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例万枚羊胚胎移植工程在锡盟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么红杰[1](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秦永康,杨民,方依根,蒋锦华,倪国平,叶福明[2](2008)在《国内家畜胚胎移植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统计与分析了19912001年国内胚胎移植状况,其中牛、羊胚胎移植所占的比例较大。在19911995年间,我国年平均超排处理供体牛300500头次,羊200300只;1995年以后,胚胎移植规模有所扩大,超排处理供体牛年平均在400800头次;羊的胚胎移植在1999年以后,出现了波尔山羊、道赛特和特克赛尔绵羊的移植热潮。国内胚胎移植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具备商业化的能力。
石瑞刚[3](2007)在《萨福克绵羊胚胎移植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对绵羊超数排卵及妊娠率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十分稳定。本实验目的是通过对影响萨福克绵羊超排效果以及胚胎移植妊娠效果的因素分析,试图建立一套符合吉林地区绵羊胚胎移植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新西兰和宁波产FSH相比,在试验结果的各项指标中差异不显着(P<0.05),但在价格上差别很大,进口FSH的价格远远超过国产FSH的价格,因此宁波产FSH是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产业化推广中较好的选择药物;重复超排的效果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手术造成的供体卵巢、输卵管粘连是降低重复超排效果的主要原因,激素处理对重复超排效果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吉林地区进行萨福克绵羊超数排卵的最佳季节为9月末-10月中旬;在移植一枚胚胎、相同发育阶段的条件下,移植A级胚胎的妊娠率(51.72%)高于B级胚胎的妊娠率(36.11%),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移植一枚胚胎、相同质量胚胎的条件下,桑椹胚移植的妊娠率(53.57%)高于囊胚移植的妊娠率(51.08%),但它们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相同质量、相同发育阶段的条件下,移植两枚胚胎的妊娠率(57.62%)高于移植一枚胚胎的妊娠率(50.84%),但它们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受体卵巢黄体数(1~3)时的妊娠率分别为57.93%、52.30%和51.85%,但其妊娠率没有显着差异,受体卵巢只有一个黄体时所分泌的孕酮就足以维持胚胎的早期发育,而黄体数太多,可能对受体妊娠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受体羊黄体体积大小对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黄体体积大、中、小对应的妊娠率分别为55.67%、50.31%和60.94%)(P>0.05);供、受体羊的发情同步差在0,±12h,±24的妊娠率分别为62.22%、55.28%、57.39%、37.71%和37.50%,供、受体羊的发情同步差在0,±12h妊娠率显着高于±24的妊娠率,因此供、受体羊的发情同步差0,±12h以内将获得较好的受胎率;合理的饲养管理是受体羊妊娠率的关键,补饲条件下受体产羔率(62.12%)极显着高于不补饲条件下的产羔率(42.53%)。
余建坤[4](2006)在《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物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生物技术来支撑,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规范和引导生物技术的发展,从而找到一个生物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有效结合点,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系统阐述了各类型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研究进展和成效。现代生物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群,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蛋白质)工程等4大工程技术。对农业4大生物工程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以转基因作物类型为重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构建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2.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安全性的要求,建立了其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水平基因转移。评价了GMOs(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水平基因转移的可能途径及其研究方法;(2)非靶标效应。阐述了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对鸟类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重点阐述了对Bt的抗性及治理策略;(4)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阐述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生物群体的自身繁衍与扩散和通过基因渗入向野生种群扩散;(5)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主要是目的基因特别是病毒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位移、重组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6)对哺乳动物的影响。主要是转基因植物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和转基因食品中的过敏原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进行潜在风险总体评估和人体安全专项评估,分析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上述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对具体的生物技术产品,组织针对这六个方面的试验,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即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则不考虑对其进行进一步综合评估和应用推广。同时,结合典型事例,对农业生物技术生态安全性评价各指标进行了分述。 3.构建了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转基因作物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方法,本着简明、实用和可操作性原则,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构建一个能够比较科学的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评价是在农业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农业生物技术
孔雪旺[5](2005)在《南阳黄牛超数排卵、胚胎回收与冷冻保存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30头南阳黄牛为试验对象,研究影响南阳黄牛超排效果的因素,旨在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南阳黄牛超数排卵、胚胎回收操作程序,探讨冷冻保存其胚胎的方法,进而为南阳黄牛胚胎基因库的建立奠定技术基础。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有效超排南阳黄牛供体76头次,头均黄体数12.82个,头均获胚总数7.34枚,其中可用胚数4.28枚。2.用FSH+PG法与CIDR+FSH+PG法对南阳黄牛进行超排处理,两种处理方案的头均黄体数、头均获胚总数、可用胚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3.用加拿大FSH处理时各剂量组(280、300、320mg)之间,头均黄体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300mg组的头均获胚总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均显着高于280和320mg剂量组(P<0.05)。用宁波产FSH处理时各剂量组(280、300、320 IU)之间,头均黄体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320 IU组的头均获胚总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均显着高于280和300IU剂量组(P<0.05)。实验结果显示,加拿大FSH300mg/头用量、宁波产FSH 320IU/头用量对南阳黄牛超排较为适宜。4.进口与国产FSH在对南阳牛超排处理上,进口FSH获胚总数及可用胚数均稍高于国产FSH,但差异不显着(P>0.05)。5.在夏秋(5~10月)和冬春(11~4月)所处理的供体中,头均黄体数、头均获胚总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均差异不显着(P>0.05),但冬春季的头均获胚总数(8.23)和头均可用胚数(4.71)则稍高于夏秋季(分别为6.57和3.90)。6.重复超排三次的头均黄体数、头均获胚总数和头均可用胚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本实验结果显示,对南阳黄牛供体连续超排处理三次,间隔70~80d,对超排效果无显着影响,各次超排的效果差异不显着。7.育成牛用于超排时,其直检黄体数、回收卵数均少于经产牛,差异显着(P<0.05),但是可用胚的数量接近,并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南阳黄牛育成牛可以作为供体牛进行超排,而且其可用胚的比例较高。8.胚胎冷冻保存后,共解冻检查胚胎12枚,胚胎正常率为91.7%,体外培养继续发育率为83.3%。
张立[6](2005)在《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主要对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针对影响牛羊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冷冻、胚胎移植及性别鉴定与控制等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加快我国牛羊良种化进程和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发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应用CIDR 加氯前列烯醇法比两次氯前列烯醇法对受体牛同期发情效果好,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牛的同期发情处理中,准备的受体牛至少应有3 个月以上的适应期;哺乳期牛同期发情率低,产犊超过3 个月以上才能得到较理想的同期发情效果;受体牛右侧黄体68.64 %,显着高于左侧黄体31.36 % (p<0.01)。2. 胚胎移植的供受体牛羊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供受体牛羊自身的营养水平,饲养管理和营养水平是胚胎移植成功的关键。西门塔尔、利木赞、海福特、安格斯肉牛的超排效果好于夏洛来牛;育成牛平均可用胚数和胚胎可用率比成年牛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发情周期第11、12 d 起针超排效果较好,第9、10 d 效果最好,可用胚比例高;超排后输精14 次胚胎可用率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用国产FSH 超排荷斯坦育成牛最佳总剂量,1415 月龄为8.0 mg,1617 月龄为8.8 mg,1819 月龄为10.4 mg。3. 本研究采用两次重复超排间隔时间39 d 超排方案,既大大缩短重复超排间隔时间,又达到理想重复超排效果。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超排间隔27d,平均可用胚数为6.22±2.45枚和4.25±3.25枚,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发情利用率为91.42 %和75.00 %,两者之间差异极显着(p<0.01);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超排间隔39 d,平均可用胚数为5.44±2.78 枚和5.17±2.65 枚,介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发情利用率为95.03%和91.57%,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第一次和第二次重复超排间隔为47 d 或67 d,平均可用胚数和发情利用率两者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内蒙古典型放牧条件下,海福特肉牛最佳超数排卵时间为56 月份;安格斯肉牛最佳超数排卵时间为89 月份。用加拿大进口与中科院国产FSH 对青年荷斯坦母牛进行超排,进口药超排平均可用胚数为4.60±3.52 枚,国产药平均为5.34±2.68 枚,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 在牛胚胎移植中,鲜胚移植显着高于冻胚移植妊娠率(p<0.05),分别为61.74 %和45.32 %;一步法冷冻的胚胎与常规法冷冻的胚胎,解冻移植后妊娠率差异不显着(p>0.05);6 d 的囊胚移植于6 d 的受体,妊娠率高达90.91%,显着高于6 d 的桑椹胚和7 d 的囊胚妊娠率(p<0.05),与7 d 的桑椹胚妊娠率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我国不同地区最佳胚胎移植季节不同,北方地区以夏、秋季节为好,夏季最佳;华中地区以春、秋季节为好,秋季最佳;南方地区以春、冬季节为好,冬季最佳。5. 对不同地区绵羊超排处理,东北地区以1012 月初效果较好,西北地区最佳超
杨国义[7](2004)在《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牛胚胎工程在实践中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并取得较大进展。作者就牛胚胎工程的有关胚胎移植 ,体外受精 ,性别控制 ,克隆与转基因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
杨炜峰[8](2003)在《牛、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羊胚胎移植技术中,供受体同期化程度不理想、超排效果不稳定以及相关指标不系统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奶牛胚胎移植试验站为依托,与7家养殖公司协作进行,结果如下: 1.在荷斯坦奶牛应用“PG+P4+FSH”的超排方案中,①不同去栓时间(分别在第7次和第8次注射FSH时去栓)卵巢平均黄体数(5.5±0.5个和6.0±1.3个)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采胚数(4.0±0.0枚和7.5±3.3枚)差异不显着(P>0.05);平均可用胚数(3.0±0.0枚和2.8±0.9枚)差异不显着(P>0.05)。②FSH(Folltropin-V,澳大利亚产)的剂量分别为400mg与440mg时,平均冲胚数分别为4.0±0.0枚和7.3±1.9枚,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 2.在波尔山羊应用“PG+P4+FSH”的超排方案中,①方案1与方案2(方案1比方案2去栓时间晚6 h)相比,两组平均黄体数(33.3±2.2个和23.5±1.6个)差异显着(P<0.05);但平均冲胚数(22.4±2.3枚和20.4±2.0枚)和平均可用胚数(20.9±2.0枚和18.8±2.1枚)差异不显着(P>0.05)。②中科院动物所产FSH和澳大利亚产FSH(Folltropin-V)对波尔山羊超排的效果差异不显着(P>0.05);中科院产FSH(9mg与11mg),澳大利亚产Folltropin-V(360mg与440mg),不同剂量间的超排效果差异均不显着(P>0.05)。③在陕西,8~11月份对波尔山羊进行超排(平均冲胚数分别为22.4±2.3枚、17.8±2.2枚和19.3±5.5枚;平均可用胚数分别为20.9±2.1枚、16.0±2.0枚和14.6±5.3枚),其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 3.以波尔山羊为供体、关中奶山羊为受体,当受体比供体提前12h,6h或同时去栓时的同期率无显着差异(73.8%、80.7%和73.1%,P>0.05)。 4.受体羊(关中奶山羊)黄体体积的大小对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黄体体积大、中、小对应的妊娠率分别为69.6%、56.0%和71.4%,P>0.05)。 5.移植三胚、双胚与单胚的受体羊(关中奶山羊)间妊娠率差异不显着(78.8%、61.9%和61.8%,P>0.05)。移双胚产双羔的百分率为32.4%(55/170)。 6.供体羊黄体为“白黄体”和正常黄体时,两者超排卵巢反应差异不显着(平均黄体数分别为16.2±1.1个和20.1±1.1个,P>0.05);平均冲胚数(4.3±2.4枚和17.1±1.3枚)和平均可用胚数(4.3±2.4枚和15.0±1.3枚)差异极显着(P<0.01);每只供体获羔羊数差异显着(1.7±0.9只和5.2±0.6只,P<0.05)。“白黄体”组与正常黄体组胚胎移植妊娠率分别为为66.7%(8/12)和57.5%(207/360),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
何涛[9](2001)在《世界首例“万枚优质种羊胚胎移植工程”在内蒙古草原启动》文中研究表明
周军,叶振亚[10](2001)在《首例万枚羊胚胎移植工程在锡盟启动》文中研究表明 1.2万枚澳大利亚多赛特与陶赛克绵羊的胚胎(受精卵),跨越太平洋,在内蒙古锡盟乌拉盖草原的万余只母羊的子宫内“安家落户”。至此,全世界首例万枚优
二、首例万枚羊胚胎移植工程在锡盟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例万枚羊胚胎移植工程在锡盟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萨福克绵羊胚胎移植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家畜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 国外动物胚胎移植技术简史与现状 |
1.2 国内动物胚胎移植技术发展简史与现状 |
第二节 动物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
2.1 超数排卵 |
2.2 同期发情 |
2.3 胚胎采集 |
2.4 影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因素 |
2.5 胚胎移植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
2.6 结束语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
1.2.2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
1.2.3 调节经济、科技与资源、环境良性关系的需要 |
1.2.4 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需要 |
1.3 研究概况 |
1.3.1 “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前沿 |
1.3.2 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
1.3.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类型和研究进展 |
2.1 基因工程 |
2.1.1 转基因植物 |
2.1.1.1 转基因水稻 |
2.1.1.2 转基因小麦 |
2.1.1.3 转基因玉米 |
2.1.1.4 转基因大豆 |
2.1.1.5 转基因棉花 |
2.1.1.6 转基因烟草 |
2.1.1.7 转基因马铃薯 |
2.1.1.8 转基因油菜 |
2.1.1.9 转基因蔬菜 |
2.1.1.10 转基因果树 |
2.1.1.11 转基因花卉 |
2.1.1.12 转基因牧草 |
2.1.2 转基因动物 |
2.1.2.1 转基因鼠 |
2.1.2.2 转基因兔、猪和羊 |
2.1.2.3 转基因牛 |
2.1.2.4 转基因鸡 |
2.1.2.5 转基因鱼 |
2.2 细胞工程 |
2.2.1 植物细胞工程 |
2.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应用 |
2.2.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
2.2.2 动物细胞工程 |
2.2.2.1 动物细胞培养 |
2.2.2.2 试管动物 |
2.2.2.3 胚胎移植 |
2.2.2.4 克隆 |
2.3 微生物工程 |
2.3.1 微生物农药 |
2.3.1.1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其应用现状 |
2.3.1.2 微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
2.3.2 微生物肥料 |
2.3.2.1 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的现状 |
2.3.2.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
2.3.2.3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
2.3.3 饲料微生物 |
2.3.3.1 具有生产重要性的饲料微生物 |
2.3.3.2 微生物饲料的生产与发展 |
2.3.4 环境微生物 |
2.3.4.1 “三废”的生物处理 |
2.3.4.2 生物修复 |
2.3.4.3 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开发研究 |
2.3.4.4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
2.4 酶(蛋白质)工程 |
2.4.1 酶工程与农产品加工 |
2.4.1.1 制糖工业 |
2.4.1.2 啤酒发酵 |
2.4.1.3 蛋白制品加工 |
2.4.1.4 果蔬加工 |
2.4.1.5 稻米深加工 |
2.4.1.6 乳品工业 |
2.4.1.7 食品保藏 |
2.4.2 酶工程与饲料加工 |
2.4.2.1 饲料用酶的主要种类及作用特点 |
2.4.2.2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
2.4.3 分子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
2.4.3.1 酶的基因克隆和异源表达 |
2.4.3.2 酶分子的定向改造和进化 |
2.4.3.3 融合蛋白与融合酶 |
2.4.3.4 酶的人工模拟 |
2.4.3.5 端粒酶 |
2.4.4 蛋白质工程 |
第三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
3.1 水平基因转移 |
3.1.1 自然转化介导的植物向微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1.1 裸露的重组DNA的存活期 |
3.1.1.2 自然条件下的感受态 |
3.1.1.3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稳定性 |
3.1.1.4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表达 |
3.1.1.5 细菌转化子的筛选 |
3.1.2 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2.1 DNA序列比对 |
3.1.2.2 从试验样品中筛选转化子 |
3.1.2.3 水平基因转移直接的试验证据——模式系统 |
3.1.3 植物向其它相关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4 其它条件下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4.1 昆虫肠道 |
3.1.4.2 哺乳动物肠道 |
3.2 非靶标效应 |
3.2.1 概述 |
3.2.2 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3.2.2.1 粉媒生物 |
3.2.2.2 观赏或经济昆虫 |
3.2.3 转基因植物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 |
3.2.3.1 对天敌的影响 |
3.2.3.2 表达Bt毒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
3.2.3.3 表达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
3.2.3.4 表达凝集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
3.2.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2.4.1 Bt毒素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
3.2.4.2 植物性状的未预期变化 |
3.2.4.3 对土壤中降解有关生物的影响 |
3.2.4.4 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2.5 转基因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
3.2.6 转基因植物对鸟类的影响 |
3.2.7 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3 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 |
3.3.1 生物入侵概述 |
3.3.2 花粉扩散与基因流 |
3.3.2.1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扩散距离 |
3.3.2.2 杂交后代的形成 |
3.3.3 存活能力 |
3.3.3.1 转基因油菜的存活能力 |
3.3.3.2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存活能力 |
3.4 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 |
3.4.1 抗性的产生 |
3.4.2 昆虫对Bt的抗性 |
3.4.2.1 转基因植物种植后对Bt抗性产生的风险 |
3.4.2.2 对Bt毒素和Bt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
3.4.2.3 昆虫对表达Bt基因植物的抗性 |
3.4.2.4 对其它生物中Bt毒素的抗性 |
3.4.2.5 昆虫对Bt抗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食物链因素 |
3.4.2.6 对Bt抗性的治理策略 |
3.4.3 对其它转基因植物的抗性 |
3.5 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 |
3.5.1 目的基因在目标植物中的稳定性 |
3.5.2 转基因植物中病毒的重组 |
3.5.2.1 病毒与目的基因重组的风险 |
3.5.2.2 病毒/目的基因交换外壳蛋白 |
3.5.2.3 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的重组 |
3.6 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
3.6.1 概论 |
3.6.2 直接影响 |
3.6.2.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3.6.2.2 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
3.6.2.3 植物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 |
3.6.2.4 转基因植物目的基因在肠道中的代谢 |
3.6.2.5 哺乳动物肠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移 |
3.6.3 间接影响 |
3.6.3.1 劳动保护 |
3.6.3.2 过敏原 |
第四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4.1 国内外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评述 |
4.2 评价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
4.2.1 评价内容 |
4.2.2 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 |
4.2.2.1 整体性原则 |
4.2.2.2 可操作性原则 |
4.2.2.3 针对性原则 |
4.2.2.4 动态性原则 |
4.2.2.5 简明性原则 |
4.2.3 评价方法 |
4.2.3.1 离差法 |
4.2.3.2 系统分析法 |
4.2.3.3 简明综合法 |
4.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1 评价对象及系统范围 |
4.3.2 指标准则层 |
4.3.2.1 生态准则层 |
4.3.2.2 经济准则层 |
4.3.2.3 社会准则层 |
4.3.3 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
4.3.3.1 指标的构建 |
4.3.3.2 指标的分析 |
4.3.4 指标的计算方法 |
4.3.4.1 简明综合法 |
4.3.4.2 层次分析法 |
第五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及对策 |
5.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
5.1.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 |
5.1.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原则 |
5.1.3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
5.1.4 案例评析——以转基因棉花为例 |
5.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政策研究现状及问题 |
5.2.1 生物安全管理政策 |
5.2.2 食品安全管理政策 |
5.2.3 投资管理政策 |
5.2.4 对外贸易政策 |
5.3 对策和措施 |
5.3.1 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
5.3.2 明确发展方向 |
5.3.2.1 要大力优先发展的领域和类型 |
5.3.2.2 要注意规避某些问题的类型 |
5.3.2.3 必须限制发展的类型 |
5.3.3 建立技术层面与政治层面协同的管理体制 |
5.3.4 在重视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加强风险评测和监督约束 |
5.3.5 促进纵深发展 |
5.3.5.1 与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 |
5.3.5.2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 |
5.3.5.3 促进海峡两岸的农业生物技术合作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南阳黄牛超数排卵、胚胎回收与冷冻保存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国际牛胚胎移植的状况 |
2.2 国际绵羊与山羊胚胎移植状况 |
2.3 国际其它种类家畜和动物胚胎移植状况 |
2.4 国内胚胎移植的状况 |
3. 胚胎移植的主要技术环节 |
3.1 同期发情 |
3.2 卵泡发育与排卵 |
3.3 超数排卵的原理和方法 |
3.4 影响超数排卵的因素 |
4. 保种与胚胎移植 |
4.1 保种的定义 |
4.2 保种的意义 |
4.3 保种工作常用的方法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南阳牛供体的超排效果 |
3.2 超排方案1、2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 |
3.3 激素的不同剂量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 |
3.4 国产与进口FSH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 |
3.5 季节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 |
3.6 重复超排对供体超排效果的影响 |
3.7 经产牛与育成牛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3.8 胚胎解冻检查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部分 |
第一章 胚胎工程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 国外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简史 |
1.2 我国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发展简史 |
第二章 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同期发情 |
2.1.1 卵泡的发育和分布 |
2.1.2 卵巢卵泡的生长波 |
2.1.3 黄体的形成与发育 |
2.1.4 黄体的功能 |
2.1.5 黄体退化及溶解机理 |
2.1.6 牛羊同期发情技术 |
2.1.7 同期发情研究 |
2.2 超数排卵 |
2.3 胚胎保存 |
2.3.1 胚胎常规冷冻 |
2.3.2 直接移植冷冻 |
2.3.3 玻璃化冷冻 |
2.4 胚胎移植 |
2.5 胚胎着床的分子机制 |
2.5.1 白细胞介素-1 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2.5.2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2.5.3 肿瘤坏死因子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2.6 胚胎性别鉴定 |
2.6.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
2.6.2 LAMP 法 |
2.7 性别控制 |
2.7.1 X、Y-精子分离技术 |
2.7.2 免疫与性别控制 |
2.8 体外受精技术在动物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中应用 |
2.9 转基因及克隆技术 |
2.10 当前我国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0.1 胚胎来源问题 |
2.10.2 胚胎移植技术人员不足 |
2.10.3 受体饲养管理水平低下 |
试验部分 |
前言 |
第三章 受体牛同期发情的研究与应用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受体牛品种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时间 |
3.1.4 试验药品 |
3.1.5 同期发情方法 |
3.1.6 发情判断标准 |
3.1.7 饲养管理方式 |
3.1.8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两种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的比较 |
3.2.2 牛繁育状况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3 受体牛准备时间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4 管理水平对牛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5 带犊牛同期发情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不同处理方法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3.3.2 受体牛准备时间长短对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3.3.3 受体牛繁殖状况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3.4 饲养管理水平对同期发情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牛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的研究与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体牛品种 |
4.1.2 受体牛品种 |
4.1.3 应用地点 |
4.1.4 试验药品 |
4.1.5 试验仪器及消耗品 |
4.1.6 供体牛超排方法 |
4.1.7 牛胚胎采集方法 |
4.1.8 胚胎级别判定 |
4.1.9 胚胎冷冻 |
4.1.10 胚胎解冻 |
4.1.11 胚胎移植 |
4.1.12 供受体牛饲养管理 |
4.1.13 妊检方式 |
4.1.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品种牛的超数排卵比较 |
4.2.2 供体牛经产与否对超数排卵的影响 |
4.2.3 不同营养水平对牛超排的影响 |
4.2.4 重复超排间隔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2.5 中原地区不同月份超数排卵的比较 |
4.2.6 放牧条件下季节对安格斯和海福特肉牛超排的影响 |
4.2.7 进口FSH 与国产FSH 对荷斯坦母牛超排的比较 |
4.2.8 输精次数对受精率的影响 |
4.2.9 起针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2.10 不同月龄育成HB 母牛超排FSH 最佳剂量的研究 |
4.2.11 不同冷冻保护剂对移植妊娠率的研究 |
4.2.12 鲜胚、冻胚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2.13 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对牛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2.14 胚胎的发育对牛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2.15 环境应激与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关系 |
4.2.16 不同区域的最佳移植季节 |
4.3 讨论 |
4.3.1 不同品种牛超排效果比较 |
4.3.2 供体牛经产与否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3 营养水平对牛超排的影响 |
4.3.4 重复超排间隔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5 放牧条件下季节对不同品种肉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6 输精次数对胚胎利用率的影响 |
4.3.7 起针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4.3.8 不同月龄育成HB 母牛超排FSH 最佳剂量 |
4.3.9 胚胎冷冻保护剂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0 鲜胚、冻胚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1 不同饲养管理水平对牛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2 胚胎的发育对牛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4.3.13 应激、季节对牛胚胎移植的影响 |
4.3.14 本试验研究牛胚胎移植经济效益核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羊胚胎移植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体羊品种 |
5.1.2 受体羊品种 |
5.1.3 应用地点 |
5.1.4 实施时间 |
5.1.5 试验药品 |
5.1.6 试验仪器及消耗品 |
5.1.7 供受体羊发情周期观察 |
5.1.8 供受体羊的同期发情处理 |
5.1.9 超排方法 |
5.1.10 胚胎的采集 |
5.1.11 胚胎鉴定 |
5.1.12 胚胎移植 |
5.1.13 供受体的饲养管理 |
5.1.14 妊检方式 |
5.1.15 数据处理 |
5.2 结果 |
5.2.1 不同区域绵羊最佳超排季节 |
5.2.2 山羊超排的最佳季节 |
5.2.3 绵羊CIDR 放置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4 山羊CIDR 放置时间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5 不同饲养管理模式对绵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6 山羊经产与否及FSH 剂量对超排的影响 |
5.2.7 绵羊经产与否及FSH 剂量对超排的影响 |
5.2.8 绵羊重复超排对超排效果的影响 |
5.2.9 绵羊超排后发情时间与超排效果的关系 |
5.2.10 不同发育期羊胚胎移植对妊娠率的影响 |
5.2.11 营养水平对绵羊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2.12 应激反应对山羊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2.13 鲜胚在体外保存时间长短对绵羊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不同区域季节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2 CIDR 放置时间长短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3 国产FSH 绵山羊超排的最佳剂量筛选 |
5.3.4 重复超排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5 超排后发情时间对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5.3.6 不同发育期羊胚胎移植对妊娠率的影响 |
5.3.7 应激反应对羊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8 鲜胚体外保存时间长短对羊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9 饲养管理模式对绵羊超排效果和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5.3.10 本试验羊胚胎移植经济效益核算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性别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
6.1 性控精液在胚胎工程技术中初步应用 |
6.1.1 材料和方法 |
6.1.2 结果 |
6.1.3 讨论 |
6.1.4 小结 |
6.2 LAMP 法性别鉴定在胚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 |
6.2.3 讨论 |
6.2.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图 |
(8)牛、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牛、羊胚胎移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
1 牛、羊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 国际牛胚胎移植的状况 |
1.2 国际绵羊与山羊胚胎移植状况 |
1.3 国际其它种类家畜和动物胚胎移植状况 |
1.4 国内胚胎移植的状况 |
2 牛、羊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同期发情技术中的相关激素 |
2.2 牛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状况 |
2.3 羊同期发情技术的研究状况 |
3 牛、羊超数排卵技术的研究进展 |
3.1 牛超数排卵技术的研究进展 |
3.2 羊超数排卵技术的研究进展 |
4 牛、羊同期发情与超数排卵技术的优化思路 |
4.1 牛同期发情与超数排卵技术的优化 |
4.2 羊同期发情与超数排卵技术的优化思路 |
5 目前同期发情与超数排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
5.1 目前研究的热点 |
5.2 目前研究的难点 |
6 本研究的设想与依据 |
7 结束语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牛超数排卵的效果 |
3.2 牛同期发情结果 |
3.3 牛胚胎移植结果 |
4 讨论 |
4.1 FSH剂量对母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
4.2 去栓时间对母牛超排效果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波尔山羊胚胎移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药物与剂量处理对供体波尔山羊超排效果的影响 |
3.2 供、受体羊不同去栓时间对发情同期化的影响 |
3.3 影响受体妊娠率和产羔率的因素 |
3.4 “白黄体”供体羊胚移结果 |
4 讨论 |
4.1 影响波尔山羊超排效果的因素 |
4.2 供受体发情同期化程度 |
4.3 影响受体妊娠率的因素 |
4.4 “白黄体”供体羊超排与移植效果的研究 |
5 小结 |
5.1 影响供体超数排卵效果的因素 |
5.2 提高供受体羊同期化程度 |
5.3 影响受体妊娠率的因素 |
5.4 “白黄体”供体羊胚胎移植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首例万枚羊胚胎移植工程在锡盟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2]国内家畜胚胎移植的现状与展望[J]. 秦永康,杨民,方依根,蒋锦华,倪国平,叶福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08(02)
- [3]萨福克绵羊胚胎移植影响因素的研究[D]. 石瑞刚. 延边大学, 2007(06)
- [4]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余建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5]南阳黄牛超数排卵、胚胎回收与冷冻保存试验[D]. 孔雪旺.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6)
- [6]牛羊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应用[D]. 张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7]牛胚胎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J]. 杨国义. 中国畜牧兽医, 2004(09)
- [8]牛、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杨炜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9]世界首例“万枚优质种羊胚胎移植工程”在内蒙古草原启动[J]. 何涛. 四川畜牧兽医, 2001(01)
- [10]首例万枚羊胚胎移植工程在锡盟启动[J]. 周军,叶振亚. 中国牧业通讯,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