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形制动装置检修作业的安全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冯可盈[1](2021)在《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分析》文中提出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中运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具有速度快、列车间隔时间短、运量大、准时高效、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对于城市地面交通压力的缓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地铁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地铁列车投入运营,保障地铁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成为地铁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转向架系统作为构成轨道列车的核心子系统,起到承载和传递各种载荷、减振缓冲和导向等关键性作用,转向架系统能否正常平稳工作对列车行车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分析转向架系统的可靠性有助于保障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广州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展开可靠性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地铁列车转向架设计角度展开可靠性研究,利用FPMA方法深入分析了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各部件功能逻辑关系及性能,确定出本文重点研究的关键部件,对关键部件展开裕量分析,从设计角度研究转向架各结构组成的本质安全可靠程度;(2)从地铁列车转向架的运用角度展开可靠性计算:利用收集的地铁转向架历史故障数据,基于部件层面对转向架展开故障分布模型拟合研究,确定出关键部件的运用可靠性特征函数,并得到不同时间节点部件故障发生概率;(3)针对现场采集的故障检修数据存在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问题,在故障分布拟合所确定的故障概率基础上,引入该领域专家对于各部件在特定时间节点故障发生概率的主观经验信息,并利用证据理论把多维信息进行融合,得到转向架系统各关键部件的多维融合故障概率,充分利用了多维可靠性数据信息,解决了小样本数据带来的认知不确定性问题。(4)深入研究了地铁列车转向架基于系统层面的运用可靠性,建立故障树并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多维信息融合得到的故障概率数据作为贝叶斯网络模型根节点的先验概率,利用Ge NIe软件联合树算法推理得到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后验概率及关键部件的重要度与灵敏度排序,确定出系统的薄弱环节。(5)分别对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进行了设计可靠性分析与运用可靠性分析,并将运用可靠性分析结果反馈到设计可靠性分析中,深入挖掘导致系统出现薄弱部件的原因,得出转向架系统现有设计的不足之处,为改进系统的设计可靠性提出合理建议,使设计可靠性与运用可靠性相互支持,有效增加转向架系统的固有可靠性,从而提升系统运用可靠性,保障地铁列车更加安全平稳地运行。
汪远,王磊[2](2021)在《高速机车盘形制动装置故障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制动装置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制动装置一旦发生故障,轻者会使列车的制动性能下降,严重的会造成列车制动失效,甚至列车追尾等重大事故。本文阐述了高速机车盘形制动装置的组成和作用:列举了一些常见故障类型,并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及提出了处理故障的方法。
尹世莉[3](2020)在《车辆轮缘涡流缓速制动器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驼峰减速器是车辆编组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的减速器为1924年美国发明后经中国改进的自动化钳夹式减速器,随着我国技术的成熟,弊端也逐步显露。为加强我国编组站的输送能力,在车辆高速运行时,考虑其特殊的应用场合及复杂的行驶工况并结合传统的利用空气和液力来达到制动效果,本文提出一种车辆轮缘涡流缓速器,提高车辆在长距离下坡时的制动效果。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简要介绍了电涡流缓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钳夹式减速器存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运行磨耗大、噪声刺耳、污染环境和减速安全性差等方面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车辆结构以及性能的设计要求,参考大量关于车辆行车制动方面的文献,特别是在长坡等条件下传统机械制动方式与辅助制动方式。对比分析了几类车辆的辅助制动方式,详细分析了各种不利因素。其次,对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力分析得到影响制动力的因素,查阅现有驼峰减速系统数据设计出缓速器结构方案、建立作涡流缓速器模型,并由此设计了在车辆轮缘缓速控制器,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说明所设控制器比较合理,且车速在40km/h以上时可以达到比较明显的瞬时制动,且在正常行驶情况下轮缘有良好的散热。只要车速降到40km/h以下时便可以采用传统的制动对大货车进行减速和停车,如空气或液力制动。最后,运用Maxwell软件对此所设计涡流缓速器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网格剖分以及电磁场与温度场的仿真,并验证缓速器的制动效能。在原基础上设计的缓速装置能有效地改善车辆的制动性能,达到节省基础制动、减少磨耗、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效果。
王继朋[4](2020)在《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磨耗规律及剩余寿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货车闸瓦更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研究闸瓦的更换周期,用多种方法研究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的磨耗规律,达到指导闸瓦的更换的目的。本文通过动力学仿真,实际运行线路闸瓦磨耗数据分析,高磨合闸瓦性能试验三种方法研究重载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的磨耗磨损规律以及进行闸瓦剩余寿命的预测。首先,论文介绍了重载铁路的发展史,在未来的时间,重载铁路将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趋势,对重载铁路货车制动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引出论文的研究对象——高磨合闸瓦,且对比其他型号的闸瓦进行了优缺点分析;然后,建立了重载铁路货车车辆踏面闸瓦制动动力学模型,进行有关闸瓦磨耗动力学仿真,主要研究了闸瓦与车轮踏面间的作用关系和闸瓦磨耗规律;紧接着,对实际运行线路闸瓦的磨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所测实际运行线路闸瓦磨耗规律,对应运行2万公里、4万公里、8万公里、10万公里、12万公里、14万公里、16万公里,闸瓦的磨耗率为:1.9mm/万公里、1.71mm/万公里、1.36mm/万公里、1.27mm/万公里、1.23mm/万公里、1.16mm/万公里,理论运行寿命分别为:10.5万公里、11.7万公里、14.7万公里、16.5万公里、16.3万公里、17.2万公里,运用SVR方法建立闸瓦磨耗的数学模型,对闸瓦的磨耗规律进行了预测;最后,进行高磨合闸瓦的性能试验,共进行闸瓦磨耗试验、常用制动试验、紧急制动试验、坡道制动试验、静摩擦试验以及洒水试验,分析计算得到了闸瓦的磨耗规律,试验块1的磨耗量为0.35 cm3/MJ,试验块2的磨耗量为0.21 cm3/MJ。本文的研究方法准确可靠,得到了闸瓦磨耗规律,可用于指导现场闸瓦更换。
伍四海[5](2019)在《用RAMS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评估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也推动了中国高速列车装备技术的发展。中国高速动车组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直在缩小,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已经把轨道交通RAMS工程技术当作常用的系统分析技术。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地实施了铁路列车设备的RAMS项目,中国对RAMS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轨道交通领域运用RAMS方法正处于尝试阶段,因此,用RAMS工程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研究具有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的工作是将RAMS理论引入动车组系统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动车组车载设备RAMS理论分析体系,相关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统计动车组易产生故障的零部件,并建立可信性模型,结合可信性指标,建立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寻优分类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划分动车组各零部件,再根据隶属函数理论建立隶属指标体系,根据风险危害度值最终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动车组系统及其零部件。(2)对动车组各系统下零部件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故障树分析法深入挖掘动车组各系统故障模式,将故障模式关系图用树状图形式形象表示出来,通过最小割集法确定动车组各系统的薄弱部件。建立数学模型对动车组各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基于动车组实际运营故障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分布类型确定,并分别计算得到各个系统的可靠性函数表达式,根据模块化理论得到动车组整车可靠度函数关系式。(3)以RAMS理论为基础,建立动车组各系统的故障模式分析表,分析各部件的功能,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和故障影响。建立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指标体系,根据本文数据来源的特点建立基于风险优先数的动车组维修等级分类,并与所学习的动车组修程作比较,发现按照RAMS方法所建立的动车组修程修制更加简洁,并且具有—定的指导性。
李博[6](2018)在《适用长大坡道的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轨道工程车辆是高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维护的重要设备,其制动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和作业安全。随着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山区长大坡道线路逐渐增多,轨道工程车辆的空气制动系统与踏面制动装置的传统组合制动型式在实际运用中也遇到了瓶颈,无法解决车辆在长大坡道持续制动时因闸瓦热负荷过大而导致闸瓦开裂及掉块问题,设计满足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制动系统迫在眉睫。本文以最新开通的西成高铁45.05km长坡度为25‰持续长大坡道区段为背景,以适用于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整备重量60t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电空制动机,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提出了将新型电空制动机、轮盘制动装置和电阻制动装置整体优化组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电空制动和电阻制动的自动切换,也可相互配合使用,经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满足西成高铁长大坡道实际使用工况。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根据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工况及车辆运用单位针对车辆实际运用提出的相关要求,确定制动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2)通过理论分析研究设计需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制动系统配置,研发出了新型电空制动机,相较于现在常用的制动机,本文设计的制动机具有如下创新点:(1)电制动与空气制动并存;(2)可实现制动系统和牵引系统简单通信;(3)司机制动控制器故障时,单独制动阀可以通过转换故障运行模式,维持列车故障运行,提高制动系统可靠性。(3)根据车辆在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的实际使用工况,通过仿真计算轮盘制动装置在不同工况下承受的热负荷,分析方案的可行性。(4)根据车辆在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的实际使用工况,通过合理匹配计算确定电阻制动装各配置参数,并分析电阻制动装置在不同工况下持续制动的可行性。(5)针对以上改进项点及创新点,在车辆制造完成后联合西安铁路局进行试验验证,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后期持续优化方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和试验验证,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配置方案,解决了车辆在西成高铁长大坡道线路区段使用工况下闸瓦热负荷过大出现裂纹及掉块问题,为今后在制动系统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适用于长大坡道运用工况的电传动轨道工程车制动系统所做的设计、计算、分析和试验验证的综合研究,对今后在有长大坡道使用工况要求的其它类型工程车辆的制动系统研发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白天宇[7](2018)在《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运用及故障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因为铁路货车车辆制动故障的频繁发生,干扰了铁路运输的正常秩序。制动系统是铁路机车车辆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关系到了列车运行的速度和牵引的重量等关键指标,更是直接影响着列车运行的性能和安全。当铁路货车车辆发生制动故障之后,在后续的试验、分析等过程中,部分故障能够直接通过分析、试验的方法,查找出显性故障,并能够准确定性为车辆发生制动故障的真正原因。但部分制动故障的车辆也能顺利通过单车试验全部试验规则的要求,表现出了运用反馈的故障不可重复性和故障发生的原因隐性化特点,难以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给后续分析、研究故障发生的真正原因,以及故障发生的规律,带来了较大的实际困难。由此,就会给铁路货车车辆检修部门带来一系列实际困难,就无法针对车辆制动故障发生的真实原因,制订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找出铁路货车车辆制动故障发生的真正原因,制定切合现场实际的预防措施,有效的减少铁路货车车辆运用中的制动故障发生数量,提高货车车辆运行品质,对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稳定十分必要。本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车辆制动系统的检修质量与运用故障的影响,并依据检修及相关工艺流程,提出提高检修质量对于降低货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的必要性。论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制动故障形式,结合自身的业务经验和专业知识,就相关制动故障提出改进建议或提出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货车车辆制动系统运用及检修故障。
石岩[8](2017)在《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25T型铁路客车车辆是运行速度为160km/h的铁路新型客车,在第五次提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提速客车(如25T型客车)采用的是CW-200K型、SW-220K型转向架,这两类转向架均采用无摇枕的空气弹簧装置。但由于这些客车投入运营时间不长,相关的检修装备还不是很成熟,如缺少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这就给转向架的高标准检修增加了很大困难。目前,铁路内相关单位的客车转向架检修组装后,需要整车落成安装、调试后才能进行压力试验、组装检测,一旦有故障,还需要重新架车进行处理,再落成检查,如此往复,既难以保证正常的客车检修进度,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研制一种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减少因整车落成后遇故障需重新架车处理对修车节点的影响已成为各铁路客车检修单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以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提速客车转向架试验常用的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及分析比较,可知现有方法无法在全车落成前对转向架进行试验及数据测量,极易因转向架试验不合格或数据不符合要求重新架车返工,影响修车节点。因此,针对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提出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设计方案,在转向架组装区域上设计一个试验工位,制作一个通过式门式结构的提速客车转向架试验装置,能在提速客车转向架充风状态下,约束空气弹簧尺寸,使之与在现车状态试验条件相符,满足CW-200K、SW-220K等型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后进行的空气弹簧、构架附加空气室等空气制动系统气密性试验、两侧空气弹簧压差等各种试验,可以在客车落成前对转向架各部尺寸进行检测及对转向架制动装置性能进行试验,达到全车落成前转向架试验检测的目的。通过使用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前后数据对比,可知本论文提出的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故障率下降、数据检测准确、修车节点更合理以及避免重复架车等优点。
宋龙龙[9](2016)在《基于非规范知识处理的高速列车综合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列车故障诊断是高速铁路系统综合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持和提高高速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贯穿于高速列车服役的全过程。我国高速列车运用检修过程中形成了海量的故障诊断领域知识,但是存在严重的非规范性(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难以有效集成融合。另一方面由于高速列车复杂的系统结构、多重复杂故障间动态耦合关联以及高速列车特有的“五级四地”检修作业模式,导致异地多群体专家综合诊断决策时难以避免决策冲突和诊断结论的不确定性。因此,针对我国高速列车检修诊断模式及故障诊断领域知识特点,亟待开展基于非规范知识处理的综合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本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速列车故障诊断领域知识的异地多群体专家综合智能故障诊断方法。分别针对高速列车复杂故障关系建模过程开展优化方法与动态故障关系推理方法研究,针对高速列车故障诊断领域知识开展非规范性分析与处理方法、多源异构知识融合方法与模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针对异地多群体专家协商会诊过程开展综合故障诊断融合策略研究。首先,分析我国高速列车的故障发生特点,针对不同高速列车故障诊断策略开展对比分析,定义了我国高速列车“五级四地”检修运用模式并分析了其局限性;对高速列车典型关键系统开展层次化组织结构分析和功能原理分析,以此为基础开展系统故障模式与效应(FMEA)分析,得到各系统潜在的主要故障模式及其对应的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事件,建立了各个典型关键系统内部故障模式与故障原因事件之间的关联映射关系。其次,针对故障树分析建模过程复杂和组合爆炸问题,结合Perti网分析法建立了一种故障关系优化建模方法,通过模型转换减少了系统故障关系建模过程中的元素种类和节点事件数目,简化了故障关系建模过程,降低了顶事件概率求解的复杂度;基于Token动态传递和转移使能算法,建立了系统不同类型故障模式的初始标识集和动态传递矩阵,推导建立系统故障树中底事件故障动态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学推理的方式实现了系统故障的动态诊断推理。再次,研究了高速列车非规范故障诊断领域知识不确定性、不完备性和不一致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对故障诊断的影响,建立了一种非规范知识环境下的高速列车模糊故障诊断方法。针对故障诊断领域知识的不一致性与多源异构性,采用本体建模的方法构建了领域知识的概念层次模型和概念属性模型,并与RDF(S)框架相结合建立了三层异构数据融合框架,引入霍尔逻辑“时-空-模式”三元组进行故障模式的一致性约束以实现概念术语统一:针对领域知识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将全局RDF(S)本体库与模糊故障树分析相结合建立了典型关键系统的T-S模糊规则与梯形模糊隶属度,分别用以描述故障事件发生程度的模糊性和故障事件传递关系的模糊性,推导计算了顶事件故障失效模糊子集以判断不同工况下系统失效的模糊可能性,实现了非规范知识环境下的模糊故障诊断。最后,针对多群体专家决策结论及其传递过程的模糊性,基于模糊集建立不同类型模糊关系合成的数学矩阵表达,将模糊影响图与故障树建模相结合,构建系统故障模糊影响图的决策节点、价值节点与模糊频率矩阵,根据专家经验和真实历史数据给出了系统各级故障事件之间的模糊关系矩阵,建立了故障状态的动态传递过程的模糊影像图模型;针对异地专家群体诊断意见综合集结过程,将D-S证据理论及其Dempster合成规则与模糊影响图算法相结合,引进DSmT算法和随机集理论建立Dempster合成规则的随机集解释,克服了证据理论中证据规则的独立性要求,构建高速列车不同诊断专家的群决策证据体和系统状态模糊识别框架,推导得到群决策结论,提高多群体专家综合诊断决策结论有效性,减少诊断结论不确定性。为了验证本文建立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分别基于高速列车典型关键系统高压牵引系统的受电弓系统、供风及制动控制系统和转向架系统实际诊断维修资料开展算例分析和验证。建立了三个典型关键系统共27种故障失效模式与86种故障原因事件之间的关联映射关系,在各个章节分别利用上述领域知识及其历史统计数据针对对应章节构造提出的算法进行算例验证。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后续研究工作给出了建议。
冯一鹏[10](2015)在《209P型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旅客列车的全面提速,在提速区段运行的25G型(209P转向架)客车的平均运行速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种转向架的设计结构和检修标准已难以适应持续120km/h速度运行的要求,车辆运行中发生振动、摆动异常现象越来越多,对客车各部件的安装、焊接等质量要求、设计就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车辆的日常运用维护及检修作业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旅客列车配件断裂及脱落故障的发生,确保旅客列车运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1月-3月期间,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车辆段配属的装用209P型转向架的客车摇枕安全吊座断裂39次,个别旅客列车摇枕安全吊座断裂后,安全吊带丢失、脱落。安全吊座断裂有很大的危险性。209P型转向架是目前国内干线铁路120Km/h速度等级客车用主型转向架之一,主要用于25B、25G型客车及一些特种客车,具备运低营成本、构造简单可靠、运行机能优良稳定,易于维护等优点。我们对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车辆段客车摇枕安全吊座断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发生断裂的摇枕安全吊座中,长客2005年12月出厂的占72.2%;断裂后重新焊接再次断裂的占55.6%;在摇枕安全吊座的39次断裂中,在焊缝周围断裂的占89.7%。二是摇枕安全吊座在焊缝周围断裂的占断裂总数的半数还多。三是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的客车都是编挂在冬季比较寒冷地区的列车上。因此,我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消除安全吊座断裂现象。一方面是对安全吊座的外形进行改进。首先,我们设计了三种配件结构的改进方案。一是在原“一”字型吊座与吊带的螺纹连接结构间加缓冲垫。使用缓冲垫以缓解“一”字型吊座与吊带之间的纵向冲动。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因机车司机制动操作以及路线颠簸等原因引起的纵向冲动是疲劳载荷产生的主要因素,在螺纹连接结构间加缓冲垫,可有效地缓解纵向冲动引起的疲劳载荷,从而延长安全吊座的使用寿命,确保一个厂修期内不会造成断裂。二是将原安全吊座外侧使用槽钢加固。使用槽钢加固,其优点为安全吊座原结构不需要变动,可安排在厂、段修进行,同时,不浪费工时,只需要对转向架分解作业后,将槽钢满焊在构架与安全吊座之间。操作时,可在转向架各零配件分解及送修时,完成焊接工作,也就是说,在构架组装之前,该项工作可以完成,完全不会因为改造而加长工时。槽钢可选用40标准槽钢,可保证焊接件质量同时方便购买。三是将原有的“一”字型安全吊座改为整体锻造的T型安全吊座。T型安全吊座较原来的“一”字型安全吊座具有更可靠的疲劳强度。原板式安全吊座的焊接部位处于板式安全吊座侧壁与构架的接触面,两面呈90°夹角,属于应力集中区域。T型安全吊座可改变这一状况,安装时,以T型的顶端平面与构架接触,并施焊,使焊接部位远离应力集中区域,同时,再应力集中的T型拐点区域,因为吊座的一体式结构,可有效地抵抗交变载荷产生的应力。另一方面是改进客车的检修工艺,安全吊座在检修中要进行焊修和探伤两道工艺,对于安全吊座的焊修要结合我段原有工艺进行,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追加焊修工序,这就要求尽量不影响客车检修并行、串行工序的铺排,力求在尽量不影响现有生产时间的前提下,做好改造工作,以此基础上确定出具体的焊修工艺。探伤工艺分磁粉探伤及超声波探伤两种,超声波探伤目前在客车车辆行业仅用于对车轴探伤,因车轴表面加工精度高,且形状均匀,故适用超声波探伤[30]。但安全吊座表面形状不均匀,超声波操作难度大,与其近似的零配件均使用磁粉探伤,因此,选用磁粉探伤作为焊后探伤的检查手段。同时,磁粉探伤有着成熟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了具体的探伤方法。最后,是实施。明确要完成这项工作,要从客车的厂修、段修进行改造,同时,在客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方面,应该进行加强,进而对客车日常维护保养得流程进行确定以及介绍,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在方方面面没有疏漏。首先是现车改造,将包头车辆段K274次(呼和-海拉尔)列车上编挂的30辆2005年12月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新造客车的板式安全吊座全部替换为T型结构的安全吊座。其次是运用日常检查,库停作业时,对所有209P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进行细密检查。库检采取两种方式对安全吊进行检查。第一种方式:日常入库细密检查。第二种方式:探伤检查。同时,运用车间乘务员要加强对客车摇枕安全吊座的检查,在作业站,重点检查摇枕安全吊装置是否开裂、折损、丢失,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旅客列车安全运行,在列车入库后及时交“车统-181”。在转向架抛丸除锈前,用护套将安全吊座的各焊接部位防护严实,严禁打砂、抛丸。一人用电动砂布机(或其他除锈方式)将安全吊座的各焊接部位及其安全吊螺栓孔周围的锈垢、防锈漆打磨干净,露出金属本色,另一人用手电照亮,用检点锤轻微敲击安全吊座及其安全吊,同时,细密检查安全吊座的焊接部位及其安全吊螺栓孔周围。检修车间要积极配合工厂完成改造任务,积极提供工装、材料、场地等其他方面的支持。
二、盘形制动装置检修作业的安全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盘形制动装置检修作业的安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FPMA分析 |
2.1 FPMA分析方法概述 |
2.1.1 FPMA相关概念 |
2.1.2 FPMA分析步骤 |
2.1.3 基于重要度计算的分析方法 |
2.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FPMA分析实例 |
2.2.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功能分析 |
2.2.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性能分析 |
2.2.3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关键部件的确定 |
2.2.4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关键性能参数裕量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检修数据的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 |
3.1 运用可靠性研究方法概述 |
3.2 常用可靠性特征函数 |
3.3 转向架部件常见故障分布模型 |
3.3.1 正态分布 |
3.3.2 威布尔分布 |
3.3.3 指数分布 |
3.4 转向架部件故障分布模型拟合方法 |
3.4.1 故障分布模型的选择 |
3.4.2 拟合优度检验 |
3.4.3 分布参数的估计 |
3.4.4 假设检验 |
3.5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实例 |
3.5.1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故障数据处理 |
3.5.2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故障分布模型的确定 |
3.5.3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特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 |
4.1 证据理论概述 |
4.1.1 证据理论相关概念 |
4.2 模糊集理论概述 |
4.2.1 模糊集理论相关概念 |
4.3 基于专家经验信息的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 |
4.3.1 专家经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
4.3.2 基于专家经验信息的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实例 |
4.4 基于证据理论的转向架部件多维信息融合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运用可靠性 |
5.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故障树模型建立 |
5.1.1 故障树模型概述及建模步骤 |
5.1.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故障树模型建立 |
5.2 贝叶斯网络理论 |
5.2.1 贝叶斯网络的概率论基础 |
5.2.2 贝叶斯网络基本概念 |
5.2.3 贝叶斯网络推理 |
5.2.4 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规则 |
5.3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贝叶斯网络建模 |
5.3.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贝叶斯网络构建 |
5.3.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贝叶斯网络模型赋值 |
5.4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运用可靠性计算 |
5.4.1 后验概率计算 |
5.4.2 重要度及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 |
6.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设计可靠性分析 |
6.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运用可靠性分析 |
6.3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铁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故障概率专家调研表 |
附录B 基于信心指数修正的故障概率三角模糊数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高速机车盘形制动装置故障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制动装置构成和作用 |
3 制动装置故障类型 |
3.1 制动缸漏气 |
3.2 制动夹钳卡滞 |
3.3 制动闸片偏磨 |
3.4 制动盘异常磨耗 |
4 制动装置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 |
4.1 制动缸漏气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
4.1.1 制动缸漏气原因 |
4.1.2 制动缸漏气处理方法 |
4.2 制动夹钳卡滞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
4.2.1 制动夹钳卡滞故障原因 |
4.2.2 制动夹钳卡滞处理方法 |
4.3 制动闸片偏磨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 |
4.3.1 制动闸片偏磨故障原因 |
4.3.2 制动闸片偏磨处理方法 |
4.4 制动盘异常磨耗产生原因与处理方法 |
4.4.1 制动盘异常磨耗产生原因 |
4.4.2 制动盘异常磨耗处理方法: |
5 结束语 |
(3)车辆轮缘涡流缓速制动器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涡流减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涡流制动 |
2.1 制动的分类 |
2.2 电涡流及涡流效应 |
2.3 涡流制动的工作原理 |
2.4 涡流缓速制动的电磁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涡流缓速制动力矩计算 |
3.1 引言 |
3.2 制动力矩计算 |
3.2.1 涡流功率分析 |
3.2.2 磁路及磁感应强度分析 |
3.2.3 制动力矩 |
3.3 缓速器性能的影响因素 |
3.3.1 气隙对缓速器性能的影响 |
3.3.2 励磁电流对缓速器性能的影响 |
3.3.3 温度对缓速器性能的影响 |
3.4 仿真分析 |
3.4.1 转速对制动转矩的影响 |
3.4.2 励磁电流对制动转矩的影响 |
3.4.3 三维图中分析励磁电流、转速、转矩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涡流缓速器的磁场分析 |
4.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4.2 电磁场有限元方法 |
4.2.1 电磁场边界条件 |
4.2.2 有限元方法简介 |
4.2.3 涡流缓速的有限元模型 |
4.3 缓速器的结构设计 |
4.3.1 电磁结构设计 |
4.3.2 缓速器结构设计 |
4.4 缓速器的涡流仿真及其在电场及磁场中受到的影响 |
4.4.1 Maxwell仿真分析 |
4.4.2 制动盘受温度影响后的制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磨耗规律及剩余寿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路货车发展现状 |
1.2 铁路货车检修方式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章 铁路货车闸瓦踏面制动装置简介 |
2.1 C80车型 |
2.2 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概述 |
2.2.1 基础制动装置的分类 |
2.3 踏面闸瓦制动原理 |
2.3.1 踏面制动分类 |
2.4 铁路货车用闸瓦 |
2.4.1 铁路货车闸瓦分类 |
2.4.2 铁路货车合成闸瓦的特点 |
2.5 制动力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货车基础制动动力学模型建立 |
3.1 单自由度踏面制动模型 |
3.1.1 动力学分析 |
3.1.2 摩擦力模型 |
3.1.3 单自由度踏面制动模型的建立 |
3.1.4 单自由度踏面制动模型结果处理 |
3.2 C80型货车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C80型货车车辆动力学参数 |
3.2.2 C80型货车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搭建 |
3.2.3 车轮与闸瓦动力学模型关系的搭建 |
3.3 闸瓦动力学结果处理 |
3.3.1 空载工况闸瓦与踏面关系 |
3.3.2 重载工况闸瓦与踏面关系 |
3.4 动力学仿真闸瓦磨耗规律分析 |
3.4.1 Archard材料磨损理论 |
3.4.2 基于Archard磨耗模型的闸瓦磨耗量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实际运行线路数据分析 |
4.1 实际运行线路闸瓦磨耗数据获取 |
4.1.1 转向架车轮位置编号 |
4.1.2 闸瓦磨耗数据的来源 |
4.1.3 大秦线闸瓦磨耗量的数据整理 |
4.1.4 神华试验列闸瓦磨耗量的数据整理 |
4.2 实际运行线路闸瓦数据的处理 |
4.2.1 闸瓦磨耗数据的处理 |
4.3 建立闸瓦磨耗量预测模型 |
4.3.1 基于SVR建立闸瓦磨耗量预测模型 |
4.3.2 SVR模型的训练过程 |
4.3.3 SVR模型的训练闸瓦磨耗规律的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磨耗试验的进行 |
5.1 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磨耗试验 |
5.1.1 闸瓦磨耗试验的影响因素与试验条件 |
5.1.2 试验仪器 |
5.1.3 闸瓦磨耗性能试验 |
5.1.4 闸瓦磨耗性能试验注意事项 |
5.2 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性能试验数据处理 |
5.2.1 连续磨合试验 |
5.2.2 常用制动试验 |
5.2.3 紧急制动试验 |
5.2.4 坡道试验 |
5.2.5 静摩擦试验 |
5.2.6 洒水试验 |
5.3 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性能试验磨耗规律的研究 |
5.3.1 高磨合闸瓦磨耗量的分析 |
5.3.2 高磨合闸瓦制动里程的计算 |
5.3.3 高磨合闸瓦理论使用寿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用RAMS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评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RAMS研究国内外现状 |
1.2.1 可靠性 |
1.2.2 可用性 |
1.2.3 维修性 |
1.2.4 安全性 |
1.2.5 RAMS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系统分类 |
2.1 分类方法 |
2.1.1 基本统计分析法 |
2.1.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
2.1.3 其他分类方法 |
2.2 系统划分准则 |
2.2.1 建立可信性指标 |
2.2.2 可信性指标描述 |
2.3 支持向量机系统分类 |
2.3.1 系统划分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算法模型 |
2.3.4 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的SVM分类 |
2.4 基于隶属函数的系统筛选 |
2.4.1 建立备选指标 |
2.4.2 指标筛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故障树的动车组可靠性分析 |
3.1 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1 故障树构建过程 |
3.1.2 故障树结构函数分析 |
3.2 车体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1 车体系统结构分析 |
3.2.2 车体系统FTA分析 |
3.3 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3.1 转向架系统结构分析 |
3.3.2 转向架系统FTA分析 |
3.4 通讯及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1 通讯及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
3.4.2 通讯及控制系统FTA分析 |
3.5 牵引及供能系统可靠性分析 |
3.5.1 牵引及供能系统结构分析 |
3.5.2 牵引及供能系统FTA分析 |
3.6 制动及供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
3.6.1 制动及供风系统结构分析 |
3.6.2 制动及供风系统FTA分析 |
3.7 最小割集法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靠性数据的动车组可靠性分析 |
4.1 动车组车载设备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 |
4.1.1 可靠性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
4.1.2 可靠性故障分类模型 |
4.1.3 参数估计及拟合优度检验 |
4.2 各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1 车体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2 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3 通讯及控制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4 牵引及供能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5 制动及供风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3 动车组整车可靠性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RAMS方法的动车组风险管理 |
5.1 动车组车载设备RAMS分析法 |
5.1.1 动车组RAMS相互关系 |
5.1.2 故障模式分析法 |
5.2 基于RAMS的动车组车载设备FMEA分析 |
5.2.1 车体系统FMEA分析 |
5.2.2 转向架系统FMEA分析 |
5.2.3 通讯及控制系统FMEA分析 |
5.2.4 牵引及供能系统FMEA分析 |
5.2.5 制动及供风系统FMEA分析 |
5.3 基于风险优先数值的RAMS维修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外部分动车组事故概况 |
附录2 动车组相关设备名称缩略表 |
附录3 动车组部分零部件修程类别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适用长大坡道的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1.1 GTC-80J型钢轨探伤车长大坡道制动试验 |
1.1.2 DA12型接触网检修作业车制动试验 |
1.1.3 前期所有试验总结 |
1.1.4 课题立项 |
1.2 国内外轨道车制动系统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发展概况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发展趋势 |
1.4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
2.1 制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新型电空制动系统设计 |
2.2.1 主要功能 |
2.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3 关键技术 |
2.2.4 研究方法 |
2.2.5 系统组成及主要部件 |
2.2.6 电气控制原理 |
2.2.7 制动系统控制原理 |
2.3 基础制动装置设计 |
2.3.1 基础制动布置 |
2.3.2 制动盘盘体热分析 |
2.4 可行性分析 |
2.5 电阻制动方案设计 |
2.5.1 电阻制动装置介绍 |
2.5.2 电阻制动特性 |
2.6 电阻制动可行性分析 |
2.7 结论 |
2.8 本章小结 |
3 试验验证 |
3.1 试验方案 |
3.2 试验记录 |
3.3 试验运行情况 |
3.4 试验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报专利 |
(7)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运用及故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铁路货车制动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
1.2.1 国外铁路货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
1.2.3 我国铁路货物列车制动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运用 |
1.3 小结 |
2 铁路货车制动系统 |
2.1 铁路货车制动系统 |
2.2 铁路货车制动方式 |
2.3 制动机 |
2.4 对铁路货车空气制动系统的一些基本要求 |
2.5 铁路货车基础制动应具备的条件 |
2.6 铁路货车空气制动系统设计原则 |
2.7 小结 |
3 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故障分析 |
3.1 临修车制动故障统计 |
3.2 发现典型制动源头质量问题统计 |
3.3 2017年全路制动故障统计分析 |
3.4 小结 |
4 120型控制阀常见故障分析 |
4.1 120型控制阀检修故障统计分析 |
4.2 120型制动阀检修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3 紧急阀检修中存在问题分析 |
4.4 120型控制阀运用故障分析 |
4.4.1 逆流稳定性差 |
4.4.2 列车管与制动缸管路直接窜通 |
4.4.3 列车管压力空气外漏 |
4.4.4 制动管系、脱轨阀及其管路密封件漏泄 |
4.4.5 清洁度差 |
4.4.6 橡胶膜板质量差 |
4.5 车辆缓解不良(不缓解)故障 |
4.5.1 主阀不缓解 |
4.5.2 制动缸不缓解(缓解慢或制动缸不能完全缓解) |
4.6 总结 |
5 基础制动装置故障分析 |
5.1 闸调器故障引起制动故障 |
5.2 制动梁故障引起制动故障 |
5.3 制动软管故障 |
5.4 闸瓦引起的制动故障 |
5.5 总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提升120型控制阀检修质量 |
6.2 提高120型控制阀制造质量 |
6.3 净化风源 |
6.4 规范机车操作 |
6.5 对法兰连接改造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8)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常用的提速客车转向架及其特点 |
3.1 CW-200K型转向架 |
3.1.1 构架组成 |
3.1.2 中央悬挂装置 |
3.2 SW-220K型转向架 |
3.2.1 构架组成 |
3.2.2 中央悬挂装置 |
3.3 两类转向架的特点 |
第四章 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检测比较分析 |
4.1 段修客车修车节点管理 |
4.2 产品质量卡控管理制度介绍分析 |
4.3 提速客车落成及试验检修要求 |
4.3.1 整车落成中的CW-200K型转向架落成技术要求 |
4.3.2 整车落成中的制动供风试验技术要求 |
4.4 常用两种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检测法介绍 |
4.4.1 全车落成后现车试验检测法 |
4.4.2 全车落成前部分试验装置检测法 |
4.5 提速客车整车落成中的制动供风试验及转向架落成故障分类及影响 |
4.6 整车落成前转向架试验检测法 |
4.7 三种检测法对比总结 |
第五章 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设计 |
5.1 设计思路与目标 |
5.1.1 设计思路 |
5.1.2 设计要求 |
5.2 总体设计 |
5.2.1 技术背景 |
5.2.2 系统功能设计 |
5.2.3 设计方案 |
5.2.4 机械系统 |
5.2.5 控制柜 |
5.3 加工与制造 |
5.4 使用效果分析 |
5.5 装置使用前后对比总结 |
5.5.1 故障率下降 |
5.5.2 数据测量准确 |
5.5.3 修车节点更合理 |
5.5.4 避免重复架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非规范知识处理的高速列车综合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路机车车辆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1.2.3 非规范知识处理理论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速列车检修模式分析及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速列车检修模式分类及特性分析 |
2.2.1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检修策略 |
2.2.2 高速列车“五级四地”检修模式及其局限性分析 |
2.3 不同类型故障诊断推理方法及求解策略比较分析 |
2.3.1 高速列车系统故障特点及诊断方法分析 |
2.3.2 不同类型的故障诊断策略及其优缺点分析 |
2.4 高速列车系统结构划分与关键系统FMEA分析 |
2.4.1 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基本原理 |
2.4.2 高压牵引系统FMEA分析 |
2.4.3 供风及制动控制系统FMEA分析 |
2.4.4 转向架系统FMEA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列车复杂系统故障关系建模优化与动态推理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大型复杂系统的故障树建模与分析 |
3.2.1 机电系统故障树建模分析算法 |
3.2.2 高速列车关键系统的故障树建模 |
3.2.3 高速列车故障树建模过程局限性分析 |
3.3 基于PETRI-NET的系统故障动态推理分析 |
3.3.1 基于Petri网的复杂系统故障关系建模方法 |
3.3.2 故障动态传递过程的数学建模表达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非规范知识环境下高速列车模糊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速列车故障领域知识的非规范性分析 |
4.2.1 高速列车故障领域知识的不确定性分析 |
4.2.2 高速列车故障领域知识的不完备性分析 |
4.2.3 高速列车故障领域知识的不一致性分析 |
4.3 三层RDF(S)非规范故障领域知识转换融合算法 |
4.3.1 非规范故障领域知识转换融合架构 |
4.3.2 本体建模与资源描述框架RDF(S) |
4.3.3 本地数据库到全局RDF(S)的三层二次转换融合 |
4.4 模糊推理算法及其在故障树推理中的应用 |
4.4.1 模糊关系的合成推理与条件推理算法 |
4.4.2 T-S模糊故障树推理算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高速列车异地多群体专家综合故障诊断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故障树的模糊影响图表示及模糊矩阵传递算法 |
5.2.1 模糊集理论基本原理及运算法则 |
5.2.2 模糊关系合成及故障树的模糊影响图表示 |
5.3 基于D-S据理论的MAS多群体专家综合决策理论 |
5.3.1 D-S证据理论的基本原理 |
5.3.2 多源信息决策中的D-S证据理论的合成规则 |
5.3.3 D-S证据理论的改进方法及其随机集表示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209P型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209P型转向架安全吊座断裂问题的由来及基本介绍 |
1.1 209P转向架的发展 |
1.2 209P转向架的构造 |
1.3 209P转向架结构的作用和特点 |
1.4 对209P型转向架安全吊固定模式的分析 |
2.安全吊座裂损原因分析 |
2.1 对裂损摇枕安全吊座的调研 |
2.2 制造缺陷分析 |
2.3 设计和材料缺陷分析 |
2.3.1 材料性能影响 |
2.3.2 振动、刚度对产生疲劳裂纹的影响 |
2.3.3 制造缺陷影响 |
2.3.4 抗断结构中的工艺考虑 |
2.3.5 焊接工艺分析 |
2.4 分析结论 |
2.4.1 安全吊座的构造设计缺陷 |
2.4.2 安全吊座的焊修质量缺陷 |
3.安全吊座设计改进措施 |
3.1 改进措施概述 |
3.1.1 加缓冲垫结构 |
3.1.2 槽钢加固结构 |
3.1.3 整体锻造T型安全吊座结构 |
3.2 209P型转向架安全吊及其安装座疲劳强度评估 |
3.2.1 动应力测点及加速度设置 |
3.2.2 加速度测点的确定 |
3.2.3 数据采集系统与数据处理 |
3.2.4 测试结果与初步分析 |
3.2.5 等效应力幅的确定 |
3.2.6 安全吊及其安装座疲劳可靠性评估 |
3.3 改进措施确定 |
4.安全吊座焊修的改进措施 |
4.1 209P型转向架段修工艺分析 |
4.2 25G型客车段修工艺流程简介及分析结论 |
4.3 构架焊接的基本要求 |
4.4 焊修的关键控制项点 |
4.5 安全吊座焊修工艺 |
4.6 探伤检查 |
4.6.1 探伤检查基本介绍 |
4.6.2 焊后探伤工艺 |
4.6.3 探伤后补焊工艺 |
5.改进措施的实施 |
5.1 安全吊座选材 |
5.2 实施 |
5.2.1 客车安全吊改造 |
5.2.2 运用日常检查 |
5.2.3 客车检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盘形制动装置检修作业的安全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分析[D]. 冯可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高速机车盘形制动装置故障分析与处理[J]. 汪远,王磊. 铁道运营技术, 2021(02)
- [3]车辆轮缘涡流缓速制动器的分析与设计[D]. 尹世莉.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铁路货车高磨合闸瓦磨耗规律及剩余寿命的研究[D]. 王继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用RAMS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评估应用研究[D]. 伍四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6]适用长大坡道的电传动轨道车制动系统研究[D]. 李博.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7]铁路货车车辆制动系统运用及故障分析研究[D]. 白天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8(12)
- [8]提速客车转向架组装试验装置技术研究[D]. 石岩. 华东交通大学, 2017(11)
- [9]基于非规范知识处理的高速列车综合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宋龙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10]209P型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座断裂现象的研究[D]. 冯一鹏.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