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力争做品质前进

“前进”力争做品质前进

一、“前锋”争当质量前锋(论文文献综述)

刘甜甜[1](2022)在《凝聚精神力量 厚植文明沃土》文中研究说明礼让行人蔚然成风、文明宣传栏有序分布、志愿者热情引导……漫步在小平故里广安,一街一景,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文明的气息与温度。2021年,广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突出价值引领,全民?

赵波[2](202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广安市第五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本届政府工作回顾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应对大战大考、克服多重困难、抢抓重大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市人民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

韩蕾[3](2021)在《务实重干 勇当前锋》文中研究说明“王东伟同志所作的报告,政治站位高、工作目标明、发展措施实、争先意识强,是一份极具分量、重量、质量、容量的好报告。听完以后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9月28日,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于海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于海忠表示,浉河区作为信阳市的主城区、老城区

兰林前[4](2021)在《铆足干劲加速高质量发展》文中指出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为当前阶段的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前锋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区上下正鼓足干劲,奋起“二次创业”,不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力抓好项目招引和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跑出发展“加速度”。产业提质 巩

中共广安市委组织部[5](2021)在《党旗所指正扬帆 凝“新”所向再启航》文中研究表明九万里风鹏正举。巍巍华蓥山下,“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嘱托常践常新,用热血与信仰浸染的党旗,指引着全市两新组织初心不改、踏浪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秉持“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执着信念,始终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孙珊[6](2021)在《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文中提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上海,作为工人阶级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选取上海区域作为个案,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实践进程以及传播的主体、载体、途径、内容等,归纳总结了上海地区早期传播的特征与启示,阐述了上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在中国革命面貌改观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上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上海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经济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生态、工人阶级基础等条件,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创造了中国其他地区未能提供的区域优势,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播种、开花、结果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芸集在上海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引介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阶级斗争以及苏俄革命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列宁主义等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从纷然杂陈的主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改造和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开启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上海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探索之路,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实践,推动了诸多“开疆拓土”般事件率先在上海发生,如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首部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起草、首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型工会组织的诞生、“外国语学社”“上海大学”等培养革命干部学校的涌起、担任中共一大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地以及13年的中共中央驻地等,取得了卓越的传播效果和辉煌的历史成就。故而,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伟大历程的起点,是当仁不让的中国“红色之城”和中国共产党“初心之地”。基于传播学理论,结合历史文献学、区域史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地区的早期传播进行整体性研究,分析归纳了传播进程中呈现的显着特征,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开创性与多元性并进、传入渠道的多面性与差异性并发、传播内容的实用性与选择性并举、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并存、传播过程的演进性与辐射性并向等,彰显了上海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开拓性品质。诚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和探索经验缺乏,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地区的早期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历史局限。譬如在传播内容上,上海早期传播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肤浅,理论准备有所欠缺;在传播载体途径上,多重传播方式的综合作用虽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但通过报刊、着作、演讲集会、平民夜校等途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毕竟是少部分工农群众,有机会参加夜校的工人数量极少,且工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传播深度和广度上尚有欠缺;在传播话语上,虽早期传播者注重理论的通俗化、口语化传播,但还存在力度不够、尚未满足民众需求等状况。然而瑕不掩瑜,历史局限的存在固然不能遮挡或否定上海地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之一,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历程,更为明晰其作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极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巨大、成果最为丰硕的思想文化,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精神支柱和现代文化体系的初步建立奠定基础;培育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促进上海工农学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党团组织的建立,指导引领了中国其他地区的传播活动及其党团组织建立,彰显了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的辩证统一。在总结影响、特征、效果和局限的基础上,从恪守主义信仰、彰显理论魅力;坚持多维建构、创新话语体系;满足社会需要、强化实践支撑;坚持主客互动、精英大众并行;培植文化土壤、创设传播语境;强化媒介功用、协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炼并阐述了早期传播所带来的现实启示。概言之,从初心之地上海探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为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历史依据与学理支撑,是继承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探索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陈龙[7](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研究说明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陶心怡[8](2019)在《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指出面对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新闻网站也成为了国家和地方对外“发声”的重要阵地,如新华网英文网站、中国日报等。在外宣工作中,新闻编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越来越多翻译界与传媒界的学者对“新闻编译”这个跨学科的活动进行了研究,但事实上,国内的英文新闻网站发展依旧参差不齐,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外宣工作质量也没有得到大幅提高。因此,结合具体经历和事例探讨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笔者在南方传媒集团的南方英文网(Newsgd.com)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8年7月9日至10月9日),主要负责新闻编译及采写工作。本报告在对实习情况及其他背景信息介绍的基础上,对编译新闻的工作内容、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具体编译文本,进一步介绍了多种编译技巧在新闻编译中的使用,包括信息补充、信息删减和信息重组等,并结合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专家”方面探讨影响新闻编译的重要因素和操纵力量。此外,笔者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总结了实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缺陷,如不熟悉新闻词汇体系、缺乏政治敏感度等,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通过本次实习,笔者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希望本报告可以为其他新闻编译者和英语笔译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英英[9](2019)在《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可持续脱贫的思考》文中提出自建国以来,针对贫困问题,我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由于我国地广人多,贫困人口分布不集中,加之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致使扶贫项目、扶贫资金配置准确度不高,“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期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目标。在2011年,我国划定14个连片特困地区,将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四川省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涉及12个市(州)(1)。1986年,广安区被列为第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前锋区、华蓥市(县级市)被列为省定贫困县。2014年,广安市全域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域。自2014年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广安市精准扶贫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2016年,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率先脱贫摘帽,成为四川省首批“脱贫摘帽县”,广安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称号。在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626个,完成总任务数92%,全市的贫困发生率从8.6%降至0.7%。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计划于2018年完成脱贫摘帽,预计2019年底实现全市脱贫摘帽。广安市痕迹管理、“十看五帮三机制”防止返贫、扶志又扶智授鱼更授渔精神扶贫等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因此,本课题以广安市精准脱贫实践为标本,在对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概况和工作成效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总结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并进一步分析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是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理清思路、总结方法,介绍本课题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是本课题的开篇。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界定包括贫困、精准脱贫和可持续脱贫的概念;阐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西方可持续生计理论、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为后文的研究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广安市精准脱贫取得的实效。本部分采用总结归纳法和实地调查法,在整理相关资料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阐述广安市的贫困现状,总结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的概况,分析广安市精准脱贫的具体做法,并对广安市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为类似贫困地区做好精准脱贫工作提供现实启示。通过对本部分的总结,分析得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可持续脱贫是广安市未来脱贫工作的重点。第四部分: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本部分在运用总结归纳法和实地调查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资料的整理,分别从脱贫对象方面、脱贫队伍方面、政策建设方面以及长效机制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为后续章节分析相应对策提供实证。第五部分: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本部分基于对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从脱贫对象建设方面、脱贫队伍建设方面、政策建设方面以及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一步提出要推动广安市可持续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高质量的完成以及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第六部分:结语。整体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广安市的精准脱贫,分析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以期为类似地区精准脱贫提供借鉴。并进一步通过对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推动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以期为广安市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可持续脱贫提供助益。

王树增[10](2015)在《抗日战争》文中研究指明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一纵观世界近现代的一百多年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那场战争,中国战史称之为"抗日战争",日本战史称之为"中国事变"。

二、“前锋”争当质量前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锋”争当质量前锋(论文提纲范文)

(6)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成果述评及努力方向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
        (二)早期传播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基本分析框架
        (二)具体篇章结构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行性分析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理论溯源和历史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学理阐释
        一、“物质承担者”满足马克思主义国际化品质要求
        二、“报刊优势”提供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的可靠平台
        三、“主客兼具”创造了列宁灌输理论的实现条件
        四、传统文化的契合特征及变革性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政治经济环境
        一、政治斗争传统与政党活动中心的生成
        二、近代工业崛起与思想舆论重镇的塑造
        三、租界“缝隙”与新思想传播空间的开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思想文化生态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的掀起
        二、“移民”城市与思想自由生态的形成
        三、新型知识分子与传播群英的荟集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阶级基础
        一、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及独特优势
        二、工人阶级悲惨境遇与变革社会诉求
        三、工人阶级意识增长及其政治斗争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民众心理
        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
        二、“以俄为师”的心理趋向
        三、“趋新求变”的改造心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轨迹与实践进程
    第一节 作为异质文化“新学说”的引入介绍(1899-1916)
        一、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登场”
        二、辛亥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上海的介绍
        三、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引介的内容及特征
    第二节 作为解决问题“新思潮”的广泛传播(1917—1921.06)
        一、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传播道路的开启
        二、五四运动与上海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地位的形成
        三、社团兴起、主义崛起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流行
        四、思想界“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话语权势的建立
    第三节 作为变革社会“新主义”的深入传播(1921.07—1927.07)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二、国共合作局面与马克思主义的扩展
        三、国民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推进
        四、哲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的扞卫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主体力量
    第一节 资产阶级群体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资产阶级传播群体的共性因素
    第二节 新生代思想群体
        一、无政府主义者群体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
    第三节 国际人士
        一、传教士群体
        二、共产国际组织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载体途径
    第一节 报刊杂志与马克思主义“群集性”传播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共产党人的宣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国民党人的宣传
        三、商业性、研究系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介绍
        四、报刊杂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的表征
    第二节 经典着作与马克思主义“系统化”传播
        一、商业出版机构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
        三、社会政治动员中的宣传册和传单
    第三节 学校工会与马克思主义“组织化”传播
        一、创办学校与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二、新式工会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扎根
    第四节 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仪式化”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活动
        二、国际共运重要事件、节庆日纪念活动
        三、近代中国重要人物、事件和节日纪念活动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唯物史观概念的解读
        二、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和作用的阐发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实际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概念及内容的普及
        二、剩余价值学说视域下的中国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
        一、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
        二、阐发阶级斗争历史作用
        三、批驳非阶级斗争观点
        四、宣扬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第四节 苏俄革命建设、列宁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关注
        二、宣传苏俄建设及其成就
        三、列宁主义的大力宣介
        四、介绍革命理念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第五节 中国革命路线方针及政策
        一、国共合作的呼吁和倡议
        二、工农学运动的宣传与执行
        三、国民革命的倡导与鼓动
        四、妇女解放的宣传与实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总体评价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开创性与多元性并进
        二、传入渠道多面性与差异性并发
        三、传播内容实用性与选择性并举
        四、传播途径多样性与互动性并存
        五、传播过程演进性与辐射性并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效果及局限
        一、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提升与话语体系初步建立
        二、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与工农学运动发展
        三、党团组织的创立及其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引领
        四、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历史局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一、恪守主义信仰,彰显理论魅力
        二、坚持多维建构,创新话语体系
        三、满足社会需要,强化实践支撑
        四、坚持主客互动,精英大众并行
        五、培植文化土壤,创设传播语境
        六、强化媒介功用,协同传播方式
结语: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8)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news) trans-editing
    1.2 Overview of the rewriting theory
    1.3 Overview of publicity activity
    1.4 Overview of Newsgd.com
    1.5 Tasks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6 Objectives of the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English news writing
        2.1.2 Standards of trans-editing
        2.1.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4 Schedule for the project
    2.2 Trans-editing
        2.2.1 Trans-editing process
        2.2.2 Trans-editing techniques
        2.2.3 Technical and resource support
    2.3 Post-trans-editing
        2.3.1 Quality-control process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fter publication
        2.3.3 Glossary making
        2.3.4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ship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Difficulties in trans-editing practice
    3.2 Analysis and coping methods
        3.2.1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3.2.2 Trans-editing the lead and body
        3.2.3 Wording and styl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4.2 Implications
    4.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9)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可持续脱贫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精准脱贫
        (三)可持续脱贫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二)西方可持续生计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
第三章 广安市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效
    一、广安市贫困情况及原因
        (一)广安市贫困情况
        (二)广安市贫困人口、贫困户致贫主要原因
    二、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概况、具体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概况
        (二)广安市精准脱贫具体做法
        (三)广安市精准脱贫工作成效
    三、广安市精准脱贫经验及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精准脱贫的根本保障
        (二)真心为民是精准脱贫的发展动力
        (三)贫困群众是精准脱贫的可靠力量
        (四)全员参与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
        (五)创新思维是精准脱贫的鲜活经验
第四章 广安市可持续脱贫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脱贫队伍建设方面
        (一)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
        (二)后备力量培养机制不健全
    二、脱贫对象建设方面
        (一)脱贫群众缺乏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二)脱贫群众缺乏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设方面
        (一)健康脱贫建设方面
        (二)教育脱贫建设方面
        (三)社会保障建设方面
    四、长效机制建设方面
        (一)脱贫巩固面宽量大
        (二)脱贫干部思想松懈
        (三)群众持续增收不强
        (四)脱贫资金需求量大
        (五)返贫预警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广安市可持续脱贫的建议
    一、脱贫队伍建设方面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脱贫队伍力量
        (二)加强人才培训与引进,培优脱贫致富能力
    二、脱贫对象建设方面
        (一)加强脱贫群众思想道德建设,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二)加强脱贫群众劳动技能培训,提升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设方面
        (一)完善健康脱贫政策,防止因病返贫
        (二)完善教育脱贫政策,防止因学返贫
        (三)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密织返贫“兜底网”
    四、长效机制建设方面
        (一)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吸纳可持续脱贫建议
        (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实效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持续增收
        (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整合脱贫资金
        (五)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五、推动广安市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抗日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序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一章最后关头
第二章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第三章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
第四章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
第五章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四、“前锋”争当质量前锋(论文参考文献)

  • [1]凝聚精神力量 厚植文明沃土[N]. 刘甜甜. 广安日报, 2022
  • [2]政府工作报告[N]. 赵波. 广安日报, 2022
  • [3]务实重干 勇当前锋[N]. 韩蕾. 信阳日报, 2021
  • [4]铆足干劲加速高质量发展[N]. 兰林前. 广安日报, 2021
  • [5]党旗所指正扬帆 凝“新”所向再启航[N]. 中共广安市委组织部. 广安日报, 2021
  • [6]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早期传播研究(1899-1927)[D]. 孙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7]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 [8]南方英文网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陶心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9]广安市精准脱贫的经验与可持续脱贫的思考[D]. 张英英.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10]抗日战争[J]. 王树增. 当代, 2015(04)

标签:;  ;  ;  ;  ;  

“前进”力争做品质前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