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商参加第七届杨凌农高会(论文文献综述)
史承勇[1](2017)在《迈向田园城市: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人类有文明以来城市化运动最快、城市化理论诞生最多和城市化实践最迅速的一百多年,同时也是“城市病”最突出的一百多年。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局部生境丧失等问题使人居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景观生态问题。而目前的城乡规划理论比较侧重于城乡空间形态与布局,对城乡景观生态问题的研究较为贫乏,使得景观生态建设在城乡规划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处的位置不够重要,只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并未真正发挥调节与维护城乡生态系统稳定与健康的功能。鉴于此,论文首先从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核心理念及理论演进对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外典型田园城市的规划模式与策略,总结田园城市建设的6点启示,并分别从多个维度审视田园城市,归纳得出田园城市特征即:环境生态良好、空间规模适度、田园景观格局、城乡统筹发展、经济运转高效和社会健康和谐,以此为基础绘制田园城市图景,为规划建设田园城市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而以田园城市特征及图景为规划建设田园城市评价指标的依据,构建了以田园城市为目标层、6个特征为特征层和29个指标层的田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该评价体系适用于不同田园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城市不同时空的纵向比较。其次,论文综合分析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的资源环境、景观本底和景观类型,得出杨凌示范区农耕文化厚重,地形地貌对我国研究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中小城镇田园城市景观生态模式及规划方法具有参考、示范的价值;区域内交通便捷,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紧密,自然资源丰富、人口规模和全域景观结构具备发展田园城市基础。第三,论文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法研究杨凌示范区景观格局演变情况,得出1997—2015年间杨凌示范区各景观类型演变特征和发展态势,并分析引发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规划因素)和驱动机制(包括模式创新驱动、方法创新驱动、技术创新驱动和制度创新驱动)。为杨凌示范区建设田园城市理清了基础条件、分析了景观格局现状,明确了景观生态模式和景观生态规划内在关联和规划重点。第四,评述典型景观生态模式的基本语言、构成内容、模式特点和适用类型,确定“斑块、廊道、基质、网络”为城乡景观基本语言和构成内容,并与田园城市进行耦合,分析田园城市在“斑、廊、基、网”各层面的特征、功能与应用。由于在不同尺度下景观要素的结构、功能不同,其适宜的景观生态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论文分大、中、小三个尺度构建了即“城乡尺度:绿环、绿网与农田基质相嵌;城区尺度:绿廊、绿岛与路网水系相伴;街区尺度:绿斑、绿楔与邻里环境相融”的田园城市景观生态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杨凌示范区现有资源条件(农田、道路、河流水系等景观类型的分布)和景观生态问题,构建了“城乡尺度:‘农田——防护林+河流——城市中心’景观生态模式、城区尺度:‘城市森林——绿廊——农田——社区’景观生态模式和街区尺度:‘绿斑——道路’景观生态模式”所组成的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模式体系。为田园城市景观生态模式的适宜性应用提供了思路。第五,对典型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进行评述,梳理、归纳规划路径与方法,并析出若干启示,将其与田园城市特征及图景融合,得出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6个基本原则和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路径为“四个阶段、九个步骤”。依据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路径构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景观生态体系建设”为逻辑体系的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迈向田园城市,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景观生态模式与规划方法,科学、全面、有效的规划保障体系必不可少。论文最后对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类型进行了解读,反思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不足与困扰,归纳了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总结得出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既有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融合,是对既有规划体系的一次补充和完善。并构建了“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技术导则——规划制度措施”于一体的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建设保障体系。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2015)在《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2015年对外开放工作专项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驻政办[2015]5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教体局、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局、卫计委、市政府外侨办、市政府国资委、文广新局、旅游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台办等14个部门研究制定的2015年对外开放工作专项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徐颖[3](2014)在《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彰显企业商誉、维持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有效利用商标资源,有利于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本文从商标、商标战略及其相关概念的研究入手,对陕西实施商标战略的现状、意义、优势、劣势及实施商标战略对本省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必须以商标战略助推本省经济发展的思路,以实证说明了实施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省的经济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发挥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加大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增强企业运用和防御意识、营造商标运用和保护氛围等角度,分析了当前陕西商标战略的实施状况。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实施商标战略需要遵循的方法和步骤,运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明确了实施商标战略的四个要素,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例调研等手段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得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本文经研究分析认为发展商标战略必须从国家角度、政府角度、企业层面形成发展合力,统一思路和做法。商标战略的实施还要系统化,按步骤进行,而且要利用好陕西的历史优势、资源优势、旅游优势、文化优势,并把这些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打造、培育出地方主导产业,立足这些优势走符合自身、实际、特色的发展之路。
陈彩虹[4](2011)在《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农业会展在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和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效果十分显着,能够成为举办地经济的助推器。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会展相比,我国农业会展起步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明显不足,农业会展的办展水平还不高,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办好农业会展,充分发挥农业会展的功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国内外会展研究文献和农业会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福建农业会展的发展情况,认为其主要存在场馆利用率低、组织模式滞后、缺少专业的会展人才、展后工作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接着,以福建农业会展品牌之一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分析农业会展其对漳州城乡发展的影响,认为具有农业、港口、对台三大区域优势、完善的展馆设施、雄厚的产业基础、专业的会展操作、重视宣传造势、办展形式丰富是花博会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提出农业会展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树立品牌理念、有效整合相关资源、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不断创新,进行品牌化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以会养会;建立先进的组织模式。最后,对福建农业会展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1)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2)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3)建立先进的展馆管理体制;(4)建立科学合理的展会评估体系;(5)处理好竞争和合作关系。
洪艳[5](2009)在《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以湖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面临诸如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有国家必需的政策保障机制外,很大程度上还要解决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突破口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是处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作为产业发展新的模式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明,当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形的生产要素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时,改变现有要素的组合形式,即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制度变革,同样能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集群是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结构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建设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是现实选择。本文分为五部分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有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农业产业集群分析的理论基础,把集群理论运用于农业领域从理论层面探究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内在机理;指出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基础;构建了现代农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的长株潭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对湖南现有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同时采用战略管理理论的SWOT分析法剖析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寻找影响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下一步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依据;最后提出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目的:第一,拓宽产业集群的发展领域,有助于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揭示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对农业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二,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本课题通过实证分析,全面剖析中部地区湖南省现代农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提出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模式与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将为内陆省份集群式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本刊编辑部[6](2009)在《历届农高盛会纵览》文中提出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是我国农业高新科技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大型综合展会,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目前,杨凌农高会由国家科
孙海荣[7](2008)在《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的分析与改进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顾客的需求,以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来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验式营销正是人们对营销活动规律性认识的一个深化,由于其在营销哲学上的合理性和对人的主体性回归需要的尊重而获得蓬勃发展,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我国主题公园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旅游产业的新支柱之一,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市场导向不明、主题选取重复、主题表现形式雷同等,影响了我国主题公园的健康发展。引入和实施体验式营销能指导主题公园更新观念,从传统误区中走出来,真正以旅游者的需求为营销导向,选择有创意的主题,开发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以大唐芙蓉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唐芙蓉园市场状况,并对其目前的体验营销项目进行了归纳,研究分析了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改进方案,这是体验营销理论在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中的一次新尝试,对于大唐芙蓉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经营业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相关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主题公园开展体验式营销进行了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体验营销和主题公园营销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主题公园体验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运用体验营销策略来进一步指导大唐芙蓉园的营销策略。通过体验营销战略在大唐芙蓉园应用的研究表明,体验营销是伴随着体验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它是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为主旨,力图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要而达到吸引和保留顾客、获取利润的目的。
郝铭,雷颖[8](2001)在《政务要闻 2001年5月》文中提出 5—9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来陕参加第四届管理国际会议,并在延安、榆林等地考察工作。6日,副省长潘连生在省政府综合楼会见了法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加诺夫妇一行。6—12日,省长程安东作为特邀佳宾出席了在香港举办的2001年《财富》全球论坛香港年会。9日,省政府召开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巩德顺出席并讲话。10日,副省长赵德全出席省对外开放领导小组
袁永明[9](2001)在《台商参加第七届杨凌农高会》文中认为 11月5日至9日,第七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行。由30余名台商组团的台湾投资考察团参加了本次农高会,并有6家台资企业设点进行了产品展示,这在农高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二、台商参加第七届杨凌农高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商参加第七届杨凌农高会(论文提纲范文)
(1)迈向田园城市: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1.2 国家战略层面的要求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概念、范围、时空的界定 |
1.3.1 概念界定 |
1.3.2 范围界定 |
1.3.3 时间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情况 |
1.4.2 国内研究情况 |
1.5 研究体系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田园城市解析 |
2.1 田园城市的产生及理念 |
2.1.1 田园城市产生的背景 |
2.1.2 田园城市的核心理念 |
2.1.3 田园城市理论的演进 |
2.2 田园城市的实践及启示 |
2.2.1 国外典型案例 |
2.2.2 国内典型案例 |
2.2.3 国内外典型案例启示 |
2.3 田园城市的特征与图景 |
2.3.1 田园城市的特征 |
2.3.2 田园城市的图景 |
2.4 田园城市的评价体系 |
2.4.1 构建原则 |
2.4.2 构建方法 |
2.4.3 构成要素 |
2.4.4 权重确定 |
2.5 田园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
2.5.1 自然驱动力 |
2.5.2 非自然驱动力 |
2.6 本章小结 |
3 杨凌示范区资源环境及景观本底分析 |
3.1 资源环境现状 |
3.1.1 历史沿革 |
3.1.2 自然资源 |
3.1.3 交通运输 |
3.1.4 发展水平 |
3.2 景观本底分析 |
3.2.1 景观结构 |
3.2.2 景观剖面 |
3.3 城乡景观类型 |
3.4 本章小结 |
4 1997-2015 年杨凌示范区景观格局演变机制 |
4.1 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 |
4.1.1 景观格局指数特征 |
4.1.2 景观格局指数分类 |
4.1.3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方式和生态学涵义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4.2.3 景观粒度选择 |
4.3 杨凌示范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 |
4.3.1 类型水平(type/class level)演变分析 |
4.3.2 景观水平(landscape level)演变分析 |
4.4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发展态势 |
4.4.1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
4.4.2 景观类型发展态势 |
4.5 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
4.5.1 政策因素 |
4.5.2 经济因素 |
4.5.3 人口因素 |
4.5.4 规划因素 |
4.6 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
4.6.1 模式创新驱动 |
4.6.2 方法创新驱动 |
4.6.3 技术创新驱动 |
4.6.4 制度创新驱动 |
4.7 本章小结 |
5 田园城市导向下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模式构建 |
5.1 典型景观生态模式评述 |
5.1.1“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trix)模式 |
5.1.2“集聚间有离析”(Aggreate-With-Outliers)模式 |
5.1.3 景观“生态网络”( Ecological Network Concept)模式 |
5.1.4“景观安全格局”模式 |
5.2 典型景观生态模式与田园城市耦合 |
5.2.1 斑块层面 |
5.2.2 廊道层面 |
5.2.3 基质层面 |
5.2.4 网络层面 |
5.3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模式构建 |
5.3.1 城乡尺度:绿环、绿网与农田基质相嵌 |
5.3.2 城区尺度:绿廊、绿岛与路网水系相伴 |
5.3.3 街区尺度:绿斑、绿楔与邻里环境相融 |
5.4 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模式构建 |
5.4.1 城乡尺度:“农田——防护林+河流——城市中心”景观生态模式 |
5.4.2 城区尺度:“城市森林——绿廊——农田——社区”景观生态模式 |
5.4.3 街区尺度:“绿斑——道路”景观生态模式 |
5.5 本章小结 |
6 田园城市导向下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
6.1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评述及启示 |
6.1.1 典型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法评述 |
6.1.2 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的启示 |
6.2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路径 |
6.2.1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
6.2.2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路径 |
6.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景观关键地段识别 |
6.3.1 生态安全格局意涵 |
6.3.2 景观关键地段识别 |
6.3.3 关键地段保护措施 |
6.4 基于田园城市特征的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
6.4.1 多中心 |
6.4.2 组团式 |
6.4.3 植入型 |
6.4.4 网络化 |
6.5 基于景观生态模式的景观生态体系建设 |
6.5.1 典型斑块景观特征构建 |
6.5.2 景观绿廊的功能与宽度 |
6.5.3 农田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
6.5.4 全域道路交通网络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7 田园城市导向下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
7.1 对既有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反思与权衡 |
7.1.1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趋向 |
7.1.2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反思 |
7.1.3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既有规划融合 |
7.2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编制体系构建 |
7.2.1 编制体系框架 |
7.2.2 编制内容优化 |
7.3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技术导则制订 |
7.3.1 技术导则体系 |
7.3.2 技术导则制订 |
7.4 田园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建设的制度措施 |
7.4.1 统筹政府职能 |
7.4.2 加强监管机制 |
7.4.3 完善制度措施 |
7.4.4 建设智慧景观 |
7.4.5 培养田园城市市民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研究成果 |
(3)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商标战略基本问题概述 |
2.1 商标的概念和功能 |
2.1.1 商标的概念 |
2.1.2 商标的功能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2.2.1 品牌的概念 |
2.2.2 驰名商标的概念 |
2.2.3 驰名商标的价值 |
2.3 商标战略的概念 |
2.4 商标保护与商标战略的关系 |
第三章 陕西商标战略实施现状 |
3.1 实施商标战略的意义 |
3.1.1 商标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
3.1.2 实施商标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 |
3.2 我国商标战略的实施情况 |
3.3 陕西商标战略实施情况 |
3.4 陕西商标战略的 SWOT 分析 |
3.4.1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优势 |
3.4.2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劣势 |
3.4.3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机遇 |
3.4.4 陕西商标战略发展的挑战 |
第四章 实施商标战略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
4.1 实施商标战略的策略 |
4.1.1 国家层面 |
4.1.2 地方层面 |
4.1.3 企业层面 |
4.2 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实证举例 |
4.3 陕西省商标战略实施步骤 |
4.3.1 明确以商标战略促经济发展的思路 |
4.3.2 发挥政府主导、科学进行规划 |
4.3.3 加大立法保护和政策扶持力度 |
4.3.4 增强企业运用和防御意识 |
4.3.5 营造商标运用和保护氛围 |
第五章 结论以及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会展研究综述 |
1.2.2 国内会展研究综述 |
1.3 本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农业会展的理论概述 |
2.1 会展的相关理论 |
2.1.1 整合营销理论 |
2.1.2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4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农业会展的基本内涵与分类 |
2.3 农业会展发展的模式 |
2.3.1 政府主导型 |
2.3.2 产业推动型 |
2.3.3 人文、旅游环境驱动型 |
2.3.4 综合实力推动型 |
3 福建农业会展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福建农业会展发展现状 |
3.1.1 场馆设施趋于完善 |
3.1.2 形成四大会展品牌 |
3.1.3 会展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 |
3.2 福建农业会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场馆的利用率低 |
3.2.2 缺少专业运作队伍及机构 |
3.2.3 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
3.2.4 展后工作不到位 |
4 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 |
4.1 花博会的发展历程 |
4.2 花博会对漳州城乡发展的影响 |
4.2.1 促进交易和扩大出口 |
4.2.2 展示和宣传农业科技 |
4.2.3 促进农业产业化 |
4.2.4 壮大农业企业和形成品牌 |
4.2.5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4.2.6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
4.3 花博会的成功因素分析 |
4.3.1 独特的区域优势 |
4.3.2 完善的展馆设施 |
4.3.3 雄厚的产业基础 |
4.3.4 专业的会展操作 |
4.3.5 强有力的宣传造势 |
4.3.6 丰富的办展形式 |
5 农业会展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5.1 品牌化经营 |
5.1.1 树立品牌管理理念 |
5.1.2 有效整合相关资源 |
5.1.3 提供优质的服务 |
5.1.4 不断创新 |
5.2 以会养会 |
5.2.1 “以会养会”的内涵 |
5.2.2 "以会养会"的运作机理 |
5.2.3 "以会养会"的运营 |
5.3 建立先进的组织模式 |
6 加快福建农业会展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
6.2 发挥会展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 |
6.3 建立先进的展馆管理体制 |
6.4 建立科学合理的展会评估体系 |
6.5 处理好竞争和合作关系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以湖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现代农业综述 |
2.2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动态 |
2.3 产业集群基本概念和归类研究 |
2.4 产业集群理论 |
2.5 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
2.6 产业集群理论在农业领域运用研究 |
2.7 评述 |
3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主要方法 |
4 相关概念与范围界定 |
4.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4.1.1 传统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
4.1.2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
4.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 |
4.2 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
4.3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 |
4.4 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集群 |
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6 可能创新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业产业集群分析的理论基础 |
1 产业集群分析的理论 |
1.1 亚当·斯密的产业集群思想 |
1.2 马歇尔的产业集群理论 |
1.3 韦伯、佩鲁、克鲁格曼等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
1.3.1 韦伯的区位论 |
1.3.2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
1.3.3 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理论 |
1.4 新产业区理论 |
1.5 波特竞争战略中的集群理论 |
1.6 创新的产业集群理论 |
2 产业集群识别体系 |
2.1 空间基尼系数识别产业集群 |
2.2 区位熵LQ判别产业集群 |
3 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内在机理 |
3.1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
3.2 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
第三章 国外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1 荷兰农业集群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
1.1 荷兰花卉产业集群 |
1.2 荷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2 法国农业集群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
2.1 法国葡萄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
2.2 法国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发展途径分析 |
3 美国农业集群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
3.1 美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状况 |
3.2 玉米产业集群与葡萄酒业集群 |
3.3 美国农业产业集群模式特点 |
3.4 美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发展的启示 |
4 美法荷三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启示 |
第四章 我国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1 山东寿光模式 |
1.1 山东寿光模式概况 |
1.2 寿光市蔬菜产业化集群的发展特点 |
2 陕西杨凌模式 |
2.1 杨凌模式概况 |
2.2 杨凌产业集群模式的特点 |
3 广东陈村模式 |
3.1 陈村花卉世界的发展概况 |
3.2 陈村花卉产业的发展特点 |
4 江苏扬州模式 |
4.1 江苏扬州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4.2 扬州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 |
5 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五章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1 湖南现有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
1.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
1.1.1 临武鸭业“公司+协会+农场(农户)”模式 |
1.1.2 华容蔬菜产业的“基地+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建设”模式 |
1.1.3 湘西永顺县猕猴桃“龙头企业+高校+农户”模式 |
1.1.4 桃源大叶茶野茶王产业“基地+加工+地理标志”模式 |
1.1.5 长沙黄兴镇休闲产业“农业旅游示范区”模式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
2.1 农业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确 |
2.2 特色农业不强,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及组织化程度低 |
2.3 农产品地域品牌少、名牌少 |
2.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水平低 |
2.5 具有开拓与合作意识的农民企业家和掌握农技实用人才缺乏 |
3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长株潭的实证分析 |
3.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指标设置原则 |
3.1.2 评价指标体系 |
3.2 长株潭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水平判断 |
第六章 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 |
1.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
1.2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SWOT分析——外部资源分析 |
1.2.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机遇 |
1.2.2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威胁 |
1.3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分析——内部资源分析 |
1.3.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优势 |
1.3.2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劣势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
2.1 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决定因素 |
2.2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体因素和牵引力量 |
2.3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粘合剂 |
2.4 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禀赋因素 |
2.5 政策环境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导因素 |
2.6 对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影响因素的总结 |
第七章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与模式选择 |
1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
1.1 构架和延伸产业链的专业化战略 |
1.2 龙头企业示范的标准化战略 |
1.3 环境友好的有机农业、绿色农业战略 |
1.4 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1.5 农业信息化战略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模式选择 |
2.1 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 |
2.2 网络离散型模式(龙头企业+农户) |
2.3 地理标志驱动模式 |
2.4 市场依托型模式 |
第八章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
1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思路 |
2 湖南现代农业集群发展对策 |
2.1 创新发展理念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思维方式 |
2.2 遵循农业集群发展规律,强化现代农业集群发展机制 |
2.2.1 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辐射力 |
2.2.2 依托农业园区拓展产业链,增强集聚效应 |
2.2.3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 |
2.3 创新体制,为发展现代农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2.4 要着眼于打造三个平台,构建现代农业集群的支撑体系 |
2.4.1 强化农业技术创新,打造科技平台 |
2.4.2 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打造精品平台 |
2.4.3 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影响因子排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历届农高盛会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首届中国杨陵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 |
第二届中国杨陵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三届中国杨陵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四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五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六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八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十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
(7)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的分析与改进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体验营销综述 |
2.2 国外体验营销文献综述 |
2.3 国内体验营销文献综述 |
2.4 相关体验营销文献评述 |
3 国内外主题公园营销策略的分析 |
3.1 国外主题公园营销策略的分析 |
3.2 国内主题公园营销策略的分析 |
3.3 国内外主题公园体验营销的差异 |
4 大唐芙蓉园的现状 |
4.1 大唐芙蓉园的简介 |
4.2 大唐芙蓉园目前体验营销的做法 |
4.3 大唐芙蓉园目前所取得的成绩 |
5 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 |
5.2 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 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改进方案 |
6.1 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改进的方案 |
6.2 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改进方案实施的对策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局限性及进一步的工作 |
7.3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台商参加第七届杨凌农高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迈向田园城市:杨凌示范区景观生态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史承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8)
- [2]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2015年对外开放工作专项方案的通知[J].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5(03)
- [3]商标战略对提升陕西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D]. 徐颖.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4]农业会展对城乡发展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漳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为例[D]. 陈彩虹.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5]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 ——以湖南为例[D]. 洪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0)
- [6]历届农高盛会纵览[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09(10)
- [7]大唐芙蓉园体验营销的分析与改进方案[D]. 孙海荣. 西北大学, 2008(10)
- [8]政务要闻 2001年5月[J]. 郝铭,雷颖. 陕西政报, 2001(11)
- [9]台商参加第七届杨凌农高会[J]. 袁永明. 两岸关系,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