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举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新春茶话会

全国政协举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新春茶话会

一、全国政协举行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枭[1](2019)在《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梆子作为戏曲百花园中一簇艳丽夺目的艺术之花,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因女伶的大量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致使男演员被迫以假声(背工嗓)应付,失去男性特点,进而限制了生行当的发展,成为阻碍河北梆子声腔艺术生存、发展的弊端和劣势。反观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田春鸟先生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独树一帜的真假混声演唱特色,引领了河北梆子小生声腔新的音色审美观念,被誉为“河北梆子权威小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彻底扭转了这一劣势,为推动河北梆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为研究对象,从音乐专业的视角入手分四个部分,寻味田春鸟小生声腔的形成原因、背景、过程,探析声腔演绎中的风格特色,审美特征以及其现代化转型和贡献。经过深入分析和总结,从而引发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与民族声乐之启示。第一部分,是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溯源。主要从河北梆子历史沿革中的小生行当与小生声腔概述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论述。第二部分,对田春鸟的声腔形成背景、过程,风格特色,审美特征三个方面展开对田春鸟小生声腔的探析。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田春鸟的声腔对河北梆子发展的突出贡献,以及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转型。第四部分,是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研究的互相启示的论述。总之,河北梆子面临着小生行当人才稀缺,传承者后劲不足和高校教育与戏曲声腔研究脱轨等诸多现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主动担负起传承重任。通过对田春鸟的声腔音乐性分析和详细阐释,为河北梆子小生演员的培养与训练提供规范、科学的指导工具和参考资料。自此,引起音乐、声乐、学术界对河北梆子的关注,展开河北梆子声腔发展与高校音乐、声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长期对话,促成双向共同发展,从而为河北梆子的传承发展尽绵薄之力。作为笔者本人,则希望在研究过程中提升对戏曲声腔的研究与实践,为自身实现集戏曲声腔、民族、美声、通俗的综合型“声乐文化人”这一理想作以铺垫。

王轲[2](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研究》文中指出民主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共通价值目标,人类文明在砥砺向前的进程中以政治文明作为其核心要素。人类自古希腊开始就从多重视角致力于将民主的涵义做一个精准的解读,然而民主的内核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人民的政权、多数人的统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主的呈现形式有所不同。在漫长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选举民主自站上西方民主政治舞台之日起,就迅速融入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现代国家。在实际运行进程中,选举民主逐步暴露出天然劣势,注重民主准入步骤却忽略民主决策进程,施政方略的周期性更迭耗费了高昂的社会运转成本,倾轧式选战放大了国内族群、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问题。协商民主在批判选举民主弊端的基础上复兴,政党协商因其聚合功效更处于显要位置。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民主政治理论,扬弃了人类社会一切政治文明成果,吸收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统一战线思想与多党合作理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列宁在领导俄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付诸实践,开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协商的先河,东欧地区四个国家也对政党协商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认识视角的单一性并且未能处理好同其他党派关系,原苏东地区国家的政党协商以失败告终。政党协商在中国的生根、生存、生长,植根于中国历史任务、革命实际和建设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回应中国人民呼声而做出的重大历史抉择。本文首先简析了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政党协商的发展,概述了国际共运史上的政党协商及其经验教训,回顾了政党协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随后,本文从理论、文化、制度、实践四个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进行深入探讨,展现出其理论的生命力和实践的独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其鲜明特色、独特优势和时代价值得以充分呈现,助力国家在国际范围内民主话语权竞争中把握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面对国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既有积极利好的发展机遇,也有不可回避的困境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在新时代的发展,回应“中国梦”内蕴的现代民主要义。相较于西方政治斗争的“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意义非凡。执政党和参政党相向而行、良性互动的协商合作关系,为世界政党政治的丰富和拓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刘业伟[3](2015)在《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鲁迅文学院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打通文学和历史研究的界限,借鉴创意写作的研究思路,运用文化领导权、文学生产等理论方法,从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等六个方面系统考察了鲁迅文学院六十年来的办学情况,阐释了其作为文艺界的“黄埔军校”的重要意义和“文艺党校”的历史局限。以此,一方面可以厘清新中国新人培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多多少少地管窥到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文学实践。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10月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至今已经走过了64年的历程。文研所的创办,既立足本土传统——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又借鉴于友邦——苏联的办学模式,体现了当时文艺界对新老解放区的传统以及苏联模式取舍整合的尝试与实践。它的创办,充分体现出新政权对文学新人培养的重视。文学学校的建立不仅仅是文学任务,也是政治任务。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分为三个时期,即中央文学研究所时期、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时期和鲁迅文学院时期。从考察可以得知,这三个时期的培养情况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方式方法上有所区别。同样,鲁院在不同办学时期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也有所区别,比如八十年代以办进修班为主,辅之以与高校联合办学;九十年代延续八十年代的思路,以举办进修班和文学创作专业班为主;到了新世纪则创造性地开办了高研班,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鲁院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新中国的文坛淬炼输送了一大批共和国作家。从1950年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到现在,鲁迅文学院已经举办了近百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班。半个多世纪来,鲁迅文学院对于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显着而又直接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重要奖项的获奖者中,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的学员也占有显着的比重。鲁院办学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各地对鲁院办学模式的模仿与复制,纷纷建立了作协文学院。在此基础上,鲁院牵头成立了全国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并在鲁院建立了常设办事机构联席会秘书处,这可以看作是鲁院对全国文学院的一个整合,以此为标志,一个遍布全国各地的“大鲁院”格局已经形成。就鲁院初期的办学模式而言,很大程度上毫无疑问是苏联模式的拷贝。但在进入新时期以后,在文学新人培养方面,鲁院已经摆脱了苏联的影响,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种新的文学新人培养机制已经形成。鲁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必将吸收包括创意写作理论在内的各种理论方法,努力拓展学历教育渠道,引入包括创意写作工坊在内的各种作家训练方法。

孙增德[4](2012)在《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元老颜惠庆是着名外交家,他的外交经历和政坛生涯极为显赫,但他更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其文化履迹在二十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学界对于他在文化事业方面的活动少有述及。颜惠庆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基督教华人牧师,还是早期留美生,使得颜惠庆自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来求学美国,西学的储备更是丰富。与此同时,颜惠庆在发蒙时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颜惠庆早年的文化际遇,为以后的文化履迹奠定基础。颜惠庆本人精通好几门外语,最擅长英语。他在商务印书馆编纂出版的《英华大辞典》,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双语工具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畅销数十年。在商务印书馆时期,他还有《华英翻译捷诀》刊行于世,这是他在圣约翰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成的。颜惠庆不仅对西方文化大力宣传,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不遗余力,促成梅兰芳访苏表演就是其大手笔。颜惠庆时任驻苏大使,为演出的成功劳心劳力,堪称是梅兰芳访苏的总管家。由于颜惠庆在民国时期有崇高的社会声望,许多大学都聘请他出任董事乃至董事会主席。着名学府圣约翰、燕京、清华、南开等校都曾获益匪浅。他与圣约翰大学关系最密切。他在圣约翰大学度过自己的童年,后赴美留学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执教圣约翰大学,直到1908年跟随伍廷芳使美。结束教师生涯后,开始从政。但是不论身在何处,颜惠庆都没有断绝与圣约翰大学的联系。抗战后期出任圣约翰大学校董和校董事会主席,与圣约翰大学一起度过最艰难的岁月。颜惠庆结识司徒雷登后,随即被拉入燕京大学董事会,出任校董会主席,为燕京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脉支持。燕京通过他,在中国社会上争取了不少资金援助。由于他与张伯苓私交甚笃,被张伯苓邀请出任南开学校董事会主席,在任期内为南开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至于清华大学,缘起于美国退还庚款,自退款兴学之初,他便有幸参与其中。后来接替周自齐担任清华学堂总办。彼时清华隶属外交部,他执掌外交部,清华几任校长都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对早期清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还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颜惠庆出任首任董事长,直到1929年中基会改组后辞职,后来抗战期间再度出任中基会董事,直到抗战胜利。颜惠庆在任期内为中国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对基督教在华事业亦多有助力,除教会大学外,他参与创办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先后出任副会长、干事多年。综上所述,颜惠庆是一位学者型的外交家。在长期的外交生涯和社会事业实践中形成了独到的文化观。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辟的认识,主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改良中国文化。他的文化观有着对中西文化兼通的理性自觉,期望世界文化的大同。当然他的文化观并非完美无瑕,有其不足之处。通过叙述颜惠庆的文化活动,把握颜的文化初衷,厘清他的文化归宿,给予颜惠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坐标。

编辑部[5](2012)在《科技之窗》文中研究说明【要闻点击】万钢出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2011年11月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并讲话。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短短的5年时间,建设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课题1 5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经过几年建设与发展,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6](2011)在《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文中提出2009年1月5日协会和宁夏民政厅联合主办的"爱心2008——走进宁夏"大型公益活动表彰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贺兰县民政局等9个先进集体和2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爱心2008——走进宁夏"公益活动自2005年9月启动,截至2008年年底,共救助贫困家庭病残儿童956名。1月6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四川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保暖内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前往北川任家坪安置点开展慰问活动,将过冬物品送到"灾区爱心助养"的孩子手上。

张莹莹[7](2011)在《《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是以2000-2009年《音乐周报》原件为文本,全面考察其创办背景,梳理报纸的基本情况,深层揭示其形式和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学和编辑学价值。揭示《音乐周报》办报的规律和方法。体现《音乐周报》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拟采用编辑学研究相关的历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科学抽象法、功能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周报》在办报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形式上,版面大小和版式形态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风格统一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伴随着主编人员的变换而出现版式风格、版面大小的明显改变。十年间两次全新改版是明显的分界线。内容上,基本内容的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10年的改版,内容出新、变化大。周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具备了专业性的特质。作者群以本报记者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读者人数没有被充分拓展,其音乐权威大报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周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读者调查力度,使报纸内容尽量符合读者的期望、加大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重要新闻的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报道是与“音协”工作重点同步的,音协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周报头条新闻选择的风向标。把十年内所有的头条新闻进行归类,发现大概都集中在十几个类别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音乐周报》十年来对“引导中国音乐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同音乐品种的发展、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全国大型音乐活动、学术研究、重大社会活动(节日、突发事件等特殊事件)、能够保障音乐事业良好发展的事项以及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推动是不遗余力的;其“音乐评论”栏目新颖、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争鸣自由、组织有序。《音乐周报》的功能和作用,十年来除起到对各方面音乐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和信息解读的作用外,还有指明中国音乐前进方向、记录音乐发展历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揭露音乐界存在的问题、界定问题、把问题明朗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辅佐中国音乐良性发展的功能。

包松娅[8](2007)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界举行新春茶话会》文中认为本报讯 (记者 包松娅)9日上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界300多位委员以及有关部委领导欢聚在全国政协礼堂,共庆新春佳节。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张思卿、罗豪才、周铁农、郝建秀、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徐匡迪、张怀西、李蒙、张梅颖出席茶话会。 全国政协教科文

吴若岩[9](2006)在《更多和谐更多创新》文中认为17日,在整整2个小时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新春茶话会里,“创新”“和谐”这两个词像亲兄弟一样形影不离。 “希望新的一年不和谐的事少点,能有更多的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叶大年对于2006年的希望就是和谐与创新。不仅叶委员希望2006年是和谐创新的一年,在?

孙薇[10](2004)在《全国政协举行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文中提出本报讯(记者 孙薇)1月7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来自全国政协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界别的委员和有关朋友们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委托,全国

二、全国政协举行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政协举行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第一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溯源
    第一节 河北梆子历史沿革中的小生行当
        一、河北梆子的形成与兴起
        三、河北梆子的衰落与复兴
        四、河北梆子行当简介
    第二节 河北梆子小生声腔概述
        一、河北梆子小生声腔特点
        二、河北梆子小生声腔代表人物梳理
        三、河北梆子男声声腔改革
第二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探析
    第一节 田春鸟的声腔形成
        一、田春鸟的声腔形成人文背景
        二、田春鸟的声腔形成三个时期
        三、田春鸟的声腔代表剧目
    第二节 田春鸟的声腔风格特色
        一、叹为观止的宽广音域
        二、细致入微的吐字发声
        三、精妙绝伦的真假混声唱法
        四、丰富多彩的演唱方法及润腔风格
    第三节 田春鸟的声腔审美特征
        一、新颖
        二、明亮
        三、潇洒
        四、细腻
        五、真挚
第三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贡献及现代化转型
    第一节 田春鸟的声腔艺术对河北梆子的贡献
        一、田春鸟的声腔真假混声唱法贡献
        二、田春鸟的声腔发展创新贡献
        三、田派小生声腔艺术基本形成
    第二节 田春鸟的声腔现代化转型
        一、节奏转型演变
        二、吐字发音转型演变
        三、调性转型演变
第四章 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与民族声乐启示
    第一节 对民族声乐启示
    第二节 对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启示
        一、河北梆子小生声腔发展现状
        二、发挥地方高校的传承保护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理论意义
        1.1.2.1 有助于从政党这个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1.1.2.2 有助于推进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
        1.1.2.3 有助于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发展的规律
        1.1.3 实践意义
        1.1.3.1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内容和形式
        1.1.3.1 通过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的立场、声音,增进“四个自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有关政党政治的研究
        1.2.1.1 政党制度
        1.2.1.2 政党与民主关系
        1.2.1.3 政党关系
        1.2.2 有关协商民主的研究
        1.2.2.1 协商民主的缘起及远景
        1.2.2.2 协商民主的定义及特性
        1.2.2.3 中外协商民主的差异及关联
        1.2.2.4 协商民主的功用及路径
        1.2.3 有关政党协商的研究
        1.2.3.1 政党协商的介质及实质
        1.2.3.2 政党协商的特性及价值
        1.2.3.3 政党协商的运行体系及前景
        1.2.4 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方面
        第二、研究内容方面
        第三、研究应用方面
第2章 政党政治与政党协商
    2.1 民主政治的兴起与政党政治的发展
        2.1.1 民主政治的兴起
        2.1.2 政党政治的发展
    2.2 民主政治中的选举和协商
        2.2.1 选举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2.2.2 协商民主的复兴
        2.2.3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2.3 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1 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
        2.3.2 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2.4 西方多党制条件下的政党协商
        2.4.1 西方国家政党协商的方式和途径
        2.4.2 西方国家政党在竞争与协商上的特性
第3章 国际共运史上的政党协商及其经验教训
    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多党合作理论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多党合作理论
    3.2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的政党协商思想及其嬗变、影响
        3.2.1 十月革命前列宁的政党协商思想
        3.2.2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政党协商思想
        3.2.3 列宁政党协商思想嬗变的原因及影响
    3.3 东欧四国的政党协商
        3.3.1 东欧四国政党协商的政治基础
        3.3.2 东欧四国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
    3.4 国际共运史上政党协商的主要教训
        3.4.1 无产阶级政党对政党协商的认识视角还较单一
        3.4.2 无产阶级政党未能在协商合作中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第4章 中国政党协商的历史回顾
    4.1 近代中国的政党政治
        4.1.1 近代政党的缘起及党争
        4.1.2 多党轮替制不适宜近代中国国情
    4.2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党协商
        4.2.1 大革命时期的政党协商
        4.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党协商
        4.2.3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党协商
        4.2.4 解放战争时期的政党协商
    4.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党协商
        4.3.1 建国初期的政党协商
        4.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党协商
    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时代的政党协商
        4.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政党协商的新局面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党协商的新发展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理论之维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核心主题与逻辑起点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核心主题
        5.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逻辑起点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范畴
        5.2.1 领导与合作
        5.2.2 执政与参政
        5.2.3 共识与监督
        5.2.4 共建与共享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基本论断
        5.3.1 特有形式论
        5.3.2 主体责任论
        5.3.3 整合力量论
        5.3.4 规范建设论
        5.3.5 民主决策论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的科学性
        5.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来源于实践
        5.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理论是开放、发展的学说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文化之维
    6.1 破除不合时宜的“斗争哲学”
        6.1.1 “斗争哲学”的本意及其扭曲
        6.1.2 “斗争哲学”对政党协商的消极影响
        6.1.3 把握新时代“伟大斗争”在政党协商的运用
    6.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2.1 和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6.2.2 中庸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6.2.3 民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
    6.3 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文化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6.3.1 政党协商的中国特色
        6.3.2 政党协商的国际比较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制度之维
    7.1 基本制度上的国家法律、政党政策与政协章程之三位一体
        7.1.1 国家法律规范
        7.1.2 政党政策规范
        7.1.3 政协规章制度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组织结构
        7.2.1 人民政协的组织建设
        7.2.2 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组织行为及过程
        7.3.1 政党协商的程序
        7.3.2 政党协商的途径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实践之维
    8.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党协商
        8.1.1 政党协商促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8.1.2 政党协商彰显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显着特色
    8.2 执政党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政党协商
        8.2.1 执政党能力建设与政党协商
        8.2.2 政党协商促进执政党动员群众有序政治参与
    8.3 参政党积极参政议政中的政党协商
        8.3.1 参政党参与政党协商的内涵
        8.3.2 参政党参与政党协商的内容与实践
        8.3.2.1 大政方针
        8.3.2.2 法律法规
        8.3.2.3 重要人事
        8.3.2.4 重要事务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成就及其机遇、挑战
    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的历史性成就
        9.1.1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9.1.2 发展人民民主
        9.1.3 实现政治稳定
    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面临的机遇
        9.2.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2.2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9.2.3 以新型政党制度建设为世界政党政治贡献新的方案
    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面临的挑战
        9.3.1 世界政党政治变化发展
        9.3.2 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发展
        9.3.3 政党协商运行机制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党协商的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文学制度设计
    第一节“文学大一统”时代里的“文学新人”
    第二节“文化领导权”语境下的“新人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学研究所创办溯源
    第一节 文研所与延安鲁艺
        一、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特别优待
        二、师资队伍和招生方式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尝试改变办学方式
    第二节 文研所与高尔基文学院
        一、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借鉴
        二、文研所对高尔基文学院的“创新”
    第三节 文学研究所与丁玲
        一、为何选择丁玲?
        二、创办文学研究所
        三、主政文研所的厄运
        四、平反后的丁玲与文研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文研所的筹备与成立
        一、文研所的筹备
        二、文研所的成立与倒掉
    第二节 文讲所的恢复与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一、文讲所的恢复
        二、鲁迅文学院的成立
    第三节 鲁院的办学环境
        一、朴素而典雅的鼓楼东大街
        二、艰苦而有趣的朝阳区党校和职工大学
        三、素雅而偏远的八里庄
    第四节 鲁院的学习风气
        一、活跃的课堂
        二、多彩的课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办学时期新人培养的情况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一、文研所招生特点
        二、在办学中发展
    第二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一、停办之前的文讲所
        二、恢复工作以后的文讲所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一、进修班:八十年代鲁院办学形式
        二、与高校合作办学
        三、多样化办班:九十年代鲁院的招生办学
        四、高研班:新世纪鲁院的招生办学
    第四节 不同时期的对比与渐变
        一、文研所时期
        二、文讲所向鲁院过渡时期
        三、九十年代
        四、新世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文学研究所时期
        一、理论学习
        二、社会实践
    第一节 文学讲习所时期
        一、文讲所前期
        二、文讲所后期
    第三节 鲁迅文学院时期
        一、八十年代
        二、九十年代及新世纪初期
        三、新世纪高研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鲁院文学新人培养的成效与影响
    第一节 从对作家队伍的影响到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一、对中国当代作家队伍的建设的影响
        二、体制的认可和学员的评价
    第二节 从小鲁院到大鲁院:地方对鲁院培养模式的复制
        一、各地对鲁院的模仿和复制
        二、文学院院长联席会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鲁迅文学院新人培养的未来趋势及其对策
    第一节 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创意写作视域下的文学新人培养
        一、文学新人培养的可行性
        二、中国创意写作方兴未艾
    第二节 一个新的培养路径:可借鉴的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系统
        一、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的发展成就
        二、鲁院借鉴创意写作的基础与前景
    本章小结
附录
    一、鲁院更名后开展的文学活动
    二、历届高研班学员名单
    三、鲁迅文学院讲义一览表
    四、鲁迅文学院历届主要负责人任职简表及简历
    五、鲁迅文学院主要授课教师名单
    六、史料
    七、鲁迅文学院建院六十周年访谈录
    八、鲁迅文学院办班名录(1950年—2014年)
    九、鲁迅文学院学员问卷调查
主要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后记
致谢

(4)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学术史综述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过渡时代的文化人及其文化际遇
    第一节 过渡时代的双重文化人
    第二节 颜惠庆早年的文化经历
        一、 系统的西式教育
        二、 正规的国学教育
第二章 颜惠庆与 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外语言及艺术交流
    第一节 颜惠庆与《英华大辞典》
        一、 近代英汉双语词典的谱系溯源
        二、 《英华大辞典》的缘起
        三、 《英华大辞典》的编纂
        四、 《英华大辞典》与西学东渐
        五、 《英华大辞典》的阅读与流行
        六、 小结
    第二节 颜惠庆与《华英翻译捷诀》
        一、 成书初衷与过程
        二、 《华英翻译捷诀》的有机构成
        三、 内里蕴含的文化诉求
        四、 泽被后世
        附录 1《华英翻译捷诀》中英文课文篇目
    第三节 颜惠庆与梅兰芳访苏
        一、 梅氏访苏缘起
        二、 颜惠庆参与前期筹备
        三、 为梅兰芳在苏表演全面护航
        四、 梅剧团在苏表演大获成功
        五、 颜惠庆与梅剧团一行的贡献
第三章 颜惠庆与圣约翰大学
    第一节 早年的读书与执教生涯
        一、 童年在约园
        二、 执教圣约翰大学
    第二节 心系圣约翰
        一、 在外照拂约翰学子
        二、 参与圣约翰同学会
    第三节 晚年的管理生涯
        一、 颜惠庆与圣约翰立案问题的解决
        二、 颜惠庆与抗战期间的圣约翰大学
        三、 颜惠庆与涂羽卿掌校时期
        四、 颜惠庆与圣约翰的最后岁月
    第四节 颜惠庆对圣约翰大学的意义
    附录 2 燕京大学章程与圣约翰大学章程
第四章 颜惠庆与庚款教育
    第一节 颜惠庆与清华
        一、 清华学堂的肇基
        二、 清华学堂正监督
        三、 推荐周诒春执掌清华
        四、 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网络
        五、 颜惠庆与清华校友会
    第二节 颜惠庆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一、 中基会的成立
        二、 颜惠庆与改组前的中基会
        三、 中基会改组风波
        四、 抗战期间再度出任中基会董事
        五、 颜惠庆在任期内的作为
第五章 颜惠庆与民国其他文化事业
    第一节 颜惠庆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
        一、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成立的背景
        二、 颜惠庆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成立
        三、 颜惠庆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
    第二节 颜惠庆与燕京大学
        一、 颜惠庆与司徒雷登的初识
        二、 出任燕京大学董事
        三、 颜惠庆与燕京大学的发展贡献
    第三节 颜惠庆与南开
        一、 出任南开学校董事会主席
        二、 参与南开校庆等重大活动
        三、 颜惠庆对南开的功绩
第六章 颜惠庆的文化观
    第一节 文化观的形成
        一、 学者外交家的视域
        二、 文化观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文化观的内容
        一、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 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第三节 颜惠庆文化观之评判
        一、 寻求中西文化会通的理性自觉
        二、 优劣互现的内涵
结语: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初衷与归宿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科技之窗(论文提纲范文)

【要闻点击】
    万钢出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
    陈小娅副部长调研考察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3”工作联席会召开
    科技部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综合快报】
    天津与中科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2011年首批“科技北京”领军人才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召开
    浙江2010年科技成果登记统计数量全国第一
    广东省与科技部启动新一轮省部合作
【中部聚焦】
    安徽五项举措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南昌市2011年共有57个创新基金项目获国家立项
    湖北省技术交易网络平台开通
    武汉:未来城成光谷新磁极
    河南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资金首次突破千万元
【三晋视点】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发布实施
    山西云计算中心太原签约
    《知识产权促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发展》项目获肯定
    太原将建国内首个微小企业创业园
    “年产500 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落户太原
    太原:8家实验室被授予首批市级企业工程实验室
    太原市自主创新第二批重大项目论证评审结束
    山西首批大型风光互补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环球科技】
    美研制出负折射率等离子纳米天线
    欧委会决定190亿欧元支持青年专业人才行动计划
    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启动太阳能光伏试点项目
    俄研制出纳米金刚石制备新方法
    英国成立国家复合材料中心

(7)《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当代报纸的分类
    第三节 当今音乐类报纸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周报》概况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创刊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音乐周报》的编辑队伍、作者与读者群体调查
第三章 《音乐周报》的版式、内容及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版面形态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内容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四、全国政协举行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梆子小生田春鸟的声腔研究[D]. 刘枭.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研究[D]. 王轲. 华侨大学, 2018(12)
  • [3]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D]. 刘业伟. 上海大学, 2015(02)
  • [4]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D]. 孙增德. 南开大学, 2012(07)
  • [5]科技之窗[J]. 编辑部.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01)
  • [6]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A].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 2011
  • [7]《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 张莹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8]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界举行新春茶话会[N]. 包松娅. 人民政协报, 2007
  • [9]更多和谐更多创新[N]. 吴若岩. 人民政协报, 2006
  • [10]全国政协举行教科文卫体界新春茶话会[N]. 孙薇. 人民政协报, 2004

标签:;  ;  ;  ;  ;  

全国政协举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新春茶话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