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T专业人员告别职称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董旭[1](2021)在《21世纪以来南非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心武[2](2020)在《邮轮碎片》文中提出1最近手机"今日头条"上连篇累牍展现许多的肌肉男,特别是腹肌男,但她在生活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过一位。在邮轮上她注意观察,甲板躺椅上、泳池中,裸露出身体的男子没有一个近似网络上呈现的,而且,许多臃肿颟顸的肉体总是要跃入她的视野,无从规避。
李凌竹[3](2020)在《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研究》文中认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关键在于教师。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处于逐步推广和深入阶段,作为宣传国家政策的一线宣传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育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致力于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要时刻以长远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职业认同来鞭策自己,由此,深挖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有效途径,无论对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际访谈等方法,揭示本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现实情况,在此提出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层面形成合力,推动红河州地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态度发展的建议。本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教师专业态度相关研究现状,并结合个人思想认识和亲身体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从教师专业态度的内涵着手,阐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本论题的意义,最后结合问卷分析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探索研究综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措施,从外部条件和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着手深入,最后再对全文进行总结。
杨颖[4](2020)在《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研究 ——以江西省Y县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力图通过教师交流的方式来实现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然而地方在执行教师交流政策时出现了执行失真问题,降低了政策执行效果,不利于政策目标的达成,给推动区域内教育公平设置了障碍。为了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让教师交流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需要对地方执行教师交流政策的情况进行具体考察,并对执行失真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索,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个案调查法、实物分析法和访谈法,以Y县为个案,搜集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情况的相关材料与数据。在委托—代理理论视阈下,分析Y县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失真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教师交流政策失真的治理策略。经过三年的探索,Y县的教师交流规模逐渐扩大,交流学科逐渐多元化。但不可否认的是,Y县的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也存在着替代式执行、选择式执行与附加式执行等执行失真问题。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是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在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激励措施不完善的多重因素影响下,Y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行为便发生了。通过对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成因的探析,想要有效预防地方在执行政策时出现的失真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信息透明度,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二,创新监督方式,提高代理人寻租的成本;第三,构建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提高代理人认真执行教师交流政策的积极性。
马天洁[5](2020)在《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和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提高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公办幼儿园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填补了公办幼儿园的空缺,但幼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成了制约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瓶颈。相关文献与数据显示,皖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调整。本研究以该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结合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从专业理念与师德、发展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外在支持等五个维度,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开展实证研究。论文通过对回收的426份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处理,并结合访谈结果,认为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非专业与无教师资格证教师多、村办园管理不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专业性与科学性较弱、发展支持不足等问题。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发现,既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欠佳、专业知识与能力薄弱、发展意识不强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幼儿园管理不规范、教师培训机会少、外在支持欠缺等外部因素。最后,针对发展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从教师自身专业师德、发展意识、专业理论的提高,以及幼儿园环境氛围塑造、管理制度提升、园本培训方式更新,政府层面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监督管理方式创新、提供在职培训机会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武文琳[6](2020)在《基于IPA分析法的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面对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形势和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都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有必要探索出提高农业推广人员能力的对策,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坚定不移的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出在农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使农业推广工作落实到促进农业发展的实处。本文是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作为研究对象。汪清县是朝鲜族聚集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引入困难,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和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建设更是难上加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56名农技推广人员和109名农户进行调查,运用IPA法进行分析,从知识结构、示范推广能力、信息获取与反馈能力、价值观态度和内在动力等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进行评价。根据实际调研数据分析出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四点: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水平不均,知识结构老化;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示范推广能力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缺乏保障与激励,工作积极性不足;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信息传播形式单一,沟通能力较弱。通过存在问题及原因,根据汪清县实际情况提出四点建议: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二、加强农技推广软、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办公环境和配套设施;三、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健全保障与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信息传播途径,加强与农户的沟通频率和质量。希望通过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可更好地的促进汪清县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建设。
杨明月[7](2020)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视角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成效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走进第五年。政策文件中提出:在教师补充、职称(职务)评聘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际实施成效初步显现,政策实施的成效、遇到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日益引发关注。本研究对剥夺与获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基于剥夺理论对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站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角度对调研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并基于政策措施的梳理将政策分类、并研制问卷。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吉林省P市Z镇3所小规模学校教师与1所中心校教师的对《计划》这一政策的总体获得感、纵向获得感、横向获得感进行了调查。除此之外,还对4所学校中不同类型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问卷中小规模学校教师与中心校教师获得感差异性分析和访谈结果,对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视角下《计划》的成效与困境进行了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政策有一定的成效:政策执行后Z镇小规模学校特岗教师招收数量增加,工作负担切实减轻;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基本落实,工资收入切实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多样,职业发展路径拓宽;师德建设有所加强,理想信念得到坚定。但《计划》的执行也面临着部分政策落实力度不足、执行公平感差、政策实效性有限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中基于史密斯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内容、目标群体、执行主体、外部环境四个因素出发,对问题出现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政策内容明显缺失,政策内容无法满足中前年教师社会参与需要,工作补贴标准与教师在校生活成本不对称,荣誉制度对现实社会地位支撑力弱的问题;政策无法调动小规模学校教师积极性,小规模学校教师对政策内容缺乏了解,小规模学校教师对执行主体缺乏信任;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执行者对政策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者执行能力有限,缺乏完善机制的监督;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地区财力限制政策执行。在提升执行成效的对策建议上,笔者从政策内容、目标群体、执行主体、外部环境四个因素着手,首先要完善政策内容,要深化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明晰乡镇工作补贴内容,改革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于此同时,也要竭力促进小规模学校教师政策参与。此外提升地方政府执行能力,加强政策宣传以补足政策执行始环节,提高执行队伍素质以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加强组织监督以保障执行意愿。最后优化政策环境,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
夏敏[8](2020)在《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决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院校相关管理者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题,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调查分析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历史回顾,阐明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基于对广西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展开调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对广西区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成效以及问题、不足。第五部分阐述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创新及不足之处。
佟艳杰[9](2020)在《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对提升农村薄弱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呈现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社会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尊重轮岗交流利益主体和行动主体教师的的意愿,对充分调动教师的交流积极性,保障轮岗交流政策效果和减少社会争议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全国18省33县及以下6220名中小学轮岗交流教师为样本,对轮岗交流教师的人口统计学现状、劳动力市场现状、经济现状、家庭现状、流入校支持现状以及教师心理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对轮岗交流教师从人口统计学维度、劳动力市场维度、经济维度和家庭维度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分析,对流入校支持和教师心理维度Spearma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建立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以分析对教师轮岗交流意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轮岗交流教师生存现状并不乐观,轮岗交流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2)对轮岗交流教师机会成本进行补偿,有利于扩大高度交流意愿教师的比重,其中教师职称倾斜对提升高度交流意愿比重贡献最大;(3)单身、教龄短、职称低的教师对执行轮岗交流政策表现出更强的意愿,与实际人口统计学维度教师交流现状并不一致;(4)轮岗交流教师的经济现状并不乐观,并且与流入校支持因素相比,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受经济补偿影响程度小;(5)多数教师能够做到就近交流,照顾核心家庭是教师执行轮岗交流政策的主要阻碍;(6)轮岗交流教师心理状况并不乐观,但教师心理因素对轮岗交流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7)总体而言,流入校支持情况和教师家庭是影响教师轮岗交流意愿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了提高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并研究建议国家政策宏观层面,以赫兹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为依托,建议激励因素与保障因素协调配合;在流入校中观层面,夸特.莱文能量场域为依据,主张建立完善的流入校支持氛围;在教师微观层面,创设对教师轮岗交流合理的心理预期,完善教师个人专业素养。
王秋晨[10](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IT专业人员告别职称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专业人员告别职称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3)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合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概念界定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一)专业理想 |
(二)专业情感 |
(三)专业品质 |
(四)专业自我 |
三、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意义 |
(一)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全面发展 |
(二)有利于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
第二章 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调查设计 |
(一)调查过程 |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
二、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存在的问题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理想规划不清晰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情感体验不深刻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品质塑造不到位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自我评价不合理 |
三、影响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原因分析 |
(一)影响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外因 |
(二)影响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内因 |
第三章 综合提升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的措施 |
一、创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提升的外部条件 |
(一)加强政府教育投入 |
(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
(三)健全教师评价机制 |
(四)更新教师培养模式 |
(五)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二、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专业理想 |
(二)培养朴素高尚的专业情感 |
(三)构建乐观自信的专业品质 |
(四)形成坚定笃实的专业自我 |
(五)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研究 ——以江西省Y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师交流的相关研究 |
(二)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相关研究 |
(三)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领域的相关研究 |
(四)简要评论 |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Y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样态 |
一、Y县教师交流基本情况 |
(一)Y县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背景 |
(二)Y县教师交流政策的发展历程 |
(三)Y县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情况 |
二、Y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的主要表现 |
(一)教师交流政策的替代式执行 |
(二)教师交流政策的选择式执行 |
(三)教师交流政策的附加式执行 |
第二章 Y县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成因探析 |
一、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目标差异 |
(一)教育的长期性与快速提高教育质量的地方目标存在差异 |
(二)派出优秀教师与派出学校发展目标相左 |
(三)向下交流与教师个人目标不符 |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存在信息不对称 |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执行情况信息掌握不全 |
(二)监督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
三、教师交流激励机制不健全 |
(一)针对交流教师的激励方式单一 |
(二)针对交流教师的激励力度不强 |
第三章 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的治理策略 |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 |
(一)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
(二)增加信息公开主体数量 |
(三)构建教师交流信息网络平台 |
二、完善监督机制 |
(一)建立教育行政问责制度 |
(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
(三)拓宽公众监督渠道 |
三、完善激励制度 |
(一)提高交流教师待遇 |
(二)增加对派出学校的补偿和奖励 |
(三)宣传交流教师和学校的先进事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农村幼教事业日益受到国家重视 |
1.1.2 农村民办幼儿园整体发展不乐观 |
1.1.3 提高教师质量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 |
1.1.4 皖北地区学前教育亟待加强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皖北地区 |
1.3.2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 |
1.3.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维度的研究 |
1.4.2 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
1.4.3 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
1.4.4 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 |
1.4.5 已有研究的述评和本研究的创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 |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3.1.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
3.2 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
3.2.1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总体情况 |
3.2.2 人口学变量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各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4.1 内部因素 |
4.1.1 职业倦怠凸显,专业理念与师德欠佳 |
4.1.2 非专业出身较多,知识与能力水平薄弱 |
4.1.3 专业发展受多方面阻碍,发展意识不强 |
4.2 外部因素 |
4.2.1 外在支持极度欠缺,发展环境艰苦 |
4.2.2 幼儿园管理不规范,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
4.2.3 培训机会少,教师提升机会有限 |
第五章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
5.1 提高自主意识,注重专业发展 |
5.1.1 重视师德修养,加强专业反思 |
5.1.2 增强发展意识,挖掘发展动机 |
5.1.3 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推动专业持续发展 |
5.2 优化幼儿园环境,促进专业发展 |
5.2.1 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发展环境 |
5.2.2 更新园本培训方式,提高教研效果 |
5.2.3 培养骨干教师,稳定师资队伍 |
5.3 发挥政府职责,引领专业发展 |
5.3.1 加大经费投入,进行全面关注 |
5.3.2 整合政策体系,创新监管方式 |
5.3.3 提供在职培训,丰富学习资源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教师篇) |
附录三 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园长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6)基于IPA分析法的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
3.1 汪清县基本情况 |
3.2 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3.3 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构 |
第四章 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分析 |
4.1 指标体系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3 调查对象介绍 |
4.4 IPA分析法 |
4.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我评价分析 |
4.6 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水平不均,知识结构老化 |
5.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示范推广能力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 |
5.3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缺乏保障与激励,工作积极性不足 |
5.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信息传播形式单一,沟通能力较弱 |
第六章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教育培训 |
6.2 加强农技推广软、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办公环境和配套设施 |
6.3 完善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健全保障与激励机制 |
6.4 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信息传播途径,加强与农户的沟通频率和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视角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重难点 |
(六)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 |
(一)调研地区政策措施梳理 |
(二)调研教师基本情况 |
三、小规模学校教师对《计划》获得感情况调查 |
(一)减轻工作负担政策教师获得感情况调查 |
(二)增加工资收入政策教师获得感情况调查 |
(三)保障福利待遇政策教师获得感情况调查 |
(四)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政策教师获得感情况调查 |
(五)提高社会地位政策教师获得感情况调查 |
(六)坚定理想信念政策教师获得感情况调查 |
四、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视角下《计划》执行成效与问题 |
(一)《计划》执行成效 |
(二)《计划》执行问题 |
五、《计划》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政策内容层面:《计划》内容存在明显的缺失 |
(二)目标群体层面: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有限 |
(三)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 |
(四)外部环境层面:地区财力限制 |
六、《计划》政策成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计划》政策内容 |
(二)促进小规模学校教师政策参与 |
(三)提升地方政府执行能力 |
(四)优化政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校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获得感调查问卷 |
附录4 中心校教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计划》获得感调查问卷 |
致谢 |
(8)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做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 |
2.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1.高等职业教育 |
2.高等职业院校 |
3.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5.策略 |
(四)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系统论 |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激励理论 |
4.习近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
(六)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概述 |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 |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2.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历程 |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
1.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
2.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原则 |
3.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
(三)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
1.满足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2.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
3.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
三、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
1.问卷及访谈提纲编制 |
2.样本选取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教师比例与结构情况 |
2.教师认知与资格认定情况 |
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
4.教师考评激励情况 |
5.教师职业规划与师德情况 |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缺口,结构待优化 |
2.全区建立了认定制度,但还需实行动态管理 |
3.“双师”培训形式丰富,但还有待完善 |
4.没有专门“双师”考核,激励措施不足 |
5.教师职业信念不足,师德准入考察不严谨 |
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以广西A学院为例 |
(一)A学院简介 |
(二)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
1.“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内培与外引 |
2.教学导师制指引新手教师职业方向 |
3.鼓励校企合作以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
4.重视师德建设出台考评办法 |
(三)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差距 |
2.资格定期再认定管理不足 |
3.缺乏“双师”特色的考核激励 |
4.企业挂职锻炼融入效果欠佳 |
五、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 |
(一)各主体明确自身定位,合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
1.政府引导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
2.学校积极配合,扩大师资规模 |
3.企业转变观念,树立合作意识 |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
1.规范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认定 |
2.严谨考察师德,完善师德建设 |
3.严把准入路径,引进兼职教师 |
(三)构建多元培养格局,完善培训模式 |
1.注重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 |
2.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训 |
3.整合资源提升“双师”领头人及团队能力 |
(四)结合“双师”特色,设置考核激励措施 |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评价 |
2.实施激励保障,促进教师发展 |
(五)依托专业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 |
1.培养教师职业信念,明确发展方向 |
2.设置教职工发展中心,关注教师成长 |
3.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关注个体需求 |
六、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师流动成为国外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 |
(二)我国农村地区优质师资配置不足的现实问题亟待通过教师轮岗交流进行解决 |
(三)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实施以来,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
二、研究思路与提出问题 |
(一)研究思路 |
(二)提出问题 |
三、文献综述 |
(一)我国教师轮岗交流影响因素分析 |
(二)我国教师轮岗交流的意义与问题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研究意义与不足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历史沿革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流动、教师交流、教师轮岗交流的区别与联系 |
(二)教师轮岗交流 |
(三)教师轮岗交流意愿 |
二、政策演变 |
(一)2012年之前 |
(二)2012年至今 |
三、理论基础 |
(一)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
(二)价值规律理论 |
(三)个人—环境匹配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
(四)家庭系统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数据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法 |
(三)数据分析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工具设计 |
(二)量表信度检测 |
(三)量表效度检测 |
四、研究对象 |
(一)问卷发放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五、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教师的生存现状 |
一、教师轮岗交流意愿总体现状 |
二、轮岗交流教师的人口统计学现状 |
三、轮岗交流教师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
四、轮岗交流教师的经济现状 |
五、轮岗交流教师的家庭现状 |
六、轮岗交流教师的流入校支持现状 |
七、轮岗交流教师的心理因素现状 |
第四章 教师交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人口统计学维度 |
(一)教师交流意愿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
(二)教师交流意愿教龄的差异性分析 |
(三)教师交流意愿学历的差异性分析 |
(四)教师交流意愿婚姻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
(五)教师交流意愿职称的差异性分析 |
二、劳动力市场维度 |
(一)教师交流意愿学段的差异性分析 |
(二)教师交流意愿流入校所在地的差异性分析 |
三、经济维度 |
(一)教师交流意愿工资的差异性分析 |
(二)教师交流意愿生活补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教师交流意愿交通补贴的差异性分析 |
(四)教师交流意愿住房的差异性分析 |
四、家庭维度 |
(一)教师交流意愿父母所在地的差异性分析 |
(二)教师交流意愿配偶所在地的差异性分析 |
(三)教师交流意愿上班时间的差异性分析 |
(四)教师交流意愿回家频率的差异性分析 |
五、流入校支持维度 |
(一)相关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六、教师心理维度 |
(一)教师工作压力 |
(二)教学效能感 |
(三)职业倦怠 |
(四)工作满意度 |
七、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创建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轮岗交流教师生存现状并不乐观,轮岗交流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
(二)对轮岗交流教师机会成本进行补偿,有利于提升高度交流意愿教师的比重 |
(三)轮岗交流政策对单身、教龄较短、职称较低的教师更具吸引力 |
(四)与流入校支持因素相比,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受经济补偿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
(五)多数轮岗交流教师能够做到就近交流,但是照顾核心家庭是教师执行轮岗交流政策的主要阻碍 |
(六)教师心理因素对轮岗交流意愿有重要影响,现阶段轮岗交流教师心理状况并不理想 |
(七)流入校支持情况和教师家庭是影响教师轮岗交流意愿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
二、建议 |
(一)优化轮岗交流激励机制,提升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多样性 |
(二)保障教师正常的家庭生活及家庭成员利益,免除教师交流后顾之忧 |
(三)保障教师客观形态文化资本,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和业余生活质量。 |
(四)营造优质的流入校支持环境,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
(五)教师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科学调试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四、专家论证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学术会议 |
致谢 |
四、IT专业人员告别职称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南非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D]. 董旭.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邮轮碎片[J]. 刘心武. 当代, 2020(04)
- [3]红河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专业态度研究[D]. 李凌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县域内教师交流政策执行失真研究 ——以江西省Y县为个案[D]. 杨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皖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视角[D]. 马天洁.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基于IPA分析法的汪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能力研究[D]. 武文琳. 延边大学, 2020(06)
- [7]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获得感视角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成效研究[D]. 杨明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D]. 夏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佟艳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