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骨折

刽子手骨折

一、Hangman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张引,李新武,武鹏,姚建,金根洋[1](2022)在《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这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7例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A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5.6±10.2)岁;患者接受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B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0~63岁,平均(45.5±9.3)岁;患者接受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 NDI)与颈椎总旋转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枕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手术时间为(67.2±11.1)min,术中失血量为(65.6±18.3)mL,住院时间为(10.6±1.4)d,住院费用为(3.5±0.5)万元;B组手术时间为(118.6±17.8)min,术中失血量为(106.7±25.2)mL,住院时间为(15.1±1.2)d,住院费用为(7.4±0.5)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0±2.3)个月,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1±2.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末次随访VAS评分和NDI分别为(1.6±0.7)分、(2.3±1.1)%,B组为(2.1±0.7)分、(3.7±1.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总旋转度为(138.1±7.8)°,B组内固定拆除前颈椎总旋转度为(77.4±8.7)°,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旋转度为(125.9±11.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临床疗效均确切,但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颈椎运动节段的保留。

张腾飞,梅伟[2](2021)在《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Hangman骨折是指在急剧过伸过屈和轴向暴力作用下枢椎上下关节突间部发生的骨折,常伴有周围韧带及椎间盘的损伤,继发枢椎椎体的不稳或脱位,通常由交通事故伤或坠落伤造成。因其是发生于枢椎峡部的垂直或斜行骨折,可使枢椎峡部后方和椎体分离,进而引发枢椎椎体滑移,

阮汉江[3](2021)在《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针对单节段普通C2椎弓根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用三维有限元探索新的固定方式与传统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目的:研究三种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II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II型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一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利用Mimics10.01、Abaqus6.12等软件,建立正常的上颈椎(C0-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并行有效性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首先建立II型Hangman骨折模型,然后分别建立三种内固定模型:模型A: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新型双螺纹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ROM)和植入螺钉所受应力情况,运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种内固定方式下C0-3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ROM值与正常模型相差较小,相差最大的在C2-3扭转方向上,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了0.6°、0.8°、0.8°,且三种内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模型C与模型B上颈椎在前屈+后伸、侧弯(左+右)、旋转(左+右)的三维活动度基本相等,差异极小(P>0.5);(3)相对于Hangman骨折模型,三种内固定模型在C0-1,C1-2上的屈伸、侧弯及扭转方向的活动度无明显异常(P>0.05);在C2-3上,内固定模型A在前屈+后伸、侧弯(左+右)、旋转(左+右)上的稳定性较骨折模型分别增加了:38.45%、28.69%、12.01%,内固定模型B稳定性较骨折模型分别增加了:34.55%、26.95%、4.19%,内固定模型C稳定性较骨折模型分别增加了:34.53%、26.95%、4.18%,可见三种内固定模型在C2-3上的活动度与Hangman骨折模型差异较大(P<0.05);(4)三组内固定植入物各工况下最大应力的大小顺序均为:A组>B组>C组,且螺钉应力集中点在骨折线部位,经统计学分析三种内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方式具有更优良的抗疲劳特性,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度,是一种可用于治疗II型Hangman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阮汉江,金根洋,李新武,姚建,武鹏,张引,张帅,肖俊[4](2021)在《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单节段普通C2椎弓根钉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10.01、Abaqus 6.12等软件,建立正常的上颈椎(C0-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行有效性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首先建立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然后建立3种内固定模型:模型A: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新型双螺纹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和螺钉所受应力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种内固定方式下C0-3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与正常模型相差较小,相差最大的在C2-3扭转方向上,模型A、B、C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了0.6°、0.8°及0.8°,且3种内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三维活动度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②3组内固定植入物各工况下最大应力的大小顺序均为:A组>B组>C组,且螺钉应力集中点在骨折线部位,经统计学分析3种内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③提示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方式具有更优良的抗疲劳特性,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度,是一种可用于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杨森[5](2020)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25至82岁,平均(48.1±16.8)岁。患者入院后完善影像学检查,对枢椎成角程度、枢椎移位距离、C2-3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和记录,并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类。通过记录患者受伤机制、术前症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分作为参考指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通过术后、术后3月、术后12月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同时测量并分析患者枢椎成角程度、枢椎移位距离、C2-3椎间隙高度和颈椎过伸过屈活动度的变化,综合评价患者颈椎功能,观察这一术式的中期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Ⅰ型Hangman骨折8例,Ⅱ型Hangman骨折10例,ⅡA型Hangman骨折5例,有效随访时间18-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3±11.2)个月。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55-110min,平均(80.8±14.2)min;术中失血量5-40ml,平均(13.7±8.6)ml。双侧置钉22例,单侧置钉1例,45枚螺钉均位置良好,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等重要组织损伤,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无螺钉内固定失效或骨折端再移位发生。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前的(6.5±1.0)下降至(2.8±06),末次随访时为(0.4±0.5);NDI指数由术前的(78.9±6.0)下降至术后的(49.6±6.1),末次随访时(为12.6±2.2),两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枢椎成角角度由术前的(8.0±1.1)°恢复至(2.0±0.8)°;枢椎移位距离由术前(3.6±1.1)mm下降至(1.4±0.7)mm;术前C2-3椎间隙高度为(6.2±1.7)mm,术后恢复至(7.5±0.7)mm,上述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在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变化(P小于0.001)。患者术后颈椎过伸过屈活动度为(42.9±4.5)°,至末次随访时为(60.4±4.7)°,颈椎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这一术式在精确、安全置钉的前提下能够即刻骨折复位,促进骨折愈合,在中期随访时能够维持良好的颈椎稳定性及活动度,可成为治疗Hangman骨折新的选择。

张铠熙[6](2020)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7月到2019年3月收治的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4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同时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以及术后残余畸形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影像学显示,术后3个月,21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22例患者出现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实现C2C3椎间植骨融合与骨折愈合。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显着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VAS、NDI评分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2C3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旋转功能良好;屈伸活动轻度受限,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术后即刻,6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其中1例为重度,2例为中度;术后1个月,2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均为轻度;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吞咽困难症状。术后,残余畸形的发生率为16.7%,但末次随访时,均未明显影响生活及颈椎功能。结论:采用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颈部疼痛及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椎间融合、骨折愈合良好,术后吞咽困难及残余畸形发生率较低,且对患者颈椎功能及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武鹏[7](2020)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1).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及正常成人上颈椎薄层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成人上颈椎(C0-C3)模型,验证该上颈椎模型的有效性。(2).在正常成人上颈椎模型(C0-C3)的基础,分别建立单纯C2椎弓根螺钉固定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传统内固定组)及C2椎弓根螺钉联合Ω形横连固定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新型内固定组),测量两种不同内固定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上颈椎活动度、椎弓根螺钉最大应力及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在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1).成功建立正常成人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了有效性验证,可用于上颈椎生物力学分析。(2).上颈椎活动度:传统内固定组与新型内固定组上颈椎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均相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旋转(左+右)方向上,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较传统内固定组分别减小7.02%、6.09%、0.32%、0.40%。(4).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在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方向上,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较传统内固定组分别减小27.2%、18.6%、1.1%,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在旋转(左+右)方向上的轴向拔出力与传统内固定组基本相同,差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C2椎弓根螺钉联合Ω形横连新型内固定方式对上颈椎生理性活动度的影响同传统内固定方式相似,均可最大程度上保留上颈椎活动度。(2).新型内固定方式较传统内固定方式可减小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有助于提高螺钉的抗疲劳性能,降低断钉的风险。(3).新型内固定方式较传统内固定方式可减小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降低螺钉退钉的风险,更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更为理想的内固定组合。

戴亦心,张帅,欧阳建元,李广州,王清[8](2020)在《影响单纯枢椎环骨折稳定性的各解剖结构骨折三维CT分型研究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及MRI图像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影像学特征,根据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及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三维CT分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多中心保存的病例库中查找2008年1月~2018年12月间所有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查找单纯枢椎环骨折患者(指在X线片上诊断为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Hangman骨折,再通过MRI影像排除C2/3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信号)。将枢椎环各解剖结构骨折观察对象分为双侧上关节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SAP)、双侧下关节突(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IAP)和双侧椎板骨折(cervical vertebral lamina,CL双侧椎弓根骨折、双侧椎体后壁骨折。将枢椎环骨折分为前环(双侧上关节突、双侧椎体后壁)、中环(双侧椎弓根)和后环(双侧下关节突、双侧椎板)骨折,计数比较前、中、后环骨折发生率。根据枢椎环的损伤特点结合以往学者对不典型Hangman骨折的分型,将单纯枢椎环骨折分为A、B、C三型(A型,骨折以椎弓根为轴心,包括双侧C2椎弓根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一侧椎弓根骨折合并对侧关节突、椎板骨折;B型,骨折以一侧椎体后壁为轴心合并对侧椎弓根,对侧关节突、对侧椎板骨折;C型,骨折以双侧椎体后壁为轴心,枢椎体边缘骨折,枢椎环不完整,包括双侧椎体后壁对称性或非对称性骨折)。观察单纯枢椎环骨折中各解剖结构骨折的特点和发生率,探讨C2/3椎间隙无移位成角和前后纵韧带损伤的条件下单纯枢椎环骨折的发生规律和稳定性。结果:共收集单纯枢椎环骨折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22~83岁,平均47.9±15.7岁。合并椎间关节(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骨折36例共50处骨折占69.2%(36/52),单纯骨性损伤16例30处骨折占30.8%(16/52)。前、中、后环骨折共发生149处,前环骨折92处占61.7%,中环骨折28处占18.8%,后环骨折29处占19.5%。在单纯枢椎环骨折中B型发生率最高,C型发生率次之,A型发生率最低。三组之间发生率多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型骨折中椎间关节、椎板骨折发生率较B、C两型更低,B、C两型之间椎间关节、椎板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枢椎环骨折中椎间关节骨折发生率较高,其过伸压缩应力大多作用于前环、中环,旋转应力作用于后环。单纯枢椎环骨折是一个刚性闭合骨环的骨折,若出现双处骨折,为不稳定骨折;出现双侧上关节突、双侧下关节突、双侧椎板等解剖结构骨折时更加不稳定。采用本文新分型对该类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更准确。

金晨,任亦龙,徐委,王建杰,谢宁,程黎明[9](2020)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比较后路C2/3融合内固定术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8月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4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20例患者接受后路C2/3融合内固定术(P组),14例患者接受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P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脊髓损伤分级(ASIA)、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患者满意度评价(Odom分级);以及入院时、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相关参数:枕颈角、C2/3 Cobb角、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组手术时间(105.7±13.8min)较AP组(177.9±14.7min)短(P<0.05),P组共3例ASIA D级患者恢复至E级,AP组共2例ASIA D级患者恢复至E级。两组末次随访的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的VAS、NDI变化量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的Odom分级示P组有17例评价优良,优良率为85.0%;AP组有13例评价优良,优良率为92.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枕颈角、C2/3 Cobb角、CL、c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枕颈角与cSVA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末次随访的C2/3Cobb角与CL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手术前后各影像学参数的变化量进行组间比较,AP组改变程度均较P组显着,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C2/3融合内固定术与ACDF联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然而前后路联合术式更加有利于恢复颈椎矢状位曲度。

姚建,金根洋,李新武,武鹏,阮汉江,肖俊,许沛荣[10](2019)在《两种不同C2椎弓根螺钉加“Ω”形横连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普通C2椎弓根螺钉和双螺纹中空万向螺钉(新型)加"Ω"形横连固定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对其颈椎C0-3椎节进行CT扫描,获得CT图像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0.01等软件建立正常颈椎C0-3椎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椎间盘、韧带等组织),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以下模型:Hangman骨折模型(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普通C2椎弓根螺钉+"Ω"横连模型;Hangman骨折+新型C2椎弓根螺钉+"Ω"横连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屈伸、侧屈、旋转)下的三维活动范围(ROM)及置入螺钉所受应力情况,运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理载荷下Hangman骨折模型在屈伸、侧屈、扭转方向上的ROM较正常颈椎模型明显增大,集中表现在C2-3椎节,各工况下分别增加3.89°、5.65°、2.10°;内固定模型不同椎节ROM较骨折模型显着减小,其中两内固定模型之间的RO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况下,内固定模型中螺钉均在后伸时所受应力最大,分别为403.3MPa、370.4MPa,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通过骨折线的部分,而新型C2椎弓根螺钉在各工况下最大应力均小于普通C2椎弓根螺钉(P<0.05)。结论:两种不同C2椎弓根螺钉(普通和新型)加"Ω"横连固定装置在最大限度保留颈椎生理性活动的同时,均能有效恢复Ⅱ型Hangman骨折颈椎稳定性;"Ω"横连下新型C2椎弓根螺钉较普通C2椎弓根螺钉具有更好的抗疲劳性能。

二、Hangman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ngman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3.1 新型内固定组(A组)
        1.3.2 短期非融合组(B组)
        1.3.3 围手术期处理
    1.4 疗效评价
        1.4.1 手术情况
        1.4.2 影像学评价
        1.4.3 功能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2)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型
二、诊断
三、治疗
四、总结

(3)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Hangman 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评估及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4)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方法
        1.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4.2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1.4.3 三种单节段内固定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加载
    1.5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 各种内固定模型C0-1,C1-2,C2-3节段的三维活动度
    2.2 各种内固定模型各植入物应力分布
3 讨论Discussion

(5)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Hangman骨折的临床及微创手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Hangman骨折基本特点及分类
    3.2 治疗方法
    3.3 手术方式
    3.4 前路手术并发症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正常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Hangman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影响单纯枢椎环骨折稳定性的各解剖结构骨折三维CT分型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资料处理
    1.3 枢椎环骨折分型
    1.4 枢椎环的分割
    1.5 观测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双侧上下关节突、椎板骨折在各型单纯枢椎环骨折中分布及生物力学特点
    2.3 各型单纯枢椎环骨折中椎间关节、椎板骨折的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9)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P组
        1.2.2 AP组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评价
    1.5 影像学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2.2 影像学评价
3 讨论

(10)两种不同C2椎弓根螺钉加“Ω”形横连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始数据
    1.2 建立模型
        1.2.1 建立正常颈椎C0-3椎节模型
        1.2.2 验证正常颈椎C0-3椎节模型有效性
        1.2.3 建立Hangman骨折及其固定模型
    1.3 实验加载
2 结果
    2.1 ROM
    2.2 置入物最大应力
3 讨论

四、Hangman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J]. 张帅,张引,李新武,武鹏,姚建,金根洋. 实用骨科杂志, 2022(02)
  • [2]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张腾飞,梅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1(04)
  • [3]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阮汉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J]. 阮汉江,金根洋,李新武,姚建,武鹏,张引,张帅,肖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5)
  • [5]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D]. 杨森. 苏州大学, 2020(02)
  • [6]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疗效[D]. 张铠熙.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武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影响单纯枢椎环骨折稳定性的各解剖结构骨折三维CT分型研究及临床意义[J]. 戴亦心,张帅,欧阳建元,李广州,王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0(02)
  • [9]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对比[J]. 金晨,任亦龙,徐委,王建杰,谢宁,程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0(01)
  • [10]两种不同C2椎弓根螺钉加“Ω”形横连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 姚建,金根洋,李新武,武鹏,阮汉江,肖俊,许沛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07)

标签:;  ;  ;  ;  ;  

刽子手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