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种子低温处理效果分析

大蒜种子低温处理效果分析

一、蒜种低温处理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雪[1](2019)在《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其脱毒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作为营养繁殖蔬菜,其传统的种质保存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超低温保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植物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已在一些国家主要大蒜基因型和品种保存中应用。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具有极显着的基因型特异性,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资料少且不成体系,从而极大地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大蒜种质保存中的应用。此外,目前国内外研究所采用的大蒜茎尖均取材于田间环境,使外植体易受到病原污染而导致超低温保存失败,同时由于田间大蒜的品种特性、种植季节和栽培方式影响,极大地限制了茎尖外植体的足量稳定供应,因此茎尖取材成为大蒜超低温保存研究与应用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超低温技术除能长时间且稳定地保存植物种质外,还兼具脱除植物组织内病原体的作用,即超低温疗法。目前该疗法已在很多园艺植物上应用,然而将超低温疗法应用于大蒜病毒脱除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此外,超低温保存作为一项植物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对经其处理冷冻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及田间生长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而此类研究在大蒜作物上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离体诱导大蒜不定芽为其超低温保存提供茎尖取材的新途径,同时建立了适合中国大蒜品种的超低温保存体系;对比了超低温疗法与传统方法的脱毒效果;采用分子标记、流式细胞技术及植株田间生长评价,多角度地对超低温保存再生大蒜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以大蒜茎盘为外植体,通过优化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建立了适用于10个中国大蒜品种的不定芽再生体系。获得不定芽平均增殖系数达18.6,可为大蒜超低温保存研究提供数量充足,生理状态及发育程度一致的无菌材料。采用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检测再生植株,未发现变异条带。2.利用离体诱导产生的不定芽茎尖作为材料,通过筛选关键参数建立了如下大蒜超低温保存体系:从大蒜离体不定芽(培养5-7周,假茎粗2-3 mm)中剥取茎尖(长度约2 mm,包含2-4个叶原基和基部短缩茎组织)于室温24℃,在MS+6.5 g/L琼脂+0.3 mol/L蔗糖的固体培养基上预培养2 d后,在MS+2 mol/L甘油+0.6 mol/L蔗糖加载液中室温培养20 min,采用玻璃化液PVS3在0℃条件下,对茎尖保护性脱水1.5 h,随后将内含茎尖的PVS3液滴滴在铝箔条上,将铝箔条装入冷冻管并迅速浸入液氮冷冻1 h,直接将载有冷冻茎尖的铝箔条于室温下浸入卸载液MS液体培养基+1.2 mol/L蔗糖进行快速解冻,10 min后换新鲜卸载液继续卸载,将解冻后的茎尖接种于恢复培养基MS+6.5 g/L琼脂+30 g/L蔗糖进行再生。以10个中国大蒜品种验证了该体系的广谱性,获得平均存活率和再生率分别为56.1%和48.3%,同时发现该体系并不适用于供试早熟大蒜品种的超低温保存。研究以未熟花序离体诱导的不定芽为试材,证明了两种茎尖来源对大蒜超低温保存效果无影响,为大蒜超低温保存提供了新的离体茎尖来源。组织学切片观察表明经超低温冷冻后的大蒜茎尖,其茎端分生组织及包裹在外的第1-4个幼嫩叶原基中的大部分细胞可以存活,而靠近茎端基部及外围叶片的细胞则在冷冻过程中死亡。SSR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超低温再生大蒜植株既未出现变异条带,也没有发生染色体倍性变异。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发现田间生长的大蒜(G064)普遍受到洋葱黄矮病毒(OYDV)、韭葱黄条斑病毒(LYSV)、大蒜潜隐病毒(GLV)和大蒜系列病毒(GarVs)的复合侵染。对比超低温疗法和大蒜传统脱毒方法对上述病毒的脱除效率,超低温疗法对OYDV的脱除率最高达76.4%,且试管苗再生率(65.0%)显着高于传统脱毒方法。4.通过设置防虫设施的盆栽试验,从大蒜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特性、生育期、花芽鳞芽分化及鳞茎特性方面对比了超低温再生大蒜、离体再生大蒜及田间大蒜的生长情况。发现超低温再生大蒜在植株生长、叶片光合能力及鳞茎特性上均具有显着优势,同时结合盆栽大蒜的病毒检测结果认为这些优势与超低温疗法的脱毒效应密切相关。对比田间和离体来源大蒜的各项指标,证明了大蒜离体再生植株在形态、光合生理层面的相对稳定性。总体而言,经超低温保存后的大蒜再生植株能够良好地适应其原生环境。本研究为我国大蒜超低温种质库的建立提供了相关资料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该项技术在大蒜作物上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付存念[2](2018)在《‘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百合科葱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兼用蔬菜。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多不产生种子,以蒜瓣进行营养生殖。经过长期的自繁自种后,蒜种得不到复壮,加上病毒不断积累,导致大蒜种性易退化,品质和产量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也会使大蒜产量急剧下降。‘麻江红蒜’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优质特色品种,红蒜产业是麻江农业的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其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栽培规模锐减,严重限制了红蒜产业的发展,因此,亟需提高栽培技术以增加红蒜产量。为此,本研究针对‘麻江红蒜’产量下降的问题,对其栽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总结高产栽培经验;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研究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红蒜最低选种标准,筛选出较好的种瓣大小与种植密度组合,为‘麻江红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同时连续种植‘麻江红蒜’珠蒜(气生鳞茎),明确珠蒜零代和一代的生长发育特征,为恢复‘麻江红蒜’品种特性奠定基础。主要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发现,麻江县贤昌镇是‘麻江红蒜’栽培的主要区域,总面积达2000亩,但每户种植面积较小,不足1亩的农户占35%。2017年,蒜头整体产量偏低,平均产量为435 kg/667 m2,较过去的平均产量840kg/667 m2减少了 48.2%。栽培管理存在选种不严、密度偏低、施肥种类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选优留种、分级播种、合理密植、均衡施肥的对策和建议。2.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单株重、抽苔率、单头重、单瓣重等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株高、假茎长没有影响。种瓣重量越大,假茎越粗,叶片越宽,单株越重,抽薹率越低,蒜头鲜重越大。在麻江地区,大种瓣的蒜头产量显着高于中等和小种瓣。而在南京地区,中瓣与大瓣的蒜头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二者的产量均高于小种瓣。南京地区蒜头产量高于麻江地区。因此,在南京地区,应选用中等(1.6 g/瓣)以上蒜瓣播种,在麻江地区,建议选用大蒜瓣播种(大于2.2 g/瓣)。3.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有显着影响。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叶片数、单株重、冷害指数、单薹重和单头重等均有显着影响。种植密度对红蒜单薹重、抽薹率和蒜薹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其他生长指标和蒜头产量影响不显着。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及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种瓣越小,植株生长势越弱,冷害指数越高,蒜薹和蒜头产量越低;不同处理组合中,4万株/667 m2的密度与大蒜瓣(4.0-5.4 g/瓣)组合,蒜薹产量和产值最高,与中等蒜瓣(2.7-3.9 g/瓣)组合蒜头产量和效益最高。从经济效益考虑,后者为最佳种植组合。4.‘麻江红蒜’气生鳞茎播种后,生长健壮的植株一年即可分瓣和抽薹。一代蒜头分瓣率为36%,平均分3.17瓣,平均单瓣重为3.4 g,分瓣蒜平均重量为8.5 g;独头蒜平均单头重为4.9 g,小于4 g的蒜头不分瓣;一代蒜头产量为264 kg/667m2,是播种珠蒜(7 kg)的37.7倍。珠蒜一代(一代蒜头做种)植株的长势比常规种瓣好、耐寒性强,蒜薹和蒜头产量高。珠蒜一代平均抽薹率为66.3%,与常规种瓣没有差异。以大独头蒜(L)做种的蒜薹较粗,单薹重较重,其蒜薹产量为161 kg/667 m2,略低于常规大瓣蒜薹产量(189.4 kg/667 m2)。除小独头蒜(S)有5.8%不分瓣外,其余二代蒜头均可分瓣,二代蒜头较大,质量较好。蒜头平均横径为3.5 cm,横径达4 cm的蒜头在L和S两种独头蒜类型中均占67%,其中L型产量最高。综上所述,珠蒜一代的大独头蒜种性明显增强,植株长势好,蒜薹和蒜头产量高。

王丹丹[3](2018)在《基于SRAP和TRAP标记的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葱蒜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食用、药用、蔬菜、饲料和观赏植物资源,其中洋葱、葱及大蒜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广泛栽培。新疆是我国及中亚地区野生葱蒜重要的分布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葱属植物的抗逆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材料。本研究以新疆10种野生葱蒜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器官基因组DNA提取,比较基因组DNA对扩增结果影响,同时利用SRAP和TRAP分子标记对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开展新疆野生葱蒜种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提供方法,为生产上葱蒜类蔬菜品种鉴定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改良SDS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器官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研究发现获得的基因组DNA纯度(OD260/OD280)在1.714~1.968之间,变化不大,基因组DNA的浓度在150~305μg/m L之间,变化较大。对于同一器官不同时期而言,新鲜叶片基因组DNA浓度最高,枯黄叶片的最低;花药散落前的花基因组DNA浓度最高,花蕾的最低;果实完熟期的种子基因组DNA浓度最高,绿熟期种子的最低。经基因组DNA检测及PCR产物检测表明,以上不同器官均可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且PCR产物条带清晰。(2)选用SRAP标记通用的正向和反向引物各15条,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随机组合成225对引物组合,筛选出15对引物组合,用于后期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3)利用筛选出的15对引物,通过程序和温度筛选最终确定SRAP的反应程序为:35℃退火温度下进行前5个循环,52℃退火条件下35个循环。2μL 10×PCR Buffer,d NTPs浓度0.225 mmol/L,引物浓度0.250μmol/L,Taq酶用量1.000 U,模板DNA用量75.000 ng为最佳SRAP-PCR反应体系。通过SRAP-PCR扩增共检测出263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259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8.45%,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106,香农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0.5937,说明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10个种群内基因多样度(Hs)和总群体遗传多样度(Ht)分别为0.2099和0.4101,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882,基因流(Nm)为0.5241,表明其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小。基于SM系数法,其遗传相似系数为0.59~0.95,将供试材料分为六大类群,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4)选用2条固定引物和7条随机引物,以及依据NCBI数据库搜索的葱属植物EST序列设计的3条固定引物及3条随机引物,随机组合50对TRAP引物组合进行引物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1对TRAP引物组合在不同种群及其近缘种间有一定的通用性。(5)采用筛选出的11对引物组合,进行退火温度筛选,确定TRAP-PCR的第一步退火温度为37℃,第二步退火温度为53.2℃。经优化,最终确定T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2μL 10×PCR Buffer,0.250 mmol/L d NTPs,0.250μmol/L引物,0.750 U Taq酶,75.000 ng模板DNA。TRAP标记共检测到202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188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3.11%,种群间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704,香农信息指数(I)为0.2449,种群内基因遗传多样度(Hs)为0.1894;总种群遗传多样度(Ht)为0.3939,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92,而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4630,说明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小。基于SM系数法,其相似系数为0.60~0.95,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6)通过对SRAP和TRAP标记的比较研究,新疆10种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丰富、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

韩佳君[4](2016)在《小蒜瓣栽培利用和独头蒜生产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小蒜瓣是大蒜生产的下脚料,因也不便食用,常被废弃,或用于蒜种扩繁和独头蒜生产。独头蒜是兼有药用价值的食物作料,其加工品也不断被开发,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栽植独头蒜,起到复壮作用,有效缓解种性退化。因此,研究小瓣蒜栽培利用和独头蒜生产主要技术因素,对小蒜种合理利用和独头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陕西杨凌(34°16’N,108°4’E)通过春播和秋播两季试验,分析栽培方式、播期、种瓣大小、品种和播种方式等生产技术因素对大蒜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和独头蒜性状,旨在探明小蒜瓣栽培利用和独头蒜生产关键技术。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表:1、各栽培处理中,凡是植株生长细弱,即假茎长、株高、叶长等伸长生长旺盛,而叶宽、假茎粗、鳞茎粗等加粗生长较弱的,较易形成独头蒜。2、春季播种采用小拱棚栽培较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独头蒜率高,可达到41.1%,独头蒜产量为82.17 kg/667m2。3、春季播种独头蒜率高于秋季播种,但独头蒜产量低于秋季。独头蒜生产,春季适宜播期为3月14日至3月24日,独头蒜率约40%,独头蒜产量约80 kg/667m2;秋季适宜播期为10月1日,独头蒜率达15.1%,独头蒜产量252.90 kg/667m2。4、种瓣大小在1.22.4 g独头蒜率和产量都较高,分别为39.8%和89.7 kg/667m2。5、小蒜种撒播密植较点播独头蒜率提高,但对蒜头总产量无显着影响。6、早熟或易感病品种独头蒜率高,2010-1、2011-2-2独头蒜率约20%25%,产量约120 kg/667 m2。2011-4独蒜率高,单头重最大。

吴翠南[5](2016)在《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影响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大蒜严格的季节发育性特点是目前限制新鲜蒜薹和蒜头供应的瓶颈问题。阐明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影响及机理,可以为大蒜生长发育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新鲜蒜薹和蒜头的周年供应。本试验主要通过大田和室内人工气候箱试验,系统研究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临界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以及发育过程中相关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蒜种低温处理显着影响大蒜植株生长发育,可以代替植株生长过程中的春化需求。G064(‘改良蒜’)品种蒜种播前分别于5℃、10℃、15℃处理20、40、60 d,与对照相比,蒜种低温处理显着诱导植株抽薹并提高抽薹率、缩短植株生育期、促进植株伸长生长、增加独头蒜率。植株抽薹率与处理温度间不存在简单线性关系,处理温度过低(5℃)或过高(15℃)均不利于大蒜抽薹。蒜种播前10℃处理40 d,或5℃处理20 d植株抽薹率最高。但随着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蒜头产量下降。蒜种播前5℃处理20 d的蒜头产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大蒜植株春化处理显着提高抽薹率。G064(‘改良蒜’)品种播种65、45、25 d后,分别在5/0℃、10/5℃、15/10℃、20/15℃(昼/夜)温度下处理40 d,发现不同苗龄大蒜植株对春化处理的响应有差异。春化处理后,所有测试苗龄的抽薹率均显着提高,苗龄最小植株(4叶期)的抽薹率最高。10/5℃(昼/夜)春化处理温度下,各苗龄处理植株抽薹率最高,分别为28.6%、40.1%和50.0%。此外,春化处理抑制了植株的营养生长。试验认为,G064品种大蒜春化的临界苗龄是:4叶期,株高36.7 cm,假茎粗4.31 mm。3.大蒜春化完成后,较高的处理温度(20℃或25℃)和长日照(14 h)是大蒜抽薹和鳞茎膨大的必要条件。G107(‘二季早’)、G025(‘苍山大蒜’)和G064(‘改良蒜’)品种田间自然春化后,进行不同昼/夜温度(15/10℃、20/15℃、25/18℃)和光周期(8 h和14 h)处理。结果表明,20-25℃和14 h显着促进大蒜植株抽薹和鳞茎膨大,同时缩短植株生育期、增加蒜头重。田间自然春化后,G107各温度处理在长日下均能抽薹并形成鳞茎,20/15℃和14 h光照是所有处理中最有效的抽薹和鳞茎膨大条件;G025和G064品种在20/15℃和25/18℃及长日照下均能抽薹并形成鳞茎,15/10℃温度处理无论长日和短日下均不能抽薹和形成鳞茎,25/18℃并长日照条件下G064的抽薹和鳞茎膨大特性显着优于其他处理。相比较而言,G025则在20/15℃并长日照抽薹和鳞茎膨大最好。4.大蒜内源激素和MeJA含量与大蒜的蒜薹和鳞茎发育密切相关。对田间种植的8个品种、G064品种3个播期以及人工气候箱不同温度和光周期处理的3个品种大蒜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MeJA含量、POD和SOD活性变化分析发现,低温诱导植株产生更多的蛋白,使得POD和SOD活性显着提高,可能促进了植株通过春化。植株完成春化,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时,可溶性蛋白、IAA、ZR、MeJA含量显着增加,促进了植株发育状态的转变。随后,花芽分化期,IAA、ZR、MeJA含量下降,ABA含量升高,利于大蒜植株的花芽分化进程。进入生殖生长期后,IAA和ZR积累量增加,促进蒜薹早期的发育,随着蒜薹的发育,GA含量逐渐升高,对蒜薹的继续生长和花发育有利,此时植株体内MeJA的积累量也在增加。而进入鳞茎膨大期后,GA、ABA和IAA含量以及SOD活性降低,MeJA含量则显着升高,促进大蒜鳞茎的发育。5.AsFT、AsLFY、AsSOC1在大蒜的生长发育中起关键作用。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了大蒜FT和SOC1同源基因的部分CDs序列,长度分别为305bp和389bp,分别编码101和124个氨基酸。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田间种植的8个品种、G064品种3个播期大蒜发育过程中AsFT、AsLFY、AsSOC1的表达量。结果显示,AsFT、AsLFY、AsSOC1在营养生长期表达量很低,生殖生长期显着上调表达。因此推断AsFT、AsLFY和AsSOC1是控制大蒜抽薹和鳞茎膨大的关键基因。大蒜植株通过春化后,较高的温度和长日照诱导AsFT、AsLFY和AsSOC1上调表达,从而引发并促进蒜薹和鳞茎发育;上调表达出现越早,会相应促进植株提早进入抽薹和鳞茎膨大阶段。

肖杰,艾辛,梁成亮,蔡珍艳,魏兴敏,陈小虎[6](2008)在《低温和赤霉素解除大蒜蒜种休眠的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低温和赤霉素对大蒜蒜种休眠的解除效应,以玉林大蒜和成都大蒜为试材,研究了用赤霉素100,150,200,250 mg/L分别进行1,2,3,4,5,6,7 d的处理;在5,10,15,20,25℃条件下分别处理10,15,20,25,30,35 d;用150 mg/L赤霉素处理玉林大蒜,用200 mg/L赤霉素处理成都大蒜,在5,10,15,20,25℃下处理5,10,15,20,25 d对大蒜发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温下对玉林大蒜用150 mg/L赤霉素处理4 d出苗率可达45%;对成都大蒜用200 mg/L赤霉素处理4 d,出苗率为27.33%,常温下用赤霉素处理时间过长,烂种严重.2)对玉林大蒜10℃处理35 d,出苗率45.33%;成都大蒜15℃处理35 d出苗率12.67%.3)对玉林大蒜用150 mg/L赤霉素处理,在15℃条件下处理10 d,出苗率88.33%;对成都大蒜用200 mg/L赤霉素处理,在20℃条件下处理15 d,出苗率91.33%.

高红春[7](2008)在《设施大蒜水杨酸调控及根际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蒜由于具有独特风味和强大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保健蔬菜。然而,由于受栽培季节的严格限制,新鲜蒜薹和蒜头的供应期非常有限。反季节栽培大蒜是解决新鲜蒜薹和蒜头周年供应的主要途经,也是调整设施栽培结构模式和减轻连作障碍的重要措施。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蒜品种进行了筛选,并应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对设施栽培大蒜生长发育以及大蒜根际效应做了研究,为大蒜设施栽培技术以及改善设施土壤状况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64号植株综合形态最好,G91号品种植株综合形态最差。G64号、G09号和G05号蒜薹品质较好,G73号蒜薹品质最差;折合产量以G64号品种最高,其次为G84号和G09号,其中G73号品种最低。G88号、G09号和G64号大蒜品种蒜头品质较好,G91号、G25号和G05号品质较差。蒜头产量最高的品种为G64号,其次为G87号和G07号,产量最低的是G91号。(2)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SA对大蒜叶片进行喷施,分别在1月25日和3月4日对根系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两大蒜品种根系活力均有促进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当浓度为100 mg·L-1时,促进作用最大。(3)当SA的浓度在5mg·L-1-150mg·L-1范围内均能提高大蒜的叶绿素含量,其中当浓度为50 mg·L-1、100mg·L-1时,促进效果最明显,当浓度为200 mg·L-1时,对叶绿素的含量有抑制作用,并且植株叶片明显出现发黄现象。(4)SA能够提高大蒜鳞茎中SOD和POD的活性,活性均呈现出随着SA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却抑制CAT的活性,并且随着SA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加强。(5)SA能显着促进大蒜鳞茎膨大,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100 mg·L-1和150 mg·L-1的SA处理促进鳞茎膨大效果较好。(6)大棚内两个大蒜品种均发生二次生长,G09号品种SGo和SGi均有发生,但各处理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G64号品种只发生了SGi,且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SA对大蒜二次生长的发生无影响,大蒜的二次生长除与大蒜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外,还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7)对两个大蒜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大蒜均促进了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生长,间接地提高了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大蒜根际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周转与循环,创造了良好的根际营养环境。

陈广平[8](2008)在《大蒜二次生长形成原因及其内部生理特性的变化》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山东省气候、土壤和种植习惯的基础上,对主栽大蒜品种(苏联蒜、苍山蒜和二水早)的二次生长发生规律作了较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播种期与大蒜二次生长密切相关,即播种期延迟二次生长发生率明显提高。10月20日后播种三个品种的二次生长发生率均大于48%。不同品种二次生长发生率不同,苍山蒜最高,苏联蒜次之,二水早最低。2.过量施N可明显诱发大蒜二次生长,施N量与大蒜二次生长呈显着正相关。缺P、K或过量施P、K均可诱发二次生长。3.种蒜与大蒜二次生长关系密切。种蒜脱毒二次生长发生率显着低于非脱毒种蒜,种蒜脱毒后,苍山蒜和苏联蒜二次生长发生率分别降低了70.39%和76.14%;种蒜低温(-3℃)贮存60天以下,对二次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90天以上可显着促进二次生长;上年度发生二次生长植株所形成的鳞茎作种蒜,对二次生长无明显影响;种蒜瓣大小与二次生长发生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以上,种蒜瓣6.10g以下时,可极大降低二次生长发生率。4.地膜覆盖可促进大蒜生长发育,但却加剧了大蒜二次生长发生率。5.过早浇水及追N可诱发二次生长,并且对苏联蒜和苍山蒜作用更大,对早熟品种二水早影响较小。6.温度升高是诱导大蒜二次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尤其2~3月份(大蒜鳞茎分化)温度过高,二次生长率明显升高,据此可以预测当年大蒜发生二次生长的可能比率。7.发生二次生长的大蒜植株,ABA升高缓慢且含量较正常植株低,而生长性激素IAA、GA及iPA在鳞茎膨大期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水平。8.与正常生长的大蒜植株相比,发生二次生长的植株,鳞茎和花薹的14C放射性活度和15C分配率明显增加。9.在大蒜鳞茎形成过程中,正常植株顶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呈递减趋势,发生二次生长植株的顶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也呈下降态势,但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植株,并且降幅趋缓。10.在鳞茎形成过程中,大蒜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单峰态变化,而早熟品种(二水早)的二种酶活性则呈单边下跌态势。二次生长植株的POD和CAT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植株。

刘辉,曹先涛[9](2007)在《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植株假茎长和株高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汉中大蒜为试材,5-6叶期进行温度(15℃、20℃、25℃)和光周期(14h和10h)处理,研究了温光互作对大蒜植株初级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温度与幼苗期光周期处理有极显着的交互作用。

咸丰[10](2006)在《反季节栽培大蒜品种筛选及其发育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大蒜由于具有独特风味和强大的医疗保健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保健蔬菜。然而,由于受栽培季节的严格限制,新鲜蒜薹和蒜头的供应期非常有限。反季节栽培大蒜是解决新鲜蒜薹和蒜头周年供应的主要途经,也是调整设施栽培结构模式和减轻连作障碍的重要措施。本试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了反季节栽培大蒜品种,并应用植物生长物质和暗期光中断技术对反季节栽培大蒜的鳞茎发育做了研究,丰富了蒜薹和鳞茎发育的理论,为大蒜反季节栽培技术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A能显着促进大蒜鳞茎膨大和增重,以200mg·L-1处理的效果最显着;抑制大蒜植株生长,缩短蒜薹,降低蒜薹产量;显着改善大蒜鳞茎和蒜薹的营养品质,以200mg·L-1处理的效果最好;提高大蒜鳞茎中POD、SOD的活性,抑制CAT的活性。(2)CCC抑制大蒜植株生长,缩短蒜薹,降低蒜薹产量;促进大蒜鳞茎膨大和增重,以200mg·L-1处理的效果最显着;显着改善大蒜鳞茎和蒜薹的营养品质;提高大蒜鳞茎中POD、SOD和CAT的活性。(3)BR促进大蒜植株生长,延长蒜薹,提高蒜薹产量,以0.5 mg·L-1 BR处理的效果最显着;限制了大蒜鳞茎膨大,但仍有增重作用;极显着改善大蒜鳞茎和蒜薹的营养品质,以0.5mg·L-1处理的效果最好;提高大蒜鳞茎中POD、SOD和CAT的活性。(4)长日照能够极显着地促进植株生长和鳞茎膨大,增加鳞茎重量,而暗期光中断具有显着的长日效应,同样能够促进植株生长和鳞茎膨大,使鳞茎增重,尤以10min×9次光中断处理效果最好,短日照则抑制了植株生长和鳞茎膨大,降低了鳞茎重量。(5)大蒜蒜种低温处理后,大蒜出苗早,鳞芽分化提前,促进了抽薹,加速了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若没有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蒜种低温处理反而降低了蒜薹和蒜头的产量性状指标,使蒜薹和蒜头减产。(6)适于反季节蒜薹生产的品种有G084、G085、G089、G090、G009和G088。适于反季节蒜头生产的品种有G009、G085、G088、G089和G090。蒜头综合营养品质较好的有G002、G009、G057、G088和G090。

二、蒜种低温处理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蒜种低温处理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其脱毒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蒜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2 大蒜种质资源传统保存方法及存在问题
    1.3 植物种质超低温保存
        1.3.1 概念及原理
        1.3.2 常用方法
        1.3.3 保存程序
        1.3.4 优势及应用
    1.4 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现状
        1.4.1 建立大蒜超低温保存体系的研究
        1.4.2 世界大蒜超低温种质库发展概况
        1.4.3 超低温保存大蒜种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大蒜病毒脱除技术研究
        1.5.1 病毒病对大蒜生产的影响
        1.5.2 传统大蒜脱毒技术
        1.5.3 超低温疗法与大蒜脱毒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蒜茎盘不定芽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药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建立大蒜试管材料
        2.2.2 茎盘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的激素筛选
        2.2.3 茎盘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的广适性测试
        2.2.4 再生植株的驯化移栽
        2.2.5 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2.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激素浓度对茎盘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2.3.2 茎盘诱导不定芽培养基的广适性测试
        2.3.3 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SSR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大蒜不定芽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药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超低温保存体系预实验及关键参数筛选
        3.2.2 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多品种广适性试验
        3.2.3 不同来源大蒜茎尖的超低温保存效果比较
        3.2.4 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鉴定
        3.2.5 超低温冻后茎尖成活细胞分布
        3.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超低温保存体系中关键参数的筛选
        3.3.2 大蒜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广适性分析
        3.3.3 茎尖来源对大蒜超低温保存的影响
        3.3.4 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3.3.5 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细胞分布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大蒜超低温脱毒效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药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大蒜病毒圃的建立
        4.2.2 大蒜传统脱毒方法
        4.2.3 大蒜超低温疗法脱毒
        4.2.4 病毒检测
        4.2.5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田间大蒜自然带毒情况
        4.3.2 超低温疗法与传统方法脱毒效果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蒜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田间生长评价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药品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盆栽大蒜植株形态指标评价
        5.3.2 盆栽大蒜叶片光合指标评价
        5.3.3 盆栽大蒜生育期及花芽鳞芽分化评价
        5.3.4 盆栽大蒜鳞茎特性评价
        5.3.5 盆栽大蒜病毒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蒜概述
        1.1 大蒜品种与分类
        1.2 我国大蒜栽培现状
    2 大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2.1 大蒜栽培关键技术
        2.2 大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3 大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复壮措施
        3.1 品种退化原因
        3.2 复壮措施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1 调查内容及时间
        1.1 栽培管理方式调查
        1.2 蒜头产量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区概况
        2.2 ‘麻江红蒜’栽培管理情况
        2.3 蒜头大小和产量
    3 经验和问题
        3.1 高产栽培经验
        3.2 存在问题
    4 解决思路与发展建议
        4.1 解决思路
        4.2 发展建议
第三章 种蒜蒜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地点
        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种蒜大小对‘麻江红蒜’蒜薹和蒜头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2.2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麻江红蒜’珠蒜后代生长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处理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珠蒜零代生长发育特点
        2.2 珠蒜一代生长发育特点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麻江红蒜生产技术规范
    1 播前准备
        1.1 土壤选择
        1.2 品种选择
    2 整地施肥
        2.1 精细整地
        2.2 施肥作畦
    3 播种
        3.1 播种时期
        3.2 播种密度
        3.3 播种方法
        3.4 覆盖地膜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4.2 肥水管理
        4.3 病虫害防治
    5 采收
        5.1 青蒜采收
        5.2 蒜薹采收
        5.3 蒜头采收
        5.4 采收后处理及贮藏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致谢

(3)基于SRAP和TRAP标记的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2 DNA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葶葱不同器官基因组DNA的提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SRAP标记的新疆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TRAP标记的新疆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SRAP与 TRAP在新疆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上的对比分析
    5.1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小蒜瓣栽培利用和独头蒜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蒜发育特性
    1.2 不同因素对大蒜鳞茎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蒜种自身特性
        1.2.2 环境条件
        1.2.3 栽培技术
    1.3 独头蒜形成原理及原因
    1.4 独头蒜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1.4.1 品种选择
        1.4.2 种瓣大小
        1.4.3 播期调控
        1.4.4 其他措施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播期、种瓣大小和栽培方式对春播蒜生长和独头蒜生产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试验处理
        2.2.2 试验设计和田间安排
        2.2.3 取样和结果调查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春播乐都紫皮蒜播前芽瓣比变化
        2.3.2 栽培方式、播期和种瓣大小对春播乐都紫皮蒜植株生长的影响
        2.3.3 栽培方式、播期和种瓣大小对春播乐都紫皮蒜生物量的影响
        2.3.4 栽培方式、播期和种瓣大小对春播乐都紫皮蒜独头蒜产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栽培方式、播期及种瓣大小对大蒜植株生长的影响
        2.4.2 栽培方式、播期和种瓣大小对独头蒜产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品种小瓣蒜秋播栽培利用和独头蒜生产技术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试验处理
        3.2.2 试验设计和田间安排
        3.2.3 取样和调查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秋季不同播期和品种播前芽瓣比比较
        3.3.2 不同品种小瓣蒜秋播植株生长、生物量和独头蒜产量分析
        3.3.3 小瓣蒜种秋季不同播期植株生长、生物量和独头蒜产量分析
        3.3.4 不同品种小瓣蒜秋季不同播种方式植株生长、生物量和独头蒜产量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品种对大蒜植株生长和独头蒜产量影响
        3.4.2 不同播期对大蒜植株生长和独头蒜产量影响
        3.4.3 点播和撒播对大蒜植株生长和独头蒜产量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春化抽薹机理研究现状
        1.1.1 植株大小对春化抽薹的影响
        1.1.2 环境条件对植物春化抽薹的影响
        1.1.3 激素对植物春化抽薹的影响
        1.1.4 植物春化抽薹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1.2 蔬菜作物鳞茎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1 环境条件对鳞茎形成的影响
        1.2.2 激素对鳞茎形成的影响
        1.2.3 鳞茎形成的机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蒜种低温处理的春化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蒜种低温处理温度和持续时间对大蒜抽薹的影响
        2.2.2 蒜种低温处理温度和持续时间对大蒜植株生育期和独头蒜率的影响
        2.2.3 蒜种低温处理温度和持续时间对大蒜植株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大蒜植株春化的临界苗龄和温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苗龄和春化处理对大蒜抽薹的影响
        3.2.2 苗龄和春化处理对大蒜植株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蒜抽薹和鳞茎膨大的临界温度和光周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和光周期处理对大蒜抽薹的影响
        4.2.2 温度和光周期处理对大蒜茎颈比的影响
        4.2.3 温度和光周期处理对大蒜生育期和蒜头重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生理生化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 统计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大蒜茎尖生长点的组织学观察
        5.2.2 大蒜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MeJA含量的变化
        5.2.3 大蒜发育过程中生长点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和SOD活性的变化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分子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3 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蒜FT、SOC1同源序列的克隆
        6.2.2 大蒜发育过程中叶片AsFT表达水平分析
        6.2.3 大蒜发育过程中生长点AsLFY表达水平分析
        6.2.4 大蒜发育过程中生长点AsSOC1表达水平分析
        6.2.5 大蒜发育过程中生长点AsPOD表达水平分析
        6.2.6 大蒜发育过程中生长点AsSOD表达水平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6)低温和赤霉素解除大蒜蒜种休眠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赤霉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对蒜种出苗率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温度及时间对蒜种出苗率的影响
    2.3 赤霉素低温处理对大蒜蒜种发芽的影响
    2.4 赤霉素和低温处理对蒜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7)设施大蒜水杨酸调控及根际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蒜的栽培现状及开发利用
        1.2.2 大蒜的品种资源与生物学特性
        1.2.3 影响大蒜生长发育的因素
        1.2.4 设施蔬菜连作障害控制技术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大蒜品种筛选
        2.2.2 水杨酸对设施大蒜生长发育影响
        2.2.3 不同时期设施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蒜品种筛选
        3.1.1 不同大蒜品种植株生长的差异分析
        3.1.2 不同大蒜品种抽薹始期和抽薹率的比较
        3.1.3 不同大蒜品种蒜薹品质和产量差异比较
        3.1.4 不同大蒜品种蒜头品质和产量差异比较
    3.2 水杨酸对设施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大蒜出苗速率比较
        3.2.2 不同浓度SA 对大蒜根系活力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SA 对大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SA 对大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SA 对大蒜鳞茎比的影响
        3.2.6 大蒜二次生长的统计
    3.3 不同时期设施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的规律
        3.3.1 不同时期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3.3.2 不同时期大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4 讨论
    4.1 水杨酸对设施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水杨酸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4.1.2 水杨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3 水杨酸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1.4 水杨酸对鳞茎膨大的影响
        4.1.5 大蒜二次生长
    4.2 不同时期设施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
        4.2.1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
        4.2.2 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大蒜二次生长形成原因及其内部生理特性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1.2.1 大蒜二次生长的形成原因
        1.2.2 大蒜二次生长生理特性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与大蒜二次生长
    2.2 施肥与大蒜二次生长
        2.2.1 施N
        2.2.2 施P
        2.2.3 施K
    2.3 种蒜与二次生长的关系
        2.3.1 种蒜脱毒
        2.3.2 种蒜低温处理
        2.3.3 二次生长种蒜与大蒜二次生长
        2.3.4 种蒜瓣大小与大蒜二次生长
    2.4 地膜覆盖与大蒜二次生长
    2.5 冬后浇水及追N 时间与大蒜二次生长
    2.6 温度与大蒜二次生长
    2.7 大蒜二次生长生理特性的研究
        2.7.1 植株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2.7.2 ~(14)C、~(15)N 运转规律
        2.7.3 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
        2.7.4 光合速率
        2.7.5 酶活性
3 讨论
    3.1 温度与大蒜二次生长的关系
    3.2 内源激素与大蒜二次生长的关系
    3.3 ~(14)C、~(15)N 运转与大蒜二次生长的关系
    3.4 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规律
    3.5 光合速率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植株假茎长和株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方法
    1.3 观测项目及记载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10)反季节栽培大蒜品种筛选及其发育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蒜栽培历史与现状
    1.2 大蒜的化学成分及功效
    1.3 大蒜的开发利用
    1.4 大蒜种质资源与育种进展
    1.5 大蒜生物学特性
    1.6 温光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1.7 栽培技术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1.8 其他因素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1.9 鳞茎形成与植物生长物质的关系
    1.10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SA、BR 和CCC 对大蒜抽薹和鳞茎形成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暗期光中断对大蒜鳞茎形成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反季节栽培大蒜品种的筛选
    4.1 研究目的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关于植物生长物质对大蒜抽薹和鳞茎形成的研究
    5.2 暗期光中断与大蒜抽薹和鳞茎形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蒜种低温处理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蒜种质超低温保存体系建立及其脱毒效应分析[D]. 刘晓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2]‘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付存念.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基于SRAP和TRAP标记的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D]. 王丹丹.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4]小蒜瓣栽培利用和独头蒜生产技术[D]. 韩佳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5]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蒜薹和鳞茎发育的影响及机理[D]. 吴翠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6]低温和赤霉素解除大蒜蒜种休眠的效应[J]. 肖杰,艾辛,梁成亮,蔡珍艳,魏兴敏,陈小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7]设施大蒜水杨酸调控及根际效应研究[D]. 高红春.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8]大蒜二次生长形成原因及其内部生理特性的变化[D]. 陈广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9]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蒜植株假茎长和株高的影响[J]. 刘辉,曹先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07(11)
  • [10]反季节栽培大蒜品种筛选及其发育调控[D]. 咸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标签:;  ;  

大蒜种子低温处理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