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苏燕婷[1](2021)在《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健脾化湿汤是否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上存在优势,为推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病例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病例2例,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50mg,一天3次,每次1片,随三餐吞服,连服4周。治疗组予健脾化湿汤,每日1剂,与温水冲服,分早、晚饭后服用,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均为期4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SSS)、IBS生活质量评分(IBS-QOL)、血浆5-HT和VI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用药结束后1个月内对两组进行随访,通过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异来评价健脾化湿汤对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7人,显效13人,有效6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痊愈3人,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主症(腹泻、腹痛、排便性状)及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纳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主症腹痛上无明显差异(P>0.05),余其它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IBS-SSS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后各组内IBS-SSS积分比较P<0.01,说明各组内治疗前后IBS-SSS积分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IBS-SSS积分比较P<0.05,表明在改善IBS-D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改善社会关注和性行为方面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维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情绪焦虑、躯体意向、健康担忧、饮食关注等四个维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焦虑情绪、躯体意向尤为明显(P<0.01)。(5)血浆5-HT、VIP水平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5-HT、VIP水平均较前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调幅度大(P<0.05)。(6)复发率方面与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受随访人数26中有4个人复发,复发率为15.38%,对照组受随访人数23人中复发人数10人,复发率为43.4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开始至疗程结束1个月内对各组在中医证候取得痊愈、显效、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各项生命征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健脾化湿汤具有益气健脾,化湿理气的功效,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疗效确切,其整体疗效上优于匹维溴铵片,可有效改善腹泻、排便性状、畏食生冷、疲乏困倦、纳呆等症状;可降低症状严重程度,降低血浆5-HT、VIP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付江玉[2](2021)在《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并与西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加减胃关煎在脾肾阳虚型IB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这种方案治疗IBS-D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为IBS-D的临床治疗和远期管理提供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12至2020-12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IBS-D的患者,中医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证,符合纳入标准共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试验期间因治疗组有2例脱落,最终两组共58例完成研究。治疗前统计年龄、性别、病程、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等基本情况,填写临床研究观察表。两组在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规律生活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组予加减胃关煎(熟地15g,炒白术15g,干姜10g,吴茱萸5g,炒扁豆12g,山药15g,炙甘草6g,没药5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口服,连续治疗4周,并在治疗后的2月内持续追踪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IBS-SSS积分、IBS-QOL积分,试验期间记录相关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整理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总证候积分(泄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形寒肢冷)、IBS-SSS积分、IBS-QOL积分各方面比较均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腹泻、缓解全身阳虚症状、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在两组间治疗后进行比较时,P<0.05,明显治疗组表现更好。2.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泄泻、腹部冷痛)、次症(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形寒肢冷)分值比较均有下降,且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中医主症、次症方面有明显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主症积分差值结果P<0.05,表明尽管两组均有明显改善泄泻、腹部冷痛这两个中医主症的作用,但在改善程度效果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次症积分差值结果在食欲不振这一次症方面P>0.05,其余都为P<0.05,表明两组仅在神疲懒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这三个次症方面改善作用具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食欲不振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中医证候方面总有效率为43.33%,治疗组为89.28%,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中医疗效方面差异显着。4.IBS-QOL疗效比较:治疗组IBS-QOL总体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6.67%,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IBS-QOL总体疗效方面差异显着。5.复发率对比:两组在疗程结束的为时2月的随访追踪期间都偶有出现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9.09%,对照组复发率为44.44%,两组复发率比较有P<0.05,表明对照组远期疗效不如治疗组。6.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的安全性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由此说明,不论是治疗组(加减胃关煎),还是对照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其在临床治疗中都安全,无副反应。结论:加减胃关煎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这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够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临床症状,但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在缓解腹泻,改善中医主症、部分中医次症,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于IBS-D的远期疗效也很可观,是值得应用借鉴的。
陈茜[3](2021)在《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调神针刺加隔“痛泻要方”药饼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整体疗效,为IBS-D的中医针灸调神论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病例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各脱失11例,有效病例68例,两组各34例。治疗组调神组穴针刺联合脐部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内服,1周为1疗程,共4疗程。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IBS-SSS评分、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时间,各疗程各症状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抑郁、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4疗程后,两组患者IBS-SSS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2)治疗干预后,两组患者“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所需时间(h)”治疗组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趋于50h左右。(3)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1、2、3、4疗程后,两组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前一疗程评分(P<0.05);组间比较,1、2疗程两组总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3、4疗程治疗组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总积分(P<0.05)。(4)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次症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腹痛腹胀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次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腹痛腹胀低于治疗组(P<0.05)。(5)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各症状评分与治疗1疗程比较,日排便积分、腹痛腹胀评分低于1疗程评分(P<0.05)。对照组各症状评分与1疗程比较,腹痛腹胀评分低于1疗程评分(P<0.05)。两组间各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日排便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6)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各症状评分与治疗2疗程比较,粪便形状、腹痛腹胀评分低于2疗程(P<0.05)。对照组日排便积分、次症评分低于治疗2疗程(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粪便形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7)治疗4疗程后,治疗组各项症状评分与3疗程比较,粪便形状评分低于治疗3疗程(P<0.05)。对照组各项症状评分与3疗程比较,粪便形状、腹痛腹胀评分低于3疗程(P<0.05)。两组间各症状比较,治疗组粪便形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8)治疗结束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抑郁、匹兹堡睡眠指数患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9)治疗4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近期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安全性良好。结论:调神针刺与脐部隔痛泻要方药饼灸与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对改善IBS-D患者症状均有疗效;针灸联合治疗在改善IBS-D患者IBS-SSS、首次趋于正常粪便形状时间、总症状积分、HAMA、HAMD、PSQI方面优于口服曲美布汀,即针灸整体疗效较好;两种治疗手段治疗初期在改善IBS-D患者日排便次数、粪便形状上差别不明显;口服曲美布汀在治疗早期在改善IBS-D患者腹痛腹胀方面有优势,治疗后期与针灸无显着差别。针刺联合隔药就有效率较口服曲美布汀高,近期复发率低,疗效优。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起到调节作用。
张媛媛[4](2021)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观察其对中医症状积分,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精神心理状态的治疗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的80例IBS-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例数相等。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予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4周后,客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焦虑抑郁积分,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停药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记录,评价其远期治疗效果。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方面:(1)两组经不同方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6.32%,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总积分下降程度远大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经组内比较,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腹痛腹胀、纳差、乏力、嗳气、胸胁胀痛、烦躁、口苦这些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及排便状况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2.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拥有更好的疗效。3.精神心理方面:两组经过治疗后,HAMA、HAMD积分都呈下降趋势(P<0.05),但治疗组在调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精神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随访:停药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6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更佳。5.安全性分析:两组在服药期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证IBS-C患者,在改善中医积分、精神心理状况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治疗效果优于乳果糖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中辨证推广使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李旻倩[5](2021)在《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从“和”法,风药的妙用,五行圆运动,六经藏象论几个方面探究疏肝和中汤的中医选方思路,并结合现代药理学探究其用药思维。同时观察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从而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搜集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于附属南京中医院门诊就诊且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疏肝和中汤治疗,每日一剂,每次200ml(1袋),早晚饭前温服。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每次500mg,每天二次。3.比较治疗前后总体疗效、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17积分及复发率来评估疗效。结果:1.治疗组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连续校正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在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方面,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急躁易怒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大便频次、食欲食量、疲倦乏力方面,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内比较,P均<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AMA积分、HAMD17积分组间比较,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尚不能证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有一定的优于对照组的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2.两组都对总体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但治疗组对总体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不论是主要症状还是次要症状均得到较大缓解,治疗组对腹痛、腹胀、大便性状、胸闷喜叹息症状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对急躁易怒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两组对焦虑、抑郁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治疗组对焦虑、抑郁的缓解显着优于对照组。5.治疗组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
王宇[6](2021)在《温针灸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IBS-SSS评分及IBS-QOL评分,以初步评价温针灸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2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纳入的60例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治疗所取的穴位相同,均每天治疗1次,治疗组选用温针灸法,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连续针灸6天为1疗程,共4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观察并记录每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IBS-SSS和IBS-QOL评分,以及心电图、血常规、大便常规+OB、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对各项疗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3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大便溏泻、腹痛、劳累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纳呆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而对受凉后发作或加重单项积分的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治疗组对改善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各单项症状的临床效果均较对照组更好。治疗后两组IBS-SSS和IBS-QOL评分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和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4结论温针灸能显着改善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大便溏泻、腹痛、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纳呆的临床症状,疗效较普通针刺更优,且温针灸可有效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武小利[7](2021)在《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实验研究以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切入点,选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从肠道动力学层面观察损毁PVN以及电针四单穴对IBS-C模型大鼠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及血清和结肠中CGRP和5-HT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PVNc-fos基因表达情况,从而探索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蔡莹改良寒冷-缚冰-饥饱失常综合法复制IBS-C模型。(2)以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代表内脏敏感性,评价IBS-C模型的建立。(3)以引起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为疼痛阈值,并以此评估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4)测量大鼠肠道推进率与内脏敏感性共同作为功能指标,评价损毁PVN对大鼠肠道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5)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大鼠PVNc-fos蛋白表达情况。(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大鼠血清5-HT和CGRP水平。(7)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5-HT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1)(1)内脏敏感性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引起模型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的最小生理盐水量即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降低(P<0.01),说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内脏敏感性提高,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升高(P<0.01),PVN损毁-EA组AWR最小容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针刺可以改善IBS-C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状态,而损毁PVN后,针刺对内脏敏感性的改善作用明显降低。(2)肠道推进率测量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剥离直铺后,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与幽门至回盲肠部全长比值显着减小(P<0.01),说明IBS-C模型大鼠肠道推进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肠道推进率显着增大(P<0.01),损毁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电针四单穴可显着提高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而损毁PVN后,电针对肠道推进率的提高作用明显变弱甚至消失。(2)脑组织免疫荧光结果可见,细胞核染色成蓝色,c-fos基因蛋白染色为绿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四单穴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VN损毁-EA组血清中5-HT及CGR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IBS-C导致大鼠血清中5-HT、CGRP含量升高,电针四单穴治疗后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明显下降,而损毁PVN后,针刺对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的调控作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4)结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结肠内5-HT、CGRP主要表达于粘膜层及黏膜下层,着色细胞呈棕黄色,胞核无色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5-HT、CGRP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结肠中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降低,PVN损毁-EA组大鼠结肠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无明显变化。说明IBS-C使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增加,电针四单穴后使IBS-C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率调控至接近正常水平,而损毁PVN后电针四单穴的作用消失。结论:(1)电针四单穴可以降低脑组织PVN中c-fos蛋白表达量。(2)电针四单穴可有效提高IBS-C大鼠AWR最小容量阈值,可改善IBS-C大鼠内脏高敏感状态;同时可以增加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促进肠道运动。损毁PVN后再行电针,IBS-C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和内脏敏感性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电针四单穴可下调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及结肠中5-HT及CGRP含量,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功能;PVN损毁后,电针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的下调作用消失,说明电针可能以PVN作为通道调节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进而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产生治疗作用。
江建华,蒋静,冯永航,高川[8](2020)在《胃肠宁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肠宁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D-IBS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胃肠宁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 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36.15±10.12)ng/L]、白细胞介素1β[(0.43±0.08)μg/L]和白细胞介素6[(12.18±3.06)ng/L]均低于对照组[(54.36±15.73)ng/L、(0.79±0.12)μg/L和(18.53±2.19)ng/L](t=6.157、15.787、10.673, 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生长抑素[(28.91±11.02)μg/L]和血管活性肠肽[(185.46±17.34)ng/L]均低于对照组[(45.63±12.54)μg/L和(235.12±18.29)ng/L](t=6.334、12.462, 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1.05±0.19)U/L]、内毒素[(0.62±0.19)U/L]和D-乳酸[(38.97±6.39)mg/L]均低于对照组[(1.53±0.28)U/L、(1.16±0.23)U/L和(49.81±4.25)mg/L](t=8.972、11.448、8.934, 均P<0.05)。结论胃肠宁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D-IBS患者疗效明显, 可减轻炎性反应, 改善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功能。
余婉丽[9](2020)在《调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观察调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的临床效果,通过症状积分进行量化评定等方法探究调中益气汤的治疗效果,以寻求新的治疗方案。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调中益气汤水煎剂;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临床综合疗效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腹痛、泄泻、脘腹痞满、嗳气、食欲不振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在单项症状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在改善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焦虑、抑郁量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试验组在改善焦虑、抑郁状态上优于对照组。以上两组间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调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乘脾型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肝郁乘脾型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降低复发率。
臧希[10](2020)在《痛泻要方调控脑肠肽5-HT、SP、NPY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疏肝止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结肠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调控,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机制。方法: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痛泻要方)组、西药(匹维溴铵)组,每组15只。对除正常组外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束缚+番泻叶灌胃”的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进行药物干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给予0.9%的生理盐水,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痛泻要方组给予痛泻要方溶液。治疗结束后,取大鼠下丘脑和结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下丘脑5-HT,结肠SP、NPY的含量。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7.0统计软件的Tukey多重比较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5-HT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痛泻要方组大鼠下丘脑5-HT表达则升高(p<0.001),匹维溴铵组大鼠下丘脑5-HT表达也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的SP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显着升高(p<0.0001);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组大鼠结肠的SP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001),匹维溴铵组大鼠结肠的SP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1);痛泻要方组和匹维溴铵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的NPY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001);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结肠NPY则升高(p<0.0001);痛泻要方组和匹维溴铵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痛泻要方疏肝解郁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中枢调控中心可能位于下丘脑,其缓解肝郁症状的机制与增加下丘脑5-HT含量有关。(2)痛泻要方疏肝止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减少结肠SP的分泌,抑制了SP对疼痛信息的传递;提升结肠NPY含量,抑制肠道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兴奋,使得疼痛信号的产生减少。(3)痛泻要方健脾止泻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减少结肠SP分泌,改善胃肠动力、减少黏液分泌;升高结肠NPY分泌,抑制肠液和胰液分泌,抑制胃肠道运动。
二、胃肠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IBS-D病因的认识 |
1.1.1 内脏超敏反应 |
1.1.2 胃肠道运动障碍 |
1.1.3 脑-肠轴功能失调 |
1.1.4 肠道菌群失调 |
1.1.5 肠道感染及免疫功能异常 |
1.1.6 社会心理因素 |
1.1.7 其他因素 |
2 现代医学对IBS-D治疗的认识 |
2.1 药物治疗 |
2.1.1 解痉药 |
2.1.2 止泻药 |
2.1.3 抗生素 |
2.1.4 益生菌 |
2.1.5 精神类药物 |
2.2 非药物治疗 |
2.2.1 心理疗法 |
2.2.2 饮食疗法 |
2.2.3 运动疗法 |
3 中医对IBS-D脾虚湿盛证的研究概况 |
3.1 中医对IBS-D病名的认识 |
3.2 脾虚湿盛型IBS-D病因病机 |
3.3 从健脾化湿论治IBS-D |
3.3.1 内治法 |
3.3.2 外治法 |
3.3.3 中医内服外治联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本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终止标准 |
1.3.4 脱落病例标准 |
1.3.5 脱落病理处理 |
1.3.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样本估算 |
2.2 知情同意 |
2.3 随机 |
2.4 治疗方法 |
2.4.1 对照组 |
2.4.2 治疗组 |
2.4.3 其他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资料 |
2.5.2 安全性指标 |
2.5.3 疗效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6.2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
2.6.3 量表评价 |
2.6.4 血浆胃肠激素检测 |
2.7 复发率观察 |
2.8 安全性观测 |
3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比较分析 |
1.2 年龄构成分析 |
1.3 病程差异比较 |
1.4 治疗前两组单项症状组间积分比较 |
1.5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
2 临床疗效评定 |
2.1 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
2.2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2.3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
2.4 IBS-QOL量表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HT水平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IP水平比较 |
2.7 复发情况比较 |
3 安全性比较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 |
1.1 调治百病,扶土为先 |
1.2 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 |
2 健脾化湿汤方药分析 |
2.1 健脾化湿汤组成 |
2.2 健脾化湿汤方药研究 |
3 血浆5-HT、VIP与 IBS的关系 |
4 IBS-D运用健脾化湿汤疗效分析 |
4.1 总体疗效分析 |
4.2 单项症状积分方面 |
4.3 IBS-SSS症状严重程度方面 |
4.4 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方面 |
4.5 血浆5-HT、VIP水平分析 |
4.6 复发率方面与安全性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展 |
1.1 流行病学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展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入选患者 |
4.2 一般资料 |
4.3 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 |
3 选题思想 |
3.1 临床体会 |
3.2 脾肾阳虚型IBS-D与本方的适配性 |
4 选方意义 |
4.1 方解 |
4.2 胃关煎临床研究及单味药物药理分析 |
5 本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
5.1 临床资料分析 |
5.2 治疗4 周后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
5.3 治疗4 周后IBS-SSS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5.4 治疗4 周后IBS-QOL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5.5 中医证候疗效、IBS-QOL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分析 |
6 课题创新点 |
7 问题与展望 |
7.1 本次研究缺点与不足 |
7.2 展望未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Bristol粪便形状分类表 |
附录2: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3: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 |
附录4: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 |
附录5: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录6:知情同意书 |
附录7:不良反应记录表 |
个人简介 |
(3)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2 一般资料分析 |
1.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2.3 两组患者治疗前IBS-SSS评分、症状积分比较 |
1.2.4 治疗前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
1.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
1.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指数比较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剔除、终止与脱落标准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3 研究结果 |
3.1 IBS-SSS评分 |
3.2 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时间 |
3.3 症状积分 |
3.3.1 治疗1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2 治疗1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
3.3.3 治疗2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4 治疗2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
3.3.5 治疗3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6 治疗3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
3.3.7 治疗4 疗程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8 治疗4 疗程两组各症状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评分均数趋势 |
3.5 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比较 |
3.6 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比较 |
3.8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有效率与随访复发率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
4.2 中医对IBS-D的认识及选穴 |
4.3 脐隔药灸 |
4.4 结果分析 |
4.4.1 IBS-SSS评分 |
4.4.2 首次趋于正常粪便时间 |
4.4.3 治疗1、2、3、4 疗程各症状评分分析 |
4.4.4 汉密尔顿焦虑、抑郁、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结果分析 |
4.4.5 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 |
4.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4.6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IBS-D 的研究近况及针灸调神选穴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穴位归经定位,解剖层次 |
附录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评分疗效标准 |
附录3 4治疗知情同意书不良反应处理记录 |
附表 |
附表1 IBS-SSS评分表 |
附表2 排便日记表 |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附表4 HAMD抑郁评分表 |
附表5 PSQI睡眠指数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
附件 |
致谢 |
(4)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2.2 样本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3.1 基础治疗 |
3.2 分组治疗 |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
4.1 一般资料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
4.4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
4.5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
4.6 精神心理状况评定标准 |
4.7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1.2 性别比较 |
1.3 年龄比较 |
1.4 病程比较 |
2 临床疗效结果 |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
2.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
2.3 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
2.4 生活质量评定 |
2.5 HAMA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2.6 HAMD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
2.7 随访期两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
3 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 舒劲主任医师对IBS-C病机的认识 |
1.1 IBS-C与肝的关系 |
1.2 IBS-C与脾的关系 |
2 舒劲主任医师对于IBS-C的治疗经验 |
2.1 肝脾同调 |
2.2 慎用下法 |
2.3 调摄生活 |
3 辨证选方及用药分析 |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
4.1 逍遥散、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4.2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分析 |
5 对照组药物选择 |
6 结果分析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疗效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特征 |
1.2 发病机制 |
1.3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中医病因 |
2.3 中医病机 |
2.4 古代医家理法方药 |
2.5 现代中医治疗 |
3. 中西医对IB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 |
4. 疏肝和中汤的立论依据 |
4.1 方药来源 |
4.2 方药理论探究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筛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疗效指标 |
3.3 疗效评价标准 |
3.4 复发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资料比较 |
5.2 治疗结果 |
5.3 复发率评估 |
讨论与结论 |
1. 疏肝和中汤治疗IBS-D的疗效 |
1.1 总体研究结果 |
1.2 具体结果分析 |
2. HAMA积分、HAMD_(17)积分对IBS的意义及具体分析 |
3. 中医药方剂对IBS-D患者情志影响的认识与诊治特色 |
3.1 风药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
3.2 五行圆运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
3.3 肝脾心调和作用对IBS-D患者情志的影响 |
3.4 中药影响脑肠轴进而影响IBS-D患者情志 |
4. 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义分析 |
4.1 疏肝和中汤方义分析 |
4.2 美常安药理学研究 |
5. 不足和展望 |
5.1 不足 |
5.2 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温针灸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IBS-D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 |
2.1 IBS-D中医病名 |
2.2 IBS-D的病因病机 |
2.3 IBS-D的中医辨证 |
2.4 IBS-D的中医治疗方法 |
3 合募配穴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5.3 观察时点 |
6 疗效判定标准 |
6.1 中医证候积分 |
6.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6.3 IBS-SSS量表评分标准 |
6.4 IBS-QOL量表评分标准 |
7 资料统计方法 |
8 一般资料分析 |
9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立法依据 |
3 选穴依据 |
4 合募配穴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简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 |
1.3 主要仪器与工具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的筛选与分组 |
2.2 IBS-C大鼠模型建立 |
2.3 IBS-C模型评测标准 |
2.4 动物分组与治疗 |
2.5 内脏敏感性评定 |
2.6 肠道推进率测定 |
2.7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内脏敏感性评定结果 |
3.2 肠道推进率测定结果 |
实验二 脑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结果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 |
2.3 各组治疗方法 |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
2.5 免疫荧光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
2.6 结果 |
实验三 损毁PVN及针刺对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测定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 |
2.3 各组治疗方法 |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
2.5 图像分析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电针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 |
3.2 IBS-C大鼠结肠组织内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
实验四 电针及损毁PVN对大鼠血清CGRP、5-HT含量影响结果测定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 |
2.3 各组治疗方法 |
2.4 取材与血清处理 |
2.5 ELISA |
2.6 统计学处理 |
3 ELISA检测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中医文献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名、病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IBS-C证型的研究 |
2 电针及组穴分析 |
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 |
3.1 药物治疗 |
3.2 非药物治疗 |
4 IBS-C与5-HT、CGRP、PVN的关系 |
4.1 IBS与CGRP |
4.2 IBS与5-HT |
4.3 IBS与PVN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损毁PVN对IBS-C大鼠小肠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
5.2 电针对IBS-C大鼠脑组织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 损毁PVN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5-HT、CGRP的影响 |
6 结论 |
7 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调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脱落标准 |
二、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IV IBS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安全性观测 |
(四) 疗效评定 |
(五) 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病例脱落情况 |
(二) 基本资料比较 |
(三) 疗效评价 |
(四) 复发率比较 |
(五) 不良反应报告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一) 概念 |
(二) 流行病学研究 |
(三) 发病机制研究 |
(四) 治疗 |
二、调中益气汤的研究 |
(一) 调中益气汤的立方依据 |
(二) 组方分析 |
(三) 单味药性味、归经及药理研究 |
(四) 疗效及作用机制 |
三、风药在泄泻中的应用 |
四、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二) 症状积分分析 |
(三) IBS-SSS量表积分分析 |
(四) 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状研究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论治 |
三、治疗 |
(一) 经典方治疗 |
(二) 经验方治疗 |
(三) 中成药治疗 |
(四) 针刺治疗 |
(五) 灸法治疗 |
(六) 其他疗法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10)痛泻要方调控脑肠肽5-HT、SP、NPY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疏肝止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词表 |
前言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药材与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造模 |
2.5 给药 |
2.6 指标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5-HT表达的影响 |
3.1.1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HT表达的影响 |
3.1.2 前期研究中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5-HT表达的影响 |
3.2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SP表达的影响 |
3.3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NPY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肝郁脾虚是腹泻型IBS主要的中医学病机 |
4.2 IBS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
4.3 肝郁脾虚证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
4.3.1 边缘系统是肝主疏泄的高级中枢 |
4.3.2 自主神经系统是肝主疏泄的信息通路 |
4.4 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机制 |
4.4.1 痛泻要方源流 |
4.4.2 痛泻要方单味药的药理作用 |
4.4.3 痛泻要方的组方特点 |
4.4.4 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机制 |
4.4.5 痛泻要方通过增加下丘脑5-HT含量缓解IBS肝郁脾虚证的肝郁症状 |
4.4.6 痛泻要方通过降低结肠SP、升高结肠NPY含量缓解IBS腹泻、腹痛症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胃肠激素与肠易激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燕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江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调神针刺联合隔药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陈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D]. 张媛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疏肝和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HAMA及HAMD17积分观察[D]. 李旻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温针灸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王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武小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胃肠宁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J]. 江建华,蒋静,冯永航,高川.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6)
- [9]调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乘脾证的临床观察[D]. 余婉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痛泻要方调控脑肠肽5-HT、SP、NPY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疏肝止泻机制研究[D]. 臧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