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管理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病534例

症状管理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病534例

一、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论文文献综述)

彭杰[1](2021)在《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PrF凋亡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慢性前列腺炎(CP)的发展过程中,由炎症引起的前列腺成纤维细胞(PrF)增殖导致前列腺体实质纤维化,使治疗药物难以渗透进入腺体内发挥作用,因此CP具有高复发、低治愈率的特点。现代医学在治疗前列腺纤维化方面尚缺乏特异性的药物和方法。前期研究发现前列消汤可通过TGF-β1/Smads通路抑制PrF的增殖,并可促进其凋亡,但对其凋亡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在调控前列腺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以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C57BL/6小鼠的PrF体外诱导纤维化模型为研究对象,用前列消汤稀释液进行干预培养,24h后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ax、Bcl-2及Caspase-3的表达,探讨前列消汤调控PrF细胞凋亡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造模: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前列腺蛋白提纯液”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prostatitis,EAP)小鼠模型。细胞实验:1.通过分离EAP小鼠前列腺组织培养原代细胞并用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纯化获得PrF,并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2.用TGF-β1诱导PrF增殖建立体外PrF纤维化细胞模型。3.使用前列消汤稀释液进行干预培养,以含TGF-β1培养基的PrF细胞为模型组。4.CCK8法检测各组PrF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1.CCK8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增殖情况:检测结果显示,TGF-β1刺激过的模型组、溶剂组和前列消汤组与空白组比较,PrF细胞增殖明显(P<0.05);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与溶剂组比较,前列消汤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有明显差异(P<0.05),前列消汤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计算溶剂组与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和细胞抑制率,结果显示,与溶剂组比较,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前列消汤剂量与细胞抑制率呈正相关。2.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率:采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溶剂组与空白组比较,PrF细胞凋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前列消汤低、中、高剂量组与溶剂组比较,凋亡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前列消汤浓度越高,凋亡率越高。3.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Bax、Bcl-2、Caspase-3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可观察到PrF细胞在爬片贴壁过程中呈多角星形或多个连成扁平网状,符合前列腺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结果显示,Bax、Bcl-2、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区域被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且主要存在于胞浆中,结果显示,通过计算阳性反应面积的平均光密度值(AOD),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在模型组和溶剂组表达量比较空白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前列消汤组低、中、高剂量组中的表达量均比空白组、模型组和溶剂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凋亡蛋白Bcl-2在模型组和溶剂组的表达量比较空白组无显着差异(P>0.05),在前列消汤组低、中、高剂量组中的表达量均比空白组、模型组和溶剂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列消汤对PrF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前列消汤的浓度与其对PrF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2.前列消汤对PrF细胞的凋亡有促进作用;TGF-β1可以诱导PrF细胞的增殖,但对PrF细胞凋亡无明显作用。3.前列消汤可以抑制PrF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且前列消汤的浓度与其凋亡率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上调PrF细胞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下调了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PrF细胞凋亡,影响了纤维化的进程。

李刚[2](2015)在《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岳美中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着名中医学家,他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1.收集岳美中着作,分门别类,梳理主要学术观点。2.辑录文献中所有医案,去除重复案例,规范药名,设计excel表格,输入方名、诊疗次数、药物及剂量等信息。3.利用统计结果,结合具体验案,分析用方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4.通过文献了解岳美中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医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的源流,学术体系的组成。5.通过与同时代与其观点有密切关系的医家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研究结果:1.岳美中先生主要学术观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他对废止五行学说的观点持批评态度。(2)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新模式。这是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在深入研究中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至今对中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他还针对中医急慢性病的不同特点,提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治疗原则,为临床上研究和治疗两大类疾病指出了方向。 (4)他还结合临床,探索现代医学条件下中医辨证论治精细化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 (5)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岳氏提出了中医自身要加强学术传承的主张,他认为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2.岳美中先生主要临证经验。(1)用方方面。他用方形式多样,以单方为主,也有合方。选方时经方时方并重,显示他既专又博的治学特点。他用药不多,一般在10味以下。(2)用药方面。他善于用大剂量金钱草治疗泌尿系结石,善于用玉米须验方治疗慢性肾炎,也善于用大剂量石膏治疗高热病证。而在组方配伍的药物用量上,引药用量运用巧妙,佐助药和佐制药少量运用也颇具匠心。(3)肝系疾病。他善于从微细处入手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后期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对慢性肝炎,他从脾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治肝先治脾的最好例证。(4)肺系疾病。治咳首分外感内伤,多以二陈汤加味,或以二陈汤加解表药,或以二陈汤加补益药,别具一格。治喘多从肾治,以固本见长。他还善于根据临床经验创制新方,如利肺汤、固本丸等,临床疗效显着。(5)肾系疾病。治慢性肾炎以健脾补肾为主,又常以玉米须巩固疗效,用真武汤、温胆汤治尿毒症案例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治泌尿系结石,以清热利湿为主,以滋阴补肾为辅。(6)老年病。岳氏治老年病多从脾肾论治。他认为老年人肾虚为本,故多种疾患与此有关。义因诸脏功能减弱,唯有健脾,补益后天以养先天,才能保持生理正常。在用药方面,宜小量久服为佳。他还主张老年人要采用多种养生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7)外感发热性疾病。治温热病多从温病学派之法。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善汤丸并用,喜用安脑丸,同时取得无后遗症的良好效果。此外,治感冒分四季用药;邪气入里分热入阳明还是热入心包;里邪壅滞似表,不可误用升散;热病愈后,肢节疼痛须待正复,不可误表;小儿外感忌频予寒凉,易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他的宝贵经验。(8)内伤发热性疾病。他认为脾阳宜升发,肾阳宜敛降,因此他治内伤发热分脾肾论治。这是他继承李东垣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后的升华,是深刻领悟中医生理病理后的高明的见解。这同时也被他自身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他灵活运用引火归原法和升阳散火法就是很好的例证。3.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及评价。(1)岳美中先生学宗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又博采后世医家学术经验,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以仲景学说为核心,以传统医学为主体,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补充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比较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体系对中医学者研究和实践中医具有示范作用。(2)从与岳美中先生观点相近和相反的角度,举陆渊雷和胡希恕两位代表医家与之对比,以增加对其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陆渊雷与岳美中有师徒之谊,在继承传统,吸收汉方医学,接受现代医学,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教育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陆渊雷更激进一些,他对金元之后的中医基本持批评态度,而岳氏则基本持肯定态度。岳美中对陆渊雷的学术有继承也有发展,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岳美中与胡希恕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二人虽均尊崇《伤寒杂病论》,但治学门径不同,岳美中更注重仲景学说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继承与发扬,而胡希恕则更重视疾病变化的共同病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前者重视病名,后者不重视病名,前者伤寒与温病区别对待,后者则置温病于伤寒之下。实际上,二者相反相成,侧重点不同,岳美中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结合考虑,侧重于矛盾的特殊性,而胡希恕则重视疾病主要矛盾的解决,侧重于矛盾的一般性。研究意义:岳美中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中医学家、经方家、中医教育家。他在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对当前中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岳美中先生一生倾注于中医事业,为中医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来成军,程燕[3](2014)在《病症处理法诊治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200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病症处理法对诊治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0例患有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的男性患者为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结果观察组的转阴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有效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症处理法被有效运用于诊治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中,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提升疾病转阴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张美伦(Meilun Cheung)[4](2014)在《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病毒是人类传染病的主要来源,超过400种病毒可令人致病,近年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发展很快,也是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又不断出现新发病毒和传播,病毒性疾病已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发现许多非传染性疾病、肿瘤也与病毒感染有关。探索新的对策及诊治方法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医学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踏入国际舞台的最佳切入点。近年,嗜肝病毒科是一组很引人注目的病毒家族,是由一个非常古老经过长期共同演化而来的病毒家族,具有极大的演化能力得以存留。嗜肝病毒侵袭宿主肝脏为特性,引起肝肿大的病理改变,是临床观察的重要依据。中医腹诊是古老而基础的诊断手法,有助临床医者捕捉早期病理信息、评价处方用药的疗效、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对于嗜肝性病毒病的肝肿大的临床判断有指导性意义,值得现今中西医者临床推广使用。近年,不少研究指中医腹诊能广泛用于内科,也应用于妇、儿、外伤等科,如何从个案摸索发展到针对某些专科病种,进行大、中样本的观察研究,以探讨腹诊在专病诊断治疗的特殊意义,是开展腹诊临床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中医腹诊获注入新的元素,经过近代学者从文献理论、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临床及专科应用、临床科研实验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及研究,重新注入新命力。目的:本研究的方向是病毒病的中西医基础研究,从中医角度防治西医疾病,并以嗜肝性病毒病为切入点,包括危害性大的病毒性肝炎及一些容易被忽略又有嗜肝特性的病毒病,病理上有肝肿大为体征的特点。本研究是应用中医腹诊进行临床搜据及辅助诊断,在中医四诊基础上,中医腹诊能够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肝区浊音界异常及全身异常体征,以复方中药进行嗜肝性病毒病的防治,尤其在适用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截断病情的发展,避免肝癌、肝硬化等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1.探讨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认识。2.探讨中医腹诊对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3.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J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疗效。4.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体内抗鸭乙肝病毒(DHBV)的实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面:(1)本研究回顾近二十年中医腹诊的文献研究,理解古老而富生命力的中医腹诊在现今医学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尤其在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性,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2)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理解及认识,从文献研究中寻找到中医温疫学对病毒疫邪的认识,同时探讨了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及及嗜肝性病毒病的理解。临床总结方面:本研究的重心是以香港地区10000病例为临床统计数据,总结出应用中医腹诊中叩诊手法对嗜肝性病毒引致肝肿大的诊断意义,从中西医临床数据统计,指出肝区浊音界异常及临床体征的重要性,结合患者病史、主诉、病原学、化验指标而进行临床诊断,常能有理想满意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实验研究方面:为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对嗜肝性病毒的疗效,本研究初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研究所动物实验研究室进行为期4周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1.在临床方面,徒香港地区1000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说明,发现临床在中医四诊基础上,加入中医腹诊及叩诊进行体格检查,有近九成患者肝区浊音界异常。中医腹诊能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体征,包括肝区浊音界的异常、胸腹壁的体征、唇舌象、皮肤关节等,从而进行早期中医分型、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阻断病程的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2.本研究初步观察,在经典复方上自拟「驱肝毒」治疗嗜肝性病毒病,有10000例肝区浊音界患者服用後,有81.2%患者可于3天内回缩肝浊音界至肋上位置,疗效理想。再进行有系统4-6周中药治疗,可达临床治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动物实验研究初步发现,中药复方「驱肝毒」(颗粒剂型)对鸭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肝源性不同系统疾患提供一种治本方法。结论:本研究提倡「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中医分型及体查特征,尤适用于早期指标不明显、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并拟订「嗜肝性病毒病」的初步诊断依据,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嗜肝性病毒有密切的关系,提出「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强调早期诊断可以截断病程的发展,避免做成误诊、漏诊和耽误早期治疗慢性肝病的机会,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临床医者应及早认识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及临床体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为肝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减轻乙肝对社会的危害。中医及西医在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各有优势,西医注重寻根,找出病毒的类别,中医兼顾人体气血,从整体调整,在驱除邪毒之除,更能发挥机体的免疫力,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肯定的效果。

郑身宏[5](2010)在《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中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内经》成书以来,众多医家在其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各自独道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这些不同的学术内容经过实践证明,有的被淘汰有的被保留,保留下来的学术内容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在经过师承传授和学术沿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学术流派因各自学术观点不一,互相争鸣,从而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故开展与加强祖国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各个中医学术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而更好的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促进现代化条件下的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目的与方法:目的:仲景伤寒学术发展历史悠久,产生了众多的着名医家,每一位着名医家在继承中医理论和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其个人的独到经验及学说。独立的研究每一位医家,虽然可以从中挖掘出其理论建树及临证经验,但往往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学说,并难以对其学术成就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也不能从中发现此流派发展的清晰脉络,及总结伤寒学术所取得的历史宝贵经验。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伤寒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判定标准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标准。特别是关于近现代中医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发展及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况,而本文在梳理伤寒学术流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对伤寒学术流派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这正好可以弥补以上诸方面的不足。方法:本文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及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两个课题中的211名名老中医和伤寒大师刘渡舟老、胡希恕老、广州中医药大学原伤寒教研室主任熊曼琪教授为筛选对象,研究他们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学术思想、学术传承等,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分析当代名老中医伤寒学术流派现状;分析总结当代典型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师承脉络、学术特色、临证特点、发展状况等。具体方法为“先纵后横”。“先纵”是指按照研究任务的要求,调阅、收集、整理214名名老中医基本状况、学术思想、传承体系等相关信息,同时筛选出符合当代伤寒学术流派要求的名老中医。“后横”是指在纵向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初步筛选出来的名老中医进行进一步分析其学医历程、传承脉络,筛选出具有学术流派传承的医家。从而能够对名老中医为学术核心的当代伤寒学术流派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客观评价伤寒学术流派在整个中医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发展状况、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及临床疗效、存在问题等。结论与启示:结论:通过综合分析,伤寒学术流派发展到当代大致有以下四个流派:火神派,寒温统一派,方证对应派,六经辨证论治派。1.火神派,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是指以清朝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伤寒学术流派,其中,又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这个流派以郑钦安为祖师,其后代表者有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等,此派至当代学者众多。2.寒温统一派,“寒”是指伤寒,“温”是指温病。寒温统一派是指赞同用某种辨证施治的方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来结束寒温分离,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同时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辨证体系的一大群医家。自清代中期开始,由俞根初、吴贞首先提出。至当代寒温统一的观点已成为多数中医学者的共同观点,但是如何统一,则是见仁见智。3.方证对应派,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便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舌、脉、症的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这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方证对应追求的是疗效,靠的是经验,总结识证、组方、遣药方面的经验,使方与证之间达到固定的最佳组合从而确保最优的疗效。这个学派的学术渊源来自唐初孙思邈所着《千金翼方》,其后代表性医家有许宏、柯琴等。在当代持有方证对应观点的学者也不在少数。4.六经辨证论治派,六经辨证论治是指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以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络,尢其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对人体的病因、病性、病位、正邪盛衰等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来确定其为六经的某病、某证、某方。这一学说早已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所采纳,故当今的大部分伤寒学者基本上采用的就是这种六经辨证论治。启示:“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三大法宝,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保障。当代伤寒学术流派其繁荣程度已大不如前,其要想继续繁荣就必须发展中医师承教育,提倡师带徒制度,改革中医教育体制,走精英教育之路。从而为新的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干伟[6](2003)在《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文中指出

张怡[7](2019)在《简帛文献与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将从病症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涉医简帛文献与传世汉以前医籍中的“瘕”,比较它们的异同,明确简帛文献与传世医籍中“瘕”各自的定义与特点,以及不同时代其含义继承与发展状况。并进一步探讨秦汉时期对瘕病认识上的发展历程,与其背後的影响因素。方法:本文以简帛文献中的“瘕”为比较的主体,对简帛、传世传世中共见的“瘕”,辨析其异同;再分别分析简帛文献、传世医籍中单见的瘕病,以总结其各自的特点、区别与联系;对比简帛文献中的“瘕”与传世医籍中与之相应的相似病症。从而归纳“瘕”的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除了传世医籍外,传世非医文献中也包含了许多与“瘕”相关的内容,作为研究的重要辅助资料。另外,魏晋隋唐时期的传世医籍,也大量传承了汉以前的学术思想,故在具体分析病症时作为参考。结果:一共比较了通名“瘕”简帛文献5处,传世医籍6处;简帛文献和传世医籍中共见的亚类“瘕”5种,分别为“唐瘕”“血瘕”“气瘕”“水瘕”“它瘕”;仅见於简帛文献的亚类“瘕”有15种,其中部分可以在传世医籍中找到相似病症;仅见於传世医籍中的亚类“瘕”有9中,其中以“疝瘕”“症瘕”最为多见。简帛文献中的“瘕”病位在心胸和腹部;症状多见痛、腹胀或肤胀、腹大、二便异常,诸多瘕病见与动物相关的体征。简帛文献对病因病机描述较少,病因与虫和鬼祟相关;部分瘕病的病机为有积,而积的形式表现为有形结块、气、血、水以及未知名的邪气积聚;在积的病机过程中,也体现出气机厥逆的特点。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的瘕病症状描述较少,病机描述较多。症状描述中,以腹部症状最为多见,具体涉及腹痛、腹热、腹中痛无定处、肿聚无常、腹大如怀等,也涉及二便异常;病因涉及:风寒入侵、运气偏胜、感染寄生虫、饮食不当、经脉为病、久病不瘥等;病机涉及:气血受寒、太阳受寒、小肠移热于大肠、脾失运化、阴阳之气不能相过、肝木克土水液停聚、恶血衃留等,其中病机有寒也有热,并体现出了阴阳、气血、脏腑辨证的观念。简帛文献与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的“瘕”存在病位、病因、病机等方面的差异。简帛文献中“瘕”分布于心胸至腹部,而传世医籍中的“瘕”主要分布在腹部,心胸部的瘕病很少。症状的共同点在於都有腹痛、腹大、腹热、二便异常等特点;不同在於传世文献中少有症状为腹胀的瘕病,也较少用动物特征作为修辞。结论:简帛文献和汉以前传世文献对瘕病病因的认识都涉及虫,所不同的是传世医籍中瘕病的鬼祟因素不明显,传世文献中还认识到有外感寒邪、运气偏胜、内伤久病、饮食、房劳等原因,对病因认识更为丰富。在病机方面,简帛和传世医籍都认识到瘕病有积和气机厥逆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传世医籍涉及寒热、阴阳、经脉、脏腑等多方面的病机解释。古人对“瘕”的认识集中体现在“虫”和“有物借居”两个方面。简帛文献中古人就意识到某些瘕病与“虫”有关,《内经》中“虫瘕”明确了致病之虫是真实有形的;汉末隋唐时期的医籍中,古人善於将腹中有形的瘕病与动物发生联想,病推测其病因也与动物相关,这里的“虫”不一定是真实的,其中掺杂着一些神仙、志怪思想。“瘕”的本义为“有物借居体内”,病机体现为体内邪气久留不去,渐成积聚。从简帛文献和早期传世医籍来看,诸多瘕病都涉及胸腹中有气、水、血、结块、燥屎、寄生虫等积聚类病理产物的描述。由於在瘕病的病程中常存在正气虚弱的特点,故瘕病同时也是一种久病;与此同时,妇人病在汉末隋唐时期瘕病中的占比较多,故“瘕”的含义有女病之义。

陈惠华[8](2017)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妇科内分泌疾病,患者在40岁前,由于卵巢内卵泡耗竭或者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出现卵巢功能衰竭。患者除了表现出月经稀发、经量过少、闭经、不孕等一系列主要的临床症状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妇科疑难病症。文献报道,P0F的发病率在妇女中占1%—3%,而且近20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是当今生殖医学和生殖健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中医医家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肾虚为其根本,也有部分医家认为以脾肾气虚或肾虚肝郁为本,与心、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虚实夹杂,以虚为多见,大多又夹癖、痰。治疗方面,祖国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施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用药以补肾为基础,同时兼顾疏肝理脾、养心安神等治法,补养冲任,使血海充盈,盈亏有时。主要通过辨证分型治疗、单方验方治疗、循期阴阳序贯治疗、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法多靶点,多环节的整体调节作用,取得一定的疗效。此外,近年来,许多学者、医家对本病从病因病机、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认为P0F是一种临床高度异质、病因混杂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大约超过半数的患者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基因突变、酶源因素、染色体核型异常、免疫因素、代谢异常、药物作用、手术及放化疗损伤、病毒感染、环境及心理因素均有可能诱发POF。P0F的治疗较为困难,西医迄今为止尚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恢复或保护卵巢功能方面效果不确切,主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因、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如:激素替代治疗,促排卵,辅助生殖技术,免疫疗法等,但以上各种疗法,其用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效果也难以维持。目前在西医学针对P0F的治疗仍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方法。岭南医学源远流长,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荟萃的结晶。岭南医学注重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结合特有的地域文化、气候特征、药材资源、民间经验以及特有疾病、常见证型等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的地域医学。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是岭南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类,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在传统中医学框架中运用、发展而来的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学术流派特色的医学体系,以学说、医着、医家和传承关系构成其主要内涵。岭南中医妇科流派主要包括广州罗氏妇科和粤东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其他专治妇科病的岭南中医医家、治疗杂病兼治妇科病的中医医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各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着及文献资料,记录了医家们毕生许多宝贵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诊疗经验,对中医妇科临床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从岭南妇科肇始的清代到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论着散落在这一时期的论着中,系统地收集、挖掘、分析这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对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有明显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文献检索与研究进展综述,笔者寻找到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前沿空白点:1.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目前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也仅仅限于某一医家的学术观点及临床诊疗经验上,或者对该病的认识、研究和治疗散见于其他医着中,而且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仍然仅停留在一些医家的医案中,进行用药的归类分析等,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2.检索近四十年来的文献,仍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未见有专门的学术论着。深入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的系统整理、研究及其防治规律的探索,不仅有助于为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用药、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借鉴,在针对卵巢早衰治疗的临床思路应用发挥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极积作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岭南中医妇科医学的学术特色,有利于对岭南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理论分析法:采用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等方法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经验、内涵及其临床价值。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库CNKI(1974年——2017年),有关卵巢早衰的论文共计3315篇,未见有专门从文献整理、理论升华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的文献资料。笔者寻找到卵巢早衰病证学术研究空白点,即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专门研究。论文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学术理论分析两部分。1.资料收集整理。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的古籍文献,汇编研究资料。根据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所处年代进行划分,分为清以前、清代、民国时期、现代四个时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着作,收集整理相关论述、文献资料。清以前主要选取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鲍姑的相关文献记载;支法存的《支太医方》、《申苏方》;罗浮山人的《菉竹堂集验方》等。清代主要选取谢完卿的《会经阐义》、何梦瑶的《妇科良方》、刘渊的《医学纂要》、何守愚的《广嗣金丹》。民国时期主要选取吕楚白的《妇科纂要讲义》、谢泽霖的《妇科学讲义》。现代医家,主要选取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善于诊治妇科疾病的专家。其中,"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指1962年出席广东省卫生厅组织召开的"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的72名老中医;以及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名为"广东省名老中医"的67位专家。综合两组专家名单,筛选出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专家,广泛收集他们公开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观点、诊治经验,选择其中具有系统论述及鲜明见解的名老中医:吴灼燊、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李丽芸。此外,选择岭南两支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的传承人:罗棣华、罗元恺、张玉珍、罗颂平、朱玲、史云、赵颖、廖慧慧、曾蕾、蔡仰高、蔡纯臣,整理他们在各类刊物发表的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学术经验,将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2.学术理论分析。由于中医古籍中没有"卵巢早衰"这一病名的记载,只能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古籍中"经闭""、"不月"、"年未老经水断"、"血枯"、"不孕"、"经水早断"或"经水不当绝而绝"等病证范畴,因此收集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十分困难和不易,也特别珍贵。论文以时间为主线,按照清代以前、清代、民国时期和现代四个时间板块,选取历代岭南妇科医家着作中对有关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与述评,包括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各种理论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证治特点、用药特点、学术特色、病案举例等进行分析与理论凝练,力求追溯其源流,分析其变迁情况,归类整理各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相关理论、方药配伍规律等宝贵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为岭南地区卵巢早衰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综上,作者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重点针对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医家诊治POF的辩证处方用药特点以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并开展分析归纳、凝练学术观点,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结果:1.清代以前选取了葛洪、鲍姑、支法存、罗浮山人四位有代表性的医家,从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少量、有限的记载资料来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还不够科学、疗效确切,但从晋代的葛洪到明代的罗浮山人,诊疗水平不断提升,从最初的基本停留在民间医学水平到逐渐发展成为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较为科学的认识、诊疗体系。每一位医家都无一例外受到自身所处社会状况、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地域特色的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创新的认识和经验:葛洪临证注重对症取得实际疗效,缓解病人痛苦,比如采用地榆、甘草煮水外治缓解卵巢早衰患者外阴干涩等症状,为后世医家提供参考,相比较现代医学选用雌激素外用缓解症状,中药外洗减少副作用,取得较好效果;葛洪既注重传承经典,又敢于破旧立新,这是中医学得以发扬、壮大、进步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比如他传承《黄帝内经》中的理论,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创新性使用动、植物药运用在闭经的治疗;虽处在医学尚不发达的晋代,但他已开始重视在治疗中辨病分型,呈现出治疗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雏形,并形成了重视预防的"治未病"思想。鲍姑作为第一位女灸家,为开创艾灸辅助治疗卵巢早衰等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做出重要贡献。支法存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创制了"药子一物方",体现了他注重补血扶正以振衰启废的学术思想。明代罗浮山人着有《菉竹堂集验方》,可谓一本综合性医书,从书中内容也反映出当时中医学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在其指导下,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妇科疾病诊疗体系,从7个治疗不孕、月经不调等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24个方子来看,组方结构合理,配伍规范,弄综合运用补肾、健脾、养胃、疏肝、活血等方法辨证论治,为卵巢早衰的诊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该书并未针对所记载的疾病进行详细的病因病机分析,对于全面认识和掌握该病有所欠缺。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相较于清代以前,该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显着的进步。根据存世医着,以及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情况,选取了谢完卿及其所着《会经阐义》、何梦瑶及其所着《妇科良方》、何守愚及其所着《广嗣金丹》、刘渊及其所着《医学篆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清代医家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已到达一定的高度,创制了许多沿用至今的效方、验方,也形成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比如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中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重视四诊了解经候、临证注重温补肝肾及脾胃等脏腑系统的温补和调理、注重从肝论治等理论的提出和运作用。谢完素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特别注重脾肾两脏的调理,尤其注重顾互命门;同时,重视阴阳学说在妇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这两点在现代各大妇科流派中,都一直沿用。何梦瑶善于博古通今,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诊疗过程中重视通过四诊了解经候,这点与现代岭南罗氏妇科流派重要传承人罗元恺教授的观点一致;他尤其擅长从肝论治闭经、经水早绝等卵巢早衰病证,创新性运用抚慰法辅助治疗,可以认为是结合现代心理学的方法,疏导患者,辅助治疗;尤其注重"三因制宜"理论的应用,注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以及人民体质特点,辨证用药,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刘渊敢于对先贤的经验提出质疑,认为治疗闭经不能妄用破血耗气之品,提倡辨证施治,以免误伤误治;临证注重顾互、调养、温补先后天之本,注意温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注重调理情志以治病;综合应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灵活遣方用药,可见其中医理论相当扎实,临床经验丰富。何守愚通过《广嗣金丹》一书普及妇科基本知识,对于调经、种子都有其独特而全面的见解,将闭经辨证分为气耗血枯和痰涎塑滞两种证型,并详细分析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今人眼光来看,虽认识不够全面,但对指导临床有显着的借鉴意义;他提出妇人种子要注意养血调经、寡欲、择时,符合现代医学在治疗不孕症,指导患者选择排卵期行房的观点。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学学校教育开始逐步发展,也形成了许多民间医学组织,岭南中医妇科在理论水平、医学论着、教参教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选取吕楚白及其所撰的《妇科纂要讲义》及谢泽霖及其所撰的《妇科学讲义》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两位医家在所撰写的两本教材中,将卵巢早衰分别单列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和"年未老经水断",首次在医学论着中以专门的中医病名进行概括、以专门的篇章论述该病,这是在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前无古人的开创性论述。吕楚白对闭经、不孕、年未老而天癸竭的病因、病机、分型、治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将闭经和不孕分别分为9种和5种证型,可谓集大成之论述,基本囊括临床上闭经和不孕常见的所有证型,所选方剂也沿用至今;反驳大多数医家的认同的观点,认为"年未老而天癸竭"并不是血虚或血枯导致的,实际上是由于心肝脾之气郁而不舒所致,由此产生的以血枯为表现的闭经,治疗应选用加减益经汤解心肝脾之郁,兼补心肝脾之气,然后大补肾水;注重继承经典,调经时认为第一要务是理气和重用岭南地方花类药物,轻清上浮而解郁。谢泽霖所撰《妇科学讲义》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最早使用的教材,将闭经和不孕症分别分为2种和10种证型,并详细分析病因、病机、治则和遣方用药;在"年未老经水断"篇中,沿用吕楚白的观点,选用益经汤散心肝脾之郁,大补肾水、大补心肝脾之气治疗心肝脾郁闭;在诊疗过程中,重视脾胃肝三脏和冲任二脉;因地制宜,结合岭南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色,归纳常见证型,常用滋阴、化痰疗法。4.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此部分内容又分为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选择广东省名老中医中的吴灼燊、李丽芸、沈鼎荪、欧阳慧卿、罗振华等擅长治疗妇科疾病的老中医,收录他们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罗元恺、蔡仰高、蔡纯臣等人的诊治经验在第二部分岭南妇科流派中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部分选择岭南两大妇科流派:广州罗氏妇科流派、粤东蔡氏妇科流派,分别收集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论述。(1)广东省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吴灼燊认为闭经属于虚实夹杂,以虚多见,将其分为5种证型,详细论述,自拟方药取得显着疗效;临证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主张理肝肾、调冲任为原则,力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证型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的药物组合。沈鼎荪认为妇人以血为主、以肾为本、以肝为用,归纳了治疗不孕症的八法;临证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且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欧阳慧卿重视"肾主生殖",强调血气失调的致病性,倡导辨病辨证相结合;认为卵巢早衰的病因是脏腑、天癸、脐血、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本质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早衰;认为其主要病机是"亏虚"和"瘀滞",以前者为主,常见4型,以肝肾阴虚血瘀为最多见;临证治疗,无论病程长短,均以补为通,因势利导;注重疏肝、健脾、补肾三法兼顾,调理肾肝脾三脏功能;调经善用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和经前期四期疗法。罗振华总结经验方研制出麒麟丸,补肾填精、益气养血功效,常用于卵巢早衰治疗;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经一、二方和经后一二方等一系列基础方(协定方);调经善用经时、经前、经后三期疗法。李丽芸主张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疏肝养肝、健脾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等法灵活应用;擅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主张多途径综合治疗,扩大外治法在妇科的应用范围;将中医辩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治疗不孕症;传承祖国医学"医食同源",辩证药膳辅助治疗;临证注重冲任督带调理;认为肾精匮乏、冲任虚损是卵巢早衰发病的基本病机,兼夹他证,虚实夹杂,以虚为本,治疗时主张将"补肾填精、濡养冲任、养血活血"作为治疗卵巢早衰的基本疗法,兼加他法;将该病分为5个证型,创制相应的治疗方剂;擅于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配合艾灸、针灸、食疗、按摩导引等多种疗法,在治疗卵巢早衰取得较好疗效。(2)岭南中医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与分析罗氏妇科流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遴选出来的特色鲜明、疗效显着、优势突出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已传承了四代,主要团队成员有18人,起源于罗棣华,盛于罗元恺,在人才培养、着书立说、医教研结合服务民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全国妇科学术流派研究与推广方面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罗氏妇科流派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研究最全面、系统、着书、立说丰富,取得显着的成就。本文选取9名传承人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擅长温病,长期处于战乱时期,存世文献较少,未能获得与卵巢早衰有关的文献资料。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也是广东省名老中医,着作丰富,成就斐然。临证首重阴阳,认为阴阳学说是妇科学研究的基础;突出肾主生殖,创新性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生殖轴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也是罗氏妇科流派及其他部分流派秉承的主要理论;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诊疗中,常常配合使用滋肾育胎丸;临证重视脾胃,归纳出调理脾胃的八法;是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中,在诊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时,较早提出注重活血化瘀法的运用;强调医无定方,注重辨证调整用药;四诊中注重望诊以辨证;认为闭经的大法是先滋肾养血,继而舒肝解郁兼引血下行,加以引导,有热者稍加清热凉血,夹瘀者佐以活血祛瘀;将不孕症辨病和辨证紧密结合分为5型。第三代传承人为张玉珍和罗颂平。张玉珍潜心研究卵巢早衰诊治数40余载,是罗氏妇科流派中开展相关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一位医家。在卵巢早衰病因的认识上有创新性发现;开展中医病机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形成系列诊疗方案;创新性提出"围早衰期"的概念,为临床上卵巢早衰的指导预防和早期干预奠定基础;临证注重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综合采用中药汤剂、膏方进行个体化治疗;重治气血精、治疗人性化、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卵巢早衰的思路和方法可归纳为:补肾健脾、疏肝活血、中西结合、温之以气、补之以味、情志调摄、维持治疗;将卵巢早衰辨证分为4型;在继承罗氏妇科流派前人治疗相似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滋癸活血益经汤(加减归肾丸)"。罗颂平致力于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为岭南妇科专科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梳理和系统研究,以及培养流派传承人,推广流派独特诊疗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天癸学说"、"冲任学说"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也为卵巢早衰的现代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认为卵巢早衰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有4个方面,虚实夹杂,主要是肾虚为主导,血虚为基础;临证遣方用药注重根据岭南地带地理环境及常见体质特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岭南地区特有的中草药,提高疗效;注重补肾填精、健运脾胃而益气养血、活血行气而使经脉畅通;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把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互结合,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主要给予中药汤剂和膏方相结合,必要时适当运用西医人工周期疗法综合治疗。第四代传承人包括5位主要传承人和9位后备传承人,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第四代传承人和后备传承人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卵巢早衰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朱玲重点研究免疫性卵巢早衰的诊治,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进一步阐明免疫性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左归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史云、赵颖、廖慧慧师承张玉珍教授,与团队成员一起从不同角度开展针对卵巢早衰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发现加减归肾丸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环节;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为卵巢早衰患病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发病概率,为预防该病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探索;发现卵巢早衰患者表现出高于常人的焦虑、抑郁、愤怒、不能控制,在治疗上要注重心理调适以提高疗效;提出对出现围绝经期临床表现的可疑病例及早进行卵巢储备功能检测,及时通过补肾健脾中药保护卵泡而治未病。曾蕾以罗元恺教授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为指引,以及继承罗老提出的治疗不孕症思路,认为督脉经气虚衰、经络阻滞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要注重温补温通督脉,进一步阐明岭南罗氏妇科治疗不孕症温、补、通的特色。蔡氏妇科流派已传承13代,但由于其较为局限的家系传承发展方式,限制了其学术影响的范围,是现代习医者认识、学习蔡氏妇科的障碍,因此与罗氏妇科相比,其起源虽早,但影响力却不及注重院校教育、着书立说的罗氏妇科流派。论文选择蔡氏妇科流派的"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蔡纯臣两位代表性医家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学术思想、诊疗经验。蔡仰高对潮汕地区野生草药钻研颇深,总结出运用地方生草药治疗多种疾病的经验,自拟验方甚多;认为闭经多因气血虚弱或夹瘀夹热,或肝肾亏损而产生,见气血虚弱型,在治疗中用补气、补血、清热、活血祛瘀等法,;治疗血枯经闭选用调经养营汤,常辅以补血调经丸;临证重视脉诊;注重调理肝肾气血。蔡纯臣临证重脾胃肾;自拟"却病延年丸"用以防病健身延寿;善于调冲任治疗闭经,还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法疗疾;学术思想源于岐黄,师承仲景,精研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注重选用岭南地区当地的新鲜草药疗疾。结论本论文以朝代为主轴线,从清代以前、清代、民国、现代这一轴线,对岭南地区主要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前辈们的学术成就和成果,并分析他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为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重点阐述了现代广东省名中医、罗氏妇科流派、蔡氏妇科流派不同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清代以前,随着中原三江人氏南下以及海外商贸往来,岭南医药受到中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推动逐渐发展,有名的医学人物主要以客籍为主,本土医家尚不多见。晋代岭南医家的着作中就记载了治疗卵巢早衰相关妇科病证的内容,当时医家们已经总结了一些治疗相关病证的方剂,这些方子都比较简单易得,同时也采用外治法辅助治疗,然而总体来说,清以前岭南地区有关妇科的文献记录较少,因此也较难搜集到治疗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经验,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清代以前的医家都会运用祝由等方法疗疾,反映了当时医学认识的局限性,医学水平基本处于民间医学的水平,与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以完整中医学理论体系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疗疾病的先进医疗现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古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不畏艰辛,创新、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整体提高。2.清代岭南医家约有429人,医着约230余部。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大幅度增加,他们论述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也逐渐增多。在岭南医家中,善治妇科病,在妇科方面有心得体会、有所贡献的医家大约有32人,有妇科专着或包含妇科内容的医学着作有12部,通过整理、收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4部着作,可认为,清代医家在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理论认识、临床疗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卵巢早衰病证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认识上的发挥,还是临床遣方用药的思路,或是对前贤的继承以及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或是在证治的分型上的相互争鸣都有了显着、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沿用至今的理论认识,以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3.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形成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指引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相关论述,包括对该病的系统认识、病因病机分析、辨证分型及治疗等,均详细记载在医着、教材中,便于学习、推广、传播,为临床上诊治卵巢早衰提供参考依据及更充分的理论基础。4.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在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中医学总体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把前贤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学术经验及临证经验,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对于临床工作者来说,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学术观点,可以启发思考、提供借鉴,若能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和学习,无疑会对提高卵巢早衰病证的诊治水平和医疗技能有所裨益。5.创新点归纳:(1)目前尚无专家、学者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有关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于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诊治情况,尚未见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针对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论述作系统性整理的文献资料。本文以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岭南中医妇科医家对POF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理法方药文献的整理,这一工作是过去学者们从未开展过的。(2)本文对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特别是现代广东省名老中医以及两支妇科流派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入手,从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归纳凝练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岭南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学术思想、学术精华及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研究集成,也是本文首次开展的工作。(3)从系统整理及归纳所得,卵巢早衰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与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有关,但无明确原因,属於原发性;其他如盆腔手术、化疗药物、放射线照射及免疫因素等引起的卵巢早衰,可以归纳为继发性。两者治则不同,要把两者鉴别开来。6.不足与展望:文章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必然存在遗漏之处,文献的缺失对于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岭南特色的凝练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进一步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能从中更好地领悟、总结和凝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们宝贵的医学理论、临证经验不懈努力。

宋新娟[9](2010)在《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蕴含独特文化的设计作品才能成为世界现代设计的主角。然而,当下设计界虽大讲学习传统,但范围过于宽泛,大多还是从吉祥图案出发的符号研究,缺乏新意。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理论、方剂、语言、陈设以及相关传说都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活的传统文化标本。中医传统图式符号是中医文化的视觉反映,其单纯而多变的造型样式,丰富且独特的组织结构,使我们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有利于我们吸取营养,产生新的医学视觉符号。本文从六个部分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目前,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呈现出许多尴尬的局面,中医本身形象的庞杂和含混使得人们对中医文化内涵不得而知,甚至有的江湖郎中、招摇撞骗者也都打着文化的幌子使人们对中医的形象大大折扣。中医现有的图式符号在表达形式上与西医相差无几,不能够体现出中医的传统文化和理念;现有图式符号杂乱而不统一,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现有图式符号缺乏中医理论、药材、方剂等方面的图式说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善而有特色中医形象,并使其视觉化,系统化,从而有效地传递中医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治疗方式以及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文化和美的熏陶。但是,目前国内设计界与学术界对中医图式符号的美学思想、审美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局限于中医理论探讨上;而设计界对中医图式符号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审美文化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无法转换成为有中医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的设计。对视觉符号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对已有符号的分析上,缺乏具体的创作方法的研究,对传统符号的分析大都过于笼统,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缺乏实际的案例与具体设计方法研究。其次,对“中医”和“图式”等基本概念做了界定,比较了“图式”与“图形”、“图像”、“图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从中医图式符号的起源于发展出发,通过对中医图式符号发展的不同时期(萌芽、定形、发展、完善、衰落)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总结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衰变原因。第三章从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分类、组织结构、造型特点等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医图式符号的基本特征。第四章阐述了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通过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形式美和意蕴美的分析,找寻影响中医图式符号形式的思想渊源,总结出阴阳五行理论、儒释道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造型形式。第五章分析了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局限性,由于其注重细节、依赖文字的手工化的表达方式和缺乏规范与管理的混乱使用,使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中医形象建立的要求。但当下的国际形势又对中医的图式符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中医符号识别体系,但该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中医的特色,中医传统图式符号中包含的“贵生”理论和“以形写神”的手法可以为我们现代中医图形符号系统的设计提供设计的素材。第六章对中医图形符号体系的建立做了一定的探索。首先分析了中医的形象概念,通过中医与文学、艺术、民俗、节日、工艺等文化形式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总结出中医具有整体、秩序、诗性、自然、意象、变化、神秘等形象特征;其次,根据中医的想象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符号,即对中医图形符号体系设计的形状、线条、构图、色彩、材质等形式美因素做了一定的总结。通过图形符号设计的分级处理,概括并设计出部分中医图形符号66个,为现代中医学视觉符号体系的构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结论部分提出了建立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素材库的构想,并对中医标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提出建议。最后客观地指出了论文的某些局限。本文从审美角度出发,研究中医传统艺术符号的基本内容和造型规律,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从艺术设计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创新与应用的具体方法,为增强中医系统的视觉识别性总结了相关符号设计的原则。通过对传统艺术符号的借鉴,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关于中医理念、中药材的识别符号。

张中光[10](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对照的方法,观察中药(身痛逐瘀汤)、针刺及针药并用组和拔罐疗效,探封各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病有效性及治疗侵势。方法:区组选择120例患者作系统观察,分为针刺中药并用、针刺、拔罐和中药。其中针刺组30例,每星期治疗3次每次30分钟,3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要间隔24小时,疗程间每6日休息1天,共计4个疗程。中药组30例,成人每日3次,每次3公克,每6日为一疗程,疗程间每6日休息1天,总计4周时间。拔罐组30例,在患侧穴位上留罐,每星期治疗3次每次10分钟,3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要间隔24小时,共计4个疗程。针药并用组系患者同时运用针刺及中药治疗。结果:运用针药并用、针刺、拔罐及中药等疗法治疗气滞血瘀腰痛,对于降低功能障碍、减缓疼痛、改善行走能力等方面,疗效说明如下:(一)对于四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见四组患者治疗前後相较,疗效明显改善。(二)在障碍功能部分1.治疗前,四组患者运用方差分析结果(F=0.48;P=0.7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四组患者运用方差分析结果(F=2.64;P=0.05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惟在四组患者雨雨组运用t榆验相较结果,针药并用组与中药组相较、针刺组舆中药组相较,在统计上有显着性差异,显见针药并用、针刺疗效傻于中药。至於针药并用组与针刺组相较、拔罐组与针药并用组、针刺组、中药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在疼痛程度部分1.治疗前,四组患者运用方差分析结果(F=1.09;P=0.3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四组患者运用方差分析结果(F=3.73;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四组患者雨雨运用t榆验相较结果。针药并用组与中药组相较、针刺组与中药组相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见针药并用、针刺疗效侵于中药。至於针药并用组与针刺组相较、拔罐组舆针药并用、针刺、中药等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在行走能力部分1.治疗前,四组患者运用方差分析结果(F=2.55;P=0.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四组患者运用方差分析结果(F=2.72;P=0.04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四组患者两两运用t检验相较结果。仅针药并用组舆中药组相较、针刺与中药相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显见针药并用、针刺在行走能力部分疗效侵于中药。至于针药并用组舆针刺组相较、拔罐组舆针药并用、针刺、中药等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障碍功能部分针药并用组总有效率86.67%,针刺组总有效率83.33%,拔罐组总有效率66.67%,中药组总有效率50.00%。四组患者两两相较,经x2检验结果,针药并用组与中药组比较、针刺组舆中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罐组与中药组、针药并用组与拔罐组、针刺组与拔罐组、针药并用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疼痛程度部分针药并用组总有效率86.67%,针刺组总有效率80.00%,拔罐组总有效率66.67%,中药组总有效率36.67%。四组患者两两相较,经x2检验结果,针药并用组与中药组比较、针刺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罐组与中药组、针药并用组与拔罐组、针刺组与拔罐组、针药并用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行走能力部分针药并用组总有效率93.33%,针刺组总有效率76.67%,拔罐组总有效率50.00%,中药组总有效率46.67%。四组患者两两相较,经x2检验结果,针药并用组与中药组、针刺组与中药组、针药并用组与拔罐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罐组与中药组、针刺组与拔罐组、针药并用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PrF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2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
    3 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型
    4 治疗
    5 传统医学关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和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物
        1.5 实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
        2.2 实验药物制备
        2.3 C57BL/6 小鼠前列腺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培养
        2.4 免疫荧光法鉴定PrF细胞
        2.5 CCK8 法检测PrF细胞生长曲线
        2.6 CCK8 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后对PrF细胞毒性
        2.7 CCK8 法检测TGF-β_1诱导PrF细胞增殖情况
        2.8 CCK8 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增殖情况
        2.9 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Bax、Bcl-2、Caspase-3 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2.10 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率
        2.11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C57BL/6 小鼠前列腺成纤维细胞分离与培养
        3.2 免疫荧光法鉴定
        3.3 PrF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3.4 前列消汤干预后对PrF细胞毒性
        3.5 CCK8 法检测TGF-β_1诱导PrF细胞增殖情况
        3.6 CCK8 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增殖情况
        3.7 免疫组化法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Bax、Bcl-2、Caspase-3 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
        3.8 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列消汤干预经TGF-β_1刺激的各组PrF细胞凋亡率
        4 讨论
        4.1 前列腺组织纤维化
        4.2 TGF-β_1与前列腺组织纤维化
        4.3 中医药干预Bax/Bcl-2-Caspase-3 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4.4 前列消汤的组方原则和应用
        4.5 前列消汤对EAP小鼠PrF细胞的作用
        4.6 前列消汤对Bax/Bcl-2-Caspase-3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5 结论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岳美中生平事迹
    1. 因病学医自学成名
    2. 辗转行医医术日精
    3. 法宗三家融汇众长
    4. 开拓进取创新模式
    5. 呕心沥血奉献余生
    6. 岳美中医学思想发展特点简析
第二章 岳美中治学和临证思维特点
    1. 治学精神
    2. 治学方法
        2.1 择要而攻
        2.2 善做笔记
        2.3 古为今用
        2.4 客观评价
    3. 临证方法
        3.1 治病求本
        3.2 博采众长
        3.3 缜密观察
        3.4 解行并重
        3.5 善于总结
        3.6 举重若轻
第三章 岳美中学术观点研究
    1. 岳美中对阴阳五行的基本观点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1.3 对岳氏观点的评价
    2. 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2.1 以哲学观点分析辨证论治
        2.2 辨证论治的动态特征
        2.3 分型论治不能替代辨证论治
        2.4 避免对疾病研究的弱化
    3. 急慢性病的不同治疗原则
        3.1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3.2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4. 中西医结合下辨证的思路与探索
        4.1 中国医学处理新问题的方式方法
        4.2 病名及体系变动不影响中医的研究方式
        4.3 理性思考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4.4 技术层面的结合方法
        4.5 对岳氏中西医结合条件下辨证论治发展的评价
    5. 岳美中振兴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5.1 始终重视中医传承发展
        5.2 继承创新明确自身定位
        5.3 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第四章 岳美中临证经验研究
    1. 岳美中医案整理方法
        1.1 统计编号 分列条目
        1.2 规范药物 以利整理
        1.3 排除重复 统计数据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病案病种统计结果及分析
        2.2 诊疗次数统计及分析
        2.3 病案用方统计结果及分析
        2.4 病案用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3. 肝系病证治疗经验
        3.1 创立和法 完善肝病治则
        3.2 中西结合 辨治黄疸
        3.3 慢性肝 病理脾为先
    4. 肺系病证治疗经验
        4.1 内外分治 化裁二陈
        4.2 喘病治肾 固本为主
        4.3 独出心裁 创制新方
    5. 肾系病证治疗经验
        5.1 肾炎治疗经验
        5.2 泌尿系结石治疗经验
    6. 老年病治疗经验
        6.1 老年人群生理病理特点
        6.2 老年病证用方用药经验
        6.3 老年人应注重养生保健
    7. 外感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7.1 温热疾患多遵叶氏
        7.2 病机不同博采众方
    8. 内伤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8.1 升发脾阳法治内伤发热
        8.2 封藏肾阳法治内伤发热
第五章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研究及评价
    1. 岳美中医学思想的三大来源
        1.1 对张仲景学术经验的继承
        1.2 对李东垣学术经验的继承
        1.3 对叶天士学术经验的继承
    2.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2.1 广采百家之方
        2.2 汲取百家经验
        2.3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第六章 岳美中与同时代医家的比较
    1. 岳美中与陆渊雷学术思想的比较
        1.1 相同点
        1.2 不同点
        1.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2. 岳美中与胡希恕学术思想的比较
        2.1 治学历程不同却都重视仲景着作
        2.2 岳美中与胡希恕主要观点对比
        2.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第七章 岳美中医学贡献及评价
    1. 经方医学的优秀继承者
    2. 中医治疗新模式的探索者
    3. 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者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引领者
    5. 振兴中医的无私奉献者
    6. 中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岳美中年谱及主要着作年代考
    附录2:岳美中着作收录情况简介
    附录3:岳美中医案辑录
    附录4:药物统计结果详表
        4.1 病案具体病种表
        4.2 药物频次统计表
        4.3 药物平均剂量表
        4.4 药物最大剂量表
        4.5 药物最小剂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病症处理法诊治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2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疗方法
    1.3 观察项目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转阴率比较
    2.2 两组在有效治愈率方面的比较
3 讨论

(4)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认识及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认识及研究
        二、肝炎病毒的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比较
        三、非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
        总结
    第二节 中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认识
        前言
        一、中医温疫学学说与嗜肝性病毒
        二、小结
    第三节 中医腹诊的历史沿革及近三十年的发展概况
        前言
        一、中医腹诊的历史沿革
        二、中医腹诊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三、中医腹诊的临床意义
        四、近代中医腹诊在临床应用及研究概况
        五、近代中医腹诊客观化的研究
        六、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七、中医腹诊对肝病临床诊断的重要性
        八、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
        前言
        一、叩诊及望诊
        二、未能确诊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
        三、「肝区浊音界异常」对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价值
        四、「肝区浊音界异常」的病理分析
        五、有关正常和异常肝区浊音界之区别,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六、开发「声频诊断仪J的可行性
        七、小结
    第二节 中医腹诊应用于香港区10000例肝区浊音界异常病例的临床总结
        前言
        一、背景资料与方法
        二、统计方法
        三、临床结果
        四、讨论及体会
        五、中药复方「驱肝毒」的疗效机制
    第三节 临床经验总结-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案例介绍
        前言
        一、甲型肝炎典型案例介绍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案例
        三、丙型肝炎案例
        四、脂肪肝案例
        五、肝硬化案例
        六、非肝炎病毒引致肝区浊音界异常之案例介绍
    第四节 嗜肝性病毒病的中医分型、临床体征及肝区浊音界异常的案例介绍
        一、嗜肝性病毒病的中医分型
        二、嗜肝性病毒病的体征
        三、肝区浊音界异常之典型案例介绍
第三章 实验研究-中药复方「驱肝毒」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前言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附原始记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会议
致谢

(5)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学术流派与伤寒学术流派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一) 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二)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标准
        (三) 影响中医学术流派存在与发展的五大因素
        (四) 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意义
    二、伤寒学术流派
第二章 伤寒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学说的形成期(先秦-西晋)
    二、伤寒学说的发展期(东晋-建国前)
    三、伤寒学说的繁荣和创新期(建国后)
        (一) 伤寒学说的传承方式的改变
        (二) 伤寒学说的理论研究
        (三) 伤寒学说的临床研究
第三章 建国前的伤寒学术流派
    一、明清时期的伤寒学术流派
        (一) 重订错简派
        (二) 维护旧论派
        (三) 辨证论治派
    二、民国时期的伤寒学术流派
        (一) 绍派伤寒
        (二) 火神派
第四章 当代(建国后)伤寒学术流派研究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五章 当代典型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其传承体系分析
    1. 李培生
    2. 于己百
    3. 陈瑞春
    4. 方和谦
    5. 郭子光
    6. 何任
    7. 陈可冀
    8. 李寿山
    9. 段富津
    10.聂惠民
    11. 梅国强
    12. 李可
    13. 伍炳彩
    14. 刘继祖
    15. 黄保中
    16. 刘渡舟
    17 胡希恕
    18. 熊曼琪
第六章 当代伤寒学术流派及核心医家共异性
    一、核心医家共性
    二、核心医家特异性
    三、当代伤寒学术流派
        (一) 火神派
        (二) 寒温统一派
        (三) 方证对应派
        (四) 六经辨证论治派
第七章 当代伤寒学术流派核心医家典型医案
    1. 李培生医案
    2. 于己百医案
    3. 陈瑞春医案
    4. 聂惠民医案
    5. 梅国强医案
    6. 李可医案
    7. 刘渡舟医案
    8. 胡希恕医案
    9. 熊曼琪医案
第八章 当代伤寒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与可行方法
    一、当代伤寒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
    二、可行方法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点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讨 论

(7)简帛文献与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简帛文献中病症情况概述
    2.“瘕”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与方法
1.简帛文献和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的“瘕”概述
    1.1 简帛文献中“瘕”的概况
    1.2 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的“瘕”的概况
        1.2.1 《内经》中“瘕”的概况
        1.2.2 其他汉代医籍中“瘕”的概况
2.瘕病分类辨析
    2.1 简帛文献和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的通名“瘕”
        2.1.1 简帛文献中的通名“瘕”
        2.1.2 传世医籍中的通名“瘕”
    2.2 简帛文献和汉以前传世医籍中同见的“瘕”
        2.2.1 唐瘕
        2.2.2 血瘕
        2.2.3 气瘕
        2.2.4 水瘕
        2.2.5 它瘕
    2.3 仅见於简帛文献中的“瘕”
        2.3.1 牡瘕
        2.3.2 膏瘕
        2.3.3 心腹(?)瘕、承瘕
        2.3.4 匈瘕
        2.3.5 蚀瘕
        2.3.6 腹瘕
        2.3.7 肌瘕
        2.3.8 勇瘕
        2.3.9 字瘕
        2.3.10 痔瘕
        2.3.11 矢瘕
        2.3.12 白瘕
        2.3.13 蚏瘕
        2.3.14 蛊瘕
        2.3.15 与“瘕”相关的其他病症
    2.4 仅见於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的“瘕”
        2.4.1 疝瘕
        2.4.2 大瘕
        2.4.3 石瘕
        2.4.4 虙瘕
        2.4.5 虫瘕
        2.4.6 症瘕
        2.4.7 固瘕
        2.4.8 乳瘕
        2.4.9 与“瘕”相关的其他病症
3.讨论
    3.1 简帛文献和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瘕”的特点
        3.1.1 简帛文献中“瘕”的特点
        3.1.2 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瘕”的特点
    3.2 简帛文献与早期传世医籍中“瘕”的比较
        3.2.1 简帛文献与汉以前传世医籍的“瘕”在病位、症状、病因病机方面的异同
        3.2.2 简帛文献与早期传世医籍中的同名瘕病
        3.2.3 简帛中瘕病的相似病症
        3.2.4 简帛文献与早期传世医籍中“瘕”的命名特点
    3.3 “瘕”中“虫”的因素
    3.4 胸腹中邪气积聚是“瘕”的本质特点
    3.5 结论
    3.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帛文献中病症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释《内经》中的“瘅”
    参考文献
参加学术会议记录

(8)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岭南医学与岭南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一、岭南概念的界定
        二、岭南医学源流考
        三、岭南医学之妇科专科的发展与传承
    第二节 卵巢早衰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疗思路
        四、治疗方法
    第三节 卵巢早衰的西医研究概况
        一、概念与历史沿革
        二、病因
        三、卵巢早衰的诊断
        四、卵巢早衰的西医治疗
    第四节 总结及研究设计
第二章 清以前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收集
    第五节 葛洪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资料收集
        一、葛洪传略
        二、葛洪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及其学术思想
    第六节 鲍姑及其诊治妇科病的文献收集
    第七节 支法存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一、支法存传略
        二、支法存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第八节 罗浮山人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文献收集
        一、罗浮山人传略
        二、罗浮山人诊治妇科病的文献资料
第三章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第九节 清代岭南地区与妇科有关的医家、文献资料
    第十节 谢完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谢完卿生平
        二、谢完卿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十一节 何梦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何梦瑶传略
        二、《妇科良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何梦瑶之妇科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
    第十二节 刘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刘渊生平
        二、《医学纂要》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刘渊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十三节 何守愚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何守愚生平
        二、《广嗣金丹》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何守愚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四章 民国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理法方药文献资料整理
    第十四节 吕楚白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吕楚白生平
        二、《妇科纂要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吕楚白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十五节 谢泽霖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谢泽霖生平
        二、《妇科学讲义》所载诊治卵巢早衰相关文献资料
        三、谢泽霖妇科学术思想概括
第五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两大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
    第十六节 广东省妇科名老中医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吴灼燊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二、沈鼎荪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三、欧阳慧卿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四、罗振华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五、李丽芸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第十七节 罗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第一代创始人罗棣华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二、第二代传承人罗元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三、第三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学术经验整理
        四、第四代传承人诊治卵巢早衰的文献资料整理
    第十八节 蔡氏妇科流派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整理
        一、"宁静斋"传人蔡仰高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二、"宁静斋"传人蔡纯臣及其文献资料整理
第六章 现代岭南中医妇科医家陶莉莉教授诊治卵巢早衰的经验介绍及病案举隅
第七章 讨论
    一、卵巢早衰与卵巢功能减退
    二、岭南地区地理气候与岭南人的体质、病证特点
    三、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妇科疾病的特色
    四、岭南地区历代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发展
    五、不同时期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认识、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证的特色及贡献
    六、现代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传承
    七、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的特色
    八、与不同地域中医妇科名家诊治卵巢早衰相关病症的经验对比分析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中医图式符号的发展
    2.1 起源
        2.1.1 中医产生的地理环境
        2.1.2 早期巫术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2.1.3 劳动实践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形成与影响
    2.2 中医及其图式符号的发展与流变
        2.2.1 中医图式符号的萌芽时期
        2.2.2 中医图式符号的定形
        2.2.3 图式符号的发展
        2.2.4 图式符号的不断完善
        2.2.5 图式符号的衰落
    2.3 图形符号标准化进程及中医符号使用现状
        2.3.1 图形符号设计的标准化进程
        2.3.2 中医符号使用现状
第3章 中医图式符号的基本特征
    3.1 中医图式符号的分类
        3.1.1 自然气象符号
        3.1.2 卦象符号
        3.1.3 动植物符号
        3.1.4 人物符号
        3.1.5 复合符号
    3.2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组织结构
        3.2.1 同心圆结构
        3.2.2 对称结构
        3.2.3 循环结构
        3.2.4 总分结构
        3.2.5 "十"字、"米"字结构
    3.3 中医图式符号的造型特点
        3.3.1 概括与抽象
        3.3.2 灵动与秩序
        3.3.3 分解与重构
第4章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4.2 中医图式符号的审美产生及特征分析
        4.2.1 中医图式符号传达的形式美
        4.2.2 中医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
    4.3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文化内涵
        4.3.1 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2 道家思想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3 道教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4 儒家思想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5 佛教艺术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第5章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局限与拓展
    5.1 关于中医传统图形符号认知度的相关调查
        5.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5.1.2 调查结果
    5.2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局限性
        5.2.1 手工化倾向明显,难以规范统一
        5.2.2 图形注重装饰细节,缺乏共性
        5.2.3 图形过于依赖文字说明,缺乏独立性
        5.2.4 管理混乱,图形使用界限不清
    5.3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拓展
        5.3.1 注重功能性,统一形象
        5.3.2 注重设计的级层差异化
        5.3.3 借鉴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
        5.3.4 借鉴传统图案的艺术符号
第6章 基于传统的现代中医图形符号设计探索
    6.1 设计背景
        6.1.1 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的标准化的国际需求
        6.1.2 中医形象提升的需求
    6.2 设计步骤
        6.2.1 中医形象概念提炼
        6.2.2 中医形象概念到图形符号的转化
    6.3 设计方法
        6.3.1 中医图形符号设计的分级处理
        6.3.1.1 中医基础公共系统符号的标准化设计
        6.3.1.2 中医图形符号中非共享目的的个性化设计
        6.3.2 典型符号设计
    6.4 设计成果
        6.4.1 养生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2 疾病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3 疗法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4 诊法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5 生命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6 药物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7 结论
    7.1 建立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素材库
        7.1.1 借鉴中医名词研究成果,广泛征集图形信息
        7.1.2 建立中医标志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设计的审定机构
    7.2 中医标志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应用及管理策略
        7.2.1 完善中医学图形符号数据库
        7.2.2 构建国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2.3 对已审定的中医图形符号进行普及宣传,加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 问卷调查
附录C 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第六部分:医疗保健符号
附录D 中医大事年表
附录E 中药材分类
附录F 湖北省中医药发展情况

(10)针药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气滞血瘀腰痛的认识
        一、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气滞血瘀腰痛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病因
        四、病理、病状表现
        五、腰痛的治疗
    第三节 现代中医对腰痛的治疗研究
        一、中药对腰痛的治疗研究
        二、针灸医家对腰痛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材料及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临床资料
        三、各组治疗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二、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
    第三节 讨论
        一 中药、针灸领域辨证思路之差异
        二、针刺治疗原理
        三、针刺手法治疗研究
        四、中药方剂药性作用原理
        五、拔罐治疗的机理
        六、针药并用治疗的机理
        七、总体疗效分析
        八、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列消汤干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小鼠Bax/Bcl-2-Caspase-3信号通路调控PrF凋亡的研究[D]. 彭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李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 [3]病症处理法诊治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200例[J]. 来成军,程燕. 中国医学工程, 2014(08)
  • [4]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美伦(Meilun Ch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D]. 郑身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6]病征处理法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传播疾病534例[J]. 商干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3(06)
  • [7]简帛文献与汉以前传世医籍中“瘕”的研究[D]. 张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岭南中医妇科医家诊治卵巢早衰病证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整理研究[D]. 陈惠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 宋新娟.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8)
  • [10]针药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研究[D]. 张中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标签:;  ;  ;  

症状管理治疗男性泌尿系统性病53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