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芸[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白灵[2](2021)在《Phyphox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
刘丽君[3](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构成,主要回答为什么考、考哪些、考查形式这三个问题。面对新高考,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育要求,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不难发现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总体上都体现出了“一核四翼”评价体系框架的要求,重视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能力的考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而做好高中物理的复习工作,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是高三物理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针对于高考复习的学情,高三物理复习常以“专题复习”的方式进行,如何高效的进行专题复习,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求一线教学者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和复习的质效,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知识、提升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以专题小练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点,灵活的去应用知识。专题复习一般包括“微专题复习”和“大专题复习”两种不同的类型,在开展专题复习工作实践时要强调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通过专题对高考考点进行细化,帮助学生建立高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对零散知识点的加工整理,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的各类物理模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对各类专题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建立起各专题、各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灵活的运用高中物理知识。本文共分为共5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第二章对高中物理各大专题进行了逐一划分,并对每一专题都进行了知识方法整合;第三章主要剖析了近三年来的全国一卷的物理试题,对试题所涉及到的专题进行划分与总结,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以及对各专题的考查频繁度,结果表明:牛顿第二定律、静动态平衡问题、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成为高考的高频内容;第四章就是针对以上的分析总结提出对新高考评价体系物理专题复习备考策略;第五章反思与建议,提出在专题复习中还有很多许多需要总结和完善的地方,对于进行了新高考了之后对于高考题的研究还需要后续继续进行。
宁艺欣[4](2020)在《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最新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特点,物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而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会发现考察的重点从对知识的掌握转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试题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题目就需要学生依据题中的信息,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去处理问题。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可以把复杂的问题抽象化,突显出本质的原因,是在学习物理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路。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缺乏建模意识,导致成绩下降,逐渐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既难学又无用。为了使现有的情况发生一些改变,开展物理模型教学就显得迫在眉睫。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论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先从理论上讨论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分类、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的研究背景。本论文研究的第二部分分析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认识和方法的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第三部分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掌握情况,分析目前他们在建模和应用模型解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解题困难的主要因素。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学生构建模型存在的困难,在后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进行突破。本论文研究的第四部分从理论上探讨在高中实施物理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在教学措施的环节,针对学生对于建模认知障碍的不同进行分类,寻找相应的策略。本文研究的第五部分,设计实验方案,在高中开展关于物理模型教育的实践,在高一、高二年级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分析两次月考、期中、期末四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整体效果的差异、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效果的差异以及对男生、女生教学效果的差异等。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在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使得笔者所任教的两个教学班的成绩有所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已经能够有意识的去寻找学习过的物理模型,不至于毫无头绪。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大部分学生与之前相比都有所进步。笔者通过物理模型教学的检验,得到了非常宝贵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未来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恒[5](2020)在《基于两相流的大型柴油机尾气净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理论分析、数学建模、仿真计算、模拟实验和台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型柴油机的尾气颗粒净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两相流理论的波形面水膜吸附柴油机尾气颗粒的分离净化理论与方法。论文建立了尾气在直管和弯管装置中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尾气颗粒的分离与捕集效率。同时,通过ANSYS仿真分析了弯管装置的不同结构参数(管径、螺距、螺旋角度)对于排气阻力及捕集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排气阻力更小、捕集效率更高的波形吸附板单元组对颗粒物净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论文研究了水膜吸附理论,并分别建立了水平水膜与竖直水膜对颗粒物的吸附模型。论文研究了水膜的形成机理,通过在波形吸附板上设计微孔使水渗出形成连续性水膜,建立了等压差水膜的形成与运动模型。论文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台架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柴油机尾气颗粒净化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建立了尾气颗粒在直管和弯管中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颗粒物在沉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及台架实验对比了二者对尾气颗粒沉降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弯管各结构参数对颗粒物的捕捉效率以及排气阻力的影响。其次,论文研究了水膜对颗粒的吸附理论及方法。从水平水膜及竖直水膜两种情况分析了对尾气颗粒的碰撞吸附过程,建立了相应的吸附模型,得出水膜厚度与对尾气颗粒的吸附作用之间的关系。并针对被吸附的颗粒物,对其在在液体中的沉降过程进行了分析。此外,针对尾气颗粒与雾滴的碰撞分离过程建立模型,分析二者在碰撞后对于颗粒物沉降过程的影响。再次,论文提出并研究了波形吸附单元组对尾气颗粒净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等压差水膜的形成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液滴在竖直板面的扩散过程,为形成连续性水膜提供了微孔排列方式的依据。此外,针对净化装置的再生需求,即水膜的再生,建立了水膜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流体边界层对微孔内水流流动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温度对再生过程的影响。最后,论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水膜吸附的尾气颗粒净化装置。通过对尾气颗粒的浓度及组成成分、尾气流速进行对比的模拟实验和柴油机台架实验验证了该装置对于尾气颗粒的分离净化的有效性。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龚枭[7](2020)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文中认为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自1984年开始举办,距今已有三十六年。这项赛事目前已经作为选拔和培养优秀高中生的重要途径。每年有大批优秀学子通过物理竞赛打开了自己通往顶尖高校的大门。由于物理竞赛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对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分析考查其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划分为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拓展抽象水平四个层次。并以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26-35届复赛理论试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考查的思维能力层次逐一划分,统计分析历届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情况和各知识板块的思维能力考查情况。然后对四种思维水平的问题考查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另外选取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的典型试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有以下主要特点:1.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的题型、题量基本一致。大部分均为计算题,每届题目个数在8-9个。其中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大板块中,力学板块分值占比最高,电磁学次之;热学、光学、近代物理三个板块考查占比基本持平,均约为十分之一。2.根据SOLO分类划分结果,26-35这十届复赛试题考查的各思维能力层次占比趋势高度一致,拓展抽象结构问题(E水平)考查最多,关联结构问题(R水平)次之,单点结构问题(U水平)和多点结构问题(M水平)考查很少。整体来看试题要求的思维能力很高。结合具体知识板块分析,五大板块均以考查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为主,其次是关联结构水平问题。对五大知识板块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进行分析,考查的思维能力整体水平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电磁学、力学、热学、近代物理、光学。3.四种思维层次问题考查特征分析表明:单点结构水平和多点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考查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性质、物理规律等。关联结构水平问题思维特征体现在两种知识点的逻辑关联类型:“并联型”关联问题、“串联型”关联问题。拓展抽象问题的思维特征主要体现在四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分别为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特色解题方法、逻辑推理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物理竞赛教练的教学,物理竞赛生的学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使得竞赛教练和备赛学生对复赛试题考查的思维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竞赛教练更好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参赛选手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杨婷,向优生,牟银勇[8](2019)在《素养教育在动量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动量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物理思维、物理素养、物理能力。概念教学中强调物理观念的形成;实验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推理能力;习题归类总结使学生通过有序启动学生思维,形成从过程到规律再到模型的建立最后达到一题胜多,万题归一的物理解题方法。在新课教学、复习巩固到习题应用上贯穿素养教育,使教学有深度更有效度。
刘丹[9](2019)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是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总体目标下,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及其教学的深入探讨无疑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物理力学重要规律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对他们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在教学实施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摸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使研究更加的详细,本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首先,本课题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进行了概括说明,为深入探讨高中物理重要规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总结出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其次,本课题根据已有关于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分类及特点分析,说明了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可以根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重新分类,并按照“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对高中物理力学规律进行新的归并与分析,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对比分析,为在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摸索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最后,在对高中物理重要概念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力学规律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本课题深入探讨“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的教学设计,并对其实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冯伟[10](2019)在《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孔隙尺度多相流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心能为储层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岩心分析可以获得岩石的骨架性质、孔隙结构和渗流性质等。数字岩石物理是一个理解孔隙尺度流动过程和确定岩石物理性质的有力工具。数字岩石物理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岩石的粒度组成、孔隙度和孔隙大小分布等性质,还可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孔隙尺度上单相和两相流体的流动,并计算绝对渗透率、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等性质。数字岩石物理相比实验室岩心分析,可以直观地理解孔隙尺度上流动特征。以流体动力学理论和气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推导了格子Boltzmann方程,使用Chapman-Enskog分析恢复了格子Boltzmann方程对应的宏观方程。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离散了体中心立方体和面中心立方体,并且计算了Berea砂岩子样的粒度组成、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和孔隙连通性等物理性质。给出了单松弛时间模型和双松弛时间模型的基本算法以及程序实现方式,计算了体中心立方体、面中心立方体和Berea砂岩子样的绝对渗透率。选取Berea砂岩切片为研究对象,应用颜色梯度模型计算了不同毛管数、粘度比和润湿性条件下的相对渗透率。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时,Ma数应该尽可能小。Berea砂岩子样粒度组成均匀,颗粒偏小,属于细砂岩。Berea砂岩子样孔隙大小分布比较均匀,孔隙半径主要集中在10-35μm之间,大约占74.40%,平均孔隙半径为25.252μm。绝对渗透率与数字岩石大小有关,数字岩石越大,绝对渗透率越接近实际值。单松弛时间模型的松弛时间明显地影响绝对渗透率,而松弛时间与流体运动粘度相关,因此流体运动粘度会影响绝对渗透率。双松弛时间模型的魔法参数控制了模型的稳定性和精度,流体运动粘度可以单独调整。非润湿相和润湿相渗透率随毛管数的增大而增大,然而非润湿相渗透率相比润湿相渗透率增加的更加明显。当粘度比比较大时,因为吸附在岩石表面上的润湿相流体较多,所以润湿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会下降。岩石表面从强润湿转变到中间润湿时,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会明显减小,而润湿相相对渗透率有一定增大。
二、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新高考背景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新高考评价体系在物理学科试题中落地情况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的专题划分浅析 |
2.1 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大专题划分 |
2.1.1 新高考省份2020年物理高考试题剖析 |
2.1.2 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试题剖析 |
2.1.3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大专题划分 |
2.2 新高考背景下的物理各小专题知识整合 |
2.3 基于中学阶段常见的物理模型建立微专题 |
第三章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剖析 |
3.1 近年来全国Ⅰ卷物理试题情况分析 |
3.1.1 2018年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
3.1.2 2019年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
3.1.3 2020年试卷结构与考查内容 |
3.2 近年来全国Ⅰ卷试题物理专题分布特点 |
第四章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 |
4.1 基于物理专题备考新高考的优势及特点 |
4.2 基于物理专题进行备考的几点策略 |
4.2.1 共研共究,把握专题复习 |
4.2.2 研究班情,开展个性化的专题复习 |
4.2.3 注重研究和把握高考试题特点及动向 |
4.2.4 深入剖析教材与课标,做好拓、变、补 |
4.2.5 注重限时训练和小题训练两手抓 |
4.3 基于物理专题备考的案例分析 |
4.3.1 以《电磁感应中的导轨问题》为例的备考案例 |
4.3.2 以《板块模型》为例的备考案例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物理模型理论概述 |
1.1 前言 |
1.2 物理模型及其分类和特征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和实施依据 |
2.1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 |
2.2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实基础 |
3 高中生掌握物理模型情况的调查 |
3.1 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3.2 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 |
3.3 反映出的问题 |
4 高中开展模型教学的实践 |
4.1 开展模型教学的教学环节 |
4.2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1:单摆 |
4.3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4.4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3:动量守恒定律 |
4.5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4:电容器的电容 |
4.6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5:用物理模型解题之一模多变 |
5 研究总结 |
5.1 实践结论 |
5.2 反思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两相流的大型柴油机尾气净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尾气处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尾气净化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尾气颗粒过滤捕集技术现状 |
1.2.3 基于两相流的尾气颗粒净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柴油机尾气的两相流理论 |
2.1 引言 |
2.2 流体的分析及计算模型 |
2.2.1 流体的流动状态研究 |
2.2.2 气固两相流的分类及参数分析 |
2.2.3 两相流的研究方法 |
2.3 柴油机尾气的组成和形成机理研究 |
2.4 柴油机尾气的两相流分析 |
2.4.1 尾气的动力学特征方程 |
2.4.2 两相流条件下尾气颗粒的受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相流的尾气颗粒弯管分离研究 |
3.1 引言 |
3.2 尾气颗粒的形态观测 |
3.2.1 试验仪器和材料 |
3.2.2 尾气颗粒的取样 |
3.2.3 显微镜下的颗粒物形态研究 |
3.3 尾气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
3.3.1 尾气颗粒的受力分析 |
3.3.2 尾气两相流在管道中的沉降模型 |
3.3.3 直管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
3.3.4 弯管颗粒的动力学模型 |
3.3.5 弯管颗粒的碰撞效率优化 |
3.4 尾气颗粒运动过程的仿真分析 |
3.4.1 管道几何模型的建立 |
3.4.2 管道网格划分 |
3.4.3 初始条件的设置 |
3.4.4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
3.5 弯管颗粒的碰撞分离实验 |
3.5.1 试验台架的搭建 |
3.5.2 试验过程与方法 |
3.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柴油机尾气颗粒的水膜吸附理论研究 |
4.1 引言 |
4.2 吸附作用的性质及特点 |
4.2.1 吸附的分类及特点 |
4.2.2 物理吸附的计算 |
4.2.3 水对颗粒的吸附研究 |
4.3 水膜对尾气颗粒的吸附过程与模型研究 |
4.3.1 水平水膜与颗粒的碰撞-吸附模型 |
4.3.2 垂直水膜与尾气颗粒的碰撞吸附过程 |
4.3.3 垂直水膜与颗粒的吸附模型 |
4.3.4 颗粒在液体中沉降的动力学模型 |
4.4 颗粒物-雾滴混合分离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孔渗透吸附水膜的形成理论研究 |
5.1 引言 |
5.2 等压差水膜形成的理论模型 |
5.2.1 等压差水膜吸附方法的提出 |
5.2.2 小孔渗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3 等压差水膜的形成模型 |
5.3 等压差水膜形成的仿真分析 |
5.3.1 曲面板吸附单元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2 初始条件的设置 |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等压差水膜的形成及特点 |
5.5 等压差水膜的再生模型 |
5.5.1 水膜的受力分析 |
5.5.2 水膜的动力学模型 |
5.5.3 边界层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
5.5.4 温度对水膜运动的影响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尾气净化装置研制与试验分析 |
6.1 引言 |
6.2 水膜吸附净化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
6.3 净化装置模拟尾气实验 |
6.3.1 模拟试验台架的搭建 |
6.3.2 试验方案 |
6.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柴油机台架实验 |
6.4.1 试验台架的搭建 |
6.4.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2 创新点 |
3 工作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物理竞赛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2 SOLO分类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 |
2.1.2 思维能力 |
2.2 SOLO分类理论 |
第三章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分析 |
3.1 历年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考查内容统计分析 |
3.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1 基于SOLO分类的试题思维能力层次划分标准 |
3.2.2 26-35届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对思维能力层次的考查统计分析 |
3.2.3 试题总体统计分析 |
3.3 四种思维能力层次试题考查特征分析 |
3.3.1 单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2 多点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3 关联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3.3.4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问题考查特征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物理复赛典型试题分析 |
4.1 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
4.2 电磁学部分试题分析 |
4.3 光学部分试题分析 |
4.4 热学部分试题分析 |
4.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
5.2.1 对教师的启示 |
5.2.2 对学生的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素养教育在动量知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是什么?——基本概念的形成 |
二、为什么?——动量定理的探究 |
三、怎么做?----以科学思维通解动量相关习题 |
(一) 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模型建立及解题方法介绍 |
(二) 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模型建立及方法介绍 |
(9)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课题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
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概述 |
第二节 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要求 |
第三节 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的要求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类型及其核心素养的维度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特点及主要类型 |
第二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物理观念”维度分析 |
第三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思维”维度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探究”维度分析 |
第五节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规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三节 “平抛运动”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五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物理力学规律学习情况分析及案例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三节 “平抛运动”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四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五节 “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内容学习情况分析与教学研究 |
第六节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 |
二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综合测试试卷”及说明 |
附录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三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四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
附录五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孔隙尺度多相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岩石生成研究现状 |
1.2.2 孔隙尺度流动模拟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格子Boltzmann方法原理 |
2.1 流体动力学理论 |
2.1.1 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
2.1.2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
2.1.3 流体动力学中的无因次数 |
2.2 气体动理学理论 |
2.2.1 粒子分布函数 |
2.2.2 Boltzmann方程 |
2.2.3 Boltzmann H定理和平衡分布函数 |
2.2.4 BGK碰撞算子 |
2.3 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发展 |
2.4 从Boltzmann 方程到格子Boltzmann 方程 |
2.4.1 Boltzmann方程无因次化 |
2.4.2 速度空间离散 |
2.4.3 空间和时间离散 |
2.5 Chapman-Enskog分析 |
2.6 格子Boltzmann方法单位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岩石的生成与分析 |
3.1 解析几何离散的数字岩石 |
3.2 Micro-CT扫描的数字岩石 |
3.3 数字岩石的物理性质 |
3.3.1 数字岩石粒度组成 |
3.3.2 数字岩石孔隙度 |
3.3.3 数字岩石孔隙大小 |
3.3.4 数字岩石孔隙连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孔隙尺度单相流模拟 |
4.1 单相流格子Boltzmann模型 |
4.1.1 单松弛时间模型 |
4.1.2 双松弛时间模型 |
4.2 单相流格子Boltzmann边界条件 |
4.2.1 周期边界条件 |
4.2.2 反弹边界条件 |
4.2.3 压力反弹边界条件 |
4.3 单相流格子Boltzmann基本算法 |
4.3.1 单松弛时间模型基本算法 |
4.3.2 双松弛时间模型基本算法 |
4.4 单相流格子Boltzmann程序实现 |
4.5 结果和讨论 |
4.5.1 模型验证 |
4.5.2 体中心和面中心立方体模拟 |
4.5.3 Berea砂岩子样模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孔隙尺度两相流模拟 |
5.1 颜色梯度模型 |
5.2 颜色梯度模型边界条件 |
5.2.1 Zou-He边界条件 |
5.2.2 润湿边界条件 |
5.3 颜色梯度模型基本算法 |
5.4 颜色梯度模型程序实现 |
5.5 结果和讨论 |
5.5.1 模型验证 |
5.5.2 Berea砂岩切片模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两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王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Phyphox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 李白灵. 宁夏大学, 2021
- [3]新高考背景下基于专题的物理备考策略研究[D]. 刘丽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实践研究[D]. 宁艺欣. 西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两相流的大型柴油机尾气净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黄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理论试题研究[D]. 龚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素养教育在动量知识教学中的应用[J]. 杨婷,向优生,牟银勇. 高考, 2019(21)
- [9]核心素养目标下高中物理力学规律教学研究[D]. 刘丹.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孔隙尺度多相流模拟研究[D]. 冯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