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佣金制度的改革:渐进市场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周树[1](2020)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金融市场中起到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逐渐展开,目的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发挥金融市场自主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96年成立银行间拆借市场开始,到2019年改革贷款市场利率报价机制,距离实现“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与央行辅助调控引导利率”这一利率市场化最终目标越来越近。然而,定价权回归金融机构,必定会加剧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上市银行财报来看,银行业经营形势不容乐观,总资产回报率普遍下降,各大银行纷纷采取转型策略,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盈利。因此,探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利用好利率市场化这把“双刃剑”,有助于认清银行经营现状,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提升自身风险抵御能力,以适应今后金融业愈演愈烈的竞争浪潮。本文以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为主线展开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研究文献,从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出发,分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剖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机制;其次厘清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近十年发展状况,利用图表方式分析了银行各项指标变动趋势,从定性角度判断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冲击;然后采用固定效应计量模型,探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和稳健性分析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具有显着的冲击效应,银行收入结构变化对盈利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等结论;随后选取我国M银行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其盈利模式,找寻盈利下滑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要完善内部定价体系,打通银行内部利率传导渠道,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最终实现的基础;(2)推广银行经营战略的精细化发展,继续优化收入结构,提升中间业务盈利效率,切实提高银行盈利能力;(3)积极应对利率波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稳固自身发展。
董昱汶[2](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的探析》文中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促进我国金融行业良好发展的同时,短期内也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冲击,使得商业银行无法继续执行“存款立行”和“被动负债”的发展理念,过去我国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差来获得超额利润,然而业务同质化、单一化现象严重,过度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存量结构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利差收窄继而导致利润率持续降低,这不仅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贯穿在整个发展历程中,是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要想保证自身利润率处于较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业务转型来对收入结构进行调整,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收入结构,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之前学者在收入方面的研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收入总量和盈利能力上,本文重点研究收入结构问题。首先从“负债端”和“收入端”两种渠道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收入结构的作用机制,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进行分析。从负债端看,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不显着,方向是不确定的,需要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和检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方向为正;对城市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方向为负。从收入端看,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为正;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方向为正;对城市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有正有负,方向是不确定的,需要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和检验。接下来本文选取了 2003年至2017年共15年,5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共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折线图的形式分别展示了 2003-2017年我国不同类型银行RI(利息净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RC(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RO(其他收入与营业收入之比)的变化趋势,然后以15家上市商业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分别对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用RI来表示收入结构,利率市场化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用RC来表示收入结构,利率市场化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呈同方向变动关系;用RO来表示收入结构,利率市场化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呈波动变化关系。然后选取相关数据和度量收入结构、利率市场化的变量,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设定计量模型,对收入结构(RC)进行参数估计。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分别对收入结构的替代解释变量(RSV)、不同类型银行的收入结构(RC)以及新的利率市场化度量指标利率市场化综合指数(IRM)展开稳健性检验工作,接着是具体的实证论述。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最显着,其调整收入结构的效果最明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对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却不显着;除了利率市场化以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外部监管压力(CAR)、资产规模(AS)、资产收益率(ROA)、风险水平(NPL)、货币供给水平(M2)、宏观经济水平(GDP)等。最后是针对国内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对策和建议。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正处于分业经营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应注重通过实施综合化经营战略来实现收入结构的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保持营业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必须通过稳住利息净收入,扩展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开发其他收入,重视利率风险管理等方式来调整优化其收入结构,以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环境。
尹浚吏[3](2019)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是我国现有经济体系的重要因素,始终影响着我国资金、货币和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的实施。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得到了改革的红利,同时也面对着更严峻的考验。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银行对产品有了对产品自主定价的权利,从而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不断进行创新,构建了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是我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利率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较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们的金融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利率市场化肯定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影响,出现存贷利率不断缩小和利率不稳定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的商业银行之前一直因为利率受到管制而长期稳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造成存款竞争激烈、贷款风险加大等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理论和资料的分析,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现有情况,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润结构方面的问题。再通过某些商业银行近十年的报表数据,从利润和盈利这两方面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利率市场化程度严重影响银行利润情况这一结论,商业银行的收益率和非利息利润存在正比例则表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要加强非利息驱动创新型业务,同时在利率市场化下利息利润并没有非利息利润对银行业务发展产生的作用大,这一点提醒商业银行更要着重发展非利息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如果要增加盈利能力,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利息利润业务。
张东辉[4](2019)在《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比较》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金融脱媒现象严重,中国以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盈利模式亟需转型。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面临两个倒逼: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倒逼商业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要求其盈利模式由动员储蓄的基础功能发挥主导作用,拓展到配置资金的核心功能发挥主导作用,并为进一步拓展资源再配置、分散风险等派生功能,实现功能升级奠定基础;第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倒逼商业银行通过提升表内外业务收入和进行综合化经营两个途径来探索新的盈利结构。如何把商业银行盈利结构调整与其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提升有机结合,避免利率市场化中“脱实向虚”的倾向,是中国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并确保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盈利模式可持续的重要保障。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注。本论文:首先,在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的影响等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1)根据商业银行收益不能够独立于风险的特征及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两个倒逼,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风险统一到盈利模式的影响下,提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研究命题,试图寻找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异同及背后的体制与机制原因;(2)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风险等概念进行界定。将盈利模式分为“利差主导型”和“利差与中间业务平衡型”两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其衡量指标进行阐述;梳理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选择Z-SCORE作为风险衡量指标的依据;(3)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及风险的影响相关理论。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逻辑框架和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理论模型。(1)借助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刻画了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关系,以此为依据建立了贷款生产函数,构建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基本模型,并对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2)通过Cobb-Douglas函数体系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求解发现,二者存在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但由于受到市场垄断势力、外部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高限;(3)将Roy所提出的破产距离概念,引入到Altman企业风险的Z-SCORE模型,在厘清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的模型,使用统计学中概率分布函数对理论模型进行延展得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风险的影响主要通过业务收入波动实现。当商业银行业务收入波动较小时,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提高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潜在破产风险;当商业银行业务收入波动较大时,收入结构多元化程度提高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潜在破产风险。对盈利模式影响盈利能力与风险理论建模,弥补了该研究领域目前仅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不足的缺陷。第三,选取2005-2014年中国与4个发达国家、6个其他转轨国家各前2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1)从实体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阐述了不同金融主体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功能优势。(2)基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国家商业银行间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盈利结构与其他国家的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过度依附动员储蓄功能,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远远高于对比国家,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占据主要地位;二是在资本配置的核心功能方面,净息差与净利差较高,资本核心配置功能却较低;三是在派生功能方面,净费用及佣金占比较低,分散风险功能弱,其他收入占比低,规避风险、公司治理等衍生功能匮乏。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虽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也充满挑战。利用多个国家微观数据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风险进行描述性统计比较,弥补了现有描述性统计主要集中于不同国家银行业层面、中国与个别国家商业银行的简单对比,缺乏多国商业银行微观层面深入调查研究的不足。第四,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和银行破产概率作为商业银行衡量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的被解释变量,净息差、非利息收入占比、多元化收入结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使用GMM方法分别对2005-2014年中国与4个发达国家和6个其他转轨国家的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到:(1)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相同,扩大信贷业务、增加净利差的盈利模式显着提高了其盈利能力,但同时也加大了风险。(2)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不同之处,一是中国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业务显着提高了其盈利能力,而对其他转轨国家提高其盈利能力却有负向影响,对发达国家提高其盈利能力影响则不显着;二是多元化经营可以显着增加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降低其风险,但只能显着降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并负向影响其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能显着提高其盈利能力,但不能显着降低其风险。(3)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收入均能显着提高银行盈利水平,但这些业务均不能有效改善风险承担状况。中国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盲目追求盈利并没有充分考虑规避风险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用微观数据揭示中国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及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两方面影响的显着差异,弥补了现有文献局限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或风险单方面影响、没有把二者有机联系的不足。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转型中提高盈利能力与加强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1)在盈利模式中改善资金配置,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提高对实体产业的识别与预测能力,将银行服务链条与产业服务链对接,顺应实体产业发展。(2)加强行业监管,强化风险意识,纠正业务创新与监管套利的扭曲关系。商业银行应完善产品创新机制,严格执行监管制度。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机制有效性,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制度保障。(3)优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盈利模式良性转型。要加强银行董事会、管理层与监事会的相互制衡与协调,从内在驱动盈利模式转型。银行要及时补充资本,提高资本质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4)实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差异化经营,挖掘更大盈利潜能。要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针对不同业务提供差异化的风险管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促进盈利模式从传统利差型向多元化的综合经营转变。(5)加强服务功能升级,选拔培育职业银行家,建立健全银行业T型人才培养机制,为盈利模式转型做好人才保障。
黄泽华[5](2019)在《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脱媒化现象的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盈利、定价能力、风险管理、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转型发展。而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实现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化发展的转变,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同时,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获得了更加宽松自主的制度环境,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鉴于此,探讨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和非利息收入对其风险承担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竞争下,非利息收入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又会如何变化?对于不同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监管层监管措施的制定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和非利息收入分别进行了测度和现状分析;其次,依次梳理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影响其风险承担的理论;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假设,基于2012-2017年我国93家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经效率调整的Lerner(Elerner)指数衡量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程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不同市场竞争度下,非利息收入、分类非利息收入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及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市场竞争程度越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越大;二是市场竞争程度较小时,即对于市场势力较大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越高,其风险承担越小;三是市场竞争程度越大,提高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加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程度越大,即对于市场势力较大的商业银行,提高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能够降低其风险承担,但相比市场势力较小的商业银行效果较弱;四是市场竞争程度较大时,即对于市场势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交易投资收益越低,其风险承担越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稳步扩大银行业开放,推动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二是商业银行应明确市场定位,差异化经营同时优化收入结构;三是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管控,追求利润同时合规经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选取了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93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更具适应性和可靠性;二是从市场竞争角度,为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不足之处在样本量有限,非利息收入业务风险来源复杂,风险承担度量指标只选用了Z-Score。
王晗伊[6](2019)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利率市场化作为评判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与深度的标志,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发展缩小了存贷利差,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的持续性受到不利影响。如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显着的改革成果,商业银行过渡时期盈利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存贷款利差盈利模式。为了在将来发展过程中,逐渐推行均衡发展盈利模式,对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因素进行全面梳理,从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以及实现利润增长做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铺垫。本文首先阐述了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理论知识,并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进行定义,根据非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细分了银行盈利模式,即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过渡时期盈利模式、未来均衡发展盈利模式。同时全面梳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并按照资产总额的不同将上市商业银行细分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并深入分析三类银行的盈利结构,包括:净利差、非利息收入、营业支出等。此外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选取2007到2017年为时间样本建立模型,对上市商业银行与三类商业银行展开了回归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可以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同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然后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三类银行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利用自身优势走综合化、国际化道路,在维持传统利息收入占比同时加快非利息业务发展,注重利用现代技术,降低营业成本。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提高专业水平,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加大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力度,形成品牌特色,扩大知名度,从而让自身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应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资产配置结构,拓宽业务类型并做有效防范与控制风险,促进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
潘江滨[7](2019)在《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改革与完善,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过去一直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存贷款业务己经不能够满足银行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还面临来自支付宝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商业银行急需开发新型业务以保持盈利的增长,而不占用自有资金的中间业务就成为首选。我国利率市场开放后,银行存贷款业务受到极大威胁,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当务之急。而商业银行现在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金融脱媒,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扩大中间业务范围,但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短时间内很难转变,在发展中间业务的道路上肯定布满荆棘。在创新转型中间业务的过程中会有哪些风险及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简单描述的基础上,以47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为证,对利率市场化和中间业务进行简单概述,着力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最后我们再通过中间业务收入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得出当前我姑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收能力不足的结论。进而在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设性思路。
汲克农[8](2019)在《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2014年开始进入经济新常态,从追求增长速度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变,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规模驱动向服务业发展和创新驱动转变。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银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也变得严峻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增长率持续放缓,2017年增速首次降至10%以下,达到最低8.98%。银行主要资金来源收窄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央行分别于2013年7月20日和2015年10月24日,决定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控制和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设定的存款利率管制,尽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为了维护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会确定公定利率,但仅有会员银行遵守,且其约束性不强。完全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导致银行的实际收益缺乏稳定性,意味着中国银行业不能再依赖政策红利来创造巨额净利息收入。特别是近年来传统贷款业务明显放缓,2017年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率降至最低12.69%。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改变表明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已不复存在,中国银行业必须重塑收入结构体系和转变盈利机制,以找到另一收入增长点。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都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在传统利差业务方面的议价能力不强,迫使其不得不转变经营理念,发展非利息收入同时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就成了中小银行的不二选择。因此,本文将对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建议,为今后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提供参考。从国内对非利息收入的研究来看,学者们更加注重对非利息收入整体的研究,将总额或占比作为指标进行分析,而甚少对其内部细分结构展开讨论。同时,学者们往往将非利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以探讨其对银行绩效或风险的影响,而忽视了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另外,由于中小银行规模小、数据披露不充分,学者们更倾向于将大型金融机构或整体银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首先,说明营业收入中扣除净利息收入的部分即为非利息收入,并探讨了非利息收入业务与中间业务之间的差异。同时,根据银行年报利润表中所列的分录,概括出非利息收入由五部分组成,并对每一部分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其次,根据各银行非利息收入数据和统计结果,总结了非利息收入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次,选取了2013年-2017年16家不同区域的中小银行的相关数据和各银行所在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其内部因素和地区经济因素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中小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的建议。全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本文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其次,对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篇章结构。第二部分从影响因素和经营策略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非利息收入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阐述。第三部分首先阐述了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的理论基础。再给出了中小银行和非利息收入的定义。其次,对中小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背景和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再次,比较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发展情况。最后,总结得出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业务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及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并给出了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我国目前限制中小银行异地经营,因此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不可避免地会因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基于此,本文将全国划分为八个经济区,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和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在每一经济区选取2家代表性商业银行共16家样本商业银行,并搜集整理了2013年-2017年各银行相关数据和所在省市的相关经济数据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银行内部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多种方式分析了我国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1)非利息收入业务结构不合理,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基本在60%以上,而投资银行业务、汇兑业务等业务的占比基本在20%以下,有的银行甚至未开展相关业务。(2)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和理财业务等简单重复业务占据主要部分,而需要高智力投入的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担保业务、顾问和咨询业务等业务发展程度不足。(3)近年来中国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在总量与占比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4)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与资产规模、员工规模、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净利息收益率、存贷比呈负相关关系。从而提出相应建议:(1)优化业务结构。中小银行应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基础上注重业务结构的调整,重视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并在开展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等简单业务的同时注重发展咨询顾问业务、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2)转变经营理念。利息业务的盈利能力与非利息收入显着负相关,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无法再依靠政策红利取得巨额利差收入,就迫使商中小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提高对非利息收入的重视,战略式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3)制定人才战略。目前中小银行面临着人员短缺的局面,增加员工规模能提高非利息收入。因此,中小银行应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非利息收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4)立足本地发展。国家要求中小银行立足本地,积极为“三农”、小微企业服务,为其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方向。中小银行尽量避开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直接竞争,将资源下沉到大型银行没有投放的地方,为社区居民和当地农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服务。(5)重视科技创新。寻求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可以让其帮助中小银行增开移动客户端和运营自助服务终端,降低获客成本、拓宽获客渠道,减少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成本。最后,由于中小银行多为未上市银行,数据披露不充分,因此本文在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整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从而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由于笔者学术研究能力有限,导致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与不足,希望各位评阅老师能加以批评指正,笔者必定虚心接受,谢谢各位老师!
孙静[9](2018)在《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基于利差变动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市场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冲击各国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融自由化是主要趋势,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各国金融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开始,至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一过程经历了近20年时间,对中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借款者的投资和融资渠道更加广泛,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在一定程度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风险及业务转型产生了较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事关中国经济命脉,事关中国金融稳定,事关金融可持续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为研究主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以及未来展望。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研究其对商业银行产生的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能够验证是否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完成改革目标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由此可以找出制约改革的障碍并提出对策,同时,为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也为商业银行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对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和业务转型影响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其次,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此外,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最后,指出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研究,先后阐述了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金融发展理论,同时,分别以国外和国内的视角梳理利率市场化改革必要性、路径以及对商业银行影响等文献研究情况,为本文进一步具体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概述。首先,介绍了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并从不同视角展开评析;其次,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论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视角比较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影响。第四章至第六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第四章为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分析。首先,本文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整理16家上市银行相关数据,选取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按照商业银行的不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其次,本文阐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即新制度经济学、公司治理、协同效应理论及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提供理论支持,此外,本文具体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研究假设。最后,本文对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选取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区分商业银行整体、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净利差NIM作为解释变量及银行个体特征变量和宏观经济运行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结果为利率市场化导致净利差收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冲击,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第五章为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分析。首先,本文通过收集银行风险指标的相关数据,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状况进行比较;其次,本文阐释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并提出研究假设;最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运用与第四章类似的研究方法,构建面板数据模型,选取衡量银行破产风险的指标Z-SCORE和信用风险的指标不良贷款率NPL作为被解释变量,净利差仍然作为解释变量,研究结果为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发生破产的作用不明显,但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发生破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大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第六章为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影响分析。首先,本文通过资产、负债及中间业务,分析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现状;其次,本文阐述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理论基础,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差异化战略理论及金融创新理论,并提出研究假设;最后,本文采取与前两章类似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影响,选取以利息净收入占比和银行前十大贷款客户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净利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论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会促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加大向中小企业贷款力度,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对大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影响要高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主要包括:一是要定位明确,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二是加快向集约式轻型银行转型;三是处理好创新与风险的关系,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高瑾[10](2015)在《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以S银行为例》文中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近二十个年头。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思路,目前我国已开放了除活期利率以外的所有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收尾阶段。银行业作为垄断性行业是利率管制的受益者,长期享受着高利差带来的高收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陈旧,这样的经营模式很难适应利率的全面放开。本文将把着眼点放在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上,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S银行进行分析,研究其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业务结构是如何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的。通过分析我们看到,S银行的净息差虽然在减少,但由于出色的成本控制,银行总的盈利能力没有受到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在近几年有了一定提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都好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在业务结构方面,S银行也悄然进行着调整,正逐步从过去的依赖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发展。然后从点到面,分析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如何在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的未来进行发展,主要可以通过发展中间业务、负债业务、零售业务、资金业务和理财业务来调整目前的业务结构和业务模式。最后文章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城商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并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加快银行自身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风险管理、应对能力,做好混业经营布局,发展互联网金融。
二、佣金制度的改革:渐进市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佣金制度的改革:渐进市场化(论文提纲范文)
(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理论分析 |
2.1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
2.1.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
2.1.2 金融约束理论 |
2.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 |
2.2.1 内部因素 |
2.2.2 外部因素 |
2.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机制 |
2.3.1 利率传导途径 |
2.3.2 利率市场化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
2.3.3 利率市场化影响业务转型 |
第3章 利率市场化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
3.1.1 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 |
3.1.2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
3.1.3 信贷市场利率市场化 |
3.1.4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结与展望 |
3.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
3.2.1 收益率和利差呈下降趋势 |
3.2.2 营业收入结构调整 |
3.2.3 营业效率得到提升 |
3.2.4 资本充足率稳固提升 |
第4章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利率市场化程度测定 |
4.1.1 指标选取及赋值 |
4.1.2 权重确定 |
4.1.3 指数计算 |
4.2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样本与变量选取 |
4.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2.3 模型建立与回归结果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4.2.5 实证结果总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M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
5.1 M银行概况 |
5.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M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5.2.1 利差分析 |
5.2.2 收入分析 |
5.2.3 支出分析 |
5.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M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内部定价体系打通银行内部利率传导渠道 |
6.2.2 推广精细化发展继续优化收入结构 |
6.2.3 积极应对利率波动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收入结构的作用机制分析 |
2.1 负债端作用机制 |
2.2 收入端作用机制 |
第3章 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的关系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变量选取 |
3.2 利率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的关系分析 |
3.2.1 以15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
3.2.2 以5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
3.2.3 以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
3.2.4 以5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分析 |
3.2.5 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的关系综述 |
第4章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收入结构 |
4.2.2 利率市场化 |
4.2.3 相关影响变量 |
4.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计量模型设定 |
4.5 实证分析 |
4.5.1 参数估计 |
4.5.2 稳健性检验 |
4.6 小结 |
第5章 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稳住利息净收入 |
5.2.2 扩展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
5.2.3 开发其他收入 |
5.2.4 重视利率风险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概念和实践路径的研究 |
1.3.2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
1.3.3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影响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利率市场化 |
2.1.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利润结构 |
2.1.3 商业银行利息和非利息收入 |
2.2 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计量 |
2.2.2 商业银行利润影响的内部因素 |
2.2.3 商业银行利润影响的外部因素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利率传导理论 |
2.3.2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2.4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影响的传导机制 |
2.4.1 价格传导机制 |
2.4.2 风险传导机制 |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现状分析 |
3.1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现状分析 |
3.1.1 商业银行的利润概况 |
3.1.2 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现状 |
3.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变化的影响 |
3.2.1 净利差缩小,倒逼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 |
3.2.2 增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
3.2.3 削弱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地位 |
3.3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盈利问题 |
3.3.1 收入结构较单一,仍以利差收入为主 |
3.3.2 中间业务创新弱,对收入贡献不足 |
3.3.3 业务结构不平衡,仍以公司业务为主 |
3.3.4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盈利模式急需转型 |
4 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实证分析 |
4.1 18家上市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实证研究 |
4.1.1 关于样本说明及数据来源 |
4.1.2 变量的选取 |
4.1.3 模型设计 |
4.1.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1.5 平稳性检验 |
4.1.6 模型的选择及结果说明 |
4.2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实证研究 |
4.2.1 关于变量选择及说明 |
4.2.2 模型的设计 |
4.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4 平稳性检验 |
4.2.5 模型选择及结果说明 |
5 结论及建议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对策建议 |
5.2.1 优化盈利机构,重视传统利差业务但不依赖 |
5.2.2 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经营 |
5.2.3 提升非利息业务比重,拓宽盈利渠道 |
5.2.4 利用新型技术,降低资金成本 |
5.2.5 有选择的取消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 |
5.3 提高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
5.3.1 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
5.3.2 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
5.3.3 城市商业银行 |
参考文献 |
(4)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与评述 |
1.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 |
1.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因素 |
1.2.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1.2.4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的影响 |
1.2.5 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及风险的国别比较 |
1.2.6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结构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
2.1.2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
2.1.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衡量指标 |
2.1.4 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及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投资组合理论 |
2.2.2 范围经济与管理约束理论 |
2.2.3 多元化经营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与有效市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理论建模 |
3.1 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假设 |
3.1.1 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
3.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3.2 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建模 |
3.2.1 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逻辑关系 |
3.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
3.2.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影响理论模型的求解与理论分析 |
3.2.4 模型适用性分析 |
3.3 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的理论建模 |
3.3.1 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的逻辑关系 |
3.3.2 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的建模 |
3.3.3 银行盈利模式对风险影响理论模型求解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功能差异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国际比较 |
4.1 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层次对盈利模式的决定机制 |
4.1.1 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现 |
4.1.2 实体经济发展阶段与不同金融主体的优势 |
4.1.3 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层次对盈利模式的决定作用 |
4.2 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其他国家比较 |
4.2.1 动员储蓄的基本功能比较 |
4.2.2 配置资本的核心功能比较 |
4.2.3 派生或衍生性功能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5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设计 |
5.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5.1.2 变量的选择 |
5.2 回归模型设定 |
5.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其盈利能力影响的模型设定 |
5.2.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其风险影响的模型设定 |
5.2.3 模型的技术处理 |
5.3 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国与他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存在差异 |
6.1.2 中国与他国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及风险影响存在差异 |
6.2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与风险防控的建议 |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4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测度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测度 |
一、结构化分析方法 |
二、非结构化分析方法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现状 |
一、市场结构状况 |
二、市场竞争状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定义和特征 |
一、非利息收入界定 |
二、非利息收入特征 |
第二节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历程 |
一、探索期(1979-1992年) |
二、起步期(1993-1999年) |
三、平稳发展期(2000-2012年) |
四、加速发展期(2012年至今) |
第三节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现状 |
一、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总体状况 |
二、非利息收入构成变化情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担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对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基础 |
一、特许权价值理论 |
二、U型结构理论 |
第二节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风险承担影响的理论基础 |
一、资产组合理论 |
二、协同效应理论 |
三、金融创新理论 |
第四章 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设提出 |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三、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与进程 |
1.3.2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研究 |
1.3.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方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以及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论文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利率市场化内涵 |
2.1.2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内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金融创新理论 |
2.3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类型 |
2.3.1 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 |
2.3.2 过渡时期盈利模式 |
2.3.3 未来综合平衡盈利模式 |
3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对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3.1.1 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阶段 |
3.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阶段 |
3.1.3 利率市场化改革成熟阶段 |
3.2 利率市场化进程对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
3.2.1 存贷利差缩小,冲击传统盈利模式 |
3.2.2 传统业务面临转型 |
3.2.3 加剧利率风险,刺激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 |
4 上市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现状分析 |
4.1 上市商业银行盈利结构整体概述 |
4.1.1 上市商业银行净利差分析 |
4.1.2 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分析 |
4.1.3 上市商业银行营业支出现状分析 |
4.1.4 上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分析 |
4.2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现状分析 |
4.2.1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净利差分析 |
4.2.2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 |
4.2.3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支出现状 |
4.3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现状分析 |
4.3.1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差分析 |
4.3.2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 |
4.3.3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支出现状 |
4.4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现状分析 |
4.4.1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净利差分析 |
4.4.2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 |
4.4.3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营业支出现状 |
5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实证研究 |
5.1 变量选择与定义 |
5.1.1 被解释变量选择与定义 |
5.1.2 解释变量选择与定义 |
5.1.3 控制变量选择与定义 |
5.2 数据选取及模型建立 |
5.3 上市商业银行整体回归分析 |
5.3.1 描述统计 |
5.3.2 平稳性检验 |
5.3.3 确定检验模型 |
5.3.4 回归结果 |
5.4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回归分析 |
5.4.1 描述统计 |
5.4.2 平稳性检验 |
5.4.3 确定检验模型 |
5.4.4 回归结果 |
5.5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回归分析 |
5.5.1 描述统计 |
5.5.2 平稳性检验 |
5.5.3 确定检验模型 |
5.5.4 回归结果 |
5.6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回归分析 |
5.6.1 描述统计 |
5.6.2 平稳性检验 |
5.6.3 确定检验模型 |
5.6.4 回归结果 |
5.7 实证结果分析 |
6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优化建议 |
6.1 美国商业银行经验借鉴 |
6.2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建议 |
6.2.1 巩固传统利息收入占比,加快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 |
6.2.2 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外资银行经营模式,走国际化道路 |
6.2.3 注重利用现代技术,降低营业成本 |
6.3 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建议 |
6.3.1 重视非利息收入业务,形成自身品牌特色 |
6.3.2 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资本构成多元化 |
6.3.3 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客户资源 |
6.4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建议 |
6.4.1 依靠本地资源优势,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
6.4.2 改善资产配置结构,拓宽业务类型 |
6.4.3 做好风险管控,实现稳健发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2 相关理论 |
2.2.1 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
2.2.2 中间业务相关理论 |
第3章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变动趋势 |
3.1.1 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现状 |
3.1.2 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的缩小 |
3.1.3 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的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
3.2.1 中间业务收入概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规模和现状 |
3.2.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现状 |
3.3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因 |
3.3.1 规避利率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 |
3.3.2 促进商业银行转型,提高综合竞争力 |
3.4 利率市场化对中间业务的影响机制 |
3.5 利率市场化下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
3.5.1 利率市场化下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利因素 |
3.5.2 利率市场化下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不利因素 |
3.5.3 宏观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影响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 |
4.2 数据的来源 |
4.3 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建立 |
4.3.1 利率市场化指数构建方法 |
4.3.2 利率市场化指数计算 |
4.3.3 利率市场化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
4.4 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5 检验分析 |
4.5.1 平稳性检验 |
4.5.2 协整检验 |
4.6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分析 |
4.6.1 Hausman检验 |
4.6.2 F检验 |
4.7 模型的回归分析 |
4.7.1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
4.7.2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回归分析 |
4.7.3 中间业务影响银行收益的回归分析 |
4.8 归纳与分析 |
4.8.1 中间业务收入的回归结果分析 |
4.8.2 中间业务收入影响银行收益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中间业务的政策建议 |
5.2.1 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逐渐转变 |
5.2.2 要加大对中间业务组合产品的开发 |
5.2.3 制定中间业务创新策略的方法 |
5.2.4 要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2 本文基本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2 非利息收入发展策略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2 非利息收入发展策略的研究 |
2.3 小结 |
3 中小银行与非利息收入定义和现状 |
3.1 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的理论基础 |
3.1.1 多元化经营理论 |
3.1.2 范围经济理论 |
3.1.3 金融创新理论 |
3.2 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
3.2.1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 |
3.2.2 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
3.3 非利息收入的界定与特点 |
3.3.1 非利息收入的界定 |
3.3.2 非利息收入的特点 |
3.4 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背景分析 |
3.4.1 缓解资金压力 |
3.4.2 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 |
3.4.3 应对金融脱媒 |
3.5 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 |
3.5.1 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样本银行的选取 |
3.5.2 非利息收入总体发展趋势 |
3.5.3 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分析 |
3.6 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对比分析 |
3.6.1 非利息收入规模对比分析 |
3.6.2 非利息收入构成情况对比分析 |
3.7 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7.1 非利息收入结构不合理 |
3.7.2 非利息收入产品同质化严重 |
3.7.3 自身经营管理缺陷 |
3.7.4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3.8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因素 |
3.8.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内部影响因素 |
3.8.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外部影响因素 |
4 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
4.1.1 样本的选取 |
4.1.2 变量的选取 |
4.2 研究假设 |
4.2.1 银行规模 |
4.2.2 净利息收益率 |
4.2.3 存贷款比率 |
4.2.4 员工规模 |
4.2.5 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 |
4.3 样本数据统计性描述 |
4.4 模型设定 |
4.5 相关性分析 |
4.6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7 稳健性检验 |
4.8 回归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优化业务结构 |
5.2.2 转变经营理念 |
5.2.3 制定人才战略 |
5.2.4 立足本地发展 |
5.2.5 重视科技创新 |
5.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9)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基于利差变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1.2.2 利率自由化的内涵 |
1.2.3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自由化的辨析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1.7 研究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利率决定理论 |
2.1.2 利率传导理论 |
2.1.3 金融发展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概述 |
3.1 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
3.1.1 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
3.1.2 债券利率市场化 |
3.1.3 票据利率市场化 |
3.1.4 外币利率市场化 |
3.1.5 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 |
3.1.6 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 |
3.2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评析 |
3.2.1 从利率市场化运行机制角度评析 |
3.2.2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角度评析 |
3.2.3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角度评析 |
3.2.4 从经济金融发展角度评析 |
3.2.5 从经济结构角度评析 |
3.3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总体影响分析 |
3.3.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影响 |
3.3.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影响 |
3.3.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 |
3.4 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影响比较分析 |
3.4.1 从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角度分析 |
3.4.2 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角度分析 |
3.4.3 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角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4.1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分析 |
4.1.1 营业收入增速放缓 |
4.1.2 营业收入结构优化 |
4.1.3 净利润平稳增长 |
4.1.4 净利差和净息差进一步缩小 |
4.1.5 回报率呈下降趋势 |
4.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2.1 理论基础 |
4.2.2 研究假设 |
4.3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实证分析 |
4.3.1 变量选择 |
4.3.2 模型构建 |
4.3.3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检验 |
4.3.4 研究样本与变量描述 |
4.3.5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分析 |
5.1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
5.1.1 不良贷款增长趋势放缓 |
5.1.2 逾期贷款增长放缓 |
5.1.3 关注类贷款增长放缓 |
5.1.4 拨备覆盖率略有下降 |
5.1.5 资本充足率小幅下降 |
5.1.6 资产质量压力较大 |
5.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5.2.1 理论基础 |
5.2.2 研究假设 |
5.3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实证分析 |
5.3.1 变量选择 |
5.3.2 模型构建 |
5.3.3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检验 |
5.3.4 研究样本与变量描述 |
5.3.5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影响分析 |
6.1 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现状分析 |
6.1.1 资产业务 |
6.1.2 负债业务 |
6.1.3 中间业务 |
6.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6.2.1 理论基础 |
6.2.2 研究假设 |
6.3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影响实证分析 |
6.3.1 变量选择 |
6.3.2 模型构建 |
6.3.3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检验 |
6.3.4 研究样本与变量描述 |
6.3.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
7.2.2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以S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 主要发现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利率市场化的制度背景及相关理论 |
2.1 利率市场化的制度背景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3章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3.1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
3.1.1 利率市场化对各国银行业的影响 |
3.1.2 各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举措和启示 |
3.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展望 |
3.2.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3.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展望 |
第4章 利率市场化对S银行的影响 |
4.1 S银行简介 |
4.2 利率市场化对S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
4.3 利率市场化对S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
4.4 利率市场化对S银行业务结构的影响 |
4.4.1 收入结构 |
4.4.2 资产结构 |
4.4.3 负债结构 |
第5章 S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
5.1 短期措施 |
5.1.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市场环境 |
5.1.2 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参与改革 |
5.1.3 完善机制体制、提升核心系统 |
5.2 中长期措施 |
5.2.1 开展利率市场化研究、设立研究小组 |
5.2.2 加强定价管理,提高市场应对能力 |
5.2.3 将利率市场化列入系统开发目标中 |
5.3 长期措施 |
5.3.1 加快战略转型发展 |
5.3.2 开展多元化经营 |
5.3.3 完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利率定价能力 |
第6章 利率市场化下S银行对其他城商行的战略转型启示 |
6.1 发展中间业务 |
6.2 发展负债业务 |
6.3 发展零售业务 |
6.4 发展资金业务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佣金制度的改革:渐进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 陈周树. 南昌大学, 2020(01)
-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影响的探析[D]. 董昱汶. 山东大学, 2019(03)
- [3]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影响研究[D]. 尹浚吏. 浙江大学, 2019(01)
- [4]盈利模式对盈利能力与风险影响的机理研究 ——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转轨国家商业银行比较[D]. 张东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5]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非利息收入与风险承担研究[D]. 黄泽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研究[D]. 王晗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潘江滨.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1)
- [8]中小银行非利息收入影响因素研究[D]. 汲克农.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基于利差变动视角[D]. 孙静. 辽宁大学, 2018(05)
- [10]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以S银行为例[D]. 高瑾.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