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高科:从2亿到50亿的飞跃(论文文献综述)
孙永彩,蔡亮[1](2021)在《期限错配下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及防范研究——以辉山乳业为例》文中认为文章以辉山乳业为案例,分析其期限错配的具体表现及期限错配行为如何导致资金链断裂,最后建议民营企业应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对短期融资的依赖、制定完善的重大投融资决策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防范期限错配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祝锦祥[2](2014)在《基于能力系统演进视角的企业转型成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转型和成长又构成新产业的兴起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本文正是在社会宏观经济转型、中小企业日益活跃兴起的大背景下,研究动态环境下企业成长过程,揭示企业能力及其能力系统对于企业成长实践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意义。企业成长过程和动因的研究,历来为企业管理理论界与企业实践所高度关注。企业成长的经济学解释强调企业成长的外生力量,以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提供给予企业发展的空间作为企业成长的边界,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以内部分工和规模化生产达到市场和企业在产品供需的均衡,这基本上符合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对于企业存在和成长状态的描述。但很明显,这种把企业内部运作当作“黑箱”的描述,不能解释企业之间客观上存在的成长差异。当企业成长理论深入企业内部研究企业成长的内在原因,是从企业之间占有的、可以创造价值的、独特的战略资源开始的。事实上企业拥有资源的差异,在于其获得资源的差异,来自于不同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真正将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深入到企业内部能力及其作用研究,解释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而企业动态能力以及动态核心能力理论,则研究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力的变化和企业成长的过程,包括企业能力在知识和学习的作用下对于企业成长过程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契合企业成长的实际过程和环境。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实际上是企业在不同情境以及所研究的能力的不同层面上所构成和作用的结果,很多不同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对企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产生的。而对于企业能力本身内涵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企业能力理论本身的发展。本论文正是在很多对于企业能力和企业成长要素及方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归纳构建一个企业能力体系,除了可以规范和解释企业的存在方式之外,从能力系统的演进和转型过程来认识一般意义上企业的转型和成长过程。本文认为企业是在动态环境下转型和能力演进共同作用成长的过程,提出了“环境—能力—转型—成长”的企业成长过程模型。该模型实际描述了企业代际和代内成长的特点,即在动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企业通过转型实现在一个业务/产品周期阶段性代际成长,和企业通过能力演进或者能力系统性转型实现企业在其不同成长阶段周期性代内成长过程。该模型构建和解释了企业能力与企业转型、企业成长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试图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中对于企业能力系统构成和企业成长过程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研究做出贡献。本文主要通过典型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的案例,扎根研究企业成长过程中在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企业能力系统演变,以及能力和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共同作用于企业成长的过程。本文的主要成果是指出了企业可持续成长与企业转型和能力系统之间的关系,即转型是企业成长实现质的变化的关键,能力系统则是实现转型与成长的基础,能力和转型共同作用于企业成长,最终实现企业成长的组织目标。最后,在能力、转型和成长三者关系与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成长过程的整合模型,经过典型案例的验证,符合现代企业运作和发展的规律。通过研究,本文有如下基本结论:(1)企业不同的能力依据其作用可以分为主导能力层、动态能力层和职能能力层;企业能力体系是一个由分层能力构成的系统;不同能力和能力层相互作用构成企业能力体系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演进成长;(2)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转型可以归类为业务转型、治理转型和管理转型三种类型;企业转型与企业能力体系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企业的成长;(3)动态环境中企业转型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能力体系的演进和转型发展共同作用的过程。本文的创新点:(1)从企业能力演进和转型的视角探讨企业转型成长的过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成长理论;(2)完整归纳企业成长中转型的三种类型,以及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它们与企业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3)构建企业能力系统,并通过企业能力系统动态演进的视角来描述企业管理转型以及企业成长的过程;该系统可以较为全面和直观的描述企业能力的状况和发展过程,对于进一步在此基础上研究企业能力建设的作用,以能力系统演进和转型的方式来研究企业成长过程,拓宽了企业能力、企业转型和企业成长研究领域的新视野。本论文通过企业能力体系构建及作用研究,转型类型以及能力和转型共同作用于企业成长过程的研究,从企业能力系统演进、转型的微观层面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成长过程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可以解释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力系统动态演变对于企业转型和企业成长的作用;同时,把握企业管理过程中在系统能力建设、发展演变过程的规律,主动实施企业管理转型并通过转型帮助企业实现成长,对于企业成长过程的管理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周万木[3](2007)在《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用户数超过3亿,而且每年都有数量巨大的新增用户和换机用户。如此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手机厂商参与竞争。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在竞争中整体处于劣势。华为是我国主要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之一,自从1988年成立以来,随着中国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成长非常迅速,在国内和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上取得了骄人业绩。由于华为原来的战略限制,华为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上并不起眼,与华为在世界通讯设备市场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首先用PEST环境分析模型和波特的产业五力模型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的社会环境和竞争环境。然后用价值链分析法对手机行业主要的利润区进行了介绍,包括手机设计公司和移动运营商。并对手机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者进行了介绍,还对国内手机企业作了对比分析,力图找出国内手机厂商失败的原因,文章还阐述了通讯技术变革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华为在3G时代应该选用的技术路线。在产业层面的分析之后,本文又转向市场层面分析。通过对华为移动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力图找出企业核心资源,通过对主要国外手机巨头的分析找出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文章还对手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手机定制大客户的需求进行了阐述。然后用SWOT模型分析华为移动的优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通过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华为移动在国内市场上可能采用的市场策略和技术研发策略。文章最后得出华为需要将主要
任浩[4](2004)在《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我国大唐电信集团的TD-SCDMA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日益成熟和国际3G发展加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我国非常有可能在2005年发放3G牌照。我国3G牌照的发放,将会给广东电信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广东电信将有机会进入市场潜力巨大的3G电信运营市场。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电信业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未来我国3G移动通信这一利润丰厚的电信行业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广东电信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如何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综合争能力,为今后参与3G电信业务竞争做好各项准备,是企业未来3G业务能否稳健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历史沿革的分析研究,借鉴各种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针对全球及我国3G业务发展的现状,将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广东电信3G发展,详细讨论了广东电信3G业务所处的宏观环境。同时又对广东电信目前面临的行业竞争环境与资源配置情况,剖析了该公司3G业务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的资源和战略能力,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广东电信3G业务发展可能采取的各种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结合大量实证研究得出的数据,总结出适合未来广东电信3G业务需要的企业发展战略。
黄璐[5](2003)在《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经济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全球化经济,它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电子商务主导商品流通,以互联网联系全球市场,是并行于传统经济板块的新型经济板块。从本质上讲,网络经济是创新推动型经济、是直接交互经济、是全天候运作的全球化经济、还是无摩擦经济、虚拟经济、速度型经济、敏捷化经济和竞争协同型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网络经济以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为主导,并使价格体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源自网络经济的技术进步、外在经济、以及交易费用降低等动因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效率上,网络经济也以更高的交换效率、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以及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更佳组合,实现了比传统经济更高的经济效率。 网络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不仅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它带来了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极大地影响了竞争的特点、性质和模式,为企业创造了一个竞争的新空间——网络经济平台。网络经济平台是网络用户、互联网、以及与之相关的程序和活动规则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系统,它由信息平台、市场平台、交易平台、制造平台、物流平台、营销平台和服务平台组成。在网络经济平台上,企业面临着广度扩大化、深度纵深化、强度加剧化、过程加速化、组织联盟化、方式多样化、技术标准化和客户中心化的竞争。同时,网络经济平台也受到了网络外部性的显着影响,引致了网络经济平台上企业竞争的标准化效应、安装基础效应、正反馈效应和锁定效应。显着的网络外部性使网络经济平台上的市场均衡具有与传统市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预期的影响下,网络经济平台所实现的均衡常常表现为一种多态短期均衡,并且这种均衡伴随着规模的增大,不仅能增加网络价值,而且还能增加社会总剩余。 网络经济平台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政治法律环境方面,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为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经济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为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提供了来自生产国际化、企业经营国际化、资本流动全球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科技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机遇;在社会环境方面,全球已有网络用户5亿4420万,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普及,并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技术环境方面,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蓬勃勃的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这些都为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产业环境方面分析,互联网同时也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产业内的竞争力和产业盈利水平。在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产业竞争作用力中,除了传统的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替代威胁和来自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以外,供方合作程度、买方转移威胁和产业内的兼容格局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新的来源,它们共同决定了产业的利润潜力。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市场结构—竞争性垄断的市场结构,它是一种技术主导的垄断形态,具有市场集中度高等特点。此外,网络经济平台也改变了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传统的价值链在网络经济平台上被改造为数字化价值链,并进一步发展为价值网,从而使价值从单一驱动变为了多元驱动,从顺序创造变为了并行创造,从单向流动变为了双向流动。 因此,在网络经济平台上,由于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的改变,网络经济平台上的市场竞争发生了质上的演绎,市场竞争开始向标准竞争演进。在标准竞争中,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应在顾客导向的战略逻辑指导下相应制定标准竞争战略。标准竞争战略是以标准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以用户安装基础作为竞争战略的基础,以竞争性垄断市场作为竞争战略的市场背景,以价值网分析竞争战略中的优势来源,以用户价值作为竞争战略的逻辑导向,以超竞争理论作为竞争战略的理论溯源,以标准竞争作为竞争战略的应用环境,以网络经济作为竞争战略的战略平台的一种企业竞争战略。 在标准竞争战略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资源是产业标准和用户安装基础。一方面,作为战略核心的产业标准在竞争中能扩大了网络效应、减少不确定性、减少消费、者锁定、形成竞争的标准平台、产生对竞争者的控制,并促使竞争向专业化深入。对标准兼容性的库诺特分析也显示,标准促进了兼容以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标准竞争战略的基础是用户安装基础.用户安装基础的结构形式是用户网络;其战略价值是顾客关系资产;维持机制是转移成本;经济法则是需方规模经济;而形成过程是用户预期协调。依据标准核心和用户安装基础,进一步可以将标准竞争战略划分为四种基本的战略:标准主导战略、标准挑战战略、标准推广战略和标准兼容战略。 在标准主导战略、标准挑战战略、标准推广战略、以及标准兼容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实施竞争力导向的CS(顾客满意)经营策略。通过建立CS经营体系,将能显着提高企业的需求感知能力、
二、南方高科:从2亿到50亿的飞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方高科:从2亿到50亿的飞跃(论文提纲范文)
(1)期限错配下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及防范研究——以辉山乳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辉山乳业及其资金链断裂基本情况 |
三、辉山乳业期限错配的基本情况及认定 |
(一)短期融资行为 |
(二)全产业链扩张投资行为 |
(三)期限错配的认定 |
四、辉山乳业期限错配造成资金链断裂的原因 |
(一)过度依赖短期融资增加流动性风险 |
(二)非效率投资造成盈利不足 |
(三)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导致风险应对措施缺乏 |
五、期限错配下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防范对策 |
(一)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对短期融资的依赖 |
(二)完善民营企业重大投融资决策机制 |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
(2)基于能力系统演进视角的企业转型成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内容 |
1.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结构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成长理论 |
2.1.1 企业成长理论的经济学视角 |
2.1.2 企业成长理论的管理学视角 |
2.1.3 国内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概况 |
2.1.4 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评述 |
2.2 企业能力理论 |
2.2.1 从资源理论到核心能力理论 |
2.2.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2.3 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理论 |
2.2.4 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评述 |
2.3 企业转型理论 |
2.3.1 企业转型理论的思想根源 |
2.3.2 企业转型的相关理论 |
2.3.3 企业转型理论的研究评述 |
2.4 文献评述 |
2.4.1 总体评述 |
2.4.2 对于研究机会的启示 |
第3章 企业能力体系的构建与作用研究 |
3.1 企业能力及其系统构成研究的回顾 |
3.1.1 关于企业能力研究的主要观点回顾 |
3.1.2 关于企业能力要素的研究回顾 |
3.1.3 关于企业能力系统构成的不同观点 |
3.2 基于meta分析法的企业能力要素分析 |
3.2.1 meta分析法介绍 |
3.2.2 基于meta分析法的研究过程描述 |
3.2.3 基于meta分析法的研究过程描述 |
3.3 企业能力体系的构建与作用研究 |
3.3.1 企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
3.3.2 企业能力的起源 |
3.3.3 企业成长过程中能力的演变与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转型的类型与作用研究 |
4.1 企业转型的分类研究 |
4.1.1 转型与企业转型的定义 |
4.1.2 企业转型的分类 |
4.2 企业成长过程中转型的分类研究 |
4.2.1 企业业务转型的内涵与作用 |
4.2.2 企业治理转型的内涵与作用 |
4.2.3 企业管理转型的内涵与作用 |
4.3 企业转型与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
4.3.1 企业转型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
4.3.2 企业转型与企业能力的关系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成长的过程研究 |
5.1 关于企业成长和发展阶段研究的回顾 |
5.2 企业成长过程的自组织演进模型 |
5.2.1 企业自组织演进成长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的讨论及企业成长阶段的分析 |
5.3 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与成长特征 |
5.3.1 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 |
5.3.2 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与能力特征研究 |
5.3.3 企业成长的方式 |
5.4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汇总 |
5.4.1 几个重要概念 |
5.4.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5.4.3 研究假设汇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研究:以S公司为例 |
6.1 案例的选取和研究方法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案例的选取 |
6.2 案例简介 |
6.2.1 企业概况 |
6.2.2 企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
6.3 案例分析 |
6.3.1 企业分层能力体系的构建研究 |
6.3.2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能力变化特点研究 |
6.3.3 转型的类型和作用机理分析 |
6.3.4 动态环境中企业成长的过程研究 |
6.4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4.1 研究结论 |
6.4.2 对于企业成长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成果的意义 |
7.3 研究的局限 |
7.4 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1:meta文献研究中具体能力要素统计 |
附录2:案例描述:S公司能力演进和转型成长的十年历程 |
1-1 创业期(2002年-2003年) |
1-2 成长期(2004年-2005年) |
1-3 成熟期(2006年-2007年) |
1-4 蜕变和转型期(2008年-2011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手机产业环境和竞争状况分析 |
1.1 外部社会环境PEST 分析 |
1.1.1 经济环境 |
1.1.2 社会文化环境 |
1.1.3 技术环境 |
1.1.4 政治法律环境 |
1.2 中国手机产业的基本状况 |
1.2.1 中国手机产业的历史 |
1.2.2 中国手机厂商的发展模式 |
1.2.3 中国手机制造业集聚效应明显 |
1.2.4 中国手机厂商产品大量出口 |
1.3 中国手机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1.3.1 国内手机消费者需求旺盛,市场容量巨大 |
1.3.2 中国手机厂商在与国外厂商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
1.3.3 中国手机厂商研发力量薄弱,依靠上游手机设计公司提供方案 |
1.3.4 上游的手机芯片和操作系统受制于人 |
1.3.5 新加入的无牌手机对中国手机厂商的冲击非常大 |
1.3.6 运营商定制比例将会不断上升 |
1.3.7 渠道客户议价能力将会不断上升 |
1.3.8 手机技术更新淘汰快,3G 即将启动 |
第二章 手机产业价值链利润区分析 |
2.1 中国手机产业价值链 |
2.2 价值链中枢:手机设计公司 |
2.2.1 手机设计公司成为中国手机行业的驱动力和利润区 |
2.2.2 手机设计公司与手机厂商的利益分配模式 |
2.2.3 手机设计公司与手机产业价值链成员的冲突和问题 |
2.3 未来手机产业价值链核心――运营商 |
2.3.1 日本与中国手机行业对比 |
2.3.2 日本运营商手机定制模式给我国手机企业的经验 |
2.4 手机芯片供应商 |
2.4.1 手机芯片新势力――台湾联发科技 |
2.4.2 中国本土手机芯片厂商――展讯科技 |
2.4.3 联发科技和展讯的出现打破了芯片供应格局 |
2.5 手机渠道商 |
2.6 台湾的低成本手机代工厂 |
2.7 国内手机品牌厂商 |
2.7.1 来自家电行业的TCL |
2.7.2 来自PC 行业的联想 |
2.7.3 来自通讯终端制造业的波导 |
2.7.4 同样来自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中兴通讯 |
2.7.5 国内手机企业整体SWOT 分析 |
2.8 华为移动的现状和在国内手机产业链的地位 |
2.8.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
2.8.2 华为移动的发展历史 |
2.8.3 华为移动在中国国内手机产业链中的位置 |
2.9 从企业竞争到产业链竞争 |
2.9.1 运营商定制模式整合产业链 |
2.9.2 第三代移动通讯变革机遇下的手机产业链重整 |
2.9.3 手机产业链横向整合 |
2.9.4 手机经销商后向一体化整合产业链 |
第三章 产业层面的竞争策略分析 |
3.1 基于产业层面的波特竞争战略分析 |
3.1.1 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 |
3.1.2 波特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
3.1.3 波特的专一化,集中一点战略 |
3.1.4 华为移动的专一化,集中一点竞争战略 |
3.2 技术变革的理论分析 |
3.2.1 手机产品的特点 |
3.2.2 手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3.2.3 技术断裂对手机企业战略的影响 |
3.2.4 华为移动的产品组合战略 |
3.2.5 华为移动3G 技术路线:以WCDMA 为主 |
3.3 手机企业的技术研发策略 |
3.3.1 领先型技术战略 |
3.3.2 跟随型技术战略 |
3.3.3 模仿型技术战略 |
3.3.4 “填空隙”战略 |
3.3.5 合作研制战略 |
3.3.6 研发设计外包战略 |
3.3.7 华为移动技术战略: 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合作开发 |
第四章 手机企业市场层面分析 |
4.1 竞争对手分析 |
4.1.1 摩托罗拉的战略分析 |
4.1.2 诺基亚的战略分析 |
4.1.3 三星的战略分析 |
4.1.4 台湾宏达电子的蓝海战略 |
4.1.5 手机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4.2 手机的终端顾客需求分析 |
4.2.1 马斯洛的需求动机理论和产品三层次理论 |
4.2.2 细分市场的顾客分析 |
4.2.3 手机用户购买动机分析 |
4.3 华为移动的运营商大客户需求分析 |
4.3.1 中国移动 |
4.3.2 中国电信 |
4.3.3 中国网通 |
4.3.4 中国联通 |
4.4 华为企业核心资源分析 |
4.5 华为移动的SWOT 分析 |
4.5.1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优势分析 |
4.5.2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劣势分析 |
4.5.3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机会分析 |
4.5.4 华为移动在手机行业的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华为移动通讯的技术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 |
5.1 技术研发策略 |
5.1.1 建立产品定义规划部门 |
5.1.2 加强手机上层软件研发 |
5.1.3 加快产品研发周期、加大新产品推出频度 |
5.1.4 加强3G 手机终端核心芯片研发 |
5.2 华为移动的市场策略 |
5.2.1 品牌策略 |
5.2.2 多种渠道并行的渠道策略 |
5.2.3 撇脂定价和梯度递减价格策略 |
5.2.4 3G 和双模手机的产品策略 |
5.3 发挥“土狼”优势,整合国内手机产业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4)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战略管理概述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2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3 我国3G发展概述 |
3.1 3G 概述 |
3.2 全球3G业务发展现状 |
3.3 我国3G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3.4 我国3G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
3.5 我国3G市场规模预测 |
4 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自身资源分析 |
4.3 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
5 战略选择的实施建议 |
结束语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5)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网络经济概述 |
第一节 网络经济的兴起 |
一、 网络经济产生的背景:美国新经济 |
二、 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 |
三、 网络经济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网络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
一、 网络经济辨析 |
二、 网络经济的内涵 |
三、 网络经济的特点 |
第三节 网络经济的经济运行 |
一、 网络经济运行的技术基础--互联网简介 |
二、 网络经济运行的经济规则--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
三、 网络经济运行中的价格关系--价格体系的新发展 |
四、 网络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 |
第四节 网络经济的经济增长 |
一、 网络经济与经济增长 |
二、 经济增长的动因--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 |
三、 网络经济的经济增长动因分析 |
第五节 网络经济的经济效率 |
一、 网络经济与经济效率 |
二、 网络经济的资源配置--对市场试错的新注解 |
三、 网络经济的资源配置特点 |
四、 网络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
第二章 企业竞争的网络经济平台 |
第一节 竞争新空间:网络经济平台 |
一、 网络经济平台的内涵 |
二、 网络经济平台的组成 |
三、 网络经济平台上企业竞争的新特点 |
第二节 网络经济平台与传统市场的结构对接 |
一、 结构对接的动力:网络经济平台的结构效应 |
二、 结构效应的主要表现 |
三、 结构对接必须避免的结构性问题 |
四、 结构对接的一些思考 |
第三节 竞争平台的网络外部性 |
一、 外部性的经济学解释 |
二、 网络外部性 |
三、 网络外部性引致的竞争效应 |
第四节 网络经济平台上的市场均衡 |
一、 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需求曲线 |
二、 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供给曲线 |
三、 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市场均衡:动态经济过程分析 |
第三章 基于网络经济平台的战略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一、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二、 经济环境分析 |
三、 社会环境分析 |
四、 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分析:对波特框架的一个改进 |
一、 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 |
二、 互联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三、 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产业结构分析 |
第三节 市场结构分析:竞争性垄断市场 |
一、 网络经济平台上的市场定义 |
二、 市场结构与竞争的一般性分析 |
三、 对市场结构划分的再探讨 |
四、 网络经济中的竞争性垄断 |
第四节 价值网分析 |
一、 从企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链 |
二、 从传统的价值链到数字化价值链 |
三、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
四、 价值网分析:以苹果电脑为例 |
第四章 标准竞争战略 |
第一节 竞争战略:理论回顾、逻辑比较与战略创新 |
一、 竞争战略的理论回顾 |
二、 竞争战略的逻辑比较 |
三、 顾客导向的战略创新:标准竞争战略形成的理论推导 |
第二节 标准竞争中的战略定位--标准竞争战略 |
一、 市场竞争的动态演进与竞争战略定位 |
二、 标准竞争的进一步分析 |
三、 标准竞争战略的内涵探讨 |
第三节 标准竞争战略的核心:产业标准 |
一、 产业标准及其来源 |
二、 网络经济平台上的广义标准 |
三、 标准在竞争中的战略意义 |
四、 标准的效率贡献--兼容性的库诺特分析 |
五、 标准的兼容性决策 |
第四节 标准竞争战略的基础:用户安装基础 |
一、 用户安装基础的结构形式--用户网络 |
二、 用户安装基础的战略价值--顾客关系资产 |
三、 用户安装基础的维持机制--转移成本 |
四、 用户安装基础的经济法则--需方规模经济 |
五、 用户安装基础的形成过程--用户预期协调 |
第五节 四种基本的标准竞争战略 |
一、 标准主导战略 |
二、 标准挑战战略 |
三、 标准推广战略 |
四、 标准兼容战略 |
第五章 标准竞争战略的策略选择 |
第一节 竞争力导向的CS经营策略 |
一、 CS经营的内涵 |
二、 CS经营与企业竞争力 |
三、 CS经营体系 |
第二节 标准竞争中的联盟策略 |
一、 战略联盟的内涵 |
二、 战略联盟的贡献分析 |
三、 标准竞争中的战略联盟方式 |
第三节 产品主流化策略 |
一、 产品主流化的内涵 |
二、 产品主流化与竞争合流的动态比较 |
三、 产品主流化策略的实施 |
第四节 动态竞争中的次动者优势策略 |
一、 次动者优势 |
二、 次动者优势形成的战略背景分析 |
三、 构筑次动者优势的竞争策略 |
第五节 信息产品的多重价格策略 |
一、 信息产品:成本构成与定价难题 |
二、 信息产品的单一垄断价格--定价依据与效率损失 |
三、 信息产品的多重价格定价模式 |
四、 信息产品多重价格的实施策略--版本差异化策略 |
参考文献 |
作者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四、南方高科:从2亿到50亿的飞跃(论文参考文献)
- [1]期限错配下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及防范研究——以辉山乳业为例[J]. 孙永彩,蔡亮. 财会通讯, 2021(08)
- [2]基于能力系统演进视角的企业转型成长过程研究[D]. 祝锦祥. 东华大学, 2014(03)
- [3]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研发策略和市场策略分析[D]. 周万木.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1)
- [4]广东电信3G发展战略研究[D]. 任浩.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5]网络经济平台上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黄璐. 四川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