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一、学校应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21)在《高中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现状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祥榕[2](2021)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兆敏[3](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文中认为“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实现对新一代青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数学课程责无旁贷。参加雄安新区支教时,发现高中美术生的教育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不够的现象,针对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当前美术生迷茫困惑状态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薄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特点突出,在美术生价值塑造黄金时段,探索将价值观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美术生思想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美术生在人生规划、爱国表现、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思政教育获得方式五个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理论模型。切入点理论模型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并指导完成以“不等式”相关内容为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基于已有教学设计模型和优秀案例总结构建了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课程思政切入点规划、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契入点模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增设了课程思政目标,效果评价规避了成绩衡量能力的片面性,从成绩、意识、观念、行动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资源上的拓展,在教学评价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资源、价值、意识、能力五个层面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践。语言层面强调契合新时代美术生的用语方式,资源包含课程内外思政元素和时代发展典型案例,价值层面注重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实现塑智塑魂塑价值观的育人追求,意识着眼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并树立环保意识,能力层面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吴璇[4](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议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蕴含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应加大对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辅助显性教育,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效果。隐性教育资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适应高中生的思想行为发展特点。教学中在显性教育为主的前提下,作为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隐性教育资源的渗透性、持久性等特征,能够更好地通过作用于学生的非理性因素,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教学效果。如何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论文在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厘清了高中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资源的内涵、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现状作出分析,认为教师教学中对于隐性教育资源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注重作用于学生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增强教学效果;当前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还存在着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欠缺、教学理论储备不够、教学载体开发不足、各具体方式配合不当等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及问卷和访谈等调查研究反馈的情况,论文从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理论培训、开发相关载体以及加强隐性教育资源整合的作用等方面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吕春宇[5](2021)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五章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等,分别对新时代的理论蕴含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所指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找到科学的遵循,也才能使该研究有所明确指向。第二章是对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进行分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要回到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中,以整体建构视野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普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参照,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来分别梳理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同时把握了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进行梳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和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体现为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选取的道德发展认知方法、社会学习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政治社会化方法、潜能激发方法、心理治疗方法等都是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方法。这些经验的梳理并没有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把握有益的经验。通过这种梳理,启发我们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第四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进行架构。本文从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来架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理论依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吸收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要求。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原则、生活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是整体建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是以基于新时代为整体建构的基本点,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整体建构的着眼点,以做好学段层次衔接为整体建构的根本点,以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为整体建构的关键点。第五章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应呈现出具体的、实操性较强的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以普通国民教育的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基本划分依据,谈及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安排,并按照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领域划分标准,完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建构。同时,从理念保障、队伍保障、承载保障和学术保障等角度探索推进整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策略的支持下,最终将方法建构落实到位。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本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实施。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中。

赵星雁[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新时代培根铸魂、修德塑行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日益重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学生个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予以保障实施。思政课程作为一门“补钙”课程,始终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是整体构建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一步。因此两学段的衔接是必要且重要的。而课程衔接不仅要求时间维度上相互承接,还要求空间维度上各方相互配合,因此课程衔接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改变和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努力促成,也离不开各科教师、各位家长、各个部门的齐心助力。本文立足国内外学者关于思政课衔接的研究成果,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具体选取高中与高校两个重要学段,在道德发展理论、认知阶段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二者衔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笔者通过在研究前期和研究过程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参与观察,认为目前学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两学段衔接工作效率低、教材部分内容重复倒置、教师交流少、学生参与思政课热情不高、环境正向引导功能不强仍是造成高中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无法实现顺利衔接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离不开传统应试教育弊端、衔接工作指导体系不完善、教材编写体系不健全、教师衔接意识较弱、思政课堂吸引力不足以及整体德育环境欠佳的影响。高中与高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相邻学段,同样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培养阶段,两个阶段的同向同行、互利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针对两学段的衔接问题分别从六个方面给出具体解决策略。期望两学段课程实现顺利衔接,更好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

兰岚[7](2021)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提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的要求,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佐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路,构成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思维整体。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之基——价值之维——历史之脉——现实之问——巩固之策的逻辑顺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现实问题。系统研究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现状,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同时借鉴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现代制度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辩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进行多维分析。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论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阐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对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的确立依据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内涵及主要内容。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就是指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向各级党组织、高校职能部门及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职责制度。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对党委及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责任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制定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要求。第二部分分别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重点阐述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历程,特别是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以及警惕极“左”教育思想和批判斗争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等几个方面,这些经验教训对于做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四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重点从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认知、责任认同、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制度执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总结了高校落实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及访谈情况指出当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着重对主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从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创新制度建设思路、强化制度执行、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抓好配套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

荀丽娟[8](2021)在《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门课程同向同行,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在认真阅读和梳理了大量有关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后,总结现下已有的经验,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重点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选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访谈材料、问卷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为文章提供现实写作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实现“课程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撰写过程中以理论的概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探析为主线,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理论概述为主,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以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一是分析了教师、学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二是总结了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三是对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进行提炼;四是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大理大学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公共体育课教师如何增强课程思政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大理大学如何继续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杨江钰[9](2020)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也会对高中学校办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的高中阶段,班主任教师几乎都由学科教师兼任,因此,如何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如何提高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很值得我们深刻地去探讨。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15所学校的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探讨高中政治教师兼任班主任过程中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问题、原因和对策,试图在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研究上有所突破,从而促进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和谐统一,共同推动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述研究依据和意义;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文献;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首先从高中政治教师的能力和班主任工作能力出发,明确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其次,在二者的关系基础上,积极探讨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构成。第三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现状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从而得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角度逐一分析高中政治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加之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使得高中政治教师无力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不足。第五部分: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通过对该地区高中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高中政治教师、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其次,学校要为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最后,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最终实现政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的相融、和谐互利。

薛茸茸[10](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了亲和力,学生才能从内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产生认同并践行之。教师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仍是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探讨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使得学生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认同教师,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和全面挑战。论文以学生感受性评价为着力点,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构成要素,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包含教学的温情与热情、深厚的知识素养、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恰当的教学方法、亲和的态度与优雅的形象。在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构成要素为指标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现状调查问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客观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第二,教学方法单一;第三,师生情感交流不足;第四,教学话语缺乏感染力。从整体来看,教师亲和力与学生期待有一定差距。论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心理学、教师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主要是教师自身修养不足、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社会不良氛围的影响。因而,需要从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良性互动师生关系、完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建设这四个方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论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得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学生感受性评价为着力点,通过设置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论文从系统维度分析教师亲和力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更加全面合理。

二、学校应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应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3)“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思路
    3.6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4.1 问卷调查实施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的关系
    4.4 “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第五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1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5.2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3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示例1
    5.4 基本不等式示例2
第六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6.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案例1
    6.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案例2
    6.3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社会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观察法
        四、总结归纳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概述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内涵界定
        一、隐性教育资源的含义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内涵和类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特征及主要方式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教育学隐性课程理论
        三、心理学内隐学习理论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现实需要
        一、适应新时代高中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的需要
        二、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三、践行高中思想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需要
        四、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研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隐性教育资源应用取得的成绩
        一、教师教学中对隐性教育资源重要性的关注程度显着提高
        二、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更多关注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
        三、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对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管理和评价:顶层设计与评价机制欠缺,应用缺乏规范性
        二、教学理论:理论储备不足,应用缺乏科学性
        三、教学方式:载体和活动开发不够,方法应用缺乏创新性
        四、教学合力:各类资源和各种方式配合不当,应用缺乏系统性
第三章 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策略
    第一节 学校建立隐性教育评价机制促进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规范性
        一、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顶层设计和管理
        二、学校建立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科学评价机制
        三、重视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二节 教师加强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学习和培训促进用的科学性
        一、教师加强心理学认识防御等相关理论学习
        二、教师加强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学习和言传身教
        三、教师加强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培训和资源共享
    第三节 教师加强教学中网络新兴载体开发促进运用的创新性
        一、加强渗透式运用挖掘教学中的互联网平台隐性教育资源
        二、加强陶冶式运用挖掘教学中的自媒体和微媒体隐性教育资源
        三、加强实践体验式运用挖掘教学中的虚拟仿真实践隐性教育资源
    第四节 加强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应用的综合作用促进应用的系统性
        一、加强教学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统一
        二、加强教学环节中各类隐性教育资源的纵向综合作用
        三、加强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各种应用方式的横向综合作用
        四、课上课下运用好教育载体增强隐性教育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一) 新时代的科学界定
        (二) 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二)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质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指向
        (一)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科学含义
        (二)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指向
第二章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一、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考察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把握
        (三) 整体建构视野中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解读
        (四) 整体建构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二、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总体问题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学段问题
    三、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总体归因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学段归因
第三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
        (二) 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
        (三) 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
        (二) 社会学习方法
        (三) 隐性教育方法
        (四) 价值澄清方法
        (五) 政治社会化方法
        (六) 潜能激发方法
        (七) 心理治疗方法
    三、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借鉴
        (一)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
        (三) 方法的建构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四) 方法的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二) 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三) 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
        (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二)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三)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四) 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五) 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
        (一) 基于新时代的基础:整体建构的基本点
        (二)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整体建构的着眼点
        (三)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整体建构的根本点
        (四)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整体建构的关键点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构建的具体呈现
    一、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小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小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初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初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三、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高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高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四、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大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大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五、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
        (一) 理念保障:树立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化的理念
        (二) 承载保障:统筹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三) 队伍保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
        (四) 学术保障: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1.国家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学校推动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3.学生道德人格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1.研究视角创新
        2.研究内容创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概述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相关概念界定
        1.高中思想政治课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3.课程衔接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
        2.道德发展理论
        3.认知阶段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较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
        1.课程性质统一
        2.课程目标一致
        3.教材内容合理重复
        4.教学组织形式相似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区别
        1.教学内容理论层次不同
        2.教学任务各有不同
        3.教学方法具有差异性
        4.教学评价具有差异性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可能性
        1.教育目标的连贯性
        2.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3.教育阶段的连续性
        4.教育对象的特定性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1.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
        2.思想政治体系完整构建的要求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观察分析
        1.观察对象
        2.观察内容
        3.观察结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现存问题
        1.学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
        2.两学段课程衔接效率低
        3.教材部分内容重复倒置
        4.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互动
        5.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不高
        6.环境正向引导功能不强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应试教育下重智轻德弊端的影响
        2.课程衔接工作理论指导体系不完善
        3.教材编写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4.中高校教师衔接意识较弱
        5.思政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6.整体德育环境功利化倾向明显
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突出德育关键地位,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
        1.深化德育改革,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力度
        2.明确德育地位,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3.重视德育评价,丰富优化德育评价方法
    (二)教育部门制度保障,共筑思政课建设同心圆
        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2.推进政策落实,完善衔接保障制度
        3.创设对话平台,携手齐心共助成长
    (三)统筹编写教材内容,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1.遵循编写原则,提高教材质量
        2.把握三个注重,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3.重视教材内容编写,加强内容衔接
    (四)教师树立衔接意识,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1.树立衔接意识、瞻前顾后做好学科引路人
        2.关注学生心理、引导中、大学生顺利转变
        3.提升专业素养,构建学科专业格局
    (五)提升第一课堂感染力,重视第二课堂构建
        1.注重教学教法的衔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2.重视挖掘优质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双向承接两学段“空白期”,把握重要衔接点
    (六)整体环境协调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1.弘扬良好家风家训,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2.优化学校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创建良好社会环境,培育良善的社会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行为等级量表
附录2 学生行为等级量表
附录3 影响课程衔接的相关因素观察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理论之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责任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责任制度的思想
        (一)以“党管原则”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提供坚强保证
        (二)以“两个巩固”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 价值之维: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要求
        (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
        (二)推动教师立德树人责任落实
        (三)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诉求
    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一)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章 历史之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发展历程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初步探索
        (一)初步建立了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制
        (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课程设置指导地位的制度
        (三)明确了教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制度要求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曲折发展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制度框架确立
        (二)反右扩大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三)纠“左”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走向正常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体系化发展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逐步走向体系化
        (二)构建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体制机制
        (三)将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融入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基本经验及教训
        (一)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创新
        (三)围绕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丰富意识形态责任建设内容
        (四)警惕“极左”教育指导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冲击
第四章 现实之问: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党委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全面确立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同显着提升
        (三)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四)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得以明确
    二、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委落实教师意识形态领导责任有待加强
        (二)教师意识形态责任主体认知有局限
        (三)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四)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增强
    三、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制度建设思路相对滞后
        (二)制度普及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
        (三)良好制度环境尚未形成
        (四)制度建设配套制度尚不健全
第五章 巩固之策: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路径
    一、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根本保证
        (一)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领导
        (二)提升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领导
        (三)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创新制度建设思路是必然要求
        (一)注重责任制度设计可操作性
        (二)增强责任制度建设的创新性
        (三)提升责任制度建设的协同性
    三、强化制度执行是关键环节
        (一)增强制度执行自觉
        (二)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三)强化制度执行效度
    四、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是重要抓手
        (一)认知层面:自觉加强对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学习
        (二)认同层面:形成意识形态责任制度认同
        (三)践行层面:促成教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的行为自觉
    五、抓好配套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
        (一)完善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宣传教育制度
        (二)建立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激励制度
        (三)构建全方位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监督评价制度
        (四)健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追责问责制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五、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一章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公共体育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
        (三)课程思政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一)健身性
        (二)普及性
        (三)实践性
        (四)基础性
        (五)灵活性
        (六)主体性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三)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四)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
        (五)严谨的方向性导向
        (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
        (七)强烈的教师个人育人意识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第二章 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调查及其分析
    一、调查开展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现状
        (一)师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取得的实效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二)课堂教学尚存在不足
    四、影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第三章 大理大学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性和一定优越性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覆盖面广,影响重大
        (四)防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出现片面错误做法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
        (一)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责任人制度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三)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三、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选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作为考核要素
        (二)要按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管考核
        (三)要把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四)将课程思政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树立典型,宣传表彰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
    四、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
        (一)建立校内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二)建立校外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三)公共体育课教师有意识主动开展非正式的交流
    五、公共体育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热爱学生的能力
        (二)扩充知识和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三)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六)挖掘鲜活题材,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理论阐释
    一、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概念界定
        (一)高中政治教师
        (二)班主任工作能力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关系
        (一)高中政治教学目标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一致
        (二)思想道德教育能力是高中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能力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核心素养与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高度契合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构成
        (一)德育能力
        (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三)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第二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
        (三)调查过程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优势
        (一)德育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
        (二)依托学科资源具有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三、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德育方法能力
        (二)舆论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三)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总结能力不足
        (四)与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不强
第三章 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中政治教师对班主任工作能力把握欠缺
        (一)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要求的准确认识
        (二)缺乏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创新发展
    二、学校关于高中政治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一)高中政治教师队伍的选任机制不合理
        (二)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能力提升培养方式单一
        (三)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不合理
    三、社会环境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不良环境对班主任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社会认可度低,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章 提升高中政治教师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对策
    一、高中政治教师应注重提升班主任工作专业技能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明确班主任职责要求
        (二)发挥政治学科优势,实现“以教促管”
        (三)结合思政专业优势,提升舆论信息引导能力
        (四)加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增进专业情意
    二、学校要为班主任能力发展提供优良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一)建立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师选任机制
        (二)完善培训制度,提高班主任专业技能
        (三)建立合理的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
    三、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二)营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环境,提升职业尊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新见解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概述
    2.1 教师亲和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
        2.1.1 亲和力
        2.1.2 教师亲和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构成要素
        2.2.1 教学的温情与热情
        2.2.2 深厚的知识素养
        2.2.3 生动形象的话语体系
        2.2.4 恰当的教学方法
        2.2.5 亲和的态度与优雅的形象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2 心理学相关理论
        2.3.3 教师发展理论
        2.3.4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2.4.1 有利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2.4.2 有利于夯实学生思想基础
        2.4.3 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质量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与实施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与调查问卷设计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1 教师亲和力水平
        3.2.2 师生情感沟通
        3.2.3 学生学习态度
        3.2.4 教师职业认同度
    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3.3.1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3.3.2 教学方法单一
        3.3.3 师生情感交流不足
        3.3.4 教学话语感染力不足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教师自身修养
        4.1.1 知识储备不足
        4.1.2 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把握不够
        4.1.3 教学艺术方面的欠缺
        4.1.4 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
    4.2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4.2.1 学习热情不够,动力不足
        4.2.2 思政课价值性认识存在误区
    4.3 学校相关制度建设
        4.3.1 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建设不完善
        4.3.2 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4.4 社会环境
        4.4.1 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
        4.4.2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5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5.1.1 完善知识结构
        5.1.2 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5.1.3 提升教学艺术水平
        5.1.4 优化话语体系
    5.2 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5.2.1 实现教学理念创新
        5.2.2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5.2.3 优化教学方法
        5.2.4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5.3 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5.3.1 提升师生交往意识
        5.3.2 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5.3.3 建立师生交流机制
    5.4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5.4.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5.4.2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5.4.3 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体系
        5.4.4 选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典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获奖情况

四、学校应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现状与提升研究[D]. 王霞. 西南大学, 2021
  • [2]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D]. 孙祥榕.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D]. 李兆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研究[D]. 吴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5]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D].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中思想政治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研究[D]. 赵星雁. 延安大学, 2021(12)
  • [7]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责任制度建设研究[D]. 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D]. 荀丽娟. 大理大学, 2021(10)
  • [9]高中政治教师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提升研究[D]. 杨江钰. 西南大学, 2020(05)
  •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研究[D]. 薛茸茸.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