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高考失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defeated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论文文献综述)

郑瑞平[1](2021)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纾解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21届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高达了377万,相比2018年报考人数238万人多出136万人。然而招生人数却远远赶不上报名人数,导致录取率逐年降低。更多的考研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失利,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一个问题除了需要社会的关注外学界也应该对此研究和找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本研究选取考取江西省A大学的一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法、量表分析法和访谈法的方法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分析量表以及和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压力大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笔者发现,由于两次考研失利经历,研究对象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非理性信念,并由非理性信念引发了心理压力大等后果。笔者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系列措施,先是同服务对象及其周边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以收集信息,再是与服务对象共同诊断问题,设置目标及制作服务计划。在介入过程中,笔者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指导下,运用学者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四阶段服务模型介入服务对象的认知层面,在对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转变后,笔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了新思维的实践,让服务对象通过实践的方式内化新思维,并且通过自己实践的方式达成服务的具体目标;在评估阶段经过量化与质性评估,最终证实达成个案目标。本研究表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可以有效用于纾解考研失利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后笔者对本次个案服务进行反思,总结了本次介入的不足和展望。

熊丽艳[2](2021)在《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的情感因素调查研究 ——以渝中区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因素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要善用情感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学生问卷和学生访谈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学生问卷涉及到阅读动机、阅读焦虑、阅读中的自我效能对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的影响,对渝中区某一所学校的高二年级550名学生的情感因素对英语阅读的消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存在阅读焦虑现象;进行英语阅读的内部动机较弱,外部动机较强;阅读的自我效能感不明确、不坚定。研究进一步发现:巨大的学业压力以及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受制于外界环境和语言等因素引起高中生焦虑;国际社会环境、中国的考试制度对高中生外部动机的影响占比较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较小;失败的掌握性经验和替代性经验的影响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为改变高中生的情感因素对英语阅读障碍的影响,本研究尝试从情感因素的角度出发在教师、学生以及其它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方面: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知促情;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自身情感修养,以情引情;转变自身角色,打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境激情。学生方面:明白自身地位,明确自身任务,增强学习动机;培养英语阅读的习惯,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看轻成绩得失,保持平常心,降低焦虑感;坚定自我认知,提高自信心,增加自我效能感。其他方面:一是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对教师进行心理学培训。二是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尝试着与学生沟通并且要学会寻求帮助。

方桐清[3](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林文雅[4](2020)在《自我效能感对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基于三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教师专业化”、“专家型教师”、“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逐渐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新手教师”初入教师职业生涯,其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程度对自身未来的教师专业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可能的影响关系,本研究试图探讨是否可以从提升自我效能感角度来提升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及如何提高。通过对三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叙事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中的高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新手教师形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此外,前身份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基础;重要事件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关键;反省思维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有效工具;内心体验是自我效能感影响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中介。综合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途径,建议从四个方面提高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构建合理前身份,提高小学新手教师的认知与专业技能;利用关键事件,促进小学新手教师积极转变;培养反省思维,提高小学新手教师反思能力;完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提供小学新手教师心理支持。

王玲[5](2020)在《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之间改变或不改变的途径,其核心关注点主要在于家庭所处的阶层位置以及家庭文化资本的存续。为此,目前学界对此议题的解释框架倾向于在“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单向度的推演。其研究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阶层地位→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学业成就”的关系链条,而一旦这一链条中的某些环节(特别是“阶层地位→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学校环境”这两个环节)被打破,将会制约文化资本的教育分层效应。研究发现,在对“文化资本→学校环境”发生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资本是通过两条中介路径(认知性的能力与非认知性的惯习)影响学业成就,但这一解释模式的背后其实是由一种稳态的社会结构做支撑的。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以来的教育模式是动态的。以动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的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我们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学生等一直处于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单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考察范围,我们便可以发现,中国高考方式改革所带来的相应制度不停地随之改变已成为常态。所以,要想研究动态中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首先还是要对日常现实中关于教育过程与社会流动关系问题的经验事实,包括国家政策、相关文件、典型案例进行关注、梳理和深度剖析。当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社会分层、家庭背景等因素依然非常重要,但此时其重要必须以改变中的其他因素为前提。那么,这个前提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自传统到现代社会以来,在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上的大一统模式。虽然作为这一模式本身,也是可以稳定的,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逐渐推进,必然导致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不断调整,而牵动了学校的相应配合和调整,但已处于市场化中的各个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社会运营考量,以致于最终带动了备考的学生及家庭的教育策略上的调整。为此,我在研究框架中提出一个“政策—学校—家庭”的三边联动理论假设,以考察在此联动框架中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会带来什么样的升学效果。若以这一理论假设为起点,本文倾向认为,中国教育获得的过程,不仅仅取决于家庭背景的阶层再生产,还与国家教育制度的规定、教育政策的调整以及随之而来学校的应对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对于这一框架的合理性认识又必须建立于中国的历史演变、国家特征、文化传统与考试所形成的特点之上。只有从此视角出发,才可能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中国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基本方式。通过对三边联动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教育政策将设计与制定出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人才选拔制度;(2)处于具体执行机构的各个层级的公立学校在接受国家政策指令下又需要在社会上赢得优质学校的声誉;(3)学生个人与家长应变则是一切以升学为主旨的调整,并由此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再回到政府相关部门,为下一步的教育理念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而这样的循环关系一方面表现出国家与社会都希望寻求一种接近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社会、市场尤其是家庭及其备考学生又会以博弈的方法寻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可以认为:(1)政府的地区调控能力会降低文化资本在中国各地区原本可能发挥的作用;(2)应试教育会再一次降低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包括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不一定比普通中小城市在学习上更占优势。更有甚者,文化资本拥有量雄厚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尚需要主管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学生享受到进入优质大学的名额;(3)中国家长和学生几乎都明白的道理是,任由教育理念而调整的和学校规定的政策来实现个人的教育提升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的地方,因为在此三边关系中,学校教育、学校老师指令和学校布置作业始终是解决升学的法宝,但面对联动中的政府要求,其学校及家庭的做法也就是寻求到其形式上的合理性。对照这一框架而言,家庭文化资本的解释力度只限于在一个确定的区域或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比如同一所城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内部,而在以国家和省地市的比较中,这一解释框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中所发生的不平等与各种乱象,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与社会框架中因教育政策的改变与学校、家庭应对的博弈中产生的。其结构上的掣肘远比家庭与学校两者间复杂得多,但其宏观调控能力却不靠社会自身的调节,而在国家的决策之中。

余成艳[6](2019)在《私立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心理资本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投入一定的资金去发展学前教育,但是在当今大城市普遍存在学前教育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而现。这些年来,民办幼儿园是我们幼儿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作为深入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孩子的美好未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充分了解到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生活状态,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其生存状态,才能调动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本研究整体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新分支—叙事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了河南省某市一位私立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参与性观察、实物收集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编码、分类。为了更好的呈现L老师的生存状态,本研究采用三维叙事研究空间来建构故事框架。从时间之维、关系之维和空间之维来描述其生存状态。在时间之维下,关注L老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关系之维下关注与同事、园长、家长、孩子的关系。英国学者丹尼卡瓦拉罗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空间总是社会性的空间。本研究并没有简单地把空间等同于自然空间、物理空间,而认为是一个规范化的“文化空间”,并从自然空间、空间制度和感知空间三方面来描述其生存状态。最后按照时间顺序解读了其生存状态,为了改善生存状态中存在的问题,让其更有意义的生活,从心理资本视角下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提高幼儿教师参与管理程度,树立希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减少工作量,提高工资待遇。

汪杨皓[7](2019)在《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高考复读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失败的他们,在心理方面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作为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两个话题,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并证明通过对高中生这两方面的有效干预,可带来较好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云南西点文化补习学校的高考复读为样本,对该校复读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焦虑做了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编制出一本用于帮助心理辅导人员对高考复读生有效开展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的指导手册,并通过辅导人员的实际运用验证了手册的有效性,为复读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操作指导。研究分为三阶段,阶段一使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TAT)和《学习策略量表——高中版》(LASSI-HS)对1000名复读生进行测量,了解复读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焦虑现状;阶段二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专家的评审建议编制出《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阶段三采用准实验设计法,以30名高考复读生为被试(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使用阶段二所编制的手册为指导工具开展团体辅导,并根据《考试焦虑量表》(TAT)、《学习策略量表——高中版》(LASSI-HS)及自编评估量表的反馈结果验证了干预的有效性。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高考复读生普遍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也伴有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2)编制的《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包含前言、目录、基础知识、实践操作、附录五个部分内容,手册整体以提高学习策略、降低考试焦虑为导向。(3)《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中辅导内容的设置适用于高考复读生,且具备良好的合理性及规范性,以本手册为指导工具对高考复读生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并降低考试焦虑程度。

吴建勇[8](2019)在《《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它的程度受人的各方面因素影响,比如认知水平、应试技巧、个性特点等。高考复读生作为冲刺高考大军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面临多方压力,所以,与普通应届高考生相比,他们的考试焦虑程度可能会更高。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现状及特征,并以此为前提,结合考试焦虑相关理论编制《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从而形成一套相对系统和科学的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辅导措施,以期为相关学校和老师降低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提供辅导依据。本研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一运用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TAT)对云南省昆明市西点文化学校共1024名复读生进行问卷施测,借此了解高考复读生的总体考试焦虑水平,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和特征,借此为研究二《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提供依据。研究二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编制开放式问卷《团体辅导手册内容调查问卷》,并请专家对内容进行评估;然后用《团体辅导手册内容调查问卷》对心理学专业的10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以及10名心理学相关工作者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内容分析,借此得到团体辅导手册的结构要素和具体活动的内容要素;再结合考试焦虑及其干预的相关理论,初步编制《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并请3名心理学专家进行修订,最终形成《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研究三采用准实验设计,对西点文化学校30名高考复读生(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进行研究,并得出下述结论:(1)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总体较好,但还是有少部分同学的焦虑水平偏高,通过对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和方差分析来看,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不同性别、经济、家庭氛围、人际关系上存在显着差异。(2)《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具体包括前言、目录、基础知识、实践操作、以及附录共5部分。(3)《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对于高考复读生来说是有效的,其手册内容具有广泛适用性,通过手册内容对高考复读生进行考试焦虑的干预,能使高考复读生将考试焦虑调节到较好的水平。

刘壮[9](2019)在《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的个案辅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人们更加强调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在我国已取得巨大发展,但许多大学生不满足于本科学历,进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最主要的途径,且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逐年增多,然而每年有几十万的考生被挡在了研究生院校的门外。公众舆论的漠不关心,父母的失望,教师的冷落,学生之间的比较以及他们自己的心理不适,给研究生考试失利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很少有学生可以获得专业帮助和干预。近年来,社会工作实务中关于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调适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对考研失利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心理调适。通过对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分析总结他们的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思路与必要性;并选取个案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实务经验与研究结果,以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四个点出发提出应对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建议,总结归纳了个案辅导介入的经验总结,达到帮助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调适,恢复健康心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目的。

廉萌[10](2019)在《超级中学教育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影响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超级中学”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支持者认为“超级中学”给了寒门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反对者则对“超级中学”冠以“高考血汗工厂”、对“超级中学”培养出的学生冠以“考试机器”的称呼。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超级中学”的教育对于学生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而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超级中学”的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的问题。自我同一性即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以便确定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高中生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研究方法,对有“超级中学”学习经历的四名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在对文本资料作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1)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期就能够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合理制定计划,调整自身目标,目标一旦确定,他们就会调动身边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类学生属于同一性获得。另一类学生在高中阶段虽然也努力学习,对于新的事物进行探索与尝试,但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对于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并未进行过成熟的思考,这类人属于同一性延缓。还有一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确立目标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而是接受了父母和老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与建议,听从父母为其确立的人生目标及生活方式,这类学生属于同一性早闭。(2)学校制度规范、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的管理模式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会影响个人活动的选择和完成以及个体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高低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3)“超级中学”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的一面是“超级中学”的严格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所描述的角色混乱。消极的一面是这种严格的时间管理容易让学生完全听从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放弃对自己的思考,形成马西亚所说的同一性早闭。自我同一性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如果自我同一性发展欠佳,可以通过下一阶心理冲突的解决获得发展。

二、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defeated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defeated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纾解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心理压力
    2.2 理论基础: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2.3 考研失利学生的心理压力成因研究
        2.3.1 个人层面:就业困难
        2.3.2 家庭层面:家庭功能缺位
        2.3.3 学校层面:同学倾于对比、学校缺乏关注
        2.3.4 社会层面:唯考试论的社会风气
    2.4 考研失利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对建议研究
        2.4.1 个人层面:提供就业指导
        2.4.2 家庭层面:完善家庭功能
        2.4.3 学校层面:加强学校的关注
        2.4.4 社会层面:倡导正面社会舆论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接触个案与制定服务计划
    3.1 个案的基本信息
    3.2 需求评估与问题诊断
        3.2.1 问题分析与诊断
        3.2.2 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3.3 服务目标与方案制定
        3.3.1 服务目标设置
        3.3.2 服务内容制定
第四章 个案服务计划实施
    4.1 REBT的四阶段介入
    4.2 解说阶段:向服务对象介绍理论
    4.3 证明阶段:理解非理性信念
    4.4 辩论阶段:非理性信念的转变
    4.5 重建阶段:理性思维的形成
第五章 评估与结案
    5.1 效果评估
        5.1.1 定量方法的前后测对比
        5.1.2 质性方法对服务的评估
    5.2 结案
    5.3 跟进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6.1 对理性情绪疗法的反思
    6.2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自助表
附录二 个案服务计划表
附录三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
致谢

(2)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的情感因素调查研究 ——以渝中区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发展需求
        二 落实与深入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三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英语阅读障碍
        二 情感因素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关于英语阅读障碍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外关于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的相关研究
        三 述评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 情感过滤假说
        二 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工具
        一 学生问卷
        二 学生访谈
    第六节 研究步骤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学生问卷的分析
        一 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二 信度分析
        三 效度分析
        四 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的阅读焦虑现象
        一 学业压力巨大
        二 自我认知受制
    第二节 高中生的阅读动机现状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 情感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高中生的阅读自我效能表现
        一 成功的掌握性经验不足
        二 失败的替代性经验较多
    第四节 研究建议
        一 给学生的建议
        二 给教师的建议
        三 给学校及家长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3)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自我效能感对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基于三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基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两者关系的现实感悟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二、有关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研究
        三、有关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自我效能感
        二、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资料的收集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资料的收集
    第四节 研究效度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效度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三位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分析
    第一节 从数学师范生到小学语文教师——C老师的故事与解读
        一、立志做一名教师——“成为免费师范生”
        二、变成小学语文老师——“阴差阳错”
        三、在困惑中成长——“乐在其中”
        四、自我效能感对C老师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影响的分析
    第二节 从排斥到接受——B老师的故事与解读
        一、厌恶教师工作——“一眼望到头”
        二、享受高中实习生活——“教学相长”
        三、排斥小学语文教师身份——“双重折磨”
        四、接受教师身份——“爱恨交加”
        五、自我效能感对B老师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影响的分析
    第三节 从热情高涨到激情褪去——Y老师的故事与解读
        一、教育世家的自觉——“潜移默化”
        二、满怀热情到陷入低谷——“现实与想象的落差”
        三、在迷茫中转变——“心态平缓”
        四、自我效能感对Y老师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自我效能感对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有影响
        一、小学新手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二、自我效能感通过关键因素影响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第二节 前身份: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基础
        一、亲历的掌握性经验直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二、替代性经验间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三、言语劝说影响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第三节 关键事件: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
        一、常态关键事件持续影响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二、非常态关键事件可能导致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突变
    第四节 反省思维: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有效工具
        一、反省思维促使小学新手教师进一步理解教师专业身份
        二、反省思维促进小学新手教师改进行为方式
    第五节 内心体验: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中介
第五章 研究建议
    第一节 建构合理前身份,提高小学新手教师的认知与专业技能
        一、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专业身份认知,减少与现实的落差
        二、职中教师教育完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小学新手教师增强内在动机,实现自我教育
    第二节 利用关键事件,促进小学新手教师积极转变
        一、有效利用常态关键事件,归纳总结教师专业知识经验
        二、正视非常态关键事件,努力实现积极转变
    第三节 训练反省思维,提升小学新手教师反思能力
        一、学校利用教师反思制度,促进小学新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
        二、小学新手教师学习运用不同的反思方式,提高反省能力
    第四节 完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提供小学新手教师心理支持
第六章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3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衡量标准
    附录4 小学语文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衡量标准
致谢

(5)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理论定位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社会学的几种研究框架
    第二节 理论定位:三边联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高考的形成
    第二节 统考、扩招和自主招生
    第三节 地区间的平衡
第四章 以学校应变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重点学校制度
    第二节 就近入学制度
    第三节 学校考核、排名与生源
    第四节 民办学校与补习学校
第五章 以学生备考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夹缝中求生存的考生及家长
    第二节 “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
    第三节 “追梦工厂”:以衡水中学为例
第六章 三边联动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理念与现实
    第二节 “文化资本”的解释限度
    第三节 “寒门贵子”的教育过程与阶层塑造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私立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心理资本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生活中小事件的触动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二)关于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三)基于心理资本理论进行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私立幼儿园教师
        (二)教师生存状态
    五、理论基础:心理资本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及发展
        (二)心理资本的结构和内容
        (三)心理资本的干预
        (四)心理资本的启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观察法
        (三)实物收集法
    四、资料处理
        (一)转录访谈资料
        (二)反复阅读转录资料
        (三)分析、研究资料来寻找本土概念
        (四)呈现研究报告,生成研究文本
    五、对效度和伦理的思考
        (一)对效度的思考
        (二)对研究伦理的思考
    六、叙事逻辑
第三章 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时间之维
    一、与学前教育的情缘:无奈到希望
        (一)无奈选择学前教育——韧性资产的缺失
        (二)我爸对我冷嘲热讽——韧性的危险因素激发“动因”
        (三)我要上本科——寻找“途径”,走向希望的田野
        (四)我要一直从事幼教事业——信念的推动
    二、我能承受长时间的运转——盲目乐观
        (一)环环相扣的白天
        (二)晚上也很少有休息时间
        (三)周末、节假日是属于别人的休息日
    三、过一天算一天:未来毫无希望
第四章 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关系之维
    一、同事刁难我——现实、灵活的乐观看待
    二、园长让我们勒紧裤腰带——消弱了集体效能
    三、家长信任我——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孩子喜欢我并获得成长——给予信心
第五章 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空间之维
    一、目前园舍只是暂时的——对幼儿园园址乐观看待
    二、没话语权,人微言轻——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消极看待
    三、我累了——消弱自我效能感与希望感
        (一)没闲着的时候
        (二)只想马儿跑,不给马儿喂饱草
        (三)我到底是不是老师
        (四)大都靠自学
第六章 解读生存状态
    一、没有希望的中学时代
    二、充满韧性的大学生活和入职初期
    三、目前在困顿与茫然中坚守
        (一)对身体疾病的忍耐——盲目乐观
        (二)对工作量、工资待遇、规章制度的无奈——消弱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感
        (三)对专业发展的茫然
        (四)坚守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坚守中蜕变,让幼儿教师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提高幼儿教师参与管理程度,树立希望
        (一)做一个充满希望的管理者,确定园所发展目标
        (二)幼儿教师自身要有参与管理的意识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政府要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幼儿园管理者创造更多专业技能培训机会
        (三)幼儿教师自身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三、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心理状态
    四、尽可能减少工作量与时间、提高工资待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考复读生研究现状
        1.1.1 高考复读生的概念界定
        1.1.2 高考复读生类型的研究
        1.1.3 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现状的研究
        1.1.4 高考复读生心理特点的研究
    1.2 考试焦虑研究现状
        1.2.1 考试焦虑的概念界定
        1.2.2 考试焦虑的测量工具
        1.2.3 考试焦虑与高三复读生的相关研究
    1.3 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学习策略的概念
        1.3.2 学习策略的测量工具
        1.3.3 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1.4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现状
        1.4.1 团体辅导手册的功能
        1.4.2 团体辅导手册在考试心理干预方面的效果研究
2 问题的提出
    2.1 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必要性
    2.2 培养复读生学习策略,降低考试焦虑的可行性
    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2.4 本研究拟考察问题
3 研究总体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意义
        3.5.1 理论意义
        3.5.2 实践意义
4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考试焦虑得分的总体描述
        4.3.2 考试焦虑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3 学习策略量表得分的总体描述
        4.3.4 学习策略及其各维度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5 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4.1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总体情况
        4.4.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人学信息上的情况
        4.4.3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4.4.4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人口学信息上的情况
        4.4.5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情况
    4.5 结论
5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3 手册的初步编制
        5.3.1 手册结构的形成
        5.3.2 手册内容的形成
    5.4 手册的修改及确定
        5.4.1 手册结构及内容的修改
        5.4.2 手册内容的排版
    5.5 讨论
        5.5.1 手册结构的初步形成
        5.5.2 手册中辅导方案的初步形成
        5.5.3 手册内容的修改及确定
    5.6 结论
6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用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设计
        6.2.4 研究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6.3.2 实验组、对照组辅导前后的差异比较
        6.3.3 辅导效果的自我评估结果
        6.3.4 辅导内容及过程实施的自我评估结果
    6.4 讨论
        6.4.1 手册应用的效果分析
        6.4.2 对手册中辅导内容设置及操作的评估分析
    6.5 结论
7 研究总论
    7.1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1 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7.1.2 学习策略量表(LASSI-HS)有待进一步修订
        7.1.3 手册辅导方案活动仍有局限性
        7.1.4 手册应用效果的评估有待加强
    7.2 总讨论
    7.3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着作、社会实践及获奖情况
致谢

(8)《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高考复读生的研究现状
        1.1.1 高考复读生的概念界定
        1.1.2 高考复读生的角色定位
        1.1.3 高考复读生的学习特点
        1.1.4 高考复读生的心理特点
    1.2 考试焦虑研究现状
        1.2.1 考试焦虑的概念界定
        1.2.2 考试焦虑的测量
        1.2.3 考试焦虑干预的理论依据
    1.3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现状
        1.3.1 团体辅导手册的概念
        1.3.2 以往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2.1 调节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的必要性
    2.2 改善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的可行性
    2.3 研究不足
    2.4 本研究拟考察问题
第3章 研究总体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意义
        3.5.1 理论意义
        3.5.2 实践意义
第4章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考试焦虑得分的总体描述
        4.3.2 考试焦虑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4 讨论
        4.4.1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总体情况
        4.4.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在人口统计学上的情况
    4.5 结论
第5章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3 手册的初步编制
        5.3.1 手册结构的形成
        5.3.2 手册内容的形成
    5.4 手册的修改及确定
        5.4.1 手册结构及内容的修改
        5.4.2 手册内容的排版
    5.5 讨论
        5.5.1 手册结构的初步形成
        5.5.2 手册中辅导方案的初步形成
        5.5.3 手册内容的修改及确定
    5.6 结论
第6章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用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设计
        6.2.4 研究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6.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短期和长期变化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6.3.3 辅导效果的自我评估结果
        6.3.4 辅导内容设置及实施的自我评估结果
    6.4 讨论
        6.4.1 手册应用的即时效果分析
        6.4.2 手册应用的持续效果分析
        6.4.3 对手册中辅导内容设置及实施的评估分析
    6.5 结论
第7章 研究总论
    7.1 研究总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7.2.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的影响需进一步完善
        7.2.3 手册辅导方案活动设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文章
致谢

(9)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的个案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大学生考研失利的研究
        1.2.2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的方法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工具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考研失利
        2.1.3 心理压力
        2.1.4 心理调适
        2.1.5 个案辅导
    2.2 相关理论
        2.2.1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2.2.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第3章 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与成因
    3.1 考研失利对大学生的影响
        3.1.1 引发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压力过大
        3.1.2 引发生理性问题
        3.1.3 人际关系不良家庭矛盾等问题
        3.1.4 考研失利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3.2 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
        3.2.1 情感方面
        3.2.2 认知方面
        3.2.3 行为方面
    3.3 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成因
        3.3.1 自身原因
        3.3.2 家庭因素
        3.3.3 学校和同辈群体
        3.3.4 社会因素
第4章 个案介入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调适分析
    4.1 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情况
        4.1.1 案主基本资料
    4.2 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分析
        4.2.1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4.2.2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4.2.3 社工介入的角色
        4.2.4 社工要有较强的素质
    4.3 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的个案介入过程
        4.3.1 接案阶段
        4.3.2 资料收集与预估阶段
        4.3.3 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阶段
        4.3.4 计划实施阶段
        4.3.5 评估阶段
        4.3.6 结案阶段
    4.4 案例反思
        4.4.1 介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总结与对策
    5.1 个案辅导介入的经验总结
        5.1.1 贯彻个别化原则
        5.1.2 坚持资源链接原则
        5.1.3 提升案主抗逆力
        5.1.4 发挥社会支持网络作用
    5.2 对策建议
        5.2.1 家庭方面
        5.2.2 学校方面
        5.2.3 社会方面
        5.2.4 自身方面
    5.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录B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
附录C 20位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平均值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超级中学教育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影响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个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超级中学”的研究
        1.3.2 关于学生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
        1.3.4 已有研究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方法
        2.1.4 研究思路
    2.2 研究过程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3 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2.3.1 信度问题
        2.3.2 效度问题
        2.3.3 伦理问题
第3章 四位“超级中学”毕业生的个案调查
    3.1 “超级中学”毕业生个案之一:“我相信我能行”
        3.1.1 为何选择此个案?
        3.1.2 “超级中学”争分夺秒的一天
        3.1.3 那些难以忘记的“教育烙印”
        3.1.4 自我认同的历程
    3.2 “超级中学”毕业生个案之二:“我想跟这个世界好好的相处”
        3.2.1 为何选择此个案?
        3.2.2 A中学是一个重视“量化”的地方
        3.2.3 A中学的教育烙印
        3.2.4 自我认同的历程
    3.3 “超级中学”毕业生个案之三:“我想让自己活的快乐一点”
        3.3.1 为何选择此个案?
        3.3.2 复读来到了A中学
        3.3.3 A中教育的如影随形
        3.3.4 自我认同历程
    3.4 “超级中学”毕业生个案之四:“我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
        3.4.1 为何选择此个案?
        3.4.2 学霸的成长之路
        3.4.3 自我认同的历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级中学”毕业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之一:环境
        4.1.1 把时间利用到极致的校园环境
        4.1.2 竞争十分激烈的学习环境
    4.2 影响因素之二:学校教育
        4.2.1 一切以提分为目标的教育
        4.2.2 “超级中学”中的心理学效应
        4.2.3 考试常态化
    4.3 影响因素之三:自我效能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四、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defeated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纾解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个案研究[D]. 郑瑞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高中生英语阅读障碍的情感因素调查研究 ——以渝中区S中学为例[D]. 熊丽艳.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3]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自我效能感对小学新手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基于三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叙事研究[D]. 林文雅.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三边联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及其运行研究[D]. 王玲. 南京大学, 2020(09)
  • [6]私立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心理资本的视角[D]. 余成艳. 河南大学, 2019(01)
  • [7]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D]. 汪杨皓.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吴建勇.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考研失利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的个案辅导研究[D]. 刘壮.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10]超级中学教育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影响个案研究[D]. 廉萌.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考失利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