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一、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洁[1](2015)在《宿主MDR1多态性及HCV基因组变异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复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感染HCV后,50%-80%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有接近1.8亿人感染HCV。我国抗-HCV阳性率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2006年以营养调查人群剩余血清进行的研究显示,在1-59岁的一般人群中抗-HCV阳性率约为0.43%(不包括特殊人群和高发地区的研究)。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针对丙型肝炎有效的预防性疫苗,预防HCV传播的主要措施还依赖于安全输血和侵袭性操作。HCV感染后症状隐匿,又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ALT在正常范围内或仅有轻度升高而未引起重视,等到就诊时已是肝硬化,甚至是失代偿肝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在未来二十年内,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数量将持续增长,会成为世界性的医学、社会难题和经济负担。目前公认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标准治疗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抗病毒治疗,基因型不同,抗病毒治疗药物方案、疗程不同,且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也存在差异。各大指南均明确指出,基因1型的治疗疗程为48周,而非1型(2/3型)的疗程为24周。基因1型患者,治疗结束SVR率约为40%-50%;基因2型、3型的感染者SVR率能够达到75%-80%。也就是说,仍有不少患者在忍受了 SOC治疗的各种副作用和较大费用代价后,依然没有获得疗效。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表现包括3类:完全无应答(non-response)、治疗过程中反弹(breakthrough)及停药后复发(relapse)。临床上将这些初始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及没有获得SVR的患者,定义为“难治性丙型肝炎”,这已成为临床上的难点和研究上的热点。对于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发生机制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从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着手深入研究干扰素抵抗现象发生的分子机制,为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提供疗效预测指标,将有助于进入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的时代。HCV感染是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最近十年来,为数众多的宿主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被发现与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失败相关。自2009年以来,全球多项研究发现人基因组编码干扰素的基因IL28B附近rs12979860和rs8099917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应答有关,这一发现标志着在HCV研究领域对宿主基因多态性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随后,陆续有研究发现了其他宿主因子多态性对SVR的作用,包括RBV摄取和代谢相关的平衡和集中核苷酸转运因子(equilib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s,ENTs;concent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s,CNTs)、苷三磷酸酶基因(inosine triphosphatase,ITPA)及维生素 D信号通路调节因子等,其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失败有关。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1,MDR1)位于人类第7号染色体,基因全长约209kb,可编码药物转运蛋白P(P-glycoprotein,P-gp)。P-gp是一个分子量大小为170kDa的膜蛋白,高表达于肝脏、小肠、结肠和血脑屏障等器官,依赖主动运输能量通过限制物质的肠道吸收或增加其胆道和尿液的排泄,将外源性化学物质从细胞内泵出体外,是影响药物吸收、代谢、分布和排泄的重要蛋白,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遗传因素在个体间P-gp表达和功能的差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MDR1多态性可能会影响P-gp的活性和功能。自1989年Kioka等首次描述MDR1的SNPs以来,迄今已发现50多个SNPs,其中外显子21、26和12的G2677T/A、C3435T和C1236T SNP是MDR1编码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且它们间有一定的连锁,连锁程度在不同种族间差异很大。既往MDR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发生、化疗耐药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关于MDR1 3435多态性与中国CHC接受SOC治疗效果的关系的研究。HCV基因型是影响抗病毒疗效的最主要因素,因为基因1型感染者SVR率(40%-50%)显着低于基因2/3型(75%-80%),这说明病毒因素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应该着重从病毒因素开展相应研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多个HCV蛋白与干扰素抵抗发生相关,如Core(尤其是aa70/91),E2 上的 PePHD、HVR1、HVR2、HVR3,NS3/NS4A 及 NS5A 上的 ISDR、PKR-BD、V3、V4和IRRDR等。但是这些研究尚未达成明确的共识,并且体内和体外的研究结果还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多数研究仅分析了单一时间点(通常为治疗基线,非纵向观察队列),将达到SVR的患者与未达到SVR患者体内HCV的某段功能基因序列与某一指定GenBank里的HCV序列进行比对,并不能反映出在机体和/或干扰素调节的免疫压力下病毒的适应性演变过程。并且这种比较很难排除个体基因遗传背景的差异以及不同患者间的宿主因素差异对治疗结果的影响。SOC方案治疗有很多副作用和禁忌症,且花费昂贵,致使部分患者无法完成全程治疗或无法接受该治疗方案。近期FDA批准NS5B聚合酶抑制剂(sofosbuvir,SOF)用于治疗CHC,开启了 CHC的无IFN治疗时代,SVR率高达95%以上,且疗程更短、副作用更少;但也随之而来的是高额经济负担。根据我国国情,近几年治疗HCV感染的方案仍以将Peg-IFN-α联合RBV为主。因此,积极探索能够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因素,对患者避免治疗带来的高风险、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合理的进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上述关于丙型肝炎病毒方面及宿主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都需要血标本,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对于课题的顺利展开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合理利用病例资源,迅速为研究者提供高质量、大数量的HCV标本,缩短课题研究周期,促进HCV研究,有必要建立HCV标本库。此外,对于华南地区的CHC而言,有多少患者属于“难治性丙型肝炎”?这些患者临床特征如何呢?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患者,表现为治疗中无应答、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学突破还是停药后复发呢?有无其他因素(宿主基因多态性位点或者病毒突变位点)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失败呢?本研究首先扩大完善了我国华南地区丙肝标本库,随后从中选择完成SOC治疗并至少随访24周的患者,分析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揭示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尤其是停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其次,从宿主基因多态性方面,以第一部分停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匹配其他已知的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后,分析MDR1C3435T对SVR的影响。最后,从病毒突变方面,分析NS5A氨基酸突变对SVR的影响;并构建纵向研究队列,采集停药后复发患者的基线和停药后复发两个时间点的血清用于HCV全序列扩增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发掘HCV可能与抗病毒治疗失败相关的特征性氨基酸替换位点/类型或功能区域。第一If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门诊和住院部,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定期随访,完善资料。在课题组前期基础上扩大、扩充标本库。随后从中选择237例完成抗病毒治疗(普通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并至少随访24周的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系统分析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特点,特别是难治性CHC患者和反复复发的CHC患者的临床特点。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呈偏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结果1、扩大并完善华南地区丙肝标本库,已纳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58例,血清标本1052份,PBMC标本195例;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完善。427例CHC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149例CHC进行IL28B rs12979860检测,98例进行IL28Brs8099917 检测。2、23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完成SOC治疗并至少随访24周,总体SVR率为 66.2%(157/237,2a/3a/3b 疗效最好,6a 次之,1b 最低)。3、80例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类型,5例治疗中反弹(6.25%),22例完全无应答(27.5%),53例停药后复发(66.25%)。4、53例停药后复发患者特点:(1)基因型分布:1b型43例,6a型7例,其他基因型3例;(2)复发时间分布:停药后4周:13例、停药后12周:25例、停药后24周:12例、停药后48周:2例、停药后72周:1例;(3)感染途。径分布:40例经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感染(75.5%),3例经静脉吸毒感染,5例经纹身、穿耳孔、刮脸、小诊所牙科治疗等未严格消毒的操作感染,还有5例传播途径不明。第二部分宿主MDR1 C3435T多态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方法从第一部分237例研究对象中纳入109例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所有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135ug/180ug(每周)联合利巴韦林1000mg(体重<75kg)/1200(体重>75kg)(每天),疗程为48周,治疗结束后至少随访24周。采用我们先期开发的高敏感、高特异的四引物扩增阻滞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法对MDR1 3435进行分型,并从中取部分样本行PCR扩增后直接测序,BioEdit分析测序峰图进行分型验证。分析MDR1 3435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复发的关系。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呈偏态分布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建立四引物扩增阻滞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法(T-ARMS-PCR)进行MDR1 3435基因分型,是一种特异、敏感、简洁的检测方法。2、109例1b型CHC患者,男性67例,女性42例;MDR1基因第26外显子3435基因型分布:CC型51例,CT型为49例,TT型为9例。3、109例1b型CHC接受SOC后,65例获得SVR,总体SVR为59.6%;SVR 和 Non-SVR 两组患者的基线 IL28B rs12979860 基因型、ALT、AST、ALB、WBC、PLT及合并肝硬化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880、0.946、0.053、0.737、0.069、0.817,均>0.05)。4、SVR 组中,3435 CC 型、CT 型、TT 型各为 21 例(32.3%)、36 例(55.4%)和8例(12.3%);非SVR组中,3435 CC型、CT型、TT型分别为30例(68.2%)、13例(29.5%)和1例(2.3%)。两组MDR1 3435基因型存在显着差异(χ2=14.31,P=0.001)。第三部分抗病毒治疗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变异情况研究研究方法从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的丙肝标本库中,选择70例基因1b型CHC,接受IFN/RBV抗病毒治疗并至少随访24周,扩增HCV NS5A;随后再从中选择1b和6a型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复发患者各2例。采用血清微量HCV RNA抽提技术、长片段PCR扩增和测序技术、HCV全长读码框序列的拼接技术等获取患者初治基线和停药后复发两个时间点的全长基因组HCV序列,通过Vector NTI软件、MEGA 4软件比对分析碱基和氨基酸的变异和进化情况。结果1、HCV 1b亚型NS5A氨基酸变异数目与IFN/RBV治疗后的SVR明显相关,尤其是 ISDR/PKRBD 区(Z=-3.814,P<0.001;Z=-2.308,P=0.021),该区域氨基酸突变数目越多,则SVR率越高。2、成功扩增2例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Peg-IFN/RBV治疗复发患者的HCV RNA全基因组,2例6a型扩增、测序尚在进行中。3、2例1b亚型复发患者基线与停药后复发的比较,HCV功能蛋白E2和NS5A区域的变异率较高(E2蛋白,核苷酸突变比例为17.4%和19.4%,氨基酸突变比例为16.3%和16.5%;NS5A蛋白,核苷酸突变比例为23.7%和16.2%,氨基酸突变比例为30.8%和27.8%)。结论1、扩大、完善了华南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标本库,该标本库的建立将为HCV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平台。2、华南地区CHC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总体SVR率为66.2%(157/237),2a/3a/3b 疗效最好(78.79%),6a 次之(75%),1b 最低(60.14%)。抗病毒治疗失败,多表现为停药后复发,停药后24周内为复发高危时期,但停药72周还可能复发,应延长随访时间。3、四引物扩增阻滞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法(T-ARMS-PCR)是一种特异、敏感、简洁的MDR1 3435基因分型方法;MDR1 C3435T突变与基因1b型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有关,MDR1 3435CT/TT基因型获得SVR的比例显着高于MDR1 3435CC 基因型。4、HCV 1b亚型NS5A氨基酸变异数目与IFN/RBV治疗后的SVR明显相关,尤其是ISDR/PKRBD区,该区域氨基酸突变数目越多,则SVR率越高。经IFN/RBV治疗停药后复发的1b亚型患者,HCV功能蛋白E2和NS5A区域的变异率较高。

张青杨,金丹宁,金国江,康辉,尚红[2](2014)在《LDL-R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rs688 C/T、rs5925 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丙型肝炎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PCR)的方法,对179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和178名体检健康者或无病毒性肝炎史的其他疾病患者基因rs688和rs5929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在HCV感染组和未感染HCV对照组之间,LDL-R SNP中rs688和rs5925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688和rs5925这两个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丙型肝炎感染无相关性。

杨洪雁[3](2013)在《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水蛭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水蛭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水蛭的研究日趋深入,研究领域日趋扩大,其药理作用正在被更多的挖掘出来并为人们所利用,被广泛用于临床,使其越来越成为预防、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其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对水蛭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水蛭这一传统的中药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随着心脑血管等血瘀证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对其病因及诊断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西医学者的关注。医用动物模型作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疾病的研究中,对疾病诊治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瘀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是由瘀血所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表现。目前对血瘀证模型的制备多从其病因病机制备模型,在造模时有采用单一因素造模的,也有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血瘀证涉及多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血液流变学、血脂代谢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归经是中药理论中的精髓,是在千百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累积和总结出来的,它是分析和阐述中药功效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对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中药归经的研究对于更进一步研究药物的药性、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复合因素(饥饿+高脂+注射肾上腺素)制备家兔血瘀证模型,造模期40d,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模型组,水蛭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水蛭(0.30g/kg、0.15g/kg和0.075g/kg)治疗30d。通过对血瘀证家兔血清中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AngII、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肝脏中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血瘀证家兔肝脏中载脂蛋白E基因(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内皮素基因(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四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水蛭抗血瘀证的作用机理。同时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对血瘀证家兔和正常家兔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胆中SOD、MDA含量进行测定来研究中药水蛭的归经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发生异常,血清中TC、TG、LDL-C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治疗后发现,血瘀证家兔三个指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进行调节,以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2)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内皮功能发生异常,血浆中ET-1、AngII含量显着高升高,NO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治疗后发现,血瘀证家兔三个指标明显恢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内皮功能损伤进行调节,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3)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体内存在脂质过氧化反应,血浆和肝脏中MDA明显升高、肝脏中SOD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组水蛭进行治疗后,两个指标均呈现恢复的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其中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4)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进行治疗后,血瘀证家兔肝脏中ApoE、LDL-R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中对ApoE基因和LDL-R基因调节作用分别以给药第30d、高剂量组水蛭、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5)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肝脏中ET-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进行治疗后,血瘀证家兔肝脏中ET-1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内皮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中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效果最好。6)水蛭不论对血瘀证家兔还是正常家兔各个脏器中SOD、MDA含量的影响均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基本上与水蛭传统归经相一致,但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肝脏中MDA含量影响的选择性更符合传统的水蛭归经理论,结果提示水蛭归肝经,对肺、肾、胃、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综上,采用复合因素多因素(饥饿+高脂+肾上腺素)能够成功制备家兔血瘀证模型,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代谢紊乱、内皮功能异常、机体内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模型组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ET-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过不同剂量组水蛭进行治疗后,三个剂量组均能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内皮功能、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调节,能够显着上调血瘀证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eNOS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ET-1基因的表达量,说明水蛭能够治疗家兔血瘀证模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1)调节血脂代谢水平及血脂代谢相关基因LDL-R、ApoE基因的表达量;2)调节内皮功能及相关基因ET-1、eNOS基因的表达量;3)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对水蛭的归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还是正常家兔各个脏器中SOD、MDA含量的影响均有一定的选择性,水蛭的这种选择性调节能基本反应水蛭的归经,提示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研究中药的归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李威[4](2013)在《中国南方HCV基因型的分布和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引起的急、慢性肝病表现为很宽的临床谱,从症状轻到肝功能衰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20%-30%在10-30年后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全球约有1.8亿人口感染HCV。HCV的流行率高,慢性率高,抗HCV筛查不能可靠的避免其经输血途径传播,又无疫苗预防及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迄今HCV感染仍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复制所依赖的多聚酶缺乏校对功能,HCV基因序列易发生突变,从而呈现一定的异质性。HCV基因型和亚型的区分是根据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程度,前者的序列差异度为30-35%,后者为20-25%。目前,HCV可分为6种基因型和80多种基因亚型。HCV基因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和人种分布特征。但HCV基因型的分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HCV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以及,各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也在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在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波兰、德国等国家HCV基因型分布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增多,人口流动性增强,这为HCV在人群中快速传播流行提供了环境。在我国1993年对献血者实施HCV抗体筛查之后,丙肝的传播途径也由原来以输血传播为主到以输血、吸毒、纹身、性传播等多种途径并存的现象。HCV的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我国HCV基因型的分布也在发生改变。我国主要HCV基因亚型为1b亚型,其次为2a亚型,北方地区2a亚型患者比例比南方地区高。华南地区1997-2002年间研究报道的HCV 1b亚型的流行率是90%左右,2a亚型是8%左右,未见6a亚型报道。2005年Lu等调查发现,华南地区珠三角三城市66例样本中1b亚型的比例为66.7%,6a亚型所占比例21.2%,已超过2a亚型的比例(7.6%)成为仅次于1b亚型的第二大基因型。但是因为研究样本量较少,结论需要进一步证实。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病毒因素包括HCV基因型、病毒Core和NS5A区突变、治疗前病毒载量等因素。现已公认,HCV基因型与临床抗病毒治疗疗效及疗程有关联。2004年我国发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2009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的《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中均明确指出:1型的持续病毒学应答比2、3型低;推荐1型的治疗疗程为48周,而非1型(2/3型)的疗程为24周,1型和非1型患者的利巴韦林的剂量也不同。由此可见,HCV基因型对指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HCV 6型分布地区较为局限,关于该基因型的抗病毒治疗结局和影响因素报道不多。鉴于我国华南地区HCV 6a亚型的快速流行趋势,加快对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特征、抗病毒治疗疗效、预测因素以及与lb亚型的差异等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SOC)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从全球来看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在50%左右。SOC方案治疗有很多副作用和禁忌症,且花费昂贵,致使部分患者无法完成全程治疗或无法接受该治疗方案。因此,积极探索能够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因素对患者避免治疗带来的高风险、将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到最低以及合理的进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2009年以来,全球多项研究发现人基因组编码干扰素的基因IL28B附近rs12979860和rs809991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应答有关,这一发现标志着在HCV研究领域对宿主作用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同时探索寻求快速、简单、可靠的IL28B多态性检测方法,也成为近年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热点之一。长期以来,HCV体外细胞培养模型研究进展缓慢。直到2005年日本学者Wakita等成功地建立了HCV 2a (JFHl)型全基因组细胞培养系统,该细胞培养体系的全长JFH1 RNA能够有效复制并分泌感染性病毒颗粒。它的构建在HCV细胞培养模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由于不同HCV基因型的生物学特点及对抗病毒治疗应答存在差异,2a亚型细胞培养模型并不能满足HCV相关研究需要,随后许多学者积极探索构建其他基因型的全基因组细胞培养系统,但收获不多。近年,在JFH1细胞培养模型的基础上来进行改造,构建其他基因型与JFH1嵌合病毒细胞培养系统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已报道的嵌合病毒细胞培养体系包括1a、1b、2a、3a、4a、2b、5a、6a、7a等,而HCV 6a犁全基因组细胞培养系统未见报道。鉴于目前HCV 6a亚型在我国华南地区快速增长和流行,并有向全国传播趋势。加快对我国6a亚型的生物学特点、疫苗研发、抗病毒药物的评价和筛选等已成为我国丙型肝炎防治研究的迫切需要。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我国6a亚型流行毒株细胞培养系统。研究目的基于前期我们研究团队对HCV基因型的初步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通过扩大样本以调查我国华南地区慢性丙型肝炎的HCV基因亚型分布情况与特征,分析该地区HCV基因亚型流行和变迁,探讨HCV基因亚型流行模式转变的原因和6a亚型病毒株的进化来源。对比分析我国华南地区HCV 1b和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结局差异,探讨影响病毒学应答的因素。建立一种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的IL28B rs8099917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rs8099917基因型,分析该位点基因型与治疗结局的关系。利用JFH1(2a)可高效细胞培养的特性,以JFH1序列为骨架,构建HCV 6a/JFH1重组病毒,为下一步构建6a亚型全基因细胞培养系统奠定实验基础,以期为我国HCV 6a病毒株的生物学特点、相关免疫学特征、疫苗研制、抗病毒药物的评价和筛选等提供实验技术平台。研究方法1.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通过比对分析我国HCV主要流行基因亚型的序列,改进HCV基因分型引物,选择C/E1和NS5B区PCR扩增测序分型。回顾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毒载量、感染时间及传播途径等资料,多因素分析HCV基因型/亚型与这些因素的关系。2.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病毒与宿主因素研究:建立华南地区1b亚型和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并随访至少24周。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前临床基线资料:性别、年龄、HCV RNA定量、ALT、AST、TBIL、ALB、TG、CHOL、 GLU、WBC、NEU、RBC、PLT、HGB等资料,记录抗病毒治疗期间4、12、48周以及治疗结束随访24周时HCV RNA定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应答差异,分析影响病毒学应答的因素。3.与抗病毒疗效相关的IL28B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根据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方法(T-ARMS-PCR)的原理,设计两对引物,特异性扩增鉴定IL28B rs8099917基因型,并通过直接测序和设置阳性参照评价T-ARMS-PCR方法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8B rs8099917基因型进行检测,对IL28B另一位点rs12979860直接测序法鉴定基因型,分析两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4.我国华南地区6a/JFH1重组病毒的构建:应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分别扩增华南地区HCV 6a亚型Core-NS2基因和JFH1两基因片段,进行基因融合连接,酶切连接构建6a/JFH1重组病毒质粒。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两组之间比较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量资料三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HCV基因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预测因子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值小于0.05时有显着性差异,所有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结果1.38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出HCV基因型有8种:1a、1b、2a、2b、3a、3b、6a和6d,各种基因亚型的例数分别为5例(1.3%)、230例(59.3%)、31例(8.0%)、1例(0.3%)、30例(5.2%)、16例(4.1%)、84例(21.6%)和1例(0.3%)。2.不同HCV基因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与6a亚型患者相比,感染1b和2/3型患者的平均年龄大(34.9±8.6岁vs.42.7±15.3岁和40.2±10.7岁)。在大于25岁以上年龄组中,1b亚型的比例随年龄增大有增多趋势,而6a亚型的比例有随年龄增大有减少趋势。3.不同HCV基因型患者的性别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11)。感染2/3型和6a亚型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67.6%vs.32.4%和76.2%vs.23.8%)。4.不同HCV基因型患者的传播途径有明显差异(p<0.001)。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感染HCV的患者中1b亚型的比例是80.5%,经静脉吸毒感染HCV患者中6a亚型的比例是63.3%。117例有明确输血或血制品时间的lb亚型患者中,1995年之前感染HCV的患者比例高达84.6%(99/117),而在1995年之后,通过此途径感染的患者比例显着下降并维持一定水平。5.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HCV基因型与传播途径独立相关。1b亚型与输血或血制品途径相关(P<0.001),而6a亚型与经静脉吸毒途径相关(P<0.001)。6.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华南地区慢性丙型肝炎的6a亚型病毒株与香港6a亚型病毒株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在进化距离上与越南6a亚型病毒株更接近。7.本研究共纳入47例lb亚型和41例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HCV RNA定量等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8.8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总体SVR率为71.6%(63/88)。与lb亚型患者相比,6a亚型患者有较高的RVR和SVR(92.7%vs.66%,P=0.002和85.4%vs.59.6%,P=0.007);但两组患者的EVR和ETVR无显着性差异(95.1%vs.87.2%,P=0.362和95.1%vs.91.5%,P=0.802)。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VR的因素表明,在抗病毒治疗前,HCV基因型(0R=3.59,P=0.036)和患者年龄(0R=0.92,P=0.001)独立与SVR相关;而治疗开始后,患者年龄(0R=0.88,P=0.001)和RVR(OR=17.24, P=0.012)与SVR独立相关。10.本研究建立了IL28B rs8099917基因分型方法即T-ARMS-PCR法,应用该方法对56例HCV 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rs8099917基因分型结果与直接测序较为一致,特异性为(98.2%)。T-ARMS-PCR法是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rs8099917基因分型方法。11.56例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rs8099917位点的TT基因型的比例为80.4%(45/56),TG基因型的比例为19.6%(11/56),未检测到GG基因型。携带TT基因型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率显着高于携带TG基因型患者(68.9%vs.27.3%,p=0.029)。测序结果表明,rs12979860与rs8099917位点基因型有高度的关联性。12.本研究构建了6a/JFH1重组病毒质粒,转染Huh7.5.1细胞后,复制效力较低,需进一步改造,筛选适应性突变病毒株。结论1.华南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8种不同HCV基因亚型:1a、1b、2a、 2b、3a、3b、6a和6d。该地区主要流行的HCV基因型是1b亚型,其次为6a亚型。华南地区HCV基因型的流行模式呈现新特点:与输血或血制品途径相关的lb亚型患者比例有减少趋势,而与静脉吸毒途径相关的6a亚型患者比例有增多趋势。2.1b和6a亚型两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临床基线特征相似,但两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结局不同:与1b亚型相比较,6a亚型患者能够获得有较高的SVR率。在抗病毒治疗前,HCV基因型是预测SVR的主要因素;而抗病毒治疗开始后,RVR是预测SVR的主要因素。3.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方法(T-ARMS-PCR)是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IL28B rs8099917基因分型方法。携带rs8099917 TT基因型患者比TG基因型患者有较高病毒性应答率。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人群中rs8099917与rs12979860位点高度关联。4.本研究成功构建了6a/JFH1重组病毒质粒,为构建6a亚型全基因组细胞培养体系奠定了实验基础。

刘佳[5](2013)在《LDL-R基因Nco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LDL-R基因第18外显子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分析该多态性位点与其它因素对丙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的交互影响,从而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为丙型肝炎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组为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者共86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西安);对照组为来自该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者共88例。全部研究对象均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检测,采用PCR-RFLP法检测LDL-R基因Nco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载量,利用SPSS软件和Bootstrap法分析LDL-R基因NcoⅠ位点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户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病例组的体质指数(BMI)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5, P=0.001)。对于生化指标,TC、TG、HDL、LDL、ALB、A/G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而TP、TBIL、DBIL、ALT、AST、IBIL、GLB病例组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关于丙型肝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吸烟(Z=-0.127, P=0.899)、体力活动水平(χ2=4.155, P=0.125)与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程度无关,而饮酒量与病情程度有关(χ2=6.882, P=0.032)。2.研究人群的N+等位基因频率为59.75%,N-等位基因频率为40.25%,并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基因型分布上,病例组N-N-基因型15人,N+N+基因型33人,N+N-基因型38人,对照组分别为18人、34人、36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9,P=0.853)。对于等位基因频率,病例组和对照组N-、N+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9.5%、60.5%和40.9%、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P=0.794)。3.86名丙型肝炎患者中,HCV RNA阳性者、阴性者分别为58人和28人,两组基因型(χ2=0.448,P=0.799)及等位基因分布(χ2=0.144,P=0.7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丙型肝炎患者中,N-N-基因型、N+N+基因型、N+N-基因型HCV RN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2×106IU/ml、1.61×106IU/ml和1.13×106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6,P=0.796)。轻、中、重度丙型肝炎患者分别有48人、24人和14人,三组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71,P=0.022),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5,P=0.252)。5.HCV RNA浓度与TC、HDL、TP、TBIL、DBIL、IBIL、体力活动量、BMI无关;与年龄(rs=0.216, P=0.046)、ALT(rs=0.390, P=0.000),AST(rs=0.319, P=0.000)、GLB(rs=0.269, P=0.012)、饮酒量(rs=0.241, P=0.025)呈正相关;与TG(rs=-0.222,P=0.040)、 LDL(rs=-0.253, P=0.019)、 ApoB(rs=-0.278, P=0.010)、 ALB(rs=-0.351,P=0.001)、A/G(rs=-0.348, P=0.001)呈负相关。6.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分类树模型分析表明年龄、基因型、职业和饮酒量与HCV感染者的病情程度有关。随着年龄(B=0.108, P=0.001)、饮酒量(B=0.061,P=0.021)的增加而病情加重,特别是35岁以上患者(χ2=21.048, P=0.000)和酒精摄入量>2.37g/d的患者(χ2=9.789,P=0.009)。N-N-基因型(OR=5.812,P=0.021)是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而知识技术型职业者不易发展为重度丙型肝炎(OR=0.125,P=0.008)。7.LDL-R基因NcoⅠ位点的基因型与饮酒量、体力活动量之间未见交互作用。结论:1.研究人群LDL-R基因第18外显子NcoⅠ位点存在多态性,N+等位基因频率为59.75%,N-等位基因频率为40.25%。2.LDL-R基因NcoⅠ位点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易感性和HCV RNA载量无关,但与HCV感染者的病情程度有关,表现为重型丙型肝炎患者多携带N-N-基因型,携带N-N-基因型的病人患重型丙型肝炎的危险性是N+N-基因型的5.812倍。3.HCV RNA浓度与年龄、ALT、AST、GLB、饮酒量呈正相关,与TG、LDL、ApoB、ALB、A/G呈负相关。4.年龄、职业、LDL-R基因第18外显子NcoⅠ位点基因型和饮酒量是HCV感染者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年龄>35岁者、携带N-N-基因型者、非知识技术型职业者和酒精摄入量大于2.37g/d的丙型肝炎患者更容易进展成为重度丙型肝炎。

陈国琪[6](2012)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说明:①主题词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②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③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后;④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张小丽[7](2011)在《中国血液透析人群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起始序列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关系。方法:调查对象为十四所血液透析中心血液透析患者884人。采用专门设计的“肾透析者及其配偶健康调查表”进行调查,同时抽取每名调查对象静脉血5mL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抗-HCV抗体及HCV-RNA。采用传统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TNF-α及IL-10基因起始序列基因多态性。结果:884例透析患者中HCV感染者179例(20.2%),其中慢性化143例(79.8%)。抗-HCV(+)组与抗-HCV(-)组间年龄、性别分布无差异(P>0.05)。透析时间(6.98±4.79 versus 2.68±2.94 yr, P<0.001)、输血率(63.7% versus 44.1%, P<0.001)、透析器复用率(46.0% versus 7.3%, P<0.001)及肾移植率(10.1% versus 3.5%, P=0.011)与HCV感染有关。TNF-α、IL-10基因起始序列基因多态性在抗-HCV(+)和抗-HCV(-)组、持续感染和病毒清除组之间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汉族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可能与TNF-α、IL-10基因起始序列基因多态性无关。

龙兴江,尹瑞兴[8](2010)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与血清胆固醇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最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通过特异识别与结合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后被内吞入细胞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维生素D3(VD3)等,即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降解。本文阐述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结构,突变位点,多态性及血脂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龙兴江[9](2010)在《广西白裤瑶族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白裤瑶族(简称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里湖乡和八圩乡,总人口3万左右。白裤瑶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习俗和古老的文化气息,如特殊的服饰、族内婚制和饮酒习惯等。先前我们研究发现这一特殊族群的血脂谱和高脂血症患病率显着低于当地的汉族人群。这种差异可能与某些基因多态性有关,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很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广西白裤瑶族与当地的汉族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多态性和某些环境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在广西南丹县里湖乡和八圩乡的白裤瑶村屯中,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024名白裤瑶族人群作研究对象。同时在当地的汉族村屯中,采用同样的方法抽取792名汉族人群作为对照。按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制定统一表格询问病史、家族史、职业、生活嗜好、文化程度和体力劳动等。体检包括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等。抽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 A1和ApoB。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LDL-R AvaⅡ多态性,并随机选择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1)白裤瑶族人群身高、体重、血清TC、LDL-C、HDL-C、ApoA1水平和ApoA1/ApoB比值显着低于当地的汉族人群,但吸烟和饮酒百分率高于汉族人群(均P<0.01)。(2)白裤瑶族人群LDL-R AvaⅡA+等位基因频率为34.5%,A-A-、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6%、45.9%和11.5%;汉族人群A+等位基因频率19.3% (P<0.001),A-A-、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9%、31.6%和3.5% (P<0.001);白裤瑶族人群男与女、正常TC与高TC组和正常LDL-C与高LDL-C组间A-A-、A-A+和A+A+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汉族人群仅男与女间A-和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白裤瑶族人群A-A-、A-A+和A+A+基因型者血清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等位基因者有更高的血清LDL-C水平;汉族人群A-A-、A-A+和A+A+基因型者血清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携带A+等位基因者有更高的血清HDL-C水平。(4)多因素分析调整其他因素后汉族人群的LDL-C异常患病率仍然比白裤瑶族人群高,汉族人群TC异常患病率几乎是白裤瑶族人群的两倍。年龄和饮食种类也与高TC血症患病率相关。饮酒和AvaⅡ基因型单独作用时对TC异常率无影响,但饮酒与基因型联合为自变量时增大TC异常患病率的危险性[Exp(B)=(1.154)]。年龄与TG成负相关。结论:白裤瑶族人群血清TC、LDL-C水平和异常率均低于当地的汉族人群;白裤瑶族人群LDL-R AvaⅡ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与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白裤瑶族人群携带A+等位基因者有更高的血清LDL-C水平,而汉族人群携带A+等位基因者有更高的血清HDL-C水平;基因与饮酒、吸烟等因素有交互作用。广西白裤瑶与汉族人群血脂谱的差异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有关。

李晗,刘正稳,韩群英,李雁[10](2006)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国汉族正常人群及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viralhepatitisC,CHC)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外显子12中HincⅡ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慢性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84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和72名健康献血员进行LDL-R基因HincⅡ多态性检测。结果在HCV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HCV相关肝硬化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组和ALT升高组,以及HCVRNA阴性组和HCVRNA阳性组之间,LDL-R基因外显子12HincⅡ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群LDL-R基因外显子12中存在着HincⅡ多态性位点,但该多态性位点可能与慢性HCV感染无相关性。

二、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宿主MDR1多态性及HCV基因组变异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宿主MDR1 C3435T多态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抗病毒治疗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病毒变异情况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攻读硕/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2)LDL-R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LDL-R基因SNP的检测:
        1.2.3 测序验证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LDL-R基因SNP的筛查
    2.2 遗传平衡检验
    2.3 对照人群及丙型肝炎人群LDL-R基因SNP分布
    2.4 LDL-R基因SNP位点基因型与丙型肝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2.5 LDL-R基因SNP位点等位基因与丙型肝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3 讨论

(3)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蛭的研究进展
        1.1.1 水蛭的药理作用
        1.1.2 水蛭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
    1.2 实验性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1.2.1 实验性血瘀证模型的制备方法
        1.2.2 实验性血瘀证的诊断方法
    1.3 中药归经的研究进展
        1.3.1 中药归经的概述
        1.3.2 中药归经的依据
        1.3.3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1.3.4 中药归经的意义及展望
    1.4 实验性血瘀证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载脂蛋白 E 基因(ApoE)研究进展
        1.4.2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研究进展
        1.4.3 内皮素基因(ET-1)研究进展
        1.4.4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eNOS)研究进展
    1.5 试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血瘀证模型的制备
        2.2.2 组织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肝脏中总 RNA 的提取及反转录
        2.2.5 荧光定量 PCR(Real time PCR)反应条件
        2.2.6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表征观察
    3.2 家兔器官指数的变化
    3.3 实验性血瘀证的诊断指标
        3.3.1 血清中血脂水平的变化
        3.3.2 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
        3.3.3 脂质过氧化指标的变化
    3.4 mRNA 表达检测
        3.4.1 家兔肝脏总 RNA 的提取与检测
        3.4.2 荧光定量候选基因的扩增及检测
        3.4.3 GAPDH 基因标准曲线制作
        3.4.4 ApoE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3.4.5 LDL-R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3.4.6 ET-1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3.4.7 eNOS 基因在家兔肝脏中的表达
    3.5 水蛭归经的初步研究
        3.5.1 水蛭对家兔各脏器组织 MDA 含量的影响
        3.5.2 水蛭对家兔各脏器组织 SOD 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家兔血瘀证模型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4.2 水蛭抗血瘀证作用机制的探讨
        4.2.1 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的调节
        4.2.2 水蛭对血瘀证家兔内皮功能的调节
        4.2.3 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脂质过氧化指标的调节
        4.2.4 水蛭对血瘀证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
    4.3 水蛭归经的初步研究
        4.3.1 归经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指标选择
        4.3.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4.4 研究的创新点
    4.5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4.5.1 关于实验性血瘀证模型的制备
        4.5.2 关于水蛭抗血瘀证的作用机制
        4.5.3 关于水蛭的归经的初步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南方HCV基因型的分布和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病毒与宿主因素研究
    一、1b和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与抗病毒疗效相关的IL28B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我国南方HCV 6a亚型重组病毒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5)LDL-R基因Nco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
        1.2 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流行病学调查与标本采集
        2.2 实验室检测
        2.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基本情况
        1.1 人口学特征
        1.2 主要生化指标
        1.3 丙型肝炎组生活行为与病情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2.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型分析
        2.1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2.2 Nco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
    3.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
        3.1 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3.3 HCV RNA 阳性组和 HCV RNA 阴性组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3.4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不同基因型 HCV 患者 HCV RNA 载量比较分析
        3.5 不同临床分型丙型肝炎患者之间 LDL-R 基因 NcoⅠ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
    4. HCV RNA 浓度与肝功能、血脂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5. HCV 感染病情程度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6. HCV 感染者病情程度影响因素分类树模型分析
    7. HCV 感染者病情程度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7.1 基因型与饮酒量、体力活动量的相乘交互作用
        7.2 基因型与饮酒量、体力活动量的相加交互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待)发表的论文和主持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7)中国血液透析人群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一中国血液透析人群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二、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基因多态性
    参考文献
三、研究二 TNF-α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 分析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与血清胆固醇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DL-R的结构与功能
2. LDL-R基因结构与突变
3. LDL-R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4. LDL-R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临床意义
5. 结语

(9)广西白裤瑶族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宿主MDR1多态性及HCV基因组变异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复发的影响[D]. 王俊洁.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1)
  • [2]LDL-R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J]. 张青杨,金丹宁,金国江,康辉,尚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12)
  • [3]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D]. 杨洪雁.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4]中国南方HCV基因型的分布和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 李威.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8)
  • [5]LDL-R基因Nco 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分析[D]. 刘佳. 南华大学, 2013(01)
  • [6]《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陈国琪.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12)
  • [7]中国血液透析人群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张小丽. 南京医科大学, 2011(11)
  • [8]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与血清胆固醇关系的研究进展[J]. 龙兴江,尹瑞兴.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5)
  • [9]广西白裤瑶族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D]. 龙兴江.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1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J]. 李晗,刘正稳,韩群英,李雁.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02)

标签:;  ;  ;  ;  ;  

丙型肝炎患者LDL-R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