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低钙和低蛋白饮食对大鼠骨骼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龙[1](2021)在《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文中认为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20%-40%DM患者在发病后的20-25年内进展为DKD,目前在中国DKD已成为住院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首要病因。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骨折或骨骼畸形等骨骼质量和强度的损害,是D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代谢异常的危害不仅引发骨骼病变,其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还会加剧罹患心血管等高死亡率并发症的风险。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健脾补肾、通腑泄浊功效的肾元颗粒(Shenyuan Granules,SYG)具有改善DKD模型动物肾功能、血管钙化和骨密度降低等并发症的作用,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其在改善DKD骨代谢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目的: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作用的机制,为中医药防治DKD骨代谢异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内实验采用db/db小鼠配合高磷饮食构建DKD小鼠模型,将3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b/db+蒸馏水)、肾元颗粒低剂量组(db/db+SYG 1.5g/kg,db/db+SYG-L)和肾元颗粒高剂量组(db/db+SYG 6g/kg,db/db+SYG-H),每组10只,给予1.2%高磷饲料。另用10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db/m+蒸馏水),给予0.2%正常磷含量饲料。各组小鼠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重、饮水、摄食、毛发及反应状态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变化。于药物干预的第12周收集各组小鼠24h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 ALB)和尿肌酐(UCr),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12周药物干预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收集各组小鼠的血液、肾脏和骨骼等标本。检测其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i)、甲状旁腺激素(PTH)、1,25(OH)2D3(1,25D)、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和Klotho的含量。采用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采用HE、TRAP、Von Kossa和Goldner`s三色法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骨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通过Micro CT检测骨微结构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改变。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骨组织中ALP、OC和CTSK骨代谢标志分子的表达,及FGF23、VDR和RXR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小鼠骨组织中VDR/RXR的共表达。体外实验采用成骨细胞UMR-106,首先观察高糖环境对UMR-106细胞活力和FGF23表达的影响,分别用5.5mmol/L、10mmol/L、20mmol/L和30mmol/L浓度的葡萄糖干预UMR-106细胞,通过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FGF23的表达。然后观察在高糖和非高糖环境下1,25D对UMR-106细胞FGF23表达的影响,分别于高糖环境和非高糖环境(30mmol/L)下向UMR-106细胞中添加0.1nmol、1nmol和10nmol的1,25D,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FGF23的表达,筛选合适浓度的1,25D用于后续实验。观察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UMR-106细胞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先制备肾元颗粒含药血清,给予Wistar大鼠(n=15)2.72g/kg肾元颗粒灌胃,对照组(n=15)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日2次,连续7天,于第7天末次灌胃1h后收集两组大鼠血液,经离心、灭活、过滤和分装后备用,经课题组前期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得血清中主要含有淫羊藿苷、黄芪甲苷和大黄素等药效成分。通过CCK-8法筛选出合适的肾元颗粒含药血清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UMR-106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渗组、1,25D组和肾元颗粒组,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VDR、RXR和FGF23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细胞VDR/RXR的共表达。结果:1.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一般状况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1)一般状况: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FBG均明显增加(P﹤0.01),并出现体型肥胖、颈部背侧毛发脱落、伤口愈合延迟、活动频率降低和反应迟钝等表现。与模型组比较,肾元颗粒组小鼠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FBG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未出现毛发脱落,且反应较灵敏。(2)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Pi、PTH、1,25D和FGF23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清Ca的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血清SCr、BUN、Pi、PTH、1,25D和FGF23的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血清Ca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 ALB含量显着升高(P﹤0.01),而UCr水平显着降低(P﹤0.01),导致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显着增加(P﹤0.01),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m ALB含量降低(P﹤0.05),使得UACR也明显降低(P﹤0.05)。(4)肾脏形态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肾小球面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纤维化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还伴随肾小管的管腔扩张和刷状缘脱落。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的肾小球面积、系膜基质和纤维化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或P﹤0.01),而且肾小管的损伤也有所减轻。2.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1)骨微结构和骨形态计量学: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量明显丢失,松质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密度(BMD)均显着降低(P﹤0.01),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均增加(P﹤0.01)。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的BV/TV、Tb.N、Tb.Th和BMD(P﹤0.05或P﹤0.01)增加,并降低Tb.Sp和SMI(P﹤0.05或P﹤0.01)。(2)骨组织形态结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股骨远端干骺端松质骨的骨体积明显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厚度变薄、分布稀疏、连接减少,骨髓腔中充满大量的脂肪细胞,填充于骨小梁之间,皮质骨中出现广泛的侵蚀样空洞。此外,模型组小鼠股骨远端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标记区域和骨中钙盐沉积均明显降低,同时伴有骨小梁的矿化功能的损害。与模型组相比,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的骨小梁数量、厚度、分布和连接增多,骨髓腔中脂肪细胞的数量减少,并且破骨细胞标记区域面积、钙盐沉积和矿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组织中ALP和OC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而CTSK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0.05)。经肾元颗粒干预,db/db小鼠骨组织中ALP、OC的表达降低(P﹤0.05),而CTSK的表达升高(P﹤0.05),改善db/db小鼠的骨代谢功能。4.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组织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双标显示VDR/RXR的共表达增加。而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骨组织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降低(P﹤0.05),并降低骨组织中VDR/RXR的共表达。5.高糖环境对UMR-106细胞活力及FGF23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环境并不会改变UMR-106细胞的活力和FGF23的表达,而高浓度葡萄糖(30mmol/L)环境则明显降低细胞的活力,并抑制其FGF23的表达(P﹤0.05)。6.1,25(OH)2D3对高糖环境下UMR-106细胞FGF23表达的影响。在非高糖环境下,1,25D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上调细胞中FGF23的表达,当用10nmol 1,25D干预时细胞FGF2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空白组相比,高糖环境使UMR-106细胞FGF2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但10nmol 1,25D依然会使高糖环境下该细胞FGF23的表达升高(P﹤0.05)。7.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UMR-106细胞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CCK-8法显示10%浓度的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UMR-106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故选择此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FGF23、VDR和RXR m RNA与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且细胞中VDR/RXR的共表达也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与高糖组比较,1,25D组细胞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且细胞中VDR/RXR的共表达也显着升高。而与1,25D组比较,用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干预会使细胞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下调(P﹤0.05),且VDR/RXR的共表达也降低。结论:1.db/db小鼠联合高磷饮食动物模型表现出肾脏结构功能受损和钙磷代谢紊乱,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肾功能和钙磷水平,并缓解其肾脏病理改变;2.db/db小鼠的骨微结构、骨形态计量参数和骨病理形态等均出现损害。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骨量的丢失、骨骼微结构的破坏和骨重塑的异常,发挥改善其骨骼质量和强度的作用;3.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骨代谢异常并抑制其骨骼中FGF23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肾元颗粒调节骨组织中VDR/RXR/FGF23信号通路有关。4.本研究初步从肾-骨轴探讨了DKD骨代谢异常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肾主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应用。
朱文怡[2](2021)在《Exendin-4介导Wnt/β-Catenin通路促BMSCs成骨分化对糖尿病骨量丢失防治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Exendin-4对糖尿病小鼠骨密度、骨强度及骨组织形态的影响,以探讨其对糖尿病性骨量丢失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实验方法:30只12周龄雄性ICR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W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5mg/kg]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Exendin-4药物治疗组[Ex-4组,8μg/(kg·d)],持续给药9周;以普通饲料喂养的小鼠作为对照组(NC组)。每周测定小鼠体重、随机血糖水平;进行骨密度检测、骨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骨组织切片Masson-Goldener三色染色、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选取各组小鼠1只,按照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至第三代,分为以下三组:1)空白对照组(NC组)、2)糖尿病组(DM组)、3)Exendin-4治疗组(Ex-4组;Exendin-4,1μM)。通过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观察Exendin-4药物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矿化的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观察Exendin-4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及Exendin-4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作用。实验结果:1、小鼠进行STZ造模后,DM组小鼠随机血糖在第8周迅速升高,12周后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Ex-4组血糖在第12周达到峰值,后开始持续下降,血糖水平明显低于DM组。Exendin-4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2、DM组小鼠较正常组右侧胫骨骨密度、最大压力、弯曲刚度、压缩刚度、弹性模量均显着降低,而Exendin-4治疗可显着改善上述参数。3、骨组织形态学分析提示,DM组小鼠较正常小鼠骨小梁数量、厚度、骨小梁周长、骨小梁面积、骨小梁体积明显下降,骨小梁间距明显增加,Exendin-4治疗后可显着改善糖尿病小鼠骨组织形态。4、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与NC组相比,DM组的钙化结节形成率明显降低;与DM组相比,Ex-4组组钙化结节形成率明显增多。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提示,与NC组相比,DM组在成骨过程中ALP活性明显降低,而Exendin-4治疗后该组ALP活性明显显着升高。Exendin-4干预可改善DM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5、Western blot提示与NC组相比,DM组Wnt3a、β-Catenin、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Exendin-4处理可显着增加Wnt3a、β-Catenin和Runx2的表达(P<0.05)。结论:Exendin-4能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对小鼠BMSCs成骨分化起促进作用,增加小鼠骨密度、骨强度,改善骨组织形态,对糖尿病小鼠骨量丢失具有重要的防治作用。
周湘琳[3](2021)在《红芪复方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研究及潜在活性成分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加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大多以钙剂、雌激素、降钙素、氟制剂为主,而长期依靠雌激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会加大女性患宫颈癌等疾病的风险。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历史悠久,具有疗效优良、副作用小、方法多样等特点,在改善骨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论文研究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是红芪复方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筛方与拆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筛选药效最优处方及验证其处方合理性。通过建立去势大鼠模型对以红芪为主药的3个经验方进行药效学初筛,结果表明,三个全方组对去势大鼠的骨质疏松症均具有治疗作用,其中以处方三疗效最好。进一步利用多指标正交实验验证最优复方处方三配伍的合理性,发现全方组及各拆方组对骨质疏松症均具有治疗作用,以全方组疗效最好。并且处方中每味药影响程度依次是怀牛膝>女贞子>熟地>枸杞,其中怀牛膝和女贞子对综合评分有显着影响,表明女贞子和怀牛膝可能在该处方中扮演相对重要的角色。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和电离喷雾质谱(ESI-MS)鉴定处方三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鉴定出11种单体化合物。第二部分探讨了处方三含药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ROB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上证明最优处方口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效果。通过检测经不同浓度处方三含药血清处理后ROBs和r BMSCs细胞增殖率和分化矿化情况,发现处方三口服后的代谢产物(含药血清)同样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可以显着促进ROBs和r BMSCs的增殖、骨形成和矿化能力。同样通过HPLC-DAD等手段鉴定处方三含药血清中的主要成分,发现含药血清中存在前期11种化合物中的8种。第三部分主要是建立一种细胞膜生物特异性提取方法来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成分。该方法涉及将大鼠乳鼠颅骨成骨细胞与处方三提取物共培养以提取给药后细胞的细胞外液部分、细胞膜部分、细胞裂解部分,富集浓缩细胞提取液,通过HPLC-DAD筛选出处方三提取物能够与成骨细胞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并且进入细胞内的单体化合物,这些能够与成骨细胞细胞膜特异性结合并且进入细胞内的单体化合物被推测为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之一。结果表明,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被推测为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同时,建立的细胞膜生物特异性提取方法简单,专属性和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筛选处方三中潜在的抗骨质疏松活性成分物质。第四部分验证了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这三种被推测的潜在活性成分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及其抗氧化能力测试。通过MTT细胞增殖实验、ALP活力测试、矿化结节染色等手段验证了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其活性大小为: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建立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等与氧化应激相关酶、活性氧水平评价了这三种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大小为:特女贞苷>β-蜕皮甾酮>芒柄花苷。
黄杰[4](2020)在《淫羊藿苷预防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Cage layer osteoporosis,CLO)是一种在高产蛋鸡群体中常见的骨骼代谢疾病,发病蛋鸡容易骨折和瘫痪,产生大量的沙壳蛋和软壳蛋,并造成破蛋率达到0.5%-1%。经前期对我国七个省份的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的调研发现,CLO的发病率在0.1%-0.3%之间。鉴于笼养依旧是中国目前主要的蛋鸡养殖模式,CLO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蛋鸡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尚无良好的预防措施。淫羊藿苷(Icariin,ICA)是中草药淫羊藿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已经对人、去卵巢小鼠/大鼠、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大鼠和骨保护素敲除的小鼠的骨质疏松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然而,ICA是否对CLO也具有预防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针对正常日粮饲喂的老年笼养蛋鸡(54-66周龄)和低钙日粮饲喂的青年笼养蛋鸡(32-40周龄),分别在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ICA,研究了ICA对蛋鸡正常生理条件下和病理条件下的两种CLO的预防效果,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揭示了ICA预防CLO的相关机制。本研究包括两次动物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动物试验一,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54-66周龄)骨骼健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本试验选取了216只54周龄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3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一组和处理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了0.05%和0.20%的ICA。研究了ICA对老年笼养蛋鸡骨骼健康的影响,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其相关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日粮添加0.20%ICA显着提高了老年笼养蛋鸡的平均蛋重,并在第66周时,显着提高了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2)日粮添加0.20%ICA显着提高了老年笼养蛋鸡的股骨骨密度和胫骨骨密度;改善了骨组织形态学参数,包括提高了皮质骨厚度,骨小梁面积比和骨小梁厚度,并且降低了骨小梁分离度。(3)日粮添加0.20%ICA降低了老年笼养蛋鸡血清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力和骨钙素含量。(4)日粮添加两种水平的ICA均显着提高了老年笼养蛋鸡股骨组织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和OPG的表达水平,并降低破骨相关基因RANKL的表达水平。(5)通过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对照组和处理二组间共筛选出170种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将差异代谢物与老年笼养蛋鸡的股骨和胫骨骨密度进行Spearman关联性分析,发现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同时与股骨和胫骨骨密度高度相关,包括:尿苷,牛磺酸,棕榈酸,肾上腺酸,非索非那定,lyso PC(18:1),lyso PE(20:3/0:0)和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之后,通过Metabo Analyst4.0对上述8种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途径分析发现ICA主要扰动了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嘧啶代谢。动物试验二,淫羊藿苷预防低钙日粮诱导的青年笼养蛋鸡(32-40周龄)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及机制研究:本试验选取了144只32周龄的罗曼粉蛋鸡,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含钙3.5%),低钙组饲喂低钙日粮(含钙2.0%),处理一组和处理二组分别在低钙日粮中添加了0.05%和0.20%的ICA。研究了ICA对低钙日粮诱导的青年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并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其相关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低钙日粮导致了青年笼养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显着下降,低钙日粮添加ICA淫羊藿苷提高了生产性能。(2)与低钙组相比,低钙日粮添加0.20%ICA显着提高了青年笼养蛋鸡的股骨骨密度,皮质骨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厚度,并且降低了骨小梁分离度。(3)与低钙组相比,低钙日粮添加0.20%ICA显着降低了青年笼养蛋鸡血清中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碱性磷酸酶活力、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力和骨钙素含量。(4)与低钙组相比,两种添加水平的ICA均显着提高了青年笼养蛋鸡股骨组织中成骨相关基因RUNX2和OPG的表达,并降低破骨相关基因RANKL的表达。(5)通过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淫羊藿苷处理后8种代谢物水平发生了显着变化,包括7-脱氢胆固醇,7-酮胆固醇,24-脱氢胆固醇,PC(18:1(9Z)/18:1(9Z)),PS(18:0/18:1(9Z)),N,N-二甲基苯胺,2-羟基丁酸和N2,N2-二甲基鸟苷。进一步通过Metabo Analyst4.0对上述8种代谢物进行代谢途径分析,发现ICA主要扰动了类固醇的生物合成和甘油磷脂代谢。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日粮添加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产生了骨保护效应,有效缓解了骨质流失;老年笼养蛋鸡骨密度与血清中尿苷、牛磺酸、棕榈酸、肾上腺酸、非索非那定、lyso PC(18:1)和lyso PE(20:3/0:0)7种代谢物浓度呈正相关性,与血清中的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浓度呈负相关性;淫羊藿苷主要通过扰动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嘧啶代谢产生骨保护效应。(2)淫羊藿苷缓解了低钙日粮诱导的青年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低钙日粮添加淫羊藿苷导致血清中7-脱氢胆固醇、7-酮胆固醇、24-脱氢胆固醇、PC(18:1(9Z)/18:1(9Z))、PS(18:0/18:1(9Z))、N,N-二甲基苯胺和2-羟基丁酸水平显着升高,N2,N2-二甲基鸟苷水平显着降低,淫羊藿苷主要通过扰动甘油磷脂代谢和类固醇生物合成缓解了青年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淫羊藿苷的骨保护效应,以及与骨密度相关的内源代谢物的发现,将为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潜在的营养调控策略。
左彦波[5](2020)在《新型磷结合剂—胺基化纤维素对慢性肾脏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终末期患者均会发生矿物质与骨代谢异常,而骨质疏松是CKD骨代谢异常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着增加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研究表明,CKD患者早期即可发生高磷血症,是CKD骨质疏松的始动因子和重要环节,可直接刺激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分泌,使破骨作用增强。此外,高磷血症可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出现高脂血症,而血脂水平与骨强度呈负相关,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OPG/RANKL/RANK)系统通路在调节骨代谢中起关键作用,是调控破骨细胞活化最重要的途径。胺基化纤维素(amino-modified cellulose,AMC)是以纤维素为基材自主研发的新型磷结合剂,前期研究结果表明,AMC可有效降低CKD大鼠血磷水平,然而是否可改善CKD大鼠骨质疏松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5/6肾切除术法联合术后高磷饲料喂养,制备CK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探讨AMC对CKD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为AMC在治疗和改善CKD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8周龄,体重16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n=6):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碳酸钙组(CaCO3,C组)、司维拉姆(sevelamer)组(Renagel?,R组)、AMC低剂量组(AMC-LD组)、AMC中剂量组(AMC-MD组)和AMC高剂量组(AMC-HD组)。采用5/6肾切除术法联合高磷饲料喂养制备CKD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6周后,各药物组灌胃给药,1次/d,持续4周。分别于造模6周后和给药4周后,七氟烷吸入麻醉下自尾尖静脉取血,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采用双能X线测量全身骨密度(BMD)。给药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采用微板法检测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水平;七氟烷吸入麻醉下经腹主动脉穿刺处死大鼠,取肾脏和胫骨组织,常规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结果,行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胫骨组织切片行TRAP染色,测定破骨细胞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胫骨组织OPG和RANKL的表达水平;取股骨组织,采用RT-PCR检测OPG和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6周后,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Cr、BUN、TC、TG和iPTH水平显着升高(P<0.01),全身BMD显着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M组比较,C组、R组、AMC-LD组、AMC-MD组和AMC-HD组血清BUN、TC、TG、BALP、TRAP5b和iPTH水平显着降低(P<0.01),全身BMD显着升高(P<0.01),肾小球面积百分比(%)和肾小球直径(mm)显着减小(P<0.01),胫骨组织TRAP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显着减小,RANKL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股骨OPG和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C组和AMC-HD组肾小球囊腔间隙面积百分比(%)减小(P<0.05);C组、R组、AMC-MD组和AMC-HD组骨小梁厚度(Tb.Th)增大(P<0.05),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和骨皮质面积百分数(Ct.Ar%)显着增大,OPG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C组比较,R组、AMC-MD组和AMC-HD组TG水平降低(P<0.05);R组和AMC-HD组血清TC水平显着降低(P<0.01);AMC-LD组TRAP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显着增大,OPG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R组、AMC-LD组和AMC-MD组RANKL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AMC-HD组全身BMD显着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R组比较,AMC-HD组血清BUN、TRAP5b和iPTH水平降低(P<0.05),RANKL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全身BMD显着升高(P<0.01)。结论AMC可有效改善CKD大鼠骨质疏松,且呈剂量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KD大鼠血清TC、TG和iTPH水平,下调OPG/RANKL/RANK系统通路的表达,抑制破骨作用有关。
刘连勇[6](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及骨钙素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有研究者提出骨骼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参与调节全身能量代谢。在糖骨代谢相互影响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作为“能量信使”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OC可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临床试验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有临床研究提出OC水平与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均为多基因复杂疾病,糖骨代谢有相互影响,OC水平是否受OC基因多态性影响,目前相关研究也较少。为了进一步分析OC与糖代谢关系及OC水平与OC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一步寻找防治T2DM的新靶点,我们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血清骨钙素(OC)、羧化不全骨钙素(under carboxylated osteocalcin,ucOC)和羧化骨钙素(carboxylated osteocalcin,cOC)水平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OC基因多态性与OC水平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中国汉族人群456名T2DM患者及224名正常对照人群,常规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骨代谢、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以及OC的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1543294、rs1800247、rs759330、rs2842880、rs933489、rs2241106、rs2758605、rs2277872 和 rs 12563631)。研究结果:(1)T2DM组血清OC、ucOC和cOC、ucOC/cOC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人群c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无显着相关性。T2DM人群cOC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呈负相关。(3)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bA1c等指标后,T2DM患者骨钙素SNPRs933489位点CC基因型的血清非cOC水平显着低于TT基因型,其它SNP位点各基因型间O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T2DM患者血清OC、羧化和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均低于非T2DM患者,而且cOC水平与HbA1c呈负相关,OC基因常见遗传变异没有影响OC水平。第二章:17β-雌二醇通过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减轻OVX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雌性激素是一种甾类激素,对循环、再生和心血管系统有重要影响,通过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对骨稳态影响显着。雌激素有3种类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雌酮及雌三醇,由卵巢分泌雌二醇具有最强的雌激素作用,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绝经后妇女的早期和晚期骨质疏松症。现有研究证明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对预防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有效,但由于该方法具有较多副作用,因此疗效受到限制。我们若能够通过调控若干个骨重建信号通路,进一步掌握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则能帮助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近些年对Eph/Ephrin通路不断深入探索,发现其可调控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而EphrinA2和EphA2信号能够在起始阶段调节骨骼重建,破骨细胞前体中的EphrinA2和EphA2能够增强多核破骨细胞的分化,而成骨细胞上的EphA2能通过上调RhoA形成抗成骨细胞形成信号,但17β-雌二醇是否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尚未完全阐明,故针对该问题设计了本研究。本研究是针对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1周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ariectomy,OVX)及卵巢切除+17β-雌二醇组(OVX+E2),并测定体重、血清钙(calcium,Ca)、尿钙(urinary calcium,UCa)、肌酐(Creatinine,Cr)、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one resorption item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P-5b)浓度、1 型原胶原 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β-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p-CTX)浓度;测定胫骨的骨密度及组织病理形态。第二部分: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三组中骨代谢关键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gene 2,Runx2),Osterix,Collal,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的 mRNA 水平;采用 qRT-PCR 和免疫印迹测定Sham、OVX及OVX+E2三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并测定降低EphA2和ephrinA2表达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第一部分: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目的:1.探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的体重影响及骨转换指标的影响;2.探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方法:1.1.选取21周大小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Sham(n=10)、OVX组(n=10)及OVX+E2组(n=10);对于OVX+E2组,每天对大鼠通过灌胃给予17β-雌二醇悬浮液,使用量按照1mL/100g。2.处理0、2、4、6周后,分别测量三组大鼠的体重,并进行比较。3.处理0、2、4、6周后,使用生化分析仪测定三组大鼠的血清钙、尿钙、肌酐浓度,ELISA测定血清中b-ALP和TRAP-5b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P1NP、-βCTX。4.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左侧胫骨的骨密度。5.采用苏木精(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测定胫骨的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影像分析仪测定静态参数包括骨体积/组织体积(bone volume per 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研究结果:1.OVX组大鼠体重增加显着高于Sham组,17β-雌二醇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受到抑制,说明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OVX诱导的体重增加。2.OVX+E2组大鼠血清钙浓度显着高于OVX组,OVX组尿Ca/Cr显着增加,17β-雌二醇治疗后,比值下降;OVX组b-ALP、TRAP-5b、P1NP、β-CTX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17β-雌二醇治疗后,显着下降。3.给药后的4、8周,三组间的胫骨骨密度有显着差异,和Sham组相比,OVX显着降低胫骨骨密度,和OVX相比,OVX+E2组胫骨骨密度显着增加。4.OVX组大鼠的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着低于Sham组,17β-雌二醇的治疗抑制这些变化,OVX组骨分离度增加,而17β-雌二醇有效的抑制OVX引起的骨质量变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卵巢切除能导致大鼠体重增加,血清钙浓度、尿Ca/Cr值、b-ALP、TRAP-5b、P1NP、β-CTX浓度升高,17β-雌二醇能消除这些影响;OVX组的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着降低,以及骨小梁分离度的显着升高主要是由于小梁的穿孔变薄和损失,而17β-雌二醇能够减弱这些影响。第二部分: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2.探讨17β-雌二醇是否通过EphA2/ephrinA2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研究方法:1.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Sham组、OVX组、OVX+E2组骨代谢关键相关基因ALP,TRAP,Runx2,Osterix,Colla1,OPG和NF-k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的mRNA水平。2.采用qRT-PCR和免疫印迹分别测定Sham、OVX及OVX+E2三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3.采用siRNA转染技术沉默EphA2和ephrinA2,加入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培养后,测定破骨细胞数目。研究结果:1.OVX 组中 ALP、TRAP、RANKL 表达显着高于 Sham 组,OVX+E2 组 ALP、TRAP、RANKL表达显着低于OVX组。2.OVX 组中 Runx2、Osterix、Col1a1,表达显着低于 Sham 组,OVX+E2 组 ALP、TRAP、RANKL表达显着高于OVX组。3.三组中OPG表达无显着差异。4.OVX组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显着高于Sham组,OVX+E2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显着高于OVX组;5.RANKL和M-CSF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分化,EphA2和ephrinA2沉默显着降低破骨细胞分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17β-雌二醇能通过抑制TRAP和RANKL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并通过刺激Runx2、Osterix和Col1a1表达诱导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OVX诱导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董重阳[7](2019)在《蒙药蓝刺头调控FoxO/Wnt/β-catenin通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证实蒙药蓝刺头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阐明其调控FoxO/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的机理;明确蒙药蓝刺头抗氧化应激相关调控机制及效应靶点。为蒙医药基于“补暖补精-清镇赫依-固骨质壮骨”的经典理论、通过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丰富蒙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内涵。方法:分组:6月龄SD系SPF级健康雌性未孕大鼠84只(体重250±2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组(OVX)、蒙药蓝刺头高剂量组(Echinops-H)、中剂量组(Echinops-M)、低剂量组(Echinops-L),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组(HEP)、西药对照组辅酶Q10组(Co-Q10)。造模: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去势)制备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1],阴道上皮角化实验、骨密度检测、子宫病理学检查验证造模成功。给药:术后90d,除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按照方案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标本采集:末次灌胃后,腹主动脉穿刺采血离心血清;处死剔除双侧完整股骨、胫骨,右侧股骨、胫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左侧股骨、胫骨-196℃液氮贮存罐保存。指标检测:ELISA法测定血清标骨钙素、护骨素等骨代谢相关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等氧化应激指标。采用RT-PCR测定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核内受体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成骨细胞分化转录因子蛋白、破骨细胞抑制因子护骨素的基因表达。左侧股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p-p66(S36)、p66、β-catenin、Wnt2、FoxO3a蛋白表达。右侧股骨采用骨密度仪测定离体骨骨密度,Micro-CT进行骨微结构的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1.大鼠骨密度、骨形态学计量测定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股骨近端BMD和股骨总BMD均明显降低(P<0.05);骨微结构的形态计量学表达上,OVX组骨微结构骨小梁立体网状结构异常,骨体积分数(BV/TV)、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体积(TBV,trabecular volume)、骨小梁宽度(Tb.W,trabecular wid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均明显降低(P<0.05),骨小梁间距(Tb.Sp)增大(P<0.05)。与OVX组比较,蒙药蓝刺头高、中、低剂量组、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组、西药对照组辅酶Q10组、假手术组的BMD及骨微结构、骨形态计量学明显改善。2.大鼠骨组织学计量测定结果(HE染色):骨组织学检测结果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见脂肪细胞密度与脂肪细胞直径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蒙药蓝刺头高、低剂量组脂肪细胞密度与脂肪细胞直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蒙药蓝刺头中剂量组、淫羊蕾组脂肪细胞密度与脂肪细胞直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其对抗骨质破坏效果显着。3.血清骨代谢指标变化: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较,模型组(OVX)大鼠血清护骨素(OPG)含量明显降低,且骨钙素(BG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蒙药蓝刺头高(Echinops-H)、中(Echinops-M)、低剂量组(Echinops-H)、中药对照组淫羊藿组(HEP)、西药对照组辅酶Q10组(Co-Q10)、Sham组的血清护骨素(OPG)含量明显降低,且骨钙素(BG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血清抗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蒙药蓝刺头各剂量组、中药西药对照组、假手术组抗氧化应激指标均明显增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法检测骨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较,OVX大鼠β-catenin、Wnt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FoxO3a表达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Echinops-H、Echinops-M、Echinops-L、HEP、Co-Q10 组、Sham 组β-catenin、Wnt2 蛋白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FoxO3a蛋白的含量明显减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6.RT-PCR测定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相关因子表达:与Sham组相比较,OVX组大鼠Runx2、OPG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OVX 组 PPAR-γ明显升高(P<0.05)。与 OVX 组比较,Echinops-H、Echinops-M、Echinops-L、HEP、Co-Q10 组、Sham 组βRunx2、OPG 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PAR-γ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蒙药蓝刺头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具有显着的抗骨质疏松症作用;蒙药蓝刺头能够显着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蒙药蓝刺头可以交叉调控FoxO/Wnt/β-catenin通路,抑制氧化应激中FoxO的转录,上调Wnt的表达,促进模型大鼠骨组织成骨分化、骨形成;蒙药蓝刺头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代谢高转换相关指标,抑制骨吸收。本研究表明:蒙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补暖补精-固骨质壮骨”的生物效应可能通过促进骨组织成骨分化、骨形成的机制实现;蒙医药“清镇赫依-固骨质壮骨”的生物效应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实现。本研究丰富了蒙医“补暖补精-清镇赫依-固骨质壮骨”理论的科学内涵,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此理论与治法的效应途径。
罗世英[8](2016)在《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及大鼠研究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是临床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导致的最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引发骨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GIO发病率高,位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第三位,仅次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但目前防治GIO仍基本采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未见特异性针对GIO的有效防治措施。近年来,骨髓脂肪分化和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作为GIO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当人体衰老或处于某种疾病状态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GC时,一方面骨髓脂肪分化,骨髓腔中脂肪堆积,另一方面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机体内大量积聚,诱发OS,最终导致OP。这提示应用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骨髓脂肪分化的物质有可能是防治GIO的新靶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天然抗氧化多酚酸类小分子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体外可促进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增值、分化和矿化;以丹参素和丹酚酸B为主要成分的丹参水提物对GC诱发的大鼠骨丢失及骨髓脂肪分化有防治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丹参素能通过调控FoxO/Wnt信号通路对抗H202所致OS对成骨细胞分化的抑制。这些提示丹参素和丹酚酸B可能对GC所致骨组织损害具有保护作用,但其是否具有防治GIO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整体动物实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丹参素、丹酚酸B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斑马鱼和SD大鼠复制GC所致骨生成抑制模型和GIO模型,探讨不同剂量的丹参素和丹酚酸B及两者的混合物对实验性GIO的防治作用;并结合不同剂量的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研究丹参素的药效学与剂量的关系;同时初步探讨丹参素和丹酚酸B抗GIO作用与骨髓脂肪分化和OS的关系,为丹参素、丹酚酸B作为抗GIO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标1.基于模式动物斑马鱼、SD大鼠研究丹参素、丹酚酸B对GIO的防治作用。2.观察不同剂量的丹参素和丹酚酸B及两者的混合物对GIO的量效关系,并从PK/PD角度探讨丹参素合适的给药剂量范围。3.进一步探讨丹参素和丹酚酸B通过抗骨髓脂肪分化及清除ROS对抗OS而产生抗GIO作用,为小分子天然抗氧化物质防治GIO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和内容1.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地塞米松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的作用以受精后3天(3 dpf)的野生型AB品系幼年斑马鱼和成骨细胞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硬骨转基因品系tg(s7:egfp)幼年斑马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塞米松处理和丹参素、丹酚酸B干预,共6天。9 dpf时结束实验,进行以下指标检测: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行茜素红染色,体视显微镜下拍照,定量分析幼鱼头部骨骼茜素红染色区域面积及累计光密度,观察头骨的矿化;tg(sp7:egfp)斑马鱼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扫描头部骨骼荧光、定量分析幼鱼头部骨骼绿色荧光面积及累计光密度,从而观察成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形成;qRT-PCR检测相关的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DCFH-DA荧光探针结合酶标仪荧光分析技术检测斑马鱼体内OS水平。主要内容如下:(1)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幼年斑马鱼头骨矿化和成骨细胞分化及骨生成的影响,建立糖皮质激素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模型。(2)观察不同浓度的丹参素、丹酚酸B对幼年斑马鱼骨生成的作用及对糖皮质激素所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的干预作用。(3)探讨丹参素、丹酚酸B对糖皮质激素性骨生成抑制斑马鱼的成骨细胞特异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OS水平的调控作用。(4)分析丹参素、丹酚酸B对抗地塞米松致斑马鱼头骨形成抑制、调控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及对抗OS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整体动物水平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丹参素、丹酚酸B对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对GC致骨生成抑制的调控作用。2.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大鼠GIO的效应研究及丹参素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2.1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大鼠实验性GIO的效应研究7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100只(体重290±20g),按体重区组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除基础组和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上午灌胃(p.o)丹参素和丹酚酸B等相应干预药物,下午均灌胃醋酸泼尼松6mg/5mL/kg/d(在以下分组中用GC代替),共计14周。(1)基础组(Bas,未用药,在实验开始即被处死取材作为基础对照);(2)对照组(Con,每日上下午均灌胃生理盐水,5mL/kg/d);(3)醋酸泼尼松造模组(GC,生理盐水5mL/kg/d+GC);(4)丹参素低剂量预防组(GC+T-L,丹参素 12.5mg/5mL/kg/d+GC);(5)丹参素中剂量预防组(GC+T-M,丹参素25mg/5mL/kg/d+GC),;(6)丹参素高剂量预防组(GC+T-H,丹参素50mg/5mL/kg/d+GC);(7)丹酚酸 B 预防组(GC+S,丹酚酸 B 25mg/5mL/kg/d+GC);(8)丹酚酸B+丹参素预防组(GC+T+S,丹酚酸B+丹参素12.5mg/12.5mg/5mL/kg/d+GC);(9)丹参素固体分散体预防组(GC+T-P,丹参素-固体分散体228mg/5mL/kg/d+GC,换算成丹参素为 25mg/5mL/kg/d,);(10)罗盖全预防组(GC+R,罗盖全 0.045μ g/5mL/kg/d+GC)。所有实验大鼠在实验结束(处死)前第14、13天及第4、3天分别于颈背部皮下注射钙黄绿素(8mg/kg)进行骨骼荧光标记。实验结束当天,大鼠称重、腹腔麻醉,心脏采血处死。取血清检测骨代谢及OS生化指标;摘取胸腺、肾上腺、胫前肌等脏器称湿重计算器官指数;分离左侧胫骨和第四腰椎(L4),利用Micro-CT技术检测骨组织显微三维形态结构参数后,取左侧胫骨脱钙、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脂肪分化;取右侧胫骨上段、中段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染色,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动、静态参数;分离右侧股骨和第五腰椎(L5),双能X线骨矿物质密度检测仪(DXA)测定骨密度(BMD);分离左侧股骨,三点弯曲法检测股骨生物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SD雌性大鼠GIO模型,观察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GIO大鼠骨代谢、骨量、骨微结构及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2)比较不同剂量丹参素各干预组及丹酚酸B干预组对GIO大鼠骨生物学的影响,初步筛选丹参素及丹酚酸B对抗GIO的最佳给药剂量范围。(3)检测大鼠骨髓脂肪分化及血液中ROS和抗氧化标志物水平,观察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GIO大鼠骨髓脂肪分化和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在整体动物水平探讨丹参素和丹酚酸B防治GIO和抑制骨髓脂肪分化和抗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2.2不同剂量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4月龄SD大鼠,单次灌胃以下不同剂量的丹参素:(1)丹参素12.5mg/5mL/kg(T-L),(2)丹参素 25mg/5mL/kg(T-M),(3)丹参素 50mg/5mL/kg(T-H),(4)丹参素固体分散体228 mg/5mL/kg(换算为丹参素25 mg/5mL/kg,T-P),(5)丹参素+丹酚酸B 12.5mg/12.5mg/5mL/kg(T+S)。LC/MS/MS测定丹参素血药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专业软件DAS2.0分析数据,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曲线下面积。结合上述不同剂量丹参素对抗大鼠GIO的效应,初步确定丹参素抗GIO的合适剂量和血药浓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LC/MS/MS测定大鼠血清中丹参素的浓度。(2)利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大鼠灌胃后丹参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血药峰浓度和曲线下面积。(3)分析不同剂量丹参素对大鼠实验性GIO的防治作用与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关系,从PK/PD角度探讨丹参素抗GIO的合适剂量。3.统计分析:实验结果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方差齐性时,采用Fisher 1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方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否则采用DunnettT3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实验结果1.丹参素、丹酚酸B对地塞米松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的作用1.1地塞米松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模型建立茜素红染色和LSCM扫描结果表明,地塞米松(5-20μM)既可浓度依赖性地引起野生型AB品系幼年斑马鱼的头骨矿化面积和累计光密度降低(p<0.05),也可浓度依赖性地引起tg(sp7:egfp)斑马鱼幼鱼头部骨骼的绿色荧光面积和累计光密度降低(p<0.05),说明地塞米松可通过降低骨的矿化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抑制斑马鱼头骨的生成。1OμM为地塞米松最合适的实验浓度。1.2丹参素、丹酚酸B对幼年斑马鱼骨生成的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表明,丹参素(1-5μM)和丹酚酸B(0.5-2μM)均可引起野生型AB品系幼年斑马鱼的头骨矿化面积和累计光密度增加(P<0.05),说明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较低浓度时均可促进斑马鱼头骨的矿化。与茜素红染色结果相一致,LSCM扫描结果表明,丹参素(1-5μM)和丹酚酸B(0.5-2μM)也均可使tg(sp7:egfp)斑马鱼幼鱼头部骨骼的绿色荧光面积和累计光密度增加(p<0.05),说明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较低浓度时也均可促进斑马鱼成骨细胞的分化。1.3丹参素、丹酚酸B对暴露于地塞米松的幼年斑马鱼骨生成的保护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结合LSCM扫描结果表明,10μM地塞米松可明显引起幼年斑马鱼头骨矿化和成骨细胞分化的降低(p<0.05);而加入丹参素(2.5-50μμM)和丹酚酸B(0.5-10[μM)及丹参素与丹酚酸B混合物(质量比1:1)后,均可不同程度的对抗地塞米松引起的上述变化,5μM丹参素和2μM丹酚酸B的干预效果最明显(p<0.05)。1.4地塞米松对斑马鱼成骨细胞特异性相关基因表达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丹参素、丹酚酸B的干预作用:(1)qRT-PCR检测结果表明,10μM地塞米松可引起斑马鱼成骨细胞特异性相关基因(alp、OC、runx2a、sp7)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说明地塞米松可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和矿化,而5μM丹参素和2μM丹酚酸均可不同程度地对抗地塞米松引起的这些变化。(2)DCFH-DA荧光探针化学检测结果表明,10μM地塞米松处理后,斑马鱼体内ROS蓄积、MDA的水平升高(p<0.05),SOD、CAT和GSH的活性降低(p<0.05)说明地塞米松激活了斑马鱼体内氧化应激,而5μM丹参素、2μM丹酚酸B均可不同程度对抗上述变化,使ROS减少、MDA水平降低(p<0.05),虽可使SOD、CAT和GSH活性升高,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丹参水溶性多酚酸类小分子丹参素及丹酚酸B在低浓度时可刺激幼年斑马鱼骨的矿化和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生成;在较高浓度时,可对抗糖皮质激素所致骨生成抑制,其机制可能与清除ROS、降低OS及上调成骨细胞特异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2.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大鼠GI0的效应及不同剂量丹参素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和曲线下面积2.1醋酸泼尼松对大鼠骨生物学的影响及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干预作用(1)DXA检测结果表明,与Con组比较,GC组大鼠股骨和腰椎的BMD明显降低(P<0.05),提示GC导致了大鼠骨量丢失。与GC组比较,丹参素或丹酚酸B各预防组大鼠股骨远端BMD明显增加,其中丹参素25mg/kg/d、丹酚酸B 25mg/kg/d预防组大鼠股骨BMD增加最显着(P<0.05),所有给药组分对GIO大鼠腰椎的BMD均无明显影响。(2)Micro-CT检测骨组织三维图像计量学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GC组大鼠胫骨上段和腰椎的松质骨的BV/TV、BMD和Tb.Th均明显降低(P<0.05),SMI、Tb.Sp则明显升高(P<0.05),提示GC处理后,大鼠松质骨骨小梁稀疏变薄。与GC组相比,丹参素25mg/kg/d和丹酚酸B 25mg/kg/d预防组大鼠胫骨和腰椎的Tb.N、BV/TV、Tb.Th和BMD均显着增加(P<0.05),Tb.Sp和SMI显着减少(P<0.05),恢复到甚至超过Con组水平,其它丹参素各组对GIO大鼠骨微结构的恢复均不如丹参素25mg/kg/d。(3)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显示,GC导致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成骨细胞数目减少,成骨细胞周长百分率(%Ob.Pm)显着降低(P<0.05),单位骨小梁周长破骨细胞数(Oc.N)和破骨细胞周长百分率(%Oc.Pm)均呈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形成活动下降,骨矿化沉积率(MAR)、骨形成率(BFR/BS、BFR/BV、BFR/TV)、荧光周长百分数(%L.Pm)均显着降低(P<0.05),骨微结构受损,骨小梁数目减少(P<0.05),骨小梁稀疏变薄(P<0.05),骨小梁面积减小(P<0.05),骨小梁间距增大(P<0.05);同时GC也导致大鼠胫骨中段皮质骨骨外膜骨形成减少(P<0.05),骨内膜骨转换增高(P<0.05),使皮质骨骨量减少(P<0.05),骨髓腔增大(P<005)。丹参素或丹酚酸B能一定程度促进骨形成和矿化,修复GIO大鼠受损的松质骨和皮质骨结构,抑制骨量丢失,其中丹参素25mg/kg/d和丹酚酸B 25mg/kg/d修复作用最明显。(4)股骨三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与Con组比较,GC组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参数断裂载荷、最大载荷和弹性载荷及刚度系数均呈下降的趋势(P<0.05),表明GIO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降低,骨折风险增加;丹参素和丹酚酸B能不同程度的使GIO大鼠上述生物力学参数增加,生物力学性能增强,尤其是丹参素25mg/kg/d预防组和丹酚酸B 25mg/kg/d预防组大鼠骨力学性能已达到Con组水平。(5)大鼠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Con组比较,GC组大鼠血清中骨形成标志物BAP、OCN、PINP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组内标准差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素和丹酚酸B可明显促进GIO大鼠骨形成标志物的增加,但组内标准差大,增加无统计学意义。GC和各药物组分对骨吸收标志物CTX-I、RANKL、TRACP-5b的改变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GC导致了大鼠骨形成减少,骨量丢失,骨微结构受损、破坏,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诱发了 GIO。丹参素和丹酚酸B能不同程度的对抗GIO,以丹参素25mg/kg/d和丹酚酸B 25mg/kg/d效果最显着。2.2醋酸泼尼松对大鼠体重和器官、骨骼肌湿重的影响及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干预作用每天灌胃醋酸泼尼松6mg/kg 14周后,与Con组比较,GC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胸腺、肾上腺和胫前肌湿重均减轻(P<0.05)。与GC组相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到实验结束,体重和器官肌肉湿重均有所恢复,其中丹参素中剂量组体重恢复几乎接近Con组水平(P>0.05)。2.3醋酸泼尼松对大鼠骨髓脂肪面积和血脂的影响及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干预作用与Con组比较,GC组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脂肪细胞明显增多,脂肪面积百分数显着增加(P<0.05),提示GC可促进骨髓的成脂肪分化,这也是GC诱导GIO的一个重要原因。丹参素各组和丹酚酸B组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中脂肪细胞显着减少,脂肪面积百分数较GC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尤其是丹参素25mg/kg/d预防组的脂肪面积百分数恢复至Con组水平,提示丹参素和丹酚酸B可抑制骨髓成脂肪分化,从而促进成骨分化。与骨髓脂肪变化相应,GC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P<0.05),提示GC导致大鼠血脂代谢紊乱,出现高脂血症。丹参素和丹酚酸B明显改善GIO大鼠的血脂代谢,降低血脂。2.4醋酸泼尼松对大鼠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及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干预作用GC组大鼠血清中ROS水平比Con组显着升高(P<0.05),脂质氧化终产物MDA也显着增加(P<0.05),而SOD和CAT活性显着下降(P<0.05),提示GIO大鼠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丹参素和丹酚酸B能对抗GC引起的上述变化,丹参素各组和丹酚酸B组ROS水平较GC组明显降低(P<0.05),MDA明显减少(P<0.05),CAT活性有所增加(P<0.05),丹参素高、中剂量组和丹酚酸B组的SOD活性也增加(P<0.05)。这些结果提示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抗GIO作用可能与清除ROS抗OS有关。2.5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丹参素后,15min后均可在大鼠血清中检测到丹参素,60min时丹参素血药浓度达到顶峰,8h时丹参素已基本消除,说明丹参素灌胃后吸收分布快,消除较慢。高、中、低剂量的丹参素其血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本相一致。2.6丹参素血药时间数据经DAS2.0药动学软件处理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不同剂量丹参素(T-L、T-M、T-H)及固体分散体(T-P)的t1/2为55~72min,Tmax除T-P外均为60min,但Cmax和AUC差异显着。随丹参素剂量的增加,T-L、T-M、T-H的Cmax和AUC显着增加,Cmax和AUC的比值分别为1:1.7:4.5和1:1.5:4.0,说明随着丹参素给药剂量的增加,吸收进入大鼠体内的丹参素的量也显着增加。与T-M相比,含相同剂量丹参素的T-P的Cmax和AUC显着增高,分别是T-M的3.3倍和3.2倍,提示丹参素固体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显着增加。丹参素+丹酚酸B混合物(T+S)与含相同剂量丹参素的T-L相比,丹参素的Cmax和AUC无明显变化,提示丹参素和丹酚酸B配伍合用对丹参素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不同剂量丹参素及其制剂和与丹酚酸B的混合物灌胃后丹参素的血药浓度及进入体内药物量均差异显着,其对大鼠GIO的防治作用也差异明显,其中丹参素中剂量组的效果最好,提示丹参素防治GIO的疗效与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密切相关,血药浓度过大和太小都不利于丹参素的疗效,25mg/kg/d为合适的给药剂量。结论:1.丹参素和丹酚酸B均可促进幼年斑马鱼骨生成,并呈浓度依赖性对抗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生成抑制。2.丹参素和丹酚酸B能防治大鼠GIO;丹参素对GIO的保护作用与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有关,丹参素中剂量25mg/kg/d效应最佳。3.丹参素、丹酚酸B对抗GIO可能与清除GC诱导产生的过多ROS、对抗OS和抑制骨髓成脂肪分化,从而促进成骨有关。
郭生琼,喻茂娟,申惠鹏,王丹,袁筑华,成锦芳[9](2016)在《复方中药对慢性氟中毒大鼠氟骨症的骨形态计量学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复方中药制剂对慢性氟中毒大鼠骨氟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断乳2周的纯系Wistar大鼠88只,体重为(91.1±10.0)g,按体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6只、中氟组(染氟剂量50 mg/kg)24只、高氟组(染氟剂量100 mg/kg)24只、高氟低钙低蛋白组(染氟剂量100 mg/kg,且蛋白质与钙的含量为中氟组和高氟组的一半)24只。染氟6个月后,各组采用股动脉放血法处死8只;染氟组余下的16只大鼠再分为2个小组,一组为持续染氟阳性对照组,另一组模拟氟病区实际情况,在持续染氟的基础上应用复方制剂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0 d和60 d时收集大鼠24 h尿样。在灌服90 d时,处死大鼠,并分离四肢骨。尿氟含量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骨氟含量采用高温灰化-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法测定。用Micro-CT(显微CT)技术检测大鼠四肢骨骨矿物质密度(BMD)、组织骨密度(TMD)、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各向异性(a1/a3)、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D)、骨小梁与全部骨组织体积比(BV/TV)、骨表面积与体积比(BS/BV)、骨小梁数目(Tb.N)。结果应用复方中药治疗60 d时,中氟治疗组、高氟治疗组和高氟低钙低蛋白治疗组尿氟均低于相应的阳性对照组。用药90 d时,各治疗组骨氟亦低于相应的阳性对照组;中氟治疗组Conn.D[(1 443.81±684.09)mm-3]低于中氟阳性对照组[(2 403.68±124.02)mm-3];高氟治疗组TMD[(500.16±85.63)mg/cc]、Conn.D[(856.22±329.92)mm-3]和BV/TV(0.44±0.04)低于相应的高氟阳性对照组[(639.96±9.51)mg/cc,(1 325.61±113.06)mm-3,(0.49±0.00)]。结论综合尿氟、骨氟及四肢骨BMD、BV/TV等指标改变,提示该复方中药对大鼠氟骨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张秀慧,秦祥慧,秦鸣,喻茂娟[10](2015)在《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骨骼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方法建立低蛋白低钙条件下燃煤型氟中毒大鼠模型;测定大鼠24 h尿氟、骨氟,根据氟斑牙判断损伤程度;采用X线骨密度仪测定大鼠股骨及胫骨骨密度;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股骨松质骨超微结构的形态学改变,观察大鼠胫骨上端骨形态静态计量学参数改变。结果染氟组大鼠100%发生氟斑牙;染氟组大鼠骨氟含量[(199.90±106.84)mg/kg]与骨密度(0.205 3 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6±6.11)mg/kg、0.185 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染氟组大鼠胫骨上端骨小梁面积[(67 612.02±1 662.23)mm2]、骨小梁周长[(7 655.44±918.05)mm]、骨小梁个数[(38.25±4.99)个/m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 951.43±9 046.88)mm2、(5 172.42±789.70)mm、(27.75±4.19)个/mm](均P<0.05)。结论单纯低蛋白低钙条件下,过量氟暴露可导致大鼠骨形态计量学出现以骨软化为主的病理改变。
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低钙和低蛋白饮食对大鼠骨骼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低钙和低蛋白饮食对大鼠骨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内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一般状况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VDR/RXR/FGF2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高糖环境对UMR-106 细胞活力及FGF23 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UMR-106 细胞VDR/RXR/FGF2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FGF23 在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异常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Exendin-4介导Wnt/β-Catenin通路促BMSCs成骨分化对糖尿病骨量丢失防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糖尿病小鼠模型构建及分组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流式鉴定 |
2.4 BMSCs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 |
2.5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
2.6 骨密度测定 |
2.7 骨生物力学测定 |
2.8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 |
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1 各组小鼠体重、随机血糖水平的变化及细胞流式鉴定结果 |
2 各组小鼠离体骨骨密度、骨生物力学结果比较 |
3 各组小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
4 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 |
5 各组细胞中Wnt3a、β-Catenin和 Runx2 的蛋白表达水平 |
6 结果附图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语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GLP-1及其类似物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红芪复方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研究及潜在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骨质疏松研究概况 |
1.1.1 骨质疏松症简介 |
1.1.2 骨质疏松模型建立 |
1.1.3 西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1.1.4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1.1.5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氧化应激 |
1.2 实验复方概括 |
1.2.1 主药红芪介绍 |
1.2.2 其余辅药介绍 |
1.3 本文的立题依据 |
第二章 红芪复方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处方初筛 |
2.4.2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拆方 |
2.4.3 处方三化学成分的考察 |
2.5 讨论 |
第三章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ROBs和 r 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ROBs的作用 |
3.4.2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r BMSCs的作用 |
3.4.3 处方三含药血清化学成分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细胞膜生物特异性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处方三提取物不同乙醇洗脱组分HPLC分析 |
4.4.2 PBS 洗去未特异性结合组分 |
4.4.3 细胞膜特异性提取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 |
4.4.4 线性关系考察 |
4.4.5 精密度考察 |
4.4.6 重复性考察 |
4.4.7 加样回收率考察 |
4.4.8 稳定性考察 |
4.4.9 ROBs外液、解离液和裂解液中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含量测定 |
4.5 讨论 |
第五章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抗骨质疏松活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成骨细胞增殖率测定 |
5.4.2 ALP测定 |
5.4.3 钙化结节染色 |
5.4.4 过氧化氢诱导的ROBs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5.4.5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过氧化氢诱导的ROBs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 |
5.4.6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氧化损伤ROBs细胞中CAT、T-AOC和 SOD活性的影响 |
5.4.7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氧化损伤ROBs细胞中ROS水平的影响 |
5.4.8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对氧化损伤ROBs细胞周期的影响 |
5.5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红芪复方对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拆方与筛方研究 |
6.1.2 处方三含药血清对 ROBs 和 r BMSCs 增殖、分化的影响 |
6.1.3 细胞膜生物特异性提取筛选处方三抗骨质疏松潜在活性物质 |
6.1.4 β-蜕皮甾酮、特女贞苷、芒柄花苷抗骨质疏松活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淫羊藿苷预防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 |
2.1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
2.2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
2.3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病理 |
2.4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
2.5 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
3 淫羊藿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3.1 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 |
3.2 淫羊藿苷的药理作用 |
3.3 淫羊藿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优势 |
3.4 淫羊藿苷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
4 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应用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动物试验一: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骨骼健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2.2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骨密度的影响 |
3.4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骨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 |
3.6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的质量控制和多元统计分析 |
3.8 淫羊藿苷诱导的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9 血清差异代谢物和笼养蛋鸡骨密度的关联性分析 |
3.10 淫羊藿苷诱导的代谢途径扰动 |
4 讨论 |
4.1 淫羊藿对老年笼养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4.2 淫羊藿苷对老年笼养蛋鸡笼养蛋鸡骨骼健康的影响 |
4.3 淫羊藿苷防止老年笼养蛋鸡笼养蛋鸡骨质流失的代谢机制 |
第三章 动物试验二:淫羊藿苷预防低钙日粮诱导的青年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
2.2 指标测定与方法 |
2.3 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3.3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骨密度的影响 |
3.4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骨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 |
3.6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的质量控制和多元统计分析 |
3.8 淫羊藿苷或低钙日粮诱导的血清差异代谢物 |
3.9 淫羊藿苷预防低钙日粮诱导的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代谢机制 |
4 讨论 |
4.1 淫羊藿苷对青年笼养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
4.2 淫羊藿苷对低钙日粮诱导的青年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
4.3 淫羊藿苷预防低钙日粮诱导的青年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代谢机制 |
第四章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专利 |
附录Ⅱ 论文补充数据 |
致谢 |
(5)新型磷结合剂—胺基化纤维素对慢性肾脏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新型磷结合剂—胺基化纤维素对慢性肾脏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动物 |
1.2.2 主要试剂 |
1.2.3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1.3.2 模型制备 |
1.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1.3.4 血清指标的检测 |
1.3.5 全身BMD的测量 |
1.3.6 肾组织和胫骨组织病理学观察 |
1.3.7 统计学处理 |
1.4 实验结果 |
1.4.1 AMC对 CKD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
1.4.2 AMC对 CKD大鼠全身BMD的作用 |
1.4.3 血清骨代谢标志物 |
1.4.4 AMC对 CKD大鼠血脂的影响 |
1.4.5 肾组织病理学结果 |
1.4.6 胫骨组织病理学结果 |
1.4.7 胫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二章 胺基化纤维素改善慢性肾脏病大鼠骨质疏松的机制:与骨组织OPG/RANKL表达的关系 |
2.1 引言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ELISA法检测血清iPTH的水平 |
2.3.2 胫骨组织切片TRAP染色 |
2.3.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组织OPG和 RANGKL的表达水平 |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PG和 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 |
2.3.5 统计学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血清iPTH水平的检测 |
2.4.2 胫骨组织TRAP染色 |
2.4.3 胫骨组织OPG/RANKL的表达水平 |
2.4.4 股骨组织OPG和 RANKL mRNA的表达水平 |
2.5 讨论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综述 |
3.1 骨质疏松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3.2 发病机制 |
3.2.1 代谢紊乱 |
3.2.2 分子机制 |
3.2.3 信号通路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及骨钙素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17β-雌二醇通过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减轻OVX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编着 |
致谢 |
(7)蒙药蓝刺头调控FoxO/Wnt/β-catenin通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中蒙医药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概述 |
1. 氧化应激与雌激素缺乏 |
2. PMOP与Fox O/Wnt-β-catenin通路 |
3. 中医药与PMOP |
4. 蒙医药与PMOP |
5. 蒙药蓝刺头与PMOP |
第三节 课题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蒙药蓝刺头对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设备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 |
2.3 造模是否成功的判定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指标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过程中大鼠生命概况 |
3.2 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去卵巢术前术后体质量变化 |
3.3 骨密度(BMD)测定结果 |
3.4 骨形态学计量(Micro-CT)骨微结构测定结果 |
3.5 各组大鼠骨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 |
3.6 各组大鼠骨组织学定量检测结果 |
3.7 血清骨代谢指标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实验相关检测指标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蒙药蓝刺头调控Fox O/Wnt/β-catenin通路抗氧化应激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 |
1.1 造模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设备与器材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 |
2.3 造模是否成功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指标检测 |
2.7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阴道上皮角化实验结果 |
3.2 造模术后4周BMD检测结果 |
3.3 造模术后8周子宫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 |
3.4 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结果 |
3.5 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抗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 |
3.6 RT-PCR测定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相关因子表达 |
4. 讨论 |
4.1 蒙医学对骨骼的认识 |
4.2 蒙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4.3 传统蒙医学“骨枯症”与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理论契合点分析 |
4.4 蒙医药传统疗法防治“骨枯症”的理论探讨 |
4.5 蒙药蓝刺头的选药依据 |
4.6 去卵巢骨质疏松模鼠模型选择依据 |
4.7 实验中药对照和阳性对照药选择依据 |
4.8 实验相关检测指标分析 |
5. 结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全文总结及研究结论 |
1. 全文总结 |
2. 本研究结果表明 |
3. 结论 |
4. 研究不足之处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抗氧化应激调控Fox O/Wnt/β-catenin通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1. 氧化应激反应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1.1 氧化应激概述 |
1.2 氧化应激与骨质疏松发病的相关性 |
1.3 抗氧化剂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 |
2. FoxO/Wnt/β-catenin通路与骨质疏松 |
2.1 叉头框蛋白Fox O与骨质疏松 |
2.2 Wnt/β-catenin通路与骨质疏松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探讨蒙医药学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
1. 骨质疏松症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
2. 蒙医学对骨骼的认识 |
3. 蒙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
4. 骨枯症发病机制与骨质疏松现代研究中寻找共同点是制定蒙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依据 |
4.1 从蒙医对骨枯症发病机制方面判定 |
5. 蒙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 |
6. 蒙医传统疗法对“骨枯”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探讨 |
7.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蒙药蓝刺头抗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1. 蒙药蓝刺头概况 |
2. 蒙药蓝刺头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3. 蒙药蓝刺头药理作用实验研究 |
3.1 毒性试验 |
3.2 镇痛作用 |
3.3 保肝作用 |
3.4 抗炎作用 |
3.5 抗氧化作用 |
3.6 骨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4.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4.1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内容 |
4.2 蒙药蓝刺头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研究进展 |
4.3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
5.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就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及大鼠研究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地塞米松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的作用 |
1.1 地塞米松致幼年斑马鱼骨生成抑制模型的建立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2 结果 |
1.1.3 讨论 |
1.1.4 小结 |
1.2 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正常及暴露于地塞米松的幼年斑马鱼骨生成的作用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2.4 小结 |
1.3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大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效应及不同剂量丹参素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研究 |
1.1 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大鼠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效应研究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2 结果 |
1.1.3 讨论 |
1.1.4 小结 |
1.2 不同剂量丹参素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 |
1.2.1 材料与方法 |
1.2.2 结果 |
1.2.3 讨论 |
1.3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复方中药对慢性氟中毒大鼠氟骨症的骨形态计量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药品与主要仪器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建模 |
1.3 复方中药治疗 |
1.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1.5 尿氟及骨氟测定 |
1.6 大鼠四肢骨形态计量学指标测定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尿氟 |
2.2 骨氟的测定 |
2.3 各组大鼠四肢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3.1 复方中药对尿氟与骨氟含量的影响 |
3.2 Micro-CT观察下复方中药对慢性氟中毒大鼠氟骨症的治疗修复作用 |
(10)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骨骼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低钙和低蛋白饮食对大鼠骨骼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D]. 孙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Exendin-4介导Wnt/β-Catenin通路促BMSCs成骨分化对糖尿病骨量丢失防治的机制研究[D]. 朱文怡. 南昌大学, 2021(01)
- [3]红芪复方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研究及潜在活性成分筛选[D]. 周湘琳. 兰州大学, 2021(09)
- [4]淫羊藿苷预防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及机制研究[D]. 黄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新型磷结合剂—胺基化纤维素对慢性肾脏病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机制[D]. 左彦波. 河北大学, 2020(08)
- [6]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连勇. 苏州大学, 2018(04)
- [7]蒙药蓝刺头调控FoxO/Wnt/β-catenin通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D]. 董重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及大鼠研究丹参素和丹酚酸B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效应[D]. 罗世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9]复方中药对慢性氟中毒大鼠氟骨症的骨形态计量学影响[J]. 郭生琼,喻茂娟,申惠鹏,王丹,袁筑华,成锦芳. 现代预防医学, 2016(08)
- [10]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骨骼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J]. 张秀慧,秦祥慧,秦鸣,喻茂娟. 中国公共卫生,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