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Cl对花生离体培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君[1](2020)在《蒙古沙冬青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AmFAD2s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细胞膜脂的不饱和度主要由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s,FADs)决定,它们与植物抵抗低温和高盐等逆境胁迫密切相关。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中亚荒漠区唯一的常绿旱生阔叶植物,具有很强的耐寒、耐旱和耐盐碱等耐逆性能。本研究从蒙古沙冬青(本文统称为沙冬青)中克隆到两个油酸去饱和酶基因AmFAD2-1和AmFAD2-2,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变化及其在抵抗逆境胁迫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利用RT-PCR和PCR方法扩增到AmFAD2-1和AmFAD2-2的编码区cDNA和gDNA片段。二者编码区cDNA和gDNA的长度分别均为1149和1152 bp,在gDNA编码区内均无内含子。(2)AmFAD2-1和AmFAD2-2的编码蛋白分别由382和38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二者都含有FAD家族酶活性所必须的保守组氨酸簇HXXXH、HXXHH和HXXHH,在蛋白的C端区域均含有一个内质网定位信号(YNNKL)。(3)利用RT-qPCR分析表明,AmFAD2-1和AmFAD2-2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室内培养沙冬青幼苗对低温、高温、干旱和盐胁迫的响应。在低温处理期间,AmFAD2-1的转录水平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变化趋势,AmFAD2-2的转录水平在处理后期上调较为明显。在高温胁迫下,二者的转录水平基本呈现下调的变化趋势。在干旱和盐胁迫下,二者的转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调趋势。在野外生长的沙冬青成株嫩叶中,两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在秋季和冬季总体上均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其中AmFAD2-1在秋、冬季的表达上调倍数高于AmFAD2-2。在野生植株的不同器官中,AmFAD2-1在嫩叶和未成熟果荚中高表达,AmFAD2-2在侧根和嫩枝中高表达。(4)将两个基因分别转入拟南芥中进行组成型表达,均可以显着提高转基因株系在苗期的耐冻性及其在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和耐旱性。此外,AmFAD2-2还可以提高转基因株系在苗期的耐盐性和耐旱性以及离体叶片的保水性。
陈双艳[2](2020)在《马齿苋属三个种组培快繁技术及抗盐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齿苋属中的毛马齿苋(Portulaca pilosa L.)、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因其花色艳丽,花期较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应用广泛。近年来利用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更多应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前人研究较多集中马齿苋相关研究,对于马齿苋属不同种进行比较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3种马齿苋属植物最佳外植体消毒方法、诱导和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器官发生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组培苗移栽研究。同时,对这3个马齿苋种的抗盐性进行比较研究,筛选适合在海岛环境中生长的马齿苋种。研究结果为大规模生产马齿苋属植物以及利用其进行海岛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最佳外植体消毒方法的筛选:对毛马齿苋幼嫩茎段的消毒步骤主要是: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表面污垢,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HgCl2连续消毒9 min+6 min+2 min,效果最好,成功率为87.5%。对大花马齿苋幼嫩茎段、马齿苋幼嫩茎段的消毒步骤主要是:将外植体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表面污垢,再将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30 s,0.1%HgCl2分别处理27 min或25 min效果最好,成功率分别为77.1%和79.8%。(2)最佳增殖培养基和最适pH的筛选:最适合毛马齿苋腋芽增殖的培养基是MS+3.0μM BA,增殖系数为6.2。最适合大花马齿苋腋芽增殖的培养基是MS+5.0μM 2-ip,增殖系数为12.1。最适合马齿苋腋芽增殖的培养基是MS+3.0μM 2-ip,增殖系数为4.0。毛马齿苋最适合的pH范围为5.0-6.0,大花马齿苋和马齿苋最适合的pH值为5.0。(3)最佳生根培养基的筛选:生根阶段主要通过NAA和IBA进行调控,不同植物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不同,3种马齿苋属植物容易生根,在所有生根培养基上,均能够长根。毛马齿苋和马齿苋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无附加任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大花马齿苋生根最适培养基为MS+1.0μM NAA。(4)器官发生诱导与植株再生:毛马齿苋叶片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0μM TDZ+0.1μM NAA;叶片通过间接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出不定芽,增殖系数为3.8。大花马齿苋叶片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0μM TDZ+0.1μM NAA;叶片通过间接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出不定芽,增殖系数为10.7。马齿苋叶片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0μM BA+0.1μM NAA;叶片通过间接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出不定芽,增殖系数为5.7。(5)组培苗移栽:毛马齿苋在珍珠岩:海沙=1:1(v/v)基质中,移栽成活率为90.3%。大花马齿苋在珍珠岩:海沙=1:1(v/v)基质中成活率高,可达92.0%。马齿苋在泥炭土:沙:珍珠岩=1:1:1(v/v)基质中成活率高,可达93.5%。(6)抗盐性比较研究:对3种马齿苋植物进行了单盐NaCl、复盐、PEG胁迫处理,试验发现在NaCl胁迫条件下,抗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毛马齿苋>大花马齿苋>马齿苋。在复盐的胁迫条件下,抗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毛马齿苋>大花马齿苋>马齿苋。在PEG模拟干旱的条件下,抗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毛马齿苋>大花马齿苋>马齿苋。综合来看,3种马齿苋属植物抗盐性由高到低依次是:毛马齿苋>大花马齿苋>马齿苋。
纪纯阳,彭儒胜,梁德军,胡伟平,王伟,赵洪波,矫丽曼,赵继梅,赵鑫闻,李晓宇,王敏[3](2019)在《荷兰3016杨耐盐变异体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以荷兰3016杨一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对其叶柄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2种方式进行耐NaCl变异体筛选,建立其高效的无菌苗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固体培养方式通过有盐培养→无盐培养→有盐培养的选择程序,获得了耐0.2%和0.4%NaCl水平的不定芽,对不定芽进行生根诱导,获得了完整植株。液体培养方式获得了耐0.2%和0.4%NaCl水平的悬浮细胞系,悬浮细胞系经植板培养未能形成愈伤组织。
董建军[4](2019)在《花生再生体系的建立及AhRR基因家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花生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培育高产、优质的花生新品种是促进花生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传统杂交育种可以改良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但存在花生遗传基础狭窄、优良基因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种间杂交不亲和、育种周期长、部分珍贵种质材料繁殖效率低等诸多因素,严重限制了花生育种进程和效率。通过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可以提高复种指数、缩短育种周期,是花生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花生胚的离体培养来探究种子萌发到长成植株的最短生长周期,可以有效提高花生生长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同时以花生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花生胚轴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并对AhRR转录因子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花生品种农大花103不同发育时期的幼胚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再生成花生植株。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培养能够促使花生幼胚正常发芽生长成植株,其中果针入土后30 d的花生幼胚在培养基中能够正常发育,发芽率为97.99%,成苗率为76.06%,生长状态接近于正常成熟胚;成熟种胚的发芽率为100%,成苗率达到了87%。2、以花生胚轴为外植体,对胚轴不同部位、激素类型及配比和不同基因型等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建立了以花生胚轴为外植体的高频植株再生体系:最佳外植体部位为靠近胚芽部位的胚轴;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8mg/L)+NAA(0.1mg/L),丛生芽诱导率高达90%以上,最佳基因型为远杂9102,从接种外植体到成苗约经历6570d,平均每个胚轴可再生68棵组培苗。3、AhRR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在组织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Ah RR转录因子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花生中共有21个AhRR基因,包括14个A类和7个B类;21个Ah RR基因CDS长度在513bp2175bp之间,氨基酸残基长度在170aa724aa不等,氨基酸序列平均长度为374aa;AhRR家族成员含有59个外显子,48个内含子;AhRR蛋白的结构域是高度保守的,所有的AhRR蛋白均含有D-D-K结构域;AhRR基因主要分布在花生栽培种的1号、3号、5号、8号、10号、11号、13号和15号染色体上。4、利用RT-PCR技术对花生AhRR基因家族中的两个基因ArAhy.69B3L2和ArAhy.QRG75F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远杂9102胚轴在接种后的不同时期,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ArAhy.69B3L2基因呈现下降趋势,在接种7d时表达量最高;而Aray.QRG75F基因在接种后14d时达到最高值,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接种14d和21d时两基因的表达量差异呈极显着水平。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基因型远杂9102和花7567在接种14d时两个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两个基因ArAhy.69B3L2与Aray.QRG75F在花7567中的表达量均低于远杂9102,差异达极显着水平。
侯亚莉[5](2016)在《柿9-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衰老和抗逆反应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柿果实富含营养物质和矿物质,有药用和保健功效,是北方重要的秋冬水果之一。柿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采收后短期内易软烂,致鲜果流通困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控制果实后熟软化成为柿果贮藏中的关键问题。脂氧合酶能启动植物细胞膜的膜脂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膜降解,最终导致果实的成熟软化或叶片的衰老。目前对脂氧合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熟衰老和胁迫诱导其表达方面,而关于脂氧合酶在果实采后软化和抗逆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富平尖柿’(Diospyros kaki L.cv.Fuping Jianshi)为试材,探讨了柿脂氧合酶基因在不同组织、果实发育期和采后胁迫处理中的表达模式;并进一步地以转基因番茄和转基因拟南芥为材料,验证了脂氧合酶在衰老和抗逆反应中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以柿不同组织和发育期的果实为材料,探讨LOX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kLOX1在果实中特异表达,DkLOX4在果实、茎、叶、花和花萼中均表达;DkLOX1和DkLOX4在幼果中表达量较DkLOX3高,且表达高峰与幼果生长双“S”曲线保持一致;DkLOX3在所有组织均表达,在幼果中的表达量较低。这些结果表明DkLOX1和DkLOX4可能与果实的生长发育有关。2.以初熟期的柿果实为材料,探讨经损伤、高二氧化碳、低氧和低温胁迫处理后果实中LOX基因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二氧化碳促进DkLOX1的表达,损伤和低温促进DkLOX4的表达;DkLOX1和DkLOX4在其他处理中出现随着果实的成熟衰老表达下降的趋势;DkLOX3的表达量和脂氧合酶的活性在果实采收后显着提高,并且所有处理的DkLOX3表达高峰与乙烯释放峰同步。此外,与对照相比,损伤处理后DkLOX3的表达快速提高并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高二氧化碳处理4天时DkLOX3的表达急剧升高后下降并在呼吸跃变前稳定高表达。这些结果表明DkLOX1和DkLOX4可能不参与果实的成熟衰老,而DkLOX3可能在果实的成熟衰老和胁迫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构建DkLOX3-pVBG2307过表达载体,分别得到番茄和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结果发现,转基因番茄绿熟期的果实在采收后转色速度加快、乙烯释放峰提前、MDA含量提高、乙烯合成关键基因ACS2、ACO1和ACO3的表达量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离体叶片和整棵植株在黑暗诱导下的衰老加速,伴随着更高的叶绿素降解、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含量、活性氧积累和细胞死亡比例。这些结果为脂氧合酶在果实成熟软化和叶片衰老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4.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在含有130 mM NaCl和200 mM甘露醇的渗透胁迫培养基上发芽率更高,幼苗的根的生长受到的抑制也较野生型轻。干旱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卷曲程度低于野生型,当恢复浇水后24小时,更多的转基因植株恢复正常生长。盐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生长受到的抑制比野生型轻,莲座叶直径大于野生型。干旱和盐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积累的O2-和H2O2更少,ABA依赖途径中的正调控基因RD22、RD29B和NCED3表达量上调,负调控基因FRY1表达下调,同时,ABA非依赖途径的正调控基因RD29A表达量也上调。这些结果表明了脂氧合酶可能通过调控活性氧积累和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来提高了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5.对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的离体叶片接种活体营养型菌Pst DC3000,结果表明,过表达DkLOX3的转基因拟南芥提高了对Pst DC3000的抗性。受Pst DC3000侵染后,转基因叶片在12h和24h积累的O2-、H2O2和死细胞数量高于野生型,LOX酶活高于野生型,然而自由基清除酶POD、CAT和SOD的活性较低,出现过敏反应。Pst DC3000侵染后48h和72h,转基因叶片的自由基清除酶POD、CAT和SOD的活性逐渐高于野生型,自由基积累减缓,叶片中菌的扩繁量也低于野生型。此外,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中的SA含量及其标记基因PR1和PR2的表达显着高于野生型,而转基因叶片中的JA含量及其标记基因PDF1.2的表达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了脂氧合酶可能通过调控ROS的积累和SA合成来提高对Pst DC3000的抗性。6.对转基因和野生型拟南芥的离体叶片接种死体营养型菌-灰霉菌,结果表明,过表达DkLOX3的转基因拟南芥提高了对灰霉菌的抗性。受灰霉菌侵染后,转基因叶片在12h积累的O2-和H2O2高于野生型,自由基清除酶POD、CAT和SOD的活性较低。侵染24h后,转基因叶片的自由基清除酶POD、CAT和SOD的活性较野生型高,自由基积累速度减缓,且逐渐集中在病灶部位,而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中的自由基快速积累。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中的SA、JA含量及其标记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了脂氧合酶可能通过调控早期活性氧的积累,但并不通过调控SA或JA代谢途径提高对灰霉菌的抗性。
李文静[6](2016)在《花生再生体系的优化及AhSAD基因启动子的转化》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用花生品种远杂9307、冀甜1号、罗汉果、花37、白沙1016的上胚轴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预培养时间、不同激素配比、不同基因型的诱导愈伤差异确立适宜花生上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从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和器官间接发生途径探索花生上胚轴离体再生的最佳途径。确立最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19种不同花生品种筛选。在优化的再生体系基础上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遗传转化方面,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分别从Km筛选浓度,受体材料、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完善转化流程,将花生Δ9-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启动子AhSAD转化不同花生品种的受体材料,获得阳性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预培养时间不同,愈伤组织状态存在明显差异,预培养0d的上胚轴易形成胚性愈伤,预培养7d的上胚轴状态优于3d和10d。(2)确定MSB5+Pic3mg/L为最适宜诱导培养基,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可达60%以上,该类培养基适宜本研究中多数花生品种的愈伤诱导,并可进行多次继代培养得到重复性体胚发生培养物。MSB5+Pic3mg/L+Gln1g/L(+)AgNO3(2mg/L)为最佳继代培养基。(3)愈伤组织进一步诱导体细胞胚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MS+0.4mg/L6-BA+0.1mg/LNAA,成苗率最高为46.77%。继代过程先在6-BA0.4mg/L+NAA0.1mg/L再生,交替使用MS+6-BA3.0mg/L+NAA 0.5mg/L成苗状况较好;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0.2mg/L+6-BA3.0mg/L+NAA0.5mg/L,可诱导出不定芽且分化率最高为42%。(4)不同基因型的花生品种在相同的培养基中出现诱导和再生差异,9048,9102出愈率在70%-80%之间,9020,9092,9110出愈率为60%-70%,9059出愈率最低仅为16%。9099,9097再生率在40%-50%之间,9036,9093次之。(5)最终确定胚性愈伤组织和无菌苗上胚轴作为受体材料时,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80mg/L和100mg/L,两者侵染时间在10min时褐化率最低,转化率最高。胚性愈伤共培养2d时,抗卡那霉素的抗性芽数最多;无菌苗的上胚轴共培养3d时,抗性愈伤诱导率最高。(6)经过卡那霉素筛选,获得36抗性植株,其中7株经GUS组织活性检测和PCR检测鉴定为阳性植株。
王德芬,谭俊超,李鼎立,杨英杰,宋健坤,王然[7](2015)在《四种野生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耐盐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以杜梨、豆梨、川梨和山梨为试材,进行了无菌体系的建立和增殖培养基的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Na盐胁迫下耐盐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以期进行不同材料耐盐性的比较,探讨利用离体培养体系进行耐盐性鉴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梨芽的增殖对培养基中附加的各类生长调节剂的配比要求不同,筛选得到最佳芽增殖培养基为杜梨MS+6-BA 2.0mg/L+IBA 0.1mg/L+GA30.5mg/L;豆梨MS+6-BA 2.0mg/L+IBA 0.3mg/L+GA30.1mg/L;川梨MS+6-BA 2.0 mg/L+IBA 0.1 mg/L+GA3 0.5 mg/L;山梨MS+6-BA 1.0 mg/L+IBA0.3mg/L+GA30.5mg/L。对4种梨试管苗进行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的结果表明,不同梨盐害指数从高到低分别为川梨、豆梨、山梨、杜梨;对保护性酶类的活性及脯氨酸含量测定分析显示,4种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脯氨酸(Pro)在NaCl处理浓度较低时均呈现上升趋势,杜梨的活性变化相对平缓,而MDA变化以川梨的活性最高。
李术梅[8](2015)在《沼泽小叶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耐盐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沼泽小叶桦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和盐胁迫对其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以嫩枝上的腋芽作为外植体,进行了丛生芽诱导、生根、移栽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了以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以及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培养基组成,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以半年生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其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几种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了沼泽小叶桦的耐盐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S培养基为沼泽小叶桦高效再生的最佳基本培养基,以芽为外植体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mg/L+蔗糖20g/L+琼脂6g/L,在该培养基上丛生芽分化率高达99%,增殖率可达12.5,新生芽生长状态良好。2.在沼泽小叶桦再生苗生根阶段,在以1/2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的前提下,对激素IBA与NAA进行对比试验,最终筛选出激素IBA 比 NAA更适合沼泽小叶桦的生根培养。最佳再生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2mg/L+蔗糖20g/L+琼脂6g/L,在该培养基上再生苗的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为7~8条,平均根长为4.11cm,根较粗壮,基部无愈伤组织。生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配比为草炭土:蛭石:珍珠岩=6:2:2,成活率达到99%以上。3.利用培养条件将脱分化与再分化过程分开,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经愈伤组织途径的再生体系,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为MS+6-BA3.0mg/L+KT0.5mg/L+2,4-D0.5mg/L+蔗糖20g/L+琼脂6g/L以及弱光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出芽的最佳激素组合MS+6-BA1.0mg/L+NAA0.02mg/L+蔗糖 20g/L+琼脂 6g/L。4.通过对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不同时间的沼泽小叶桦光和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发现在盐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呈下降趋势,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的变化趋势与Pn相一致;1.7~2.2%NaCl处理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Cond和Ci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当NaCl浓度低于1.5%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各项指标只有微小变化,当NaCl浓度高于1.5%时各指标有显着变化,表明沼泽小叶桦具有较强的耐盐性。5.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下,对沼泽小叶桦的生长进行观测,发现沼泽小叶桦幼苗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受抑制程度越明显。NaCl浓度低于1.5%时,幼苗叶片绿色,受盐影响较轻;NaCl浓度达到1.5%或更高时,幼苗出现叶片发黄、枯萎并脱落,植株生长状态变弱。6.在盐胁迫下,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300mM NaCl处理下沼泽小叶桦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00mM NaCl浓度下,SOD和POD的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上升,丙二醛(MDA)含量则表现出逐级递增趋势。
邓衍明,叶晓青,贾新平,梁丽建[9](2014)在《体细胞突变技术在草坪草种质创新上的最新应用》文中提出体细胞突变已经成为草坪草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体细胞突变技术在几种主要草坪草种质创新上的相关研究,概述了这几种草坪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高频再生技术,着重叙述了体细胞胚在低温、高盐、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下培养和筛选的定向诱变技术、离体培养与辐照相结合的非定向诱变技术以及利用分子标记对获得的再生材料进行鉴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分析了体细胞突变技术在草坪草抗性育种中存在的诱变频率较低、性状改良效果不理想、突变体鉴定不全面、变异机理研究不深入等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乔利仙,隋炯明,赵丽兰,雷萍萍,孙世孟,郭宝太,王晶珊[10](2014)在《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M2农艺性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花生(Arachis hypogage L.)品种花育22号成熟种子胚小叶为诱变材料,培养在添加平阳霉素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中进行诱变处理,将成活的形成体胚的外植体转移到添加NaCl的体胚萌发培养基中进行耐盐定向筛选。对获得的再生植株M2的部分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显示,花生胚小叶经平阳霉素离体诱变和NaCl定向筛选获得的再生植株后代表现型存在广泛变异,如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结果数、荚果形状和大小、种皮颜色等均发生明显的变异。从后代变异规律可以看出,利用高效低毒的平阳霉素作为诱变剂与组织培养结合可作为创造花生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Cl对花生离体培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Cl对花生离体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沙冬青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AmFAD2s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1.2 植物脂肪酸不饱和度与耐逆性 |
1.3 植物脂肪酸去饱和酶与耐逆性 |
1.4 植物FAD2研究进展 |
1.4.1 FAD2的作用机制 |
1.4.2 FAD2的编码基因数 |
1.4.3 FAD2的生物学作用 |
1.5 沙冬青抗逆基因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种和载体 |
2.1.3 试剂与酶 |
2.1.4 主要溶液组成 |
2.1.5 引物序列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材料胁迫处理 |
2.2.2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4 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分析 |
2.2.5 基因的PCR扩增 |
2.2.6 PCR产物回收与载体连接及转化E.coli |
2.2.7 蛋白预测 |
2.2.8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2.2.9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
2.2.10 拟南芥的转化 |
2.2.11 T_1代阳性植株的筛选与PCR检测 |
2.2.12 T_2代阳性植株的RT-PCR检测 |
2.2.13 T_3代纯合体筛选 |
2.2.14 转基因拟南芥耐逆性表型鉴定 |
2.2.15 离体叶片失水率的测定 |
2.2.1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冬青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3.2 AmFAD2-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3.2.1 AmFAD2-1编码区克隆与内含子分析 |
3.2.2 AmFAD2-1基因编码蛋白特征特性分析 |
3.2.3 AmFAD2-1的进化分析 |
3.2.4 AmFAD2-1的表达分析 |
3.2.5 AmFAD2-1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分子检测 |
3.2.6 AmFAD2-1转基因拟南芥耐逆性鉴定 |
3.3 AmFAD2-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3.3.1 AmFAD2-2编码区克隆与内含子分析 |
3.3.2 AmFAD2-2基因编码蛋白特征特性分析 |
3.3.3 AmFAD2-2的进化分析 |
3.3.4 AmFAD2-2的表达分析 |
3.3.5 AmFAD2-2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分子检测 |
3.3.6 AmFAD2-2转基因拟南芥耐逆性鉴定 |
4 讨论 |
4.1 AmFAD2-1和AmFAD2-2是沙冬青AmFAD2家族重要成员 |
4.2 AmFAD2-1和AmFAD2-2参与对不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4.3 AmFAD2-1和AmFAD2-2在抵抗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功能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马齿苋属三个种组培快繁技术及抗盐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毛马齿苋研究进展概述 |
1.2.1 毛马齿苋生物学特性 |
1.2.2 毛马齿苋的用途和价值 |
1.2.3 毛马齿苋的繁育技术及抗逆性研究现状 |
1.3 大花马齿苋研究进展概述 |
1.3.1 大花马齿苋生物学特性 |
1.3.2 大花马齿苋用途和价值 |
1.3.3 大花马齿苋的繁殖及抗逆性研究进展 |
1.4 马齿苋研究进展概述 |
1.4.1 马齿苋生物学特性 |
1.4.2 马齿苋的用途和价值 |
1.4.3 马齿苋的繁育技术及抗逆性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毛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再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2.1.3 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 |
2.1.4 丛芽的繁育 |
2.1.5 叶片诱导器官发生 |
2.1.6 生根诱导 |
2.1.7 炼苗与移栽 |
2.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毛马齿苋消毒效果的影响 |
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马齿苋茎段腋芽增殖的影响 |
2.2.3 PH对毛马齿苋增殖的影响 |
2.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马齿苋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2.5 生根诱导 |
2.2.6 炼苗与移栽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大花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再生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3.1.3 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 |
3.1.4 丛芽的繁育 |
3.1.5 叶片诱导器官发生 |
3.1.6 生根诱导 |
3.1.7 炼苗与移栽 |
3.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升汞消毒时间对大花马齿苋消毒效果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花马齿苋茎段腋芽的诱导 |
3.2.3 PH对大花马齿苋增殖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花马齿苋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花马齿苋生根的影响 |
3.2.6 不同基质对大花马齿苋组培苗移栽存活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再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4.1.3 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 |
4.1.4 丛芽的繁育 |
4.1.5 叶片诱导器官发生 |
4.1.6 生根诱导 |
4.1.7 炼苗与移栽 |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升汞不同消毒时间对马齿苋外植体的初代培养影响 |
4.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齿苋茎段腋芽的诱导 |
4.2.3 PH对马齿苋增殖的影响 |
4.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齿苋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4.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齿苋生根的影响 |
4.2.6 不同基质对马齿苋组培苗移栽存活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马齿苋属三个种的抗盐性研究 |
5.1 单盐NACL对三种马齿苋的影响 |
5.2 复盐对三种马齿苋的影响 |
5.3 PEG对三种马齿苋的影响 |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单盐NACL对植株的影响 |
5.5.2 复盐对植株的影响 |
5.5.3 PEG对植株的影响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荷兰3016杨耐盐变异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无菌苗再生体系的建立 |
(1)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4] |
(2)不定芽分化及继代培养[5-6] |
(3)生根培养[7-8] |
1.2.2 固体培养筛选耐盐变异体 |
(1)耐盐不定芽筛选[9-10] |
(2)不定芽耐盐性测试及移栽 |
1.2.3 液体培养筛选耐盐变异体 |
(1)悬浮细胞系的建立[11-12] |
(2)生长参数的测定[11-12] |
(3)耐盐变异细胞系筛选[11-13] |
(4)植板培养[11-12] |
1.3 统计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菌苗再生体系的建立 |
2.1.1 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 |
2.1.2 不定芽分化及继代培养 |
2.1.3 生根培养 |
2.2 固体培养筛选耐盐变异体 |
2.2.1 耐盐不定芽筛选 |
2.2.2 耐盐不定芽耐盐性测试及移栽 |
2.3 液体培养筛选耐盐变异体 |
2.3.1 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2.3.2 生长参数的测定 |
2.3.3 耐盐悬浮细胞系筛选 |
2.3.4 植板培养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荷兰3016杨无菌苗再生体系的建立 |
3.2 耐盐植株的获得 |
3.3 耐盐细胞的悬浮培养 |
(4)花生再生体系的建立及AhRR基因家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 |
1.2.1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植物离体快繁 |
1.2.2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无病毒苗木培育 |
1.2.3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遗传转化研究 |
1.2.4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于种质资源保存 |
1.3 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3.1 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植株 |
1.3.2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植株 |
1.4 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RR |
1.4.1 转录因子简介 |
1.4.2 RRs转录因子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花生不同发育时期种胚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设备及基本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3.1.3 试验方法 |
3.2 花生胚轴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及基本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3.2.3 试验方法 |
3.3 花生AhRR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 家族成员鉴定 |
3.3.2 家族进化分析及重新命名 |
3.3.3 保守结构域分析 |
3.3.4 基因结构分析 |
3.3.5 染色体物理分布 |
3.3.6 理化性质分析 |
3.4 AhRR基因的表达 |
3.4.1 试验材料 |
3.4.2 试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农大花103 不同发育时期种胚的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4.1.1 农大花103 不同发育时期幼胚离体培养情况 |
4.1.2 农大花103 成熟种胚离体培养情况 |
4.1.3 农大花103 不同发育时期幼胚生长状况与成熟胚对比情况 |
4.2 花生胚轴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
4.2.1 花生胚轴不同部位对芽诱导的影响 |
4.2.2 花生不同激素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 |
4.2.3 花生不同基因型对胚轴再生的影响 |
4.2.4 丛生芽的伸长 |
4.2.5 组培苗生根 |
4.2.6 胚轴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4.3 花生AhRR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1 花生AhRR转录因子的家族进化关系分析 |
4.3.2 花生AhRR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3 花生AhRR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结构分析 |
4.3.4 花生AhRR转录因子家族保守结构域分析 |
4.3.5 花生AhRR转录因子家族的染色体定位预测 |
4.4 AhRR基因在花生胚轴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4.4.1 RNA提取质量检测 |
4.4.2 AhRR基因在花生胚轴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花生不同发育时期种胚离体培养研究 |
5.1.2 花生胚轴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5.1.3 AhRR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柿9-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衰老和抗逆反应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成熟衰老 |
1.1.1 乙烯与果实成熟衰老 |
1.1.2 细胞壁代谢与果实成熟衰老 |
1.1.3 细胞膜代谢与果实成熟衰老 |
1.2 脂氧合酶相关研究 |
1.2.1 脂氧合酶的生化功能 |
1.2.2 脂氧合酶的分类 |
1.2.3 脂氧合酶在成熟衰老中的作用 |
1.2.4 脂氧合酶与非生物胁迫 |
1.2.5 脂氧合酶与生物胁迫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柿脂氧合酶基因表达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处理 |
2.2 试剂与仪器 |
2.3 生理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1 果实硬度的测定 |
2.3.2 乙烯释放速率的测定 |
2.3.3 脂氧合酶含量的测定 |
2.3.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4 脂氧合酶基因表达分析 |
2.4.1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2.4.2 qPCR检测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胁迫处理对柿果实生理指标的影响 |
2.5.2 柿LOX基因在果实不同发育期及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 |
2.5.3 不同胁迫处理对柿LOX基因表达的影响 |
2.6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柿DkLOX3过表达对果实成熟软化和叶片衰老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剂与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柿DkLOX3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回收 |
3.3.2 过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 |
3.3.3 农杆菌侵染番茄 |
3.3.4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 |
3.3.5 转基因番茄果实贮藏 |
3.3.6 黑暗诱导的叶片衰老 |
3.3.7 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3.3.8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3.4.2 转基因植株鉴定 |
3.4.3 柿DkLOX3过表达对番茄果实转色的影响 |
3.4.4 柿DkLOX3过表达对番茄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 |
3.4.5 柿DkLOX3过表达对拟南芥离体叶片衰老的影响 |
3.4.6 柿DkLOX3过表达对拟南芥植株衰老的影响 |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柿DkLOX3过表达与非生物胁迫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剂与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渗透胁迫下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分析 |
4.3.2 渗透胁迫下拟南芥的生根分析 |
4.3.3 干旱和盐处理 |
4.3.4 抗盐抗旱相关基因定量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柿DkLOX3过表达对拟南芥抗渗透胁迫能力的影响 |
4.4.2 柿DkLOX3过表达对拟南芥抗盐和抗旱能力的影响 |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柿DkLOX3过表达与生物胁迫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剂与仪器 |
5.3 试验方法 |
5.3.1 Pst DC3000侵染液的制备 |
5.3.2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5.3.3 拟南芥叶片接菌 |
5.3.4 Pst DC3000接种后的菌落数统计 |
5.3.5 H2O2含量的测定 |
5.3.6 活性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5.3.7 茉莉酸和水杨酸含量的测定 |
5.3.8 半定量PCR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柿DkLOX3过表达对拟南芥植株抗活体营养型细菌的影响 |
5.4.2 柿DkLOX3过表达对拟南芥植株抗死体营养型真菌的影响 |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
(6)花生再生体系的优化及AhSAD基因启动子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花生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1.1 花生器官发生途径的研究进展 |
1.1.1 器官直接发生途径 |
1.1.2 器官间接发生途径 |
1.2 花生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研究进展 |
1.3 花生组织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花生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2.1 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
2.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
2.3 其他转化方法 |
2.4 花生遗传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花生启动子的研究 |
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植物激素 |
1.3 培养基 |
1.4 农杆菌菌株和启动子表达载体 |
1.5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 |
2.1.1 愈伤组织诱导 |
2.1.2 花生愈伤组织再生成苗 |
2.1.3 花生基因型筛选 |
2.1.4 生根培养 |
2.2 花生遗传转化条件优化 |
2.2.1 受体材料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2.2 Km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2.2.3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2.4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2.3 花生启动子的转化 |
2.3.1 菌液活化 |
2.3.2 受体材料侵染、共培养及再生 |
2.4 GUS活性检测 |
2.5 PCR检测 |
2.5.1 DNA提取 |
2.5.2 PCR检测 |
2.6 阳性植株进行生根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愈伤组织诱导 |
3.1.1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外植体诱导愈伤的差异 |
3.1.2 不同诱导培养基的愈伤诱导差异 |
3.1.3 不同继代培养基的愈伤诱导差异 |
3.2 花生愈伤组织再生成苗 |
3.2.1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 |
3.2.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
3.3 不同花生基因型的筛选 |
3.4 遗传转化条件优化 |
3.4.1 Km选择剂浓度的确定 |
3.4.2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3.4.3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3.5 花生品种农杆菌转化效率 |
3.5.1 GUS活性检测 |
3.5.2 PCR检测 |
3.6 生根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影响花生上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
4.1.1 外植体及预培养时间的选择 |
4.1.2 不同激素对上胚轴外植体的影响 |
4.2 影响花生上胚轴再生的因素 |
4.2.1 不同激素对体细胞胚再生途径的影响 |
4.2.2 不同激素对间接再生途径的影响 |
4.2.3 不同基因型对花生上胚轴再生的影响 |
4.3 影响AhSAD基因启动子转化的因素 |
4.3.1 Km浓度的筛选 |
4.3.2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3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4 基因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5 受体材料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6 转化植株的鉴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四种野生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耐盐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项目测定 |
1.4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芽增殖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
2.2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4种梨试管苗耐盐指数的比较 |
3讨论 |
(8)沼泽小叶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耐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再生途径 |
1.3 植物组织培养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
1.3.1 外植体消毒 |
1.3.2 培养条件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4 外植体的选择 |
1.3.5 培养基的选择 |
1.4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5 盐胁迫作用机制 |
1.6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
1.7 光合指标在研究盐胁迫对植物影响中的应用 |
1.8 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研究盐胁迫对植物影响中的应用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沼泽小叶桦再生体系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和激素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外植体的灭菌 |
2.2.2 直接出芽增殖途径 |
2.2.3 外植体生根诱导 |
2.2.4 生根苗的移栽 |
2.2.5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方案 |
2.2.6 愈伤组织诱导出芽方案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外植体消毒效果 |
2.3.2 不同诱导处理对从生芽诱导效果的影响 |
2.3.3 不同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
2.3.4 生根苗移栽的结果 |
2.3.5 不同培养基对诱导愈伤效果的影响 |
2.3.6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诱导出芽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沼泽小叶桦耐盐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光和参数测定方法 |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方法 |
3.2.3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常用的光和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3.3.2 NaCl胁迫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3 NaCl胁迫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4 NaCl胁迫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5 NaCl胁迫对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3.6 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光合指标的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3.3.7 NaCl胁迫对最大量子效率的影响 |
3.3.8 NaCl胁迫对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影响 |
3.3.9 NaCl胁迫对非光化学猝火的影响 |
3.3.10 NaCl胁迫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3.3.11 NaCl胁迫下叶绿素荧光指标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
3.3.12 盐胁迫对沼泽小叶桦生长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浓度NaCl胁迫下沼泽小叶桦生理指标的测定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4.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4.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4.2.4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体细胞突变技术在草坪草种质创新上的最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体细胞突变技术在草坪草耐寒种质创新上的应用 |
1.1 海雀稗耐寒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1.2 假俭草耐寒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1.3 百喜草耐寒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2 体细胞突变技术在草坪草耐盐种质创新上的应用 |
2.1 百喜草耐盐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
2.2 结缕草耐盐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2.3 狗牙根耐盐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
3 体细胞突变技术在其他草坪草种质创新上的应用 |
3.1 多年生黑麦草体细胞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
3.2 草地早熟禾耐热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
3.3 草坪草抗除草剂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
4 细胞培养结合辐照诱变在草坪草种质创新上的应用 |
4.1 海雀稗体细胞辐射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
4.2 沟叶结缕草体细胞辐射突变体的获得与鉴定 |
5 草坪草体细胞突变技术面临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
5.1 草坪草体细胞突变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1 突变的频率较低 |
5.1.2 性状改良的效果不理想 |
5.1.3 突变体的鉴定不全面 |
5.1.4 突变机理的研究不深入 |
5.2 草坪草体细胞突变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
(10)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M2农艺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诱变处理、筛选及植株再生 |
1.2.2 诱变再生植株M2的观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离体诱变和Na Cl定向筛选再生植株生后代(M2)田间性状的变异 |
2.2 离体诱变和Na Cl定向筛选再生植株后代(M2)荚果性状的变异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NaCl对花生离体培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沙冬青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AmFAD2s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张文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马齿苋属三个种组培快繁技术及抗盐性比较研究[D]. 陈双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3]荷兰3016杨耐盐变异体的筛选[J]. 纪纯阳,彭儒胜,梁德军,胡伟平,王伟,赵洪波,矫丽曼,赵继梅,赵鑫闻,李晓宇,王敏. 西部林业科学, 2019(06)
- [4]花生再生体系的建立及AhRR基因家族分析[D]. 董建军.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5]柿9-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衰老和抗逆反应中的功能研究[D]. 侯亚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6]花生再生体系的优化及AhSAD基因启动子的转化[D]. 李文静. 郑州大学, 2016(02)
- [7]四种野生梨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耐盐性比较[J]. 王德芬,谭俊超,李鼎立,杨英杰,宋健坤,王然. 北方园艺, 2015(21)
- [8]沼泽小叶桦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耐盐性分析[D]. 李术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9]体细胞突变技术在草坪草种质创新上的最新应用[J]. 邓衍明,叶晓青,贾新平,梁丽建. 草业科学, 2014(09)
- [10]平阳霉素离体诱变花生M2农艺性状分析[J]. 乔利仙,隋炯明,赵丽兰,雷萍萍,孙世孟,郭宝太,王晶珊. 核农学报,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