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辆标准查询系统的开发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21)在《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AGV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化的大型制造车间中,为节省人力、提高车间生产效率,大量企业都为生产车间和立体仓库引入了AGV系统。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航小车)是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各种移栽及安全保护功能的运输车。企业在智能物流解决方案中使用AGV,不仅是为了实现内部物流的柔性化,更重要的是借此打通生产各流程,推进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最终实现打造工厂智能化的目标。然而,制造企业为实现生产智能化往往需要使用数十台、数百台甚至上千台AGV,它们既相互协同作业又彼此独立运行,AGV的作业场景也由静态单一转变为动态复杂,因此需要有一套智能调度系统来进行统一的管控。作者在研究AGV调度系统中任务调度、路线规划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践,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理论设计并实现了AGV调度系统,主要开展的工作内容如下:首先,从业务用例分析着手,以活动图为主要工具对功能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调度领域解决方案,对核心领域概念进行剖析解读,提取了核心领域的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其次,结合多种架构视图对系统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并完成系统接口设计;再次,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设计与实现,完成应用模块及领域组件的类设计与逻辑设计,实现了包括基于资源分配方式实现的交通管制策略、基于有向图最短路算法实现的路线规划算法,基于二分图匹配实现的任务分配算法以及基于设计模式实现的通信适配器等组件;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对路线规划、交通管制、车辆分配等模块进行功能测试,验证了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并通过制定性能测试方案进行了单一场景测试和多场景对比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说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用于十余个大型智能物流项目,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稳定性,本文的研究内容对行业技术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晔[2](2021)在《基于融合算法的单位员工合乘路径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私家车通勤在日常出行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上路车辆的增多带来了许多交通问题,而通勤时段的拥堵问题尤其突出。目前推行的尾号限行、拥堵收费的方式未能充分考虑通勤者的临时出行需求。合乘出行正是缓解通勤时段交通压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良策,也是许多出行者倾向的选择。网约拼车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现有互联网打车平台未能摆脱以盈利为目标的营运性质,利益驱动下的上路汽车只会增多。本文结合国内外对车辆合乘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单位员工通勤合乘方案。针对合乘路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智能算法优化合乘路径,并展开相关实验研究。本文具体工作如下:文章对单位员工通勤合乘进行了详细描述,厘清了单位合乘的概念与原理。本文针对车辆路径问题展开研究,对单位员工合乘的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了描述与假设,并在相关基础模型下,构建出相应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文章对车辆路径问题的常用算法进行了介绍与比较,并选用麻雀算法结合遗传算法来求解本文问题。本文对优化算法进行详细设计,针对问题设计了相应的编码形式;还添加了自适应权重来提高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及求解精度;以及通过正余弦优化来防止算法的过早收敛。文章对基准函数进行算法优化测试,根据求解结果对比分析了六种算法间的差异。通过调查到的单位员工信息,适当处理并设置相应时间窗作为数据集。分别用三种算法对算例进行计算,得到了出行距离、时间、方差等一系列数据。通过对比优化前后指标值变化情况,验证了单位员工通勤合乘模型与融合算法的有效性。文章在算法基础上搭建单位合乘软件系统。通过各项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良好地运行设计的各项功能,基本实现了单位合乘方案的功能需求。再次验证了单位员工通勤合乘方案的可行性及创新算法的实用性。本文为后续单位员工合乘研究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也为后期程序开发与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孙怡琳[3](2021)在《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物流公司管理商用车车队存在的各类安全性问题以及现有车联网系统存在的下列不足,包括防盗功能不够完善,数据传输安全性不高,通信规范程度有待提升,汽车电子软硬件耦合性高等,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应用于物流公司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其中主控制器以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为标准开发,远程平台与车载终端实现JT808交通标准通信,车内网络实现CAN总线安全通信,该系统可以帮助商用车实现互联互通,协助物流公司实现车队安全管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为彻底隔离底层硬件和上层软件,提升代码重用性与可靠性,提高开发效率,本文设计了基于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的安全防盗主控制器。基于AUTOSAR分层架构,将主控制器功能设计成应用层中软件组件形式,并设计软件组件之间交互的接口,同时将主控制器的外设驱动、通信以及调度中断以模块化形式在基础软件层实现。2.为防止CAN通信总线上明文传输的数据受到攻击,本文在XXTEA异或加密算法和HMAC认证算法的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动态加密机制来提升CAN通信安全性,并设计了计数器更新机制来规避计数器溢出风险。该机制有效防御了针对CAN总线的重放攻击和数据篡改攻击。3.面向物流公司数量庞大的商用车终端接入和通信数据规范化需求,设计了一个基于JT808协议的设备接入平台,使用负载均衡模块将大量接入终端均匀分布到各个服务器上,使用连接中心模块实现终端鉴权、上行数据的解码和下行数据的编码。4.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由前端输入模块、主控制器、远程信息处理终端、设备接入平台、远程信息管理平台组成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具有刷卡解锁、远程控制、授权时间段管理、终端接入及鉴权、用户隔离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并对该系统展开安全风险评估和系统功能测试。
李强[4](2021)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收费站车辆通行压力日益增加。一方面,收费站交通拥堵情况严重,需要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收费站日常办公的交通信息量也在与日剧增,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信息管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高峰时期车流量易拥堵问题,分析了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具体算法研究如下:首先,研究了循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车流量检测技术;其次,说明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数据具体来源并研究了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后面数据应用做好准备;最后,研究了常用的车流量预测方法并对其优劣性进行了比较,通过实验验证分析,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了根据历史车流量监测数据预测未来时期同一时段数据,提出了应急预案决策方法,为收费站优化人员配置提供依据。(2)针对系统密码登录安全性问题,分析了MD5加密算法模型,提出了基于改进MD5算法的系统登录加密技术。具体算法研究如下:首先,研究了单项散列函数的基本原理;其次,研究了MD5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算法实现;最后,本文对MD5算法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密码破解的难度,通过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有效,最终实现了对系统登录时进行密码加密保存的效果,且该过程不可逆。(3)针对高速公路收费站实际工作中手工排班效果差,纸质管理不易存储、信息查询慢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根据高速公路收费站工作中实际需求,从功能和性能方面分别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在功能上分为信息管理、值班管理、日志管理、辅助功能四个模块;在性能上从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对系统进行具体模块和数据库设计并通过Web技术对系统进行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和性能均达到需求分析中提出的要求。
李建树[5](2021)在《旅行社综合业务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我国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旅行社公司的经营模式发生转变。传统的线下业务开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行社公司的发展需要。为增加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旅行社公司的管理人员应更多地考虑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多样化的销售网络,以及在线平台的建立、线上和线下平台有效结合的问题。在旅游需求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作为主体的旅行社既要抓住机会开拓市场,又要不断增强其适应危机的能力,并不断完善业务管理机制。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市场同类型旅行社业务管理系统,发现这些系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功能单一、重复,大量时间浪费在订单来回登记、检查上;二是线上功能的不完善,使得系统失去了快速便捷的优势。因此为旅行社公司定制的业务管理系统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系统的应用综合性上。本文针对国内中小型旅行社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不理想部分进行改进完善,设计和开发了旅行社综合业务管理云平台。该平台采用了前端和后端分离的架构模式。使用基于Vue.js的View UI组件库搭建一个前台产品展示网站,以供访客在线购买旅游产品,而后端系统则基于Django Rest Framework框架所开发。选择My SQL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通过Nginx服务器实现了系统在阿里云上的部署,使游客可以通过IP地址对系统进行访问。基于实际需要分析,通过用例分析、业务管理流程图、功能模块示意图等进一步详细地设计了系统的各个业务管理模块功能。本平台主要具备以下几项功能:(1)为广大游客提供在线浏览旅游线路、旅游景点、在线购买支付式旅游商品、查看实时疫情及基本信息管理等服务;(2)为旅行社公司员工提供地区管理、线路管理、项目管理、线下会员组团、前台预订管理、导游管理、财务管理及体温打卡上报等多种管理功能;(3)为旅行社公司管理层提供了计调管理、资源管理等多项业务信息审核录入功能。对于国内中小型的旅行社企业,本文提供了一种在线业务拓展方案。所开发的系统界面友好易用,功能全面综合。它将大大降低旅行社公司信息化的成本,规范公司业务管理流程,并实现人力、财务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司运营效益。
陈亚雷[6](2021)在《基于互联网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工业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联网服务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将汽车行车信息实时显示在平台上,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服务。论文结合在线车载诊断、GPS定位、车辆事故预警、GPRS无线传输、服务器系统研发、PC端软件开发、手机APP开发等技术,研发具备实时车况监测、故障诊断、定位跟踪、车辆事故预警、行车历史数据查询、车队管理和精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车联网服务平台。首先,根据驾驶人、车队管理机构、汽车4S店三个主体的需求和车联网服务平台研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以智能车载终端、云服务器、服务端平台三部分组成的车联网服务平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对OBD诊断系统接口、OBD故障码、OBD-II通信协议,CAN总线通信以及CAN总线报文结构等车载诊断技术进行了分析。其次,根据硬件设计方案构建了智能车载终端硬件电路总体设计图,确定了硬件芯片具体型号,设计了最小系统电路、OBD数据采集电路、GPS定位电路、GPRS通信电路、稳压电路和陀螺仪模块电路,对各个模块进行软件程序调试,并将各模块集成为智能车载终端。对定位模块、通信模块和陀螺仪模块以及集成后的智能车载终端分别进行了多次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模块性能良好,可以实现行车数据的采集与上传。再次,利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完成了服务器的开发,将所开发的服务器部署在阿里云服务器上,对云服务器端口进行了配置,完成数据库的创建,将接收到的智能车载终端所上传的数据信息实时存入数据库中,车联网服务平台可以随时访问数据库。并通过提取智能车载终端上传到数据库中里程数据,设计了动态里程预测算法,分析车辆到达维护保养周期所需要的时间,以便汽车4S店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最后,面向驾驶人用户、车队管理机构和汽车4S店分别开发了车联网服务平台。针对个人用户开发设计了“智能出行”手机移动端APP;针对车队管理公司和汽车4S店用户开发设计了“智能车联网平台”PC端网页版软件。此服务平台可以为驾驶人提供行车数据查询、定位信息查询、故障诊断查询、事故预警等服务;为车队管理机构提供车队车辆管理、实时车况查询、历史记录查询等服务;为汽车4S店提供客户车辆精准服务信息。
詹建文[7](2021)在《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5G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管理的光缆线路数量不断增加,保证光缆线路畅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在当前的光缆线路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在巡检时才能发现光缆线路隐患,这样不仅会极大地消耗人力资源,而且无法及时处理发生的异常情况。如今视频监控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监控更加智能化。若将智能视频监控应用到光缆线路上,通过技术手段辅助人工维护,可以有效提高光缆线路维护的效率。本论文选题来源于电信运营商企业合作项目,设计并实现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对光缆线路监控视频进行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当发现光缆线路隐患时及时产生告警,通知工作人员处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包括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以及系统各层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延展性,系统按照层次结构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智能分析层、系统服务层、系统管理层以及系统可视化层。为了防止光缆受到外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系统智能分析层主要检测工程车辆与行人,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YOLOv3-tiny检测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基于可变形卷积和注意力机制的多尺度检测算法YOLOv3-monitor,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在检测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检测准确率,为系统提供算法支持。(2)完成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的实现与测试。本文采用微服务、流媒体和可视化等技术实现了系统各层功能,系统可采集实时视频流和离线文件,通过调用算法服务接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了实时告警、视频转发和GIS地图展示等服务,支持对用户、设备以及数据的管理,实现了告警数据的图表化展示和流媒体播放。最后,分别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赵添[8](2021)在《基于GIS的冬奥出行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冬奥会作为国家特大型体育赛事之一,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观赛。然而,由于赛事相关信息发布不集中,给赛事管理者和出行人员的出行和查询冬奥相关信息带来不便,并且道路突发异常情况时有发生,若不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会给观赛游客带来延误。因此,赛事管理者和出行者缺少集赛事相关信息查询、出行规划和应急调度一体化平台。本论文以软件工程方法学为指导思想,以软件工程理论、智慧交通理论、智能优化算法为基础,以赛事管理人员和出行人员为研究对象,以应急调配和出行规划为研究场景,系统地分析了待解决问题的需求和业务流程,最后设计与开发冬奥出行规划原型系统。旨在为管理和出行人员提供便捷、可靠、高效的出行规划和信息查询服务。本文主要的设计与开发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常态与应急调度场景下出行路径规划方法和应急车辆调度模型。为了减少应急车辆和观赛人员各自出行时间,设计了用于应急和常态场景下的出行路径规划方法和应急场景下的应急车辆调配模型:在出行场景下,将研究场景聚焦于轨道交通出行和驾车出行两种出行场景,通过Dijkstra算法来实现轨道交通下不同出行目的的出行规划方法;通过改进蚁群算法以提高其在驾车路径规划方法的实用性,并通过实例证明,改进的算法比原始算法在限定搜索区域的情况下求解效率提高了23.8%,蚂蚁死锁发生的概率降低到了7-9%。在应急场景下,建立了以最短应急时间和最优车辆配置为目标的单应急点单需求点应急车辆调配模型,先使用改进蚁群算法分析最近驻车点分布,再使用回溯剪枝算法来求解模型。(2)冬奥出行规划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本文首先分析大型赛事相关的业务痛点,并依据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划分方法初步将冬奥出行规划系统划分为冬奥基础数据管理、交通态势可视化及评价、应急资源调配和管理、出行路径规划和用户管理五个模块。在系统架构方面,为了简化系统开发流程,本系统使用SSM作为后端框架,Layui.js作前端框架,Web容器使用Tomcat,并使用My SQL、GDB和Redis作数据持久化工具。在系统实现方面,本系统以北京四环以内为出行规划区域,路网数据来源于Open Street Map。首先使用Arcmap对城市主干路网进行建模并存储于GDB,再通过Arc GIS Server作为地图服务器发布地图Web服务,最后使用Arc Objects组件进行二次开发来实现改进的蚁群算法对发布的地图实例的最优路径分析。
吴夏川[9](2021)在《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铁路高速重载战略的实施,对货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轮轴作为铁路货车关键部件,其检修过程是影响货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有的轮轴检修系统开发时间较早,主要依赖人工录入,不能满足轮轴检修过程数字化、信息采集自动化、数据共享化、应用综合化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结合轮轴检修发展及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现状,开展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本文是以基于信息化实现轮轴检修过程管理为目标,研究了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通过开展二维码、物联网、研发框架、移动应用技术等研究,研发“web+移动应用”的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提供了检修信息电子化流转、流程自动控制、进度监控、轮对存储管理、轮轴自动选配支出、质量闭环控制等功能,主要开展如下工作:(1)深入调研分析货车检修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了二维码、物联网、研发框架、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结合对货车轮轴检修业务流程的梳理,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2)研究提出了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总体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功能架构、数据架构等。(3)采用Spring Boot+Vue的前后端分离模式研发实现了系统功能,阐述了轮轴检修系统的检修工序、质量管理、生产计划、综合管理等模块的实现。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试用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提升了轮轴检修质量和效率,促进了检修业务流程优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善兵[10](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车辆标准查询系统的开发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辆标准查询系统的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AGV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任务调度现状 |
1.2.2 路径规划算法现状 |
1.2.3 领域驱动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图论基础 |
2.2 相关技术 |
2.2.1 Spring Boot |
2.2.2 EventBus |
2.2.3 Modbus |
2.2.4 MQTT |
2.2.5 WebSocket |
2.3 相关算法 |
2.3.1 匈牙利算法 |
2.3.2 迪杰斯特拉算法 |
2.3.3 分支限界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多AGV调度系统需求分析 |
3.1 调度系统概述 |
3.1.1 AGV系统构成 |
3.1.2 总体业务应用场景 |
3.1.3 领域核心特性需求 |
3.2 业务用例分析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地图管理功能 |
3.3.2 订单管理功能 |
3.3.3 监控管理功能 |
3.3.4 调度服务功能 |
3.4 数据需求分析 |
3.5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多AGV动态调度问题领域建模 |
4.1 提出领域解决方案 |
4.1.1 调度核心流程剖析 |
4.1.2 调度领域解决方案 |
4.2 核心领域概念剖析 |
4.2.1 决策规则分析 |
4.2.2 调度策略分析 |
4.2.3 订单模型分析 |
4.2.4 交通模型分析 |
4.3 调度领域静态建模 |
4.3.1 领域对象字典 |
4.3.2 领域对象模型 |
4.4 调度领域动态建模 |
4.4.1 领域服务对象 |
4.4.2 领域动态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多AGV调度系统概要设计 |
5.1 物理架构设计 |
5.2 逻辑架构设计 |
5.3 技术架构设计 |
5.4 运行架构设计 |
5.5 用户界面设计 |
5.6 系统接口设计 |
5.6.1 基于Restful和 Websocket的 Web接口 |
5.6.2 基于Socket的第三方系统接口 |
5.6.3 基于MQTT协议的AGV通信规范 |
5.7 数据存储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6 多AGV调度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地图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6.1.1 模块类设计 |
6.1.2 实现逻辑 |
6.1.3 界面展示 |
6.2 订单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6.2.1 模块类设计 |
6.2.2 实现逻辑 |
6.2.3 界面展示 |
6.3 监控管理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6.3.1 事件总线设计 |
6.3.2 模块类设计 |
6.3.3 对象池设计 |
6.3.4 交互逻辑 |
6.3.5 界面展示 |
6.4 调度服务组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1 领域模型组件 |
6.4.2 订单派遣组件 |
6.4.3 路线规划组件 |
6.4.4 车辆管理组件 |
6.4.5 调度管理组件 |
6.5 本章小结 |
7 多AGV调度系统测试 |
7.1 算法测试 |
7.1.1 最短路径算法测试 |
7.1.2 车辆分配算法测试 |
7.2 功能测试 |
7.2.1 路线规划测试 |
7.2.2 交通管制测试 |
7.2.3 车辆分配测试 |
7.2.4 测试用例 |
7.3 性能测试 |
7.3.1 测试场景介绍 |
7.3.2 单一场景测试 |
7.3.3 多场景对比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融合算法的单位员工合乘路径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合乘研究发展状况 |
1.3.2 路径规划研究状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单位员工合乘问题研究 |
2.1 单位员工通勤合乘系统方案 |
2.1.1 车辆合乘的基本概念 |
2.1.2 单位员工合乘方案设计 |
2.1.3 合乘成本分摊机制 |
2.2 车辆合乘路径问题研究 |
2.2.1 合乘路径问题描述 |
2.2.2 合乘路径问题分类 |
2.2.3 VRP相关基础模型 |
2.3 单位合乘路径问题建模 |
2.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2.3.2 单位合乘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位合乘路径优化算法设计 |
3.1 车辆路径问题求解算法 |
3.1.1 启发式算法介绍 |
3.1.2 求解算法的选择 |
3.2 GA-SSA优化算法设计 |
3.3.1 适应度函数设计 |
3.3.2 初始种群生成 |
3.3.3 动态自适应权重 |
3.3.4 正余弦优化 |
3.3.5 编码与解码 |
3.3.6 遗传算子设计 |
3.3.7 贪心与终止规则 |
3.3.8 算法运行流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算例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基准函数对比实验 |
4.1.1 测试及结果分析 |
4.1.2 收敛曲线对比 |
4.2 单位合乘实验数据说明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最优参数选取 |
4.3 实验计算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算法结果分析 |
4.3.2 融合算法实验分析 |
4.4 实验算法效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乘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单位合乘系统设计分析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总体结构 |
5.1.3 模块功能设计 |
5.2 数据库详细设计 |
5.3 服务器分层设计与实现 |
5.3.1 基于MVC架构设计 |
5.3.2 构建SSM开发环境 |
5.3.3 前后端数据交互 |
5.3.4 过滤器与拦截器 |
5.4 系统合乘功能模块实现 |
5.4.1 用户注册与登录 |
5.4.2 发布订单与响应 |
5.4.3 合乘匹配处理模块 |
5.5 系统过程管理模块实现 |
5.5.1 用户评价与积分管理 |
5.5.2 订单处理与里程记录 |
5.6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6.1 车辆信息监控 |
5.6.2 轨迹记录查询 |
5.6.3 使用数据查询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系统测试准备 |
6.1.1 测试环境 |
6.1.2 自动化部署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现状 |
1.2.1 汽车电子软件发展现状 |
1.2.2 AUTOSAR发展现状 |
1.2.3 车辆网络通信技术 |
1.2.4 车辆防盗系统发展现状 |
1.3 本文工作和章节安排 |
2.基于AUTOSAR的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
2.1 AUTOSAR技术基础 |
2.2 系统总体架构及主要功能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系统总体架构 |
2.2.3 系统主要功能 |
2.3 防盗相关方法实现 |
2.3.1 信息预置 |
2.3.2 解锁流程 |
2.3.3 上锁流程 |
2.4 系统实现关键点 |
2.4.1 基于AUTOSAR软件架构设计主控制器 |
2.4.2 CAN总线安全通信 |
2.4.3 JT808 车-云网络通信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3.AUTOSAR架构下主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
3.1 AUTOSAR架构下主控制器分层结构 |
3.2 AUTOSAR开发环境搭建 |
3.2.1 硬件平台 |
3.2.2 软件平台 |
3.3 应用软件层设计 |
3.3.1 Simulink工作流 |
3.3.2 软件组件模型设计 |
3.3.3 软件组件代码生成 |
3.4 基础软件层设计 |
3.4.1 MCU驱动 |
3.4.2 PWM驱动 |
3.4.3 CAN驱动 |
3.4.4 配置文件移植 |
3.5 本章小结 |
4.车辆总线安全通信机制 |
4.1 CAN总线网络安全分析 |
4.2 小型加密算法 |
4.3 HMAC认证算法 |
4.4 基于XXTEA和 HMAC算法的动态加密机制设计 |
4.4.1 安全消息报文设计 |
4.4.2 发送端加密认证流程 |
4.4.3 接收端解密验证流程 |
4.4.4 计数器值更新机制 |
4.5 安全通信机制性能测试 |
4.5.1 加密有效性验证 |
4.5.2 数据新鲜性验证 |
4.5.3 数据完整性验证 |
4.5.4 工作效率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基于JT808 协议的车-云交互平台 |
5.1 JT808 车-云网络通信标准 |
5.2 远程信息处理终端 |
5.3 基于JT808 协议的设备接入平台设计与实现 |
5.3.1 总体架构设计 |
5.3.2 负载均衡模块实现 |
5.3.3 连接中心模块实现 |
5.3.4 其他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 远程信息管理平台 |
5.5 本章小结 |
6.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及功能测试 |
6.1 安全风险分析 |
6.2 安全风险对策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及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 功能需求 |
2.1.1 信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1.2 值班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1.3 日志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1.4 辅助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2.2 性能需求 |
2.2.1 稳定性 |
2.2.2 安全性 |
2.2.3 可靠性 |
2.2.4 可操作性 |
2.3 主要技术研究分析 |
2.3.1 B/S工作原理 |
2.3.2 SSH框架 |
2.3.3 Ajax技术 |
2.3.4 Tomcat服务器 |
2.4 小结 |
3 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的研究 |
3.1 循环神经网络 |
3.1.1 循环神经网络 |
3.1.2 长短时记忆网络 |
3.2 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基本原理 |
3.2.1 车流量检测技术 |
3.2.2 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
3.2.3 车流量预测方法比较 |
3.2.4 基于LSTM算法的车流量预测模型 |
3.3 基于LSTM的高速公路车流量预测算法实现 |
3.3.1 车流量预测算法实现 |
3.3.2 应急预案决策方法 |
3.4 小结 |
4 基于改进MD5 算法的系统登录加密技术研究 |
4.1 单项散列函数 |
4.1.1 单项散列函数基本原理 |
4.2 MD5 介绍与应用 |
4.2.1 MD5 介绍 |
4.2.2 MD5 应用 |
4.2.3 MD5 安全性 |
4.3 MD5 算法基本原理 |
4.4 MD5 算法实现及改进 |
4.4.1 MD5 算法改进 |
4.4.2 MD5 算法实现 |
4.5 小结 |
5 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设计准则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2.1 信息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5.2.2 值班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5.2.3 日志管理模块功能设计 |
5.2.4 辅助功能模块功能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3.1 Oracle数据库 |
5.3.2 数据库访问 |
5.3.3 数据库设计 |
5.4 系统软件运行基础环境 |
5.4.1 硬件环境 |
5.4.2 软件环境 |
5.5 系统功能具体实现 |
5.5.1 系统登录页面 |
5.5.2 信息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5.5.3 值班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5.5.4 日志管理模块具体实现 |
5.5.5 辅助功能模块具体实现 |
5.6 系统测试 |
5.6.1 功能测试 |
5.6.2 性能测试 |
5.7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1 功能测试报告用例 |
附录2 性能测试报告用例 |
附录3 改进MD5代码 |
致谢 |
(5)旅行社综合业务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旅行社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 |
2.1 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 |
2.2 前端技术 |
2.2.1 Node.js |
2.2.2 Vue.js |
2.3 后端技术 |
2.3.1 Django开发技术框架 |
2.3.2 Django Rest Framework |
2.4 数据库技术 |
2.5 云计算平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4 系统API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各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用户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2 线路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3 项目功能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4 计调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5 财务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6 体温管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7 前端登录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8 加入购物车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9 会员在线预定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部署与测试 |
6.1 系统部署 |
6.2 测试环境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测试用例 |
6.4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互联网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车联网服务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 |
1.2.1 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车联网服务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汽车企业的车联网服务系统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第三方科技公司开发的车联网服务产品 |
1.3 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车联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及车载诊断技术分析 |
2.1 车联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
2.2 车载诊断技术分析 |
2.2.1 OBD系统概述 |
2.2.2 OBD-Ⅱ诊断系统接口 |
2.2.3 OBD-Ⅱ故障码 |
2.2.4 OBD-Ⅱ通信协议标准 |
2.2.5 CAN总线通信技术 |
2.2.6 CAN总线报文结构格式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车载终端的设计 |
3.1 智能车载终端设计的总体框架 |
3.2 核心控制器的设计 |
3.2.1 核心控制器的选择 |
3.2.2 STM32F103C8T6 简介 |
3.2.3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4 主控芯片引脚连接 |
3.3 OBD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3.1 OBD数据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3.2 OBD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3.4 GPS定位模块的设计 |
3.4.1 GPS定位模块的选择 |
3.4.2 GPS定位模块硬件设计 |
3.4.3 GPS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
3.4.4 GPS定位芯片性能测试 |
3.5 陀螺仪模块设计 |
3.5.1 预警数值的确定 |
3.5.2 陀螺仪模块的选择 |
3.5.3 陀螺仪模块性能测试 |
3.6 GPRS通信模块的设计 |
3.6.1 通信方式的选择 |
3.6.2 通信模块的选择 |
3.6.3 GPRS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3.6.4 GPRS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6.5 GPRS芯片通信测试 |
3.7 电源模块设计 |
3.8 智能车载终端模块集成 |
3.8.1 串口资源分配 |
3.8.2 模块集成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3.9 本章小结 |
4 服务器的开发 |
4.1 服务器开发工具选择 |
4.2 云服务器端口配置 |
4.3 云服务器数据接收 |
4.4 云服务器数据库创建 |
4.5 精准服务模块动态里程预测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5 PC端车联网服务平台的开发 |
5.1 开发工具、框架及数据获取 |
5.2 开发功能 |
5.2.1 车辆管理机构功能 |
5.2.2 汽车4S店企业功能 |
5.3 系统流程图 |
5.3.1 车辆管理机构流程图 |
5.3.2 汽车4S店企业流程图 |
5.4 系统设计 |
5.4.1 车队管理 |
5.4.2 车辆管理 |
5.4.3 车辆车况信息 |
5.4.4 车辆定位 |
5.4.5 故障信息 |
5.4.6 行驶记录 |
5.4.7 行驶轨迹 |
5.4.8 精准服务 |
5.5 车队管理机构服务平台 |
5.5.1 车队管理 |
5.5.2 车辆管理 |
5.5.3 查看车辆信息 |
5.5.4 显示车辆车况 |
5.5.5 显示车辆定位信息 |
5.5.6 查看车辆故障信息 |
5.5.7 查看车辆行驶记录 |
5.6 汽车4S店服务平台 |
5.6.1 车队管理 |
5.6.2 车辆管理 |
5.6.3 精准服务 |
5.7 本章小结 |
6 手机移动端车联网服务平台开发 |
6.1 开发工具、框架及数据获取 |
6.2 开发功能 |
6.3 系统用例图 |
6.4 系统流程图 |
6.5 系统设计 |
6.5.1 注册模块 |
6.5.2 登录模块 |
6.5.3 行车行驶数据模块 |
6.5.4 车辆定位模块 |
6.5.5 获取故障码模块 |
6.5.6 车辆预警模块 |
6.5.7 传感器模块 |
6.6 驾驶人服务平台 |
6.6.1 注册登录界面 |
6.6.2 行车数据界面 |
6.6.3 故障检测界面 |
6.6.4 车辆预警界面 |
6.6.5 传感器数据界面 |
6.6.6 汽车定位界面 |
6.6.7 帮助界面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数据库 |
附录二 雪佛兰汽车保养表 |
(7)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视频监控发展与应用 |
2.1.1 视频监控研究现状 |
2.1.2 视频监控应用概况 |
2.2 智能视频分析关键技术 |
2.2.1 目标检测 |
2.2.2 目标跟踪 |
2.2.3 行为识别 |
2.2.4 异常行为检测 |
2.3 光缆线路巡检技术分析 |
2.3.1 光缆线路巡检概况 |
2.3.2 视频监控在光缆线路巡检中的应用 |
2.4 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 |
2.4.1 流媒体技术 |
2.4.2 可视化技术 |
2.4.3 框架与设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设计 |
3.1.1 系统需求分析 |
3.1.2 系统层次结构设计 |
3.1.3 系统架构设计 |
3.2 数据采集层设计 |
3.2.1 实时视频采集模块的设计 |
3.2.2 离线文件采集模块的设计 |
3.3 数据存储层设计 |
3.4 智能分析层设计 |
3.4.1 工程车辆与行人检测算法设计 |
3.4.2 光缆区域入侵算法设计 |
3.4.3 算法服务调用设计 |
3.5 系统服务层设计 |
3.5.1 实时告警模块的设计 |
3.5.2 处置反馈模块的设计 |
3.5.3 视频分发模块的设计 |
3.5.4 GIS地图展示模块的设计 |
3.6 系统管理层设计 |
3.6.1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3.6.2 设备管理模块的设计 |
3.6.3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
3.7 系统可视化层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系统整体实现 |
4.2 系统分层实现 |
4.2.1 数据采集层的实现 |
4.2.2 数据存储层的实现 |
4.2.3 智能分析层的实现 |
4.2.4 系统服务层的实现 |
4.2.5 系统管理层的实现 |
4.2.6 系统可视化层的实现 |
4.3 系统测试 |
4.3.1 系统功能测试 |
4.3.2 系统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8)基于GIS的冬奥出行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组织结构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
2.1 Layui.js前端框架 |
2.2 算法概述 |
2.2.1 蚁群算法 |
2.2.2 回溯剪枝算法 |
2.2.3 Dijkstra算法 |
2.3 ArcGIS Server |
2.4 ArcObjects开发组件 |
2.5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冬奥基础数据管理 |
3.2.2 交通态势可视化及评价 |
3.2.3 应急资源调配和管理 |
3.2.4 出行路径规划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2 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结构设计 |
4.3.2 逻辑结构设计 |
4.3.3 物理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出行路径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Dijkstra的轨道交通出行路径规划方法 |
5.1.1 最少总出行时间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1.2 最少换乘次数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2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驾车出行规划方法 |
5.2.1 道路权重模型 |
5.2.2 蚁群算法的改进 |
5.2.3 算法流程描述 |
5.2.4 算法应用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运行及开发环境 |
6.2 冬奥基本数据管理模块 |
6.2.1 人机界面设计 |
6.2.2 模块流程设计 |
6.2.3 模块类设计 |
6.2.4 模块具体实现 |
6.3 交通态势可视化及评价 |
6.3.1 人机界面设计 |
6.3.2 模块流程设计 |
6.3.3 模块类设计 |
6.3.4 模块具体实现 |
6.4 应急资源调配和管理 |
6.4.1 应急车辆调配模型 |
6.4.2 人机界面设计 |
6.4.3 模块流程设计 |
6.4.4 模块类设计 |
6.4.5 模块具体实现 |
6.5 出行路径规划模块 |
6.5.1 路网建模 |
6.5.2 人机界面设计 |
6.5.3 模块流程设计 |
6.5.4 模块类设计 |
6.5.5 模块具体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7 系统测试 |
7.1 测试环境 |
7.2 功能性测试 |
7.3 非功能性测试 |
7.3.1 系统性能测试 |
7.3.2 系统安全性测试 |
7.3.3 系统兼容性测试 |
7.3.4 算法与模型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工作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 |
2.1 二维码技术 |
2.2 架构技术 |
2.2.1 SpringBoot框架 |
2.2.2 Vue框架 |
2.2.3 Mybatis框架 |
2.2.4 微信小程序开发平台 |
2.3 物联网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用户分析 |
3.2 业务流程分析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构架 |
4.2 系统技术架构 |
4.3 系统功能架构 |
4.3.1 检修工序模块 |
4.3.2 质量检查模块 |
4.3.3 生产计划模块 |
4.3.4 综合管理模块 |
4.3.5 用户管理模块 |
4.3.6 权限管理模块 |
4.3.7 移动端模块 |
4.4 数据架构 |
4.4.1 数据库选型 |
4.4.2 数据接口 |
4.4.3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检修工序模块实现 |
5.1.1 检修工序 |
5.1.2 轮对选配支出 |
5.2 质量检查模块实现 |
5.2.1 质量检查 |
5.2.2 问题反馈 |
5.3 生产计划模块实现 |
5.4 综合管理模块实现 |
5.4.1 数据统计查询 |
5.4.2 工序监控 |
5.4.3 轮对储存管理 |
5.4.4 实时通信 |
5.5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5.1 添加用户 |
5.5.2 在线用户管理 |
5.6 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
5.6.1 登录和验证 |
5.6.2 权限分配 |
5.7 移动端模块实现 |
5.7.1 信息电子化流转 |
5.7.2 轮轴检修工序 |
5.8 其它功能实现 |
5.8.1 CORS跨域 |
5.8.2 事务配置 |
5.8.3 访问记录 |
5.8.4 文件上传、下载 |
5.9 应用效果 |
5.10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据表结构 |
附录 B 轮对储存实现代码 |
附录 C 实时通信实现代码 |
附录 D 访问记录实现代码 |
附录 E 文件上传下载实现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平台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
2.1.1 工作流的定义 |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
2.1.4 Workflow引擎 |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
2.2 信息采集技术 |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
2.3 架构技术 |
2.3.1 开发语言选择 |
2.3.2 平台框架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平台需求分析 |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设计 |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
4.3 平台数据架构 |
4.3.1 数据库设计 |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
4.3.4 数据接口设计 |
4.4 信息采集设计 |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
5.1 平台应用实现 |
5.1.1 平台构建实践 |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
5.2 平台应用实践 |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
5.3 平台应用分析 |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车辆标准查询系统的开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领域驱动设计的AGV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融合算法的单位员工合乘路径优化研究与应用[D]. 王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怡琳. 浙江大学, 2021(01)
- [4]高速公路收费站车流量预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旅行社综合业务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建树.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互联网和智能车载终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设计[D]. 陈亚雷. 烟台大学, 2021(09)
- [7]光缆线路视频监控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詹建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基于GIS的冬奥出行规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添.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9]铁路货车轮轴数字化检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夏川.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10]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