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花花叶分离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燕银芳[1](2021)在《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真菌病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最普遍、危害性最强的病害之一,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病原真菌产生了抗性、造成了药剂残留,引起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天然源杀菌剂与环境相容性好,低毒且易降解,故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我国植物资源丰富,这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选取传统中草药厚朴与啤酒花,采用生长速率法,结合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评价了所选中草药中的活性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核盘菌、灰葡萄孢、禾谷镰孢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并初步探究了两者的抗菌机理。最后评价了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现将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本章采用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从厚朴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因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可达2.18μg/m L,明显优于商业化杀菌剂戊唑醇(EC50=3.07μg/m L),故探究了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机制。形态学研究表明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和线粒体。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造成了线粒体及相关功能基因的上下调,特别是影响了ATP的合成。最后,用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和厚朴酚通过促进活性氧的大量产生,破坏了细胞膜电位,进而破坏线粒体的功能。这一过程影响了菌丝细胞的呼吸作用,并破坏了TCA循环,最终抑制ATP的生成。此外,和厚朴酚还会损坏菌丝细胞膜,从而加速菌丝体的死亡。2.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机制研究本章评价了药食两用植物啤酒花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异戊烯基黄酮异黄腐酚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了异黄腐酚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体内抗菌活性。因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均很强,其对菌丝生长的EC50可达4.32μg/m L,故探究了其对灰葡萄孢的抗菌机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来发挥抗菌作用。最后,用RT-qPCR、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异黄腐酚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方式,其通过影响呼吸作用,破坏了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导致ATP合成受阻,影响菌丝的生长。另外,其通过产生氧化胁迫,造成了膜脂过氧化伤害,进而破坏细胞膜,加速了菌丝体的死亡。3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本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在质量比为1:1时对五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Wadley(1967)公式评价了复配效果,结果表明,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对立枯丝核菌的复配效果较差,但对其他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特别是对灰葡萄孢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另外,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的复配效果优于厚朴酚的复配,其中,和厚朴酚与萜烯的复配效果最好,这为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轲[2](2020)在《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花(humulus lupulus L.)既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也是抗癌物质黄腐酚的重要天然来源。甘肃是国内啤酒花生产的主要区域,但是目前面临品种单一、退化严重、产量低下、品质恶化等问题。因此,研究啤酒花种质资源,筛选优质啤酒花材料,解析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对啤酒花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引进啤酒花种质材料为对象,运用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组织培养、转录组、蛋白质组测序等技术,进行材料间遗传背景、性状相关性、再生体系建立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等综合研究,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选择60对SSR标记对384份啤酒花种质材料遗传差异、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其中24对SSR标记在材料间表现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啤酒花可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I类1份,II类85份,III类4份,IV类3份,V类291份;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能够划分为2个亚群,分别包含94和290份材料。2.从384份啤酒花材料中选取50份遗传差异较大、综合性状优良的代表性材料进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啤酒花材料间农艺性状变异丰富,α-酸含量与测定农艺性状间并无显着相关性,黄腐酚含量受干鲜比、花穗粗和花穗长三项指标影响较大;依据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将50份啤酒花种质材料按照“由好到次”聚类,共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类群,第一类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包括28份材料;第二类较好,包括6份材料;第三类表现一般,包括12份材料;第四类表现较差,包括3份材料;第五类表现最差,仅有1份材料。3.从离差平方和-欧式距离法聚类分析筛选出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28份材料中,按照α-酸含量由高到低原则选取5份材料(PJ105、PJ274、PJ043、PJ028和PJ267),再根据激素诱导生根效果筛选后续研究材料,结果表明,啤酒花枝条扦插最适合的模式为土培扦插,啤酒花种质材料PJ274激素诱导生根率最高,可作为组织培养及后续研究的母体材料。组织培育结果表明,诱导啤酒花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腋芽;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条件为MS培养基+葡萄糖20.0g/L+6-BA 0.1 mg/L+IAA 1.0 mg/L+2,4-D 2.0 mg/L+谷氨酰胺0.002 g/L+PVP 2.0g/L+6.5 g/L琼脂,pH为5.8-6.0;诱导腋芽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激素配比为6-BA 1.0 mg/L+NAA 0.2 mg/L,芽分化率可达66.67%;适合啤酒花腋芽愈伤组织根分化的最佳培养基激素组合为6-BA 0.1 mg/L+IBA 1.0 mg/L,且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80%。4.对啤酒花PJ274雌花序不同成熟时期的花序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00297个unigene,其中68797条unigene得到功能注释,注释率为68.59%,与桑树(Morus alba L.)的序列相匹配的unigene占36.55%。在雌性花序成熟中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14135、4412个;在花序成熟后期,基因表达上、下调的分别有9483、8591个,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学过程与响应刺激等过程。在花序成熟中期和后期,鉴定到共同表达上、下调基因分别为1823、1605个。啤酒花苦味酸合成代谢相关途径中的相关基因随着花序的成熟,表达丰度显着变化,以BCAA(支链氨基酸)和MEP(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为主。5.用iTRAQ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啤酒花PJ274雌性花序中苦味酸物质合成代谢过程相关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到6535个蛋白质,成熟中期和后期样品中,分别鉴定到426、726个差异表达蛋白;生物学代谢途径在成熟过程中发生显着变化,由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蛋白显着富集转变为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蛋白显着富集状态;对萜类、苦味酸和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分析,确定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质体中;并鉴定到了参与物质转运途径的相关蛋白质,包括6个ATP结合体蛋白、3个脂转移蛋白和36个参与囊泡转运相关蛋白。
杨洁萍[3](2020)在《基于转录组与小RNA测序的库尔勒香梨病毒检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库尔勒香梨花朵进行转录组测序和Small RNA测序,筛选出与植物病毒相关的基因序列作为候选病毒分析,并通过RT-PCR技术对筛选到有关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验证。探索分析库尔勒香梨病毒的基因序列相关信息的新方法,为库尔勒香梨病毒的检测、病毒防治和培育无病毒苗木奠定基础。方法:将2014年、2017年、2018年4月中旬,采集的库尔勒香梨花朵分别于当年送至诺禾致源公司,委托其利用Illumina HisSeqTM25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将获得的原始序列过滤剔除低质量数据得到干净序列后,采用Trinity软件对干净序列进行拼接。Trinity拼接得到的转录本序列,Corset利用比对到转录本的序列和表达模式对转录本进行层次聚类,以Corset层次聚类后最长Cluster序列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出注释为植物病毒的长片段序列作为候选病毒,对候选病毒病毒序列设计引物进行RT-PCR验证;将2014年所获得的小RNA测序数据,所得的原始序列进行测序数据过滤,得到的为干净序列。在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下载各种植物病毒的参考序列,将干净序列用本地BLAST程序与核酸数据库、蛋白数据库进行比对,筛选出和植物病毒序列相似性比较高的序列,从而得到候选病毒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库尔勒香梨转录组测序分析根据三组转录组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对分别筛选出的66条、202条、921条注释为植物病毒的基因序列和1条注释为植物类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有3种是已报道的侵染梨的病毒和1种类病毒,分别是苹果茎痘病毒分离物PA66、苹果茎沟病毒分离物P-209、苹果茎沟病毒韩国分离物、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啤酒花矮化类病毒,一种未报道的病毒芸薹黄化病毒。根据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随机采集的库尔勒香梨枝条样品利用RT-PCR技术对筛选出的4种病毒进行扩增验证,只有苹果茎痘病毒和苹果茎沟病毒扩增出目的片段。2、库尔勒香梨Small RNA测序分析运用BLAST程序将获得的干净序列分别与NCBI的核酸数据库和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筛选出了22条注释为植物病毒的基因序列和32条注释为植物类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2种已报道的侵染梨的病毒和1种类病毒,分别为苹果茎痘病毒、苹果茎沟病毒和苹果锈果类病毒。
周俊[4](2020)在《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桃(Prunus persica L.)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核果类果树,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桃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桃树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多种病毒的侵染,从而影响桃树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进而制约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我国桃树病毒的种类、不同桃种质中病毒发生情况及其遗传多样性和演化等问题仍缺少全面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进行病毒鉴定,分析不同桃种质中的病毒组成差异,分析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演化,鉴定了5种桃病毒新种。首先,明确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中的病毒种类和组成情况。RNA-seq(RNA sequencing)和sRNA测序比较发现,RNA-seq可以拼接获得比sRNA测序更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和检出更多的病毒种类。因此选用RNA-seq对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进行病毒鉴定,经RT-PCR验证,共鉴定出15种已知植物病毒、2种类病毒及新病毒5种。其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毒和类病毒有桃相关黄症病毒属病毒、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桃病毒D、李树皮坏死茎痘相关病毒、油桃茎痘相关病毒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进一步对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光核桃、山桃、甘肃桃、普通桃中检出病毒种类分别为19种、4种、5种和4种,其中15种病毒仅在普通桃中检出,说明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的病毒种类和组成均差异较大。另外,分析发现4类普通桃(观赏桃、地方品种群、栽培品种和砧木)检出的病毒种类数和组成较为相似。其次,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对检出的几种主要病毒进行种群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单核苷酸多样性(SNP)分析发现李属病毒2 SNP频率最高,李属坏死环斑病毒SNP频率最低,SNP位点在各病毒基因组无明显的热点区域。序列比对和遗传演化分析显示,桃相关黄症病毒属病毒分离物在遗传演化树上聚类在3个分支中,油桃茎痘相关病毒分离物在遗传演化树上聚类在2个分支中,而桃叶痘相关病毒分离物在遗传演化树上未形成明显的聚集。最后,鉴定了5个桃病毒新种,明确其基因组结构、序列特征、分类地位和部分生物学特性。扩增获得RP19-1与RP19-2基因组序列,其均编码三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显示RP19-1、RP19-2与Ta Tao 5归属于纤毛病毒属的新病毒种:桃褪绿叶斑病毒。明确桃病毒1基因组全长为13,949 nt,编码6个ORF,为甲型细胞核弹状病毒属的新病毒种,可嫁接传播;桃病毒1是首个基因组为-ssRNA的桃病毒。明确桃病毒2基因组全长为4,978 nt,编码2个ORF,为整体病毒属的新病毒种,其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平均直径约30 nm),是首个基因组为dsRNA的桃病毒。桃病毒3和桃病毒4仅扩增获得两个长片段序列,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显示两者归属于斑点病毒属。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桃及其野生近缘的4个植物学种的118份桃种质样品中共鉴定15种已知植物病毒、2种类病毒及5种新病毒,并明确其病毒的组成情况和主要桃病毒的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情况。这些信息加深了关于桃病毒及其多样性和演化的认知,为制定更有效的桃病毒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闫晨鸽[5](2020)在《利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枣树及百合病毒》文中指出调查发现,在北京多地的枣树及百合植株上出现了花叶、卷叶、黄化等病毒病症状,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受到了影响。查阅文献后发现,关于枣树及百合病毒病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利用深度测序技术,对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枣树及百合进行病毒检测,从而明确病毒种类,丰富枣树及百合的病毒数据库,为枣树及百合病毒病的防治工作打下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在枣树植株上发现了四种从未报道的病毒,以及一种新的分离物,分别为:①枣树黄化斑驳相关病毒(Jujube yellow mottle-associated virus,JYMaV)北京分离物,属于无花果花叶病毒科、欧洲山梣环斑病毒属,该病毒由6条RNA链构成,每条RNA只编码一个蛋白,它们依次编码了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糖蛋白前体、核衣壳蛋白、运动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②枣树花叶相关病毒(Jujube mosaic-associated Badnavirus,JaBV),是花椰菜花叶病毒科、杆状DNA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环状DNA病毒,由4个开读框组成,分别编码了一个未知蛋白、病毒相关蛋白、复制酶和未知蛋白。③中国枣树卷叶伴随病毒(Chinese jujub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CJLRaV),是长线病毒科、葡萄卷叶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由7个开读框组成。④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枣树分离物,属于乙型线形病毒科、线形病毒属,这是首次在枣树上发现该RNA病毒,它由有2个开读框组成,分别编码了一个复制酶和移动蛋白。⑤中国枣树F病毒(Chinese jujube virus F,CJVF),是伴生豇豆病毒科、蚕豆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双组份RNA病毒,RNA1有1个开读框,编码了 RNA解旋酶、逆转录酶;RNA2有1个开读框,编码了运动蛋白、大外壳蛋白、小外壳蛋白。2、在百合植株上发现了四种从未报道的病毒,分别为:①剪秋萝斑驳病毒(lychnis mottle virus,LycMoV)百合分离物是伴生豇豆病毒科、病毒属(未分类)的病毒,该病毒为双组份RNA,RNA1有1个开读框,包含了蛋白酶辅助因子、RNA解旋酶、病毒基因组5’端结合蛋白、蛋白酶、聚合酶;RNA2有1个开读框,包含了运动蛋白、大外壳蛋白、小外壳蛋白。②百合黄脉病毒(Lily yellow vein virus,LYVV),是花椰菜花叶病毒科、玫瑰黄花叶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环状DNA,目前获得了运动蛋白、衣壳蛋白、假定蛋白的部分序列。③百合西方黄化病毒(Lily western yellows virus,LWYV),是黄症病毒科、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目前获得了 4个开读框,ORFO编码了一个P0蛋白;ORF1编码了一个RdRp P1蛋白;ORF2编码了一个RdRp P1-P2融合蛋白。其他部分尚未完成。④百合内生病毒(Lily endornavirus,LEV),是内源RNA病毒科、内源RNA病毒属的新病毒,该病毒为单链RNA,目前获得了未知区域、糖基转移酶的部分序列,RNA解旋酶、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的完整序列,其他部分尚未完成。
张楠[6](2020)在《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文中指出啤酒花(Humulus lupulus)是啤酒酿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苦味剂,并且常作为药用植物一直应用于传统医学。蛇麻酮是啤酒花中的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有着抗菌消炎、镇静催眠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从啤酒花中提取蛇麻酮的提取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溶剂,而化学合成结构复杂的蛇麻酮成本太高,所以本研究提出了用工程微生物全生物合成蛇麻酮的技术路线。本研究从实验室已有的工程菌株出发,利用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将蛇麻酮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整合到工程菌株中,最终实现了全生物合成蛇麻酮的技术路线。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对工程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与分析鉴定,证实了蛇麻酮存在于发酵产物中,表明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并首次报导了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实现蛇麻酮的全生物合成。在本研究所构建的工程菌株的有关蛇麻酮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包括:胞质辅酶A连接酶HlCCL2,间苯三酚合酶HlVPS,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DI,异戊二烯基转移酶HlPT1和HlPT2。在摇瓶水平发酵培养条件中,虽然在产物中成功检测到微量蛇麻酮的存在。但由于外源基因过多导致菌株代谢过程负担过重,菌体浓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蛇麻酮的产量,因此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发酵优化实验以提高该工程菌株的菌体浓度。经发酵优化实验获得的适合蛇麻酮发酵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在每升M9培养基的基础配方中添加7.5 mL甲羟戊酸、5 g酵母膏和1 g甜菜碱并分批次添加15 mL亮氨酸可加大菌体浓度。菌体浓度(OD600)从4.70提高到了14.00。本研究为蛇麻酮全生物合成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学术参考。
杨静[7](2016)在《啤酒花的生产现状及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啤酒花的生产现状和生产模式,回顾了啤酒花收获机械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现有啤酒花收获机械的使用及推广情况,提出了现有机型所存在的问题,即不适应机采种植品种"青岛大花"。研究及试验表明:我国是种植啤酒花的大国,但机械化收获技术还不完善,因此,能适应不同的栽培模式、不同种植品种的啤酒花收获机械是今后研究发展的重点。
杨静,张得俭,寇明杰[8](2016)在《啤酒花清选机清选原理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中国啤酒花收获机械存在的破碎率高、清洁率低、损失率大、价格昂贵等问题,研制一台适合于甘肃省种值品种及种植模式的啤酒花清选机械。该机主要由机架、主清选系统、分拣装置、可调孔径式分离清选装置、提升装置以及二次循环清选系统等部件组成,采用输送带与风机结合的清选方式,对啤酒花和茎叶在输送带上的运动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花叶分离条件。田间试验表明:基于该清选方式的啤酒花清选机,清洁率为99.63%,破碎率为2.36%,损失率为3.61%,3项指标均达到技术规范设计要求。
苏秀[9](2015)在《小RNA深度测序在几种木本植物病毒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毒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病原物,对生产实践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林木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木病毒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对森林健康、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潜在威胁。蕴藏在自然界木本植物中的病毒是个极大的未知数;同时,木本植物上的病毒往往很难通过摩擦接种的方式进行人工接种,利用传统方法检测木本植物病毒非常困难。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突破了传统病毒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开辟了大规模、快速诊断植物病毒的领域。利用这种技术能同时检测植物样品中已知的和未知的、含量高的及含量低的所有的RNA病毒、DNA病毒以及类病毒。本文探讨了小RNA深度测序及其组装技术在检测木本植物病毒中的应用,以期全面地了解木本植物病毒的种类多样性。我们的研究为发掘新的植物病毒资源以及预防林业生产上的病毒病害提供了指导。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浙江杭州表现花叶症状的紫藤(W7isteria sinensis)采自浙江临安表现花叶症状的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和浙江桐乡表现花叶卷叶症状的桑树(Morus alba L.)的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通过contigs拼接和比对,3种植物上的病毒分别为紫藤花叶病毒(Wisteria vein mosaic virus, WV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 IV)和桑花叶卷叶病相关病毒(Mulberry mosaic leaf roll-associated virus, MMLRaV),其中CMV侵染我国南天竹为国内的首次报道。对采自浙江临安表现花叶症状的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 (Wangenh.) K. Koch)样品进行了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的高通量鉴定,该病毒为1种新的RNA病毒,暂命名为美国山核桃花叶相关病毒(Pecan mosaic-associated virus, PMaV)。PMaV基因组全长9310 nt,序列中A、T、C、G 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35.35%、25.49%、18.49%和20.66%,5’非编码区(5’UTR)包含57个核苷酸,3’非编码区(3’UTR)包含175个核苷酸。PMaV的基因组结构具有典型的马铃薯Y病毒属成员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包含一个9078 nt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Frame,ORF),经推导其编码一个由3026个氨基酸(amino acid, aa)聚合而成的多聚蛋白,推测PMaV编码的多聚蛋白翻译后会被切割成11个成熟的蛋白质:P1、HC-Pro、P3、6K1、C1、6K2、NIa-VPg、NIa-Pro、NIb、CP、PIPO。它的多聚蛋白切割位点分别是LYWRGF/S (P1/HC-Pro)、KLYKVG/G (HC-Pro/P3). DVITLQ/S (P3/6K1)、CMTFQ/S (6KI/C1)、DAIRFQ/S (C1/6K2)、DTITLQ/G (6K2/NIa-VPg)、DEIQFE/A (NIa-Vpg/NIa-Pro)、DSMKFQ/G (NIa-Pro/NIb)、 AGASAQ/S (NIb/CP).用PMaV基因组全序列与36种其他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的全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PMaV全序列与莴苣花叶病毒(Lettuce mosaic virus, LMV)的相似度最高,为58.9%,并与LMV的进化关系最为紧密,形成一个小进化簇。PMaV多聚蛋白氨基酸全长序列与PVY属其它病毒的同源性在52%-53%之间。PMaV的CP蛋白序列在核苷酸水平上与LMV的同源性最高,为73%;在CP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与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TuMV)最高,为68%。多聚蛋白氨基酸全长序列以及系统进化树均显示PMaV与LMV的进化关系最为紧密。由此可见,无论是按照Adams等人的标准:核苷酸一致性小于76%,且氨基酸一致性小于82%;还是按照ICTV第八次报告中确定的标准:核苷酸一致性小于85%,或CP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小于80%,PMaV显然符合Potyvirus属不同种的定种标准。通过病毒汁液摩擦接种的方法,PMaV无法侵染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和普通烟(N. tabacum)两种供试植物。感病美国山核桃的叶片经负染后,在透射电镜下看到许多线状的病毒粒子,呈柔软弯曲或较直的线状,长约750 nm,符合PVY属病毒粒子的特征。对采自云南德宏州的柠檬(Citrus limon)病叶样品进行了基于深度测序技术的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柠檬受到了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 stunt viroid, HSVd)的侵染。HSVd全长序列与HSVd CC-D isolate 1(( GenBank登录号:FJ716188.1)的同源性为100%。在C. limon中,HSVd来源的小RNA(siRNAs)长度以21 nt为主,来源于HSVd正义链和负义链的siRNAs数量几乎相等。HSVd-siRNAs序列的5’起始核苷酸碱基偏好于鸟嘌呤((Guanine, G).此外,热点区分析显示,大量的HSVd-siRNAs来源于HSVd基因组的C区和V区。植物类病毒的侵染和产生症状与类病毒来源的小RNA有关,位于HSVd多变区(V区)的5-6个核苷酸碱基构成的木质陷孔病表达序列“cachexia expression motif"决定了寄主症状的发生。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从HSVd来源的小RNA中,提取到了67条5’端前10个碱基包含“cachexia expression motif"序列的HSVd-siRNA,然后通过预测软件psRNA Target对 HSVd-s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对其中五个数值最高的靶基因与症状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用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RNA22验证了这五个靶基因是由HSVd-siRNAs所调控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SVd-siRNAs可能参与了寄主的基因表达,并影响寄主病害症状的产生。通过高通量小RNA测序对采自浙江临安的表现花叶症状的大青样品进行了病毒鉴定,该病毒为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Clerodendrum golden mosaic china virus, C1GMCNV). C1GMCNV的DNA-A组份全序列长2776 bp,与Clerodendrum golden mosaic China virus complete DNA-A genome, isolate YX1 (GenBank登录号:FN396962.1)相似性为99%;DNA-B组份全序列长2729 bp,与Clerodendrum golden mosaic China virus complete DNA-B genome, isolate YX1 (GenBank登录号:FN396963.1)同源性98%。采用了Velvet和Velvet-Oases两种方法,并设定了不同的参数(k-mer分别为15、17、19、21),对大青样品的深度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对序列进行拼接比对时,不同的拼接软件和不同的参数设置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利用Velvet软件,K-mer为15时,拼接得到的contigs数量及长度最大,可以覆盖C1GMCNV基因组全长70%以上,而K-mer为21时,拼接得到的contigs仅仅能覆盖C1GMCNV基因组全长30%左右。利用Velvet-Oases分析方法,我们将不同K-mer值组装的contigs又进行了拼接组装,发现最终得到的contigs覆盖到基因组的比例显着提高,最高达到88.25%。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利用small 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病毒以及组装得到病毒基因组的流程。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到深度测序所得到的病毒来源小RNA在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我们用可视化工具SeqMonk对测序得到的小RNA序列进行了全基因组浏览,结果显示C1GMCNV不同组分的基因组全长上,明显存在没有病毒源小RNA覆盖的区域。
王瑶[10](2014)在《矿质元素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啤酒花为新疆重要的特有经济作物,是啤酒酿造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具有很多的药理活性。土壤、水体及周边环境中的矿质元素对啤酒花作物的生长代谢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论文以新疆三个主要啤酒花品种为主体,选择几个重要的啤酒花种植区,围绕着啤酒花植株内矿质元素在不同生长期的含量变化、分布、迁移及各元素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区域与品种的酒花中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酒花矿质元素含量与酒花中主要活性成分(苦味酸物质、多酚含量、黄酮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使用湿法消解-ICP-MS法测定酒花不同部位的22种矿质元素含量,方法准确、可靠,所有元素的回归方程线性均大于0.999,对各元素的检出限为0.12-4.08μg/L,精密度RSD均小于5%,加标回收率在87.35-110.11%之间。2、比较各种植区土壤及酒花植株各部位的结果表明,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酒花种植土中矿物元素含量存在差异,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也存在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确定了酒花中的特征元素为Al、Ni、Mn、Co、Fe、Ga、Cs、Ca、Mg、Sr、Li、Rb、Na、K等14种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酒花中矿质元素能有效地对酒花地域进行区分,为不同酒花来源的原产地溯源提供理论基础。丰富了酒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但仅依此为参数,尚无法明确区分酒花品种。3、以开耕前,割芽期,引架期,上架期,现蕾期,膨大期及采摘期等7个酒花植株特征生长阶段进行区分,对酒花年生长周期内22种矿质元素在酒花植株内的迁移和在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各元素在植物生长各阶段的吸收、迁移、分布规律,对实际生产和科学施肥栽种提供理论支持。4、对酒花中苦味酸物质、总黄酮、总多酚的含量与酒花中22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18种矿质元素与酒花苦味酸物质和酒花总多酚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进一步将酒花矿质元素与酒花中主要活性指标(苦味酸物质、总黄酮、总多酚)进行典型性相关分析,发现:(1)酒花矿质元素含量与酒花总黄酮相关性弱;(2)酒花中Ba和Li与酒花α-酸含量有正相关性,而V、Rb、Mg则与α-酸含量存在负相关性。(3) Ba、Sr、Mg与多酚和β-酸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Li与多酚和β-酸含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
二、啤酒花花叶分离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花花叶分离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天然源活性物质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1 引言 |
1.2 中草药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草药提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2 中草药精油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2.3 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
1.3 天然源杀菌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 |
1.4 天然产物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厚朴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
2.3.2 厚朴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
2.3.3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2.3.4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
2.3.5 和厚朴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
2.3.6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
2.3.7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厚朴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4.2 厚朴提取物中抗菌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含量测定 |
2.4.3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2.4.4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2.4.5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2.4.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
2.4.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和厚朴酚抗菌机理验证 |
2.4.8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
2.4.9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主要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及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
3.3.2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
3.3.3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
3.3.4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
3.3.5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
3.3.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及异黄腐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
3.4.2 异黄腐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3.4.3 不同浓度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 |
3.4.4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
3.4.5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
3.4.6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
3.4.7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8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
3.4.9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供试药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单剂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3.2 药剂混合后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核盘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3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4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4.5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稻瘟病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花生物学特征 |
1.1.1 系统分类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种质资源分布 |
1.1.4 有效化学成分 |
1.2 分子标记技术与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1 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2 分子标记技术 |
1.2.3 啤酒花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啤酒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及组织培养 |
1.3.1 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
1.3.2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历程 |
1.3.3 啤酒花组织培养研究 |
1.4 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研究及其应用 |
1.4.1 转录组学研究 |
1.4.2 蛋白组学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384份啤酒花遗传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2.1.3 DNA制备 |
2.1.4 SSR分析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2.2.2 聚类分析 |
2.2.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2 群体结构分析 |
2.4 结论 |
第三章 啤酒花表型特征与品质性状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农艺性状测定 |
3.1.4 品质性状测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啤酒花不同材料的性状特征 |
3.2.2 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3.2.3 啤酒花品质构成因子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啤酒花绿枝扦插和不同外植体筛选及再生体系构建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和药品 |
4.1.3 啤酒花扦插移栽及生理指标测定 |
4.1.4 啤酒花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4.1.5 不定芽的诱导 |
4.1.6 生根培养与炼苗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生根率材料筛选 |
4.2.2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发芽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培养体系对啤酒花PJ274扦插枝条根系生长的影响 |
4.2.4 各培养体系下啤酒花PJ274生理指标变化 |
4.2.5 不同碳源对PJ274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6 不同激素配比对PJ274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4.2.7 啤酒花PJ274腋芽诱导愈伤组织激素配比优化 |
4.2.8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腋芽愈伤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4.2.9 不同激素配比对啤酒花PJ274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
4.2.10 试管苗移栽炼苗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过程的转录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RNA提取及cDNA文库构建 |
5.1.2 转录组测序 |
5.1.3 unigene功能注释和编码区预测 |
5.1.4 unigene的 TF编码能力预测和SSR检测 |
5.1.5 unigene表达量计算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5.1.6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2.1 转录本de novo组装和BGISEQ-500 测序质量评估 |
5.2.2 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 |
5.2.3 花序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2.4 qRT-PCR对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结果 |
5.3 讨论 |
5.3.1 BGI-500 RNA-Seq为啤酒花研究提供了新的转录组数据 |
5.3.2 啤酒花花序成熟过程中生物学变化特征分析 |
5.3.3 苦味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啤酒花苦味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蛋白质提取及iTRAQ标记 |
6.1.2 蛋白酶解、肽段标记和LC-ESI-MS/MS分析 |
6.1.3 蛋白质鉴定、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啤酒花雌花样品中蛋白质的鉴定 |
6.2.2 样品间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
6.2.3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类 |
6.3 讨论 |
6.3.1 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6.3.2 异戊烯基特异代谢途径 |
6.3.3 与转运相关的蛋白质 |
6.4 结论 |
全文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3)基于转录组与小RNA测序的库尔勒香梨病毒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1 生物学测定法 |
1.1.2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
1.1.3 血清学检测法 |
1.1.4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
1.1.5 第二代测序检测法 |
第二章 库尔勒香梨转录组测序的分析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的仪器和试材 |
2.1.3 转录组测序及序列分析 |
2.1.4 总RNA提取 |
2.1.5 RT-PCR验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提取RNA检测结果 |
2.2.2 转录组测序结果 |
2.2.3 病毒相关序列注释 |
2.2.4 RT-PCR验证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库尔勒香梨小RNA测序的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小RNA测序 |
3.2.2 筛选候选病毒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本研究的目的 |
1.1.2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桃病毒研究进展 |
1.2.1 桃病毒种类 |
1.2.2 桃病毒发生分布及危害 |
1.2.3 主要桃病毒的研究现状 |
1.3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常用检测技术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
1.3.3 高通量测序检测病毒的方法 |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
1.4.1 果树病害中的病毒鉴定 |
1.4.2 植物病毒群体多样性和演化研究 |
1.4.3 植物与病毒互作研究 |
第二章 桃种质样品中病毒检测 |
2.1 材料 |
2.1.1 桃叶片样品的收集 |
2.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总RNA提取 |
2.2.2 总RNA质量检测、文库构建与测序 |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4 病毒验证 |
2.3 结果 |
2.3.1 高通量测序检测桃病毒方法比较 |
2.3.2 RNA-seq检测桃种质样品中的病毒 |
2.3.3 RT-PCR验证 |
2.3.4 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的病毒种类和组成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桃病毒序列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
3.1 试验数据与方法 |
3.1.1 数据 |
3.1.2 序列多样性及重组分析 |
3.1.3 遗传演化分析 |
3.2 结果 |
3.2.1 桃病毒种群内的序列多样性 |
3.2.2 PaLV的遗传演化分析 |
3.2.3 NSPaV的遗传演化分析 |
3.2.4 PLPaV的遗传演化分析 |
3.2.5 APV1、2、3的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
3.2.6 PNSRV的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
3.2.7 其它桃病毒的多样性和遗传演化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新病毒的鉴定 |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病毒基因组扩增及测序 |
4.1.3 序列分析 |
4.1.4 生物学试验 |
4.1.5 电镜观察 |
4.2 结果 |
4.2.1 桃褪绿叶斑病毒(peach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PCLSV) |
4.2.2 桃病毒1(peach virus1,Pe V1) |
4.2.3 桃病毒2(peach virus2,Pe V2) |
4.2.4 两个斑点病毒属新病毒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利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枣树及百合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病毒病 |
1.2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技术 |
1.3 枣树病毒病研究进展 |
1.4 百合病毒病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度测序鉴定侵染北京地区枣树的病毒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调查结果 |
第三章 枣树候选病毒的序列克隆及基因组特性研究 |
3.1 材料 |
3.2 候选病毒的序列克隆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总结 |
第四章 百合病毒病调查与候选病毒的基因组特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候选病毒的数据分析 |
4.5 总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枣树病毒病病原鉴定结果 |
5.2 百合病毒病病原鉴定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啤酒花 |
1.1.1 啤酒花概述 |
1.1.2 啤酒花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
1.1.3 啤酒花种植历史和地理分布 |
1.1.4 苦味酸 |
1.1.5 蛇麻酮的理化性质及结构 |
1.2 蛇麻酮的提取和制备 |
1.2.1 蛇麻酮的提取 |
1.2.2 蛇麻酮的主要化学反应 |
1.2.3 蛇麻酮的生物合成 |
1.3 蛇麻酮合成的关键酶 |
1.3.1 HlPT1 |
1.3.2 HlPT2 |
1.3.3 HlVPS |
1.3.4 HlCCL2 |
1.3.5 IDI |
1.4 蛇麻酮的分析方法的选择 |
1.4.1 薄层层析法(TCL) |
1.4.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
1.4.3 气质联用(GC-MS) |
1.4.4 NMR法 |
1.4.5 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法(MEKC) |
1.4.6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1.5 蛇麻酮的应用价值 |
1.5.1 抗菌消炎 |
1.5.2 镇静催眠 |
1.5.3 抗肿瘤作用 |
1.5.4 抗氧化 |
1.5.5 食品添加剂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1.7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
第二章 生产蛇麻酮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菌株与质粒 |
2.2.2 试剂与设备 |
2.2.3 合成的目的基因序列 |
2.2.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内容 |
2.3.1 制备感受态细胞 |
2.3.2 质粒pTrcHis2B-idi-pt1和pACYCDuet-1-ccl2-vps-pt2 的转化 |
2.3.3 质粒pTrcHis2B-idi-pt1和pACYCDuet-1-ccl2-vps-pt2 的提取与保存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感受态细胞制备总结 |
2.4.2 质粒转化的问题分析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蛇麻酮的发酵和产物提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菌株与质粒 |
3.2.2 试剂与设备 |
3.2.3 所需试剂的配制 |
3.3 实验内容 |
3.3.1 生产蛇麻酮工程菌株的转化构建 |
3.3.2 制备发酵种子液 |
3.3.3 摇瓶发酵 |
3.3.4 产物的提取 |
3.3.5 产物LC-MS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发酵过程中OD_(600)值变化和产物提取表征 |
3.4.2 产物提取和产量计算 |
3.4.3 产物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甲羟戊酸的发酵和提取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菌株与质粒 |
4.2.2 试剂与设备 |
4.2.3 所需试剂的配制 |
4.3 实验内容 |
4.3.1 生产甲羟戊酸工程菌株的转化构建 |
4.3.2 制备发酵种子液 |
4.3.3 摇瓶发酵MVA |
4.3.4 发酵罐生产MVA |
4.3.5 MVA的分离纯化 |
4.3.6 甲羟戊酸的HPLC分析鉴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发酵过程监测与产量计算 |
4.4.2 甲羟戊酸的产量计算和分析表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摇瓶水平蛇麻酮发酵的正交优化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菌株与质粒 |
5.2.2 试剂与设备 |
5.2.3 所需试剂的配制 |
5.3 实验内容 |
5.3.1 生产蛇麻酮工程菌株的转化构建 |
5.3.2 制备发酵种子液 |
5.3.3 单因素摇瓶发酵 |
5.3.4 摇瓶发酵正交实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2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酵制备蛇麻酮的结构表征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2.2 实验设备 |
6.3 实验内容 |
6.3.1 蛇麻酮对照品的制备 |
6.3.2 紫外光谱分析 |
6.3.3 高效液相分析 |
6.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6.3.5 LC-MS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紫外光谱图分析 |
6.4.2 液相图谱分析 |
6.4.3 ~1HNMR图谱及分析 |
6.4.4 LC-MS谱图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啤酒花的生产现状及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啤酒花的生产现状 |
2 啤酒花机械化收获的发展现状 |
3 啤酒花收获机械存在的问题 |
4 建议与结论 |
(8)啤酒花清选机清选原理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啤酒花清选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1.1 总体结构 |
1.2 工作原理 |
1.3 技术参数与设计要求的确定 |
2 花叶混合物在输送带上运动特性的分析 |
2.1 花叶混合物在输送带5上的运动分析 |
2.1.1 茎叶在输送带5上的运动 |
2.1.2 酒花在输送带5上的运动分析 |
2.2 花叶混合物在输送带10上的运动分析 |
2.2.1 茎叶在输送带10上的运动 |
2.2.2 酒花在输送带10上的运动 |
3 田间试验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条件及方法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 结论 |
(9)小RNA深度测序在几种木本植物病毒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1 生物学测定法 |
1.1.2 电子显微镜法 |
1.1.3 血清学检测 |
1.1.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1.5 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法 |
1.2 我国木本植物病毒研究概况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植物病毒基因组克隆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
2.2.1 试剂盒法提取植物总DNA |
2.2.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2.2.3 植物病毒基因的反转录 |
2.2.4 超保真DNA聚合酶扩增反应 |
2.2.5 RACE-PCR(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PCR) |
2.2.6 PCR产物纯化 |
2.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2.2.8 连接 |
2.2.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
2.2.10 菌落PCR检测 |
2.2.11 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 |
2.3 小RNA深度测序 |
2.3.1 样品RNA的准备 |
2.3.2 小RNA文库构建及库检 |
2.3.3 小RNA上机测序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1 小RNA测序原始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2 病毒来源小RNA分析 |
2.4.3 病毒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 |
2.4.4 多聚蛋白切割位点分析 |
2.4.5 系统进化树构建 |
2.4.6 病毒重组分析 |
3 三种木本植物RNA病毒的分子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样品RNA提取及送测 |
3.1.3 小RNA文库构建及Illumia测序 |
3.1.4 小RNA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
3.1.5 病毒汁液摩擦接种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紫藤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
3.2.2 南天竹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
3.2.3 桑树花叶卷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
3.2.4 木本植物来源的WVMV、CMV及MMLRaV摩擦接种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4 美国山核桃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来源 |
4.1.2 样品RNA提取及送测 |
4.1.3 小RNA文库构建及Illumia测序 |
4.1.4 小RNA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
4.1.5 病毒序列分析 |
4.1.6 病毒摩擦接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4.2.2 小RNA的拼接及美国山核桃病毒的筛查 |
4.2.3 美国山核桃样品中病毒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
4.2.4 美国山核桃花叶相关病毒(PMaV)来源小RNA分析 |
4.2.5 美国山核桃花叶相关病毒摩擦接种结果 |
4.2.6 美国山核桃花叶相关病毒负染电镜观察结果 |
4.3 讨论 |
5 柠檬矮化类病毒的分子鉴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来源 |
5.1.2 样品RNA提取及送测 |
5.1.3 小RNA文库构建及Illumia测序 |
5.1.4 小RNA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
5.1.5 柠檬啤酒花矮化类病毒小RNA的靶基因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5.2.2 小RNA的拼接及柠檬病毒的筛查 |
5.2.3 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SVd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
5.2.4 啤酒花矮化类病毒来源小RNA分析结果 |
5.2.5 柠檬啤酒花矮化类病毒小RNA的靶基因预测 |
5.3 讨论 |
6 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来源 |
6.1.2 样品RNA提取及送测 |
6.1.3 小RNA文库构建及Illumia测序 |
6.1.4 小RNA深度测序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6.2.2 小 RNA的拼接及大青病毒的筛查 |
6.2.3 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基因组克隆和序列分析 |
6.2.4 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源小RNA分析结果 |
6.2.5 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源小RNA Velvet-Oases分析结果 |
6.2.6 中国大青金色花叶病毒源小RNA在病毒基因组上的分布 |
6.3 讨论 |
附录Ⅰ 参考文献 |
附录Ⅱ 本论文所用病毒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附录Ⅲ 本论文所用术语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10)矿质元素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啤酒花的研究现状 |
1.1 啤酒花的化学成分 |
1.1.1 树脂 |
1.1.2 酒花精油 |
1.1.3 酒花多酚 |
1.1.4 其他成分 |
1.2 啤酒花的应用 |
2 植物中的矿物元素 |
2.1 矿物元素与植物 |
2.1.1 营养元素 |
2.1.2 非必需元素与限量元素 |
2.1.3 有害元素 |
2.2 矿物元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
2.2.1 前处理方法 |
2.2.2 元素测定仪器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区自然概况 |
3.3 本试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啤酒花中的矿质元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
1 样品采集 |
2 仪器与试剂 |
2.1 仪器 |
2.2 试剂和标准溶液 |
2.3 样品 |
3 样品处理 |
4 仪器工作条件 |
5 结果与讨论 |
5.1 元素测定质量数和波长的选择 |
5.2 标准曲线的测定 |
5.3 检出限: |
5.4 标准物质测定 |
5.5 精密度及回收率 |
5.6 啤酒花中不同部位元素含量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产地啤酒花与土壤中矿物元素分析 |
1 样品处理与测定 |
2 啤酒花种植土中矿物元素 |
3 不同地域啤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 |
4 不同来源啤酒花中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
5 不同品种的啤酒花的主成分分析 |
6 不同产地来源品种啤酒花中矿物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
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质元素在啤酒花中的分布特点 |
1 药品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啤酒花年生长周期内矿物元素变化 |
3.3.1 铅 |
3.3.2 铝 |
3.3.3 砷 |
3.3.4 镉 |
3.3.5 钡 |
3.3.6 镍 |
3.3.7 锰 |
3.3.8 铜 |
3.3.9 锶 |
3.3.10 钴 |
3.3.11 铬 |
3.3.12 锌 |
3.3.13 锂 |
3.3.14 钒 |
3.3.15 铁 |
3.3.16 镓 |
3.3.17 铷 |
3.3.18 常量元素 |
4. 啤酒花中矿物元素富集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性相关分析啤酒花中矿质元素与活性成分的相关性 |
1 药品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酒花Α-酸和Β-酸含量的测定 |
2.1.1 色谱条件 |
2.1.2 色谱条件 |
2.2 酒花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1 总黄酮的测定 |
2.2.2 总多酚的测定 |
2.3 酒花矿物元素的测定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酒花中苦味酸含量和多酚黄酮含量 |
3.2 酒花活性成分指标与酒花矿质元素含量典型性相关分析 |
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啤酒花花叶分离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D]. 燕银芳. 兰州大学, 2021
- [2]引进啤酒花种质资源评价及苦味酸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D]. 杨轲.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转录组与小RNA测序的库尔勒香梨病毒检测[D]. 杨洁萍.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桃及其野生近缘种中病毒组研究[D]. 周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利用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枣树及百合病毒[D]. 闫晨鸽.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6]利用工程大肠杆菌全生物合成蛇麻酮[D]. 张楠.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啤酒花的生产现状及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J]. 杨静. 农业机械, 2016(11)
- [8]啤酒花清选机清选原理与试验[J]. 杨静,张得俭,寇明杰.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03)
- [9]小RNA深度测序在几种木本植物病毒鉴定中的应用[D]. 苏秀. 浙江大学, 2015(08)
- [10]矿质元素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分布特征研究[D]. 王瑶. 新疆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