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叶覆盆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余京华,朱德平,向胜华,刘静,王前涛,王燕萍[1](2021)在《掌叶覆盆子在宜昌市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宜昌市成功引种掌叶覆盆子的经验,分析了产业的发展前景,总结了高标准建园、修剪绑缚、平衡施肥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合理利用资源、药用制品为主、注重产品品质等对策建议,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郭芙蓉[2](2020)在《悬钩子属(Rubus)植物ITS序列多态性分析及优良株系选育》文中指出悬钩子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本文对不同地域的悬钩子属植物进行收集,并对其植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悬钩子属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另外,针对我国特有的药食同源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开展了优良株系的初步选育。1.收集了来自国内外的悬钩子种质资源359份,定植于安徽农业大学大杨店试验基地。并对不同种的悬钩子属植物的植物学特征详细记载。2.以13种悬钩子属植物为材料,用PCR技术从叶片DNA中扩增出ITS序列,测序后对ITS序列进行分析。序列比对分析表明,ITS序列总长在462~464 bp之间;其中5.8S序列长度均为164 bp,序列长度十分保守,只有一个变异位点,CG含量有54.27%和54.88%两种;ITS2的序列长度为254或255 bp,GC含量在53.73%~55.12%之间,其中变异位点13个,信息位点27个,单个核苷酸位点14个。基于ITS2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收集的种质资源可以分为四簇,其中掌叶覆盆子种质A9、A29和甜叶覆盆子GH14之间遗传距离小,聚在Ⅰ簇,山莓种质HH2、W5和JF9分在Ⅱ簇,进口红树莓、黄树莓以及黑树莓分在Ⅲ簇为欧洲木莓,插田泡种质TW1、GA1、S和GB3分在Ⅳ簇。用13种悬钩子属植物及外缘标准的ITS2序列进行物种鉴定。3.掌叶覆盆子优良株系选育。在皖南山区收集覆盆子种质资源160份,初步筛选出性状优良的株系9份。针对部分具备市场推广的品系,利用HPLC方法检测了未成熟果的四种特征化合物,分别包括芦丁(Rutin)、椴树苷(Tilir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 3-D-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初步确定墨梅12号和墨梅13号株系果实较大,特征成分含量高,是后续推广的优良株系。
游晓庆,刘虎,于宏,李晓辉,朱恒,王建,黎芳[3](2020)在《掌叶覆盆子优良单株的筛选》文中指出以初步优选的15株掌叶覆盆子为研究对象,对各优株的生长、种子和果实性状等进行分析,选出掌叶覆盆子优良单株。结果表明:地径和树高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花量与地径、树高、分枝数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种子宽度、果宽度和平均单果重在2个或2个以上优株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6号优株的地径、树高、种子长度、果长度、果宽度和平均单果重均为最大,分别为19.99 mm、271 cm、1.94 mm、14.76 mm、12.29 mm、1.25 g。且座果率也为最高,63.00%。因此6号优株可作为优良单株,6号掌叶覆盆子单株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毛娟玲[4](2020)在《掌叶覆盆子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物质筛选》文中认为目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数量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平均寿命的增长大幅增加,寻找控制缓解AD的有效药物迫在眉睫。文献研究表明,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二氯甲烷部位对自然衰老型大鼠和肾阳虚型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掌叶覆盆子二氯甲烷部位浸膏进行分离及单体的活性研究,以期寻找其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物质基础,并验证这些化合物是否具有药效,为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开发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传统及现代色谱技术对掌叶覆盆子进行提取纯化:以80%乙醇为溶剂,高压蒸汽回流提取,浓缩后依次用溶剂萃取,其中二氯甲烷部位浸膏经二次萃取。采用传统及现代色谱技术,通过硅胶柱、ODS柱、凝胶柱、制备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核磁共振、质谱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2.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初步筛选:通过文献与PDB数据库寻找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受体蛋白,共找出具有明确配体并且是进入临床Ⅰ期的抗AD药物作用的靶蛋白22个。将靶蛋白与化合物结构式分别导入Discovery Studio4.0处理,处理好的靶蛋白与7个首分化合物依次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对接能Lib Dock Score大于等于0,同时将可与5个及5个以上靶蛋白作用的化合物认作为潜在的活性化合物。3.采用AD体外细胞模型研究预测出的化合物抗AD的活性:用H2O2诱导PC12细胞,建立H2O2细胞损伤模型。将分子对接法预测出的活性化合物,利用MTT细胞毒性实验筛选出药物对细胞无细胞毒性的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选择高中低三个浓度进行造模给药,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CCK-8溶剂检测细胞活力。结果:1.最终鉴定出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分别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4-己烷-1-二十五烯(3),十七烷酸乙酯(4),1H-吲哚-3-甲醛(5),aurantiamide acetate(6),对羟基苯甲醛(7),反式对羟基桂皮醛(8),大黄素(9),甘草素(10),异甘草素(11),β一谷甾醇棕榈油酸酯(12),棕榈酸(13),鞣花酸(14)。其中化合物3~5是首次从该科植物中获得,化合物6、9~11是首次从掌叶覆盆子中获得。2.结果表明这7个化合物均为潜在活性化合物,且在五种不同类型靶蛋白中无明显偏向。3.结果发现各化合物安全浓度为:十七烷酸乙酯浓度在20~100μmol/L,1H-吲哚-3-甲醛浓度在40~80μmol/L,aurantiamide acetate浓度在20~100μmol/L,大黄素浓度在40~100μmol/L,甘草素浓度在10~80μmol/L,异甘草素浓度在40~100μmol/L时。选择十七烷酸乙酯、1H-吲哚-3-甲醛、aurantiamide acetate、大黄素、异甘草素均用40μmol/L、80μmol/L、100μmol/L三种给药浓度,甘草素用20μmol/L、40μmol/L、80μmol/L三种给药浓度造模给药后,发现这六个化合物均具有抑制H2O2损伤细胞的能力。说明它们均有抗AD活性。结论:本课题从掌叶覆盆子抗AD活性部位二氯甲烷部位进行成分分离,从中首次发现4-己烷-1-二十五烯、十七烷酸乙酯、1H-吲哚-3-甲醛、aurantiamide acetate、大黄素、甘草素、异甘草素共7个化合物。利用分子对接法对它们进行抗AD活性预测,发现它们均具有抗AD活性。故利用H2O2构造PC12细胞损伤模型来对其中6个纯度达98%以上的化合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十七烷酸乙酯、1H-吲哚-3-甲醛、aurantiamide acetate、大黄素、甘草素、异甘草素均具有抗AD活性。
杨静远,杨晓杰,郭芙蓉,王隆基,谷春阳,汪琪,王云生[5](2020)在《掌叶覆盆子离体培养适宜外植体的筛选及脱分化条件研究》文中认为以安徽地区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为试验材料,MS培养基为基本的培养基,研究了在不同外植体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平下对其愈伤形成率的影响和不同因素的抗氧化试验对其污染率与褐化率的影响,筛选出能稳定形成健康的愈伤组织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合掌叶覆盆子愈伤组织形成的外植体为腋芽;最佳外植体的表面灭菌条件为75%乙醇溶液处理30 s和0.1%Hg Cl2溶液处理8 min;最优掌叶覆盆子愈伤形成的培养基为MS+5.0 g·L-1 PVP+0.5 mg·L-1 6-BA+0.1 mg·L-1 NAA+0.5 mg·L-1 GA3+25 g·L-1蔗糖+6.0 g·L-1琼脂;最适合暗培养时间为7 d;最适合的抗氧化剂为PVP。在上述条件下,掌叶覆盆子的愈伤组织形成率为96.67%,且能基本抑制外植体的褐化现象。该研究结果为掌叶覆盆子的种苗快繁及后期开展覆盆子次生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胡高波,金湛,姜莉苑[6](2019)在《衢州市山区掌叶覆盆子种植技术与采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掌叶覆盆子是传统的中药材,同时也是高营养价值的"黄金水果",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建立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掌叶覆盆子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归纳总结出其种植技术以及采收工艺,为推动衢州市覆盆子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提高参考和依据。
游晓庆,陈慧,李晓辉,于宏,朱恒,黎芳,刘俊[7](2019)在《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研究》文中指出以福建霞浦、浙江武义、浙江浦江、安徽泾县、安徽旌德、湖南浏阳、江西德兴和江西玉山8个种源掌叶覆盆子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源种子和果实的6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对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种源种子发芽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表型性状均在2个或2个以上种源间存在显着差异,6个表型性状相互间均呈显着正相关或极显着正相关,6个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年降雨量、年均温和无霜期的相关性均不显着,但与年均日照时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种子发芽率最高为江西玉山49.00%,最低为福建霞浦2.00%,且均与其他种源地发芽率差异显着。
罗汉[8](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张恬恬[9](2017)在《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掌叶覆盆子作为一种药食同源品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极具研究开发前景。掌叶覆盆子中有效成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晰。对掌叶覆盆子的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以促进覆盆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论文通过现代色谱及波谱技术分离和鉴定掌叶覆盆子的有效成分,阐明了掌叶覆盆子中主要活性物质,包括挥发性成分、活性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多糖等;探讨了一种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机制;阐明了一种三萜类化合物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探索了覆盆子多糖的提取纯化、理化性质、结构分析以及活性评价。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掌叶覆盆子药食两用的物质基础,并且可以对其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的指导。(1)通过水蒸气蒸馏法、索氏乙醇提取法和索氏乙醚提取法分别提取覆盆子果实中挥发性成分,提取率依次为0.15%、2.12%和1.98%。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鉴定其中的挥发性成分,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从覆盆子果实中共分离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括8类化合物:9种饱和烃类、10种不饱和烃类、9种醇类、2种羰基类化合物、11种酯类、7种有机酸类、8种氧化物类及两种其它类化合物。用水蒸气蒸馏法、索氏乙醇提取法和索氏乙醚提取法提取得到的覆盆子挥发油分别分离鉴定出54、47和41种化合物。索氏乙醚提取法得到的覆盆子挥发油含有较多的饱和烃类化合物与酯类化合物。在三种挥发油中,通过索氏乙醚提取法提取得到的覆盆子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溶血抑制效果,显着高于阳性对照肝素钠在相同浓度下的溶血抑制率,这可能与其含有更多的酯类化合物相关;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覆盆子挥发油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增殖的效果最好,这可能与其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关。(2)提取分离得到覆盆子四大类活性物质(多糖、黄酮、皂苷和生物碱)并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抗补体以及抗肿瘤活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覆盆子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卓越的抗补体活性,同时还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说明黄酮富集了本植物有效活性成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得到覆盆子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时间为2.5h,乙醇浓度为30%,液固比为20:1。在此条件下,覆盆子总黄酮平均提取率为3.2%,与理论相符。通过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从覆盆子黄酮中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主要化合物,鉴定为椴树苷。通过MTT实验,探讨了椴树苷对A549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椴树苷对人肺癌细胞A549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经Annexin V-FITC/PI双染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椴树苷是通过诱导A549细胞的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的方法,减压浓缩得到覆盆子95%乙醇粗提取物,有机溶剂分级萃取得到四个极性部位: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覆盆子乙酸乙酯萃取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卓越的抗炎活性,还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说明覆盆子95%乙醇粗提取物经过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分级萃取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利用柱色谱层析法和高效液相分析等分离纯化手段对覆盆子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离纯化,共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对映-16α,17-二羟基-贝壳杉-19-羧酸、委陵菜酸、齐墩果酸、槲皮苷、金丝桃苷、椴树苷、β-胡萝卜苷、紫云英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其中化合物对映-16α,17-二羟基-贝壳杉-19-羧酸和委陵菜酸为首次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4)覆盆子中提取得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苷、金丝桃苷、椴树苷和紫云英苷)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NO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其中,椴树苷具有极好的抗炎活性,当浓度为100μg/m L时,其NO释放抑制率为30.4%,接近于50μg/m L地塞米松(DXM)的抗炎效果。研究表明椴树苷可能是通过巨噬细胞内MAPKs/NF-κB信号转导通路,抑制TNF-α、iNOS、IL-6 mRNA等相关基因转录从而进一步抑制NO及相关炎症因子的产生,最终起到抗炎作用。(5)通过MTT实验,探讨了从覆盆子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和1种正常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尤为显着,并表现出较强的细胞选择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委陵菜酸抑制MCF-7细胞增殖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G0/G1期阻滞来实现的。委陵菜酸能够促使MCF-7细胞内ROS的产生,过量的ROS会攻击线粒体,使MCF-7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下降而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同时,委陵菜酸能够激活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导致细胞凋亡。另一方面,ROS水平过高能够触发NF-κB途径和MAPKs途径,其中,委陵菜酸能够下调细胞内p-p65和p-ERK的蛋白表达,进而调控下游的信号分子转导和相关的基因转录,如CDK4和Cyclin D1等,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和G0/G1期阻滞的发生,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6)通过水提醇沉法并经过脱色、脱蛋白处理得到覆盆子果实粗多糖F-Ps和覆盆子叶粗多糖L-Ps,对这两种多糖进行活性(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覆盆子叶粗多糖的活性优于覆盆子果实粗多糖,因此对覆盆子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8℃,时间为3 h,液固比为30:1。在此条件下,覆盆子叶粗多糖平均提取率为9.57%,与理论相符。对提取得到的覆盆子果实粗多糖和覆盆子叶粗多糖进行理化性质比较分析以及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对得到的覆盆子果实纯化多糖F-Ps-3和叶纯化多糖L-Ps-1进行分子量测定及单糖组成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覆盆子果实粗多糖洗脱曲线的主峰为0.3 M NaCl洗脱得到的峰F-Ps-3,其相对分子量为81 kDa;而叶粗多糖洗脱曲线的主峰为蒸馏水洗脱得到的峰L-Ps-1,其相对分子量为17 kDa。覆盆子果实纯化多糖F-Ps-3的各单糖摩尔比为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D-葡萄糖∶D-半乳糖=4.21∶14.72∶1.63∶1∶3.22,其中L-阿拉伯糖构成了主链的核心区域;覆盆子叶纯化多糖L-Ps-1各单糖的摩尔比为L-鼠李糖∶L-阿拉伯糖∶D-木糖∶D-葡萄糖∶D-半乳糖=2.47∶4.75∶4.12∶1∶2.48,其中L-阿拉伯糖和D-木糖构成了主链的核心区域。
闫翠香,丁新泉,邵小明[10](2016)在《德兴覆盆子果实发育规律及解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德兴覆盆子即掌叶覆盆子为试材,分别于坐果后5、10、15、20、25、30、35、40、45d采样,系统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和果实解剖构造,为当前林区发展德兴覆盆子产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德兴覆盆子自花谢到果实成熟约需50d,果实生长发育呈双"S"曲线,4月2—12日为第1个生长高峰,4月12—27日为缓慢生长期,4月27日至5月7日为第2个生长高峰;果实迅速生长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生产上应及时采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果实充分膨大,有利于提高产量,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采收果实,协调好营养竞争关系,确保丰产丰收;解剖结构显示种子在果实的缓慢生长期逐渐发育形成,是种子的发育关键时期,用做采种的德兴覆盆子应重视此时的营养调节;小核果实生长发育在解剖结构上表现为果实外果皮、中果皮及内果皮3个部分细胞的分裂与膨大;内果皮强烈木质化,致使种壳坚硬,增加种子萌发难度。
二、掌叶覆盆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叶覆盆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掌叶覆盆子在宜昌市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前景 |
1.1 气候环境适宜 |
1.2 市场前景较好 |
1.3 栽培管理简单 |
1.4 比较效益高 |
2 关键技术 |
2.1 高标准建园 |
2.2 修剪绑缚 |
2.3 平衡施肥 |
2.4 适时采收加工 |
2.5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
3 对策建议 |
3.1 合理利用资源 |
3.2 药用制品为主 |
3.3 注重产品品质 |
4 结语 |
(2)悬钩子属(Rubus)植物ITS序列多态性分析及优良株系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悬钩子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 |
1.2.2 悬钩子属植物ITS分析 |
1.2.3 掌叶覆盆子果实品质检测 |
1.2.4 掌叶覆盆子特征化合物检测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悬钩子属植物的资源收集 |
2.1.2 悬钩子属植物ITS分析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主要试剂和药品 |
2.2.3 主要试剂的配方 |
2.3 实验方法 |
2.3.1 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定植 |
2.3.2 悬钩子属植物DNA的提取 |
2.3.3 悬钩子属植物ITS序列的扩增 |
2.3.4 悬钩子属植物ITS序列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2.3.5 悬钩子属植物ITS序列的分析 |
2.3.6 掌叶覆盆子的优株选育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悬钩子属资源收集及性状观察 |
3.1.1 悬钩子属植物资源收集情况 |
3.1.2 悬钩子属植物的性状观察 |
3.2 悬钩子属植物ITS序列多态性分析 |
3.2.1 悬钩子属植物基因组DNA的ITS扩增 |
3.2.2 悬钩子属植物ITS序列的分析 |
3.2.3 悬钩子属植物5.8S序列分析 |
3.2.4 悬钩子属植物ITS2序列的比对 |
3.2.5 悬钩子属植物ITS2碱基的分析 |
3.2.6 悬钩子属植物ITS2序列遗传距离分析 |
3.2.7 悬钩子属植物ITS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 掌叶覆盆子优株的选育 |
3.3.1 掌叶覆盆子果实的质量检测 |
3.3.2 掌叶覆盆子未成熟果HPLC检测 |
4. 讨论 |
4.1 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鉴定悬钩子属植物的可行性 |
4.2 植物鉴别中ITS序列的应用 |
4.3 掌叶覆盆子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3种悬钩子属ITS2序列 |
作者简介 |
(3)掌叶覆盆子优良单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地径、树高、分枝数和花量的测定 |
1.2.2 种子和果实长、宽的测定 |
1.2.3 种子千粒重和果实单果重的测定 |
1.2.4 座果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优选单株生长情况分析 |
2.2 各优选单株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各优选单株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分析 |
2.4 各优选单株掌叶覆盆子座果率的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4)掌叶覆盆子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物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综述 |
第一章 掌叶覆盆子二氯甲烷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材来源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提取 |
2.2 分离纯化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分子对接的掌叶覆盆子中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物质筛选 |
1 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小分子化合物的前处理 |
1.3 阿尔兹海默症靶蛋白收集与前处理 |
1.4 分子对接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首分化合物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耗材与试剂 |
1.3 仪器 |
1.4 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的培养 |
2.2 MTT细胞毒性研究 |
2.3 单体成分的细胞保护作用实验 |
3 实验结果 |
3.1 安全浓度的选择 |
3.2 对H_2O_2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 |
4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掌叶覆盆子离体培养适宜外植体的筛选及脱分化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1.2.2 暗培养时间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
1.2.3 不同表面灭菌时间与抗褐化措施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1.2.4不同生长调节剂比值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1.2.5 芽再分化条件的初步比较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2.2 暗培养时间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
2.3 不同表面灭菌剂组合与不同抗褐化措施对愈伤组织形成率的影响 |
2.4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及比值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6)衢州市山区掌叶覆盆子种植技术与采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掌叶覆盆子的生物学特性 |
2 掌叶覆盆子的栽培管理技术 |
2.1 种植地的选择 |
2.2 苗木繁殖 |
2.3 整地种植 |
2.4 田间管理 |
2.5 病虫害防治 |
3 掌叶覆盆子的采收 |
4 小结 |
(7)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种子和果实长、宽的测定 |
1.2.2 种子千粒重和果实单果重的测定 |
1.2.3 发芽率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分析 |
2.2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各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 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发芽率的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8)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
1 地形地貌 |
2 气候特征 |
3 土壤类型 |
4 水文条件 |
5 植被概况 |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
1.1 踏查阶段 |
1.2 调查阶段 |
2 调查方法 |
2.1 文献调查 |
2.2 线路调查 |
2.3 样方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
1.2 其他稀有植物 |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
2.3 讨论 |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
结语 |
1 调查结果 |
2 区系研究 |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
(9)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掌叶覆盆子的概况 |
1.2.1 掌叶覆盆子基本情况 |
1.2.2 覆盆子开发利用现状 |
1.2.3 覆盆子的有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
1.2.4 掌叶覆盆子的生理活性 |
1.3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1.3.1 挥发油 |
1.3.2 黄酮类化合物 |
1.3.3 皂苷类化合物 |
1.3.4 多糖类 |
1.3.5 生物碱 |
1.4 细胞凋亡 |
1.5 巨噬细胞与炎症 |
1.6 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研究目标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覆盆子挥发油提取、分离鉴定及活性评价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蒸气蒸馏法(SDE)提取覆盆子挥发油 |
2.3.2 索氏乙醇提取法(SE-ETHANOL)和索氏乙醚提取法(SE-ETHER)提取覆盆子挥发油 |
2.3.3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鉴定覆盆子挥发油成分 |
2.3.4 经典途径抗补体活性 |
2.3.5 抗肿瘤活性 |
2.3.6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方法提取覆盆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
2.4.2 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覆盆子挥发油抗补体活性评价 |
2.4.3 不同方法提取得到的覆盆子挥发油抗肿瘤活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覆盆子乙醇提取四大类物质及其活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四大类物质的提取 |
3.3.2 四大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
3.3.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3.3.4 抗补体活性的测定 |
3.3.5 抗肿瘤活性 |
3.3.6 覆盆子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
3.3.7 覆盆子黄酮中主要化合物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3.3.8 流式细胞仪检测覆盆子黄酮主要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9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覆盆子四大类物质的含量及提取率 |
3.4.2 覆盆子四大类物质的抗氧化评价 |
3.4.3 覆盆子四大类物质抗补体活性评价 |
3.4.4 覆盆子四大类物质抗肿瘤活性评价 |
3.4.5 覆盆子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
3.4.6 覆盆子黄酮中主要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4.7 椴树苷对人肺癌细胞A549凋亡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覆盆子中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覆盆子 95%乙醇粗提物的制备及其有机溶剂的分级萃取 |
4.3.2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3.3 抗炎活性的测定 |
4.3.4 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4.3.5 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覆盆子乙醇粗提取物及4个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
4.4.2 覆盆子乙醇粗提取物及4个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评价 |
4.4.3 覆盆子乙醇粗提取物及4个极性部位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
4.4.4 覆盆子乙酸乙酯部位提取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覆盆子黄酮苷类化合物抗炎机制作用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系及培养 |
5.3.2 MTT法检测覆盆子黄酮苷类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生长的影响 |
5.3.3 GRIESS法检测覆盆子黄酮苷类化合物对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5.3.4 RT-PCR法检测椴树苷对巨噬细胞MRNA表达的影响 |
5.3.5 WESTERN BOLT法检测椴树苷对巨噬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6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覆盆子黄酮苷类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生长的影响 |
5.4.2 覆盆子黄酮苷类化合物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5.4.3 椴树苷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4 椴树苷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覆盆子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细胞系及培养 |
6.3.2 肿瘤细胞形态观察及生长抑制率的测定 |
6.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6.3.4 流式细胞仪检测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6.3.5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肿瘤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
6.3.6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肿瘤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的影响 |
6.3.7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肿瘤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8 WESTERN BOLT法检测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6.3.9 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覆盆子单体化合物抑制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 |
6.4.2 委陵菜酸对MCF-7 细胞增殖抑制能力的影响及形态学观察 |
6.4.3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MCF-7 细胞凋亡的影响 |
6.4.4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MCF-7 细胞周期的影响 |
6.4.5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MCF-7 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 |
6.4.6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MCF-7 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的影响 |
6.4.7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MCF-7 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8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对MCF-7 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9 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抑制MCF-7 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覆盆子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评价 |
7.1 前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材料与试剂 |
7.2.2 仪器与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提取 |
7.3.2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脱色、脱蛋白以及醇沉 |
7.3.3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7.3.4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抗肿瘤活性的测定 |
7.3.5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抗炎活性的测定 |
7.3.6 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
7.3.7 覆盆子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
7.3.8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成分含量的测定 |
7.3.9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 |
7.3.10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 |
7.3.11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 |
7.3.12 覆盆子果实、叶纯化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7.3.13 覆盆子果实、叶纯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7.3.14 统计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抗氧化比较 |
7.4.2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对巨噬细胞生长的影响 |
7.4.3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的影响 |
7.4.4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7.4.5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7.4.6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
7.4.7 覆盆子叶粗多糖(L-PS)提取工艺的研究与优化 |
7.4.8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
7.4.9 覆盆子果实、叶粗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 |
7.4.10 覆盆子果实纯化多糖F-PS-3 和叶纯化多糖L-PS-1 的分子量测定 |
7.4.11 覆盆子果实纯化多糖F-PS-3 和叶纯化多糖L-PS-1 的单糖组成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德兴覆盆子果实发育规律及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果实发育规律测定 |
1.2.2 果实解剖构造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实生长发育曲线 |
2.2 果实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 |
3 讨论 |
四、掌叶覆盆子的开发利用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掌叶覆盆子在宜昌市的发展前景和关键技术及对策建议[J]. 余京华,朱德平,向胜华,刘静,王前涛,王燕萍. 中国农技推广, 2021(10)
- [2]悬钩子属(Rubus)植物ITS序列多态性分析及优良株系选育[D]. 郭芙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掌叶覆盆子优良单株的筛选[J]. 游晓庆,刘虎,于宏,李晓辉,朱恒,王建,黎芳. 南方林业科学, 2020(03)
- [4]掌叶覆盆子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物质筛选[D]. 毛娟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掌叶覆盆子离体培养适宜外植体的筛选及脱分化条件研究[J]. 杨静远,杨晓杰,郭芙蓉,王隆基,谷春阳,汪琪,王云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 [6]衢州市山区掌叶覆盆子种植技术与采收工艺研究[J]. 胡高波,金湛,姜莉苑. 现代养生, 2019(20)
- [7]不同种源掌叶覆盆子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及发芽率研究[J]. 游晓庆,陈慧,李晓辉,于宏,朱恒,黎芳,刘俊. 南方林业科学, 2019(03)
- [8]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9]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 张恬恬.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德兴覆盆子果实发育规律及解剖研究[J]. 闫翠香,丁新泉,邵小明. 北方园艺,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