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禽常见病防治首选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姜佳林[1](2021)在《赤峰北部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寄生虫流行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调查一年间赤峰北部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消化道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以为本地区肉羊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在不同季节,采集巴林右旗和克什克腾旗牧区昭乌达肉羊粪便样本1251例,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粪便样本中消化道线虫、绦虫虫卵和球虫卵囊;采集消化道线虫和体外寄生虫通过眼观和生物显微镜做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被检羊只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为25.02%,其中线虫感染率为18.78%、绦虫感染率为5.12%、球虫感染率为4.80%;被检羊只体外寄生虫感染率为5.20%,其中硬蜱感染率为3.20%、痒螨感染率为2.00%;本地区肉羊寄生虫感染率与季节变化、天气温度和降雨雪情况具有相关性;按照本地区肉羊寄生虫感染规律,推荐集中驱虫时间为春季2月中或末、夏季7月中或末、冬季12月初或中进行3次集中驱虫;本地区伊维菌素对消化道线虫驱虫效果有显着性。调查研究表明,赤峰北部巴林右旗和克什克腾旗牧区昭乌达肉羊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比较高,消化道以线虫、绦虫和球虫感染为主,体外寄生虫有硬蜱和痒螨,寄生虫感染率与季节气候有关,应用伊维菌素在一年内春季、夏季和冬季3次对消化道线虫驱虫效果显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Bureau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FuwaiHospital;ChineseCenterforControlandPrevention;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HypertensionCommittee;ChinaSportScienceSociety;ChineseNutritionSociety;ChineseStroke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3](2020)在《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强调高血压防线前移,面向全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制订了血压健康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内容包括健康信息收集、筛查评估、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简洁明了,便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大众践行。该规范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
张谦[4](2019)在《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文中提出肉鸡大肠杆菌病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防治大肠杆菌病主要依靠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出现,不仅会降低养鸡业的效益,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草药作为天然的原生态药物,在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使用中存在药效不理想、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偏低等问题,限制了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报道,采用经过优选的益生菌发酵中草,可明显提高中草药药效。为提高经典复方白头翁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并对发酵产物在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为使加味白头翁散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法和分子遗传学法对一株与多种中草药具协同作用的益生菌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等胞外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表型特征及16S rDNA遗传特性显示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在不同底物诱导下,可产生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胞外酶。2.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为提高加味白头翁散的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本试验以益生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对白头翁、黄芪、黄柏、黄连、秦皮五味药组方的加味白头翁散进行发酵,并检测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检测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ML DE·2015016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对肉仔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ML DE·2015016也有预防与治疗作用,保护效果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发酵后对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效果较好。3.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确切作用,本研究对感染仔鸡用药前后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和评价。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饲喂肉仔鸡,同时设未发酵加味白头翁散组、益生菌剂组、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花环率;血清IgG、IgA和IgM含量、血清IL-2、IL-6、IL-12、TNF-α和IFN-γ等含量;以及血清T-AOC、GSH-PX、SOD、GSH、CAT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明显提升大肠杆菌感染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2)能提高肉仔鸡血液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提高红细胞的补体结合能力;3)能显着提高血清IgG(P<0.05)含量;极显着提高IgA、IgM、IL-2、IL-6、IL-12、TNF-α、IFN-γ含量(P<0.01);4)T-AOC、GSH-PX、SOD、GSH、CAT等抗氧化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MDA极显着降低(P<0.01)。因此,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显着提高了肉仔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总抗氧化能力。4.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探讨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的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样本聚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Alpha、Beta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与其他组相比,除了具有主要的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外,还增加了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疣微菌门等,而且厚壁菌门比例也增加。在属水平上提高了肉仔鸡盲肠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修复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为评价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展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0-5周龄肉鸡饲喂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提高ROSS 308肉鸡生产性能、降低死淘率。本研究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可改变部分中药成分及含量,对仔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提高肉仔鸡淋巴器官指数及天然免疫力,并促进肉仔鸡盲肠菌群微生物种类增加,提高菌群多样性,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抗病力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吴宁[5](2018)在《磷酸替米考星的体内外药效学、一般药理学及其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替米考星是畜禽专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极强的抗菌能力,耐药性低,抗菌谱广,对全部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氏菌、支原体、螺旋体均有抑杀作用,用于治疗猪、鸡、羊、奶牛等的感染疾病。但因其具有难溶于水、味苦等适口性差等特点,该药物的临床应用一直存在局限性。猪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慢性疾病,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临床症状主要为慢性喘气、干咳。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时,动物会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呼吸困难及机能衰竭等症状。在不同日龄的同圈猪之间,该病可以互相传染,导致猪体增重率降低、死亡增加、饲养效率低和医药成本增加,经济损失巨大。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和便于临床应用,替米考星的化学结构上增加磷酸基团可有效增加其水溶性。为了客观评价宁夏泰瑞制药有限公司所研制的磷酸替米考星原料药及其制剂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猪支原体肺炎的体内、外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实验动物安全药理学特点和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我们进行了本研究。本试验采用96孔板进行倍比稀释的微量稀释法客观比较了磷酸替米考星、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泰妙菌素等4种抗生素对9种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即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显示,磷酸替米考星对猪肺炎支原体与鸡毒支原体的MIC分别为0.3125 μg/mL和0.0049 μg/mL,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对猪链球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临床致病菌的MIC也均在0.0049-2.5μg/mL之间,抑菌活性良好;与其他受试抗生素相比,磷酸替米考星具有更强或相当的抑菌活性。与主要对照药物替米考星相比,磷酸替米考星的水溶性更强、便于饲喂给药。试验表明,磷酸替米考星对受试病原微生物(支原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抑制效果良好,且对部分病原的效果优于替米考星,可用于治疗上述敏感菌所致的畜禽疾病。本试验评价了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首先建立了人工感染猪支原体的肺炎模型,通过观察试验猪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增重效果、感染仔猪的肺部病变等级,评估不同剂量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病猪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100 mg/L10%磷酸替米考星溶性粉显示出明显地对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但60-80 mg/L剂量通过饮水口服途径即已显示出良好治疗效果,并且使用60-80 mg/L剂量的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治疗效果与市售替米考星可溶性粉(10 g/0.1 kg,75 mg/几水,以替米考星计)相当。同时,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还具有缓解患猪增重减慢的作用。试验表明,60-80 mg/几剂量可作为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推荐使用剂量。而与替米考星相比,增加了磷酸基团的磷酸替米考星显着增强了其水溶性,因此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临床使用中会更加便捷。为进一步确定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猪肺炎支原体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剂量、治疗时间等使用相关问题,在前述人工猪支原体肺炎模型基础上,本试验通过检测各组受试猪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增重效果、感染仔猪的肺部病变评分以及相关生理生化和尿液等相关指标,进行了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猪肺炎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试验。结果显示,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100 mg/L、80 mg/L、60 mg/几剂量组对猪支原体肺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显着降低患病猪肺脏的实变评分,且与对照组10%替米考星可溶性粉药物的治疗效果相当。饲喂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可以改善受试猪的相对增重效果。以100 mg/几水-60 mg/几水的剂量对猪只使用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不显着影响受试猪的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尿常规指标,使用于试验动物猪是安全的。由此可见,在临床上使用60-80 mg/几水剂量的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治疗猪支原体肺炎是安全且有效的。在经过实验室的治疗试验和II期临床试验基础上进行该III期临床试验,以进一步验证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仔猪自然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为其在家畜疫病防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本研究在自然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的病猪上,通过检测各组受试猪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增重效果、感染仔猪的肺部病变评分等指标,进行了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治疗猪肺炎支原体病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80 mg/几剂量组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猪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60 mg/几剂量组和10%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照药物组;但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相当。10%磷酸替米考星60-80 mg/几对猪支原体肺炎自然发病猪群饮水饲喂治疗1周,能显着改善猪群的生长速度,且效果好于相同含量的替米考星,但和健康猪群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60-80 mg/几剂量组、10%替米考星75 mg/L对照组可明显降低猪支原体肺炎自然发病猪肺脏病变变程度。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60-80 mg/几剂量的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饮水治疗猪自然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效果显着,且治疗效果与治疗剂量成正比。本试验还探讨了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家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小鼠神经系统和大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40 mg/kg、20 mg/kg和10 mg/kg三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蒸馏水)经十二指肠给药后180 min内,受试麻醉犬各剂量组各时间点血压、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各项心电图指标给药前后自身对照,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药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犬心血管与呼吸系统都没有显着影响。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小鼠神经系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40 mg/kg、120 mg/kg和60 mg/kg三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蒸馏水)灌胃给药后,均对小鼠耳壳血管及尾色泽无明显影响,各剂量组小鼠活动正常;该药对小鼠机能协调无明显影响;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各剂量组与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对小鼠自发活动没有明显影响(P>0.05)。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大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120 mg/kg、60 mg/kg和3 0 mg/kg三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蒸馏水)灌胃给药后,除高剂量组显着升高大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中剂量组显着升高尿素氮外(其值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三个剂量组对大鼠胆汁分泌、肠推进、胃液分泌、尿常规、泌尿系统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为具体评估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在靶动物猪上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本研究以50头40日龄健康断奶姜曲海品系仔猪为试验对象,分别以1倍、3倍、5倍及10倍剂量该药物连续饮水给药21 d,检测喂服该受试药物前后试验猪的血常规、血生化、血凝、尿常规、料重比等指标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试仔猪没有表现出明显不良症状,除10倍剂量受试猪的生化指标血清钙、肌酸激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外,其它各用药组受试猪的所有检测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或其测定值均位于正常值范围,未出现与用药明显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毒性很小,受试猪体的耐受性高,至少以10倍推荐剂量连续饮水给药21 d对靶动物猪是安全的。另外,本试验补充了正常饲养的姜曲海品系仔猪血常规、血生化、凝血指标、尿常规、生长期的饲料报酬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为上述指标的进一步研究或者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证明,磷酸替米考星对支原体支原体、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60-80 mg/几水及以上剂量的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的猪肺炎支原体病有着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建议将60-80 mg/几水作为推荐剂量,饮水口服,每日1次,连用7日。同时,本研究还表明,受试剂量的磷酸替米考星对实验动物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小鼠神经系统和大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均无明显的毒性作用,10倍推荐剂量的磷酸替米考星对靶动物猪的各项生理指标也是安全的。本研究为磷酸替米考星及其制剂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试验依据。
张晓锋[6](2017)在《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指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上呼吸道炎症和生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该病毒能引起牛的免疫抑制,造成继发感染,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临床上表现为发热、鼻炎、乳腺炎、流产等。目前,世界各主要养牛地区均有该病的报道,我国亦是该病的主要疫区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发展。上海市金山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全区有10个中小型规模奶牛场,存栏量接近万头。因从国外或国内其他地区引进种牛频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金山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感染引起的奶牛肺炎、流产时有发生。但金山区奶牛系统缺乏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从该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入手,建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定量PCR检测方法,形成一套结合金山区实际的综合防控方案,为当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1.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利用商品化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gE特异性抗体检测剂试剂盒,对2016年在上海市金山区10个奶牛场采集的460份牛血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金山区奶牛场的抗体阳性率达到36.67%~97.37%,提示IBRV感染普遍,建议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控制该病造成的损失。2.Ⅰ型牛疱疹病毒gE基因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以Ⅰ型牛症疹病毒(Bovine herpesvirus-1,BHV-1)的gE基因序列,针对1607~1704bp区域分别设计1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在建立和优化反应体系后,对经10倍系列稀释的病毒进行扩增来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建立的荧光定量PCR可用于检测BHV-1,其灵敏度为10 copies/μL,且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可用于BHV-1临床检测。3.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合防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严重威胁着金山区乃至上海市的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该病具有潜伏感染和隐性感染的特性,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牛只的调运和病牛自愈后的持续排毒来感染健康牛,从而造成健康牛群感染该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针对该病的防控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从诊断、检测、监测、免疫、消毒、隔离、扑杀以及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做好防控工作。
黄立[7](2017)在《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鸡大肠杆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对我国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信阳市疫病检测工程中心(信阳农林学院市级工程中心)对豫南地区主要养鸡集中区的调查,在规模化养鸡场细菌性疾病当中,大肠杆菌发病率一直居于首位。鸡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多,给防治本病增加了难度。因此,开展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对于有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涉及到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利用优势致病菌株研制多价灭活苗等方面。通过系列研究,进一步弄清楚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状况,必将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的鸡大肠杆菌病科学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1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于豫南地区送检的164份病鸡样品,经过常规方法培养、纯化及镜检,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共分离到鸡大肠杆菌121株,鉴定出88株分离菌株血清型,包括1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是02、078、01、018、026、022,共72株,占总分离株的59.50%。给供试雏鸡接种121株分离菌株后,可见发病症状及剖检病变都与本病特征相符;在121株分离菌株中,有64株高致病性菌株、31株中度致病性菌株、26株低致病性菌株,分别占总试验菌株的52.9%、25.6%、21.5%。2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62株鸡大肠杆菌对18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PCR方法扩增I型整合酶基因。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达12种之多;对β-内酰胺类、酚胺醇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强力霉素四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95.2%、87.1%、80.6%、72.6%;I型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7.1%。由此表明,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进而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效果的药物组合,为体内试验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黄芩苷和小檗碱分别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蒲公英提取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由此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4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利用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地方代表性的O1、O2、O78、O22、O26、O18六种优势血清型菌株,研制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胶多价灭活苗。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各日龄鸡的安全性较好,采用大肠杆菌菌株攻毒,免疫组可获得完全保护,说明该疫苗对大肠杆菌病免疫效果显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有效防治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提高豫南地区整体养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光强[8](2016)在《贵州省畜禽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畜禽集约化养殖的不断发展,畜禽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耐药菌株不断涌现,多重耐药现象不断恶化,耐药机制愈加复杂,这给畜禽细菌病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也给新药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贵州省有关畜禽细菌耐药性系统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拟在分析研究资料和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开展贵州省畜禽主要病原细菌的快速检测技术、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耐药基因序列进化特征等相关研究,对深入探讨细菌耐药性分子机制具有理论意义。1.贵州省畜禽源主要病原细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对贵州省20082014年间研究资料、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时间分布、动物类别分布、地域分布等方面对畜禽养殖场细菌性疫病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并对畜禽细菌病临床病例的防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此间贵州省畜禽细菌性疫病主要以大肠埃希氏菌病、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为主;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每年59月为高发期,1012月为低发期,细菌性疫病发生主要以羊为主,其余依次是猪、牛、禽等;各地细菌病发病例数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铜仁市各种主要细菌性疫病的病例数高于其他地区,细菌性疫病免疫防控率较低,免疫率在2.3%20.6%之间,主要防控方式依然是抗菌药防控。养殖场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中β-内酰胺类使用最为频繁。2.畜禽主要病原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针对贵州省主要流行病原菌(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实验室前期分离,进行过相关致病性研究)设计合成引物,构建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并评估多重PCR方法的性能,对研究所需的分离菌株进行复检分析。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各种细菌PCR引物均能有效扩增目的基因,其中扩增出的大肠埃希菌23S r RNA基因、巴氏杆菌KMT基因、沙门氏菌inv A基因、葡萄球菌的nuc基因和链球菌的EF-TU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663 bp、456 bp、284 bp、500 bp和197 bp。构建能同时检测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双重PCR最佳反应条件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引物浓度分别为0.5μmol/L和0.5μmol/L,退火温度为54℃;在此条件下同时检测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敏感性分别是1.50 ng/μL和1.44 ng/μL。构建能同时检测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三重PCR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肠埃希氏菌、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引物浓度分别为1.0μmol/L、1.5μmol/L和1.0μmol/L,退火温度为56℃;在此条件下同时检测大肠埃希氏菌、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敏感性分别是114.00 pg/μL、1.50 ng/μL和1.44 ng/μL。对147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检测显示,双重PCR和三重PCR检测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7.26%和98.72%,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检测结果跟传统生化鉴定结果高度一致。3.畜禽主要病原细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研究:随机选取畜禽5种病原菌共151株,应用K-B法对5类21种抗菌药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并针对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大环内脂类耐药基因、链霉素耐药基因和磺胺类耐药基因设计合成了23对特异性引物,检测各种细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细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相关性。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株均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总耐药率在54.42%93.20%之间,多重耐药主要集中耐6-11种药物之间。在选取的21种抗生素中,以青霉素、阿莫西林、链霉素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的抑菌效果较差;23个耐药基因共检出19个,检出率最高的是大肠埃希氏菌喹诺酮类aac(6’)-Ib-cr,为77.59%。介导我省大肠埃希氏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sul1、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aac(6’)-Ib-cr,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TEM;介导我省巴氏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sul2、对链霉素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Str A;介导我省沙门氏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sul2、对链霉素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Str A;介导我省葡萄球菌对大环类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erm B,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bla Z;介导我省链球菌对大环类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耐药基因主要是erm B;通过对151株临床分离株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对链霉素耐药的耐药基因跟耐药表型的符合率最高,为100%,巴氏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最低,为71.43%。4.畜禽主要病原细菌耐药相关基因序列分析: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对各种细菌主要耐药基因进行克隆及测序,应用Meg Align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同源性、基因一致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除大肠埃希氏菌aac(6’)-Ib-cr基因、巴氏杆菌gyr A和par C基因、链球菌gyr A和par C基因存在较多变异外,其他耐药基因均表现出较高的保守性,其中最保守的是大肠杆菌CTX-M基因、巴氏杆菌sul2基因和链球菌mef A基因,与国内外参考菌株的序列同源性均为100%。结论:1.贵州省畜禽细菌病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细菌病发生存在时间和地域差异。2.建立可快速鉴定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的三重PCR方法和葡萄球菌、链球菌的双重PCR方法,二者对临床分离株的检测结果与生化试验鉴定结果符合率高。3.贵州省畜禽五种主要病原细菌存在广泛耐药,耐药基因种类多样,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型高度统一。4.贵州省畜禽五种主要病原细菌耐药基因相对保守,部分耐药基因存在点突变。
田新民,李琼[9](2013)在《中草药对猪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减少化学药剂在畜禽养殖中的过度使用和依赖,促进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查询,总结了中草药对猪病毒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方面的具体应用,详细陈述了中草药对猪瘟、猪流性行感冒、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等5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王建[10](2011)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cosis)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 equi ssp. 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类马亚种(S. equi ssp. equisimilis)、猪链球菌(S. suis)、类猪链球菌(S. porcinus)、停乳链球菌类马亚种(S. dysgalactiae ssp. equisimilis)等链球菌引致猪疫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其中以败血症的危害最大,在某些特定诱因作用下,发病猪群的死亡率可以达到80%。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该茵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近年来猪链球茵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感染,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1998~2010年13年临床病例的回顾调查及猪场的采样监测,了解猪链球菌在畜间、空间分布的情况、以及茵株毒力和耐药性的变异情况、为防控本病提供依据。通过对1998~2010年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周边地区的猪链球菌病病例回顾调查和菌株收集,并于2009~2010年发放并回收《猪链球菌病调查表》,开展血清学、病原学监测等手段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猪群链球菌病征复杂多样,败血症型和关节炎型最多,分别占30.13%和26.99%,其次为脑膜脑炎型和心内膜炎型分别占22.8%和14.64%,脑膜脑炎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多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茵等形成多重感染,对宿主造成更大的危害。实验证实,猪链球菌是目前临床病例的优势菌株(47.78%),其中猪链球菌2型有109株,占21.08%,其他分离到猪链球菌还包括1、3、4、5、7、8、9、l0、11、13、15、16、25、28等血清型。C群链球菌仍占有一定比例(16.05%),其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有48株,占9.28%。另外排除猪链球菌交叉反应后D群有41株(7.93%)、B群有15株(2.9%)、A群1株(0.19%),值得注意的是有159株(30.75%)不属于A~D、F和G群,也不是猪链球菌。说明猪链球菌2型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已经成为主要的致病菌。健康猪群猪链球菌带茵率为8.55%,分离到2、3、4、5、9、10、11、13、15、16、19、21、22、25、26、29等血清型猪链球菌,其中15型最多(13.24%),其次为2型(10.5%)、29型(6.85%)、26型(5.48%)、3型(5.48%),另外从3家猪场的猪舍空气样本中检出24株猪链球菌,分离率为1.45%,其中3型4株,15型1株,29型2株,17株未鉴定血清型。采用7种毒力因子两组多重PCR方法,检测63株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及26株健康猪群分离株,结果发现,高毒力基因型mrp+epf+sly+gdh+gapdh+orf2+fbps+的菌株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2型分离菌株中占主导地位(68.75%),健康猪携带菌株也具有临床菌株相似的毒力因子(60.86%)。106株猪源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对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耐药,对磺胺类药物产生40%左右的耐药性;以往临床首选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也分别有34.9%和11.3%的菌株产生了耐药性。为控制猪场链球菌感染的风险,降低猪链球菌发病率。对猪链球菌感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引入HACCP理念,绘制了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流程图,识别出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关键控制点(CCP-like):隐性带菌猪、混群饲养、精液、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疫苗免疫、药物预防。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技术思路。为能控制猪场链球茵感染的风险,根据识别出的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了一套适用于上海地区猪场的猪链球菌综合防控措施。控制重点为隐性带菌及病死猪、猪链球菌疫苗免疫结合药物防治、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控制等。控制措施在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崇明县年出栏为1万头以上的4个猪场以及2个农户示范应用,并定期进行监测和验证。结果表明,示范猪场猪链球菌隐性带茵猪的的比例由实施前的9.12%(31头)下降至6.47%(22头),下降了2-3%,猪链球菌2型带菌率由实施前的1.47%(5头),下降至0.29%(1头),效果均显着(p<0.05),但该措施的实施对猪场管理、设施等要求较高,需在良好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实施,否则效果并不明显,如管理不到位的示范猪场四。
二、畜禽常见病防治首选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畜禽常见病防治首选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赤峰北部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寄生虫流行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羊寄生虫对羊养殖业的危害 |
1.2 赤峰市昭乌达肉羊 |
1.3 赤峰北部两旗牧区地理环境情况 |
1.3.1 赤峰北部两旗牧区地理情况 |
1.3.2 赤峰北部两旗牧区环境情况 |
1.4 羊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病 |
1.4.1 羊消化道线虫病 |
1.4.2 羊消化道绦虫病 |
1.4.3 羊消化道球虫病 |
1.5 羊常见体外寄生虫病 |
1.5.1 羊硬蜱病 |
1.5.2 羊痒螨病 |
1.6 羊寄生虫病的常见调查方法 |
1.6.1 羊寄生虫病流行学调查 |
1.6.2 羊寄生虫病临床症状观察 |
1.6.3 羊寄生虫病实验室病原检测 |
1.6.4 羊寄生虫病实验室剖检 |
1.6.5 药物驱虫效果性观察 |
1.7 防治羊寄生虫的常用药物 |
1.8 羊寄生虫病的防治 |
1.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时间 |
2.1.3 主要试验器材 |
2.1.4 主要试剂制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赤峰北部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消化道寄生虫调查 |
2.2.1.1 采集昭乌达肉羊粪便样本 |
2.2.1.2 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 |
2.2.1.3 消化道寄生虫卵形态学观察 |
2.2.2 赤峰北部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体外寄生虫调查 |
2.2.2.1 观察法和触摸法检测 |
2.2.2.2 体外寄生虫形态学观察 |
2.2.3 昭乌达肉羊解剖检查消化道线虫 |
2.2.3.1 实验室剖检法 |
2.2.3.2 消化道线虫形态学观察 |
2.2.4 昭乌达肉羊消化道线虫驱虫试验 |
2.2.5 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昭乌达肉羊消化道寄生虫调查结果 |
3.1.1 昭乌达肉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1.2 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1.3 不同性别和年龄昭乌达肉羊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
3.2 昭乌达肉羊体外寄生虫调查结果 |
3.2.1 昭乌达肉羊体外寄生虫感染情况 |
3.2.2 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体外寄生虫感染情况 |
3.3 寄生虫形态学鉴定 |
3.3.1 消化道寄生虫卵形态学鉴定 |
3.3.2 消化道线虫形态学鉴定 |
3.3.3 体外寄生虫形态学鉴定 |
3.4 四季气候对寄生虫感染率变化规律的影响 |
3.4.1 两旗气候对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影响 |
3.4.2 两旗气候对体外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影响 |
3.4.3 寄生虫感染率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
3.5 昭乌达肉羊消化道线虫驱虫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昭乌达肉羊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
4.2 肉羊寄生虫病防治的驱虫时间 |
4.3 驱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4)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1.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2.1 产酶耐药 |
1.2.2 靶位结构改变 |
1.2.3 主动外排系统 |
1.2.4 外膜通透性降低 |
1.2.5 形成生物被膜 |
1.3 中药消除鸡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理 |
1.3.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 |
1.3.2 中药防止生物被膜的形成 |
1.3.3 抑制主动外排泵 |
1.3.4 抑制β-内酰胺酶 |
1.4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发酵机理及优势 |
2.1.1 降解中草药传质屏障,提高有效组分的含量 |
2.1.2 消除或减少中草药毒性成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2.1.3 改变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加强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 |
2.1.4 提高微生物代谢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
2.1.5 发酵中草药药渣,提高药源利用 |
2.2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
2.2.1 中草药对益生菌的促生长作用 |
2.2.2 益生菌对中草药代谢、吸收的影响 |
2.3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一株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CCTCC M2011286 形态及生化特征鉴定 |
1.2.2 CCTCC M2011286 基因测序鉴定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成分的检测结果 |
2.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结果 |
2.2.3 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建立 |
2.2.4 肉仔鸡攻毒保护试验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
3.2.3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2.4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5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6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4.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 结果 |
4.3.1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结果 |
4.3.2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16SrDNA V3-V4 可变区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ROSS308 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磷酸替米考星的体内外药效学、一般药理学及其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章 磷酸替米考星与猪支原体肺炎 |
1 替米考星研究进展 |
1.1 替米考星的概况 |
1.2 替米考星的抑菌效果及其相关机理 |
1.3 替米考星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
1.4 替米考星的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
1.5 替米考星的不良反应与缺陷 |
2 磷酸替米考星研究进展 |
2.1 磷酸替米考星的概况 |
2.2 磷酸替米考星作用机理 |
2.3 磷酸替米考星的毒性与毒理学研究 |
2.4 磷酸替米考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2.5 磷酸替米考星药效学研究 |
3 猪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
3.1 支原体概况 |
3.2 猪支原体病 |
3.3 猪支原体肺炎 |
3.4 猪肺炎支原体 |
3.5 猪肺炎支原体致病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磷酸替米考星对畜禽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药品及药液的配制 |
1.2 受试菌株 |
1.3 细菌培养基 |
1.4 菌液制备 |
1.5 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
1.6 结果判定 |
2 结果 |
2.1 磷酸替米考星等受试药物对支原体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2.2 磷酸替米考星等受试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2.3 磷酸替米考星等受试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病的治疗剂量筛选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分组 |
1.4 菌种及培养基 |
1.5 人工感染试验动物 |
1.6 临床观察及药物治疗 |
1.7 疗效评价指标 |
1.8 数据的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猪肺炎支原体病人工感染模型建立 |
2.2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人工诱发猪肺炎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治疗人工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病的Ⅱ期临床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分组 |
1.4 接种菌液 |
1.5 试验动物的人工感染 |
1.6 临床观察及药物治疗 |
1.7 疗效评价指标 |
1.8 数据的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猪肺炎支原体病人工感染模型建立 |
2.2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病的治疗效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肺炎支原体自然感染猪的Ⅲ期临床试验 |
1 材料方法 |
1.1 药品 |
1.2 试验动物 |
1.3 仔猪呼吸道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确诊 |
1.4 试验方法 |
1.5 疗效评价指标 |
1.6 数据的统计处理 |
2 结果 |
2.1 各试验组受试仔猪在试验期内的死亡情况 |
2.2 各试验组受试仔猪的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 |
2.3 各试验组受试仔猪的相对增重率 |
2.4 各试验组受试猪肺脏病变评分比较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的安全药理学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受试动物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犬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作用 |
2.2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 |
2.3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大鼠消化系统的影响 |
2.4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大鼠泌尿系统的影响 |
3 结果 |
3.1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犬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作用 |
3.2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 |
3.3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大鼠消化系统的影响 |
3.4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大鼠泌尿系统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10%磷酸替米考星可溶性粉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分组及处理 |
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1.4 试验项目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猪的临床表现 |
2.2 血液常规分析 |
2.3 血凝指标分析 |
2.4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
2.5 尿常规分析 |
2.6 增重及料重比 |
2.7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6)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 |
1 流行现状 |
1.1 国外流行情况 |
1.2 国内流行现状 |
2 病原学 |
2.1 gB囊膜蛋白基因 |
2.2 gC囊膜蛋白基因 |
2.3 gD囊膜蛋白基因 |
2.4 gE囊膜蛋白基因 |
3 流行病学 |
3.1 疾病传播 |
3.2 感染表现 |
3.3 感染机制 |
4 诊断 |
4.1 病原学诊断 |
4.2 血清学诊断 |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5 防治 |
5.1 疫苗免疫 |
5.2 综合防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养殖现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牛场和试验动物选择 |
1.2 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统计与分析 |
2 综合防控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养殖现状 |
2.2 奶牛饲养管理和繁殖状况 |
2.3 疫病综合防控情况 |
2.4 投入品管理 |
2.5 粪尿处理 |
2.6 标准化及减排项目建设 |
2.7 人员管理 |
2.8 生鲜乳质量管理 |
2.9 风险防控 |
3 问题分析 |
3.1 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生产能力必须加强 |
3.2 综合防控能力不足,造成疫病控制不力 |
3.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造成技术支撑不够 |
3.4 组织化程度不高,造成利益联结机制低下 |
3.5 土地承载力限制,造成规模与环境脱节 |
3.6 绿色发展要求提高,种养结合模式探索不够 |
4 IBR的危害性及金山区防控IBR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时间及采样地点 |
1.2 采血器械 |
1.3 牛尾静脉采血方法 |
1.4 血清分离与保存 |
1.5 ELISA检测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Ⅰ型牛疱疹病毒GE基因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和细胞 |
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盒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5 病毒扩增 |
1.6 病毒DNA的提取 |
1.7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1.8 PCR产物克隆与测序 |
1.9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
1.10 临床样品检测 |
2 结果 |
2.1 BHV-1病毒扩增 |
2.2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 |
2.3 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
2.4 特异性试验 |
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上海市金山区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综合防控 |
1 流行病学调查 |
1.1 临床诊断 |
1.2 综合检测 |
2 防控物资储备 |
2.1 生物制品 |
2.2 消毒物资 |
2.3 防疫物资 |
3 防控技术队伍 |
3.1 防控机构 |
3.2 专家委员 |
3.3 技术保障 |
3.4 人员素质 |
4 IBR综合防控 |
4.1 总体规划 |
4.2 严格检疫 |
4.3 规范隔离 |
4.4 全面封锁 |
4.5 彻底消毒 |
4.6 隔离治疗 |
4.7 结合免疫 |
4.8 积极扑杀 |
4.9 综合保险 |
4.10 风险防控 |
4.11 应急管理 |
4.12 粪污处理 |
5 防控成效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7)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 |
2.2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3 中药抑菌作用及机制 |
2.4 鸡大肠杆菌疫苗 |
2.5 鸡大肠杆菌病防治 |
3 研究内容 |
3.1 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发病状况分析 |
3.2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 |
3.3 中药活性成分联合抗菌药物增效作用研究 |
3.4 鸡大肠杆菌分离菌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
3.5 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多价灭活苗研究 |
第二章 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分离 |
2.2 分离培养 |
2.3 生化鉴定 |
2.4 PCR鉴定 |
2.5 血清型鉴定 |
2.6 致病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的最佳生长时期 |
2.2 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3 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4 酚胺醇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5 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6 其他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7 鸡大肠杆菌耐药谱分析 |
2.8 大肠杆菌中I型整合酶基因扩增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穿心莲内酯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2 黄芩苷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3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4 蒲公英提取物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优势菌株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毒力试验 |
2.2 免疫原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菌检验 |
2.2 安全检验 |
2.3 效力检验 |
2.4 免疫持续期试验 |
2.5 免疫反应 |
2.6 免疫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贵州省畜禽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畜禽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第一章 贵州省畜禽源主要病原细菌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畜禽细菌性疫病流行情况调查 |
2.2 畜禽细菌病防控情况调查 |
3 讨论 |
3.1 关于畜禽主要细菌性疫病 |
3.2 关于细菌性疫病防控药物选择 |
3.3 关于细菌病的混合感染现状 |
第二章 五种病原菌快速鉴别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1 材料 |
1.1 菌株 |
1.2 培养基 |
1.3 革兰氏染色试剂 |
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 |
1.5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菌培养 |
2.2 单重PCR方法的建立及敏感性检测 |
2.3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2.4 多重PCR方法的临床应用与分离菌株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反应条件优化 |
3.2 多重PCR方法建立 |
3.3 多重PCR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分离菌株复检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畜禽病原细菌鉴定技术 |
4.2 关于畜禽病原细菌鉴定的多重PCR引物 |
4.3 关于畜禽病原细菌多重PCR技术关键因素 |
第三章 贵州省畜禽主要病原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药敏纸片 |
1.4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抗菌药物药物敏感性实验 |
2.2 畜禽主要病原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3.2 巴氏杆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3.3 沙门氏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3.4 葡萄球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3.5 链球菌耐药性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
4.2 关于细菌耐药基因检测 |
4.3 关于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贵州省畜禽主要病细菌耐药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实验菌株 |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菌耐药相关基因扩增 |
2.2 细菌耐药相关基因克隆 |
2.3 细菌耐药相关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肠埃希氏菌部分耐药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3.2 巴氏杆菌部分耐药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
3.3 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3.4 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3.5 链球菌部分耐药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耐药基因突变分析 |
4.2 关于耐药基因的选择 |
4.3 关于细菌耐药基因决定区 |
全文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中草药对猪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草药在猪病毒性疾病防控中的功能和作用 |
2 中草药在猪病毒性疾病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
2.1 对猪瘟的防治 |
2.2 对猪流感的防治 |
2.3 对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
2.4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
2.5 猪蓝耳病的防治 |
3 小结 |
(10)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链球菌病诊断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 概述 |
1.1 分类地位 |
1.2 病原 |
1.3 流行状况 |
2 临床诊断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临床症状 |
2.3 病理变化 |
2.4 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
3 病原学诊断 |
3.1 样品的采集 |
3.2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
3.3 血清学鉴定 |
3.4 分子诊断技术 |
3.5 分子分型技术 |
3.5.1 MLST 分型 |
3.5.2 PFGE 分型 |
4 血清学诊断 |
4.1 猪链球菌 |
4.2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
5 防治措施 |
5.1 管理措施 |
5.2 免疫策略与疫苗免疫 |
5.3 药物防治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ACCP管理体系及其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
1 HACCP简介 |
1.1 名词解释 |
1.2 HACCP的特点 |
1.3 HACCP原理 |
1.3.1 危害分析(原理 1) (Hazard Anaylsis- HA) |
1.3.2 确定关键控制点(原理2) (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 |
1.3.3 确定与各CCP相关的关键限值(原理3) (CL) |
1.3.4 确立CCP的监控程序(原理4) |
1.3.5 纠偏行动(原理5) |
1.3.6 验证程序(原理6) |
1.3.7 记录保存程序(原理7) |
2 畜禽养殖过程HACCP体系的应用 |
2.1 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危害 |
2.2 养殖过程安全危害的控制措施 |
2.3 养殖过程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的监控 |
2.3.1 引种 |
2.3.2 词料采购、加工与储藏 |
2.3.3 药物疫苗采购与使用 |
2.3.4 饲养管理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调查方案 |
1.2 样品采集 |
1.3 病原分离和鉴定 |
1.4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猪场猪链球菌病摸底调查 |
2.2 猪链球菌病临床病例发病情况 |
2.3 猪场健康猪群猪链球菌监测情况 |
2.4 细菌毒力因子谱基因型分布 |
2.4.1 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
2.4.2 猪链球菌健康猪携带菌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
2.5 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临床表现形式 |
3.2 1998~2010年流行菌株分布情况 |
3.3 毒力因子分布特征 |
3.4 耐药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猪链球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及控制要点 |
摘要 |
1 猪链球菌在环境及载体中存活能力 |
2 猪链球菌的传播途径 |
3 猪链球菌在猪体内分布 |
4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
5 猪链球菌病发病诱因 |
6 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分析 |
7 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控制要点 |
8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制定和应用效果 |
摘要 |
1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 |
1.1 制定思路和主要措施 |
1.2 体系文件的编制 |
2 示范猪场的选择 |
3 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 |
3.1 隐性带菌猪控制 |
3.2 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 |
3.3 疫苗免疫、药物防治 |
3.4 PRRS、PCV-2、PR等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控制 |
3.5 其他主要措施 |
4 监测、验证情况 |
4.1 隐性带菌猪控制 |
4.2 精液疫病监测 |
4.3 猪群主要疫病监测 |
5 结果与讨论 |
6 防控效益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总结 |
附件一 猪链球菌病调查问卷 |
附件二 规模猪场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
附件三 上海市中小规模家庭生态养猪场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及猪链球菌控制方案 |
附件四 规模猪场二点四段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
附件五 猪场消毒程序 |
附件六 规模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四、畜禽常见病防治首选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 [1]赤峰北部两旗牧区昭乌达肉羊寄生虫流行情况的调查和分析[D]. 姜佳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J]. Bureau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FuwaiHospital;ChineseCenterforControlandPrevention;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HypertensionCommittee;ChinaSportScienceSociety;ChineseNutritionSociety;ChineseStroke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01)
- [4]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D]. 张谦. 吉林大学, 2019(02)
- [5]磷酸替米考星的体内外药效学、一般药理学及其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研究[D]. 吴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上海市金山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D]. 张晓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D]. 黄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贵州省畜禽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D]. 马光强. 贵州大学, 2016(03)
- [9]中草药对猪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J]. 田新民,李琼. 农学学报, 2013(11)
- [10]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D]. 王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