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架构及其演进趋势

路由器架构及其演进趋势

一、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演变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Ivan Sarafanov[1](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孙慧改[2](2019)在《ZQ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的发展导向,是企业活动的集中目标体现,同时,企业战略也能为企业获得满意的经营业绩和基业长青的发展。发展战略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和设计,能够为企业理清发展思路和实施经营行为指明清晰的方向,作为企业的行动纲领,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明晰的发展战略。ZQH公司是经石家庄市工商局核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甲级造价咨询专业机构,同时具有工程招标代理资质。通过对ZQH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有利于ZQH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加了对市场的占有比例,也能够为我国工程咨询行业中一系列工程报价咨询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ZQH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战略管理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从发展、业务、组织结构和项目运营方式分析了 ZQH公司的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并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 ZQH公司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和内部优势与劣势,并进行发展战略选择;再次,对ZQH公司发展战略进行了规划和实施分析;最后,对ZQH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总体研究结合ZQH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同时也阐释了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企业资源之间的相互协同关系,这将为ZQH公司的发展乃至其他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朱一青[3](2017)在《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正处于中高速持续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扩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正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约式不断转变,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业务外包份额将不断增加,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业态逐步被人们所青睐,城市配送市场呈现旺盛的需求,而末端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也更加凸显。伴随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的转型,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构建、运营和管理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城市化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实现配送理论的创新,形成科学的城市智慧配送体系、优化的城市配送网络、一流的物流配送运营及决策效率,直接关系到现代城市的品位和运转绩效的提升。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粒子群算法、启发式算法、博弈论方法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和技术,重点研究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基本架构、运作机理、发展测度及评价问题。首先,是基础理论研究,梳理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研究的现有成果和相关理论,界定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是基本架构分析,主要研究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关键要素、运作系统和总体框架,确立了关键构成要素,通过构建配送体系的技术动力系统、市场动力系统和社会动力系统,研究了配送体系要素间的关联及促进机理,论证了配送体系运作系统的敏捷性、协同性、开放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剖析了配送体系的系统功能,明晰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空间圈层和架构形态。继而是关键要素的布局和优化,研究了重要节点的选址、配送路径的优化和配送车辆的调配原理,围绕城市智慧配送体系总费用最低和智慧化综合服务能力最高的目标建立了主函数优化模型,构建了智慧配送约束条件下的总配送费用最小的路径优化主函数模型以及构建了配送路径最短、配送服务满意度最高的动态网络配送车辆优化调度模型。接着是城市智慧配送体系运营决策原理研究,分别以配送服务产品的定价、智慧设施的投入为例,利用Stackelberg原理,构建了产品定价分散决策和联合决策优化函数模型,建立了技术投入博弈问题的供应商和零售商最优收益轨迹模型。最后是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发展测度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重点研究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发展动力指标体系的关联关系以及发展成熟度评价,构建了由三大类别8个潜变量和25个可测变量构成的发展动力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发展动力学模型和发展能力成熟度模型,并结合算例进行了仿真验证和应用评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个:一是研究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架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论证,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城市智慧配送体系架构;二是研究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运作机理,通过对城市智慧配送体系中各要素的分析,采用优化函数模型、系统动力学、博弈论等方法剖析了要素的选择、优化以及要素间的关联、促进及竞合规律,明晰了要素之间的运作原理;三是研究了城市智慧配送体系发展测度及评价,通过量表开发、问卷调查,利用系统动力学和成熟度理论,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城市智慧配送体系进行了仿真评价。

赵新燕[4](2015)在《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水环境污染预先警告、污染物的连续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前提,其作用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信息传递技术等的发展,传统的以人工现场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的水质检测方式已经不再符合监测数据实时、高效、准确的要求。综合性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因为对水环境的实时获得数据、有效监测预警以及对其演变趋势的研究等方面作用重大,而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AM3352芯片的适应于多环境的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首先,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水质监测和在线控制等相关领域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质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综合性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同时阐述了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和工作原理,并根据水质监测系统现有问题提出本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总体设计方案。然后,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方案比较和选择,设计了一款以AM3352芯片为核心的适应于多环境的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模块:电源模块、处理器核心模块、CPLD模块、网口模块、串口扩展模块、音频接口模块、LCD显示屏接口模块和USB接口模块等。软件设计先介绍了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又重点介绍了音频模块的驱动程序设计以及相应的音频编解码和语音端点检测算法,并以GPMC和网口驱动模块为例对其它模块的驱动设计流程做了介绍。并对CPLD逻辑编程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做了详细介绍。最后,介绍了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各主要功能模块的功能测试方法、过程以及测试结果,并对系统进行了可靠性测试,保证了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嵇跃德[5](2015)在《主机内僵尸检测研究》文中认为僵尸是被恶意软件感染并被僵尸控制者通过命令与控制信道(如IRC, HTTP, P2P等)控制的主机,当僵尸大规模协同运行时便形成一个僵尸网络。僵尸控制者可以利用僵尸网络进行各种网络犯罪,如传播恶意软件、发动DDoS攻击、发送垃圾邮件、进行网络钓鱼等。僵尸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网络犯罪行为的主要平台。本文第二章提出一种关联签名和行为检测僵尸的多反馈方法——BotCatch。BotCatch包括五个模块:分析引擎、签名分析模块、行为分析模块、关联引擎和多反馈模块。分析引擎负责将可疑文件分配给签名或行为分析模块,它们分析该文件并生成各自检测结果,关联引擎关联签名和行为检测生成最终检测结果。多反馈模块使用签名、行为和关联结果动态调整BotCatch,通过维护签名数据库优化签名分析模块,通过维护样本库并指导该模块的学习优化行为分析模块,通过修改参数优化关联引擎。实验结果表明:(1)BotCatch的关联算法能够有效的关联签名和行为检测结果;(2)多反馈机制使得BotCatch能够自适应于样本并逐渐变得稳定和准确;(3)虽然其它关联算法,如支持向量机也能够关联多种结果,然而拥有多反馈机制的BotCatch有更好的检测结果。本文第三章发现多进程僵尸的两个特点:将恶意行为与C&C连接分离、将恶意行为分配给多个进程。从理论上分析现有基于行为的僵尸检测方法不能有效的检测多进程僵尸的原因。提出实现多进程僵尸的两个关键挑战,并实现单进程和多进程Zeus僵尸的简化版本。使用基于签名和行为的检测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多进程僵尸可以有效地降低检测率。最后提出多进程僵尸的其它可能结构和扩展规则,以期覆盖多数情况。本文第四章计划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不断演变的社交僵尸采用的躲避机制,设计出更鲁棒的特征和关联机制。为实现该目标,我们收集现有社交僵尸样本和它们的运行记录,然后分析其躲避机制,包括四种基本躲避机制和四种高级躲避机制,使用三种现有检测方法检测收集的运行记录,验证躲避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对躲避机制的深入分析,我们设计分为基于生命周期和失败信息九个新型特征,设计两种新型关联机制——时间关联和空间关联机制,时间关联通过累积历史信息应对延迟响应,空间关联结合不同进程之间的关系应对多进程僵尸。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设计的新型特征和关联机制能够有效的应对社交僵尸,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得到检测结果:0.3%误报率、4.7%漏报率、0.963F-measure值和99.2%检测率。

易臣何[6](2014)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文中提出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并深刻影响着现实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与纵深发展,使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网络表达意见、情绪与态度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并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也呈现常态化、扩大化和复杂化趋势。注重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引导与监控,是当前党和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网络为载体表达对事件或事件相关政治、经济和社会具有影响和倾向性意见、情绪与态度的总和。具有发生即时性、主体隐匿性、交流互动性、内容丰富性和群体极化性等特征。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可以分为生成阶段、扩散阶段和消减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呈现着一定的演化规律,譬如在生成阶段主要表现为形态突变规律、叠加聚焦规律、共振趋同规律、群体极化规律;在扩散阶段,主要表现为线性渐进规律、涟漪发散规律、感染互动规律和螺旋上升规律;在消减阶段,主要表现为冲突阻动规律、替代转移规律、散焦碎化规律和自然消散规律。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舆情监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譬如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等;与此同时,在政府舆情监控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舆情监控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待改进等,严重影响了舆情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外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极为重视,并形成了一些经验。从国外来看,美国注重舆情监控的法制化和技术化,法国构建了政府、行业与社会的协同监控模式,韩国实施了互联网行政许可制度,加拿大构建了完备的网络事件应急系统,新加坡实施对网络舆情的严格管制等;从国内来看,通过“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甬温”事件、“抢盐”事件的个案观察,发现政府逐渐对网络危机管理更加关注,并加强了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构建了政府与网民舆情互动机制等。综合国内外经验与教训,认为在舆情政府监控过程中,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提升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能力是关键、完善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措施是保障等。因此,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政策建议:一是创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监控价值取向、构建“道德自律”的舆情监控约束规范、遵循“平等公正”的舆情监控行为准则和实现“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基本目标;二是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舆情生成期的研判预警机制、及时启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控制机制和逐步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三是改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支持,包括舆情信息收集系统、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舆情应急响应系统等;四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舆情监控的组织体系保障、培育舆情监控的人才队伍保障和优化舆情监控的协同治理保障。文章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本文以现实时代背景为出发点,通过对公共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点研究和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相关理论问题,是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一次新的尝试。第二,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态势,并总结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扩散规律和消减规律,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并且丰富和完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体系。第三,重点分析了国外的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政府监控网络舆情的典型经验,以及总结了我国实践中较为典型个案经验与教训,并从基本理念、应急机制、技术支持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政策建议,为有效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能力和监控水平提供相关研究参考。

刘瑶[7](2013)在《社会网络特征分析与社团结构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网络是用来描述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网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网络、对等网络、社交网络和博客网络等新兴社会网络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社会网络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于社会网络往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所以我们通常采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模型来对社会网络进行研究和建模。真实社会网络通常具有复杂网络的一些结构特征,如:社团结构,无标度的度分布,聚类、“小世界”网络、动态演变等。社团结构是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准确检测复杂社会网络的社团结构是近年来社会网络研究的重点。在社团结构的检测中,模块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用来评价社团结构划分的质量。另外由于社会网络消耗了互联网上的大部份流量,对社会网络进行测量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网络的拓扑特征,监控网络流量,保障网络安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挖掘社会网络的社团结构,统计分析其结构特征,并对社会网络进行主动测量,从而揭示真实社会网络的演化规律。本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个基于有向加权模块度的静态社会网络社团结构检测方法基于无向和有向网络、无权和加权网络社团结构分析的可统一性,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块度最优化的静态社会网络社团结构检测方法SNCD。该方法引入了边的方向和权重,使用有向加权模块度来进行社团结构的检测。由于社团划分时可参考的有用信息更多,从而提高了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使用堆结构和多任务的模块架构,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效率,在结点数目达到百万级的网络规模下,仍能获得较优的执行效率,并且社团划分的质量高于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一些典型算法。(2)设计了一个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社会网络社团结构检测模型将社会网络的时序动态性和时刻静态性用时间序列的方式来表示,即社会网络在时间序列的每一个时刻是静态的,同时又随时间序列动态演变。通过使用基于结构相似度的模块度新定义,设计了一个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社会网络社团结构检测模型。该模型首先提出了一个静态社会网络社团结构检测方法LMA,用以检测时间序列上每一个时刻的静态社团集合,为下一步DNCD方法提供中间过程社团集合。随后扩展LMA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社会网络社团结构检测方法DNCD。该方法将中间过程社团集合与社团时间序列链进行匹配,以得到社团演变的轨迹和反映网络结构的稳定社团集合。(3)提出了一个社会网络主动测量策略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监控网络的实时状态,提出了一个多协议模块化的社会网络主动测量策略。以对等网络中的BitTorrent协议作为测量对象,采用拟定的主动测量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实现了对真实社会网络的实时测量,揭示了真实社会网络的内在结构特征和行为模式。

王志荣,田锦红[8](2012)在《一种基于社会模拟和云计算的复杂大型工程项目知识综合集成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针对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企业间知识集成的障碍因素,分析了组织间知识流动的关键因素,重点研究对环境因素进行社会模拟,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综合集成模型,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单宇锋[9](2012)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危害日益严重,因此如何真实、准确地感知、评估和预警网络安全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开展安全态势感知信息的融合、评估及预警技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问题,尤其针对具有空间分布广、实时性要求高、攻防对抗性强等特点的大型分布式异构的网络系统。由于网络安全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以探测与控制为技术手段的大系统,它在网络空间与网络安全事件系统进行体系对体系的对抗,所以系统需要及时对来自软件传感器和相关数据库的分布式多源数据进行多层次的数据融合,以完成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实时识别和主动响应。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体系结构以及实现方法等关键技术,提出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于规则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着重分析了基于贝叶斯网络和基于知识库的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并且在强调安全态势管理信息管理的整体性,提出了一个可扩展的安全态势管理框架。最后,在广东移动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该系统总体上一般包括安全状态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处理、安全态势生成与评估、安全态势预警四个层次。其中层次较高的安全态势生成与评估,根据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结果来推测或判断威胁程度以及可能的行动方案。而安全态势预警在对可能威胁态势感知系统安全的各种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感知后,基于安全态势生成与评估的结果,准确地判断安全隐患与可能的攻击方式,及时地进行报警。

李健[10](2011)在《联合型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动态定位服务机制》文中提出国内外的CORS应用领域呈现出“建设规模化”和“服务实时化”的发展态势,即在已有的行业型、区域型等多个独立型CORS系统(iCORS)的基础上,将各个覆盖区域相邻的iCORS进行互联,形成拥有相当数量基准站的、更高层次的联合型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CORS),在静态定位服务技术较为成熟完善的基础上,提供大范围、高动态、高精度的实时定位服务。要打破目前iCORS区域分割、独立运行的局面,实现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机构的cCORS的顺利过渡,除了统筹兼顾各方面需求,制定合理的规范标准体系,有目标地增加点位分布密度之外,还需要利用新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建立新的数据处理与服务模式,推动各类iCORS互联、互通和互操作。通过对网格技术在地学领域(尤其是大地测量领域)的应用研究发现,网格技术可以有效解决CORS领域中的系统异构、系统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管理等瓶颈问题。本文基于Web服务(WS)和网格服务(GS)技术,对面向cCORS的动态定位服务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概况起来,主要包括:(1)定位用户需求模型。对cCORS用户群落从服务类型、服务内容、定位技术等作了详细分析,对各类定位技术的应用领域、精度要求、时间可用性和有效性等作了汇总,得到了cCORS的服务谱系和详细需求。分析了定位用户需求多样化对系统异构的影响,提出了“需求包容、逻辑重组”的解决思路。提出并定义了一种以域、类型、属性、值和条目为主体的树状结构用户需求模型,给出了较为精细合理的语义描述方法。建立了用户需求模型的映射机制,详细定义了用户需求模型、服务情景和业务流程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用户角色模型,进一步明确了CORS用户群与定位服务情景之间的对应关系。(2)cCORS体系结构。从协议规范、层次结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等4个视角,建立了以专业计算与综合服务为中心的网格体系结构。建立了由互联网协议簇、XML协议簇、网格协议簇、GNSS协议簇和GNSS应用协议等组成的面向协议的层次结构。建立了由基础层、通讯层、服务层、业务层和应用层组成的面向服务的层次结构。给出了一种“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松耦合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以融合现有的iCORS并保证其自治性,并可将计算任务分散到多个处理节点中,解决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服务的最大限度提供问题。研究提出了面向服务的逻辑结构,一种是事后在线服务体系,另一种是实时动态服务体系,分别给出了直观具体的逻辑流程。在综合考虑内聚性与耦合性的基础上,构建了cCORS元服务和高级应用服务体系,并给出了构建原则、分层结构、职能列表和部署方法。(3)网格计算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cCORS的网格计算理论模型——附有扩展指令集、语义集的并行多带主动存储计算模型(PM-CAM),用来研究网格计算的协议与机制、网格程序的算法设计与复杂度评估、网格服务的通信与资源调度、网格服务质量评估等问题。给出了PM-CAM模型与网格架构之间的映射关系,通过对用户动态定位服务的指令流案例分析,证明了该模型可用于实时动态定位相关计算的复杂性描述与性能表达,可为后续的软件设计和部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4)数据特征分析。针对CORS数据多样性和数据异构问题,提出了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和虚拟化的解决思路。分析了广义GNSS的多频多模数据源的增加对cCORS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定位服务等一系列流程产生的影响。阐述了由CORS站形成的传感器网络的分布性、并行性、覆盖性、连通性和容错性等诸多特性要求。分析了与CORS定位业务密切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和远程数据传输等多种协议标准。针对各个成员iCORS建设标准和测绘基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制式和采样率存在差异等问题,基于缓冲池和线程池技术,建立了数据实时聚集与融合机制,并给出了数据传输质量指标评估方法。(5)数据采集与分发机制。对原始观测数据和动态差分数据的传输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并行传输、容错传输、并行容错传输、分布传输和汇集传输等多种实时数据采集与分发机制。针对非确定性网络连接环境和复杂多向数据流等状况,设计了CORS数据流服务协议(CSDS),针对4种应用场景完成了对数据传输服务的封装与部署,可以较好地适应cCORS较为繁杂的数据通讯链路。建立了面向广义GNSS多模多频观测数据的分布式采集、融合和分发体系,使得任意基准站采集的数据能被多个计算节点同时访问,形成了跨区域的多节点并行互联模式。面向多种互联方式形成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如中心互联、中心集成、站共用和站中继等,在应用层面提出了数据传输优化方案。建立了跨逻辑域传输的分层覆盖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传输优化服务方法。为了增强数据传输链路的可靠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前向式算法(MPA),在转发树中预留链路专用于树重构,并对备用链路建立后的树重构策略进行了分析。(6)系统异构问题与虚拟化技术。从系统异构、信息异构和服务模式异构等角度,详细分析了cCORS的异构问题,并对资源的动态性、自治性和二分性作了探讨,指出了上述资源特性给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按可复用特性、可复制特性、可移动特性和管理逻辑特性等4个方面对cCORS中各类资源进行了分类,指出随着CORS技术的发展和服务领域的拓宽,资源种类和功能更加多元化,使得资源协同变得愈加困难。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资源虚拟化”和“服务标准化”的解决思路,即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Resource)与服务(Service)的融合,基于现有WS和GS的各种协议规范实现服务的标准化,为所有部署在资源上服务提供通用界面,进而实现资源管理和服务协同,为构建基于网络的复杂GNSS业务应用提供支持。对WS和GS的技术体系及其发展状况作了详细分析,采用WSRF来实现cCORS资源与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并将WS-BPEL作为cCORS服务组合和工作流的编制语言。(7)资源管理与服务机制。提出了2种资源管理方法,建立了cCORS的资源管理模式,设计了由代理器、注册器、管理器和资源库等4部分组成的资源注册中心。提出了2个层次的服务组合方法,分别用于WS/WS-R组织维护和WS-BPEL业务流程编制。按照资源层、服务层、组合层和需求层等4个层次,设计了cCORS服务体系的逻辑结构。在服务资源匹配方面,面向单个服务遴选提出了映射服务集的概念,面向多个服务组合优选提出了组合适配器的概念,提高了匹配的自适应性。(8)基于虚拟基准站网(vCORS)的动态定位服务技术。提出了vCORS的概念,从应用层、服务层和设施层等3个概念层次阐述了vCORS的运作逻辑。从元服务体系的建立、生命周期管理、网型构造与优化、自动更新与切换机制和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等多个环节,分析了基于vCORS的实时动态定位服务流程。建立了vCORS自动变更机制,提出并定义了一种服务策略描述语言(SEPL),对8类较典型的变更事件作了分析。利用SEPL对变更事件的发生、捕捉与处理机制做了规范化描述,使得变更事件与服务直接对应。对vCORS实时服务质量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面向用户的可量度性业务类QoS指标体系。在对事后在线精密定位服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时在线精密定位服务的概念和实现思路。(9)软件原型。自主开发了面向cCORS的动态定位服务的软件原型,并在模拟环境下面向实时动态定位服务,分用户需求响应、数据传输、服务部署、vCORS生成与销毁、服务制品分发和用户定位质量等6个方面,对软件原型的关键环节和算法进行了验证和测试,对各部分计算服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测试,并以图表和文字等方式给出了各项测试的结果和结论,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功能可靠性和工程实用性。

二、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演变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演变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综述
        2.3.2 国外研究综述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5.1.1 模型设定
        5.1.2 研究方法介绍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ZQ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2.2.1 战略管理国外研究综述
        2.2.2 战略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3 ZQH公司发展概况分析
    3.1 ZQH公司现状分析
    3.2 ZQH公司服务业务
    3.3 组织结构布局
    3.4 项目运营方式
4 ZQH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P-Politics)分析
        4.1.2 经济环境(E-Economy)分析
        4.1.3 社会环境(E-Society)分析
        4.1.4 技术环境(T-Technology)分析
    4.2 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4.2.1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4.2.2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替代性威胁分析
        4.2.3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4.2.4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4.2.5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4.3.2 外部环境威胁(Threats)分析
        4.3.3 内部环境优势(Strengths)分析
        4.3.4 内部环境劣势(Weakness)分析
    4.4 发展战略选择及战略目标
        4.4.1 发展战略选择
        4.4.2 发展战略目标
5 ZQH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
    5.1 ZQH公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5.1.1 以智能化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战略
        5.1.2 以差异化为基础的运营发展战略
        5.1.3 以全过程咨询为基础的业务发展战略
    5.2 ZOH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5.2.1 服务产品标准化
        5.2.2 业务流程数据化
        5.2.3 全程管理信息化
6 ZOH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沟通的润滑作用
    6.2 加强组织激励的促进作用
    6.3 加强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6.4 加强组织学习的创新作用
7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社会导师简介
致谢

(3)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物流体系研究现状
        1.2.2 城市智慧配送研究现状
        1.2.3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物流节点及配送线路优化研究现状
        1.2.4 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决策博弈及发展测度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智慧配送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智慧城市
        2.1.2 城市物流
        2.1.3 智慧物流
        2.1.4 智慧配送体系
    2.2 运作网络和平台
        2.2.1 互联网络
        2.2.2 公共服务平台
        2.2.3 “多流合一”的运营平台
    2.3 配送体系发展理论
        2.3.1 配送节点优化理论
        2.3.2 配送供应链发展决策理论
        2.3.3 智慧配送发展动力理论
第3章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基本架构
    3.1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关键要素
        3.1.1 节点要素
        3.1.2 动力要素
        3.1.3 保障要素
    3.2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运作系统
        3.2.1 系统特征
        3.2.2 系统功能结构
    3.3 智慧配送体系的总体框架
        3.3.1 智慧配送体系的责任主体
        3.3.2 智慧配送体系的空间分布
        3.3.3 智慧配送体系的表现形式
        3.3.4 智慧配送体系构建的宁波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关键要素的布局和优化
    4.1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节点的选址
        4.1.1 问题分析
        4.1.2 参数选定和条件假设
        4.1.3 选址建模
        4.1.4 算例分析
        4.1.5 选址拓展
    4.2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配送路径的优化
        4.2.1 问题的产生
        4.2.2 数学建模
        4.2.3 期望计算
    4.3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配送车辆的调度
        4.3.1 问题的产生
        4.3.2 目标函数
        4.3.3 遗传算法设计
        4.3.4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决策原理
    5.1 联合决策
        5.1.1 理论假设
        5.1.2 决策模型
        5.1.3 算例分析
        5.1.4 结论与启示
    5.2 博弈决策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基本假设
        5.2.3 博弈模型
        5.2.4 算例分析
        5.2.5 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发展评价
    6.1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发展动力
        6.1.1 理论假设
        6.1.2 实证分析
        6.1.3 结论及启示
    6.2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的发展动力学模型
        6.2.1 基本发展动力变量
        6.2.2 发展动力指标关联关系分析
        6.2.3 发展动力模型
    6.3 城市智慧配送体系发展的成熟度
        6.3.1 基本概念
        6.3.2 指标体系
        6.3.3 成熟度评价模型
        6.3.4 仿真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的科研目录
附录A 调查问卷

(4)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整体架构及相关概念
    2.2 现场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2.2.1 水质检测检测仪器选择
        2.2.2 目标系统功能
        2.2.3 系统指标
    2.3 现场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3.1 硬件平台选型
        2.3.2 AM3352处理器及其功能结构图介绍
        2.3.3 硬件平台架构
        2.3.4 操作系统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平台概述
    3.2 电源模块
    3.3 DDR3 SDRAM电路
    3.4 NAND Flash电路
    3.5 CPLD模块
    3.6 网络接口模块
    3.7 扩展串口模块
    3.8 音频接口模块
    3.9 LCD液晶屏和触摸屏模块
        3.9.1 LCD接口电路
        3.9.2 电阻触摸屏接口和键盘接口
    3.10 USB接口模块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和内核的移植
        4.1.1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4.1.2 系统引导代码U-BOOT的移植
        4.1.3 Linux内核的裁剪和移植
        4.1.4 文件系统的制作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 音频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4.3.1 Linux设备驱动特性
        4.3.2 音频接口驱动
        4.3.3 音频编解码算法
        4.3.4 语音端点检测算法
    4.4 其它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
        4.4.1 GPMC总线驱动
        4.4.2 网口设备驱动
    4.5 CPLD逻辑编程设计与实现
        4.5.1 地址空间译码的VHDL实现
        4.5.2 中断源控制的VHDL实现
        4.5.3 USB电源管理的VHDL实现
        4.5.4 Linux下CPLD的驱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网口测试
        5.1.2 LCD显示屏测试
        5.1.3 RS232测试
        5.1.4 RS485测试
        5.1.5 音频测试
        5.1.6 USB测试
    5.2 系统可靠性测试
        5.2.1 高低温测试
        5.2.2 绝缘耐压测试
        5.2.3 电磁兼容性测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网口驱动程序部分函数代码

(5)主机内僵尸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机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BOTCATCH:使用签名和行为的僵尸检测
    2.1 相关工作
        2.1.1 基于签名的僵尸检测
        2.1.2 基于行为的僵尸检测
        2.1.3 签名和行为关联的僵尸检测
    2.2 系统概述
        2.2.1 系统架构
        2.2.2 方法
    2.3 多反馈机制
        2.3.1 优化签名分析
        2.3.2 优化行为分析
        2.3.3 优化关联引擎
    2.4 实验
        2.4.1 系统实现
        2.4.2 数据收集
        2.4.3 评价指标
        2.4.4 不同参数影响
    2.5 实验结果
        2.5.1 建立基准
        2.5.2 检测结果
        2.5.3 性能负载
    2.6 小结
第3章 躲避基于行为检测方法的多进程机制
    3.1 相关工作
    3.2 多进程僵尸的躲避机制
        3.2.1 多进程僵尸的具体特征
        3.2.2 躲避基于行为的僵尸检测方法
    3.3 多进程僵尸面对的挑战
        3.3.1 自启动机制
        3.3.2 进程间通信机制
    3.4 实验
        3.4.1 原型架构
        3.4.2 签名分析
        3.4.3 行为分析
    3.5 多进程僵尸的扩展结构
    3.6 小结
第4章 应对社交僵尸的躲避机制
    4.1 相关工作
    4.2 概述
        4.2.1 问题陈述
        4.2.2 数据收集
    4.3 躲避机制分析
        4.3.1 躲避机制介绍
        4.3.2 躲避机制的验证
    4.4 新型检测方法
        4.4.1 设计新特征
        4.4.2 新型关联机制
    4.5 实验
        4.5.1 检测性能
        4.5.2 验证特征的有效性
        4.5.3 验证关联机制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讨论
        5.1.1 局限性
        5.1.2 未来工作
    5.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基础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2.1.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
        2.1.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2.1.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要素分析
    2.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子分析
        2.2.1 现实社会风险普遍上升
        2.2.2 事件信息公开的不对称
        2.2.3 新媒介开放互动性增强
        2.2.4 网民心理情绪机制失衡
        2.2.5 突发事件触发积淀矛盾
    2.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2.3.1 维护政治统治秩序与社会稳定
        2.3.2 实施政府公共舆论管理职能需要
        2.3.3 平衡舆论自由和抑制非理性舆情
        2.3.4 纠正政府舆情监控的暂时性失灵
    2.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依据
        2.4.1 危机管理理论
        2.4.2 大众传播理论
        2.4.3 议程设置理论
        2.4.4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基本规律
    3.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
        3.1.1 生命周期的阶段论
        3.1.2 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分析
        3.1.3 网络舆情演化三阶段划分
    3.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
        3.2.1 形态突变规律
        3.2.2 叠加聚焦规律
        3.2.3 共振趋同规律
        3.2.4 群体极化规律
    3.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规律
        3.3.1 线性渐进规律
        3.3.2 涟漪发散规律
        3.3.3 感染互动规律
        3.3.4 螺旋上升规律
    3.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减规律
        3.4.1 冲突阻动规律
        3.4.2 替代转移规律
        3.4.3 散焦碎化规律
        3.4.4 自然消散规律
第4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成效与问题
    4.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取得的初步成效
        4.1.1 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
        4.1.2 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
        4.1.3 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
        4.1.4 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
    4.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
        4.2.2 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
        4.2.3 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
        4.2.4 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
    4.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问题的成因分析
        4.3.1 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
        4.3.2 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4.3.3 舆情监控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4.3.4 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需改进
第5章 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典型经验
        5.1.1 美国:舆情监控的法制化和技术化
        5.1.2 法国:政府、行业与社会协同监控
        5.1.3 韩国:行政许可公众访问互联网络
        5.1.4 加拿大:完备的网络事件应急系统
        5.1.5 新加坡:政府对网络舆情严格管制
    5.2 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个案观察
        5.2.1 “华南虎”事件:政府对网络危机管理备受关注
        5.2.2 “躲猫猫”事件:构建政府与网民舆情互动机制
        5.2.3 “甬温”事件:信息发布成为政府舆情应对关键
        5.2.4 “抢盐”事件:从法律层面监管和禁止网络造谣
    5.3 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启示
        5.3.1 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
        5.3.2 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
        5.3.3 提升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能力是关键
        5.3.4 完善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措施是保障
第6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对策研究
    6.1 创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念
        6.1.1 树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监控价值取向
        6.1.2 构建“道德自律”的舆情监控约束规范
        6.1.3 遵循“平等公正”的舆情监控主要准则
        6.1.4 实现“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基本目标
    6.2 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机制
        6.2.1 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构建基本要求
        6.2.2 建立健全舆情生成期的研判预警机制
        6.2.3 及时启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控制机制
        6.2.4 逐步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
    6.3 改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支持
        6.3.1 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技术支持顶层设计
        6.3.2 构建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数据采集技术
        6.3.3 优化网络舆情政府监控信息分析技术
        6.3.4 完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应急响应技术
    6.4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保障体系
        6.4.1 完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法律制度体系
        6.4.2 建立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组织架构体系
        6.4.3 培育网络舆情政府监控人才队伍体系
        6.4.4 优化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协同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社会网络特征分析与社团结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1.1 复杂网络的研究背景
        1.1.2 社会网络的研究背景
        1.1.3 论文的选题依据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1.2.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2.2 论文主要创新点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定义和符号表示
        2.1.1 度,度分布和相关性
        2.1.2 最短路径长度,网络直径和介数
        2.1.3 聚类系数
    2.2 基于复杂网络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
        2.2.1 “小世界”特征
        2.2.2 无标度的度分布
        2.2.3 传递性或聚类
        2.2.4 社团结构
    2.3 社团结构检测的研究与发展
        2.3.1 社团结构检测的重要意义
        2.3.2 静态社团结构检测算法
        2.3.2.1 图分割方法
        2.3.2.2 层次聚类方法
        2.3.3 动态社团结构检测算法
        2.3.3.1 社会网络的动态特征
        2.3.3.2 动态社会网络的社团检测算法
    2.4 社会网络测量的研究与发展
        2.4.1 社会网络测量的意义
        2.4.2 社会网络测量方法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有向加权模块度最优化的静态社团检测方法
    3.1 现代静态网络社团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3.2 有向加权网络的模块度计算
    3.3 基于有向加权模块度的社团结构检测方法
        3.3.1 基本数据结构
        3.3.2 基本算法思想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数据集
        3.4.2 实验结果分析
        3.4.2.1 数据集 1:Zachary 空手道俱乐部网络
        3.4.2.2 数据集 2:某高校电子邮件网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社团检测模型
    4.1 社团结构的演变
    4.2 现有动态网络社团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4.3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模块度计算
        4.3.1 结点的相似度
        4.3.2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模块度
    4.4 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社团检测模型
        4.4.1 问题描述及定义
        4.4.2 LMA 算法
        4.4.3 DNCD 算法
        4.4.3.1 社团演变事件定义
        4.4.3.2 DNCD 算法的基本思想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实验配置
        4.5.2 实验数据集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5.3.1 LMA 算法
        4.5.3.2 DNCD 算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挖掘
    5.1 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挖掘的重要意义
    5.2 真实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统计分析
        5.2.1 整体统计指标
        5.2.2 网络距离分析
        5.2.3 结点影响力分析
        5.2.4 幂律分布
        5.2.2.1 结点度分布分析
        5.2.2.2 结点强度分布
        5.2.2.3 边权重分布
        5.2.2.4 社团规模分布
        5.2.5 聚类系数
    5.3 真实社会网络模型
        5.3.1 “小世界”网络模型
        5.3.2 无标度网络模型
        5.3.3 等级结构
        5.3.4 结点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网络主动测量策略
    6.1 对等网络测量的研究背景
        6.1.1 对等网络
        6.1.2 BitTorrent 协议
        6.1.2.1 BitTorrent 网络的组成
        6.1.2.2 Peer 与 Tracker 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6.1.2.3 Peer 与 Peer 之间的通信
        6.1.3 对等网络的测量
        6.1.3.1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6.1.3.2 对等网络的特征测量
    6.2 社会网络主动测量策略
        6.2.1 支持多协议的主动测量平台框架
        6.2.2 测量平台的体系结构
        6.2.2.1 发布系统
        6.2.2.2 交互系统
        6.2.2.3 数据分析系统
        6.2.3 测量平台的功能模块
        6.2.4 交互策略
    6.3 基于 BitTorrent 协议的社会网络主动测量
        6.3.1 测量流程
        6.3.2 测量方案
        6.3.2.1 BitTorrent 网络的结点测量方案
        6.3.2.2 BitTorrent 网络的消息测量方案
        6.3.2.3 BitTorrent 网络规模时序演变的测量方案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实验环境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4.2.1 BitTorrent 网络结点测量结果分析
        6.4.2.2 BitTorrent 网络消息测量结果分析
        6.4.2.3 BitTorrent 网络规模时序演变测量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一种基于社会模拟和云计算的复杂大型工程项目知识综合集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知识社会学与社会认知
    2.1 知识社会学
    2.2 企业间知识集成的障碍因素
    2.3 组织间知识流动的关键因素
3 云计算
    3.1 云计算概念及全球公共云计算服务市场预测
    3.2 组织间知识共享的云环境
4 模型与方法
    4.1 技术路线
    4.2 企业与云计算的逻辑结构
    4.3 跨组织知识综合集成的云计算内部结构
5 结语

(9)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安全态势感知定义
    1.2 安全态势感知研究背景
        1.2.1 态势感知溯源
        1.2.2 安全态势感知
        1.2.3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
    1.3 网络安全态势研究进展
    1.4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
        1.4.1 网安全态势数据融合
        1.4.2 网络安全态势计算
        1.4.3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1.5.1 本文主要工作
        1.5.2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结构
    2.1 系统框架
    2.2 安全事件检测方法
        2.2.1 特征检测法
        2.2.2 异常检测法
        2.2.3 协议分析法
    2.3 态势评估流程
    2.4 数据决策方法
第三章 网络安全事件的检测
    3.1 网络安全事件检测技术分析
    3.2 现有的网络安全事件检测技术
        3.2.1 基于扫描的网络安全事件检测
        3.2.2 基于蜜罐的网络安全事件检测
        3.2.3 基于包匹配的网络安全事件检测
        3.2.4 基于内容的网络安全事件检测
        3.2.5 基于传播行为的网络安全事件检测
    3.3 网络安全事件的检测模型
    3.4 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来源
    3.5 网络安全事件分析方法
        3.5.1 统计学方法
        3.5.2 软计算方法
        3.5.3 基于专家系统的方法
第四章 网络安全态势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4.1 多源安全数据融合
        4.1.1 多源安全数据融合
        4.1.2 多源安全数据融合的层次
    4.2 多源安全数据融合方法
        4.2.1 基于规则的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4.2.2 融合规则的数学推导
        4.2.3 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感知数据融合效果分析
        4.2.3 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融合数据误差的方差计算
第五章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与系统实现
    5.1 贝叶斯网络
        5.1.1 贝叶斯原理
        5.1.2 贝叶斯网络模型概述
    5.2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模型
    5.3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现
        5.3.1 目标概述
        5.3.2 感知的安全状态
        5.3.3 系统结构
        5.3.4 系统部署
    5.4 系统实现
        5.4.1 数据采集
        5.4.2 预警系统
    5.5 系统组织
    5.6 系统测试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联合型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动态定位服务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CORS 建设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建设现状分析
        1.2.2 发展趋势及瓶颈
    1.3 网格计算技术在大地测量领域的应用
        1.3.1 网格计算及其在大地测量领域的应用
        1.3.2 网格技术背景下的cCORS 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步骤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步骤
第二章 cCORS 的体系结构与网格计算理论模型
    2.1 cCORS 相关概念
        2.1.1 iCORS 与cCORS 的定义
        2.1.2 iCORS 与cCORS 的关系
    2.2 cCORS 用户群落及需求分析
        2.2.1 cCORS 的服务内容
        2.2.2 cCORS 用户需求分析
    2.3 cCORS 体系结构
        2.3.1 面向协议的层次结构
        2.3.2 面向服务的层次结构
        2.3.3 物理结构
        2.3.4 面向服务的逻辑结构
    2.4 cCORS 网格计算理论模型
        2.4.1 PM-CAM 模型的基础和定义
        2.4.2 PM-CAM 模型与网格计算
        2.4.3 PM-CAM 模型与cCORS
    2.5 cCORS 动态定位工作流及其描述
        2.5.1 单个用户动态服务工作流
        2.5.2 多个用户动态服务工作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频多模GNSS 数据采集与分发
    3.1 数据资源特征分析
        3.1.1 卫星信号源现状与趋势
        3.1.2 基准站序列特征分析
        3.1.3 数据规范与数据格式
    3.2 数据传输特征分析
        3.2.1 数据传输协议
        3.2.2 数据传输方式
        3.2.3 数据传输量与存储量
    3.3 数据实时采集与并行分发机制
        3.3.1 数据传输的基本机制
        3.3.2 数据传输服务协议
        3.3.3 数据传输服务的部署
    3.4 数据传输质量控制
        3.4.1 跨域传输的分层覆盖与链路预留机制
        3.4.2 多源数据集成与融合
        3.4.3 数据传输质量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CORS 异构资源管理与服务模式
    4.1 CORS 系统异构分析
        4.1.1 系统异构
        4.1.2 信息异构
        4.1.3 服务模式异构
        4.1.4 PM-CAM 模型与异构
    4.2 CORS 资源管理与服务技术
        4.2.1 CORS 资源特征分析
        4.2.2 CORS 资源管理与服务需求
        4.2.3 异构资源虚拟化及与服务的融合
    4.3 cCORS 资源管理模式和实现方法
        4.3.1 基于WS-R 的F/I 模式
        4.3.2 两种资源管理方法及实例
        4.3.3 cCORS 资源管理模式
    4.4 cCORS 服务模式和实现方法
        4.4.1 面向cCORS 的两种服务组合方法
        4.4.2 面向cCORS 的服务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vCORS 的实时动态定位服务技术
    5.1 vCORS 的概念与运作逻辑
        5.1.1 虚拟组织与虚拟化技术
        5.1.2 vCORS 的概念
        5.1.3 vCORS 的运作逻辑
    5.2 vCORS 用户需求模型与定位情景建模
        5.2.1 用户需求模型及其语义描述
        5.2.2 用户定位情景建模与用户角色
    5.3 vCORS 服务与资源遴选算法
        5.3.1 映射服务集与单个服务遴选
        5.3.2 组合适配器与多个服务组合
    5.4 vCORS 的生成、运作与更新机制
        5.4.1 元服务体系的建立与部署
        5.4.2 vCORS 生命周期管理
        5.4.3 vCORS 网型构造与优化
        5.4.4 vCORS 自动更新与切换机制
        5.4.5 vCORS 服务质量指标体系及其部署
    5.5 基于vCORS 的新应用
        5.5.1 事后在线精密定位服务
        5.5.2 实时在线精密定位服务
        5.5.3 逆向NRTK 的改进与扩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cCORS 的动态定位服务的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设计与实现
        6.1.1 开发平台选择
        6.1.2 功能模块
        6.1.3 计算环境与软件部署
        6.1.4 试验数据来源
    6.2 实时动态定位服务测试与评估
        6.2.1 用户需求响应测试
        6.2.2 vCORS 网型构建测试
        6.2.3 基准站数据传输与基准融合测试
        6.2.4 WS/WS-R 服务部署测试
        6.2.5 vCORS 生命周期管理测试
        6.2.6 服务制品分发与定位质量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内容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演变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2]ZQH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孙慧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研究[D]. 朱一青.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4]水质在线监测现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新燕. 湖南大学, 2015(03)
  • [5]主机内僵尸检测研究[D]. 嵇跃德. 吉林大学, 2015(08)
  • [6]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政府监控[D]. 易臣何. 湘潭大学, 2014(01)
  • [7]社会网络特征分析与社团结构挖掘[D]. 刘瑶. 电子科技大学, 2013(11)
  • [8]一种基于社会模拟和云计算的复杂大型工程项目知识综合集成模型[J]. 王志荣,田锦红. 移动通信, 2012(S2)
  • [9]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单宇锋.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
  • [10]联合型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动态定位服务机制[D]. 李健.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路由器架构及其演进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