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需看2004年国内大米价格走势

从供需看2004年国内大米价格走势

一、从供求关系看2004年国内稻米价格走势(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明[1](2021)在《供应压力可能加重 南强北弱仍将上演》文中认为2020年,全球出现百年不遇之变局,国内稻谷生产也连续遭受恶劣天气影响,稻米市场的波动幅度较往年有所增大。尽管如此,2020年我国稻谷生产依然取得丰收,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2亿吨以上,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年末,我国稻米市场整体供应持续宽松,市场心态稳定,预计短期稻来市场仍将维持

董渤[2](2020)在《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是世界稻米生产的指向标,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决策和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稻米与小麦和玉米等主粮相比,长期价格波动较大。研究稻米价格波动成因及影响效应,对我国制定有效政策,抑制稻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主体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稻米贸易量和价格等数据,借助数据统计、周期算法和空间价格均衡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国际稻米市场供求结构和价格波动特征,分析了长期和短期因素的主要影响,总结其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国际稻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贸易量占世界总产出的份额长期低于10%,贸易国供求容易影响价格。主要贸易国以稻米为主食,多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前十位稻米出口国占总出口量的93.08%,产区分布集中,同时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单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库存低波动大,保护主义政策直接影响稻米出口。进口国众多、地域分散,前十位进口国占进口总量的37.94%,且供给不足。供求弹性小与寡头垄断特征导致国际稻米价格“大涨大落”。第二,国际稻米价格阶段性特征明显,近期处于上升区间。1980-2001年国际稻米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降至最低点,主要由于出口国收获面积扩张,出口量较大。2001-2008年价格持续上升,关键因素是收获面积扩张停滞甚至下降,单产增速慢;受小麦和玉米价格的正向影响较大;印度多次调高最低出口价和菲律宾大批进口致使价格暴增,根本原因是两国主粮单产增速缓慢、收获面积下降和库存低;自然灾害与美元走弱加剧了短期供求紧张态势。2008年至今,价格回落但总体高于波动前水平,收获面积上升空间缩小,单产增速慢,需求稳步提升,以及其他生产成本提升。第三,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呈反向关系。在国内外稻米价格长期倒挂,国内大量小农户从事稻米种植的情况下,低价稻米自由进入国内市场会降低生产者剩余,打击稻农生产积极性,因此,国际稻米价格上升有利于缓解国内稻米支持政策压力,反之亦然。2008年后国际稻米价格下降,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已升至82.56%。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保证国内稻米供给。逐步探索改革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避免造成最低收购价格刚性,加大“绿箱”补贴政策,提高稻米产业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第二,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长期跟踪稻米贸易国供求数据和其他经济指标,预判国际稻米价格走势。第三,积极参与国际稻米产业发展。强化海外农业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构建国际化大粮商,拓展稻米贸易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维护国内外价格稳定有序,减缓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的负面冲击。

刘兵[3](2020)在《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文中认为稻米作为最基础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上身居首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大米为主食,所以对稻米的需求特别大。黑龙江省人口众多,水稻作为第二大粮食产物已具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黑龙江省水稻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身居前列,2018年全省水稻的种植面积4073.7万亩,约占全国水稻种植的四分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省稻米价格波动规律,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加以分析预测,能够为稻米种植者、稻米加工企业和政府做决定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做出贡献。首先从稻米价格形成历史着手研究,分析黑龙江省稻米现处于何种阶段,对不同阶段的稻米生产情况以及价格进行详细分析,了解黑龙江稻米价格波动特征,基于该角度出发寻找影响稻米价格形成以及影响稻米价格调控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市场内部的短期影响因素。通过因素筛选后分别构建黑龙江省稻米价格长期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短期影响因素模型,来探索影响机理。作为基础农产品之一,首先要研究其价格形成及波动特征,本文运用确定性因素分解法以及H-P滤波法分析研究黑龙江稻米价格长期、随机、季节、循环等波动特征。再根据价格波动特征来探究影响稻米价格波动的因素,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受市场外部长期因素以及市场内部短期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影响因素分开来研究,首先研究其价格会受到市场外部多种因素长期影响,为了可以更具体研究长期影响因素对稻米价格的波动影响,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针对性的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长期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稻米价格的影响。最后对市场内部短期影响因素进行筛选,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来探讨短期因素的具体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构建稻米价格自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短期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分析来分析其对稻米价格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稻米价格、稻米期货价格以及大米价格为稻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稻米价格波动的贡献程度分别达到了60%、20%和11%。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数据对黑龙江省稻米价格进行了三期预测,与实际值相比较发现误差很小,所以判断该模型效果较好,可以为黑龙江省稻米市场提供有效的参考。

董渤,郭静利[4](2019)在《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中国稻米供求关系的影响及改进方向》文中提出最低收购价是引导粮食生产的鼓励性农业支持政策,通过直接扩大市场需求,能有效处理突发性产量下降和过剩等问题。1998—2003年中国稻米产量下降,最低收购价作为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有效引导水稻产能复苏,确保国内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国内稻米库存偏高,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现象日益突出,最低收购价改革再次成为焦点。通过构建期望价交易模型分析市场供求变动,认为最低收购价在实施初期效果良好,但近来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生产成本高成为影响稻米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当前政策措施要提高系统性和支持规模,从供求两端发力,重点向产前、产中推进,协助规模化经营降低稻米生产成本,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配套措施应继续保留。

赵悦[5](2019)在《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三量齐增”、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为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玉米核心产区,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基地。然而,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玉米价格高位运行,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呈刚性增长,大豆、杂粮等其它作物播种面积日益削减,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单一种植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效应却是一方面玉米的高库存积压,下游加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形成了国内库存积压与国外进口并存的逆向市场困境。而造成这种结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用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调控农业生产的结果。因此,只有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对管理农业的体制、机制和手段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种植业供给结构的优化。本文以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的变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为背景分析,得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厘清了我国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基本内容,得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种植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入到结构变化的制度变革,其要义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结构的加减法,而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结构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是手段,结构优化是目标。之所以提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思路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更加尖锐。梳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种植业结构演变历程发现,经过40年的发展,吉林省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中以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为主,逐渐从20世纪80年代的玉米、大豆为主、水稻、高粱多元发展的作物结构,最终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一粮独大”格局。然而,这种结构是否合理?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虽然这种结构在宏观种植业投入产出上、在微观农民收入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拉大了作物间的比较收益,不利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吉林省在粮食商品率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高的粮食进口依存度表明当前结构未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这种结构释放出的生态负效应令人堪忧。由此,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结构调整却面临着贸易格局复杂、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的市场困境,农业用水资源紧缺、耕地质量与数量下降的生态困境以及农产品育种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技术推广供需不匹配的技术困境,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制约着结构的优化,以往调整的思路俨然无法破解,唯有用改革的手段才能推动结构的优化。2004年以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惠农政策在实施方式上,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失灵和农业资源配置的扭曲。之所以要用改革的方式实现种植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体制是造成结构失调的首要原因。基于此,从资源配置方式、价格形成机制、粮食市场结构以及农村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转变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使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而粮食价格信息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中通过流通市场进行传递,以指导农民的种植行为。但是,当前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一支独大”的局面,扭曲了粮食收储市场。提出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发挥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功能,与其它收储主体在收购市场中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从而推动收储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粮食收储市场的顺畅。运行顺畅的粮食收储市场需要健全的农村组织制度作保障。我国目前的农村组织尚处于一种涣散状态,有序地将亿万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嵌入市场经济方面却效率甚微,并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软肋。以整合当前农村经济组织为路径,实现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市场的“无形之手”来指挥政府的“有形之手”,进而推动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上述制度改革框架,确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种粮合理收入、产业协调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为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原因如下:首先,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仍然存在,人地关系趋紧的矛盾仍然存在,粮食主产区生产功能在日益下降。吉林省作为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其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动摇,必须保证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两个积极性,以巩固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其次,合理的种粮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的支撑条件。吉林省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结构决定了合理种粮收入的主要指向是围绕玉米种植获取收入。而玉米支持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农民种植玉米收入的起伏与玉米种植积极性的不稳定,呼吁将玉米纳入主粮范围,与稻谷和小麦具有同等地位,使玉米具有一个主粮生产应有的利润空间,进而实现玉米种植的合理收入。作物间收益水平相当,从而实现相互替代的效应,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再次,玉米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作物,其饲用和加工用途与下游的加工业与畜牧业紧密衔接。因此玉米三元作物的属性决定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最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尊重自然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布局。去除赤色产能、恢复玉米大豆轮作制度、种地养地有机结合以及科学施用化肥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遵从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选择。吉林省种植业结构不论怎样调整,保证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不可改变,保证玉米核心产区优势不可改变。现阶段粮食作物比例偏高是由于粮食作物内部玉米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玉米粮经饲三元作物结构属性,片面强调了玉米粮食作物品种的一元结构,忽视了玉米作为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品种的结构。所以降低粮食作物用途的籽粒玉米比例,提高饲料作物青贮玉米比例,是粮食作物的调整方向,也表明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的调整。因此,建立玉米三元作物结构,呼吁核心产区推动“粮改饲”,以“种养”结合的微观农户经营结构为行动支点,从而促进粮食作物向饲料作物调整。大豆则在进行合理区划布局基础上,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保护传统大豆纯度,不受转基因大豆的侵犯。在中部地区适当进行转基因大豆种植,与玉米合理轮作,从而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水稻以扩大优质品种稻米的种植为调整方向,杂粮杂豆以建设优质杂粮基地为依托,发展精深加工。经济作物的调整方向以东中西区域划分,打造东部特产、中部蔬菜、西部多种作物的发展格局。饲料作物的调整以形成增加玉米核心产区与镰刀弯地区青贮玉米种植以及西部地区牧草种植,协调畜牧业发展的农牧格局。最终实现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玉米种植向多元作物发展,由过分强调经济社会效益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种植业结构。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6](2018)在《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直接反映粮食供需关系的变化,以稻米、小麦、玉米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将其价格作为观测指标,分析了2003—2017年中国粮食供需状况。着重分析了粮食价格剧烈波动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形势,探讨了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形成原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

郑红明[7](2017)在《临储出库或加速 2017“稻”路依然艰辛》文中指出2016年,国内极端气候频现,商品市场波动范围明显扩大,国内稻米市场受到波及,总体呈现先抑后扬走势。虽然国内稻谷供应十分充足,特别是临储稻谷库存不断创出历史天量,但在物价温和上涨和外围商品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稻米市场节节走高,年末部分地区稻米价格创出?

郑红明[8](2017)在《2017年稻米市场展望》文中提出刚刚过去的农历猴年,极端天气频繁,整个商品市场也"猴"性十足,波动范围明显扩大。国内稻米市场受到波及,总体呈现先抑后扬走势。虽然国内稻谷供应十分充足,库存高企,但在物价温和上涨和外围商品持续走强等因素的带动下,下半年稻米价格节节走高,年末部分地区稻米价格创出近年来新高。与此同时,国际大米价格却先扬后抑,内外大米价差并未因人民币贬值而相应收窄,大米进口依然继续增加,加重了国内稻谷市场的

赵悦[9](2016)在《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文中提出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是我国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必须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粮食价格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运行。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经济、金融资本、能源等全球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增添极大的被动性和复杂性。最近10年世界粮食价格多次出现大的波动,呈现频率加快、幅度加深、范围加大的特点。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透明,供求形成价格过程不通畅,粮食价格大起大落可能导致生产、进出口和消费的剧烈波动,冲击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从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阶段,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和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保障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任务仍然艰巨,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大变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作为下一阶段粮食工作和粮食调控政策的根本指针。从方向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构建决定于供求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粮食价格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府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维护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始终把控制物价上涨,防范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粮食价格波动的容忍程度普遍低于全球的主要粮食出口国,这是我国总体粮情、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复杂粮食形势下,在提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的作用之后,如何实现粮食价格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运行,需要重建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我国粮食价格在什么区间波动运行是合理的,对如何落实中央对于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总体要求提出建议。本文的历史价格数据来源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通过对历史价格数据的深度分析,总结和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而预判在未来可能的目标价格和市场机制决定价格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会有哪些新变化。通过HP滤波模型分析,研究粮食价格的长期趋势,剥离粮食价格偏离趋势中枢的波动成分,进而量化并实证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最终,提出和界定我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根据国家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央对于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同比价格指数和波动价格指数,建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边界,并建立粮食市场的价格预警机制,提出预警指标、预警区域、响应机制等政策建议。

孙宝民[10](2012)在《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粮食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粮食自给为主,进出口调节为辅”的基本方针。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提高粮食产量,成为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政策取向。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粮食生产条件和国际贸易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作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调节供求的重要手段,粮食进出口调节作用日趋明显。因此,从国际市场适度进出口粮食可以作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必要补充。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我国粮食总量平衡,适度出口粮食有利于我国粮食结构性平衡,适度进出口粮食有利于国内粮食价格稳定。本文首先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综述,主要包括粮食供给与需求的一般理论,以及粮食安全的内涵和粮食进出口作用等。其次,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考察,并通过构建中国粮食供需的预测指标体系和模型来分析中国粮食供需的发展趋势。再次,根据比较研究方法,对世界市场粮食的贸易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及预测。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适度规模及合理的结构体系。基于理论及现状分析的结论,构建基于国际协调、国内政策和效应检测的“三维”粮食进出口的战略保障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主要结论和观点如下:(1)建国60年来,我国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在总体上达到了平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吃饭问题可以说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得到了解决。但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粮食产量是不稳定的、波动的,这就使得中国的粮食市场不是在供大于求就是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中交替前进。(2)未来十年粮食总需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具体来看,口粮需求延续其下降趋势;饲料粮需求快速增长,已经超越口粮成为粮食需求总量中占比最高的一部分;种子用粮需求总体占比依然较小,保持其稳步下降的态势;工业用粮需求依然快速增长,10年间增长了31.6%,成为各类型粮食需求中增长最快的一类。(3)未来十年粮食供给存在明显波动,呈现明显阶梯式上升趋势。粮食供不足需的局面仍然十分明显,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存在。(4)全球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全球粮食供给是有保障的。同时,我国与世界粮食产量波动的相关性较低,表明我国即使出现粮食短缺,世界其它国家的粮食供给依然是充足的。在我国具备充足外汇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我国实行粮食禁运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我国可以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粮食贸易。国际市场可以解决我国的粮食缺口问题,这方面不存在实质性的障碍。(5)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国内生产,充分发挥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基本实现粮食自给,适度进口粮食,弥补国内产需缺口,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出口贸易。(6)为了更好地实施粮食进出口战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我国应该加强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国际协调,制定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国内政策,进行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同时,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与创新,尤其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文力争做到适用、精确、新颖。(1)结合现实研究需要,对理论与研究角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本论文从提高及确保中国国内粮食安全水平的现实需要出发,基于粮食供需、粮食进出口及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并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通过国际市场推进粮食进出口贸易解决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从国际市场适度进出口粮食可以作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的必要补充。(2)对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了一些新现象,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通过对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关系的机理分析,以及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的成功经验,提出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利用粮食进出口贸易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强调了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形成了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的总体思路,创造性地提出2010-2020年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设计与中国粮食进出口结构设计,为未来十年粮食进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3)创造性地应用了一些数学方法,成功实现了对中国粮食供需对比与趋势分析。本文则采用组合预测模型的方法实现对粮食供给量的预测。组合预测模型比单个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能增强预测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适应未来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作者创造性地将SVM引入到未来粮食产量的预测分析中,并建立一种基于SVM的分析预测模型,求得了未来的预测值。通过文中分析我们发现应用该种方法解决粮食产量预测问题十分有效。

二、从供求关系看2004年国内稻米价格走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供求关系看2004年国内稻米价格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1)供应压力可能加重 南强北弱仍将上演(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 国内稻米市场回顾
2021年 国内稻米市场展望

(2)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商品价格行为
        1.2.2 稻米市场结构
        1.2.3 供求影响因素
        1.2.4 货币和能源价格因素
        1.2.5 贸易政策因素
        1.2.6 价格波动的影响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数据来源
    1.7 理论基础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稻米市场与贸易现状
    2.1 稻米总供给与总需求
    2.2 稻米国际贸易变化
    2.3 国际稻米市场供求情况
        2.3.1 贸易供给国
        2.3.2 贸易需求国
第三章 国际稻米价格波动特征
    3.1 长期价格变化特征
    3.2 价格周期性分布特征
    3.3 主粮价格关系特征
第四章 国际稻米价格形成因素与作用机制
    4.1 长期供给因素
        4.1.1 主要出口国收获面积
        4.1.2 主要出口国稻米单产
    4.2 长期需求因素
        4.2.1 人口增长影响
        4.2.2 收入分配影响
    4.3 短期外部因素
        4.3.1 气候变化影响
        4.3.2 美元走势影响
        4.3.3 其它商品价格影响
    4.4 贸易政策因素
        4.4.1 贸易政策内容汇总
        4.4.2 贸易政策效果与成因
    4.5 供求因素作用机制
第五章 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对我国的影响
    5.1 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关的基本条件
    5.2 国际稻米价格与我国稻米库存消费比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主要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农产品价格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创新点
2 黑龙江稻米现状及价格波动分析
    2.1 稻米价格历史变化
        2.1.1 稻谷自由市场定价及统购阶段
        2.1.2 稻谷价格双轨制时期
        2.1.3 稻谷价格市场化改革试行阶段
        2.1.4 稻谷收购价形成时期与市场化新阶段
    2.2 黑龙江省稻米现状分析
        2.2.1 黑江省水稻分布布局
        2.2.2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2.3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波动分析
        2.3.1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总体波动分析
        2.3.2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确定性因素分析
        2.3.3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长期波动趋势分析
        2.3.4 黑龙江省稻米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
    2.4 本章总结
3 黑龙江稻米价格形成机制及长期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机制
        3.1.1 市场供求理论
        3.1.2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的长期因素
        3.1.3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调控的长期因素
        3.1.4 影响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形成的短期因素
    3.2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长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1 解释结构模型
        3.2.2 建立邻接矩阵
        3.2.3 生成可达矩阵
        3.2.4 分解可达矩阵
        3.2.5 构建多级结构连接图
    3.3 黑龙江省稻米价格短期影响因素筛选
        3.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3.3.2 稻米价格波动短期因素识别
        3.3.3 线性相关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稻米价格预测模型构建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基本原理
        4.1.2 变量滞后阶数选取原则
        4.1.3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4.2 变量预处理
    4.3 变量平稳性检验
    4.4 协整检验
        4.4.1 最优滞后阶数选取
        4.4.2 协整检验
        4.4.3 稻米价格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4.5 稻米价格向量自回归模型稳定检验
5 稻米价格短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预测
    5.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2 方差分解
    5.3 脉冲响应分析
        5.3.1 稻米现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5.3.2 稻米期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5.3.3 大米现货价格对黑龙江稻米价格的影响
    5.4 短期价格预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主要成果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中国稻米供求关系的影响及改进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评述
2 模型构建
3 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环境和作用评析
    3.1 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环境
    3.2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4 改进展望

(5)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评述
        1.2.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
        1.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1.2.3 关于种植业结构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1.2.5 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6.3 技术路线图
    1.7 本论文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2.1.1 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1978—1984 年)
        2.1.2 粮食供给呈多元化发展(1985-1998 年)
        2.1.3 推进农业供给战略性调整(1999-2003 年)
        2.1.4 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与结构性失衡(2004-2015 年)
        2.1.5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2.2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现状及问题
        2.2.1 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2.2.2 粮食市场竞争力丧失
        2.2.3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重
    2.3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内容
        2.3.1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
        2.3.2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演变
    3.1 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1978-1984 年)
    3.2 种植业结构缓慢调整阶段(1985-1988 年)
    3.3 种植业结构调整徘徊阶段(1989-1998 年)
        3.3.1 第一阶段:1989-1993 年全面增长时期
        3.3.2 第二阶段:1994-1998 年波动发展时期
    3.4 种植业结构高速调整阶段(1999-2015 年)
        3.4.1 第一阶段:1999-2003 年粮食生产下滑
        3.4.2 第二阶段:2004-2008 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
        3.4.3 第三阶段:2009-2015 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
    3.5 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4.1 种植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客观依据
    4.2 种植业结构经济效益评价
        4.2.1 种植业投入产出比分析
        4.2.2 种植业结构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效应
        4.2.3 不同作物间比较收益分析
    4.3 种植业结构社会效益评价
        4.3.1 粮食商品率
        4.3.2 粮食进口对外依存度
    4.4 种植业结构生态效益评价
        4.4.1 不同农作制度的使用频率
        4.4.2 化肥施用强度
        4.4.3 秸秆还田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困境
    5.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困境
        5.1.1 国际贸易环境错综复杂
        5.1.2 玉米临储价格政策逆向而行
        5.1.3 农产品成本持续上涨
        5.1.4 农产品收益增长乏力
    5.2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困境
        5.2.1 农业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5.2.2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5.2.3 非耕地资源滥垦严重
    5.3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困境
        5.3.1 优良品种技术研发滞缓
        5.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不匹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6.1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
        6.1.1 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6.1.2 农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
    6.2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6.2.1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6.2.2 建立目标价格形成机制
    6.3 粮食市场结构的改革
        6.3.1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6.3.2 粮食收购市场结构改革方向
    6.4 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的改革
        6.4.1 农村组织制度的发展现状
        6.4.2 农村组织制度的改革方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
    7.1 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取向
        7.1.1 国家粮食安全地位不可动摇
        7.1.2 粮食主产区核心地位急需巩固
    7.2 农民种粮合理收入的价值取向
        7.2.1 合理收入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支撑条件
        7.2.2 保证玉米生产的合理收入
        7.2.3 建立合理的作物比较收益结构
    7.3 产业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
        7.3.1 与下游产业结构相适应
        7.3.2 有利于构建下游产业成本竞争优势
    7.4 生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
        7.4.1 退出“赤色”产能
        7.4.2 恢复轮作制度
        7.4.3 种地养地结合
        7.4.4 科学施用化肥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
    8.1 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选择
        8.1.1 坚持粮食主产区应有的结构属性
        8.1.2 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8.1.3 加快开发饲料作物
    8.2 吉林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
        8.2.1 优化玉米内部种植结构
        8.2.2 逐步激发大豆种植活力
        8.2.3 提升优质水稻种植比例
        8.2.4 增加优质杂粮杂豆种植面积
    8.3 吉林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3.1 做强东部特产作物
        8.3.2 做大中部蔬菜作物
        8.3.3 开发西部多种经济作物
    8.4 吉林省饲料作物结构调整方向
        8.4.1 加快发展青贮玉米
        8.4.2 建设优质牧草基地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大主粮供需形势分析
    1.1 稻米
        1.1.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1.1.1. 2 需求刚性增长
        1.1.2 2007—2008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2. 1 农户售粮积极性减弱, 导致市场供应减少
        1.1.2. 2 国际米价暴涨, 国内看涨预期增强
        1.1.3 2010—2012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3. 1 自然灾害频发, 市场看涨预期强烈导致企业抢购
        1.1.3. 2 稻米消费增加, 粳米需求增长较快
    1.2 小麦
        1.2.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供给不足
        1.2.1. 2 农户惜售, 市场供应量减少
        1.2.2 2008—2011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2. 1 国内需求增加, 小麦供需紧平衡
        1.2.2. 2 国际小麦库存持续偏低, 拉高国内看涨预期
        1.2.3 2013—201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3. 1 玉米价格上涨, 小麦饲料需求增加
        1.2.3. 2 看涨预期增强, 农户普遍惜售
    1.3 玉米
        1.3.1 2003—2012年供需偏紧形势分析
        1.3.1. 1 生产量总体持续增加
        1.3.1. 2 消费迅速增加, 市场供不应求
        1.3.2 2013—2017年供需偏松形势分析
        1.3.2. 1 需求低迷
        1.3.2. 2 库存偏多
        1.3.2. 3 进口增长快
2 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1 FAO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2 国内专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3 未来中国粮食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7)临储出库或加速 2017“稻”路依然艰辛(论文提纲范文)

稻谷最低收购价或小幅下调
今年稻谷产量仍有可能创纪录
大米消费或将难以增长
大米进口或将高位略降
临储销售或将继续加快
政策左右国内稻米市场
优稻走强普稻走弱将成新常态

(9)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根据粮食历史价格走势分析价格波动规律
        1.3.2 根据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区间
        1.3.3 建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边界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H-P滤波模型
        1.4.2 代表品种和样本的选择方法
        1.4.3 粮食价格波动合理区间的判断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2.1 2003—2014年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
        2.1.1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
        2.1.2 玉米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2.1.3 小麦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2.1.4 稻谷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2.2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2.2.2 我国粮食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
    2.3 我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阶段及原因
        2.3.1 玉米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2.3.2 小麦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2.3.3 稻谷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2.3.4 我国主要粮食国内外价格对比情况
第三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区间实证分析
    3.1 主要粮食历史价格模型分析结果
        3.1.1 玉米
        3.1.2 小麦
        3.1.3 稻谷
    3.2 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分析
        3.2.1 玉米价格合理波动区间
        3.2.2 普通小麦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
        3.2.3 稻谷价格合理波动区间
    3.3 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边界建议
        3.3.1 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调控边界建议
        3.3.2 价格调控目标和活跃流通的考量
第四章 我国粮食价格预警机制设计
    4.1 粮食市场价格预警指标
        4.1.1 价格预警指标同时使用同比指数和波动指数
        4.1.2 粮食价格指数分布情况
        4.1.3 粮食市场价格警级警限的设定
    4.2 粮食市场价格预警区域
        4.2.1 玉米价格预警区域
        4.2.2 小麦价格预警区域
        4.2.3 稻谷价格预警区域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价格预警的政策响应机制
        5.1.1 供给平衡指标
        5.1.2 粮食生产指标
        5.1.3 市场波动指标
        5.1.4 进口冲击力指标
        5.1.5 生产收益指标
    5.2 其他政策建议
        5.2.1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目标
        5.2.2 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推动补贴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
        5.2.3 完善政府调控体系,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粮食安全有关概念
        1.2.2 粮食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1.2.3 粮食安全的状况
        1.2.4 粮食安全战略
        1.2.5 粮食进出口贸易与粮食安全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粮食供需、粮食进出口及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粮食供给的一般理论
        2.1.1 资源禀赋、技术创新与粮食产量
        2.1.2 市场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2.1.3 粮食进口、粮食储备对粮食供给影响
    2.2 粮食需求的一般理论
        2.2.1 人口规模、消费结构与粮食需求
        2.2.2 市场价格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2.3 粮食安全的一般理论
        2.3.1 粮食安全的内涵及目标
        2.3.2 粮食安全的层次划分
    2.4 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关系的机理分析
第3章 新中国60年粮食安全状况考察及粮食进出口贸易战略演变
    3.1 60年中国粮食供需对比分析
    3.2 60年中国粮食安全层次的转换
        3.2.1 尚未实现粮食安全期(1949-1984年)
        3.2.2 粮食生产徘徊期(1985-1989年)
        3.2.3 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期(1990-1999年)
        3.2.4 粮食生产调整期(2000-2004年)
        3.2.5 粮食生产强力发展期(2005年至今)
    3.3 60年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路及举措
        3.3.1 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3.3.2 自力更生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
        3.3.3 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制度
        3.3.4 以政策激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3.5 依靠科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3.3.6 宏观调控作为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
    3.4 60年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战略演变
        3.4.1 辅助性调剂阶段(1949-1978年)
        3.4.2 贸易改革试点阶段(1978-1992年)
        3.4.3 贸易改革深化阶段(1992-2001年)
        3.4.4 融入国际贸易体系过渡阶段(2001-2005年)
        3.4.5 全面融入国际贸易体系阶段(2005年至今)
第4章 中国粮食供需对比与趋势分析
    4.1 现行粮食供需预测方法及评述
        4.1.1 粮食需求预测方法评析
        4.1.2 粮食供给预测方法评析
    4.2 中国粮食供需预测指标体系及模型设计
        4.2.1 中国粮食需求预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设计
        4.2.2 中国粮食供给预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设计
    4.3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供需预测及趋势分析
        4.3.1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及趋势分析
        4.3.2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供给预测及趋势分析
    4.4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供需结构及趋势分析
    4.5 未来十年中国粮食供需缺口分析
第5章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与趋势变化及对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5.1 世界粮食供求及贸易变化情况
        5.1.1 世界粮食供求与贸易的主要特点
        5.1.2 世界粮食贸易情况概述
    5.2 世界粮食价格变化趋势及原因
        5.2.1 世界粮食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5.2.2 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原因剖析
    5.3 世界粮食供求的发展趋势
    5.4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变化对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第6章 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及结构设计
    6.1 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的总体思路
        6.1.1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基本自给
        6.1.2 利用国外资源,适度进口
        6.1.3 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出口贸易
    6.2 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设计(2010-2020年)
    6.3 中国粮食进出口结构设计(2010-2020年)
第7章 基于粮食安全的进出口战略保障措施
    7.1 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国际协调
        7.1.1 公布我国中长期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7.1.2 与国际上主要粮食贸易国签订长期贸易协定
        7.1.3 在国际上突出强调粮食不应被用于政治目的
    7.2 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国内政策
        7.2.1 采取适宜的粮食进口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2 采取适宜的粮食出口措施,拓展粮食出口贸易
    7.3 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
        7.3.1 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的作用
        7.3.2 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的原则
        7.3.3 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的内容
        7.3.4 战略实施的效应检测的基本程序
        7.3.5 战略效应检测的方法评析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从供求关系看2004年国内稻米价格走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供应压力可能加重 南强北弱仍将上演[N]. 郑红明. 粮油市场报, 2021
  • [2]国际稻米价格波动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D]. 董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12)
  • [3]黑龙江省稻米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D]. 刘兵.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中国稻米供求关系的影响及改进方向[J]. 董渤,郭静利. 农业展望, 2019(10)
  • [5]吉林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优化研究[D]. 赵悦.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J].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 农业展望, 2018(06)
  • [7]临储出库或加速 2017“稻”路依然艰辛[N]. 郑红明. 粮油市场报, 2017
  • [8]2017年稻米市场展望[J]. 郑红明. 中国粮食经济, 2017(02)
  • [9]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D]. 赵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4)
  • [10]基于国内粮食安全的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研究[D]. 孙宝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从供需看2004年国内大米价格走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