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厅中学生明天去哪里?

舞厅中学生明天去哪里?

一、舞厅中学生明天何处去(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艳[1](2020)在《南洋经验与黑婴的文学创作(1932-1937)》文中提出作为出身南洋的作家,黑婴在现代文学史上被定位为“新感觉派后起之秀”。然而相比这种新感觉派特性,其身上的南洋特质才是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因素。纵观黑婴的创作之路,其最为人所关注、成就最为突出的一段正是1932-1937年间上海生活时期的创作,而在这些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南洋经验对其的影响。黑婴这一时期的创作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洋书写和上海书写两部分。在南洋经验的直接影响下,黑婴的南洋书写通过对南洋自然风光的无限依恋,展现出浓厚的怀乡色彩。此外黑婴以其熟悉的南洋华人群体为书写批判对象,完成了对南洋华人封建落后的族群性的反思。并最终从南洋殖民地属性出发,以被殖民群体视角进行了一系列反殖民种族主义书写。与此同时,南洋经验还间接影响着黑婴的上海书写,使其始终对上海的半殖民地属性和都会物质性保持审视批判的目光。黑婴还对在上海求学的南洋侨生群体进行了观察和言说,展现了国族危亡背景下南洋侨生群体的自我反思和使命担当。从比较的视域看,相较于五四以来大陆作家在南洋书写上的异域猎奇心态和片面化的写作视野,黑婴的南洋书写更多地表现出对南洋的归属感和对南洋社会现实的真实展现。而其上海书写相较于大陆作家显现出南洋侨生的独特视角和眼光,也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反殖民和反种族主义色彩。此外,与以秋野社为代表的暨南南洋侨生作家群的创作相比较,黑婴既在南洋意识、视角和题材上有承续性,又在表现范围和写作技巧上实现了突破。

黎紫书[2](2020)在《流俗地》文中提出归来(之一)大辉回来了。这种事,怪不怪呢?光天化日,一个死人,活生生出现在大街上。这不是普通的大街。五兵路是锡都的主干大道,一路上景点特多。锡都是个山城,路的南端重峦叠巘,岩壁耸立,壁上许多山洞像被史前巨大的白蚁蛀空作巢,无尽纵深,都被开辟成石窟寺。三宝洞南天洞灵仙岩观音洞,栉比鳞次,各路神仙像是占山为王,一窟窿一庙宇,里头都像神只住的城寨,挤着满天神佛。大辉就出现在

温跃强[3](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范稳[4](2018)在《重庆之眼》文中认为第一幕:国破山河在1.狼烟邓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天空本来是属于鸟儿的,人一旦飞上了天,就应了中国的那句成语——无法无天。直到他皓首白头了,每当他仰望重庆的天空时,他都不确定灾难会不会倏然而至。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这天,山城灰蒙蒙的天空将给他的家族降下一个财神来,同时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礼上最为尊贵的客人——上海裕隆纱厂的董事经理罗佑华先生。全面抗战已经打了

钟正林[5](2017)在《水要说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卷不可忽略夜色如柴锅下的锅墨子。天亮前的黑黢,是房子外的村子,越来越瘦的村子。老易站在屋檐下,盯着平原深处的皇天坝被天边的光亮映出水墨的褶皱。他在想着光亮里的那个人。自己将要去见的那个人,其实他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与他一点也亲热不起来,可又不得不去找。他与老婆芝芝在床上翻来覆去,磕绊了多少回,可最终还是得去

李在喜(Lee Jae Hee)[6](2017)在《上海书写与“半殖民”现代性 ——以中韩日作品为中心(1919-1937)》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尝试对东亚现代文学的上海书写进行整体观照。选择中韩日三国的上海书写(1919-1937)为重点考察对象,总结三国上海书写文本所呈现的上海风景。对“风景”的阐释则注重主体叠印其中的认知与态度的揭示。而这一主体“内面”的发掘,主要借助殖民现代性相关理论,探析主体对上海“半殖民”现代性的反思。不仅比较三国书写中主体殖民现代性认识的差异,还试图总结三国的上海“像”背后共同的主体态度。第一章在社会史的视角下分析1920、30年代上海能够被中韩日三国作家甚至整个东亚作家书写的时代原因。强调作为东亚的上海吸引各国文人纷至沓来是书写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国作家为谋生、求学、创办文化事业而赴沪。韩国文人以革命流亡为目的奔赴上海,他们将上海作为母国的“他者”进行书写。日本旅沪作家向本国人展示帝国眼中的上海。第二章按海派文学流派分别考察中国的上海书写与殖民现代性关系。旧派在津津乐道都市现代生活时,发现了现代化与家国伦理的冲突,开始对西方引入现代性这一行为产生质疑。现代派作家穆时英通过观察底层对现代日常生活的追求,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机制下的现代化不平等性。施蛰存在城乡关系中揭示周边人的现代都市体验。左翼作家则在经济、阶级关系的分析下发现现代的殖民本质。第三章分析韩国“流亡”文人上海书写中的殖民现代性表征。上海空间表征背后的主体基本意识是批判殖民、抨击伪现代和哀叹道德沦丧。但文化空间则寄托了殖民地国家对于追求现代的思考。他们把上海作为“他者”,在揭示上海殖民现代性本质的同时,也在反思京城的殖民现状和母国的独立道路。第四章考察芥川龙之介、村松梢风、横光利一三位日本“帝国”旅行者的上海书写,总结他们笔下的上海“风景”。其中存在着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双重视线的交错。芥川在他的上海纪行中基于文化立场省察现代上海,反思东亚现代化。村松通过都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上海是物质现代性装裹下的恶魔之都。横光的《上海》,既反思作为“他者”的半殖民上海与日本现代化的关系,也反思作为“中心”的半殖民上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结语对三国书写所呈现的不同上海“像”进行整体观照,揭示其背后既相同又差异的主体态度,并在主体态度与“半殖民”城市状况之间建立关联。三国书写对上海现代生活之所以持有复杂的双重态度,实际上是由上海城市的“半殖民”现代性所决定的。

吴群涛[7](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唐玉文,陆小弟[8](2016)在《少女历险记》文中研究表明花季少女慕虚荣,与父龃龉擅离家;身无分文遇故旧,美衣玉馔成诱惑。暗昧舞池,人贩居心不良,疯狂性骚扰;豪华包房,色狼原形毕露,霸王硬上弓。拼死挣脱虎口,孰料又入狼窝。狂龙买初夜,守节死不从;毒妇发狠心,卖女入深山。三千块,老光棍欲霸嫩娇娘;木屋哭,外甥女冒死放"舅妈"。慌不择路,山道遇恶徒;斗智斗勇,众人力擒凶。原指望柳暗花明云飘散,却谁知珠胎暗结雾迷途。少女蒙羞,饮恨跳崖;此番遭遇,教人扼腕!

黄丽[9](2013)在《现代性的多重变奏 ——穆时英创作探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穆时英的所有作品纳入研究范围,首先从三个时期对穆时英的创作历程进行考察:既分析了穆时英在前期创作的“南”“北”极立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向左翼靠拢,然又与左翼保持距离,进行部分都市写作);又探讨了中期作品中矛盾的都市情感(与左翼阵营彻底决裂,并以开放的姿态来表现上海,但又走向了都市的对立面,从田园乡土中寻找精神净土);还考察了在战争的影响下,后期穆时英变化的战争书写(一面维护“民族统一战线”,一面完成了具有左翼色彩的《中国进行》和电影理论((MONTAGE论》,但最后迫于战争的压力,穆时英的民族理想走向破灭,在文字层面逐渐消失)。总之,在上海二三十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多变的身世经历、多重性格等的作用下,穆时英的创作历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接着,本文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其不仅有对都市的书写,也有对革命和战争的描写;其对左翼的立场,不仅有追随也有反抗;其不仅以开放的姿态欣赏西方资本主义都市文明,也有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其不仅关注社会层面的思想传达,也追求先锋的艺术形式。在创作美学层面,其不仅受到西方文艺观的影响,还受到日本文学的影响;其文艺思想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二元共存。总之,除“新感觉派圣手”风格的创作之外,穆时英永远不满足于一致性和单一性的限制,创作总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体。综上,穆时英的创作折射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现代处境,谱写了一首典型的现代性的多重变奏曲,有助于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丰富的文学史形态,让我们进一步反思现代性,反观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董倩[10](2013)在《断裂与延续:《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建构(1949-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1949-1966年《新民晚报》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约25000个文本,综合专门史、官方出版物、地方档案以及口述史访谈等资料,探讨《新民晚报》如何建构“文革前十七年”的上海日常生活空间,以及报纸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新民晚报》通过对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再现,在消费、居住、饮食、服饰、休闲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表现出“热点时刻”中的共同趋势以及权力规训程度的差异。虽然阶级性深深地镶嵌在解放后的日常生活空间中,但即使是政治权力也不能对日常生活方式的延续性视而不见。《新民晚报》对饮食空间的建构相对来说最自由,而对居住空间的呈现则表现出高度的单一性,这是由于日常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延续性不同以及距离政治权力中心的远近造成的。消费空间、休闲娱乐空间与空间中的服饰由于其本身性质的复杂,《新民晚报》对它们的建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1950年代初期、1956年左右和1962年左右这三个“热点时刻”,《新民晚报》中的上海日常生活以及报纸的相关话语都呈现出“紧——松——紧”的大致趋势,这说明《新民晚报》对解放后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建构仍然是基本上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里进行。同时,由此趋势可知,1950年代初期的“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面对政治巨变的权宜之计;在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真正走进上海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空间的核心。在对上海日常生活的呈现中,作为一种“关于空间的思想”,权力规训中的《新民晚报》通过对上海都市空间的再现,再生产出一套异常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对都市生活的想象和阐释,是当时社会现实复杂性的映射。同时,《新民晚报》多次通过报道事实,表达舆论直接干预都市空间的构成.参与空间的实践。

二、舞厅中学生明天何处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舞厅中学生明天何处去(论文提纲范文)

(1)南洋经验与黑婴的文学创作(193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突破点
    三、南洋与“南洋经验”
第一章 南洋经验与南洋书写
    第一节 南洋经验下的怀乡病书写
    第二节 华人社会书写与族群劣根性批判
    第三节 南洋经验下的反殖民种族主义书写
第二章 南洋经验烛照下的上海书写
    第一节 上海书写与殖民种族主义批判
    第二节 上海书写与资本主义批判
    第三节 上海书写与国族认同
第三章 南洋经验与黑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对南下作家的南洋书写之矫正
    第二节 对同时期作家的上海书写之丰富
    第三节 对南洋侨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2)流俗地(论文提纲范文)

归来(之一)
奀仔之死
群英
巴布理发室
蕙兰
婵娟
莲珠
迦尼萨
大伯公
美丽园
所有的路
密山新村
南乳包
百日宴
新造的人
十二岁以前
良人
那个人
春分
夏至
公仔纸
远水与近火
立秋
女孩如此
忏悔者
红白事
奔丧
点字机
顾老师
二手货
失踪
恶年
马票嫂
一路上
归来(之二)

(3)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4)重庆之眼(论文提纲范文)

1. 狼烟
2. 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3. 一九三七之夏
4. 玄都观里桃千树
5. 世界主义者
6. 岂曰无衣
7. 与子同仇
8. 前度刘郎今又来
9. 打向老师的耳光
1 0. 空军坟
1 1. 咫尺天涯
1 2. 我本将心向明月
1 3. 落在剧院里的炸弹
1 4. 洗罪
1 5. 私奔

(5)水要说话(论文提纲范文)

1. 隐痛
2. 糟蹋
2. 叹息
3. 猫戏老鼠
4. 书和笔
5. 陷阱
6. 名字
7. 真伟大

(6)上海书写与“半殖民”现代性 ——以中韩日作品为中心(1919-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作为东亚之都的上海
    第一节 三国辐辏地
        一、中国外省移民的上海之行
        二、上海韩国侨民社会形成
        三、日本人的上海侨居与旅行
    第二节 上海书写者到来
        一、选择上海的中国作家
        二、韩国上海书写者的流亡岁月
        三、日本作家的上海之行
第二章 中国: 海派文学对上海的多元呈现
    第一节 旧派的质疑: 都市现代生活与家国伦理的冲突
        一、城市现代生活的“领跑”作用
        二、传统国家伦理道德冲突中质疑现代
    第二节 现代派的体验: 现代性批判与心理趋避
        一、穆时英上海书写的都市现代性反思
        二、从“周边”看现代上海:施蛰存上海书写中都市旁观者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左翼的反思: 殖民与现代关系的文本阐释
        一、茅盾上海书写中的殖民现代性“论证”
        二、蒋光慈、丁玲、殷夫上海书写中的殖民与现代
第三章 韩国: 亡国者与流散视野中的上海
    第一节 亡国奴的悲哀与自我东方化
    第二节 上海“风景”: 殖民现代性的表征
        一、休闲娱乐空间: 现代公园的殖民意味
        二、消费娱乐空间: 堕落的“伪现代空间”
        三、商业金融空间: 殖民者的“掠夺”地带
        四、文化空间:商务印书馆引发的东亚现代化进程思考
        五、市政管理和制度的殖民意味
    第三节 上海与京城的他者关系以及东亚现代化思考
        一、上海与京城的他者关系
        二、东亚现代化再考
第四章 日本:旅行者与帝国凝视中的上海
    第一节 芥川龙之介: 文化批判视角下的东亚现代化思考
        一、芥川龙之介的上海之行
        二、“两个吊诡”: 上海现代化认知
        三、媚俗的西化
    第二节 村松梢风: 物质现代性装裹下的恶魔之都
        一、《魔都》与《上海》
        二、《魔都》中的上海现代性认知
    第三节 横光利一: 半殖民空间引发的东亚现代化思考
        一、横光的上海首行及《上海》成书
        二、参木的上海殖民现代性体认
结语: 三国上海“像”、主体态度与半殖民性
    一、三国作家笔下的上海“像”
    二、半殖民视野与东亚上海书写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韩日现代文学的上海书写作品一览表(1919-1937)
附录2: 中韩日及世界近现代史大事年表(1840-1945)及上海书写主要作家沪上经历
后记

(7)“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第一节 朋克先锋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第三节 外省朋克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第四节 女子朋克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二、论噪音与音乐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结语
附录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现代性的多重变奏 ——穆时英创作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思考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 多重现代性与穆时英
        1.3.2 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穆时英创作历程概述
    2.1 上海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语境
    2.2 身世经历与创作
        2.2.1 前期:“南”“北”极碰撞
        2.2.2 中期:都市之子的愁闷
        2.2.3 后期:“战斗英雄主义”的双城困境
    2.3 多重的人格
第3章 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重性
    3.1 多样的思想内容
        3.1.1 影响与焦虑:迂回的左翼情结
        3.1.2 迷恋与逃遁:矛盾的都会世界
        3.1.3 暖昧的民族主义:变化的战争书写
    3.2 先锋的创作形式
        3.2.1 技巧的试验
        3.2.2 新感觉的刺激
        3.2.3 影像化诉求
第4章 美学渊源的探讨
    4.1 美学追求的多样性
        4.1.1 对西方文艺观的借鉴
        4.1.2 日本因素的出场
    4.2 多元的文艺思想
    4.3 多重现代性的结合
结语 补绘穆时英在文学史的另一面
附录 《穆时英中期小说集分析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断裂与延续:《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建构(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日常生活研究
        二、社会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上海史和上海日常生活、1950年代研究
        二、媒介、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
        三、《新民晚报》相关文献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文章框架
        四、研究的局限性
    注释
第一章 《新民晚报》与新旧交替中的上海日常生活
    第一节 《新民晚报》(1946-1966)变迁史:权力规训中的社会主义晚报
        一、《新民报》的发行
        二、读者对象的逐步确定与历年版面变迁
        三、为什么是《新民晚报》?
    第二节 《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空间氛围的变化
        一、名称之变
        二、土洋之变
        三、建构新的社会风气:学习、节约
        四、新社会中的商业氛围:“生意经”和“老实”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延续、规训与溢出:《新民晚报》中的社会主义上海日常消费空间
    第一节 变幻中的城市商业地标
        一、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上海
        二、外滩
        三、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
        四、(作为城市商业地标的)南京路
    第二节 上海消费空间的延续:霓虹灯和第一百货
        一、时而辉煌,时而黯淡:霓虹灯的生命史
        二、第一百货:一个个案
    第三节 上海消费空间中的规训与溢出
        一、街头
        二、橱窗
        三、商场和百货公司中的消费空间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的居住空间
    第一节 棚户区:正面而片面的呈现
    第二节 工人新村叙事的“单纯性与坚贞性”
        一、工人新村概况
        二、曹杨新村:社会主义的客厅
    第三节 上海里弄的新气象:空间氛围的巨变
        一、《新民晚报》中的里弄
        二、里弄组织的建立
        三、学习
        四、集体化生活
        五、爱国卫生运动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的饮食空间
    第一节 物产与主食
        一、物产的新陈代谢
        二、主食:“标准米”的阶级属性和健康效用
    第二节 外食空间的转型与延续:饭店、食品公司、食摊、食堂
        一、饭店
        二、食品商店中的西式风格
        三、食摊:合作化与复兴
        四、新的饮食空间:食堂
    第三节 家中饮食
        一、菜场:统一议价和公私合营
        二、家中饮食:“既要省得钱,又要吃得好”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实用、阶级和审美:《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日常生活空间的服饰与时尚
    第一节 解放初的新旧交融:转型期的服饰
        一、人民装的兴起
        二、街头的时髦人士和时尚制造者
    第二节 1955-1956的服装改革运动
        一、服装改革运动的特点
        二、服装展览会
    第三节 关于穿旧衣的讨论
    第四节 服饰式样由繁琐到实用的讨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休闲娱乐空间
    第一节 大世界:空间氛围的转变
        一、接管前:清洗与残留
        二、接管后
    第二节 公园:休闲、历史与政治
        一、1949后上海公园的发展
        二、作为休闲空间的公园
        三、作为历史和政治空间的公园
        四、1964年“公园里应吹什么风”的大讨论
    第三节 书场和影院
        一、书场:从自由散漫到井然有序
        二、影院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语
    一、报纸、历史与城市日常生活
    二、权力规训中的“反向解读”
    三、内容上的区分
    四、时间上的共性:以“热点时刻”视角看《新民晚报》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呈现
    五、断裂与延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舞厅中学生明天何处去(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洋经验与黑婴的文学创作(1932-1937)[D]. 张雪艳. 暨南大学, 2020(06)
  • [2]流俗地[J]. 黎紫书. 山花, 2020(05)
  • [3]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重庆之眼[J]. 范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1)
  • [5]水要说话[J]. 钟正林. 红岩, 2017(05)
  • [6]上海书写与“半殖民”现代性 ——以中韩日作品为中心(1919-1937)[D]. 李在喜(Lee Jae Hee).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7]“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 [8]少女历险记[J]. 唐玉文,陆小弟.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6(04)
  • [9]现代性的多重变奏 ——穆时英创作探微[D]. 黄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10]断裂与延续:《新民晚报》与社会主义上海日常生活空间建构(1949-1966)[D]. 董倩. 复旦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舞厅中学生明天去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