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瑶鸡防疫实用方法观察报告

南丹瑶鸡防疫实用方法观察报告

一、南丹瑶鸡一种实用防疫方法的观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哈凯丽[1](2020)在《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与梯田文化景观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各族人民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来源于各民族和地方社区,体现在当地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称之为“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近年来传统知识的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许多民族地区的传统知识都面临消失的风险,急需通过深入的研究,找到最适合的保护措施。瑶族是世居南方山区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瑶族长期生活在山林,在长期合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发展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丰富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这些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是瑶族政治、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结晶。研究这些知识对瑶族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依照分类标准,以词条格式对所调查和整理的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编目,建立了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数据库,进而对其传统知识的结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瑶族梯田文化景观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通过瑶族梯田中森林、村寨、梯田、灌溉等四个景观元素的分析,探讨了瑶族梯田各景观元素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关系。再结合实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瑶族传统知识传承的限制因素,提出保护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1、完成对广西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与编目。在对广西瑶族聚集区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014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整理编目瑶族传统知识词条共514个,其中传统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词条135个(占总数26%);传统医药相关知识词条187个(36%);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词条75个(15%);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词条88个(17%);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词条29个(6%)。2、深入分析了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特征。在传统知识词条编目的基础上,分析了瑶族传统知识形成与发展的特点,表明瑶族传统知识的形成与其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条件有关;其传统知识的发展与其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即在可持续利用当地生物遗传资源过程中形成传统知识积累和完善;其传统知识的保护与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互为支持,即保护和利用传统知识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亦有助于传统知识的保护。3、深入研究了瑶族梯田文化景观中的传统知识内涵及相互关系。瑶族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村寨、梯田和灌溉系统这四个基本元素组成,形成了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脚梯田、灌溉系统的整体景观格局。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与当地梯田文化景观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是确保当地自然资源优化管理、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提出保护和传承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策略。由于生态破坏、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瑶族内部传承与保护意识的不足、外来文化的渗透、社会经济的发展矛盾、法律政策保护力度不足等,导致瑶族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的大量消失,许多传统知识的传承受到威胁。根据实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建立和健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挖掘和推广应用,以利用促保护;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促进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加强传统知识宣传,提高瑶族对其传统知识的认同和保护传统知识的积极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第一次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研究瑶族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对瑶族传统农业种质资源、传统医药、传统技术与生产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文化、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建立了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数据库,丰富了瑶族生物遗传资源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本研究的成果可对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提供技术支持,亦可为中国制定和实施“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案例。

毕师诚[2](2019)在《人参皂苷Rg1提高氧化应激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应答的研究》文中指出人参茎叶总皂苷(GSLS)是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茎和叶中提取的皂苷成分。前期研究表明,口服GSLS可增强鸡的体液免疫水平和细胞免疫水平,还缓解环磷酰胺(Cy)诱导的氧化应激,增强鸡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疫苗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应答。以GSLS为主要成分的人参茎叶总皂苷颗粒已由农业农村部批准为新兽药((2017)新兽药证字20号)上市。GSLS含有30多种单体成分,其中Rg1,Re,Rc,Rd,Rb1和Rb2等6种单体作为质量控制成分已载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为了对以GSLS为主要原料的中兽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效进行质量控制,并为GSL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文首先研究了该6种单体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发现Rg1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口服Rg1对鸡免疫应答功能的影响。为研究Rg1,Re,Rc,Rd,Rb1和Rb2等6种不同人参皂苷单体对鸡肠黏膜免疫的影响,将192只SPF母雏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8组,每组24只,适应饲养2 w后,分别饮水口服Rg1,Re,Rc,Rd,Rb1或者Rb2的水溶液,每天给药剂量为1mg/kg BW,连续7d。人参皂苷的剂量根据预实验确定。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3 w,随机取鸡6只处死,采集十二指肠,用4%中性甲醛固定。采用ELISA法检测肠道内容物总sIgA,采用H.E染色法检测十二指肠上皮间淋巴细胞(IELs)数目。结果表明,口服1mg//kg体重的Rg1、Rd能显着增加鸡肠道非特异性sIgA水平,口服1 mg/kg体重的Rb1、Rb2和Re仅在数值上提高sIgA;口服1 mg/kg体重的Rb1、Rg1、Rd和Re能显着提高十二指肠上皮间淋巴细胞数,Rb2和Rc仅能在数值上增加IELs。因此,本章研究证明了口服1mg/kg体重的Rg1或Rd能增强鸡的肠道粘膜免疫,其中Rg1提高的幅度最大。为研究Rg1对氧化应激鸡疫苗免疫应答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将96只SPF母雏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适应性饲养2 w后,2组和3组鸡连续3d肌肉注射Cy(100 mg/kg BW)诱导氧化应激;1组和4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3组肌注环磷酰胺后饮水口服Rg1,每天给药1mg/kg BW,连续7 d,其余组不给药。给药结束后采用饮水方式免疫法氏囊弱毒疫苗,分别于用药前和免疫后1,2和3 w,每组随机取鸡6只翅下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并处死鸡,无菌分离脾脏,用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BDV抗体滴度、血清细胞因子IL-6、IFN-Υ。采用MTT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对ConA和LPS刺激的增殖指数。用试剂盒方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维生素E和蛋白质羰基碳含量。结果表明,与Cy组相比,口服1 mg/kg体重的Rg1能显着提高鸡血清抗IBDV特异性抗体滴度和细胞因子IFN-Υ、IL-6水平,增强脾脏淋巴细胞经ConA和LPS刺激的增殖反应。同时发现,口服Rg1还能降低血清中的MDA和carbonyl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性物质水平,缓解环磷酰胺诱导的氧化应激。为研究Rg1对鸡肠黏膜免疫的影响,将96只SPF母雏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适应性饲养2w后,2组和3组鸡连续3 d肌肉注射Cy(100 mg/kg BW);1组和4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3组肌注Cy后饮水口服Rg1,每天给药1 mg/kg BW,连续7 d,其余组不给药。给药结束后采用饮水方式免疫法氏囊弱毒疫苗,每组取6只鸡,给药前和免疫后第1、2、3w处收集十二指肠灌洗液检测总sIgA和特异性sIgA含量;采集十二指肠组织,计数十二指肠黏膜IELs以及上皮固有层的IgA+细胞;于免疫后第1w提取十二指肠总RNA,检测肠组织免疫调节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Cy组相比,饮水口服1mg/kg人参皂苷Rg1可显着提高肠道总sIgA和特异性sIgA含量并显着增加十二指肠IELs和固有层IgA+细胞数量;RT-qPCR结果显示,与Cy组相比,口服Rg1显着上调了鸡十二指肠TLR4、NF-κB、TGF-β、p1gR和CCR9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为研究Rg1在体外对氧化应激的淋巴细胞的保护作用,将30日龄的健康三黄肉母鸡处死,无菌分离脾脏,研磨制备细胞悬液,按1:1体积比缓缓加入到鸡淋巴细胞分离液上。2000 r/min离心20 min后,取中间层1500 r/min离心10 min,弃掉上清,用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并计数,调整浓度为5×106个/mL并种植在12孔板中(每孔1 mL),置于39℃,5%CO2条件下培养。加入不同浓度Rg1培养24 h,后加入400 μmol/L的过氧化氢诱导淋巴细胞氧化应激。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ROS、SOD和MDA含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和[Ca2+]离子;进一步采用转录组测序探究Rg1保护氧化应激的脾脏淋巴细胞作用的部分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H202组相比,90μg/ml的Rg1能够显着降低细胞ROS和MDA,升高SOD酶,提高氧化损伤淋巴细胞的存活力,降低细胞凋亡和缓解细胞内[Ca2++]离子过载。通过差异表达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调节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蛋白激酶结合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结合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综上所述,口服Rg1和Rd能显着提高鸡肠内容物总sIgA水平和十二指肠IELs数,其中以Rg1提高幅度最大。Rg1经消化道途径进入体内后可以增强氧化应激鸡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显着提高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同时,Rg1组血清抗氧化水平显着高于Cy组。口服Rg1可显着提高肠黏膜免疫相关指标,上调十二指肠组织TLR4、NF-KB、pIgR、TGF-β和CCR9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试验表明,Rg1能够有效保护氧化应激的鸡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细胞凋亡。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出Rg1保护组和氧化应激组淋巴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的GO条目和KEGG通路。本论文研究结果提示,Rg1可以作为以人参皂苷为主要原料的兽药产品的一个标示性成分,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口服Rg1调节免疫的作用可能与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及保护氧化损伤的淋巴细胞有关。

廖兵[3](2018)在《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研究(1925-1949)》文中研究表明新桂系时期,广西畜牧业发展迅速,在农商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境内兽疫十分猖獗,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及此后“抗战建国”的实现。为此,桂省政府大力推进兽医事业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兽医管理机构,出台有关兽疫防治的法律法规,开展兽疫调查,试办家畜保险,落实经费,综合施策,强力推进兽疫防治,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了培养兽医人才,桂省政府通过创办广西大学畜牧兽医系、广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等新式学校和广西畜牧兽医养成所等兽医训练班,以及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将基础教育与短平快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教育并重,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兽医人才。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比赛会和展览会,加大兽医知识的社会宣传和普及力度,作为兽医教育的必要补充。为了促进兽医科研工作的开展,桂省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兽医科研机构。广西家畜保育所、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央畜牧实验所等机构积极开展兽医科学研究,在药物研制、传染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各项科研活动主要着眼于当时兽医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兽疫的科学防治奠定了一定基础。不过,由于战乱不断,资金不足,人才紧缺,再加上交通滞后,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的发展亦存在明显不足。尽管如此,桂省政府大力举办兽医事业,推动了广西兽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建国后广西兽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为今天兽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韦升鸿[4](2016)在《抗战时期高校迁桂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受日本法西斯的疯狂入侵,我国绝大部分沦陷区高教机关被迫内迁避难,造成了抗战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教育大转移。这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致使我国多年经营的教育事业陷入困境,各院校在辗转迁移中,由于遭受战争、疾病等苦难,许多事业已是荡然无存。因而,此次战争给我国教育文化事业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广西地处我国南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作为战时连接西南大后方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战时高校内迁的重要阵地。在这“阵地”上,各院校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广大师生积极拥护国民政府“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与抗战建国相结合,形成与各级政府及地方民众的密切配合,始终团结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活跃了广西全民抗战的氛围,为保存我国民族教育的力量及战后复兴的命脉贡献卓着。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各地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历史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过去的研究,受两岸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有关抗战史实的研究各有侧重和偏向。有关高校内迁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因立场不同而呈现较大差异,这极大限制了人们对历史的客观认识与全面评价。现今,随着两岸交好与两党关系的缓和,全民抗战的理念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纠正过去狭隘的历史认识,以一种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抗战的历史。新的立场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从而影响有关成果的产生,所以,有关这段历史的探讨需要进行重新梳理。研究对象上,以往学界主要从全国范围的高度展开研究,注重“面”的探讨,近年来逐步细化到特定的区域、院校、人物及具体问题等多个维度,深化了“点”的解读,形成以小历史的研究透视大历史面貌的风气,凸显抗战中全民的力量。研究理论上,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内容,涵盖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单一的理论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因而跨学科跨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形成一种综合化研究的趋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全民抗战的理念,综合利用历史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理论,试图阐释抗战时期高校迁桂的史实。并客观运用“点”与“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国立浙江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三所院校迁桂的历史,透过当时国立、省立、私立三种类型院校内迁的历史细节,窥视内迁高校在广西的具体情况。为此,文章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阐述此次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以及当前学界对“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历史研究的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与趋向,并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简要描述了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从整体上认识抗战时期广西高教事业的发展与高校迁桂的影响等提供帮助。第三部分以国立浙江大学为例,具体论述了战时影响各高校选择内迁广西的诸因素。第四部分通过表格统计及分布图的方式,详细展现了高校迁桂的时间、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特点。第五部分结合广西的战时状况及高校的生存条件,论述了内迁高校在广西办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采取的举措。第六部分粗略分析了内迁高校依托广西各地的环境资源,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及抗战宣传等活动。第七部分通过教育事业、社会生产及民族融合等角度,概述了内迁高校对抗战时期广西地方建设的影响。第八部分结合广西抗战形势、地理区位、交通布局、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高校迁桂所具有的特点。最后总结,抛砖引玉,论述此类研究所具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试图揭示战争环境下教育的生存法则,并由此提出可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黄家周[5](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薛翠云[6](2013)在《无公害优质土杂鸡养殖配套技术示范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餐桌上已经不满足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肉鸡食品,而是追求更好的风味、更高的营养的肉类产品。无公害优质土杂鸡养殖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够将无公害优质土杂鸡技术带进更多的养殖场,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无公害优质土杂鸡食品,丰富老百姓的餐桌。本项目采用边调查、边研究、边应用的方法,将綦江本地优质土杂鸡采用露天散养与舍饲进行对照的方法,在土杂鸡的主产区——重庆市綦江区的广大农村养鸡专业户中进行了试验,比较两种饲养条件下养殖土杂鸡的经济效益;同时,因为无公害优质土杂鸡饲养周期短,肉质好,对养殖技术要求不高,养鸡场户按无公害土鸡的饲养管理要求喂养和放养土杂鸡即可饲养成功,因此将无公害优质土杂鸡技术进行了大力推广。无公害优质土杂鸡实验结果及配套技术推广情况如下:1.该技术应用后,饲养的土杂鸡肉质好、味道鲜。项目组选3000只优质土杂鸡(广西鹞鸡与本地土鸡的杂交鸡)做为试验组,选3000只普通肉鸡(三黄鸡)做为对照组,两组鸡在始重基本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进行肉质风味对比试验。试验结束,经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对两个组的鸡肉进行了肌肉品质评定,结果证明,土杂鸡在各项肉质指标上都优于普通肉鸡,更适合老百姓的口味,更受市场的欢迎。2.该技术的推广给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项目组选6000只优质土杂鸡(广西鹞鸡与本地土鸡的杂交鸡)平均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试验,一组做为试验组,采用无公害土杂鸡养殖配套技术饲养,另外一组做为对照组,采取全程圈养的饲养方式。试验结束后统计,试验组土杂鸡成活率为99.6%,对照组土杂鸡成活率为95.5%;试验组土杂鸡末重5109.12公斤,市场价单价26元/公斤,对照组土杂鸡末重4871.34公斤,市场价单价24元/公斤。结果对比,试验组比对照组单只鸡利润高出3.10元,项目结束时,试验组盈利2.99万元,对照组盈利1.98万元,试验组比对照组多盈利1.01万元。3.在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推广示范无公害土杂鸡养殖配套技术。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的试验示范基地有81户养鸡户,存栏土杂鸡18.11万只。此种技术的应用,永城镇民益养鸡专业合作社2012年共出栏土杂鸡54.26万只,纯利润542.6万元,极大的经济效益激发了更多农民饲养土杂鸡的积极性,整个綦江掀起了饲养土杂鸡的高潮。通过本项目,更好地证明了生态型生物循环养鸡技术对环境、对养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丘陵等地散养优质无公害土杂鸡,有利于果园除草、灭虫,提高粮菜水果品质。发展生态养殖,既可节约建设投资,节省饲料,实现清洁养殖、清洁生活,又可保护生态环境,综合经济效益更好。

张爱华[7](2013)在《统制下的自治 ——新桂系与广西社会(1925-1940)》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1925-1940年代新桂系主导下的广西政府的施政时态和地方社会的状况为考察对象,认为新桂系在外部环境影响和自身面临多重困境之下,构建了一个统制型政府,以省政府为外在表现的新桂系集团的权力对基层政府和社会全面干预和管制。统制型政府之下地方自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践,新桂系集团大力宣扬的地方自治实质上是省自治,是特定背景之下用以对抗中央势力侵入、保持广西独立地位的工具。新桂系在广西建立政权之后在省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权组织上经历了从分权到集权的过程,构建了一个以省长为总发动机的政权体系(事实上,广西政权的顶峰是军,不是政,是李、白,不是黄),基层政权成为省政府意志的延伸。此外,省政府对于基层干部的选任、考核、保障统一管理,乡镇村街干部被纳入政权体系之内,成为政府在乡村的代表。对于基层政务,省府统一计划,层层检查,基层干部的施政行为被严格限制在省政府的意志之内。广西省府的施政方式体现了一个计划型政府的典型特征。干部训练是新桂系当局施政的重要内容。新桂系当局对省府公务人员、各级县政公务人员和乡镇村街长进行了普遍、经常、严格的训练。广西干部训练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施以严格的军事训练;重点对干部进行思想的重构和教育,统一干部思想于领袖意志之下;行政技能的培养在训练中不占重要地位;干部训练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最高领袖手中。通过训练增强了干部的施政能力,养成了干部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以新桂系集团的思想统领干部的意志。在广西的经济活动中,政府的影响无处不在。广西政府重点投资了公营企业,主导了农林业的发展,同时运用政策调控、经济援助、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由此私人经济在广西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在政府经济份额中不占主体地位。在贸易方面,广西实行了保护省内市场、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措施,成立了政府直接领导下的出入口贸易处和饷捐局,减少了入超,也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在政府的主持和监督之下,广西的户口调查和户籍编制很有成效,每个人都被限定在特定地方,不允许自由流动。在户口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区、乡镇、村街从高到低层层统属的政权组织,每个人都被纳入到特定的组织,受特定组织的管理、教育和支配。这个组织中的青壮年又被编入民团组织,接受军事训练、思想灌输、生产教育和知识传授,这四项训练中最重要的是军事训练和灌输领袖意志的思想训练。民团成员担任基层警卫、执行政府命令、参与生产、推动基层政治建设,成为政府意志的忠实执行者。除通过民团对民众进行组织和训练之外,在省政府的主持下,在基层社会广泛开展了国民教育运动。广西国民教育的最大成效是统一了民众思想,帮助了基层政治建设,但也提升了民众素质,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在一定层度上奠定了民众实践自治的自身条件。新桂系当局以上施政方式的实施加强了对地方社会渗透的同时挤压了地方自治的运作空间,地方自治在广西社会缺乏应有的环境和条件。在新桂系当局的主导下,广西在自治的名义之下举办了一些活动,设立了一些自治组织和机构。在政府的设计中,广西的自治分为准备自治时期、开始自治时期和完成自治时期。在自治准备时期,政府主持了自治的筹备工作,开展了基层建设和组织工作,并设立了村街民大会。进入开始自治时期之后,成立了临时乡镇民代表会、临时县参议会和临时省议会等自治机构,但这些自治机构仅是依附于政府之下的机构,并不是民众参与基层事务的通道,通过这些政府主导下的自治组织、机构的设立和活动,民众获得的仅是一点对地方自治的粗浅认识。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之下,新桂系在施政路向的选择方面倾向能够集中全社会力量迅速增强实力的方式,而不是以分权制为特征的地方自治。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地方自治在宣传中倡导最力的恰是独立性最强的山西、广西,其实质是省自治,目的是求得地方执政的合法性,保全地方实力。总之,广西统制型政府之下,政府干预、管制一切,地方政权机构成为省府意志的延伸,地方官员和民众成为省府意志的执行者和服从者。尽管公务人员和民众素质相对得到提高,但缺乏形成独立思想和自主活动的条件,地方自治并不能有效实施,统制压倒了自治。

孙洪波[8](2012)在《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确保充足、安全的食物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保障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但农产品质量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打击了消费信心,而且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有关部门采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食品检测、打击违法制售添加剂行为等措施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部分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以更加宽广、深入的角度,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行为本身考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猪肉是我国居民重要的消费食品,生猪养殖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生猪饲养随意添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导致猪肉质量安全事件频发,消费者已经谈“肉”色变。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本文以猪肉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组织理论、治理结构理论、管理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猪肉供应链模式、生猪品种引进、猪肉需求变化与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价格波动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影响猪肉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挖掘影响生猪养殖中的机会主义内在根源,进而探究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理论和应用方案,使猪肉供应链在有效治理框架下良好运转。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以瘦肉精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法、实证案例分析、结构方程定量分析等方法,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一是分析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着重研究生猪养殖规模变化情况;二是以养猪大县为案例,通过对生猪养殖、收购、屠宰、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研究,剖析猪肉供应链状况和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三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探究引发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行为的深层次根源,着重分析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疾病发生与机会主义的关系、猪肉价格波动与机会主义的关系;四是针对机会主义的产生原因,提出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治理思路模式,并探讨我国生猪养殖政策演变和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政策措施(放在产业现状部分?);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大型连锁超市在提高我国猪肉食品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信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六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防范生猪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往往是深层次因素影响的结果。(2)盲目引进猪种容易造成我国生猪整体抗病能力下降,是导致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之一。(3)价格问题特别是“健美猪”与普通猪的差异性收购价格,是导致添加瘦肉精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猪肉价格起伏波动较大,周期越来越短,养猪已经成为高风险行业。而机会主义大部分是扎根在价格风险规避和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之上。(4)在猪肉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之间引进更加先进的治理模式——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改进治理模式有利于杜绝生猪养殖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猪肉食品安全。(5)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对于防止生猪供应链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找到问题根源和对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6)现代流通方式特别是大型超市有助于提高猪肉食品安全,是治理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提高我国猪肉的食品安全方面,“超市+屠宰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超对接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付广华[9](2012)在《修复“自然” ——一个南岭山村生态重建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失序”问题,生态环境退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面对森林砍伐、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人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生态重建对策,力图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生机和活力。虽然生态重建更多地是应用生态学的研讨话题,但环境人类学却不得不介入其中:一是因为生态重建本身涉及相当多的人文因素,需要人类学的视角予以透视;二是环境人类学只有参与到生态重建进程之中,才能够体现它应用性、参与性的学科特点,实现学科的救世抱负。为此,本文选择南岭走廊的一个村寨——龙脊古壮寨为田野点,针对性地研讨其生态退化与重建的历史进程,洞察推动乡村生态重建的文化逻辑,希望为环境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中国案例。本文由六章组成,其中第二至五章是主体部分。第二章在梳理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龙脊区域生态史,对龙脊古壮寨从山林到农田、从均衡到退化以及从退化到修复的景观变迁历程进行描述,为后文的研讨提供一个具体的历史时空。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国家权力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具体研讨了沼气推广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在龙脊古壮寨推行状况。由此,不难发现权力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国家权力支配了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由于其“向自然开战”政策导向,导致了龙脊古壮寨地方性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连年出现生态灾变;另一方面,面对生态恶化的现实,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导向,引导区域社会进行生态重建,逐渐恢复了地方性生态系统的良性功能。第四章分析的是生态重建的知识体系。在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历史进程中,参与进来的不仅有本土的民族科学,而且还有外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由于两种知识体系各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故在生态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两种知识体系,而且还应警惕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用,因为它往往以文化霸权逻辑排挤传统生态知识,造成本土社会“自我意识”缺失。在第五章中,笔者采用的是地方-全球相对的视角,分析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涉及的外部因素。由于龙脊古壮寨是作为“半边缘”的中国内陆的一个山村,故理所当然地成为外部商品的倾销地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基地。随着外部商品的倾销,龙脊古壮寨接受了外部传入的食品、化肥、电以及电器用品,减少了对本地生态系统的依赖;伴随着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生产生活用水、粮食供给压力减小,降低了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压力;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古壮寨10多年前已被纳入龙脊旅游景区,整个社区转变为全球性的“资本”,成为不得不进行生态重建的生态旅游景点。综上所述,面对重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要采取措施予以拯救。龙脊古壮寨生逢其时,成功地实现了地方性生态重建,使地方性生态系统得以良性运行。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环境风险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在区域社会的生态建设中,要考虑到当地生态系统的弹性、适应性和可转换性,赋予社区以资源管理的自主权,保障他们能够根据生态系统运行情况适时做出调整和转换。

郑德福,肖宁,冯萍,许光荣,欧阳清,廖琳,叶萍,陈漪澜[10](2011)在《1964-2011年中国大陆人体旋毛虫病流行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大陆1964-2011年旋毛虫病的地区分布与的危害,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方法查阅、收集、整理国内1964-02/2011-05多种医学书籍、专着、医学杂志、寄生虫学科技期刊等有关国内大陆地区的人体旋毛虫病暴发或流行及病例报道资料。统计分析该病发病现状、发病季节、发病因素、地区分布、患者年龄、性别、职业、人群生食动物种类流行因素与危害状况。结果 1964-2011年人体旋毛虫病分布在国内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121个市县,各省区发病县在152个不等。共发病38 797人,死亡336人,病死率为0.86%。农村患者人数明显高于城市,患者年龄9个月90岁,男性高于女性。据5 939名9种不同职业的患者人群资料显示,患病以农民居多(78.78%,4 679/5 939),其次为工人(8.15%,484/5 939)、干部(5.01%,298/5 939)、学生(2.53%,150/5 939)、儿童(2.43%,144/5 939)、半农半牧民(1.53%,91/5 939),而商人、职员、居民3种职业的患病人数最低(分别为0.90%,53/5 939;0.52%,31/5 939与0.15%,9/5 939)。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潜伏期5 h46 d,病程342 d。生食猪肉为主要发病原因,其次为野猪肉、熊肉、犬肉、羊肉、鼠肉、牛肉。旋毛虫病主要引起患者发热、畏寒、水肿、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腓肠肌为甚,颜面、肢体水肿或全身性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心电图异常。在较为典型的患者腓肠肌或吃剩余的动物肌肉中可检获旋毛虫囊包。轻者症状体征不显并可治愈。重者因心、肺、肾、肠腔的严重损害而导致死亡。结论旋毛虫病在我国大陆15个省区、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流行特征为点状、散状分布。发病原因与生食与半生食动物肉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农民发病人数最多。

二、南丹瑶鸡一种实用防疫方法的观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丹瑶鸡一种实用防疫方法的观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与梯田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背景
        一、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国际热点与焦点问题
        三、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节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一、瑶族概况
        二、瑶族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三、瑶族梯田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及编目
        二、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三、瑶族梯田文化景观案例研究
        四、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二. 野调查
        三、数据分析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区域
第三章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及其特征
    第一节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编目概述
        一、编目内容与格式
        二、瑶族传统知识编目总体概况
    第二节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类型编目
        一、传统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二、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三、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四、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五、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第三节 瑶族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一、环境特征
        二、社会特征
        三、经济特征
        四、文化特征
第四章 瑶族梯田文化景观中传统知识元素分析
    第一节 瑶族梯田文化景观概述
        一. 文化景观的概念
        二、瑶族梯田文化景观基本情况
        三、瑶族梯田文化景观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瑶族梯田文化景观系统中的传统知识分析
        一、村落系统中的传统知识
        二、森林景观中的传统知识
        三、农田景观中的传统知识
        四、灌溉系统中的传统知识
    第三节 瑶族梯田景观与传统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梯田景观的形成与传统知识之间的关系
        二、梯田景观发展过程中与传统知识之间的关系
        三、梯田景观与传统知识的共存关系
第五章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一节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受威胁现状
        一、遗传资源丧失现状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流失与消失现状
        三、传统梯田文化及传统农业生产动态变化
        四、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未来变化趋势
    第二节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受威胁因素分析
        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及生态破坏
        二、瑶族内部传承与保护意识的不足
        三、外来文化的渗透
        四、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突
        五、政策法规保护力度不足
    第三节 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策略
        一、完善法规政策,建立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二、挖掘传统知识价值,以利用促进保护
        三、建立数据库,促进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
        四、认识传统知识价值,提高传统知识在瑶族社区中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果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鸣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人参皂苷Rg1提高氧化应激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应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和注释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氧化应激与免疫抑制
        第一节 氧化应激与免疫抑制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机体的抗氧化系统与免疫的关系
        第三节 氧化应激和免疫抑制的防治
        第四节 诱导免疫抑制的常用药物
        第五节 环磷酰胺诱导免疫抑制和氧化应激的原理
    第二章 人参的化学组成及其药理作用
        第一节 人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功效
        第二节 人参多肽的化学组成及其功效
        第三节 人参皂苷的化学组成及其功效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口服不同人参皂苷单体对鸡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肠道灌洗液收集和总sIgA检测
        2.3 石蜡切片制作
        2.4 十二指肠IELs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口服不同人参皂苷单体对肠道总sIgA的影响
        3.2 口服不同人参皂苷对十二指肠IELs数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g1对氧化应激鸡免疫IBDV疫苗的影响
    第一节 Rg1对氧化应激鸡免疫IBDV疫苗的免疫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2.3 血清IFN-Υ和IL-6检测
        2.4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测定
        3 结果
        3.1 血清IBDV抗体滴度
        3.2 血清细胞因子
        3.3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第二节 口服Rg1对氧化应激鸡血清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抗氧化检测
        3 结果
        3.1 抗氧化酶水平
        3.2 还原性物质和氧化代谢物水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口服Rg1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第一节 口服Rg1对鸡肠黏膜免疫指标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肠道灌洗液总sIgA含量
        2.3 肠道灌洗液抗IBDV特异性sIgA检测
        2.4 石蜡切片制作
        2.5 十二指肠黏膜IgA+细胞的检测
        2.6 十二指肠IELs的检测
        3 结果
        3.1 肠道总sIgA
        3.2 肠道特异性sIgA
        3.3 十二指肠IgA+细胞数目
        3.4 十二指肠IELs数目
    第二节 Rg1对鸡十二指肠组织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十二指肠组织肠组织免疫调节基因mRNA的检测
        3 结果
        3.1 十二指肠组织TLR4、NF-κB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
        3.2 十二指肠组织CD40、CD80、CD86和MHCⅡ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
        3.3 十二指肠组织TGF-β、IL-6和TNF-α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
        3.4 十二指肠组织IgA、pIgR和CCR-9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g1保护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的鸡脾脏淋巴细胞
    第一节 Rg1对氧化应激的鸡脾脏淋巴细胞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分离培养
        2.2 脾脏淋巴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2.3 实验设计
        2.4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力
        2.5 抗氧化指标测定
        2.6 细胞凋亡检测
        2.7 膜电位变化
        2.8 钙离子检测
        2.9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细胞存活力
        3.2 细胞内ROS、SOD和MDA变化
        3.3 细胞凋亡
        3.4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3.5 钙离子检测
    第二节 Rg1对氧化应激的鸡淋巴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3 主要耗材与仪器
        2 方法
        2.1 细胞分离培养
        2.2 实验设计
        2.3 RNA提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3 结果
        3.1 测序质量评估
        3.2 差异表达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3.5 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的验证
    本章小结
综合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介
致谢

(3)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研究(192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广西兽医事业建设的背景
    一、畜牧业在广西农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兽疫的肆虐
    三、“自给政策”的提出
    四、兽医事业在支援抗战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 广西与中央驻桂畜牧兽医机构
    一、广西畜牧兽医机构的演变
    二、中央畜牧兽医机构的进驻
    三、对广西近代畜牧兽医机构的评价
第三章 广西兽疫的防治
    一、政府的措施
    二、民间的办法
    三、兽疫防治经费
第四章 广西近代兽医教育的开启
    一、近代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建立
    二、学校专业教育
    三、训练班教育
    四、兽医知识普及教育
    五、留学教育
第五章 广西的兽医科研
    一、兽医科研机构的设立
    二、兽医科研活动
第六章 广西兽医事业发展困境
    一、战争的破坏
    二、兽医专业人才紧缺
    三、经费不足
    四、交通滞后
    五、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4)抗战时期高校迁桂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二) 当前研究现状简述
    (三) 重点与难点
    (四) 创新目标与方法
    (五) 不足之处
    (六) 概念界定
        1. 抗战时期
        2. 迁桂高校
第一章 抗战爆发前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简介
第二章 抗战期间影响高校迁桂诸因素
    第一节 抗战形势趋于恶化
    第二节 广西区位、交通、资源等条件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与扶持
    第四节 高校自身的英明决策与努力
    第五节 当地人民的拥护和协助
第三章 高校迁入广西的时间、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状况
    第一节 内迁时间与阶段
    第二节 内迁高校的数量
    第三节 地理分布特点
第四章 高校内迁广西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内迁人员过度集中,地区物资供应紧张
    第二节 广西战事趋紧,高校频遭空袭
    第三节 受战争、气候等影响,广西多地疾病蔓延
    第四节 战时环境下,高校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缺乏有效机制
第五章 高校内迁广西的教学科研活动
    第一节 通过地方政府为教学科研觅得场所
    第二节 结合地方开展教学科研,以适应大后方生产建设需要
    第三节 联合各界开展抗战宣传,使教学科研与抗战动员相结合
    第四节 警报声中弦诵不绝,使战时高校教学科研成为佳话
第六章 高校内迁对广西地方社会建设的影响
    第一节 带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对地方社会生产多所指导
    第三节 加快民族地区文化融合
第七章 高校内迁广西若干特点评析
    第一节 部分内迁高校与广西渊源深厚
    第二节 广西被称为战时高校内迁的“翘板”
        (一) 战争形势的变化是其“翘板”作用形成的根本
        (二) 广西交通建设布局为其“翘板”作用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三) 政府政策导向差异进一步推动其“翘板”作用的形成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国立浙江大学内迁宜山大事记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活动大事记(自1938年8月—1940年7月)
    内迁广西高校图片、遗址
    地名索引
    人名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6)无公害优质土杂鸡养殖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
        1.1.1 肉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1.1.2 市场需求多元化影响着养鸡的生产方向
        1.1.3 集约化高效养鸡生产是世界养鸡业的发展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土杂鸡产业发展现状
        1.2.2 重庆市土杂鸡产业发展现状
        1.2.3 綦江区土杂鸡产业发展现状
2 正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杂鸡肉质风味研究
        2.1.2 土杂鸡不同饲养方式效益比较研究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土杂鸡肉质风味研究
        2.2.2 土杂鸡不同饲养方式效益比较研究
        2.2.3 土杂鸡配套技术集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统制下的自治 ——新桂系与广西社会(1925-1940)(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本文的论述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与思考
    四、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桂系政权的建立和政纲的形成
    第一节 新桂系政权的建立和受挫
        一、广西的初次统一
        二、新桂系的受挫
    第二节 新桂系执政方略的形成
        一、“三自”“三寓”政策
        二、广西建设纲领
    第三节 新桂系政府各类人才的任用
第二章 政权组织的演变和运作
    第一节 政权组织的演变
        一、省政府组织结构的演变
        二、权力从分散到集中:省政府的合署办公和县政府的裁局设科
        三、县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变化的根据
        四、基层三位一体制的确立和实质
    第二节 新桂系政府的人事运作
        一、干部选任
        二、县政考核
        三、干部考核
        四、干部保障
    小结
第三章 干部组织和思想的统制-干部训练
    第一节 干部训练的原因
        一、外因
        二、内因:巩固基层推行新政
    第二节 县政干部训练
        一、县政干部训练的初步尝试
        二、临时任用县长训练班
        三、行政研究院
        四、县政公务员政治训练班
        五、公务人员的政训和军训
        六、党政干部人员的训练
        七、国民基础教师假期讲习会
        八、其他干部人员的训练
    第三节 基层干部训练
        一、基层干部训练的初步尝试
        二、干训大队时期
        三、各区民团干部学校时期
        四、广西民团干部学校时期
        五、建设干校时期
    第四节 干部训练的其他方式
        一、发行图书和刊物
        二、集会及其他
    小结
第四章 新桂系政府的经济统制
    第一节 广西统制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
        一、国外的影响因素
        二、国内影响因素
        三、广西经济的困窘和贸易的衰退
    第二节 新桂系的经济建设
        一、新桂系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
        二、政府主导下的农林和畜牧业
        三、政府与工矿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桂系时期的贸易
        一、广西出入口贸易处
        二、饷捐局的设立
    小结
第五章 民众的统制与教育
    第一节 基层组织的建立
        一、户籍调查登记
        二、基层组织编制
    第二节 民团的组织和训练
        一、编组
        二、训练
        三、学生训练
    第三节 国民教育的兴起和运作
        一、国民基础教育的起源
        二、国民基础学校的组织和设立
        三、国民基础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活动
        四、社会教育和特种教育
        五、国民教育的推进
        六、国民教育的评价
    小结
第六章 新桂系时期的地方自治
    第一节 广西实施地方自治的背景
    第二节 广西地方自治的准备
        一、第一训政区的设立和其经验的推行
        二、自治准备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其分析
    第三节 自治开始时期
        一、自治开始的准备
        二、临时乡镇民代表会
        三、省临时参议会
        四、县临时参议会
    第四节 自治效果的分析
        一、财政支出及特点
        二、财政收入及特点
    小结
结语
    一、统制型政府的构建
    二、统制压倒了自治
    三、新桂系政府执政思想的来源和形成原因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创新点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2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1.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1.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2.2.2 关于供应链治理的研究
        2.2.3 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况
    3.1 生猪存栏情况
    3.2 生猪出栏情况
    3.3 各地区的存栏和出栏量
    3.4 各地区生猪出栏率
    3.5 养猪农户比例
    3.6 养猪农场规模的变化
    3.7 规模化养猪逐渐占主导地位
    3.8 各地区生猪规模养殖农场
    3.9 生猪养殖户规模调查
    3.10 规模化养殖发生原因
第四章 机会主义根源探索:生猪引种与疾病之间关系
    4.1 机会主义研究
    4.2 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4.3 我国传统生猪品种的特点
    4.4 生猪引种和育种政策
    4.5 种猪进口
    4.6 种猪进口原因分析
        4.6.1 企业进口种猪的动机和行动
        4.6.2 进口种猪中的政府立场
    4.7 本土猪种所面临挑战
    4.8 引种、疾病和机会主义之间关系
    4.9 小结
第五章 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案例研究
    5.1 引言
    5.2 资中县情况介绍
    5.3 资中生猪养殖生产阶段
        5.3.1 生猪的养殖规模
        5.3.2 生猪品种
        5.3.3 生猪饲养模式
        5.3.4 家庭副业养殖
        5.3.5 小规模养殖模式
        5.3.6 小规模养猪案例
        5.3.7 规模养殖模式
        5.3.8 大规模养殖模式
        5.3.9 大规模养猪案例
    5.4 资中县生猪流通阶段
        5.4.1 活猪流通渠道
        5.4.2 活猪流通成本
        5.4.3 流通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
    5.5. 生猪屠宰阶段
        5.5.1 乡镇屠宰点
        5.5.2 屠宰厂
        5.5.3 屠宰厂的采购模式
        5.5.4 食品安全
    5.6. 上游饲料产业
        5.6.1 加工饲料的配方
        5.6.2 加工饲料的流通模式
        5.6.3 饲料的价值增值过程
        5.6.4 加工饲料的食品安全
    5.7 小结
第六章 猪价与机会主义
    6.1 生猪价格波动
    6.2 生猪价格波动原因探索
    6.3. 政策性猪肉价格波动
    6.4 生猪疾病与猪肉价格波动
    6.5 市场风险与道德风险
    6.6 小结
第七章 生猪食品安全治理结构研究
    7.1 宏观治理结构
        7.1.1 威廉姆森理论
        7.1.2 生猪供应链
        7.1.3 生猪供应链机会主义宏观治理
    7.2 微观治理结构
        7.2.1 可追溯体系的意义
        7.2.2 生猪养殖阶段
        7.2.3 农户合同与代码
        7.2.4 填写饲养记录
        7.2.5 生猪出栏
        7.2.6 生猪屠宰
        7.2.7 猪肉零售阶段
        7.2.8 微观治理的问题
    7.3 生猪政策治理研究
        7.3.1 计划经济生猪政策
        7.3.2 改革开放生猪政策
        7.3.3 养猪与农业和生态环境
        7.3.4 猪肉质量安全政策
        7.3.5 小结
第八章 现代零售企业对猪肉供应链治理作用的实证研究
    8.1 猪肉供应链上机会主义的防范
    8.2 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和农超对接的实施
    8.3 大型连锁超市防范机会主义的实证分析
        8.3.1 结构方程模型
        8.3.2 提出理论假说和设计基本路径
        8.3.3 数据获得
        8.3.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与检验
        8.3.5 模型解释
第九章 结论
    9.1 本文结论
    9.2 建议
        9.2.1 加快优良品种培育
        9.2.2 完善饲养管理组织体系
        9.2.3 进一步优化猪肉供应链和引进可追溯体系
        9.2.4 完善供应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9.2.5 规范兽药生产和使用行为
        9.2.6 依法规范生猪饲养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9)修复“自然” ——一个南岭山村生态重建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梳理
        二、 龙脊古壮寨研究评述
    第三节 理论视野与关键概念
        一、 环境人类学的视野
        二、 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概况
        一、 研究方法
        二、 田野工作情况
    第五节 田野点的自然与人文图像
        一、 自然生态图像
        二、 历史人文背景
第二章 景观的变迁:生态重建的历史场景
    第一节 从山林到农田:农业开发的消极影响
        一、 壮族迁入与初步开发
        二、 瑶、汉迁入与持续开垦
        三、 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从均衡到退化:政策失误的生态恶果
        一、 “开战自然”导向的失误性政策
        二、 生态灾变:生态退化的突出表现
    第三节 从退化到修复:生态重建的突出成效
        一、 生态赤字初步消灭阶段(1987-1995 年)
        二、 生态退化根本扭转阶段(1996-2010 年)
    小结:在历史场景中认知生态变迁
第三章 “绿色”的权力:生态重建的政治因素
    第一节 作为“绿色”权力表达的生态重建
        一、 “绿色”权威与生态重建话语的生成
        二、 重建话语支配下的“绿色”决策
        三、 参与“绿色”工程实施的多种力量
    第二节 沼气推广工程与生态重建
        一、 作为政治决策的沼气推广工程
        二、 龙脊古壮寨的沼气推广历程
        三、 沼气推广工程对生态重建的推动效用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重建
        一、 作为政治决策的退耕还林工程
        二、 龙脊古壮寨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状况
        三、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重建的积极效用
    小结:反思国家权力与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 科学与民族科学:生态重建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参与生态重建的两种知识
        一、 作为民族科学的传统生态知识
        二、 环境人类学的现代科学技术观
        三、 两种知识的融合是否可能?
    第二节 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重建
        一、 传统生态表达知识:生态重建的思想基础
        二、 传统生态技术知识:生态重建的技术辅助
        三、 传统生态制度知识:生态重建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重建
        一、 科学营林技术:直接促进生态重建的进程
        二、 生态能源技术:直接支持生态重建的实施
        三、 现代农业技术:间接保障生态重建的成效
    小结:生态建设必须综合运用两种知识
第五章 全球性联系:山村生态重建的外部动力
    第一节 在地方生态重建中发现全球性
        一、 作为全球性生态实践的生态重建
        二、 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深层次动因
        三、 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全球性联系
    第二节 系统外部输入与生态重建
        一、 内外物质循环支持生态重建
        二、 内外能量流动支持生态重建
        三、 内外信息反馈支持生态重建
    第三节 村民外出务工与生态重建
        一、 龙脊古壮寨民众外出务工实况
        二、 外出务工是生态重建的重要保障
    小结:把握地方与全球的多样联系
第六章 结语:不确定的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10)1964-2011年中国大陆人体旋毛虫病流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2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发病现状
    2.2 病例的地区分布
    2.3 病例报道
    2.4 性别分布
    2.5 年龄分布
    2.6 职业分布
    2.7 发病季节与患者病程
    2.8 患者生食动物肉种类
    2.9 患者症状与体征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分析
    3.2 旋毛虫对国内人群、养猪业、国际贸易的危害与影响
        3.2.1 对人群的危害
        3.2.2 对养猪业的危害
        3.2.3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3 防治工作建议重视国内人体旋毛虫病防治工作, 提倡卫生行政、疾控、临床、养殖、兽医、屠宰、检疫、销售、市场、管理、媒体等部门, 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形成多部门预防控制、临床诊治的合作机制,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避免误诊、误治的死亡病例的发生, 及时处置疫情与防治蔓延, 进一步普及疫区人群的旋毛虫病防治知识, 改变生食与半生食动物肉的不良饮食习惯, 重视肉类食品的检疫制度。

四、南丹瑶鸡一种实用防疫方法的观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瑶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与梯田文化景观研究[D]. 哈凯丽.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人参皂苷Rg1提高氧化应激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应答的研究[D]. 毕师诚. 浙江大学, 2019(01)
  • [3]新桂系时期广西兽医事业研究(1925-1949)[D]. 廖兵.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抗战时期高校迁桂研究(1937-1945)[D]. 韦升鸿.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6]无公害优质土杂鸡养殖配套技术示范推广[D]. 薛翠云. 重庆师范大学, 2013(07)
  • [7]统制下的自治 ——新桂系与广西社会(1925-1940)[D]. 张爱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8]猪肉供应链上的机会主义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D]. 孙洪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修复“自然” ——一个南岭山村生态重建的人类学研究[D]. 付广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2(07)
  • [10]1964-2011年中国大陆人体旋毛虫病流行分析[J]. 郑德福,肖宁,冯萍,许光荣,欧阳清,廖琳,叶萍,陈漪澜.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1(03)

标签:;  ;  

南丹瑶鸡防疫实用方法观察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