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会计准则间不协调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贝亚特里斯·瓜德拉多-巴勒斯特罗斯,弗兰西斯卡·希特罗,马尔科·比索诺,戴一鸣,熊缨[1](2020)在《公共部门会计在预防腐败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界对于引入权责会计和在国际范围内采用一致的会计标准的有效性始终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检验权责会计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标准对腐败的影响,为上述争论提供一个全新的解释视角。研究选取2010—2014年33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相关数据,创建了一个便于国际比较的面板数据集。结果表明,政府通过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标准或权责会计推进公共部门会计制度改革时,腐败现象会减少。
李苗[2](2020)在《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股权激励模式的科学选择。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有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虽然已有研究在企业规模、成长性、公司治理等企业特征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这主要是基于被激励对象是属同质性的假设,而实际中,被激励对象可能并非是同质的。众所周知,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适用性,而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激励管理层为股东价值服务,那么在进行股权激励模式选择时,如果依据高管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能否使激励效果达到最优?基于此,提出第一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会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吗?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繁发生财务披露丑闻、盈余操纵等事件,部分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是引发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之一,为了降低这一行为的发生,公司理应从高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着手,而股权激励模式恰是激励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和首要因素。那么,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股权激励模式是否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高管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高管的认知、情绪和价值观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现有文献主要是从高管学历、年龄等因素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些均属于高管内在特性,而高管的社会资本、两职合一和高管持股等外在特征也可能会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研究对此较少涉及。基于此,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高管特征(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是否会影响盈余管理?由上述分析可知,高管特征可能影响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与此同时,股权激励模式又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进一步提出股权激励模式可能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中发挥中介传导效应?此外,虽然股权激励模式会影响高管的盈余管理,然而股权激励仅仅属于高管报酬的一部分,而高管盈余管理的发生动机,通常是取决于其总报酬。从已有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从单一的高管报酬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没有将高管报酬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来分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那么,高管货币薪酬作为高管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会与股权激励综合影响着盈余管理?基于此,进一步提出第四个研究问题,高管货币薪酬是否会对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高阶理论,创新性地从高管内在与外在特征角度探讨了其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产生的影响,并且揭示了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之间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决策行为这一中间关键点产生影响。通过对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年长、任期长、学历高、社会资本丰富、两职合一以及持股比例低的高管,公司应选择授予其限制性股票模式;相反,对于年轻、任期短、学历低、社会资本欠缺、两职分离独立以及持股比例高的高管,公司应该选择授予其股票期权模式;同时,高管性别这一特征对其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限制的原因。研究结论对公司选择股权激励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上市公司在选择高管股权激励模式时不仅要考虑公司特征因素,还应结合高管特征因素,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股权激励模式。(2)本文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盈余管理三者纳入同一框架,系统、深入地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及路径。研究了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而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又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从这两方面分别探讨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限制性股票相比,股票期权更容易导致高管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中起到局部中介效应,表明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也存在着直接影响关系,具体地,高管年龄、学历、任期、社会资本、高管持股对盈余管理有显着负向影响;男性高管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研究丰富和完善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研究。本文从微观行为即高管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视角来揭示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影响盈余管理不仅仅包括公司特征因素,高管特征在其中也具有着重要影响作用,拓宽了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补充了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在提升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方面、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效发展、降低和消除高管进行盈余管理而侵害相关投资利益者具有现实意义。(3)创新性地揭示了高管盈余管理行为是其各报酬部分的综合影响的结果,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不仅仅取决于股权激励,通常也会结合其他报酬的情况来共同决定最终的盈余管理。研究发现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中起到“倒U型”的调节作用。
刘真[3](2014)在《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引起人们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深刻制度反思。尽管次贷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金融体系并不具有内生的稳定性,金融稳定的维护必须依靠一套外生的机制来实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机制是化解国际金融体系内生及外生的不稳定因素、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在"后危机时代",构建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应当成为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金融秩序重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是实现全球金融体系总体稳定的一系列法律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总称,它具有组织性、协调性、系统性和可预见性。危机带来灾难,也催生变革,促使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超越传统和滞后的国际合作框架,以一种新的集体监管方式应对危机,搭建全球"金融维稳"的组织平台。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的运作模式可以概述为:以二十国集团首脑峰会为指导,以金融稳定理事会为核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项目为支持,各专业性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的网状治理结构。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机制,二是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三是国际金融标准实施协调机制,四是跨境风险应急管理机制。
姚玉梅[4](2011)在《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会计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会计过程其实就是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会计政策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资本市场的有序运作。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而计量的关键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核心是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2007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最大的亮点是公允价值广泛而谨慎的引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应用问题,对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以现代会计目标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石,以实证分析为重要手段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特征、确定方法和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探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和会计政策选择理论,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做了理论铺垫。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现有的计量属性下,根据特定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过程。(2)回顾了我国公允价值历史变迁的“先用后弃”、“禁而又用”三个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及选择的原因,着重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准则。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并最终通过财务报告传递的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决策。(3)选取2009年间沪深两市171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从样本总体及考虑不同行业、审计意见、股权性质、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高管薪酬因素,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公司公允价值选择之间的现状,然后采用回归模型检验了各影响因素与公司公允价值选择之间的相关性。(4)总结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推进我国公允价值的更广泛应用的政策建议。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影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所属的行业、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董事、高管薪酬以及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等因素。国家各相关组织应加紧制定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应用指南,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组成一整套分工明晰、权责明确、协调配合、互相制衡的公司组织领导机制,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注册会计师责任意识。
时荣霞[5](2011)在《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变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债务重组准则从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四次的修订与补充。通过对四次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变化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实证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这种变化是否会造成上市公司以此为手段再进行盈余管理,同时研究债务重组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效应问题,及其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应的影响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对1998年、2002年、2006年及2008年的补充规定共四次准则的变迁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其次,以2006~2009年的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中选取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对其运用描述性分析、二元选择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重组当年确实粉饰了盈利能力指标,但是观察其以后年度各项财务指标,重组后的财务状况明显转好。因此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公司价值、获取长远投资回报,而不仅仅是利用债务重组来实现短期会计盈余数字的改观。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应的政策建议。上市公司应该保持合理的债务融资水平,强化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在使用债务融资时,除了注重债务发生给公司带来的激励效应、监督控制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外,还应该重视债务本身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应继续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准则,建立有效的破产机制,以及完善上市公司的偿债机制等等。
张煜鑫[6](2011)在《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强,我国对于会计准则制度和税法的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大了税法和会计制度产生的差异,这些差异已经成为在税收征管和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不容忽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税制的完善以及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而且二者逐渐产生的差异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差异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一个热点所在。《新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进一步分离,在实务操作中二者的差异引起了重大影响。掀起了学者对我国目前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关系及对二者差异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关注和争论——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到底有多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存在于那几个方面?二者的差异对实务操作处理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什么?在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的税法颁布实施后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二者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协调,尽可能最大的减少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将以企业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两者的关系为引,分析研究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存在差异的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规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协调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层研究。将差异协调性的研究提高到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深度的程度,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对我国税会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既要从宏观方面提出总体思路,又要从微观方面得到具体建议。通过这些思路和建议的提出希望可以降低征纳税成本,提供依据作为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及开始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的可参考性,促进我国税会模式健康的发展与建设。
梁燕[7](2010)在《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各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而环境会计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一种全新的会计模式。而环境会计自产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为其做着不懈的努力,用于规范环境会计行为的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按照环境会计准则的现状分析、理论基础、准则可行性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线路,由近到远、由理论到应用的阐述了环境会计准则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环境会计准则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本文主要针对的问题是:目前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准则的缺失,造成了我国环境会计实务难以有效开展。故笔者力图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通过介绍和分析国际上已有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类似准则的规范)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构想我国环境会计准则;二是希望通过对环境会计及环境会计准则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角度论述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可行性。首先,在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实施现状部分,重点介绍了国际化标准组织及环境会计研究先进国家制定并发布的,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的某些规范及文件。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现有的环境会计准则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现状的不足,本文继而阐述了环境会计准则的基础性内容。从环境会计准则的性质入手,分析了环境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并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会计准则的方法和道路,以及如何选择的问题。其次,在对环境会计准则的基础问题加以明确后,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准则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研究环境会计准则的障碍,从理论层面完整地论述了环境会计准则制定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障碍提出了相应对策。障碍的分析必将有利于环境会计实践的开展,给出的对策不但有利于环境会计准则理论体系的完善,而且对环境会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笔者对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指出环境会计准则将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完善和拓展,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将趋于多元化和环境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符合国际经济趋势的,它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必将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采取了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研究的内容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因此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指导效果,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理论。并且在分析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考虑我国的国情,争取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借鉴过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准则建设。
石党英[8](2009)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文中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当前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回顾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历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我国财政部先后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逐步的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研究国际会计准则,消除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里程碑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最新成果。那么,我国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总体趋同的情况下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异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探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各国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等基本问题后,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理论研究。首先将《基本准则》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固定资产准则、政府补助准则、资产减值准则和企业合并准则的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其次,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进行了实务研究,以公开发行H股公司为样本,对17家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2007年境内外年报进行调查,通过计算差异额和差异率来定量研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双重披露净利润的差异程度。找出造成双重披露净利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现存差异的影响,提出了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滕曦[9](2009)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与协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改革深化的需要,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的进程。这其中,尤以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为两大标志性事件。上述制度的相继颁布与实施使得传统税会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亟待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原因着手,按照“差异原因分析——差异具体表现——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差异协调建议”这一逻辑框架对两者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文章首先从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税会目标和核算原则等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证了差异产生的客观必然性。随后,依据不同的协调方式,文章将差异从总体上划分为可消除差异与不可消除差异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就其在收入核算、税前扣除和资产处置等三大领域的微观差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较。接下来,通过分析差异过大所带来的弊端,文章论证了差异协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文章就差异协调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当代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都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这就为两者的协调提供了共同的利益基础。为达到上述目的,必须促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差异协调也应当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鉴于我国会计改革先行的现实,会计准则在整体上更加贴近当代市场经济精神,有利于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因此,协调应当在保证税收的前提下以所得税法向会计准则的主动趋同为主。此外,加强法规制定机构间的沟通协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协调过程当中,也是推进协调的有力保证。在具体协调方案上,笔者认为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承认并保留部分差异的同时,尽可能地消除不合理差异。针对可消除差异,主要通过制度趋同予以消除;针对不可消除差异,则主要通过规范涉税信息披露,完善纳税申报表等间接手段提高相关信息质量,尽量减少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
兰小玲[10](2007)在《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积极推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协调,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对世界各国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国际协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历史悠久,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US GAAP的制定也是一个复杂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且呈现出其独有特点。随着美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迅速发展,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也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早期消极、不屑一顾--中期观望、阻挠--目前积极主动。从2002年开始,美国FASB采取了一系列行动积极推进与IASB的协调,其中与IASB开展趋同项目是共同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的核心策略。然而,尽管美国对US GAAP与IFRS趋同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朗,合作的态度也精诚诚恳,但其趋同的道路上仍难免存在一些障碍和拦阻,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走多远尚未可知。本文在分析协调动因与障碍的基础上,对US GAAP与IFRS进一步协调的范围和策略进行了研究,试图对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的前景进行展望。最后,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别于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策略的背景分析,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提供如下借鉴:提高经济实力,完善会计体系;积极参与IASB的工作,争取在IASB中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影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向我国的趋同;建立和完善一套同IFRS相一致的概念框架;建立一个与IFRS协调的长远的策略和机制,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步伐、范围以及深度。
二、具体会计准则间不协调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体会计准则间不协调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股权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
2.1.1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比较研究 |
2.1.2 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2.2.1 盈余管理的方式研究 |
2.2.2 盈余管理的计量研究 |
2.2.3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高管特征与行为决策的相关研究 |
2.4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概念界定 |
3.1.1 高管概念界定 |
3.1.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
3.1.3 股权激励实行程序 |
3.2 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分析 |
3.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分析 |
3.3.2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与高管行为决策 |
3.3.3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高管行为决策 |
3.3.4 高阶理论下的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
3.4 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5 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5.1 高管内在特征 |
3.5.2 高管外在特征 |
3.5.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 |
3.6 高管货币报酬在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
4.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定义 |
4.1.3 模型设计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高管特征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内生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2 变量定义 |
5.1.3 模型设计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不同股权激励模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回归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2 变量定义 |
6.1.3 模型设计 |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1 高管特征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
6.2.2 高管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
6.2.3 股权激励模式在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高管货币报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 |
7.1 研究设计 |
7.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1.2 变量定义 |
7.1.3 模型设计 |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3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8.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管理启示 |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公允价值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2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研究 |
2.1 公允价值相关理论 |
2.2 会计政策选择理论 |
3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
3.1 首次引入公允价值阶段(1998-2000 年) |
3.2 回避公允价值应用阶段(2001-2005 年) |
3.3 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2006 年至今) |
3.4 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
4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分析 |
4.2 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描述性分析 |
4.3 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回归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变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1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 |
2.1.2 债务重组与财务治理效应 |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2.1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 |
2.2.2 债务重组与财务治理效应 |
第3章 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及经济后果理论分析 |
3.1 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3.1.1 理论界对债务重组准则变迁原因的解释 |
3.1.2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债务重组准则变迁 |
3.2 债务重组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
3.2.1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理论的提出 |
3.2.2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空间分析 |
3.2.3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财务治理效应分析 |
第4章 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变迁 |
4.1 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迁的动因和目标取向 |
4.2 债务重组准则国际比较 |
4.2.1 与美国债务重组的比较 |
4.2.2 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
4.3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比较 |
4.3.1 债务重组会计相关准则及规范历史变迁 |
4.3.2 1998年到2008年债务重组准则具体差异比较分析 |
4.3.3 案例分析——以天津ST磁卡债务重组为例 |
第5章 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2 样本选择 |
5.2.1 选取样本的数据来源 |
5.2.2 变量设计和选择 |
5.3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
5.3.1 假设1的LOGISTIC回归 |
5.3.2 假设2的多元回归分析 |
5.3.3 假设3的回归及趋势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6.1 研究发现及存在的问题 |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二部分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关系研究 |
2.1 会计与税收的法律关系 |
2.2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关系 |
2.3 我国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模式的改革历程 |
第三部分 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原因探究 |
3.1 差异存在的客观原因 |
3.2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分析 |
3.2.1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目标不同 |
3.2.2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原则的不同 |
3.2.3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制定目的不同 |
3.2.4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主体的差异性 |
3.2.5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确认的结果不同 |
第四部分 我国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 |
4.1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的差异类型 |
4.1.1 永久性差异 |
4.1.2 暂时性差异 |
4.2 我国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具体事例分析 |
4.2.1 收入类业务差异 |
4.2.2 成本、费用类业务差异 |
第五部分 我国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性研究 |
5.1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必要性 |
5.1.1 差异过大引起税收的流失 |
5.1.2 差异过大增加企业会计与税收的核算成本 |
5.1.3 差异过大造成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增加 |
5.2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可行性 |
5.2.1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 |
5.2.2 会计目标与所得税法目标的可协调性 |
5.2.3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在观念上的相似性 |
5.2.4 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二者协调的内在保证性 |
第六部分 对国外关于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差异处理的借鉴 |
6.1 主要发达国家税会模式 |
6.1.1 国外税会差异的协调的模式 |
6.1.2 国外税会模式的协调发展状况 |
6.2 我国对发达国家税会模式的借鉴 |
6.2.1 做好税会模式的国际化与国内化的关系处理 |
6.2.2 税会模式的构建要符合本国税收征管与纳税遵从的需要 |
6.3 我国税会模式的构建 |
6.3.1 我国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的客观环境 |
6.3.2 中国特色税会协调模式的构建 |
第七部分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方法 |
7.1 会计准则与税法进行协调的一般思路 |
7.1.1 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在制度制定层面的沟通 |
7.1.2 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在业务操作处理方面的协作沟通能力 |
7.1.3 会计和税法在信息方面的沟通应得到加强 |
7.1.4 鼓励企业进行纳税筹划项目的开展 |
7.2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进行协调的可依据的一般原则 |
7.2.1 合理性原则 |
7.2.2 成本效益原则 |
7.2.3 实用性原则 |
7.2.4 可操作性原则 |
7.3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进行协调的一些具体建议 |
7.3.1 涉及到的收入类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之间差异的协调 |
7.3.2 涉及到的成本类及费用类的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处理 |
7.3.3 不可消除差异的协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创新点 |
2 国外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实施现状及其启示 |
2.1 国外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实施现状及产生的问题 |
2.1.1 国外环境会计准则研究现状 |
2.1.2 研究实施环境会计准则时产生的问题及克服方法 |
2.2 国外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
2.2.1 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 |
2.2.2 恰当处理财务会计准则与环境会计准则的关系 |
3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
3.1 环境会计准则的性质 |
3.2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环境会计准则制定 |
3.3 从产权制度论看环境会计准则制定 |
3.4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 |
3.5 从两个基本假设看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 |
4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4.1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可行性分析的目标 |
4.2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条件与迫切要求 |
4.3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构建面临的障碍 |
4.3.1 观念制度障碍 |
4.3.2 环境会计要素障碍 |
4.3.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障碍 |
4.3.4 环境会计人才障碍 |
4.4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
4.4.1 观念制度方面 |
4.4.2 理论研究方面 |
4.4.3 会计人才方面 |
4.4.4 环境会计实施方面 |
4.5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原则 |
4.6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构建的模式选择 |
5 对我国环境会计准则的研究展望 |
5.1 环境会计准则将向广度化的方向发展 |
5.2 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将趋于多元化 |
5.3 环境会计准则将趋于国际协调 |
5.3.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环境会计趋于国际协调的内在动因 |
5.3.2 我国环境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协调是我国会计建设的内在需要 |
5.3.3 世界各国环境会计准则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借鉴蓝本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会计准则差异研究 |
1.2.2 会计实务差异研究 |
1.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概述 |
2.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概念的演进 |
2.2 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2.2.1 法律制度差异 |
2.2.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
2.2.3 文化差异 |
2.3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历程:不断缩小差异的过程 |
第3章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理论研究 |
3.1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比较 |
3.2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
3.3 基本准则差异分析 |
3.4 具体准则差异分析 |
3.4.1 固定资产准则 |
3.4.2 政府补助准则 |
3.4.3 资产减值准则 |
3.4.4 企业合并准则 |
第4章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实务研究 |
4.1 净利润数据的差异研究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指标与样本 |
4.1.3 数据和结论 |
4.2 净利润数据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1 研究方法 |
4.2.2 影响因素分析 |
4.2.3 结论 |
第5章 现存差异的影响及未来趋同的建议 |
5.1 现存差异的影响分析 |
5.1.1 不利于投资者使用报表信息 |
5.1.2 不利于我国企业海外融资 |
5.1.3 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5.2 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
5.2.1 全面正确认识现存差异 |
5.2.2 确定符合国情的趋同策略 |
5.2.3 发展会计教育,为趋同提供人力资源 |
5.2.4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推动准则双向趋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论文结构 |
三、 创新与不足 |
四、 研究方法 |
五、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二)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二章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关系概述 |
一、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基本关系模式 |
二、 我国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关系的历史回顾 |
第三章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原因分析 |
一、 社会环境分析 |
(一) 法律制度因素 |
(二) 经济体制因素 |
(三) 企业组织形式因素 |
(四) 经济全球化因素 |
二、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目标差异分析 |
三、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原则差异分析 |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
(二)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实质课税原则的比较 |
(三) 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比较 |
(四) 谨慎性原则与确定性原则的比较 |
(五) 重要性原则与税收法定原则的比较 |
(六) 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
第四章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的差异表现形式 |
一、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总体分析 |
(一) 可消除差异 |
(二) 不可消除差异 |
二、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具体分析 |
(一) 收入项目差异分析 |
(二) 扣除项目差异分析 |
(三) 资产项目差异分析 |
第五章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协调的必要性 |
一、差异过大导致制度摩擦成本上升,税款征纳效率降低 |
二、差异过大为企业避税提供了可能,导致税款流失 |
三、差异过大为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
四、差异过大增加了纳税人涉税风险 |
第六章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建议 |
一、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协调的基本思路 |
二、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协调的一般原则 |
三、 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协调的具体建议 |
(一) 可消除差异的协调建议 |
(二) 不可消除差异的协调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
2.1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
2.1.1 会计程序委员会阶段(1936-1959 年) |
2.1.2 会计原则委员会阶段(1959-1973 年) |
2.1.3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阶段(1973 年至今) |
2.2 美国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
2.2.1 完整的理论体系 |
2.2.2 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严格的制定程序 |
2.2.3 层次分明、业务覆盖范围广泛 |
2.2.4 与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 |
2.2.5 复杂、难以理解 |
第三章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历史与现状 |
3.1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历史回顾 |
3.1.1 消极阶段(1995 年以前) |
3.1.2 观望阶段(1995 年—2002 年) |
3.1.3 积极阶段(2002 年至今) |
3.2 FASB 致力于与IASB 协调的策略与内容分析 |
3.2.1 美国FASB 积极推进与IASB 协调的行为与策略 |
3.2.2 FASB 与IASB 协调项目的具体内容分析 |
第四章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展望 |
4.1 美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协调的动因及障碍分析 |
4.1.1 动因分析 |
4.1.2 障碍分析 |
4.2 未来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范围与策略研究 |
4.2.1 协调范围研究 |
4.2.2 协调策略研究 |
第五章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对我国的启示 |
5.1 我国区别于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策略的背景分析 |
5.1.1 市场经济地位的差异 |
5.1.2 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 |
5.1.3 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 |
5.1.4 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差异 |
5.1.5 会计人员素质的差异 |
5.1.6 会计准则应用基础的差异 |
5.2 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对我国的启示 |
5.2.1 提高经济实力,完善会计体系 |
5.2.2 努力争取在IASB 中更多的“发言权” |
5.2.3 建立和完善一套同IFRS 相一致的概念框架 |
5.2.4 建立一个与IFRS 协调的长远的策略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具体会计准则间不协调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部门会计在预防腐败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评估[J]. 贝亚特里斯·瓜德拉多-巴勒斯特罗斯,弗兰西斯卡·希特罗,马尔科·比索诺,戴一鸣,熊缨.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 2020(04)
- [2]高管特征、股权激励模式选择与盈余管理研究[D]. 李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国际金融稳定法律机制研究[J]. 刘真.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 2014(00)
- [4]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 姚玉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5]债务重组准则的历史变迁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时荣霞.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1)
- [6]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协调性研究[D]. 张煜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11(09)
- [7]企业环境会计准则可行性研究[D]. 梁燕.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研究[D]. 石党英. 兰州理工大学, 2009(01)
- [9]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与协调[D]. 滕曦. 厦门大学, 2009(11)
- [10]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D]. 兰小玲. 湘潭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