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性木素磺酸盐GCL2对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婉晨[1](2017)在《含Cl-混凝土模拟液中碳钢腐蚀及环保型缓蚀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寿命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Cl-对钢筋的侵蚀是影响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添加缓蚀剂是一种抑制钢筋腐蚀的有效手段,目前常用的高效缓蚀剂多为亚硝酸盐等毒性较大的无机类缓蚀剂,对环境危害较大。因此,开展含Cl-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碳钢腐蚀行为及绿色低毒缓蚀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电化学测试技术、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模拟混凝土孔隙液中Cl-对Q235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缓蚀剂性能的基础。通过动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静态失重等方法比较了四硼酸钠、葡萄糖酸锌、木质素磺酸钠及三乙醇胺四种缓蚀剂对碳钢腐蚀的抑制能力;针对缓蚀性能较好、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木质素磺酸钠,进一步研究其在碳钢表面的吸附与缓蚀机理。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碳钢在含Cl-混凝土模拟孔隙液中的钝化行为受到抑制,随着Cl-浓度的增加,钝化过程受抑制的程度及钝化膜的破坏程度增加,发生点蚀的临界Cl-浓度为0.04 mol/L。(2)四种缓蚀剂对碳钢在含氯混凝土模拟孔隙液中的腐蚀均具有一定的缓蚀作用,按照缓蚀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木质素磺酸钠>葡萄糖酸锌>四硼酸钠>三乙醇胺。(3)木质素磺酸钠是在钢筋混凝土体系中具有很好缓蚀效果的绿色缓蚀剂,添加0.0015 mol/L木质素磺酸钠,碳钢耐点蚀的最高Cl-浓度可达0.2 mol/L;在含0.08 mol/L Cl-的混凝土模拟液中其缓蚀率为95.8%。(4)木质素磺酸钠属于吸附型缓蚀剂,其在碳钢表面吸附过程基本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木质素磺酸钠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以化学吸附为主的混合吸附,吸附过程属于放热过程。吸附过程主要的热力学参数值:△Gm为-36.4 kJ/mol,△Hm为-45.2 kJ/mol,△Sm为-21.78 J/mol。木质素磺酸钠分子在碳钢表面具有多吸附中心,既有化学吸附,也有物理吸附,分子内的协同效应使木质素磺酸钠具有较好的缓蚀效果。(5)硅酸钠可提高木质素磺酸钠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硅酸钠形成的沉淀膜加速了木质素磺酸钠的成膜,使表面膜层更致密,覆盖性更强。在含0.08 mol/L Cl-的混凝土模拟液中添加0.0005 mol/L木质素磺酸钠与0.0005 mol/L硅酸钠,缓蚀率可达98.8%。
刘军海[2](2015)在《改性木素磺酸盐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改性木素磺酸盐的应用研究现状,对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展望应用前景。
何毅,徐中浩,陈航宇,唐艳丽,陈丹[3](2013)在《金属材料防腐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外金属防腐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介绍了缓蚀剂、金属镀层以及金属涂层防腐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金属防腐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张展[4](2013)在《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及其对凝结水系统的保护》文中研究指明十八胺(ODA)是一种具有良好成膜特性的薄膜胺,可以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憎水性保护膜,隔绝空气和水与金属的直接接触,是欧美国家广泛使用的凝结水系统保护剂。然而,由于ODA不溶于水,分散性差,很难扩散到远距离金属表面。欧美国家的解决办法是将ODA季铵化或用乳化剂乳化,但其易分解形成酸性产物,必须与中和胺共用。此法在我国没有试验成功,发电厂对凝结水系统一直采用水合联氨保护。为了提高ODA的保护性,本工作根据超分子化学原理,将ODA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结合,研制了超分子缓蚀剂。重点研究了高速搅拌法和胶体研磨法超分子制备工艺,采用单因素法分析了主客体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三个因素对包合率的影响,得出超速搅拌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主客体摩尔比2:1,反应温度75℃,搅拌时间18h;胶体研磨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主客体摩尔比2:1,热处理温度75℃,搅拌时间15min。紫外、红外、核磁及XRD分析表明,在两种条件下均生成了超分子缓蚀剂,超速搅拌法在此条件下的包合率为32.71%,胶体磨法的包合率为58.33%。胶体研磨法制备工艺相对简便,且包合率明显高于超速搅拌法。采用相溶解度法分析了包合物的包合比以及HP-β-CD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当水溶液中HP-β-CD在0110-4mol/L的低浓度范围内,生成物的包合比为1:1;当水溶液中HP-β-CD浓度在410-41.210-3mol/L范围时,生成物的包合比为1:2。随着水溶液中HP-β-CD浓度增加,ODA在水中的溶解度上升趋势明显,且在810-3mol/L HP-β-CD时达到最大值,此时ODA浓度为2.5610-3mol/L,增溶达到12.85倍。在此基础上,结合核磁共振、红外以及计算机软件Chem3D,对超分子缓蚀剂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接触角法测定了缓蚀剂膜的形成,在40℃,含1000ppmODA的无水乙醇溶液中,浸渍24小时,在碳钢表面生成的不可见膜的接触角接近120°,疏水性能良好。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法及交流阻抗法研究了ODA和超分子缓蚀剂在模拟凝结水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在添加浓度为0500ppm的范围内,超分子缓蚀剂的缓蚀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且缓蚀率明显高于ODA。
王国瑞[5](2010)在《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缓蚀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金属腐蚀问题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虽然不可避免,但却是可以防护和减缓的。目前金属的防腐技术主要有应用耐蚀材料、表面涂层防腐蚀技术、添加缓蚀剂和电化学防护等。其中添加缓蚀剂的方法是一种简单、价廉、适用性强的防腐蚀手段。在众多的缓蚀剂中,实用的缓蚀剂多是由含有N、O、S、P等易提供孤对电子的原子或不饱和键的活性基团构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氮类缓蚀剂是近年来研究最多的一类缓蚀剂。本文主要合成了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席夫碱化合物,其中水溶性席夫碱化合物包括:5-磺酸钠水杨醛-2-吡啶甲酰腙席夫碱(H2B)、5-磺酸钠水杨醛-3-吡啶甲酰腙席夫碱(H3B)和5-磺酸钠水杨醛-4-吡啶甲酰腙席夫碱(H4B)三种;油溶性席夫碱化合物包括:邻香草醛-2-吡啶甲酰腙席夫碱(L2B)、邻香草醛-3-吡啶甲酰腙席夫碱(L3B)和邻香草醛-4-吡啶甲酰腙席夫碱(L4B)三种。并通过失重法、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电化学方法和扫描电镜分析法研究了它们对不同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全文可分为综述、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三部分。在综述部分,介绍了缓蚀剂的定义和分类,其中主要归纳总结了绿色缓蚀剂的制备、应用研究现状,以及不同介质中常用的不同类型的金属缓蚀剂,并且讨论了不同介质中铜和碳钢缓蚀剂的研究进展。在量子化学计算部分,用ChemOffice2004程序包在不施加任何对称性限制的条件下,构建六种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的初始分子结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算法,用Gaussian 03程序对以上构建的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并在B3LYP/6-31G*水平对已优化分子进行了计算,可以得到分子的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并运用SPSS Statistics 17.0数学统计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将六种席夫碱化合物的量化参数与论文实验部分失重法得到的缓蚀效率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六种化合物的缓蚀效率与EHOMO、ELUMO与EHOMO之差、氮氧原子净电荷、分子偶极距(D)和热力学参数关系很密切。预测水溶性和油溶性席夫碱化合物的缓蚀能力次序分别是H4B>H3B>H2B和L2B>L4B>L3B。在实验部分,首先,利用x-吡啶甲酸甲酯(x=2,3,4)与水合肼反应合成x-吡啶甲酰肼;再以精制水杨醛、精制苯胺、浓硫酸和无水碳酸钠为原料,合成了5-磺酸钠水杨醛;5-磺酸钠水杨醛与x-吡啶甲酰肼反应合成了三种水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化合物;邻香草醛与取代吡啶甲酰肼反应合成了三种油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化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热重(TG/DTG)分析及元素分析法对所合成七种化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其次,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方法和扫描电镜分析法分别研究了三种水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化合物对铜在中性溶液(3.5% NaCl)和Q235碳钢在酸性溶液(1mol/L盐酸)中的缓蚀行为:失重实验表明三种化合物对两种金属均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缓蚀效率可达95.21%,缓蚀效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缓蚀能力大小顺序是:H4B>H3B>H2B;验证了上述量化计算结论的正确性;极化曲线法表明在35℃时,75mg/L为三种水溶性酰腙化合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同时表明它们都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交流阻抗实验表明三种水溶性酰腙化合物在抑制两种金属腐蚀的过程中并未发生分解;扫描电镜SEM图显示三种化合物在铜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完整的吸附膜,有效地抑制了两种金属在腐蚀介质中的溶解。再次,结合三种油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化合物的溶解特性,以无水乙醇作溶剂,采用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技术,通过失重法、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循环伏安法和扫描电镜分析法,研究了自组装膜铜电极在中性介质中(3.5% NaCl)和自组装膜Q235碳钢电极在酸性介质(1mol/L盐酸)中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三种油溶性酰腙化合物对两种金属均有良好的缓蚀作用,缓蚀效率可达90.58%,缓蚀能力大小顺序:L2B>L4B>L3B;常温条件下,三种化合物自发地在两种金属表明形成一层致密、完整的吸附膜,有效地抑制了金属的溶解;它们都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在自组装膜和腐蚀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分解。最后,研究了在1mol/L盐酸介质中,水溶性缓蚀剂在Q235碳钢表面的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行为,吸附热力学中的Bockirs置换模型和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水溶性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均为放热、熵减的过程,吸附源于熵驱动和焓驱动的共同作用;通过阴极强极化的析氢电流衰减曲线法和比色分析法来研究水溶性缓蚀剂在Q235碳钢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表明,水溶性缓蚀剂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在碳钢表面形成一层吸附稳定性良好的保护膜;吸附模型分析发现水溶性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遵从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标准自由能均为负值,表明化合物可以自发的吸附在Q235碳钢表面,对碳钢起到缓蚀作用。
王国瑞,刘峥,刘二喜,刘宝玉[6](2009)在《绿色缓蚀剂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概述了有机、无机绿色缓蚀剂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新型绿色缓蚀剂的制备方法和技术,绿色缓蚀剂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了提高缓蚀剂绿色化程度的方法和途径。
苏文娜[7](2009)在《可生物降解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使用缓蚀剂是工业最有效的防腐蚀措施之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用缓蚀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开发对环境友好的可生物降解缓蚀剂已成为水处理行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水处理缓蚀剂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明确了水处理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就目前水处理常用缓蚀剂,进行了总结。本论文从分子设计的角度,以多胺(乙二胺、二乙烯三胺)、葡萄糖、亚磷酸为原料,通过曼尼希反应,合成了两种胺基葡萄糖膦酸缓蚀剂(EGP、DTGP),并利用化学分析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1H、13C、31P-NMR)等手段确定了合成产物的结构。本文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胺基葡萄糖膦酸的最佳反应条件及物料比,并用静态失重法、极化曲线、碳酸钙沉积法以及生化耗氧量(BOD)等方法对合成产物的缓蚀阻垢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和测试。结果表明:1.目标分子为一种单亚甲基膦酸取代的胺基葡萄糖膦酸,与常见水处理有机膦缓蚀剂相比,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生物降解性与聚天门冬氨酸和聚环氧琥珀酸接近,属于低磷的环境友好型水处理缓蚀剂。2.胺基葡萄糖膦酸EGP和DTGP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缓蚀效果与无机缓蚀剂钼酸钠、钨酸钠相当,同时与钨酸钠、钼酸钠还具有良好的复配增效作用,以1:1复合使用时,缓蚀效率由原来的56%提高到90%以上。极化曲线法证明该缓蚀剂主要是通过抑制金属的阴极和阳极反应而起到缓蚀作用。
李雪松[8](2008)在《造纸废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浓缩法造纸废液处理技术投资大、能耗高、资源化收益低及中小型企业难于实施等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提出能够有效分离木质素的碱析分离法造纸废液处理技术,并对木质素的改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体系pH值、碱析剂加入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木质素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木质素磺酸盐与钙离子间络合作用影响显着,碱析分离法的优化条件为:pH值为11-13,钙离子加入量8g/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0min。对分离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可知,所得分离产物与木质素磺酸盐的结构近似,为一系列木质素磺酸盐的混合物。研究了木质素的磺化改性方法,得出了以亚硫酸钠为磺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预氧化磺化工艺。预氧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氧化剂用量为木质素磺酸钠用量的5%,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h。磺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亚硫酸钠用量为木质素磺酸钠用量的60%-80%,体系pH值为10-12,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5h。通过缓蚀协同效应研究,利用分离产物制备了一种缓蚀剂,其优化组分(以质量计)为,木质素磺酸钠:苯甲酸铵:VC:钨酸钠:硫酸锌:硫脲:六次甲基四胺=1:1:0.6:0.3:0.8:0.8:0.4。在模拟水介质中,对复配缓蚀剂进行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和化学阻抗图分析可知,该缓蚀剂属于碳钢的以阳极为主的混合性缓蚀剂,随着缓蚀剂浓度增加,其对碳钢的保护作用增大。
任以伟[9](2007)在《造纸黑液木质素的接枝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如何有效地利用造纸黑液的角度出发,对木质素进行接枝改性,利用木质素本身的结构特征,再通过接加功能化基团,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缓蚀阻垢作用,酸性体系中的缓蚀作用,以及油水破乳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石灰预处理法比直接酸析法能提高木质素得纯度,降低灰分,利于接枝反应。以产率为表征量,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木质素与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阳离子单体(DMDAAC)的接枝共聚反应,得出最优试验条件为:每克木质素单体用量比为6gAM-0.5mlDMDAAC,引发剂用量为0.5g-1.0ml,反应温度为7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温度的提高,接枝聚合物的粘度下降,表明分子量下降,对木质素的链增长不利,但是产率提高。缓蚀阻垢作用实验表明,木质素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作阻垢剂时.,其阻垢效果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浓度达到400ppm时,达到100%。而三元共聚物阻垢效果不明显,甚至还有一定的促进结垢的趋势。木质素三元共聚物在自来水体系的缓蚀作用不明显。在10%HCl及25℃和80℃体系中,木质素的三元接枝共聚的缓蚀效率均可达到96%,并探讨了其缓蚀作用机理。表面活性研究得知,阳离子木质素接枝共聚物的水溶性良好,随着浓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质量浓度达到0.3%后,水溶液表面张力变化不大,趋于平稳,HLB值为9-10。作为武钢废油渣处理的破乳剂,机械油的回收率为: >34%;可燃性固体渣为:<20%;铁氧化物回收率为:<10%。废油渣中的资源可以充分被分离利用。
杨开吉,苏文强,沈静[10](2006)在《造纸副产品木素磺酸盐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木素磺酸盐是造纸工业的副产品,优良的物化特性使其在许多行业得到应用。本文综述了木素磺酸盐在农业、工业设备保养、建筑业、石油工业和其它一些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二、改性木素磺酸盐GCL2对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木素磺酸盐GCL2对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Cl-混凝土模拟液中碳钢腐蚀及环保型缓蚀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
1.2 钢筋的钝化与去钝化 |
1.2.1 钢筋钝化膜的生成及成分 |
1.2.2 氯离子对钢筋腐蚀行为的影响 |
1.3 缓蚀剂在钢筋混凝土体系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1 无机类缓蚀剂 |
1.3.2 有机类缓蚀剂 |
1.4 缓蚀剂研究常用方法 |
1.4.1 动电位极化 |
1.4.2 电化学阻抗谱 |
1.4.3 Mott-Schottky曲线 |
1.4.4 零电荷电位 |
1.4.5 X射线衍射技术 |
1.4.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1.4.7 失重法 |
1.5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体系 |
2.1.1 试样制备 |
2.1.2 溶液体系 |
2.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
2.2.1 电化学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
2.2.1.1 极化曲线测试 |
2.2.1.2 电化学阻抗谱 |
2.2.1.3 Mott-Schottky分析 |
2.2.1.4 零电荷电位分析 |
2.2.2 表面分析方法 |
2.2.2.1 XRD检测 |
2.2.2.2 SEM观测 |
2.2.3 失重法 |
第三章 混凝土模拟孔隙液中氯离子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
3.1 开路电位 |
3.2 表面分析 |
3.2.1 表面形貌与成分分析 |
3.2.2 XRD分析 |
3.3 动电位极化曲线 |
3.4 阻抗谱分析 |
3.5 半导体性质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种缓蚀剂对碳钢在含氯混凝土模拟孔隙液中的缓蚀作用 |
4.1 缓蚀剂的选择 |
4.2 四硼酸钠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4.2.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2.2 电化学阻抗谱 |
4.3 葡萄糖酸锌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4.3.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3.2 电化学阻抗谱 |
4.4 木质素磺酸钠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4.4.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4.2 电化学阻抗谱 |
4.5 三乙醇胺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
4.5.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5.2 电化学阻抗谱 |
4.6 静态浸泡失重分析 |
4.7 不同缓蚀剂缓蚀性能比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质素磺酸钠对碳钢缓蚀及吸附行为研究 |
5.1 红外光谱表征木质素磺酸钠 |
5.2 等温吸附模型 |
5.3 温度对木质素磺酸钠缓蚀性能及吸附行为的影响 |
5.3.1 温度对木质素磺酸钠缓蚀性能的影响 |
5.3.2 不同温度下木质素磺酸钠的吸附行为 |
5.3.3 参数分析与讨论 |
5.4 表面形貌分析 |
5.5 零电荷电位测试 |
5.6 吸附机理讨论 |
5.7 硅酸盐对木质素磺酸钠缓蚀性能的影响 |
5.7.1 动电位极化曲线 |
5.7.2 电化学阻抗谱 |
5.7.3 表面形貌 |
5.7.4 机理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金属材料防腐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缓蚀剂 |
2 金属镀层 |
2.1 化学镀镍 |
2.2 微弧氧化 |
2.3 镀铜 |
2.4 磷化 |
3 涂层防腐 |
4 结束语 |
(4)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及其对凝结水系统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超分子化学 |
1.2.1 超分子化学的定义 |
1.2.2 超分子化学的发展 |
1.2.3 超分子分子包合技术 |
1.2.4 包合材料 |
1.2.5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 |
1.2.6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
1.2.7 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
1.2.8 包合比的测定 |
1.2.9 包合物热力学参数的 |
1.3 缓蚀剂概述 |
1.3.1 缓蚀剂的定义 |
1.3.2 缓蚀剂的发展 |
1.3.3 缓蚀剂的分类 |
1.3.4 缓蚀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6 缓蚀剂的发展方向 |
1.4 缓蚀剂性能评价 |
1.4.1 重量法 |
1.4.2 电化学分析法 |
1.4.3 其他方法 |
1.5 本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器材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用品 |
2.3 实验方法 |
2.3.0 HP-β-CD 的制备 |
2.3.1 反应装置图 |
2.3.2 HP-β-CD 的取代度测定 |
2.3.3 ODA/HP-β-CD 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 |
2.3.4 包合率的测定 |
2.3.5 超分子缓蚀剂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的测定 |
2.3.6 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
2.3.7 缓蚀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2.4 测试表征方法 |
2.4.1 红外测试 |
2.4.2 X 射线衍射 |
2.4.3 核磁共振 |
2.4.4 紫外测试 |
2.4.5 接触角测试 |
2.4.6 自修复测试 |
第三章 HP-β-CD/ODA 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HP-β-CD 的鉴定 |
3.2.1 红外分析 |
3.2.2 XRD 衍射分析 |
3.3 HP-β-CD 的取代度的测定 |
3.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4 HP-β-CD 与 ODA 进行匹配的理论可行性 |
3.5 包合率的测定 |
3.6 超速搅拌法制备超分子缓蚀剂 |
3.6.1 主客体摩尔比对包合率的影响 |
3.6.2 水浴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 |
3.6.3 搅拌时间对包合率的影响 |
3.7 胶体磨法制备超分子缓蚀剂 |
3.7.1 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对包合率的影响 |
3.7.2 时间对包合率的影响 |
3.7.3 热处理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 |
3.8 小结 |
第四章 HP-β-CD/ODA 超分子缓蚀剂物相的鉴定及结构探讨 |
4.1 引言 |
4.2 HP-β-CD/ODA 超分子缓蚀剂的鉴定 |
4.2.1 核磁分析 |
4.2.2 红外分析 |
4.2.3 XRD 分析 |
4.2.4 UV 分析 |
4.3 相溶解度法 |
4.3.1 包合比 |
4.3.2 包合常数 |
4.4 超分子缓蚀剂结构的探讨 |
4.5 小结 |
第五章 超分子缓蚀剂缓蚀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预膜时间的确定 |
5.3 失重法研究超分子缓蚀剂的缓蚀性能 |
5.3.1 不同浓度下缓蚀剂的缓蚀性能 |
5.3.2 不同温度下缓蚀剂的缓蚀性能 |
5.4 缓蚀剂电化学性能研究 |
5.4.1 不同浓度的极化曲线测定结果 |
5.4.2 电化学阻抗分析 |
5.5 超分子缓蚀剂的自修复能力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5)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缓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缓蚀剂的分类 |
1.1.1 按化学组成分类 |
1.1.2 按电化学机理分类 |
1.1.3 按物理化学机理分类 |
1.1.4 按应用介质分类 |
1.2 绿色缓蚀剂的制备、应用研究现状 |
1.2.1 合成型缓蚀剂 |
1.2.2 天然型缓蚀剂 |
1.2.3 油田型缓蚀剂 |
1.2.4 建筑型缓蚀剂 |
1.2.5 海水型缓蚀剂 |
1.2.6 复配型缓蚀剂 |
1.3 铜缓蚀剂研究进展 |
1.3.1 铜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的应用 |
1.3.2 铜缓蚀剂在中性介质中的应用 |
1.3.3 铜缓蚀剂在碱性介质中的应用 |
1.4 碳钢缓蚀剂研究进展 |
1.4.1 碳钢缓蚀剂在酸性介质中的应用 |
1.4.2 碳钢缓蚀剂在中性介质中的应用 |
1.4.3 碳钢缓蚀剂在碱性介质中的应用 |
1.5 缓蚀剂性能评价及机理研究方法 |
1.5.1 电化学方法 |
1.5.1.1 塔菲尔极化曲线法 |
1.5.1.2 线性极化曲线法 |
1.5.1.3 弱极化区极化曲线法 |
1.5.1.4 电阻法 |
1.5.1.5 交流阻抗法 |
1.5.1.6 恒电量法 |
1.5.2 非电化学方法 |
1.5.2.1 失重法 |
1.5.2.2 X射线能谱分析法(XPS) |
1.5.2.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谱法(SERS) |
1.6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
1.6.1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主要目标 |
1.6.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特色 |
1.6.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2.3.1 取代吡啶甲酰肼的合成 |
2.3.2 5-磺酸钠水杨醛(HQ)的合成 |
2.3.3 油溶性邻香草醛取代吡啶甲酰腙缓蚀剂的合成 |
2.3.4 水溶性5-磺酸钠水杨醛取代吡啶甲酰腙缓蚀剂的合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目标化合物的性状 |
2.4.2 目标化合物的红外光谱(IR)分析 |
2.4.3 目标化合物的元素分析 |
2.4.4 化合物的紫外光谱(UV)分析 |
2.4.5 化合物的热重(TG/DTG)分析 |
2.4.6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构效关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优化分子几何构型 |
3.3.2 前线轨道分布 |
3.3.3 缓蚀效率与量子化学参数的关系 |
3.3.3.1 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
3.3.3.2 缓蚀效率与前线轨道能的相关性 |
3.3.3.3 缓蚀效率与氮氧净电荷数、分子偶极矩的相关性 |
3.3.3.4 缓蚀效率与热力学参数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的缓蚀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试片测试前处理方法 |
4.3.2 失重法 |
4.3.3 塔菲尔极化曲线法 |
4.3.4 交流阻抗法 |
4.3.5 扫描电镜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水溶性取代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在3.5% NaCl溶液中对铜缓蚀行为研究 |
4.4.1.1 失重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1.2 塔菲尔极化曲线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1.3 交流阻抗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1.4 扫描电镜分析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2 水溶性酰腙缓蚀剂在1mol/L 盐酸溶液中对碳钢缓蚀行为研究 |
4.4.2.1 失重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2.2 塔菲尔极化曲线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2.3 交流阻抗法评价缓蚀行为 |
4.4.2.4 扫描电镜分析法评价缓蚀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化合物自组装膜对铜、碳钢缓蚀作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5.3 试片的前处理及自组装膜的制备方法 |
5.4 缓蚀性能测试方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油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自组装膜在3.5% NaCl溶液中对铜缓蚀性能研究 |
5.5.1.1 失重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1.2 塔菲尔极化曲线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1.3 交流阻抗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1.4 循环伏安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1.5 扫描电镜分析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2 油溶性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自组装膜在1mol/L 盐酸溶液中对Q235碳钢缓蚀性能研究 |
5.5.2.1 失重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2.2 塔菲尔极化曲线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2.3 交流阻抗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2.4 循环伏安法评价缓蚀行为 |
5.5.2.5 扫描电镜分析法评价缓蚀行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溶性缓蚀剂在Q235 碳钢表面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6.3 析氢电流衰减曲线法 |
6.4 比色分析法 |
6.5 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体系的吸附热力学 |
6.5.1 Bockirs置换模型在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
6.5.2 统计模型在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
6.6 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在Q235 碳钢试片上的吸附动力学 |
6.6.1 析氢电流衰减曲线法在缓蚀吸附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6.6.2 比色分析法在缓蚀吸附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6.7 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缓蚀剂的吸附模型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论文相关化合物结构图、名称及其缩写 |
附录Ⅱ:合成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及其核磁共振氢谱 |
附录Ⅲ: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的电化学参数数据表 |
(7)可生物降解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水处理缓蚀剂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无机缓蚀剂 |
1-2-2 有机缓蚀剂 |
1-2-3 水处理缓蚀剂研究发展趋势 |
1-3 环境友好型水处理缓蚀剂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1 环保型无机缓蚀剂 |
1-3-2 环保型有机缓蚀剂 |
1-3-3 天然化合物 |
1-4 Mannich 反应在水处理化学品开发中的应用 |
1-4-1 Mannich 反应机理 |
1-4-2 Mannich 反应的反应物探析 |
1-4-3 Mannich 反应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 |
1-5-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 主要化学试剂仪器 |
2-2 实验相关分析方法 |
2-2-1 无机磷含量的测定 |
2-2-2 缓蚀剂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
2-2-3 缓蚀机理研究方法 |
2-2-4 阻垢性能测试 |
2-2-5 产物生物可降解性能测试 |
2-3 产物结构表征方法 |
第三章 胺基葡萄糖膦酸缓蚀剂的合成 |
3-1 试验部分 |
3-1-1 胺基葡萄糖膦酸合成路线 |
3-1-2 合成方法 |
3-1-3 样品精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乙二胺葡萄糖膦酸(EGP)合成条件探讨 |
3-2-2 其他胺基葡萄糖膦酸缓蚀剂的合成 |
3-2-3 产物结构表征 |
3-2-4 磷含量的测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胺基葡萄糖膦酸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研究 |
4-1 胺基葡萄糖膦酸缓蚀性能研究 |
4-1-1 目标化合物的缓蚀性能研究 |
4-1-2 EGP、DTGP 与钼酸钠和钨酸钠缓蚀性能对比 |
4-1-3 EGP、DTGP 与其他无机缓蚀剂的复配协同效应研究 |
4-2 缓蚀机理研究 |
4-2-1 Tafel 极化曲线法测量 |
4-2-2 Tafel 极化曲线测量结果与讨论 |
4-2-3 极化曲线分析 |
4-3 阻垢效果评价 |
4-4 小结 |
第五章 胺基葡萄糖膦酸可生物降解性评价 |
5-1 试验所用水处理药剂 |
5-2 试验步骤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8)造纸废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木质素 |
1.1.1 天然木质素的结构 |
1.1.2 工业木质素磺酸盐结构 |
1.1.3 木质素磺酸盐的表面物化性质 |
1.2 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
1.2.1 造纸废水 |
1.2.2 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
1.3 工业木质素磺酸盐的改性方法 |
1.3.1 工业木质素磺酸盐的化学改性 |
1.3.2 工业木质素磺酸盐的物理改性 |
1.3.3 工业木质素磺酸盐的复合改性 |
1.4 木质素在工业上的主要应用 |
1.4.1 分散剂 |
1.4.2 絮凝剂 |
1.4.3 缓蚀剂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碱析分离法造纸废液处理技术研究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方法 |
2.3 仪器测试 |
2.3.1 红外光谱测试 |
2.3.2 热失重测试 |
2.3.3 水样的COD值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4.2 钙离子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4.3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4.4 反应时间对效果的影响 |
2.4.5 分离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4.6 分离产物的热失重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木质素磺化改性方法研究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方法 |
3.3 测试方法 |
3.3.1 流变性能测试原理 |
3.3.2 流变性能测试方法 |
3.3.3 流变性能的表示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磺化剂的选择 |
3.4.2 氧化剂的选择 |
3.4.3 氧化工艺条件的确定 |
3.4.4 预氧化磺化工艺的确定 |
3.5 小结 |
第四章 木质素磺酸盐缓蚀剂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1 实验药品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缓蚀剂配方设定原理 |
4.2.2 缓蚀剂配方选用原则 |
4.2.3 缓蚀剂配方选用要求 |
4.2.4 配方方案 |
4.3 缓蚀性能的评价 |
4.3.1 失重法评价缓蚀性能 |
4.3.2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 |
4.3.3 电化学阻抗法评价缓蚀性能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木质素磺酸钠的缓蚀性能 |
4.4.2 木质素磺酸钠的二元复配 |
4.4.3 木质素磺酸钠复配的正交试验 |
4.4.4 复配缓蚀剂在自来水中的缓蚀性能研究 |
4.4.5 碳钢在模拟溶液的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 |
4.4.6 碳钢在模拟溶液电化学阻抗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造纸黑液木质素的接枝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碱法造纸黑液 |
1.2 造纸黑液资源化的途径 |
1.3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 |
1.4 木质素的应用 |
1.5 选题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木质素的提取 |
2.1 引言 |
2.2 试剂和仪器 |
2.3 木质素的提取工艺 |
2.4 水分和灰分测定 |
2.5 原料木质素的主要性能指标 |
3 木质素接枝共聚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剂和仪器 |
3.3 接枝共聚反应 |
3.4 接枝共聚物的表征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中性水中的缓蚀阻垢性能 |
4.1 引言 |
4.2 试剂和仪器 |
4.3 阻垢剂的合成 |
4.4 阻垢性能测定 |
4.5 缓蚀性能测定 |
4.6 结果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在酸性介质中的缓蚀性能 |
5.1 引言 |
5.2 试剂和仪器 |
5.3 缓蚀剂的合成 |
5.4 缓蚀性能测定 |
5.5 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阳离子木质素接枝共聚物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6.3 表面张力测定 |
6.4 乳化性能测定 |
6.5 破乳处理武钢废油渣 |
6.6 结果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造纸副产品木素磺酸盐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农业上的应用 |
1.1 肥料增效剂 |
1.2 农药增效剂 |
1.3 土壤改良剂 |
2 在工业设备保养上的应用 |
3 在建筑业上的应用 |
4 在石油工业上的应用 |
5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5.1 胶粘剂 |
5.2 固体颗粒分散剂 |
5.3 造纸助剂 |
5.4 水处理剂 |
6 结 语 |
四、改性木素磺酸盐GCL2对碳钢缓蚀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Cl-混凝土模拟液中碳钢腐蚀及环保型缓蚀剂研究[D]. 谢婉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2]改性木素磺酸盐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刘军海. 纸和造纸, 2015(02)
- [3]金属材料防腐技术的研究进展[J]. 何毅,徐中浩,陈航宇,唐艳丽,陈丹. 应用化工, 2013(11)
- [4]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及其对凝结水系统的保护[D]. 张展.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5]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缓蚀行为研究[D]. 王国瑞. 桂林理工大学, 2010(03)
- [6]绿色缓蚀剂研究现状与展望[J]. 王国瑞,刘峥,刘二喜,刘宝玉. 腐蚀与防护, 2009(10)
- [7]可生物降解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苏文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09(12)
- [8]造纸废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 李雪松.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 [9]造纸黑液木质素的接枝改性及性能研究[D]. 任以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造纸副产品木素磺酸盐的应用[J]. 杨开吉,苏文强,沈静.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