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直播采访

浅谈电视直播采访

一、电视现场采访略谈(论文文献综述)

庞晓梦[1](2021)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地区地大物博,它蕴藏着大量丰富的非遗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正所谓“山东民歌出临沂,临沂民歌出苍山”,在临沂市苍山县这一个地区,孕育出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2013年,苍山民歌《绣荷包》就被列入了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苍山,又名“兰陵”。苍山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创作来自于民间,同时又扎根于民间,带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本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一大艺术瑰宝。本文以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这一地区的民歌为研究对象,从苍山民歌整体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演变、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价值和功能等因素进行首要的研究与探讨。之后对苍山民歌的发展概况、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以及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传播研究和发展研究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力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保护的角度与视野下,以发扬我国本民族非遗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为目标,对苍山民歌进行音乐价值的分析和研究。本课题的开展,结合了本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网络调查法和音乐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笔者希望借此次的考察研究,能对传统民间歌曲——苍山民歌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让这种生存在偏远地区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能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从而一直绵延传承、发展下去。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第一章,阐述苍山民歌的发展概况。从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历史发展演变、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价值和功能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介绍,以清楚地刻画出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基本音乐特点和艺术风格。第二章,是对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的研究,文章从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苍山同名异曲《绣荷包》研究这两个章节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探讨出苍山地区这两首同名异曲的《绣荷包》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特征。第三章,是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根据笔者的采访调查,得知在苍山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除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绣荷包》和同名异曲的《绣荷包》之外,还有其它四首同样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受人民群众广泛喜爱的歌曲作品。它们分别是:《大踏青》、《纺棉花》、《歌唱大生产》和《拾子歌》等。笔者通过对赵桂秋和秦守印这两位代表性艺人的采访,以及欣赏观看他们的演唱表演来对这四首具有代表特色的苍山民歌作品进行历史和现状、传承人采访和艺术特征分析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第四章,是对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传承传播研究的考察。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一个重点章节,文章从传承人传承、学校教育传承、社会传承和新媒体传播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最终描述出当前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现状和传播情况。第五章,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发展研究。这是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文章的最后一个重点章节。这个部分,是依据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生存现状所引发出的笔者的一些个人思考。阐明了苍山民歌虽然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撑下,在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它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面对这个冲击,笔者制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希望通过具体有效的工作实施,让苍山民歌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下能够得到长久稳定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结语,最后归纳与总结全文,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提出不足之处。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马闻悦[3](2020)在《电视专题片《毕业第一年》创作阐述》文中研究指明电视专题片是一种对社会现象或人生课题给予深入、专门报道的一种电视艺术形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着自然、历史、社会、人物等诸多领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电视专题片将选题聚焦我们身边的普通群体,发掘时代当下一个个平凡奋斗者的真实声音,使普通老百姓成为了聚光灯下的主角,具有极强的人文主义关怀。笔者的毕业作品电视专题片《毕业第一年》聚焦正在经历毕业第一年的青年群体,记录他们的就业现状以及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毕业第一年是每一名毕业生都会经历的阶段,迷茫、艰辛、在磨练中不断成长与改变,直到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毕业第一年》中数十名受访者站在不同的时间点表达对毕业第一年的不同感受。作品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搭建了一个隔空对话的平台,就求职、就业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文以《毕业第一年》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对电视专题片的选题、策划、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对电视专题片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陈悦盈[4](2020)在《2019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策略分析》文中提出互联网没有入口没有出口,但又到处是入口,到处是出口。Web1.0时代,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互联网服务。到web2.0时代和Web3.0时代,互联网服务开始偏向用户的喜好和反馈。Web4.0时代则是数字爆炸的时代,信息孤岛壁垒被打破,信息流动速度加快,营销平台更为专业,互联网服务泛化。从Web1.0到Web4.0,互联网与用户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传送到双向互动再到多向交流的华丽跨越。近来,5G的加入更是为用户的网络生活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在5G环境中,每个用户都是封闭的营销生态圈,享受着各自专属的互动平台、信息推送、反馈渠道等一站式服务,信息在用户与营销方之间双向传播。同时,每个个体生态圈之间又存在着诸多交集与互动,共同营造整体一站式营销生态圈。在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为用户创造了一个极为自由的体育赛事交流空间。体育赛事的移动端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其中,体育赛事短视频在众多移动端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下最受用户青睐的移动端应用。本文旨在讨论在移动互联的浪潮下,体育赛事短视频营销对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基于移动互联视角,在对体育赛事短视频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体育赛事短视频的发展轨迹;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因素分析体育赛事短视频在移动互联时代得以发展的动因;从体育赛事、短视频和用户三个维度探究体育赛事短视频的营销价值;再以2019布达佩斯世乒赛为案例,探讨其在平台、生产、内容、包装和互动五个方面的营销策略;并据此探究未来体育赛事短视频的发展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在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是体育赛事视觉传播新的产品样态,体育赛事短视频是建立在融合传播基础上的营销,其营销战场向社交媒体平台倾斜,并且始终坚持把优质独家内容作为营销的王牌。未来,在移动互联的作用下,体育赛事短视频营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数字布局,升级用户画像;权利转移,重塑角色职能;赛事聚焦,完善功能诉求;平台延展,挖掘体验触点。

郭姝艳[5](2019)在《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文中认为《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自1994年开播之日起,就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新时代,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栏目不仅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独树一帜,在重大主题活动报道、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焦点访谈》也经历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节目形态。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焦点访谈》与最开始的节目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现今社会中,它又呈现出怎样的传播特点?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方面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为栏目带来的利弊有哪些?笔者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投入到对《焦点访谈》的分析之中。本文运用新闻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焦点访谈》展开解读,沿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对《焦点访谈》节目的文本作宏观结构、微观结构等文本分析,然后对《焦点访谈》话语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节目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论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并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对论文的分析主体《焦点访谈》和主要理论做一个综述,包括话语分析、新闻话语分析和本文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方法;第三部分,对《焦点访谈》的节目展开话语文本分析,从语义宏观结构、图式超结构、微观结构到修辞与风格,分析具体的节目样本以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几方面分析节目话语的传播特点;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其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笔者的建议。

王曦[6](2019)在《《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给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改变着受众接收信息的基本方式。航拍是一种现代媒体传播所需的影像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时尚生活方式。空中视角的独特性,使通用航空中的载人直升机和小型航拍器与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属性有着天然嫁接的可能。在目前国内外媒体纷纷将航拍新闻作为新的报道方式后,《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在探索形成“多媒介、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格局过程中,从航拍新闻的生产上,探索出“无人机+直升机”两种方式合作协同,互为补充的常态化航拍新闻报道生产模式,并通过航拍新闻的传播过程,根据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方面所呈现出的传播特点进行实践总结性地归纳,进一步剖析伴随这些特点所表现出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并就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两方面展望未来航拍新闻的发展前景。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1章着重讨论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并归纳总结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第2章介绍在媒介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航拍技术把人的视觉延伸到了空中,如何将这种技术一步步应用到媒体和新闻报道当中,并梳理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第3章以《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以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将《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并通过无人机和直升机两方面的航拍新闻内容生产作为研究切口来分析航拍新闻的实际生产案例,探索新闻生产的模式;第4章借用拉斯维尔“5W”的传播模式,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具体分析其传播特点;第5章根据“5W”五个环节呈现出的特点分析目前《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在航拍新闻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第6章依据前文出现的问题依次对应提出解决策略,并分析航拍新闻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杨于卓[7](2018)在《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藏戏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逐渐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民间戏团生存艰难等诸多难题,但藏戏和那些戏曲艺术又不一样,她至今仍然是藏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如何走下去?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立足于非遗保护理论结合阿吉拉姆的特殊性进行逻辑思辨,抑或借鉴其他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的路径,将阿吉拉姆放回她原本所在的社区,观察她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她发生了哪些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细节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深究这些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作用于阿吉拉姆的?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又如何避开一些不利因素而推动实现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贾热村觉木隆藏戏团为主要田野点,考察演剧形式和内容,戏团经营模式,拉姆娃的生活境遇和观念,戏团与村落关系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变迁现象,结合其他田野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对比总结,探寻阿吉拉姆变迁的支配力量和原动力。除对田野点的共时性考察,还从阿吉拉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不断变化的痕迹,这种历史探寻有利于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揭示出那些变化的影响因素或变化的作用方式,力图从社会文化表象发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本文的结论在于阿吉拉姆不是藏区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遗存,她一直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迁发展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结构,原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人的观念和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市场经济、文化互动与人的观念,当然在不同地域,各股力量的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别,但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博弈、弥合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阿吉拉姆得以不断地自身再创造。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在一个具体可资的个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吉拉姆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多种走向,笔者认为,各种走向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它们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的那一部分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曹宗堂[8](2018)在《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文中研究指明强化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意识,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记者是新闻事实的采集者和记录者,电视画面的摄录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到新闻现场,及时、准确、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道事实。电视新闻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现场中,着力强化新闻的敏感性;要及时摄录新闻现场细节,增强电视新闻的感召力;要注意把握事件发展态势,选准新闻现场的覆盖面;要通过借助新闻现场音响,努力塑造电视新闻的艺术美,达到良好的宣传效应。

韩国东[9](2018)在《浅析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提问的技巧》文中指出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电视新闻媒体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对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扩大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又提高了人们对电视新闻媒体的要求。文章就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提问的技巧来探讨在现场采访中,电视新闻记者应当注意哪些提问技巧。

张娣[10](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电视现场采访略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现场采访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1)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苍山民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文化背景
    第二节 历史发展演变
        一、春秋战国
        二、隋唐和宋代
        三、清朝时期
        四、新中国成立
    第三节 民歌类型及艺术特征
        一、主要类型
        二、艺术特色
    第四节 价值和功能
        一、审美价值
        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价值
        三、教育功能
        四、娱乐功能
        五、生存功能
第二章 省级非遗项目之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
    第一节 苍山民歌《绣荷包》研究
        一、历史演变
        二、流传与现状
        三、传承人采访
        四、艺术特征分析
    第二节 苍山同名异曲《绣荷包》研究
        一、历史和现状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三章 苍山民歌其它代表性曲目研究
    第一节 《大踏青》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二节 《纺棉花》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三节 《歌唱大生产》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节 《拾子歌》研究
        一、歌曲简介
        二、传承人采访
        三、艺术特征分析
第四章 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传承传播研究
    第一节 传承人传承
        一、谭清元
        二、赵桂秋
        三、秦守印
    第二节 学校教育传承
        一、苍山县实验小学
        二、苍山县兰陵镇第二中学
        三、临沂大学
    第三节 社会传承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
        一、大众传媒
        二、音乐比赛活动
        三、互联网传播
第五章 非遗保护背景下苍山民歌的发展研究
    第一节 苍山民歌的生存现状
        一、重视和宣传程度不够
        二、政策制定和实施不及时
        三、文化内涵挖掘尚浅
        四、传承人员老龄化和断层化现象严重
    第二节 苍山民歌的发展措施建议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加强民歌生存环境的保护
        三、加强传承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保护
        四、与其他姊妹艺术共存发展
        五、发展民俗旅游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及致谢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电视专题片《毕业第一年》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二、电视专题片研究现状
第二章 《毕业第一年》前期准备
    一、选题来源
    二、受众定位
第三章 《毕业第一年》内容设计
    一、内容阐述
    二、结构框架
    三、主题表现
        (一)聚焦就业——选择拍摄主体
        (二)倾听故事——选取典型事例
        (三)关注90后——突出时代主题
第四章 《毕业第一年》视听语言
    一、镜头语言
    二、采访技巧
        (一)采访对象的多样性
        (二)采访地点的代入感
        (三)记者提问的灵活性
    三、解说词创作
    四、音乐运用
第五章 《毕业第一年》创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2019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移动互联”的研究
        1.4.2 关于“体育营销”的研究
        1.4.3 关于“短视频”的研究
        1.4.4 关于“体育赛事短视频”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相关理论依据
        3.1.1 整合营销相关理论
        3.1.1.1 整合营销
        3.1.1.2 整合营销传播
        3.1.2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
        3.1.2.1 消费者行为
        3.1.2.2 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选择
    3.2 体育赛事短视频概述
        3.2.1 核心概念界定
        3.2.2 近十年间国内体育赛事短视频发展分期及阶段特征
        3.2.2.1 寄生阶段(2011 年——2013 年)
        3.2.2.2 独立阶段(2014 年——2015 年)
        3.2.2.3 扩张阶段(2016 年——至今)
    3.3 体育赛事短视频发展的PEST分析
        3.3.1 政治环境分析
        3.3.1.1 “健康中国”战略下的体育赛事及消费政策刺激
        3.3.1.2 短视频发布和使用规制逐渐明晰
        3.3.2 经济环境分析
        3.3.2.1 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之下体育赛事收入升级
        3.3.2.2 短视频市场异军突起
        3.3.3 社会环境分析
        3.3.3.1 互联网用户激增,短视频应用主流化
        3.3.3.2 社会化媒体提升了赛事传播活跃水平
        3.3.4 信息技术环境分析
        3.3.4.1 4G跨越到5G,提供了多维度数据来源
        3.3.4.2 短视频制作门槛降低引流了多领域用户
    3.4 体育赛事短视频的营销价值分析
        3.4.1 构架体育赛事立体传播网络
        3.4.1.1 挖潜体育赛事IP价值
        3.4.1.2 提升赛事口碑传播效应
        3.4.2 开辟体育专业领域短视频传播
        3.4.2.1 强强联合扩张短视频商业版图
        3.4.2.2 整合各方资源精准营销体育赛事
        3.4.3 多方拓展和巩固用户关系
        3.4.3.1 创建以短视频为相关力因素的新纽带
        3.4.3.2 注重F因素和培养YWN群体
    3.5 2019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的营销策略实证分析
        3.5.1 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的平台策略
        3.5.1.1 官方网站
        3.5.1.2 社会化媒体
        3.5.1.3 综合体育平台
        3.5.2 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的生产策略
        3.5.2.1 用户生产内容——UGC 类
        3.5.2.2 专业生产内容——PGC 类
        3.5.2.3 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 类
        3.5.3 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的内容策略
        3.5.3.1 赛况型
        3.5.3.2 花边型
        3.5.3.3 人物型
        3.5.4 布达佩斯世乒赛的短视频营销的包装策略
        3.5.4.1 标题推荐
        3.5.4.2 文字补充
        3.5.4.3 素材共享
        3.5.5 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的互动策略
        3.5.5.1 发布者——热点性话题设置
        3.5.5.2 赞助商——参与性话题设置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短视频是体育赛事营销新样态
        4.1.2 体育赛事短视频是依赖于传播的营销
        4.1.3 体育赛事短视频营销战场向社交媒体平台倾斜
        4.1.4 优质独家内容始终是体育赛事短视频营销的王牌
    4.2 建议
        4.2.1 数字布局,升级用户画像
        4.2.2 权利转移,重塑角色职能
        4.2.3 赛事聚焦,完善功能诉求
        4.2.4 平台延展,挖掘体验触点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关于《焦点访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关于话语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研究设想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研究设想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1.5.1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2 论文预期成果
第2章 论文分析主体及主要理论综述
    2.1 《焦点访谈》栏目综述
    2.2 话语分析理论综述
        2.2.1 话语分析的缘起及发展
        2.2.2 新闻话语分析
        2.2.3 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3章 《焦点访谈》话语文本分析
    3.1 《焦点访谈》的语义宏观结构—呈现层层推导的命题层级
    3.2 《焦点访谈》新闻图式—与故事化图式相契合
        3.2.1 标题和导语—故事图式的总括
        3.2.2 主要事件和背景—故事图式的冲突
        3.2.3 评论—故事图式的结尾
    3.3 《焦点访谈》微观结构—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3.3.1 呈现事实—《焦点访谈》的主要事件、新闻背景、采访调查
        3.3.2 发表评论—《焦点访谈》的标题、主持人口播、记者访谈
        3.3.3 呈现事实与发表评论的局部一致
    3.4 《焦点访谈》措辞风格与修辞策略:观点的多样化表达
        3.4.1 措辞风格—大众化口语化风格明显
        3.4.2 修辞策略—善用修辞加强传播效果
第4章 《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
    4.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强
        4.1.1 “传播者本位意识”的含义
        4.1.2 《焦点访谈》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的表现
    4.2 话语内容—大量体现政府话语
        4.2.1 宣传解析党和国家在各领域的政策
        4.2.2 积极引导舆论传达官方态度
    4.3 话语表达—“多元化”与“一元化”并存
        4.3.1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多元化”特征
        4.3.2 《焦点访谈》话语表达“一元化”特征
第5章 《焦点访谈》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5.1 宏观结构:由“三段式”向“多段式”发展
    5.2 新闻图式:优化《焦点访谈》的故事化图式
    5.3 “传播者本位意识”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5.3.1 “受众本位意识”的含义
        5.3.2 促进《焦点访谈》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5.3.3 “传播者本位”与“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平衡
    5.4 话语表达注重思辨性和多元化
        5.4.1 选题与评论皆要注重思辨性
        5.4.2 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多元化表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Ⅰ
附录Ⅱ

(6)《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2章 新媒介技术视域下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
    2.1 概念界定
        2.1.1 什么是航拍?
        2.1.2 什么是航拍新闻?
    2.2 航拍新闻的发展历程
        2.2.1 人工航拍摄像阶段
        2.2.2 无人机航拍摄像阶段
    2.3 航拍新闻的优势
        2.3.1 新闻现场的全景展示
        2.3.2 空间环境的完整体现
        2.3.3 视觉审美的客观需求
第3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
    3.1 《四川日报》的全媒体集群融合发展战略
    3.2 航拍新闻在《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传播中的作用
        3.2.1 “矩阵式”立体传播格局形成的重要补充
        3.2.2 突发应急报道的重要渠道
        3.2.3 重大主题外宣报道的重要手段
    3.3 航拍新闻的应用范围
    3.4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的航拍新闻生产平台
    3.5 “航拍四川”频道:无人机垂直领域的内容生产
        3.5.1 “无人机+媒体”的众筹式新闻影像产品生产
        3.5.2 “航拍四川”品牌衍生的传媒产品生产
        3.5.3 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生产新的新闻产品
    3.6 “川报号”直升机:“空中中央厨房”的内容生产
        3.6.1 搭建“空中中央厨房”的设想
        3.6.2 “空中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流程
        3.6.3 “通用航空+媒体”的全媒体报道新闻生产案例
第4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传播特点
    4.1 传播者由专业记者转变为无人机航拍爱好者
        4.1.1 传播者大众化,航拍爱好者成为新闻供稿通讯员
        4.1.2 专业记者新闻素材采集技能多样丰富,全媒记者涌现
    4.2 传播内容由单一航拍影像向无人机垂直领域专业内容拓展
        4.2.1 时政严肃内容的视觉化呈现
        4.2.2 从最初无人机PGC生产平台向UGC生产平台过渡
        4.2.3 以整个无人机领域作为航拍新闻生产的内容
        4.2.4 新媒体产品创新的技术性特征明显
    4.3 传播渠道由传统媒体平台向新媒体平台倾斜
        4.3.1 主流党媒依靠平台优势形成强势传播
        4.3.2 全媒体集群加速跨媒介融合,体现传播的复合多元
    4.4 受众由对未知不确定的大众“广播”转向对专业爱好者的“窄播”
        4.4.1 “广播”的受众对航拍视听内容的使用与接受度普遍较高
        4.4.2 为“窄播”的受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的航拍新闻内容
    4.5 传播效果注重受众反馈的同时加强树立媒体自身品牌效应
        4.5.1 航拍新闻内容传播注重受众反馈
        4.5.2 优质内容的传播加快媒体自身品牌的树立
第5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5.1 航拍爱好者作为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松散随意性大
    5.2 无人机领域专业门槛高,内容采编的科学和准确性难把握
    5.3 《四川日报》对传统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动有待提升
    5.4 普通受众“看热闹”与专业受众“看门道”的反馈难平衡
    5.5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集群结合传播后的效果有待加强
第6章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的发展对策及发展前景
    6.1 《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生产的发展对策
        6.1.1 举办线下培训活动,增强用户黏性,提高航拍爱好者媒介素养..
        6.1.2 扩充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记者飞手采编队伍保证内容质量
        6.1.3 利用好传统平台的同时加强和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
        6.1.4 同时注重普通受众和专业受众的“双反馈”,找到内容平衡点
        6.1.5 加强严肃内容的视觉化传播,打造航拍新闻品牌“IP”
    6.2 航拍新闻生产未来的发展前景
        6.2.1 基于技术进步的发展前景
        6.2.2 基于国家政策逐步放开的发展前景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7)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吉拉姆与藏戏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在《辞海》等工具书上的最新释义
        二、藏戏相关名称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阿吉拉姆在藏戏剧种流派体系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藏戏及其分类相关名称的讨论、分歧与弥合
        二、建构一个新的藏戏系统
第二章 变迁的表象:田野中的故事
    第一节 田野点概况
        一、选择觉木隆藏戏团的依据
        二、觉木隆藏戏团的基本情况
        三、开发热潮之中的传统村落——贾热村
    第二节 阿吉拉姆演剧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一、阿吉拉姆展演的舞台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节 拉姆娃生活境遇与观念的变迁
        一、两重命运两重天:老一代拉姆娃的感慨
        二、突发事件中的团队意识的变化
    第四节 戏团与村落关系的变迁
        一、觉木隆藏戏团与贾热村的关系的变迁
        二、觉木隆藏戏团与作为“邀请方”的村落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 变迁的支配力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体倾向性
        一、阿吉拉姆的形成与十四、十五世纪藏地的发展
        二、十七、十八世纪阿吉拉姆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引子:没有阿吉拉姆的望果节
        二、藏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生产方式的变迁与阿吉拉姆的变迁间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力量
        一、思想观念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二、国家地方政策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一、引子:不断更换的负责人
        二、关于琼达的誉与毁
        三、觉木隆藏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新的经营模式及其成效
        五、藏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互动
        一、引子:一个剧目的流布
        二、内部的文化互动
        三、外部的文化互动
        四、觉木隆藏戏团的初步尝试:走出西藏
    第六节 技术发展
        一、引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来贾热村
        二、媒体技术的介入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三、技术对阿吉拉姆变迁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变迁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双重需要
    第一节 能动的个体
        一、历史上的“疯狂者”
        二、拉姆娃
        三、地方政府官员
    第二节 “适者生存”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在仪式的神坛上:从驱鬼到许愿
        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第三节 “道”变而“形”变
        一、阿吉拉姆:一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
        二、美学观念的变迁
第五章 新时代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推进阿吉拉姆普及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阿吉拉姆未来发展的几种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海省藏剧团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巡演安排(部分)
附录二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关于藏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三届“雅顿”文化艺术节暨2018中国藏戏艺术周材料
附录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藏戏》
附录五 :非遗(藏戏)保护动画公益广告《巴珠的选择》相关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投入新闻现场环境, 培养新闻记者的敏感性
二、摄录新闻现场细节, 增强电视新闻的感召力
三、把握事件发展态势, 选准新闻现场的覆盖面
四、借助新闻现场音响, 彰显电视新闻的艺术美

(9)浅析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提问的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提问的技巧
     (一) 做好充足的准备, 提前准备好问题
     (二) 问题需要简洁明确
     (三) 尊重采访对象
     (四) 选择不同的采访方式
二、结束语

(10)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电视现场采访略谈(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遗保护背景下山东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庞晓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电视专题片《毕业第一年》创作阐述[D]. 马闻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2019布达佩斯世乒赛短视频营销策略分析[D]. 陈悦盈.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5]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焦点访谈》的传播特点[D]. 郭姝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航拍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特点研究[D]. 王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D]. 杨于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 [8]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J]. 曹宗堂. 新闻传播, 2018(14)
  • [9]浅析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提问的技巧[J]. 韩国东. 电视指南, 2018(05)
  • [10]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浅谈电视直播采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