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寻的制导反坦克导弹俘获区域研究

末端寻的制导反坦克导弹俘获区域研究

一、末段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捕获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焕,李锦,张锐[1](2018)在《有限时间绝对稳定的攻顶弹道设计》文中指出采用Lurie系统描述某反坦克导弹制导控制系统,给出系统剩余飞行时间与有限时间绝对稳定之间的描述,在此基础上进行该反坦克导弹全射程范围内(125 km)攻顶弹道设计,有效抑制了末端视线角发散,实现了对坦克类目标全射程范围内以40°60°攻击角进行有效拦截。

庞威,谢晓方[2](2016)在《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区域快速解算方法》文中指出为实现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区域的快速计算,通过分析导引头的瞬时捕获域条件,以导引头中轴线为中心,利用坐标变换建立了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的瞬时捕获域模型;给出了不同视场角的瞬时捕获域形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的全弹道捕获区域快速计算方法。分析了全弹道捕获域的过程,假设炸弹飞行过程中弹道倾角不变,分别给出了采用平台型导引头和捷联型导引头的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区域的快速计算方法。分别对采用追踪制导律和大落角制导律的某型红外图像制导炸弹的全弹道捕获区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快速计算全弹道捕获区域与仿真结果误差较小,可用于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区域的快速计算。

张道驰[3](2016)在《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最优轨迹与精确制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研制需求为背景,紧密结合国内外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最优轨迹与精确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研究了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的最优轨迹、近似最优滑翔制导方法、具有导引头视场角约束和落角等约束的多约束最优制导律、全捷联导引头精确制导技术等核心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的改进和新型号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针对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最优弹道设计问题,建立了制导炸弹弹道优化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约束条件及最优解的一阶必要条件;利用hp-Radau伪谱法得到了低速小型制导炸弹、大升阻比滑翔制导炸弹、小型高空超音速制导炸弹的最优弹道,结合最优轨迹特点和弹道任务,给出了相应的最优弹道方案。针对最优轨迹工程实现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优轨迹跟踪的非线性跟踪制导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小型大升阻比远程滑翔制导炸弹最优滑翔问题,利用平衡滑翔条件,推导了平衡滑翔下弹道参数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得到了常升阻比下平衡滑翔的弹道解析解,证明了升阻最大时滑翔距离最远,给出了基于能量高度的滑翔距离估计方法。利用气动参数不随马赫数变化的假设,将常升阻比滑翔等价为等动压滑翔,并推导了等动压滑翔弹道参数关系式,得到了滑翔动压与升阻比之间的表达式,提出了将最大升阻比飞行转换为保持最大升阻比动压飞行的制导方法,并给出了最大升阻比动压曲线的计算方法,利用等动压滑翔下弹道倾角与动压之间的关系式,提出利用弹道倾角间接控制滑翔动压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近似最优滑翔制导方法得到的滑翔弹道与最优弹道十分接近,误差小于5%。针对滑翔弹道中末制导交接点的设计问题,提出了末制导最小机动弹道和初始过载连续弹道机动点的在线自适应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该方法可以根据飞行状态和末端约束条件在线计算中末交接点位置。针对采用大落角制导律时易出现导引头跟踪误差角大于其视场角而丢失目标的问题,推导了导引头跟踪误差角的收敛条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两种考虑导引头视场角约束和落角约束的制导策略。基于小角假设,建立了导引头跟踪误差角的状态方程,以剩余飞行时间的幂函数为目标函数的权函数,利用含状态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求解方法,得到了含导引头视场角约束和末端位置、角度、过载约束的多约束最优制导律。利用弹目运动关系方程,推导了采用单一弹道成型制导律时导引头跟踪误差角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一种基于弹道成型制导律的满足导引头视场角约束和落角约束的制导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全捷联导引头工程应用问题,推导了视线角解耦算法,建立了视线角速度估计模型,提出基于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STFCKF)的视线角速度估计方法,典型条件下蒙特卡洛打靶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满足小型制导炸弹命中精度要求;分析了捷联导引制导信号延时产生隔离度的原因及隔离度大小,提出了在制导信号数据帧中增加时间标记的方法,使主控机可以利用同一时刻导引头信号和惯导信号,从而消除信号延时产生的隔离度并进行了数学仿真和半实物仿真验证;建立了导引头捕获域模型,基于弹道倾角不变假设,得到了导引头捕获域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张道驰,夏群利,何晓夫,刘大卫[4](2015)在《激光制导炸弹捕获域快速解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激光制导炸全弹道弹捕获域的快速计算,首先通过对激光导引头捕获目标条件分析,以目标为中心建立了激光制导炸弹瞬时捕获域模型并给出了瞬时捕获域的形状及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光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域的计算方法。其次以制导炸弹飞行弹道倾角不变为假设,给出了采用平台导引头和捷联导引头激光制导炸弹的全弹道捕获域理论表达式。最后,对采用不同制导律的激光制导炸弹捕获域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捕获域理论表达式计算结果与弹道仿真结果基本吻合,可用于激光制导炸弹捕获域的快速解算。

赵成旺,宋卫东,任旭[5](2014)在《某型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捕获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某型末制导炮弹捕获域确定方法的不足,提出考虑捕获锁定时间消耗以及目标机动等因素的捕获域确定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依据模型对弹道倾角、攻角、视场角、目标速度等主要因素变化对于捕获域相关参数如边界、纵向长度、横向宽度、捕获面积等的影响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为提高末制导炮弹的捕获能力,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对于如何提高末制导炮弹的捕获目标能力以及定性研究末导段捕获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孙华[6](2014)在《远程制导炮弹中末段弹道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是当前弹箭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为实现制导炮弹的远程精确打击,本文采用中制导提高射程、末制导提高命中精度的串联复合制导体制设计远程制导炮弹,在制导炮弹的中制导段设计了基于最大升阻比的方法,利用GPS/INS组合导航使制导炮弹按着基于最大升阻比的滑翔方案弹道飞行。在末制导段采用基于毫米波导引头测量信息的自寻的制导方案,为了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攻顶”效果,在末制导段设计了过重力补偿比例导引法。复合制导体制不仅能增加制导炮弹的滑翔飞行距离,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制导炮弹的制导精度。为了使制导炮弹能按照所需要的方案弹道和导引弹道飞行,对制导炮弹的角稳定回路与高度回路进行了PII)控制器设计,通过设计的临界比例度法对PI[)控制器参数进行了整定,整定的参数在频域和时域内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弹道能达到飞行距离远和命中精度高的要求,同时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作为复合制导体制的一个过渡环节,中制导段与末制导段交接班方法的选择会对制导过程产生影响。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二阶平滑过渡中末段交接班方法,数值计算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赵成旺,宋卫东,何伟[7](2013)在《某型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末制导炮弹捕获能力多关注于在空间某一点瞬时静态捕获域研究,不能解决炮弹所能捕获目标的所有捕获区域大小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全弹道捕获域的概念。通过对某型末制导炮弹捕获目标机理的分析,基于弹道学理论,分析了全弹道捕获域组成,并给出了全弹道捕获域方法。仿真了弹道倾角变化对于捕获域相关参数,如边界、纵向长度、横向宽度、捕获面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弹道捕获域对于弹道倾角变化是敏感的。

唐浩[8](2010)在《UKF应用于制导系统》文中提出首先介绍了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原理算法,并简要说明了末段寻的制导导弹的两个指标:捕获域和收敛速度。针对导航系统中线性滤波仍是主流算法,通过使用传统卡尔曼滤波和无迹卡尔曼滤波分别对目标体运动进行导航跟踪仿真,得出了无迹卡尔曼滤波用于线性滤波时,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跟踪的收敛速度方面,优于传统卡尔曼滤波的结论,并提出将此算法应用于对收敛速度要求较高的具有末段寻的装置的制导导弹中。

柏杰锋[9](2008)在《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文中提出为提高单兵武器对目标的打击精度和我方人员在战场上的生存概率,本文以单兵火箭弹为平台,研究了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以弹载CCD为目标探测器,利用地磁计和MEMS陀螺组合测量弹丸姿态,由微处理计算弹道偏差,并在弹道末段对弹丸进行脉冲修正。该技术不但可以用于单兵火箭弹,还可以用于其它野战火箭弹及各种炮兵弹药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以单兵火箭为研究背景,详细阐述了基于组合测量的图像末修弹药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系统的三个关键子系统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图像测量系统的目标测量原理、测量精度和姿态测量系统中的MEMS陀螺误差补偿方法。根据单兵火箭的运动特点,建立了适用于快速、准确计算的质点弹道方程和带修正的4自由度弹道方程。利用Simulink和6自由度弹道方程对某型单兵火箭弹进行了外弹道模型仿真。2.研究了利用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根据弹丸运动方程和CCD成像特点,建立了弹丸运动时弹目相对运动方程和目标点在CCD上的成像轨迹方程;研究了利用CCD测量目标相对位置的估测方法,同时设计了利用单个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了由于弹丸旋转对弹目测量所造成的误差;对各模型进行了Matlab仿真及转台实验验证。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文中模型可在一定条件下较准确测量弹目相对位置,但测量精度受姿态及基线距离测量精度的影响较大。3.研究了组合测量弹丸姿态的方法。针对单兵武器平台的弹丸运动特点,结合地磁矢量在弹体坐标系内的投影规律,利用椭圆拟合方法,建立了计算弹丸运动条件下的姿态角模型;通过引入中位数和修正系数,将中位法、UKF和椭圆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改进的椭圆参数拟合方法,提高了在奇异值干扰下的弹丸滚转角计算精度;设计了基于伺服稳定平台的弹丸姿态角测量方法;利用三轴地磁计和MEMS陀螺组成磁-陀螺系统,建立了组合测量模型,并进行了转台仿真实验。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得出:利用椭圆理论计算弹丸滚转角能得到较好的精度,而且实用性很强,但计算其余两姿态角的精度不高;磁-陀螺测量系统可互补磁强计和陀螺测量中的不足,测量弹丸姿态能得到较高的精度。4.以验证组合测量弹目相对位置模型为目的,设计了弹载测试系统和实验方案,并完成了用弹载测试系统组合测量弹目相对方位和弹丸姿态的原理性演示飞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较成功的测得了弹丸的姿态角和目标相对弹丸方位的变化规律,测量结果与文中仿真结果比较接近。5.研究了基于单兵火箭平台的修正策略。利用前文测量方法计算求取弹目相对偏差作为弹道修正量,将修正量分为距离偏差和角度偏差分别求取;根据某型脉冲发动机和单兵火箭运动特点,建立了弹道修正过程中的弹道变化模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弹道修正量,设计了以冲量为最优控制量的距离偏差、角度偏差的修正律;分析了修正过程中弹丸转速对修正的影响,提出了使弹丸保持稳定的方法,并计算出了本文修正方案的修正效率;最后设计了脉冲修正点火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转台实验进行验证。

邱瑞宏[10](2007)在《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航空火箭战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航空火箭精度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简易制导技术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常规兵器制导化的技术,是提高火箭武器性能的一个新的发展途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某制导火箭的研制在总体技术方面做的一些研究工作。论文首先在对军事需求和战术技术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制导火箭总体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分析了制导火箭的性能,提出了实现低成本精确杀伤的技术途径。其次,对毁伤概率、达到期望的毁伤概率的用弹量以及每一毁伤的费用进行了建模和计算,针对不同的典型目标,进行了制导火箭的效费分析,并与导弹和无控火箭进行了对比。另外对弹体总体布局、外形气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简易制导航空火箭飞行控制进行了分析计算;对简易制导航空火箭的旋转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减旋措施;通过系统闭环半实物仿真研究对理论分析计算的正确性进行验证。论文通过对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一条火箭制导化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为航空火箭的制导化改造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二、末段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捕获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末段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捕获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限时间绝对稳定的攻顶弹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弹目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 制导控制系统的Lurie系统描述
3 导引律及控制策略
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 结束语

(2)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区域快速解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瞬时捕获区域的建模
    1.1 相关坐标系以及转换关系
    1.2 导引头的瞬时捕获区域
    1.3 导引头瞬时捕获区域的建模
2 全弹道捕获区域
    2.1 全弹道捕获区域分析
    2.2 平台式导引头的全弹道捕获区域
    2.3 捷联导引头的全弹道捕获区域
3 捕获区域的仿真计算
    3.1 末制导全弹道捕获区域仿真
    3.2 大落角全弹道捕获域的仿真
4 结论

(3)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最优轨迹与精确制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先进微小型制导炸弹
        1.2.2 制导炸弹最优轨迹与制导技术研究进展
        1.2.3 多约束制导律研究进展
        1.2.4 全捷联导引头精确制导技术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2章 制导炸弹数学模型
    2.1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2.1.1 坐标系及角度定义
        2.1.2 坐标系间转换关系
    2.2 弹体运动方程组
        2.2.1 弹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
        2.2.2 铅垂面内运动方程组
        2.2.3 无量纲运动方程组
    2.3 气动力计算模型
        2.3.1 作用在导弹上的力和力矩
        2.3.2 气动力系数插值模型
        2.3.3 气动系数拟合方法
    2.4 大气模型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hp-Radau伪谱法的制导炸弹最优轨迹研究
    3.1 制导炸弹轨迹优化模型
        3.1.1 状态方程
        3.1.2 过程约束
        3.1.3 边界条件
        3.1.4 性能指标
        3.1.5 最优弹道的一阶必要条件
    3.2 基于hp-Radau伪谱法制导炸弹最优轨迹
        3.2.1 伪谱法概述
        3.2.2 低速无人机载制导炸弹最优轨迹研究
        3.2.3 小型大升阻比滑翔型制导炸弹最优轨迹
        3.2.4 高空超音速无人平台制导炸弹最优轨迹
    3.3 最优弹道跟踪制导方法研究
        3.3.1 非线性弹道跟踪算法
        3.3.2 仿真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近似最优滑翔制导方法研究
    4.1 平衡滑翔弹道特性分析
        4.1.1 平衡滑翔弹道运动状态参数关系
        4.1.2 平衡滑翔弹道参数解析解
        4.1.3 基于能量高度的滑翔距离估计方法
        4.1.4 平衡滑翔仿真验证
    4.2 基于动压控制的近似最优滑翔制导方法
        4.2.1 等动压滑翔弹道特性
        4.2.2 基于动压控制的近似最优滑翔制导方法
    4.3 远程滑翔弹道机动点在线自适应计算方法研究
        4.3.1 末制导最小机动弹道机动点计算方法
        4.3.2 初始过载约束下机动点计算方法
        4.3.3 滑翔倾角在线计算方法
    4.4 仿真验证
        4.4.1 近似最优滑翔制导方法验证
        4.4.2 滑翔弹道机动点在线自适应计算方法验证
    4.5 小结
第5章 含导引头视场约束的多约束最优制导律研究
    5.1 考虑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制导策略
        5.1.1 导引头跟踪误差角收敛条件
        5.1.2 视场角约束制导策略
    5.2 含导引头视场角和落角约束的最优制导律
        5.2.1 制导律推导
        5.2.2 制导律特性分析
        5.2.3 制导律仿真与验证
    5.3 考虑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弹道成型制导律应用
        5.3.1 导引头跟踪误差角解析表达式
        5.3.2 满足导引头视场角约束的制导方法
        5.3.3 仿真与验证
    5.4 小结
第6章 全捷联导引头精确制导技术研究
    6.1 全捷联导引头视线角速度估计技术
        6.1.1 视线角速度提取方案
        6.1.2 全捷联导引头视线角速度估计模型
        6.1.3 强跟踪容积卡尔曼滤波(STFCKF)算法
        6.1.4 STFCKF算法数值仿真验证
    6.2 捷联导引头信号延时隔离度抑制方法
        6.2.1 制导信号延时隔离度问题
        6.2.2 捷联制导信号延时的原因
        6.2.3 制导信号延时隔离度抑制方法
        6.2.4 时间延时隔离度抑制效果分析
    6.3 导引头捕获域快速计算方法研究
        6.3.1 导引头瞬时捕获域
        6.3.2 导引头全弹道捕获域
        6.3.3 捕获域仿真计算
    6.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4)激光制导炸弹捕获域快速解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学模型
    1.1相关坐标系及变换关系
        (1)导引头光轴系oxsyszs
        (2)目标点地面坐标系oxtytzt
    1.2 导引头瞬时捕获域
2 导引头全弹道捕获域
    2.1 全弹道捕获域计算方法
    2.2 平台型导引头全弹道捕获域
    2.3 捷联导引头全弹道捕获域
3 捕获域仿真计算
    3.1 末制导采用追踪制导律捕获域仿真
    3.2 末制导采用大落角导律捕获域仿真
4 结论

(6)远程制导炮弹中末段弹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远程制导炮弹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制导炮弹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1.3.1 制导炮弹的优势
        1.3.2 制导炮弹发展的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远程制导炮弹制导体制
    2.1 无控上升段
    2.2 中制导段制导体制
        2.2.1 方案弹道的跟踪制导控制方案
        2.2.2 基于最大升阻比的滑翔方案弹道
        2.2.3 GPS/INS组合制导
    2.3 末制导段制导体制与导引规律
        2.3.1 末制导段制导体制
        2.3.2 末制导段导引规律
        2.3.3 制导炮弹的导引头
    2.4 本章小结
3 远程制导炮弹的受力分析及飞行弹道模型
    3.1 常用坐标系的建立和坐标系间的转换
        3.1.1 常用坐标系的建立
        3.1.2 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3.2 等效舵面偏角转换
    3.3 作用在制导炮弹上的力和力矩
        3.3.1 作用在制导炮弹上的力
        3.2.2 作用在制导炮弹上的力矩
    3.4 无控上升段飞行弹道模型
    3.5 中制导段飞行弹道模型
    3.6 末制导段飞行弹道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远程制导炮弹的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1 无控上升段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1.1 火箭助推发动机对弹道参数的影响
        4.1.2 弹道初始条件对弹道的影响
    4.2 中制导段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3 末制导段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远程制导炮弹弹体动态特性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
    5.1 建立制导炮弹的扰动运动方程
    5.2 制导炮弹短周期扰动运动方程组及弹体传递函数
    5.3 弹体动态特性分析
        5.3.1 选择特征点
        5.3.2 弹体的稳定性
        5.3.3 弹体的操纵性
    5.4 制导炮弹控制系统设计
        5.4.1 制导炮弹纵向控制系统
        5.4.2 制导炮弹俯仰角稳定回路
        5.4.3 制导炮弹高度稳定回路
    5.5 本章小结
6 中末制导段交接班分析
    6.1 导引头交接班
    6.2 弹道交接班
    6.3 影响交接班精度的因素
        6.3.1 制导炮弹测量误差
        6.3.2 目标位置误差
        6.3.3 制导炮弹与目标位置相对误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某型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末制导炮弹瞬时捕获域
2 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
    2.1 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概念
    2.2 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模型
3 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仿真
    3.1 仿真参数设定
    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 结论

(9)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描述
        1.2.1 弹道修正弹
        1.2.2 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弹道修正弹国外研究情况
        1.3.2 弹道修正弹国内研究状况
        1.3.3 修正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图像制导弹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基于图像导引的弹道修正技术存在的问题
        1.4.1 弹目相对位置的测量技术
        1.4.2 姿态测量技术
        1.4.3 脉冲修正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设计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系统组成
        2.1.2 工作原理
    2.2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2.1 图像测量技术
        2.2.2 姿态测量技术
        2.2.3 脉冲发动机技术
        2.2.4 导引头消旋技术
    2.3 弹道修正中常用坐标系
        2.3.1 常用坐标系
        2.3.2 坐标转换
    2.4 弹丸的运动特性
        2.4.1 弹丸的质心运动方程
        2.4.2 弹丸的围绕质心运动方程
        2.4.3 带修正的4D质点弹道运动方程
    2.5 软件仿真与半实物仿真
        2.5.1 仿真平台
        2.5.2 外弹道模型的建模及参数
    2.6 本章小结
3 弹目相对位置测量方法
    3.1 目标点在CCD上的成像轨迹
        3.1.1 轨迹方程
        3.1.2 目标点成像坐标的频率特性
    3.2 利用CCD估测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
        3.2.1 估测原理
        3.2.2 估测误差分析
    3.3 单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的方法
        3.3.1 测量原理
        3.3.2 测量误差分析
    3.4 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3.4.1 目标点成像轨迹软件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实验
        3.4.2 CCD与MEMS陀螺组合估测弹目相对参数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3.4.3 CCD与磁-MEMS陀螺组合估测弹目相对参数半实物仿真实验
        3.4.4 单CCD测量弹目相对位置方法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3.5 滚转角误差对弹目方位测量精度的影响
        3.5.1 滚转角误差产生的测量误差模型
        3.5.2 软件仿真
        3.5.3 半实物仿真实验
        3.5.4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姿态测量及其融合算法
    4.1 地磁探测技术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4.1.1 地磁场概述
        4.1.2 国际地磁参考场
        4.1.3 载体系中地磁矢量的测量
    4.2 椭圆拟合理论
        4.2.1 椭圆拟合基础理论
        4.2.2 B2AC
        4.2.3 UKF滤波
        4.2.4 奇异值的检测
        4.2.5 改进的椭圆拟合算法
    4.3 姿态测量方法
        4.3.1 滚转角的解算
        4.3.2 低伸弹道滚转角的解算
        4.3.3 基于三轴磁强计的姿态角解算
        4.3.4 姿态角的另一种测量方法
    4.4 磁一陀螺系统组合测量弹丸姿态
        4.4.1 MEMS陀螺测量弹丸姿态模型
        4.4.2 四元数求解姿态矩阵
        4.4.3 姿态角的组合测量
        4.4.4 半实物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的组合测量飞行实验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5.1.2 弹载测试系统设计
    5.2 原理样机实弹飞行实验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实验结果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弹道偏差的计算及修正策略
    6.1 修正参数的计算
        6.1.1 弹道参数的估算
        6.1.2 修正量的计算
        6.1.3 仿真
    6.2 脉冲修正
        6.2.1 脉冲发动机参数及结构安排
        6.2.2 质心附近修正/脉冲修正弹的空间运动
        6.2.3 仿真
    6.3 修正律
        6.3.1 修正律及弹道优化
        6.3.2 基于修正距离的修正律
        6.3.3 基于修正角度的修正律
        6.3.4 脉冲修正参数的确定
        6.3.5 脉冲修正点火条件
    6.4 脉冲修正的影响
        6.4.1 低转速下脉冲修正的效能
        6.4.2 脉冲修正对弹丸姿态的影响
        6.4.3 弹丸飞行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6.5 修正系统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
        6.5.1 软件仿真
        6.5.2 半实物仿真实验
        6.5.3 软件仿真及半实物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及展望
    7.1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
    7.2 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A
作者在读博期间撰写的相关论文

(10)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发展历史和技术特点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论文结构安排
2 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2.1 概述
    2.2 战术技术要求
    2.3 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方案
        2.3.1 武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2 系统各组成部分方案
        2.3.2.1 观瞄照射装置
        2.3.2.2 发射控制系统
        2.3.2.3 制导航空火箭弹
        2.3.2.4 弹体结构及气动布局
        2.3.3 主要部件方案
    2.4 制导规律的确定
    2.5 实现低成本精确杀伤的技术途径
3 火箭飞行控制与弹道
    3.1 火箭飞行控制原理
    3.2 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3 典型弹道曲线
    3.4 数字仿真计算
        3.4.1 计算条件及结果
        3.4.2 末段寻的启控条件的分析
        3.4.3 误差源估计
4 费用效能分析
    4.1 毁伤概率
    4.2 单发制导火箭攻击单个目标时的毁伤概率计算
        4.2.1 单发命中概率计算
        4.2.2 目标易损性和杀伤目标的条件概率
        4.2.3 毁伤概率计算
    4.3 每一毁伤的费用计算
    4.4 计算流程
    4.5 计算条件及基本假设
    4.6 计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4.6.1 单发射击毁伤概率
        4.6.2 达到期望的毁伤概率所需要发射的火箭数量
        4.6.3 每一毁伤费用
        4.6.4 结果分析
5 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滚转规律的设计
    5.1 弹体滚转与不滚转的体制选择
    5.2 弹体结构中影响转速规律的主要因素
    5.3 控制转速的方案
6 系统闭环半实物仿真研究
    6.1 某型激光半主动捷联寻的制导火箭仿真工作原理
    6.2 系统闭环半实物仿真试验研究
        6.2.1 试验内容
        6.2.2 典型试验曲线
        6.2.3 离轴角条件
        6.2.4 数据统计
    6.3 结果分析及结论
7 制导火箭实现高精度制导的方案
    7.1 方案一:基于捷联导引头+惯性测量组件的制导火箭方案
        7.1.1 概述
        7.1.2 分系统主要方案
        7.1.3 激光捷联导引头+IMU制导体制
        7.1.4 技术方案特点
    7.2 方案二:基于风标导引头的制导火箭方案
        7.2.1 概述
        7.2.2 风标导引头制导体制
        7.2.3 风标头失调角的影响
        7.2.4 技术方案特点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末段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捕获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限时间绝对稳定的攻顶弹道设计[J]. 王英焕,李锦,张锐. 现代防御技术, 2018(02)
  • [2]红外图像末制导炸弹全弹道捕获区域快速解算方法[J]. 庞威,谢晓方. 弹道学报, 2016(03)
  • [3]小型无人机载制导炸弹最优轨迹与精确制导技术研究[D]. 张道驰.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4]激光制导炸弹捕获域快速解算方法[J]. 张道驰,夏群利,何晓夫,刘大卫.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12)
  • [5]某型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捕获域研究[J]. 赵成旺,宋卫东,任旭.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4(01)
  • [6]远程制导炮弹中末段弹道控制研究[D]. 孙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6)
  • [7]某型末制导炮弹全弹道捕获域研究[J]. 赵成旺,宋卫东,何伟. 弹道学报, 2013(02)
  • [8]UKF应用于制导系统[J]. 唐浩. 现代防御技术, 2010(06)
  • [9]基于组合测量的弹箭图像末修技术[D]. 柏杰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简易制导航空火箭总体技术研究[D]. 邱瑞宏.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1)

标签:;  ;  ;  ;  

末端寻的制导反坦克导弹俘获区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