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内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标测心脏传导系统心肌兴奋——心肌电和机械兴奋多参数显像(论文文献综述)
郭玮,冉华[1](2018)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评估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房室传导是保障胎儿心脏活动正常进行的生理基础。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较,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能更准确地评价胎儿房室传导时间。本文就组织多普勒成像的原理、优势、方法及指标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
赖宝春[2](2011)在《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运动同步性及心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运动同步性及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室性期前收缩(PVB)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查。①PVB组、对照组窦性心律及PVB时分别测量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血流传播速度(Vp),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②采集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二维图像,PVB组每个节段均分别保存正常窦性搏动、PVB时完整心动周期图像,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系统显示各节段的速度-时间曲线,分别测量收缩期运动速度达峰时间(Ts)、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达峰时间(Td),计算6个节段的Ts、Td的标准差(即Ts-6-SD、Td-6-SD),比较全方向M型超声对PVB组及对照组的测量值。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6节段径向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rs-6- SD)和舒张早期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rd-6- SD),作为左室内不同步指标,分析两种技术评价左室不同步的一致性。结果:1、PVB组与对照组正常窦性搏动时比较,LA、LV、IVS、EDV、EF、Sa、Vp、Ea、Ea/Aa、Ts、T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s-6-SD、Td-6-SD均大于对照组(P <0.05);2、PVB组PVB时与正常窦性搏动比较,PVB时LV、EDV、EF、Sa、Vp、Ea、Ea/Aa均小于正常窦性搏动时(P<0.05), PVB时的Ts、Td、Ts-6–SD、Td-6 -SD均大于正常窦性搏动时(P < 0.01);3、全方向M型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两种技术测得左室运动同步化的参数间存在相关性(P<0.01),测得左室运动同步性的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 0)。结论: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所测量的达峰时间的标准差能够反映RVOT起源PVB患者在窦性心搏及PVB时左室收缩与舒张均存在失同步,全方向M型超声能够为评价左室心肌径向运动同步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尹立雪[3](2010)在《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本文简述了超声医学在心血管、腹部器官、妇产和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上述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发展提供清晰思路。
郑敏娟,周晓东,魏旭峰,张海滨,任小龙,陈定章,田雪[4](2007)在《心腔内组织速度图模式对心肌异位兴奋显像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心腔内组织多普勒速度图(TVI)模式对心肌异常激动及传导的显像功能。方法10只开胸犬心室起搏,采用心腔内TVI模式,观察室性心律时室壁的速度分布变化。结果对照心电图,心腔内TVI模式可检测到心室起搏时室壁最早出现的收缩运动,该区域与起搏电极放置部位相一致;并可在随后的心室起搏波过程内观察到该处收缩运动的扩散。结论心腔内TVI技术能够实时显示与心肌电活动密切相关的机械运动,从而使观察心肌兴奋的发生和传导成为可能。
孟庆国,尹立雪[5](2006)在《超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敏娟,周晓东,张海滨,李红玲,田新桥,段云燕,贺建国[6](2005)在《心腔内组织多普勒对心肌兴奋的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评价心腔内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心肌激动及传导的显像功能。方法10只开胸犬心室起搏前后,采用心腔内TDI加速度图模式,分别观察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律时房、室间隔与室壁的加速度分布变化。结果心腔内TDI加速度图模式可检测到窦性心律时房、室间隔的加速度增高区域的分布与下移过程;心室起搏时检测到的最早的高加速度区与起搏电极放置部位相一致。结论心腔内TDI技术能够实时显示与心肌电活动密切相关的机械运动,从而使观察心肌兴奋的发生和传导成为可能。
郑敏娟[7](2005)在《超声技术检测心室异位兴奋及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消融心肌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心腔内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心肌室性兴奋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的适用切面,评价其成像安全性,为ICE成像操作规范化提供参考;评价心腔内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包括加速度、速度、M-型及频谱四种模式)定位局部室壁心肌兴奋发生以及显示兴奋传播扩散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探索标测室壁异位兴奋发生及传导的新方法。 方法:健康犬经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介入行ICE成像,并比较检查前与检查过程中各项生理参数的变化差异。开胸犬施以心室起搏建立室性心律动物模型,采用高帧频心腔内DTI观察以下指标:(1)采用加速度模式(DTA)观察:房、室间隔收缩时相不同区域加速度的分布、传导;起搏电极埋于室壁不同部位造成室性心律时室壁加速度分布变化;(2)速度模式(DTV)观察:起搏电极埋于室壁不同部位
尹立雪,蔡力,李春梅,邓燕,程力剑,李爽,王珊,Tim Laske,Nancy Rakow,Terrell Williams,郑昌琼,李德玉,汪天富,郑翊[8](2004)在《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 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 ,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 (n =6)和右室心尖 (n =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 12 0次 /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 ,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 希氏束起搏状态下 ,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 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 ,希氏束起搏能够明显地改善心脏解剖和血流动力学重构
黄全会[9](2004)在《基于组织多普勒成象的起搏心肌机械运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疾病,其中电-机械活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是其一个主要死因,安装起搏器进行治疗成为临床常用方法,但很多病人在安装起搏器后却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因此在不同起搏方式条件下,研究心脏的机械活动,对于起搏治疗、心血管疾病机理的认识及其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肌机械运动的影响,本文在犬心脏三个不同部位对心肌起搏,采用心内超声多普勒组织成象系统以速度模式对心肌运动进行观察,并同步记录心电图,通过对采集的图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提取出心肌运动速度值,然后对速度值使用时域、频域及时频联合分析的方法以期获得心肌的机械运动模式和特征。在时域,希氏束起搏状态下,心肌运动速度从心尖到心底逐渐增加及E/A大于1的结论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正常生理状态起搏的心肌收缩具有房室同步收缩、舒张顺序及心室各部分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同步的特点,可从心室心肌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兴奋收缩达最大值可从时间上反映不同电传导顺序对心肌运动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分别在右心房、希氏束和右心室尖三个部位中,这一时间依次递增,可表明其具有生理性起搏特征性依次降低;右心房和起搏之间各统计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在拟合曲线上也很相似,表明希氏束起搏方式较接近右心房起搏(近生理状态);右心室生理特性最差,甚至出现了异常的E/A,在拟合曲线上E峰值较平,这可能与此种起搏方式下心肌收缩与舒张<WP=4>过程中的瘤样运动是相对应的。在频域上,使用Burg算法得到的最大熵功率谱密度估计,可以得到心肌速度的频域特征。Burg算法计算心肌速度谱密度估计,得到在心率为2Hz的心脏运动中在2及2的整数倍谐波频率处频谱能量较集中,在1Hz以下也存在很明显的频谱能量。2及2的整数倍谐波频率处频谱能量较集中,这是由于心肌起搏频率为2Hz;而1Hz下的低频能量,是由于速度数据原始信号没有进行去除均值和趋势处理,另外其中还含有低频的呼吸成分。在三种起搏方式的比较中,希氏束起搏谱曲线与右心室起搏谱曲线相比于2及2的整数倍频率处出现峰值规律性较好,并且峰谷较低,说明希氏束起搏时心肌运动的一致性比右心室起搏要好,这与时域得到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在时频联合分析上,使用小波变换,得到希氏束周和室间隔上份心肌收缩时间约为200ms(占心动周期时间40%),舒张则为300ms(占心动周期时间60%),希氏束周和室间隔上份心肌舒缩时相时间很接近,这与正常心脏整体活动的生理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使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计算功率谱图,也得到和Burg算法同样的结果:在心率为2Hz的心脏运动中在2及2的整数倍谐波频率处频谱能量较集中,在1Hz以下也存在很明显的频谱能量。同时还可以看到心肌运动各时刻,各频率能量的大小,在心肌运动某一瞬间,频率成分很集中(开始收缩);在周期的40%时间左右又有一个较集中的频率成分(开始舒张),而在其它时间段,频率成分较少。这说明心肌在心动周期的一致性收缩,在舒张期也大致一致的。本文研究表明使用心内组织多普勒成象系统结合图象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研究心脏的机械运动活动,研究证实若心电信号能沿心房-心室由上而下的顺序传播,则心肌的运动较接近生理状态;而逆序传播的右心室尖起搏方式心肌具有最差的运动特性。
尹立雪,蔡力,李春梅,邓燕,程力剑,李爽,王珊,Tim Laske,Nancy Rakow,Terrell Williams,郑昌琼,李德玉,汪天富,郑翊[10](2003)在《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文中指出目的 建立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监控下的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方法。方法 6只犬急性闭胸模型。经颈静脉插入超声导管确定希氏束和房室结准确空间位置、超声解剖结构标志及其内心肌激动顺序。引导心脏起搏或消融导管到达靶组织 ,监控刺激电极植入过程和确认消融电极与心内膜面接触。分别释放电脉冲进行靶点起搏和射频消融 ,同步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确认实现希氏束起搏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实现了直接希氏束起搏 (1例 )和希氏束加室间隔起搏 (5例 )。希氏束起搏阈值为 :电压 (3 .0± 1 .0 )V ,脉宽 0 .5ms。希氏束起搏时导致了较早的室间隔电兴奋。窦性心律和希氏束起搏时QRS波宽度分别为 (59.7± 5 .3)ms和 (82 .8± 1 6 .6)ms (P =0 .0 2 )。完成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 40min(3~ 81min)和 3min(2~ 5min) ;平均X线曝光时间为 1 3min(1~ 55min)。病理解剖和组织切片表明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定位准确、效果肯定。结论 心腔内超声技术能够准确引导心脏介入导管实现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 ,减少导管操作和X线曝光时间
二、心内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标测心脏传导系统心肌兴奋——心肌电和机械兴奋多参数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内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标测心脏传导系统心肌兴奋——心肌电和机械兴奋多参数显像(论文提纲范文)
(1)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评估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TDI原理及优势 |
1. 原理: |
2. 优势: |
二、TDI测量胎儿房室传导时间的方法 |
1. 测量位置: |
2. 优化调节: |
3. TDI二维影像及TDI脉冲多普勒频谱的获取: |
三、胎儿房室传导时间测量中TDI指标的选择 |
1. TDI频谱的组成: |
2. 正常生理状态下Aa-IV与Aa-Sa的比较: |
3. 病理状态下Aa-IV与Aa-Sa的比较: |
四、总结 |
(2)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运动同步性及心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名称对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超声技术 |
(1) 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 (Omni M-Mode Echocardiography) 技术 |
(2) 曲线M型超声心动图 (Curve M-Mode Echocardiography) 技术 |
(3) 高帧频二维灰阶超声心动图 (High Frame-rate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技术 |
(4) 多向双选通门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Dual Samplevolume Pulse-wav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技术 |
(5) 定量组织多普勒显像 (Quantitative Tissue Doppler Imaging, Q-TDI) 技术 |
(6) 二维超声组织斑点跟踪显像 (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2D STI) 技术 |
(7) 三维超声组织斑点跟踪显像技术 (Three-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3D STI) |
(8) 基于多普勒技术原理的血流速度向量显像 (Vector Flow Mapping, VFM) 技术 |
(9) 基于粒子速度测量显像 (Particle Velocitometric Imaging, PVI) 原理的超声造影血液流场显像技术 |
(10)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技术 |
(11)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技术 |
2 腹部器官超声技术 |
(1) 超声造影 (Ultrasonic Contrast Imaging) 技术 |
(2) 超声三维导航 (Ultrasonic Three-Dimensional Navigation) 技术 |
(3) 医学图像融合及导航 (Image Fusion and Navigation) 技术 |
3 妇产科超声技术 |
(1) 超声全容积三维显像 (Full-volume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技术 |
(2) 腔内超声 (Endoscope Ultrasound) 技术 |
4 浅表器官和小血管超声技术 |
(1) 超声超宽视野 (Panaroma Ultrasound Imaging) 技术 |
(2) 超高频超声 (Super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技术 |
(3) 超声弹性成像 (Ultrasonic Elastography) 技术 |
(4) 血管功能超声显像 (E-tracking, and Wave Intensity, WI) 技术 |
(6) 灰阶血流成像 (B-flow) 技术 |
5 超声治疗技术 |
(1) 高强度聚焦超声导管治疗技术 |
(2) 超声靶向药物治疗技术 |
6 超声医学技术发展展望 |
(5)超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规超声技术评价CRT |
1.速度模式: |
2.加速度模式: |
3.频谱模式: |
4.M型模式: |
二、超声新技术评价CRT |
1.应变及应变率成像: |
2.组织追踪成像 (tissue tracking imaging, TTI) : |
3.组织同步成像 (tissue synchronization imaging, TSI) : |
4.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 |
5.三维超声技术: |
三、超声技术在评价CRT的未来发展方向 |
四、超声技术评价心肌同步化运动的局限性 |
(6)心腔内组织多普勒对心肌兴奋的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与 方 法 |
一、仪器设备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方法 |
1.窦性心律: |
2.室性心律: |
3.回放分析: |
结 果 |
一、窦性心律房间隔的TDI加速度模式显像 |
二、窦性心律室间隔的TDI加速度模式显像 |
三、室性心律TDI加速度图模式成像 |
讨 论 |
(7)超声技术检测心室异位兴奋及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消融心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心腔内组织多普勒成像对心肌兴奋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 |
1.心腔内超声成像安全性评价及适用切面的实验研究 |
2.心腔内DTI加速度图模式对心肌兴奋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 |
3.心腔内DTI速度图对心肌异位兴奋显像的实验研究 |
4.心腔内M-型DTI判断室性心律异位兴奋起源的实验研究 |
5.心腔内PW-DTI判断室性心律异位兴奋起源的实验研究 |
6.心腔内DTI与经胸DTI对心室异常传导显像的对比研究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消融局部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 |
1.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消融离体局部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 |
2.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消融活体局部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图 |
(8)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基于组织多普勒成象的起搏心肌机械运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心脏解剖及电生理基础 |
1.3 检测心肌运动的成象技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建模仿真 |
1.4.2 超声多普勒成象 |
1.4.3 图象分析 |
1.4.4 起搏研究 |
1.4.4.1 RVP |
1.4.4.2 HBP |
1.4.4.3 RAAP |
1.4.5 国内的研究。 |
1.5 研究设想 |
2 起搏心肌运动的时域模式及特征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动物实验 |
2.2.2 心肌运动速度的定量提取 |
2.2.3 感兴趣区域心肌运动速度的提取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起搏状态下的心肌运动速度时间-速度曲线 |
2.4.2 不同起搏状态下的心肌运动速度特征 |
2.5 本章小节 |
3 起搏心肌运动的频域特征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3 结果和讨论 |
3.4 本章小节 |
4 心肌运动速度时频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2.1 小波变换 |
4.2.2 短时傅里叶变换 |
4.3 结果和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研究难点 |
5.3.1 关于心电图 |
5.3.2 关于多普勒成象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研究课题、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
参与的研究课题 |
已发表论文 |
已完成稿件 |
获奖情况列表 |
声 明 |
致 谢 |
(10)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与 方 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仪器 |
三、研究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四、心内组织多普勒超声显像标测心脏传导系统心肌兴奋——心肌电和机械兴奋多参数显像(论文参考文献)
- [1]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评估胎儿房室传导时间中的应用[J]. 郭玮,冉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8(03)
- [2]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运动同步性及心功能[D]. 赖宝春. 福建医科大学, 2011(09)
- [3]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尹立雪.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05)
- [4]心腔内组织速度图模式对心肌异位兴奋显像的实验研究[J]. 郑敏娟,周晓东,魏旭峰,张海滨,任小龙,陈定章,田雪.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7(08)
- [5]超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孟庆国,尹立雪.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6(06)
- [6]心腔内组织多普勒对心肌兴奋的发生及传导显像的实验研究[J]. 郑敏娟,周晓东,张海滨,李红玲,田新桥,段云燕,贺建国.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5(09)
- [7]超声技术检测心室异位兴奋及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消融心肌的实验研究[D]. 郑敏娟.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
- [8]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J]. 尹立雪,蔡力,李春梅,邓燕,程力剑,李爽,王珊,Tim Laske,Nancy Rakow,Terrell Williams,郑昌琼,李德玉,汪天富,郑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05)
- [9]基于组织多普勒成象的起搏心肌机械运动特征研究[D]. 黄全会. 四川大学, 2004(01)
- [10]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希氏束起搏和房室结消融[J]. 尹立雪,蔡力,李春梅,邓燕,程力剑,李爽,王珊,Tim Laske,Nancy Rakow,Terrell Williams,郑昌琼,李德玉,汪天富,郑翊.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