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新形势下拓展建设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韩健鹏[1](2021)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一国的金融体系、乃至总体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我国主流商业银行的主要分类情况,将商业银行按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分类研究。在对以往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研究,发展出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即考虑模糊数的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通过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分别进行测度,从负债效率、资本效率、人力资源效率、金融科技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及比较研究,并对其宏观、微观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从多个角度提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建议。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银行效率理论及目前国内外对银行效率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对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进行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首次引入模糊理论,建立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二是通过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总体情况进行测度,得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总体状况,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三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监管政策、货币增长率、银行业市场结构、盈利能力、成本管理、风险控制、资产质量、资产规模、公司治理、产权结构等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四是从负债效率、资本效率以及其他资源效率三个角度对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经营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在目前如市场占有率、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外部环境以及金融科技、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三类商业银行中,股份制银行具有最优的发展潜力。城市商业银行无法超越股份制银行,但其在一定时期内,可通过其自身特有的优势赶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较城市商业银行更具备发展潜力;二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即其垄断地位的下降,对其经营效率的提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将各类业务有效与科技结合,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产质量,积极推进业务多元化均衡发展,稳健提升经营效率,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价格体系,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角度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策略。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通过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效率测度方面,以定量分析法确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值,通过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在影响因素分析方面,通过定性分析法确定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从理论层面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经济效率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概念与方法,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发现从负债效率、资本效率和其他资源效率三个维度考察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最能充分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的真实情况。在综合运用上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的现实情况出发,并基于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其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与挑战以及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的现实情况,从多个维度研究并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负债效率、资本效率和其他资源效率的现实情况与内在差异。
张瑞媛[2](2021)在《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负债增长乏力,资产收益下降、客户需求升级等各种问题。交易银行作为一种新兴业务,具备提升客户体验、带动存款增长、节约运营成本、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等诸多优势,对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环境冲击,提升银行效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银行的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战略理论和交易银行业务相关文献综述—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制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为研究主线,运用PEST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分析交易银行业务的外部宏观环境;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研究交易银行业务的行业竞争环境;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对其具备的资源、能力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内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目标,确定其发展战略,即采取以SO增长型策略为主、ST多元化策略为辅的发展战略:发挥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以及现金管理等业务显着优势,积极拓展业务,深挖客户资源、抢占重点市场,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和业务发展优势继续扩大;紧抓科技机遇,推进场景化服务与数字化转型,在服务和产品上取得进一步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调整客户结构、优化收入结构、强化风险防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在确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六大方面的战略实施措施,并从组织、人才、科技、运营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文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有针对性、可实施的建议,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国有大行及其他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
邹昌波[3](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张雨桐[4](2020)在《X银行利润提高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银行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银行兴起和影子银行的出现,目前现行市场上银行盈利模式痛点日益暴露,导致经营日益困难,竞争力日益退化,在目前经营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银行继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路径,不断提高现有市场份额与竞争力,向多元化盈利模式方向转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X银行为例,探索智能化经营下增加银行利润的途径有哪些,从而使商业银行在数字科技日益发达的形势下能够实现稳健、快速、可持续的发展。由于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同业同质产品推出日益更新,市场竞争不断加剧,X银行的净利润2008年呈现23%的增长速度,然而十年之后净利润的增长速度成为12%,净利润增长速度的一路下行,照这样发展下去未来形势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业是一个经营货币的行业,从财务成本角度分析,银行业的资产组成属于高负债行业。X银行作为当地一家大型股份商业银行,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位于全区银行业前列,利润一旦出现负增长,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不仅为股东带来损失,还给债权人带来恐慌。考虑到利润的组成结构,本文分析了在智能化模式下开辟新利润的途径,从数字科技“大金融”角度出发,探索途径包括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削减成本费用以及保证目前的利润不被同业蚕食。针对X银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出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特色产品,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金融服务场景化,来提高X银行普惠的广度,最后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实现盈利转型,二是降低成本费用开支,设置X银行成本责任中心不断控制经营成本,还有利用区块链技术来降低支付结算费用。三是加大利润保障,建立本行的利润屏障,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防止自身的利润被同业蚕侵吞,保证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和营销方式,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科技公司,来保证未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李承翰[5](2020)在《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其业务种类繁多,通常包括融资、租赁、担保、衍生金融产品结算等。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我国企业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不再过度依靠传统借贷业务的利差收入,而是大力发展并完善中间业务,使之逐渐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作为资本市场中介,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与战略构架在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扶余农村信用社为例,我国当前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开始时间比较晚、科技水平低、高素质人才少、创新意识弱、产品结构单一,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而发展中间业务能够改变当前的局面。因此,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以扶余农村信用社为例,具体分析其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等,并给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旨在能够促使扶余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本文对“中间业务”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提出中间义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银行以中介人或者代理人的角色,在其他两个支柱产业的基础之上,通过自身所具有的资金、信誉、信息、技术、机构网络等优势,帮助客户处理收付款以及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一定手续费的业务的总称。从定义可以看出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商业银行无论是进行银行业务还是金融服务,都是中间媒介即代理人的角色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例如房产中介,介于买卖双方之间收取服务费;其二中间业务实质上是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并不同于形式上所显现的那样独立于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之外。其主要有4大特征,分别是:较少使用或者完全不使用自己的资本;以中介者的角色开展业务,收益高,风险低;以接受顾客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是一种委托业务;管理方式多元化。有关当前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主要有五大问题。(1)中间业务收入低,占总收入比重较小,增长速度慢;(2)中间业务收入结构不均衡;(3)中间业务不受重视,发展速度较慢;(4)员工整体素质较低,硬件设施不到位;(5)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引导。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发现目前导致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中间业务意识不强、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技术人才、产品创新力不够、技术含量较低、宣传手段单一等问题。对此,研究提出要提升经营意识,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加大技术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创新产品、加强宣传、积极拓展市场等解决措施。
钟华[6](2020)在《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九江银行作为江西省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九江、扎根江西、辐射全国,不断进行业务发展一直是其核心经营理念。新时代的中国,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及发展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利率市场化制度改革、同业竞争激烈和互联网金融冲击四大主要问题。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客户们的需要,新业务发展是各银行紧抓的重点,也是迫在眉睫的转型关键。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这是国际银行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九江银行的新建支行,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狭义的定义是位于某一特定地域,并且服务范围局限于当地。国内外对于区域性银行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更多集中在区域性银行的风险管理、金融监管、网点转型等方面,较少地研究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方面本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为例来研究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在经济新形势下九江银行新建支行的业务发展问题。首先,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创新理论研究,从基础理论视角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政治、监管、经济、技术等外界环境改变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内在强烈利益竞争是导致商业银行开展创新的主要诱因,如果这两者同时发生,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会取得显着成效。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因素,同时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从积极拓展表外业务,多元化经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与互联网金融协同发展、加强产品创新,开发衍生品和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五个方面探讨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途径。基于上述理论,论文重点研究了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客户获取第一手数据,论文就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新建区其他银行业务发展对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九江银行新建支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的研究发现当前九江银行新建支行在业务发展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支行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导致客户忠诚度不够;二是业务推广成效不佳,未能按照总、分行思路及时开拓新业务;三是员工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未能为业务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四是支行产品种类较为保守和单一,营销思路和创新不足,无法分层次满足各类客户需求;五是风险防控能力较弱,缺乏新业务发展的风险防范能力。基于论文的研究结果,通过对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九江银行新建支行在业务发展方面,论文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要做强对公,做优零售,实现业务协同发展;二是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三是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四是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拓展服务客户群体。
李奕辰[7](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支付市场的广泛应用有效带动了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得B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受到严重挤压。因此,B商业银行在发展经营中面临着中间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于,通过研究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以及市场需求,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中,更好的将其中间业务进行业务转型,找到业务转型的突破口,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帮助B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实力。本文主要是针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探讨了在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压力与机遇的背景下,B商业银行进行中间业务转型的重要意义。接着,对互联网金融、中间业务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具体的银行报表数据,展示了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包含中间业务的收入情况、与互联网有关的中间业务发展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B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挑战下中间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产品单一且同质化高、中间业务收入规模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高。接着,结合当前B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当前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基于SWOT分析结果,提出了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宜采用SO策略,一是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拓展网络客户渠道;二是加强技术运用,进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在互联网金融下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目标、思路,具体的转型方案为:(1)优化中间业务的产品种类。具体可以通过丰富中间业务产品层次、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来制定相应的对策;(2)调整中间业务的结构比例。本文认为,B商业银行要重点发展投资银行、直销银行等四类中间业务来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的占比;(3)创新中间业务的经营模式。主要对策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支付形式的变革。最后,制定了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实施措施为:加强风险防范、构建中间业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应对金融脱媒。转型实施的保障措施有人员保障、制度保障、设备及技术保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促进互联网金融趋势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提供一定有益的参考。
周义森[8](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创新,造就了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共享平台,与金融行业的紧密融合,对我国金融环境和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理念运营模式,冲击了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经营和各项业务收入。与此同时,传统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模式,从产品定位、服务需求、经营制度和流程结构等角度打造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力求在金融脱媒背景下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着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业务转型问题。业务转型并不仅限于业务本身的调整,而是通过调整经营范围、流程结构和市场定位,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创新性经营变革。本文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某地方分行——NJ分行为例,探讨其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业务转型进行策略。首先,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研究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整体的业务影响,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其次,具体讨论邮储银行NJ分行目前业务经营的实际状况,通过对NJ分行以往业务转型历程的阶段性梳理后,阐述其在以往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业务流程缺乏效率、资产业务规模增长缓慢、负债结构过于单一、传统中间业务和线上金融平台建设缺乏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其在今后的转型中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NJ分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业务转型策略,为其将来的业务转型提供决策依据和意见参考。
邢燕婷[9](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公业务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利润获取的核心源泉,对公业务转型是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国有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为研究对象,在现行的对公业务发展和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当下对公业务发展的转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对国有大型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现状和对公业务管理现状进行了介绍,发现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目标客户、产品竞争力、风险管理、盈利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成因分析。其次本文分析了对公业务转型的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并对此进行SWOT分析转型的必要性。从而为农行H分行制定了对公业务转型策略。论文为农行H分行制定了对公业务转型的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以及目标客户转型、经营模式转型、风控模式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型等四个转型方案。最后,从加强对公业务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加强科技系统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从而促进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有效实施。
吴金成[10](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放贷-回收-再放贷”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维持。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变经营模式,找出新的核心盈利业务,正成为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中间业务资产占用率低,承担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并且盈利水平比较高,与传统的利息收入有很大区别,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营业范围拓展有非常强的推动力,因此正在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对公中间业务是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在银行收入中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商业银行很重要的竞争领域。本文在对前期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改变前期文献大多从定性的角度研究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方法,采集各银行2008年至2017年十年的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近十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要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对公中间业务收入占对公业务收入的比例上,即对公中间业务的贡献度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超越了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来进一步具体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采集了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2010年至2018年9年的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对公中间业务的绝对额、相对占比、组成结构等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目前对公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其经营理念不能快速转变、对公中间业务的效益贡献率低;结算、理财等传统业务收入占比较大;技术的应用有待提升;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银行业务风险管控能力弱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品和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对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建议。产品角度按照一般产品和重点产品两个层面对当前主要的和前沿的对公中间业务分别进行创新建议,管理角度围绕人员素质提升、考核体系优化、科技投入加大、服务水平提升、打通创新通道等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同时,考虑到创新与风险往往是共生相伴,本文在最后也对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二、关于新形势下拓展建设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新形势下拓展建设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
1.2.2 商业银行前沿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
1.2.4 商业银行范围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
1.2.5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1.3 论文主要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研究 |
2.1 效率理论 |
2.1.1 效率的概念 |
2.1.2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效率理论 |
2.1.3 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均衡效率理论 |
2.1.4 边际学派的效率理论 |
2.1.5 福利经济学效率理论 |
2.1.6 X效率理论 |
2.2 银行经营效率理论 |
2.2.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概念 |
2.2.2 西方经济理论中的银行经营效率 |
2.2.3 《资本论》对银行经营效率的阐述 |
2.2.4 银行经营效率的类别 |
2.2.5 本文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分类 |
2.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2.3.1 商业性贷款理论 |
2.3.2 资产可转换性理论 |
2.3.3 预期收入理论 |
2.3.4 存款理论 |
2.3.5 购买理论 |
2.3.6 销售理论 |
2.4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2.4.1 数据包络分析(DEA) |
2.4.2 超效率DEA模型 |
2.5 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构建 |
2.5.1 模糊理论 |
2.5.2 隶属函数 |
2.5.3 模糊非径向超效率DEA模型 |
2.5.4 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 |
2.5.5 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模糊增强型Russell测度方法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中国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
3.1 中国银行业发展总体现状 |
3.1.1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格局及特点 |
3.1.2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3.2 中国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测度 |
3.2.1 测度方法选择 |
3.2.2 效率测度相关概念界定 |
3.2.3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3.2.4 基于增强型Russell超效率DEA模型的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静态分析 |
3.2.5 基于随机前沿法的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动态分析 |
3.3 中国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负债效率比较分析 |
4.1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
4.1.1 商业银行负债的界定 |
4.1.2 商业银行负债的作用 |
4.1.3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
4.2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效率分析 |
4.2.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4.2.2 实证分析 |
4.3 股份制银行负债效率分析 |
4.3.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4.3.2 实证分析 |
4.4 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效率分析 |
4.4.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4.4.2 实证分析 |
4.5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效率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本效率比较分析 |
5.1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
5.1.1 商业银行资本构成 |
5.1.2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意义 |
5.2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分析 |
5.2.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5.2.2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实证分析 |
5.3 股份制银行资本效率分析 |
5.3.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5.3.2 股份制银行资本效率实证分析 |
5.4 城市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分析 |
5.4.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5.4.2 城市商业银行资本效率实证分析 |
5.5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效率比较分析 |
5.5.1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5.2 资本效率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其他资源效率比较分析 |
6.1 商业银行其他经营资源效率 |
6.1.1 人力资源效率 |
6.1.2 金融科技效率 |
6.1.3 规模效率 |
6.2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他资源效率分析 |
6.2.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6.2.2 实证分析 |
6.3 股份制银行其他资源效率分析 |
6.3.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6.3.2 实证分析 |
6.4 城市商业银行其他资源效率分析 |
6.4.1 指标选择与效率测度 |
6.4.2 实证分析 |
6.5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他资源效率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7.1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宏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7.1.1 监管政策 |
7.1.2 经济增长 |
7.1.3 货币政策 |
7.1.4 市场结构 |
7.2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微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7.2.1 盈利能力 |
7.2.2 成本管理 |
7.2.3 风险控制 |
7.2.4 资产质量 |
7.2.5 资产规模 |
7.2.6 公司治理 |
7.2.7 产权结构 |
7.3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3.1 DEA-Tobit模型 |
7.3.2 变量选择与说明 |
7.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3.4 回归分析与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进一步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对策选择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选择 |
8.2.1 我国银行业总体策略选择 |
8.2.2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策略选择 |
8.2.3 股份制银行策略选择 |
8.2.4 城市商业银行策略选择 |
8.2.5 宏观政策方向选择 |
8.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简要回顾 |
2.1.2 发展战略理论相关研究 |
2.1.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 交易银行业务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交易银行业务概念 |
2.2.2 交易银行业务范围 |
2.3 交易银行业务研究综述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
3.2.2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
第4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Z银行概况及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
4.1.1 Z银行概况 |
4.1.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
4.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体制资源分析 |
4.2.2 产品资源分析 |
4.2.3 客户资源分析 |
4.2.4 科技资源分析 |
4.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一体化服务能力分析 |
4.3.1 产品销售与实施能力分析 |
4.3.2 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
4.3.3 业务风险与合规能力分析 |
4.4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 |
4.4.2 产品线上化程度不足 |
4.4.3 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 |
4.4.4 风险防控水平亟需提升 |
4.5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
第5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
5.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5.3.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备选发展战略分析 |
5.3.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确定 |
第6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 |
6.1.1 加大对公账户拓展 |
6.1.2 持续加大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客户拓展力度 |
6.1.3 加强客户管理,提高业务精细化程度 |
6.2 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 |
6.2.1 加大场景建设,提高国内结算产品创新力度 |
6.2.2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现金管理推广力度 |
6.2.3 做实稳外贸稳外资,巩固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优势 |
6.2.4 构建金融生态系统,做强供应链金融业务 |
6.3 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 |
6.3.1 加快产品融合创新、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
6.3.2 提高产业融合度,为客户提供嵌入式服务 |
6.4 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 |
6.4.1 加快建设IGTB平台 |
6.4.2 打造方便快捷、丰富多样、场景开放的企业对接渠道 |
6.4.3 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平台建设 |
6.5 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 |
6.5.1 加大国家重点区域业务挖掘 |
6.5.2 紧抓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发展 |
6.5.3 提升重点城市机构竞争力和贡献度 |
6.6 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 |
6.6.1 完善内控案防管理和监督 |
6.6.2 构建金融科技风险管控机制 |
6.6.3 持续加强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管控 |
第7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 |
7.1 组织保障 |
7.2 人才保障 |
7.3 科技保障 |
7.4 运营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X银行利润提高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区块链技术 |
2.2 银行利润 |
2.3 大金融战略 |
2.4 “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 |
2.5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2.6 利润屏障 |
2.7 数字货币 |
第三章 X银行业务经营状况与利润结构情况 |
3.1 X银行概况 |
3.1.1 X银行及所处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
3.1.2 X银行发展策略及经营特点 |
3.2 X银行利润结构现状分析 |
3.2.1 X银行利差业务现状分析 |
3.2.2 X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分析 |
3.2.3 X银行成本现状分析 |
3.3 X银行利润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X银行利润提高的建议 |
4.1 优化业务收入结构 |
4.1.1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 |
4.1.2 打造金融服务场景化 |
4.1.3 拓展业务经营范围 |
4.2 降低成本费用的开支 |
4.2.1 设置成本责任中心 |
4.2.2 控制经营成本 |
4.2.3 降低支付结算费用 |
4.3 利润保障方面 |
4.3.1 利润源 |
4.3.2 利润点 |
4.3.3 利润杠杆 |
4.3.4 利润屏障 |
第五章 X银行利润提高的保障措施 |
5.1 实行综合化经营模式 |
5.2 创新业务收入渠道 |
5.2.1 加强信息技术投入 |
5.2.2 加强对金融平台的投入与建设 |
5.2.3 整合内部资源实现业务多样化 |
5.3 巩固传统业务收入渠道 |
5.3.1 存款业务方面 |
5.3.2 贷款业务方面 |
5.3.3 中间业务方面 |
5.4 加强内部成本管理 |
5.5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5.5.1 合理配置人员 |
5.5.2 加强人员培训 |
5.6 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优化建议 |
6.1.2 保障措施 |
6.2 未来展望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习经历 |
(5)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开展过程现状 |
2.1 中间业务介绍 |
2.2 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2.3 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管理与理念因素 |
3.2 产品与服务因素 |
3.3 人才与创新因素 |
3.4 技术与宣传因素 |
第4章 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和保障措施 |
4.1 转变管理体系与经营理念 |
4.2 优化产品与服务效率 |
4.3 加强队伍建设和创新本领 |
4.4 提高技术水平与市场宣传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点 |
2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2.1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1 宏观因素 |
2.2.2 微观因素 |
2.3 商业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劣势分析 |
2.3.3 机遇分析 |
2.3.4 挑战分析 |
2.4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途径分析 |
2.4.1 商业银行基本业务 |
2.4.2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途径 |
3 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新建区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 九江银行新建支行现有业务及问题分析 |
3.2.1 资产业务 |
3.2.2 负债业务 |
3.2.3 中间业务 |
3.3 新建区其他银行新业务发展案例分析 |
3.3.1 区内其他银行新业务案例分享 |
3.3.2 九江银行新建支行新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 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做强对公,做优零售,实现业务协同发展 |
4.2 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
4.3 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供应链金融 |
4.4 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拓宽服务客户群体 |
5 研究结论与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间业务 |
2.1.2 业务转型 |
2.1.3 互联网金融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2 长尾理论 |
2.2.3 SWOT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
3.1 B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
3.1.1 B商业银行简介 |
3.1.2 B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
3.2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介绍 |
3.2.2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状况 |
3.3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单一且同质化 |
3.3.2 中间业务收入规模小 |
3.3.3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SWOT分析 |
4.1 B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
4.1.1 资金优势 |
4.1.2 安全性高的优势 |
4.1.3 综合实力和管理上的优势 |
4.2 B商业银行的劣势分析 |
4.2.1 支付渠道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4.2.2 传统中间业务营销方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4.3 B商业银行的机遇分析 |
4.3.1 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备付金存管银行” |
4.3.2 能够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网络商户信息 |
4.3.3 中间业务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
4.4 B商业银行的挑战分析 |
4.4.1 代缴费、转帐汇款等中间业务受到冲击 |
4.4.2 金融脱媒冲击 |
4.5 SWOT分析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方案设计 |
5.1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目标及思路 |
5.1.1 转型的目标 |
5.1.2 转型的思路 |
5.2 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的具体对策 |
5.2.1 优化中间业务产品种类 |
5.2.2 调整中间业务的结构比例 |
5.2.3 创新中间业务的经营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6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方案实施与保障 |
6.1 中间业务转型方案的实施 |
6.1.1 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防控 |
6.1.2 构建自身的中间业务平台 |
6.1.3 提高互联网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 |
6.1.4 积极应对金融脱媒 |
6.2 转型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制度保障 |
6.2.2 人员保障 |
6.2.3 设备及技术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的文献综述 |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3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策略的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互联网金融 |
2.1.2 业务转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长尾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3 互联网金融对邮储银行的影响 |
3.1 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 |
3.2 互联网金融对邮储银行的业务冲击 |
3.2.1 邮储银行 |
3.2.2 资产业务 |
3.2.3 负债业务 |
3.2.4 中间业务 |
4 案例: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现状和问题 |
4.1 邮储银行NJ分行的基本情况 |
4.2 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历程回顾 |
4.2.1 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背景 |
4.2.2 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主要阶段 |
4.3 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问题 |
4.3.1 业务流程缺乏效率 |
4.3.2 资产质量与业务规模没有同步增长 |
4.3.3 负债业务结构单一 |
4.3.4 中间业务和线上金融平台缺乏创新 |
5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策略 |
5.1 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指导思路 |
5.1.1 银行流程再造 |
5.1.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
5.2 邮储银行NJ分行的业务转型对策 |
5.2.1 业务流程以利润为中心实现集约化经营 |
5.2.2 向多元化资产管理转型 |
5.2.3 通过主动负债产品改善融资结构 |
5.2.4 充分应用金融科技加速业务转型 |
5.2.5 持续开拓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
5.2.6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加强精细化风险管理 |
6 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银行内部组织管理 |
6.2 建立业务转型的管理和统筹部门 |
6.3 为业务转型做好人才保障 |
6.4 充分应用金融科技保障互联网业务开展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管理现状分析 |
2.1 农行H分行及对公业务发展现状 |
2.1.1 农行H分行发展现状 |
2.1.2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现状 |
2.2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管理现状 |
2.2.1 对公业务经营模式 |
2.2.2 对公业务目标客户管理 |
2.2.3 对公业务风险管理 |
2.3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目标客户定位过于集中 |
2.3.2 对公业务产品竞争力待加强 |
2.3.3 对公业务风险管理仍待加强 |
2.3.4 对公业务利润增长缓慢 |
2.4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2.4.1 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 |
2.4.2 人才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
2.4.3 数字化金融服务建设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环境分析 |
3.1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的竞争环境分析 |
3.2.1 同业对公业务发展分析 |
3.2.2 同业对公业务转型分析 |
3.3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 |
4.1 农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方案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
4.1.1 总体思路 |
4.1.2 总体原则 |
4.1.3 总体目标 |
4.2 目标客户转型 |
4.2.1 重视机构类客户的营销 |
4.2.2 构建客户分层管理体系 |
4.2.3 拓宽获客活客渠道 |
4.3 经营模式转型 |
4.3.1 转变传统经营管理观念 |
4.3.2 构建场景营销新业态 |
4.3.3 建立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 |
4.4 风险控制模式转型 |
4.4.1 构建转型全面风险防控体系 |
4.4.2 提高监管团队的风险监管水平 |
4.4.3 加大风险考核力度 |
4.5 盈利模式转型 |
4.5.1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
4.5.2 加强成本管控能力 |
4.5.3 加快农行H分行特色业务的发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组织结构建设 |
5.1.1 加强对公业务组织机构建设 |
5.1.2 加快特色对公网点建设 |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加强转型人员培训 |
5.2.2 优化考评机制 |
5.2.3 制定激励方案 |
5.3 加强科技系统支撑 |
5.3.1 建立线上精准营销体系 |
5.3.2 增强金融大数据应用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实务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整体状况 |
2.1 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环境 |
2.1.1 "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 |
2.1.2 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 |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 |
2.1.4 银行脱媒趋势凸显 |
2.1.5 综合经营趋势 |
2.1.6 外资银行的挑战 |
2.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比较 |
2.2.1 对公中间业务收入绝对量发展比较 |
2.2.2 对公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
3.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的现状 |
3.1.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基本情况 |
3.1.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
3.1.3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管理模式 |
3.1.4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与对私中间业务收入的比较 |
3.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 |
4.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
4.1.1 一般性产品创新 |
4.1.2 重点产品创新 |
4.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管理创新 |
4.2.1 转变业务观念与经营模式,重视对公中间业务的持久发展 |
4.2.2 健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提高对公中间业务人员素质 |
4.2.3 优化考核体系,提升对公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
4.2.4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对公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 |
4.2.5 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对公中间业务服务水平 |
4.2.6 规范创新通道,鼓励各层级积极创新对公中间业务发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 |
5.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相关风险 |
5.1.1 信用风险 |
5.1.2 市场风险 |
5.1.3 操作风险 |
5.1.4 法律风险 |
5.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
5.2.1 创建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防范信用风险 |
5.2.2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营造风险防范氛围,防范市场风险 |
5.2.3 建立健全对公中间业务的会计核算框架,防范操作风险 |
5.2.4 加强外部监管沟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关于新形势下拓展建设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比较研究[D]. 韩健鹏. 辽宁大学, 2021(02)
- [2]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瑞媛. 山东大学, 2021(02)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4]X银行利润提高途径研究[D]. 张雨桐.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5]扶余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承翰. 吉林大学, 2020(04)
- [6]九江银行新建支行业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钟华.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B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D]. 李奕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邮储银行NJ分行业务转型研究[D]. 周义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国农业银行H分行对公业务转型策略研究[D]. 邢燕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D]. 吴金成. 长安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