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智永婷,李艳,程杰[1](2021)在《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文中提出针对我国高校学报当前编辑人员队伍不稳定、竞争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状,通过研究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模式和编辑人才培养及团队协作方式,提出了我国高校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策略。认为高校学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创新编辑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在新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探寻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刊之路。
沈秀,赵青,谭小荷[2](2021)在《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文中认为以1990—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364篇期刊文献为样本,从文献数量、发文载体、论文作者和研究方法等角度揭示了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研究概况;根据文献的年度分布,结合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将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研究轨迹划分为初步兴起阶段、曲折推进阶段、稳步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我国责任编辑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表现出"实践先行、政策推动"的特点;文献数量在曲折波动中呈缓慢上升趋势,核心发表载体已经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鉴于此,学界和业界应该从确立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学术地位、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引入量化研究方法等方面营造研究氛围。
王婷[3](2019)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过程中,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对人的学习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教育事业贯穿个人的一生,继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终身教育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编辑人员作为知识文化的生产加工者,面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出版发展浪潮的涌起,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才能为更好的进行知识文化传播工作打牢自身基础。继续教育活动是编辑人员在职培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编辑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展编辑继续教育之前,进行编辑岗位胜任力素质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编辑岗位核心胜任力素质,了解编辑人员最为在意的编辑岗位的核心胜任素质,根据编辑地胜任力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工作,实现“按需定课”,将编辑继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继续教育课程开展的考核与保障体系,确保继续教育顺利进行。本研究选取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的编辑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集团编辑岗位人员进行胜任力素质分析,得出集团编辑岗位的核心胜任力素质,依据员工对于胜任力素质的要求设计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为集团的继续教育事业与编辑人员培养提供了参考。
李晶,翟自洋,张铁明[4](2017)在《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创新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有效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措施和形式,更好地服务于青年编辑职业发展。【方法】调研青年编辑培训需求,分析总结国内外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遴选跨科技期刊界、跨编辑界的教员队伍,融合青年编辑发展、科技期刊办刊实践、新媒体操作等内容。【结果】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估,跨界融合的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得到参训学员认可,达到预期效果。【结论】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应系列化、持续化,可在此次培训基础上延续开展,帮助青年编辑构建知识体系。
黄素华[5](2017)在《对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学报旨在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学校的学术水平,对编辑的要求自然更高。身处信息时代的学报编辑要真正做好自身的工作,继续教育也必不可少的,也是总局明文规定的。就目前的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存在着培训时间比较集中、形式与内容相对模式化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报编辑的差异化继续教育要求。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变革,开展形式多样、时间长短不拘、内容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让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学有所得。
单凝[6](2017)在《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文中指出【目的】全面梳理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解决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方法】分析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现状,阐述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必要性、原则和形式,从受教者和施教者两方面分析了科技期刊编辑参加继续教育遇到的问题。【结果】受教者要从思想认识、时间安排、资金来源等方面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参加继续教育;施教者应当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健全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继续教育气氛。【结论】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工作对编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虹,吴玲,许宇鹏[7](2016)在《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粗糙集理论和条件信息熵的相关内容,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条件信息熵的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模型,为优化和改善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提供参考。
田峰[8](2014)在《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有"专博相济,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高校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许多高校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积极开展编辑继续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必须根据编辑学科的特点、编辑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以及编辑工作实际,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形式,保证编辑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韩芳[9](2014)在《2013年高校学报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学报同仁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学报及编辑发展进行了研究。有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有对传统问题的新观点和新角度的论述。通过对62篇具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学报改革与发展、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学报编辑主体意识、学报编辑业务及学报编辑自我发展与编辑职业倦怠五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较全面地涵盖2013年高校学报研究的新动态。
韩芳[10](2013)在《2012年高校学报编辑发展与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学界同仁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研究比以往更丰富更具变化。主要集中在编辑的继续教育与发展、编辑的素质与意识、编辑的职责与职能及编辑心理与职业倦怠四个方面。通过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论述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推动高校学报的发展和编辑自身的发展。
二、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1. 创建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 |
2. 推动高校学报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 |
3. 保证学报出版质量的关键 |
二、 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
1. 编辑人员专业匹配度不高,队伍不稳定 |
2. 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竞争力不足 |
3. 编辑人员学术素养有待提高,复合型人才缺乏 |
三、 国外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
1. 主编和编辑从业门槛高 |
2. 编辑分工明确,重视学术质量把关 |
3. 审稿过程精益求精 |
四、 我国高校学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
(1) 重视学报工作。 |
(2) 提高编辑职业认可度。 |
2. 完善编辑管理制度 |
(1)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 |
(2) 优化编辑队伍结构配置。 |
(3) 加强编辑人员岗位培训。 |
3. 创新编辑考核评价机制 |
(1) 优化工作量考核制度。 |
(2) 明确岗位职责,奖惩结合。 |
五、 结 语 |
(2)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概况 |
(一)文献数量 |
(二)文献载体 |
(三)文献作者 |
二、发展轨迹与研究内容 |
(一)初步兴起阶段(1990—1995年) |
(二)曲折推进阶段(1996—2009年) |
(三)稳步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
三、述评与展望 |
(一)确立学术研究地位 |
(二)搭建理论研究框架 |
(三)引入量化研究方法 |
(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胜任力的文献综述 |
1.3.2 继续教育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访谈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定量分析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编辑胜任力 |
2.1.2 编辑继续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胜任力理论 |
2.2.2 继续教育理论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2.3.2 终身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
3.1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介绍 |
3.1.1 集团基本情况 |
3.1.2 集团员工构成 |
3.2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继续教育课程现状 |
3.3 调研访谈结论 |
第四章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胜任力模型的建立 |
4.1 编辑胜任力模型建立步骤 |
4.1.1 问卷理论来源 |
4.1.2 确定胜任素质项目 |
4.1.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统计 |
4.2 编辑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建构 |
4.2.1 问卷设计原则 |
4.2.2 问卷编制与发放 |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编辑岗位人力资源现状 |
4.3.1 统计项目SPSS分析 |
4.3.2 建立编辑胜任力模型 |
4.3.3 编辑胜任力素质项目概念 |
第五章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
5.1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目标设置 |
5.1.1 教育目标 |
5.1.2 学习目标 |
5.1.3 教学原则 |
5.2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内容设置 |
5.2.1 编辑继续教育胜任力类型确定 |
5.2.2 编辑继续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
5.3 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方法(策略)设置 |
5.3.1 个性化设计 |
5.3.2 差异化培训 |
5.3.3 “线上”“线下”双通道 |
5.3.4 丰富培训形式 |
5.4 继续教育课程成果评鉴实施 |
5.4.1 课程反馈系统的意义 |
5.4.2 课程反馈系统的内容 |
5.4.3 课程反馈信息的处理 |
第六章 实施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保障措施 |
6.1 制度保障 |
6.1.1 确保继续教育制度化 |
6.1.2 搭建学分制度 |
6.2 师资建设 |
6.2.1 师资建设的作用 |
6.2.2 师资组建 |
6.3 编辑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监督与管理 |
6.3.1 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指标体系 |
6.3.2 开设专设职能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
6.3.3 编辑人员发挥主人翁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创新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典型培训形式分析 |
1.1 国内代表性培训分析 |
1.2 国外典型学术出版学会培训方式简介 |
1.3 分析与借鉴 |
2 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设计与实施 |
2.1 培训目标 |
2.2 教员来源多样化 |
2.3 培训内容 |
2.4 流程设置 |
3 培训效果评估 |
3.1 实时反馈 |
3.2 培训学员书面评价 |
3.3 问卷调查 |
4 总结与展望 |
(5)对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2.1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
2.2 高校学报编辑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3 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与问题 |
3.1 继续教育的现状 |
3.2 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4 建议 |
(6)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
1.1 继续教育应以更新知识为目标 |
1.2 继续教育应以补充知识为目标 |
1.3 继续教育应以提高能力为目标 |
2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 |
(1)不脱产继续教育 |
(2)脱产进行长期进修 |
(3)“走出去,请进来”的短期培训 |
(4)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
(5)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3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3.1 受教方问题 |
3.1.1 思想观念 |
3.1.2 与日常工作不协调 |
3.2 施教方问题 |
3.2.1 缺乏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教育目标 |
3.2.2 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检查评价 |
3.2.3 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够灵活多样 |
3.2.4 缺乏继续教育环境氛围 |
4 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解决措施 |
4.1 提高认识,创造条件,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 |
4.2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创造更好的继续教育培训 |
4.2.1 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
4.2.2 健全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培训班和研讨会讲座的效果 |
4.2.3 创造统分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
4.2.4 采用现代化手段,营造浓厚的继续教育环境氛围 |
5 结语 |
(7)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基于粗糙集和信息熵的评价模型的构建 |
2.1 粗糙集和信息熵的相关内容 |
2.1.1 粗糙集理论 |
2.1.2 信息熵理论 |
2.2 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模型 |
2.2.1 连续型数据离散化 |
2.2.2 构建决策表 |
2.2.3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 |
3 实例与分析 |
4 结束语 |
(8)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报的特殊性与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
二、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 |
(一)政治理论教育 |
(二)职业道德教育 |
(三)编辑理论教育 |
(四)业务知识与技能教育 |
三、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原则和途径 |
(9)2013年高校学报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学报改革与发展 |
(一) 学报的综合性有其存在的必要。 |
(二) 学报应向专业化、特色化、内向化发展。 |
二、关于学报特色栏目建设 |
(一) 创办特色栏目的必要性。 |
(二) 特色栏目的现状。 |
(三) 如何创办特色栏目。 |
(四) 特色栏目创办成功的案例。 |
三、关于学报编辑主体意识 |
(一) 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主要内容。 |
(二) 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
(三) 如何加强编辑的主体意识。 |
四、关于学报编辑业务 |
(一) 审稿。 |
(二) 反学术腐败。 |
(三) 校对。 |
(四)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
五、关于学报编辑自我发展与编辑职业倦怠 |
(一) 关于编辑自我发展。 |
(二) 关于编辑职业倦怠。 |
六、结语 |
(10)2012年高校学报编辑发展与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辑的继续教育与发展 |
二编辑的素质与意识 |
三编辑的职责与职能 |
四编辑心理与职业倦怠 |
四、浅谈高校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报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J]. 智永婷,李艳,程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J]. 沈秀,赵青,谭小荷.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
- [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编辑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 王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创新探索与实践[J]. 李晶,翟自洋,张铁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12)
- [5]对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 黄素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6]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单凝.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04)
- [7]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效果评价研究[J]. 高虹,吴玲,许宇鹏. 学报编辑论丛, 2016(00)
- [8]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探讨[J]. 田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9]2013年高校学报研究述评[J]. 韩芳. 阴山学刊, 2014(03)
- [10]2012年高校学报编辑发展与研究综述[J]. 韩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