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瓶颈”: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与重塑(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峰[1](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付英东[2](2020)在《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战绩夺得了排球世界杯冠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令国人为之骄傲,中国女排精神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大力弘扬中国女排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并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女排运动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是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为此,全面、准确掌握当前我国女子大学生排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现状,明确技战术特点及优势,科学诊断现存问题及原因,为科学指导未来大学生女排运动员培养、训练重点和突破方向,加强针对性科学训练的实施和监控,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对提升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今世界女子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以及排球运动技、战术特征及运用情况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综述;运用专家访谈法明确了“技战术指标”等一系列研究分析要素;运用录像分析法实地拍摄了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的比赛视频,并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冠、亚军球队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而全面掌握我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优势及不足,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宝贵资料和建议。研究认为:(一)两球队非技战术指标总体特征呈现球员年龄合理、素质全面、阵容配备均衡、网上高度明显等特征。(二)两球队技术运用总体特征表现为技术全面、技术运用合理性和有效性较强。技术优势表现为二传组织到位有效,拦网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技术不足表现为球员对来球的预判不足,移动被动;有球技术运用中接发球质量不高,拦网时起跳机把握不足。(三)两球队战术运用总体特征表现为战术意识强,进攻中强攻与快攻能有效结合,防守阵型立体均衡。战术优势表现为球队快攻灵活多变、战术打法全面。战术不足表现为前排强攻时机和位置的选择以及与其他战术掩护配合能力的不足;在防守战术运用上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队员间掩护,比赛中暂停和换人的时机运用得当,但效果不明显。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两球队在技术层面,应加强无球队员的脚下移动意识,提升球员临场经验和关键球处理方式,降低发球失误率,提升球员身体素质和球队整体稳定性。(二)两球队在战术层面,应提高两队快攻和后排攻运用比例,促使与前排强攻形成立体、多元的进攻体系,形成快速多变的战术打法,坚决执行和贯彻教练部署,强化球员临场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教练员暂停和换人的时机选择,提升教练员对比赛全局的观察、判断、阅读和把握的能力。(三)两球队在训练层面,应强化两队战术训练,组织战术打法演练,加强前排和后排进攻的有效衔接,构建灵活、多元的进攻体系,在二次攻战术训练中,加强队友之间的掩护、配合。
蔡广[3](2019)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目标、新任务”既是社会演进的逻辑,又是人民奋斗的动力,更是足球革新的源泉。当下是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现代足球的节点,参透真义,顺势实现校园足球平衡充分地发展,进而促成中国校园足球优秀发展模式的愿景,最终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中国步入新时代,但校园足球的文化制约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文化分层理论考察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揭示制约的原因,有助于政府引导社会、学校、家庭参与治理,继而促进青少儿快乐、健康地成长。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借助SPSS23.0统计软件,以上海市足球特色小学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相关人员为调查对象,田野观察五角场小学,从文化分层的视角展开辨析:一是剖析五角场小学,探索现状,归纳特征,凝炼文化层级的内在关系;二是探讨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公共因子、存在问题、解析原因、消解路径;三是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治理,论及治理的目标、主体、方式、过程、运行机制、保障及评估。通过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及实证分析,得出下列结果与结论:(1)五角场小学校园足球,依靠能人治理,高规格、高关心地领导,利用个体成熟的人格品质推动;教练员有一般、权威、先进三类;家长为学习、专业、随意三种;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模式,校领导亲历支持校园足球;推演出文化四个层级的内部逻辑。(2)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物质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互联网+、物质流动、足球场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公共因子的认识没有显着性差异;供给侧未能及时调整供给,需求侧对供给结果被动接受,双方信息不畅;新中国以来上海注重产品生产,而忽略消费文化建设,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足球场地的配套设计和建设。(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制度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评估制度;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形成呼应;制度合法但不合情理而滋生懒政,导致资源浪费;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多有不足,信息不对称。(4)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行为环境、参与情境、行为方式、组织行为、发展理念;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断裂;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行为越轨。(5)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包括立德树人、价值偏态、教育宗旨、自我实现;精神取向断裂抑或融合;伦理趋向为两极化;价值偏向急功近利。(6)树立“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目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多元治理主体,履职各异,政府引导协调、社会共建共享、学校协同育人、家庭参与支持;治理方式有合作、协作、协商、协同等;运行过程有规划、决策、投资、操作、评估和反馈六个环节,运行机制包括协商、竞争平衡、监督评估等机制;治理保障为主体健全、常态化制度、法律制度等,评估以体育院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为主。合而言之,校园足球既受制于文化,又反哺现代文化。研究建议: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引导;社会自我孵化、自觉反思、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学校多元并存、组织动员、营造文化、协同教育;家庭正确认识、全程参与、在场支持、亲身陪伴。
张帆[4](2016)在《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竞技体育试图通过自身“微调”来优化备受诟病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也逐渐遭遇瓶颈,尽管国家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归根结底诸如对金牌和物质利益的一元化强烈追求,使运动员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尤其是淡化主体精神、人生价值等人文素质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未有根本改变。鉴于此,对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应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未来趋势。本研究以理论与实证、量化与质化相结合,以“培养出来什么”、“什么影响培养”、“如何进行培养”三个核心关键词为指引,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分为三个研究。研究一运用模糊德尔菲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并采用决策试验与实验评估法、折衷排序法进行各指标的影响关系及达到理想绩效的优劣比较;研究二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5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约1000名后备人才作为研究样本,以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模型;研究三则在前述两个研究成果基础上,辅以实地调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建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良性发展的教育路径。获致结论如下:1、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方面(1)指标体系结构上包含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65个三级指标、111项观测点。4个一级指标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及“人文精神”等。其中以“人文精神”指标权重比率(30%,30%)为最高;“人文精神”指标中心度(8.59)与原因度(0.09)为最高;“人文知识”指标绩效排序(7.85)最佳与差距值(0.21)最小。(2)各一级指标及各次指标之间亦具有中度以上的相关性,但评定委员、竞技体校成员及兼具两者身份的人员对整体指标及“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一级指标的评价有显着性差异存在。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方面(1)“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且也会间接通过“人际因素”因素的中介作用,同时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2)“学校因素”、“人际因素”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但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3)“学训因素”不会直接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而是通过“人际因素”的作用后,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4)“表现因素”不会对“人文素质”产生效果,也不会通过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人文素质产生间接效果。(5)“家庭动力学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与“需求-压力理论”于本研究中可获得验证,至于“一般紧张理论”仅获得结果的部分支持。3、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1)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存在竞技理想模糊、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奥林匹克精神薄弱、运动协作精神不强、竞赛心理素质欠佳、道德人格不够高尚、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文明行为修养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匮乏等消极现象。(2)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青少年运动员夺标育人的助推器、人性回归的指南针、专业素质的耦合剂、体育发展的矫正器。(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人文性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4)实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要树立“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夺标”竞技能力与人文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激活文化教学与专项训练、文化教师与专项教练之间的2种联动;要重塑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等3类体系;要处理好师资队伍、校本课程、校园环境、评价体系等4项建设。
王丹[5](2015)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6年我国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排球队以来,我国高校排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4年我国已有教育部、省市教委审批的排球试点学校36所。经过近20年的发展,山东省普通高校排球运动队不但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改变,而且在技术水平上也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水平排球队曾多次打进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前几名行列。尽管山东省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中运动员情况、教练员情况和运动队的管理模式、训练因素、后勤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论述并去剖析影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发展的因素,探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发展的对策,为使普通高校置办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脚步尽快与国际置办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步伐统一起来做准备。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运动队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生和体校的学生,运动员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提高,招生管理政策上采取的优惠政策不够多,有待进一步完善。2、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教练员队伍比较年轻,学历结构不太完善,工作任务较繁重,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在管理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来促进教练员队伍的建设。3、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训练的时间、次数和训练的方式基本上符合了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仍然存在,学校领导对排球运动队的建设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4、山东省普通高校的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参加竞赛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运动员得不到充分的比赛锻炼,这对他们整个队伍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5、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大部分是独立办队,经费比较匮乏,来源渠道比较少,虽然经费的投入基本上可以维持日常的训练的,但是要想参加足够多的比赛就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6、山东省普通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不够理想,虽然有场地但是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训练需求。后勤保障方面中的膳食营养和医务监督等没有比较完善的机构和组织来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7、运动员的就业渠道不够宽,就业有一定的压力,学校对运动员就业的倾向性政策不多关注不够到位,导致运动员对就业产生后顾之忧。对策如下:1、学校要加强对运动队的重视,在招生中要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各项技能素质,注重对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水平的要求,多采取一些吸引高水平运动员的优惠政策,完善招生政策,扩大生源,完善后备人才的培养。2、学校要重视具有教练潜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使用,增进教练员岗位培训和再提高情况,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完善教练员的师资力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练员管理制度,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情况,从而推进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3、尽量做到文化学习与训练“两手抓”,解决“学训矛盾”的问题。学校也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详细的规章从而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更加制度化。4、山东省应该注重竞赛制度的建设情况,多举办一些排球联赛来促进各高水平排球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而且多参加一些国家或者国际举办的大型排球赛。5、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广开渠道,实现经费投入结构的多元化渠道,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大扶持力度,并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把市场机制引入其中,走体育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市场化的步伐。6、健全运动员训练的后勤保障制度,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科学管理,完善场地设施情况。学校要注重运动员的膳食营养,可以制定专门的食谱,设立专门的食堂并加大对运动员的补助。重视运动队的医务监督和防护工作,加大对运动队的医务补助方面的投入。7、学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大学的必修课程中,适当的减少了运动员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体育行政部门也应该拓宽运动员的就业渠道,鼓励他们自主择业,提高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就业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的投入。
胡竹青[6](2014)在《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世界和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橄榄球运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历史、分类和现状”,在这一部分,梳理出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明晰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分类与不同橄榄球运动之间的区别,介绍了橄榄球运动的主要赛事;第二部分是“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部分,对橄榄球运动的功能、哲学内涵、文化内涵、核心价值进行了阐述,对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进行了探求;第三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在这一部分整理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橄榄球运动历史,研究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滞后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在这一部分,对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论证并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第五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一部分,解答了中国橄榄球运动进行战略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并就中国橄榄球奥运争光、职业化发展和普及推广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即:虽然中国橄榄球运动目前的普及范围小、职业化进程慢、市场化程度低、竞技水平不高,但是在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影响下,在橄榄球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带动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推动下,在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背景下,中国橄榄球运动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战略性的研究,以使中国竞技橄榄球水平得以提高,群众橄榄球全面普及,橄榄球产业取得发展。
李李[7](2013)在《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现状的分析,在如何进一步发展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竞技水平、完善训练体系和筹措训练经费等方面作了简要的阐述。为促进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安徽省第12届运动会的17支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但培训机会较少,并且多数都是兼职教练,工作任务重。2.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没有建立健全运动员的奖惩制度。不能对学生运动员平时训练情况、比赛成绩、学习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很难激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3.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压力非常大。各高校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监管较松,没有建立严格的学习和训练规章制度,造成运动员的学训矛盾非常突出。4.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不能进行全年的系统训练,训练的时间不能保证。每年的比赛机会太少,各队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高校排球队水平提高的很慢。5.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训练场地和设施相对较好,但在运动员的恢复、营养、运动损伤及防治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6.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的经费来源单一,主要靠学校行政拨款,并且经费明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的发展。高校排球队市场化程度低,没有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
叶欢心[8](2013)在《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自2008年开赛以来,至今已经历了5年的风雨历程。在湖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体育与艺术处、学生体育协会、高校排球人士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已初具规模。但我省的大学生排球运动的发展与CUVA以及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还相差甚远,在未来如何适应自身情况及发展自身特色的湖南省大学生排球事业是我省每一个从事大学生排球事业的人士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提高湖南省大学排球运动的水平,融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优势,赛制改革是重要的突破口。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学生体育协会联合湖南省各高校筹备并举行的大学生排球联赛进行调查,并以2012年湖南省大中学生排球比赛中大学生排球比赛的男子组为个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运动员整体的年龄结构是相对合理的,高水平队伍运动员的参训时间在5年左右,普通院校队员的参训时间在1-2年。(2)同其他大学生体育联赛一样,湖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的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也存在矛盾;特别是普通院校的球队,大部分都不能进行系统训练,只能采取阶段性的训练。(3)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教练员后备力量不足,学历大多为本科,职称以副教授为主,大部分是由在职的高校体育教师担任,有部分教练员在带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队之前没有带队经验。(4)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运动队的硬件设施相对缺乏,不能很好的满足训练的需要;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参赛队经费较少,大多数的排球队的经费达不到要求,仅仅处于基本满足训练和比赛需要的情况,有的甚至更少,运动队的管理比较严格。(5)湖南省高校对大学生排球比赛相对于广东等其他沿海省份来说还是不够重视,资金不足、组织策划相对简单,主办院校管理和环境、时间、场馆、交通的安排不足、宣传不力,运动员积极性不高,赛事与文化结合欠缺,对赛事的角色认识比较功利。本文对所有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和总结,尝试性提出对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改进意见:应在湖南省学生体育协会的领导下建立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开发部门负责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市场管理;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高校排球队应运用各种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竞技水平。适当的增加硬件设施,提供较好的室内球场和一些辅助训练器材,保证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和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名牌效应,重视高校排球信息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加强科技投入,更好的利用高校各学科丰富的资源。
邱明强[9](2011)在《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体育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赛事在世界上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体育赛事的重要价值在于其能够影响社会结构多层面的变化,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践参与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逻辑法,并以现代市场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策划学、逻辑学、哲学、现代企业制度、广告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同时结合参与CUVA裁判工作的实践体会,进行CUVA市场化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为推动CUVA的良好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用有CUVA市场化概念的含义、特征;CLVA市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CUVA市场化发展的基本对策。结论:当前阶段CUVA体制管理尚不完善;受队员生源、教练员等因素影响,竞技水平参差不齐;观众群体单一,开发不充分;参赛学校对市场化认知程度不同制约了CUVA市场化的发展;与媒体合作形式简单,合作水平层次低;赛制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参赛积极性;资金来源少,形式单一。建议: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各种法规政策,推动CUVA可持续发展;创办高校排球俱乐部,建立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为队员训练、学习、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和物质上的保障;完善赛制,着重发展第一阶段比赛(即普通组;创建CUVA品牌赛事,挖掘CUVA无形资产,开发与赛事相关的产品,扩大经费来源。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效应,积极主动地寻找合作伙伴,吸引更多的企业等社会力量赞助,解决好大超联赛训练和竞赛的经费问题;加强与赞助商的互动与合作,赋予赞助商更多的权利,提高赞助商的积极性;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提升合作的水平与层次;加强CUVA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逐渐提高专职化教练员比例,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加强与职业队的沟通,提高竞技水平;充分挖掘潜在的观众群体,培养忠实的球迷,扩大排球人口比例;注重比赛与校园文化的融合。CUVA要注重比赛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比赛期间,各高校应充分把握机会展现学校特色,把比赛和树立学校形象、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袁龙[10](2011)在《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全国高校运动队排球比赛进行的如火如荼,各个高校排球队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持续提高,对高校排球队教练员的整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越高越能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提高高校的排球运动竞技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推动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所以研究山东省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共九所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教练员思想道德建设情况、教练员执教能力建设情况、教练员管理机制建设情况等四个方面,对山东省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教练员的综合水平以及队伍建设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促进教练员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校排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教练员精力充沛体力充足,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性别比例差距大,男性教练多;教练员的学历水平较高,但高学历教练员人数少;大部分教练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运动经历和执教经历;副教授职称的教练员较多。2、教练员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良好;教练员都具备掌握各种信息的能力,认识到掌握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参加的科研活动较少,很少有人着书,发表的论文少,英语和计算机在一般的水平上,而且对其重视程度也不高。3、运动训练符合运动发展的规律,运动员训练次数、时间达到训练计划的要求,训练的比重基本符合高校的实际,但是多数教练员心理训练投入不足;球队主要经费来源于学校的拨款,经费来源单一,球队缺乏社会影响力。4、大多数教练员参加过岗位培训,但是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机会太少,与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少,缺乏有效组织,没有形成岗位培训制度;大部分高校都有教练员的奖励机制和特殊的奖励政策,但是教练员的待遇有待提高。5、山东省高校排球教练员的选拔主要是考察后任命的形式,有较多的主观因素,教练员选拔竞争的力不大,教练员的考核与评价较全面、公平;教练员的业务素质较高,教练员的管理能力一般。据此作者提出如下建议:1、各高校有关主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教练员培养机制,加快对高级别教练员的培养,加强教练员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完善教练员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2、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排球教练员的科研能力,把球队的运动训练和科研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对工具性技能的重视程度。3、完善球队的训练制度,采取多样的训练方式,包括心理训练;学校要增加对球队的投入,多渠道拓展球队资金。4、重视教练员培训工作,培养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建立教练员上岗制度,把上岗资格列入教练员的考核指标中去。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制定相应的教练员奖励政策,提高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5、完善教练员选拔制度,增强教练员的竞争机制,使高校教练员向专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吸引更高水平的教练员到高校执教;建立完善的教练员管理制度,加强球队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升教练员的管理能力。
二、走出“瓶颈”: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与重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瓶颈”: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竞技体育 |
2.1.2 模式 |
2.1.3 发展模式 |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2.2.2 耗散结构理论 |
2.2.3 协同学理论 |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
3.2.1 发展成就 |
3.2.2 现实问题 |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3 创新发展 |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
8.1.1 建模目的 |
8.1.2 建模原则 |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建议 |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
9.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继承发扬我国女排精神的时代呼唤 |
1.1.2 培养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迫切需求 |
1.1.3 全面掌握我国高校女排技战术水平的现实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排球技术 |
1.4.2 排球战术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世界女子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趋势研究 |
1.5.2 我国女子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1.5.3 排球运动技、战术特征及运用情况分析研究 |
1.5.4 现有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专家评价法 |
2.2.4 录像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冠亚军球队非技战术情况分析 |
3.1.1 阵容配备 |
3.1.2 年龄 |
3.1.3 身高 |
3.1.4 体重 |
3.1.5 网上高度 |
3.1.6 非技战术指标的总体特征分析 |
3.2 冠亚军球队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3.2.1 有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3.2.2 无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 冠亚军球队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1 阵容配备运用情况分析 |
3.3.2 防守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3 进攻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3.4 临场指挥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
3.4 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不足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技战术评价指标评价表 |
附录三 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统计分析表 |
致谢 |
(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
1.1.2 健康中国建设的大势所趋 |
1.1.3 青少儿足球事业的内外动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校园足球研究的现状 |
1.4.2 国外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
1.4.3 上海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 |
1.4.4 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的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7 小结 |
2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
2.1 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 |
2.2 概念界定 |
2.2.1 校园足球 |
2.2.2 文化 |
2.2.3 文化结构 |
2.2.4 制约 |
2.2.5 文化制约 |
2.2.6 治理 |
2.3 需求理论 |
2.4 制约理论 |
2.5 治理理论 |
2.6 共生理论 |
2.7 小结 |
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制约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
3.1 问卷的理论框架 |
3.2 确定问卷内容 |
3.3 效度检验 |
3.4 条目分析 |
3.5 重测信度检验 |
3.6 小结 |
4 个案:五角场小学 |
4.1 研究法 |
4.1.1 参与观察 |
4.1.2 个案访谈 |
4.1.3 个案资料的整理 |
4.2 五角场小学的概况 |
4.3 足球演进历程 |
4.4 校园足球的文化结构 |
4.4.1 物质文化 |
4.4.2 制度文化 |
4.4.3 行为文化 |
4.4.4 精神文化 |
4.5 校园足球发展的特征 |
4.5.1 需求趋同 |
4.5.2 能人治理 |
4.5.3 教练员和家长多元 |
4.5.4 政府主导的多元共生关系发展模式 |
4.6 校园足球文化发展存在问题 |
4.6.1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
4.6.2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
4.6.3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
4.6.4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
4.7 校园足球文化结构的内在逻辑 |
4.8 小结 |
5 物质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
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
5.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文化因素探微 |
5.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互联网+” |
5.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物质流动” |
5.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足球场地” |
5.3 物质文化制约的原因解析 |
5.3.1 物质文化制约的供需问题 |
5.3.2 物质文化制约的历史追问 |
5.4 消解物质文化供给平衡的新思路 |
5.4.1 保障物质文化供给侧高效供给 |
5.4.2 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侧充分需求 |
5.4.3 解放思想,创建物质文化自信 |
5.5 小结 |
6 制度文化的设计与执行:双轨制 |
6.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制度文化因素 |
6.2 制度文化制约因素的描述 |
6.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制度” |
6.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管理制度” |
6.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制度” |
6.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评估制度” |
6.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的原因剖析 |
6.3.1 制度顶层设计与基层运行未能达成相互呼应 |
6.3.2 制度造成的情理法彼此冲突,导致资源浪费 |
6.3.3 社会主体对制度认识不足,未形成上下共鸣 |
6.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度文化弥合的思考 |
6.4.1 顶层与基层之间纵横贯通,形成制度互动社会网 |
6.4.2 培育社会主体参与能力,充分实现多元协商治理 |
6.4.3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培育人的制度自觉 |
6.5 小结 |
7 行为文化的在场与离场:非均衡 |
7.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制约的物质文化因素 |
7.2 行为文化制约的公共因子解析 |
7.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环境” |
7.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参与情境” |
7.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行为方式” |
7.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组织行为” |
7.2.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发展理念” |
7.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行为文化的因由探赜 |
7.3.1 多阶行动层脱节,各层分工不明确,且横向联系或断裂 |
7.3.2 责任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文化资本闭合,经济资本凝固 |
7.3.3 足球生态环境被污化,人文异化、物理污染、行为越轨 |
7.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行为文化认同的路径 |
7.4.1 面向上海未来,重塑人文精神,净化生态足球 |
7.4.2 正视球场暴力,塑造校园明星,建立诚信机制 |
7.4.3 多阶有机衔接,各层角色明确,横向资本共享 |
7.5 小结 |
8 精神文化的历时与现时:难融合 |
8.1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
8.2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精神文化因子厘清 |
8.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立德树人” |
8.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价值偏态” |
8.2.3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教育宗旨” |
8.2.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自我实现” |
8.3 制约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文化的缘由探骊 |
8.3.1 社会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精神取向或断或合 |
8.3.2 现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伦理趋向为两极化 |
8.3.3 时代转型: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价值偏向急功近利 |
8.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精神文化养成的进路 |
8.4.1 文质文化精神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实现 |
8.4.2 和合文化伦理塑造小学生的立德树人 |
8.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上海小学生的价值观 |
8.5 小结 |
9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主体治理 |
9.1 “海派足球文化”的公共利益目标厘定 |
9.1.1 校园足球发展的多元目标 |
9.1.2 “海派足球文化”公共利益目标的解析 |
9.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的主体廓清 |
9.2.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构成的实然 |
9.2.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治理主体 |
9.2.3 上海市小学校园足球治理多元主体分工 |
9.3 构建上海小学校园足球的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式 |
9.4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及运行机制 |
9.5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及评估 |
9.5.1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保障 |
9.5.2 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评估 |
9.5.3 创建上海校园足球多元主体治理的保障与评估模式 |
9.6 小结 |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建议 |
10.3 创新 |
10.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介绍信 |
附件二:家长访谈提纲 |
附件三: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四:问卷 |
附件五:上教育部公示海市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
附件六:个案调查部分记录 |
附件七:学习、工作经历及科研成果 |
(4)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文素质相关研究 |
1.2.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
1.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 |
1.3 研究应用价值 |
1.3.1 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
1.3.2 为培养主体学校提供借鉴素材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文素质 |
2.1.2 人文素质教育 |
2.1.3 指标体系 |
2.1.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
2.1.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
2.2.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偏差影响因素的理论观点 |
2.2.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理论观点 |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思路 |
3.1.1 掣肘的根源 |
3.1.2 转轨的捩点 |
3.1.3 困境的消弭 |
3.2 技术路线 |
3.2.1 准备阶段 |
3.2.2 执行阶段 |
3.2.3 完成阶段 |
4 研究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 |
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4.1.1 研究目标 |
4.1.2 研究内容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架构 |
4.3.1 建构指标体系 |
4.3.2 指标体系调查 |
4.4 研究工具 |
4.4.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初步建构 |
4.4.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初稿审查与修改 |
4.4.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问卷实施程序 |
4.5 资料处理 |
4.5.1 数据处理 |
4.5.2 数据分析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专家意见整合分析 |
4.6.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分析 |
4.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影响关系分析 |
4.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绩效排序分析 |
4.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调查分析 |
4.7 讨论 |
4.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建构结果 |
4.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相对权重关系结果 |
4.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指标绩效及影响关系 |
4.7.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 |
5 研究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建构 |
5.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5.1.1 研究目标 |
5.1.2 研究内容 |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架构 |
5.3.1 自变量 |
5.3.2 中介变量 |
5.3.3 因变量 |
5.4 研究假设 |
5.5 研究工具 |
5.5.1 研究工具撰拟说明 |
5.5.2 研究工具内容说明 |
5.5.3 研究工具检验 |
5.6 资料处理 |
5.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6.2 卡方检验 |
5.6.3 t检验 |
5.6.4 单因子方差分析 |
5.6.5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6.6 信度分析 |
5.6.7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 |
5.7 结果与分析 |
5.7.1 研究样本暨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
5.7.2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5.8 讨论 |
5.8.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因素 |
5.8.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 |
5.8.3 相关理论支持结果 |
6 研究三: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 |
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6.1.1 研究目标 |
6.1.2 研究内容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研究方法 |
6.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把握的关系 |
6.3.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关系 |
6.3.2 人文素质教育与金牌主义教育的关系 |
6.3.3 人文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关系 |
6.4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建构应做出的选择 |
6.4.1 从根本上转变竞技运动功利主义的偏颇价值观 |
6.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呼唤人文素质的教育 |
6.4.3 建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
6.5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1234”教育路径 |
6.5.1 一个理念 |
6.5.2 二种联动 |
6.5.3 三类体系 |
6.5.4 四项建设 |
7 综合讨论 |
7.1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的价值判断 |
7.1.1 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人文知识) |
7.1.2 掌握为人的基本道理(人文思想) |
7.1.3 学会必要的处事能力(人文方法) |
7.1.4 形成稳定的体育精神(人文精神) |
7.2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的理性认识 |
7.2.1 人文素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2 人文素质发展偏差的主要成因 |
7.3 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的现实选择 |
7.3.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夺标育人的助推器 |
7.3.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指南针 |
7.3.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专业素质的耦合剂 |
7.3.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体育发展的矫正器 |
7.4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指标体系方面 |
7.4.2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影响模型方面 |
7.4.3 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方面 |
8 研究结论 |
8.1 本研究指标体系可概括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指标要素 |
8.2本研究影响模型可勘查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机制 |
8.3 本研究教育路径可提供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发展的教育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国内研究现状 |
2.1 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
2.2 我国普通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
2.3 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员的情况 |
4.1.1 运动员的年龄结构 |
4.1.2 运动员的身高与体重 |
4.1.3 运动员的扣球与拦网 |
4.1.4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及运动等级 |
4.1.5 运动员的来源 |
4.2 教练员的情况 |
4.2.1 教练员的年龄结构 |
4.2.2 教练员的学历和裁判等级 |
4.2.3 教练员的职称 |
4.2.4 教练员的任职 |
4.2.5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 |
4.2.6 教练员的科研 |
4.2.7 教练员的培训 |
4.3 运动训练、学习和管理水平的情况 |
4.3.1 运动训练 |
4.3.2 运动员学习 |
4.3.3 管理水平 |
4.4 竞赛制度的情况 |
4.5 经费来源的情况 |
4.6 后勤保障的情况 |
4.6.1 场馆设施 |
4.6.2 运动员的膳食及补助 |
4.6.3 运动员的医务监督 |
4.7 运动员就业的情况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起源与演进 |
一. 世界橄榄球运动的追根溯源——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起源 |
二. 由“业余体育原则”而导致的分歧促使英式联盟式橄榄球运动的产生 |
三. 加拿大式橄榄球与美国式橄榄球一脉相承 |
四. 澳式橄榄球的多起源说 |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
一. 从橄榄球世界杯诞生过程观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
二. “业余精神”与英式橄榄球 |
三. 美国式橄榄球的职业化进程 |
四. 两次世界大战对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
五. 规则的变迁和世界橄榄球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三节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 |
一.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和定义 |
二. 主要橄榄球类别之间的区别 |
第四节 橄榄球运动的赛事 |
一. 英式橄榄球主要赛事 |
二. 美国式橄榄球赛事 |
三. 澳式橄榄球的代表——AFL 第三章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探求 |
一. 橄榄球运动的功能 |
二. 橄榄球运动的哲学内涵 |
三. 橄榄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正直、热诚、团结、纪律、尊重 |
四. 橄榄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之于相关学科的意义 |
一. 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 |
二. 橄榄球运动之于管理学 |
三. 橄榄球运动之于社会学 |
四. 橄榄球运动之于经济学 第四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一. 中国大陆英式橄榄球发展史 |
二. 香港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三. 台湾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四. 中国美国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
一. 中国竞技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
二. 中国橄榄球其它方面的现状 |
第三节 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 从球类运动起源与在中国的传播洞察橄榄球运动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 |
二. 奥运会对球类项目发展的影响 |
三. 从橄榄球运动特点本身对其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四. 文化观念差异对橄榄球项目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 |
第一节 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 |
一.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二.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 |
一.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
二. 中国体育的发展成就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三.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 |
四. 传媒与体育 |
第三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 |
一. 中国改革大势 |
二. 中国体育改革的判断 第六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 |
一. 战略的含义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现实性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和目标模式研究 |
一.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研究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 |
第三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过渡模式研究 |
第四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对策案例研究 |
一. 中国橄榄球项目奥运争光计划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职业化发展设想 |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普及推广的思考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7)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排球队运动员情况研究 |
2.2 高校排球队教练员情况研究 |
2.3 高校排球队比赛及训练情况研究 |
2.4 高校排球队学训矛盾情况研究 |
2.5 高校排球队经费情况研究 |
2.6 高校排球队管理机制情况研究 |
2.7 高校排球开展现状研究 |
2.8 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情况研究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3.1 问卷的设计 |
3.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教练员现状 |
4.1.1 教练员学历与职称情况 |
4.1.2 教练员执教年限和运动经历情况 |
4.1.3 教练员性别,年龄情况 |
4.1.4 教练员培训和科研情况分析 |
4.1.5 教练员的敬业精神 |
4.2 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运动员情况分析 |
4.2.1 运动员年级结构 |
4.2.2 运动员身高及平均助跑摸高高度情况 |
4.2.3 运动员训练年限及运动员等级 |
4.2.4 运动员训练的动机情况 |
4.2.5 运动员集训期间训练补助情况 |
4.3 球队训练及比赛现状 |
4.3.1 训练场地与器材 |
4.3.2 训练时间情况 |
4.3.3 球队参加比赛情况 |
4.3.4 运动员学训矛盾情况 |
4.4 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经费来源现状 |
4.4.1 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经费来源 |
4.4.2 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资金投入情况 |
4.5 提高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运动水平的对策 |
4.5.1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
4.5.2 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 |
4.5.3 建立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训练及比赛长效机制 |
4.5.4 拓宽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经费来源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1.1 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教练员队伍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 |
5.1.2 教练员执教经验丰富,但排球运动经历匮乏 |
5.1.3 运动员训练年限较短,身体条件较差 |
5.1.4 运动员训练积极性较高但学训矛盾突出,大多数高校没有常年训练机制 |
5.1.5 训练场地、器材很好,但参赛机会较少 |
5.1.6 安徽省高校排球队的经费来源单一,并且明显不足 |
5.2 建议 |
5.2.1 建立健全教练员绩效评价体系,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
5.2.2 增加教练员的培训机会,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
5.2.3 要充分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并建立常年训练机制 |
5.2.4 合理解决学训问题 |
5.2.5 增加比赛场次 |
5.2.6 形成多途径的经费筹集体制 |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8)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大学生排球联赛研究现状 |
2.2 国外大学生排球联赛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2012 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开展现状分析 |
4.1.1 大学生排球联赛组织结构状况 |
4.1.2 大学生排球联赛竞赛制度状况 |
4.1.3 大学生排球联赛组织管理状况 |
4.1.4 大学生排球联赛参赛队员状况 |
4.1.5 大学生排球联赛执法裁判状况 |
4.1.6 大学生排球联赛带队教练状况 |
4.1.7 大学生排球联赛参赛队伍状况 |
4.1.8 大学生排球联赛技术战术状况 |
4.1.9 大学生排球联赛经费来源状况 |
4.1.10 大学生排球联赛场地设施状况 |
4.1.11 大学生排球联赛观众观看状况 |
4.2 2012 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存在的问题 |
4.2.1 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
4.2.2 赛事的策划不够专业 |
4.2.3 联赛的运转资金不够 |
4.2.4 裁判培训的力度不够 |
4.2.5 教练员专业水平欠缺 |
4.2.6 裁判员抽调方式单一 |
4.3 今后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发展思考 |
4.3.1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
4.3.2 提高策划专业程度 |
4.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4.3.4 加强裁判业务水平 |
4.3.5 促进教练员专业化 |
4.3.6 多渠道选调裁判员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专家访谈问卷 |
附录 2 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 3 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 4 观众调查问卷 |
(9)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2.2 CUVA市场化的基本特征 |
3 CUVA基本情况 |
3.1 管理体制 |
3.2 赛制 |
3.3 资金来源 |
3.4 参赛队伍情况 |
3.5 赞助商情况 |
3.6 媒体宣传情况 |
3.7 赞助商推广活动 |
3.8 竞技水平的影响因素 |
3.9 目标消费群体 |
4 制约CUVA市场化发展因素与发展对策 |
4.1 制约CUVA市场化发展因素 |
4.2 实现CUVA市场化发展的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教练员个人素质的研究 |
1.2.2 高校教练员选拔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
1.2.3 高校教练员影响力方面的研究 |
1.2.4 高校教练员的现状及职业化的研究 |
1.2.5 高校教练员其他方面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 |
2.2.4 逻辑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
3.1.1 教练员的年龄与性别情况 |
3.1.2 教练员的学历情况 |
3.1.3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 |
3.1.4 教练员的执教经历 |
3.1.5 教练员的职称情况 |
3.2 教练员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分析 |
3.3 教练员执教能力建设情况与分析 |
3.3.1 教练员的知识结构 |
3.3.2 教练员的能力结构 |
3.4 教练员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与分析 |
3.4.1 教练员选拔聘任情况 |
3.4.2 教练员考核与评价情况 |
3.4.3 教练员培养情况 |
3.4.4 教练员工作待遇情况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走出“瓶颈”: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发展的审视与重塑(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2018-2019赛季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冠、亚军球队技战术运用分析[D]. 付英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上海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文化制约及治理研究[D]. 蔡广.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5]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D]. 王丹. 扬州大学, 2015(05)
- [6]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D]. 胡竹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14(12)
- [7]安徽省本科高校女子排球队的发展研究[D]. 李李. 安徽工程大学, 2013(06)
- [8]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排球联赛现状调查与分析[D]. 叶欢心. 吉首大学, 2013(03)
- [9]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的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分析[D]. 邱明强.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
- [10]山东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教练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分析[D]. 袁龙.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