟甲基糠醛转化的绿色反应过程的研究[D]. 万鑫燕.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5]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D]. 胡晶晶.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6]催化氧化制备生物基有机二元酸研究进展[J]. 刘俊霞,马继平,蔡嘉莹,马红,杜中田,徐杰. 中国科学:化学, 2015(05)
  • [7]二元酸单酯合成研究进展[J]. 陈永钢,尹志刚,钱恒玉,张同艳,余述燕.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8]连续式电解合成丁二酸中的过程控制[D]. 董承普.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4)
  • [9]雷公藤内酯醇丁二酸单酯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及抗肝癌活性研究[D]. 胡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9)
  • [10]β-甲基戊二酸的合成及二元羧酸选择性单酯化的研究[D]. 孙野. 黑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新方法合成琥珀酸单甲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