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省病人反应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静[1](2021)在《桃主要过敏原定量分析与低致敏品种选择》文中提出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是中国北方诱发食物过敏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中国作为桃的原产国,桃的种植量和消费量很大,由桃引起的过敏在国内也常被报道。目前在桃果实中一共发现六种过敏原,分别是Pru p 1-Pru p 4,Pru p 7和一种N端四个氨基酸为ENEA的蛋白,因为没有确定的蛋白归类,暂时命名为ENEA。在欧洲,Pru p 1和Pru p 3由于其广泛的交叉性和强致敏性,占桃类过敏组分诊断阳性率95%以上,也是被研究的最多的两个过敏原。目前桃过敏原通过皮肤点刺、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c ELISA、s ELISA等手段被检测定量,但限于较少的品种。本研究共收集了103个中国核心桃种质,涵盖了野生毛桃、油桃、普通毛桃、蟠桃等多个品种。通过抗体生产、免疫亲和纯化抗原构建双夹心ELISA法定量果实中Pru p 1和Pru p 3两个过敏原的含量。皮肤点刺试验证实了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并筛选出低致敏品种。对果实皮、肉、全果的不同部位分别定量,分析过敏原集中表达位置。将Pru p 3含量与品种、果实成熟期、香气强弱、TSS含量等生理数据做关联分析,找出影响过敏原含量的因素。前期研究发现桃ns LTP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但在上游启动子区域发现变异位点并通过测序分为a、b、c三种单倍型。克隆确定选定的70个桃品种基因型,并将之与对应的Pru p 3蛋白含量做关联分析。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桃果实中五个过敏原基因的转录水平,并结合Pru p 3/Pru p 1定量结果筛选出代表性低致敏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夹心ELISA方法定量桃中Pru p 1的含量。Pru p 1主要集中在果皮(0.20μg/g至73.44μg/g),果肉中含量非常低(0.05μg/g至9.62μg/g),在野生毛桃中未检出。对于78个普通毛桃和油桃品种,Pru p 1的含量在全果中的变异很大,0.12μg/g至6.45μg/g。将Pru p 1基因和蛋白定量结果做比较,发现Pru p 1高转录水平可能会导致果实中表达更多的Pru p 1蛋白。2、Pru p 3含量在103个桃品种变化很大,差异最高达18倍,且含量与品种、果肉颜色、成熟期、TSS值、香气因素有关。在毛桃中Pru p 3变异最大,最低的是野生毛桃3.5μg/g,最高的是黄肉水蜜桃64.4μg/g。大多数油桃品种的Pru p 3含量较低,4.8μg/g至31.7μg/g。低Pru p 3含量的品种通常是早熟的红肉品种,果实品质低或中等,而高风险品种多为晚熟的黄肉毛桃,这类桃香气浓郁,风味佳。ELISA定量结果和免疫荧光显示Pru p 3主要集中在果皮,在低过敏原和高过敏原品种之间,果皮和果肉都有很大差异。Pru p 3降低的水平并不总是与Pru p 1一致。一些古老的野生毛桃和油桃的两种过敏原含量都较低,而晚熟的黄色果肉品种通常是高度致敏的。3、对70个品种桃基因组DNA进行Pru p 3基因上游三种变异类型(a,b,c)检测,共得到六种基因型,分别是bb、bc、cc、ac、aa和ab。a、b、c三个单倍型在品种内分布不均衡,c单倍型出现的比例最高。野生品种均为纯合,只有bb/cc两种基因型;栽培品种多为杂合,ac基因型出现频率最高。Pru p 3含量在不同基因型之间变异很大(P=0.0037),尤其在bb基因型和ac/cc基因型的品种中。bb基因型均为高Pru p 3含量品种,如‘锦花’、‘锦硕’等。毛桃中b单倍体似乎使Pru p 3含量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低Pru p 3含量品种多为cc型,而油桃和野生毛桃中没有这种关联现象。4、对11个桃品种进行果实转录组测序,分析Pru p 1-4和Pru p 7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Pru p 1/3/7是果实中表达量最高的三个基因,这也许是影响桃致敏性的一个因素。Pru p 1在5个基因中表达量最高,以Pru p 1.0201的表达为主导、Pru p 2转录水平最低。尽管果实中Pru p 3蛋白含量远高于Pru p 1,但两者对应的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并不一致。Pru p 4整体表达量不高,其基因表达量趋势在测的11个品种中与Pru p 3类似。5种过敏原转录水平都较低的品种为‘野生毛桃’、‘沪油278’和‘五月火’。
任志宏[2](2020)在《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遵照简单随机对照的试验原则,将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内科管理治疗。在予以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抗抑郁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配合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对照组配合非穴点及非头针选区浅刺,疗程为30天。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24项量表、FIM量表、WHOQOL-BREF量表评分及中医郁证症状变化情况。两组治疗结束后,运用SPSS 2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PSD患者72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两组间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以HAMD-24项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HAMD-24项评分较前均下降(P<0.05),两组评分下降率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24项各因子前后比较,在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方面两组因子减分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对于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的调节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FIM评分、WHOQOL-BREF量表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评分较前均升高(P<0.05),两组各项评分增加率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郁病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郁病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肯定,尤其在改善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水平;3.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其选区固定、操作规范、绿色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吕婧[3](2020)在《在DBS术后适宜刺激参数下两种手术靶点对帕金森病症状改善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3年来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对选择DBS手术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的疗效,为以后的治疗选择更佳手术靶点,并进行适宜参数刺激,提高该类病人的手术效果及为远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所有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随机选择30例进行DBS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STN组21例,GPi组9例。这些手术均由山西省神经外科专家团队完成。收集这3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诊治过程,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在不断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和电生理监测信息来对颅内安置的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刺激触点等多项指标进行调整,最终达到对症状最佳的控制。用Hoehn&Yahr(H-Y)量表和帕金森病综合评价量表(MDS-UPDRS)评分定期评估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功能及运动并发症。所有的运动评分都由一位认证的神经科医师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定期随访,包括术后患者刺激参数调整及数据收集。收集患者术前、术后所有临床资料并进行评估,综合分析疗效。参与者在一天内完成所有的评估,评估的顺序是一样的。在此期间还记录了电极刺激设置,患者在刺激设置上没有明显的差异。结果:研究中包括了30名患者(13名男性)。平均年龄为68.6±7.6岁;疾病平均持续时间为9.20±4.6年。对STN和GPi-DBS的研究得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持续时间、运动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DBS治疗在这两个靶点上都能有效地控制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为主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术后影像学证实电极植入精准。STN-DBS明显减少术后多巴胺药物的用量,GPi-DBS对患者的认知、精神状态改善明显优于STN-DBS。STN-DBS会有更多的言语副作用,GPi-DBS较好地恢复语言流畅性,两者在缓解术前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并发症发生率(即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或住院时间没有明显差别。此外,GPi组患者更有可能进行第二次手术,STN植入可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效益。结论: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案仍为药物治疗,DBS是目前治疗PD的有效且可行的方法,因此,术前准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精确的电极植入、术后合理的程控及药物调整对DBS手术病人尤为重要。不同手术靶点的选择对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不同,不同病人应选择最佳刺激靶点以实现最佳治疗;DBS治疗需要整个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及辅助检查科室的协调配合。GPi和STN-DBS都能同样地改善运动功能,但STN-DBS与多巴胺药物的显着减少有关,而GPi-DBS提供了更大的认知、精神症状缓解。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更多地选择STN靶点进行手术治疗;对存在一定认知、精神缺陷的病人,选择GPi靶点的可能性更大。
张恒嘉[4](2020)在《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从“脑-肠轴”角度研究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P物质(SP)、神经肽Y(NPY)的水平变化。方法: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气郁血瘀痰阻的60例PS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给药方案:治疗组给予疏脑解郁汤早晚冲服,日1剂,对照组予帕罗西汀1片,日1次,治疗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60例患者疗前和疗后血清SP及神经肽Y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其与卒中后抑郁的关系。结果:(1)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11.2±8.59)优于对照组(21.67±10.53)(P<0.05);中医证候疗效性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疗后HAMD评分、NIHSS评分下降(P<0.05),ADL评分升高(P<0.05),以上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肽Y含量均升高(P<0.05),治疗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脑解郁汤可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修复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自理能力;(2)疏脑解郁汤可降低血清SP含量及升高神经肽Y水平,即疏脑解郁汤可通过“脑-肠轴”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HAMD抑郁评分与血清SP含量呈正相关,与神经肽Y含量呈负相关;抑郁评分越低血清SP水平越低、神经肽Y水平越高。
陈秀媚[5](2019)在《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卫生系统反应性是指卫生系统对个体改善非健康方面普遍合理期望的认知和适当反应。本研究通过了解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现状,分析当前广州市居民对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公立医院的卫生系统反应性提供科学依据。对象:本研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首先从广州市属15家三级医院中抽取5家医院(3家综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中医院),再从这5家医院中配额抽样(从内外妇儿科中各抽取一个代表科室,然后在科室中随机抽取25名住院患者或家属)抽取100名住院患者作为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市属三级甲等医院30名住院患者或家属、20名医务人员作为定性研究的调查对象。方法: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关键知情人物卫生系统反应性调查量表开展住院患者现场面对面调查,该量表主要包括“对人的尊重”和“以患者为中心”两大方面,包含尊严等8个维度,下设31个具体问题。调查资料通过问卷星采集或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双轨录入并逻辑校对,通过Exce12017、SPSS21计算统计,采用频率、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统计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卫生系统反应性分布情况的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百分比)进行测量,对患者满意度测评采用描述性分析进行评价。定性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进行评价。结果:1、广州市属三级医院的反应性水平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在保密性、尊严和社会支持方面做得比较好,但自主性、选择性和及时性方面水平还比较低,另外,基础设施质量如饮食、就诊环境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对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反应性水平评分8个方面的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保密性、尊严、社会支持、交流、自主性、基础设施质量、及时性。3、对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反应性的8个方面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尊严、及时性、保密性、交流、自主性、选择性、基础设施质量、社会支持。4、广州市属5家三级医院的反应性水平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市妇儿中心、市中医院、广医附二、市一、市十二医院。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评价尊严条目的主要因素为性别、有无购买商业保险;影响评价自主性条目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影响评价交流条目的主要因素是购买商业保险情况;影响评价及时性条目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有无购买商业保险;影响评价社会支持条目的主要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购买商业保险;影响评价基础设施质量条目的主要因素为性别;户口性质、就业状况和家庭人员中是否有从事医疗服务相关行业是影响评价选择性条目的主要因素;性别是影响评价卫生系统总体反应性条目的主要因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反应性分布:老年人(60岁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小学及以下)、农村患者等三类脆弱人群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构成比分别为8.00%、9.33%、11.33%。7、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院总体服务、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和治疗效果方面满意度高(均大于90%),在候诊时间和医疗费用方面满意度较低(低于87%)。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方便、医护人员解释清楚和医疗费用是影响评价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9、关键知情人(患者、医护人员)访谈发现,市属医院的反应性总体较好,但由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反应性的8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结论:1、广州市属三级医院的反应性水平总体比较好,但在基础设施质量、及时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2、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户口性质、就业状况、有无购买商业保险和家庭人员中是否有从事医疗服务相关行业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市属三级医院的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3、关键知情人访谈发现,患者、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对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的各方面都提出了可行性强的意见和建议。4、影响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反应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民族。5、针对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应不断调整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完善信息化建设,优化就医流程,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从而改善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6、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高,医护人员服务好,病人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均大于85.00%。
任鹏,姚强,张竞超,张耀光[6](2018)在《中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进展与思考》文中指出自2000年卫生系统反应性概念提出至今,卫生系统反应性在我国卫生系统及其子系统评价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作为满意度的重要补充成为患者角度评价卫生系统绩效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内涵界定不清、"合理期望"未调整、碎片化和支持决策不紧密等问题。健康中国新背景下,我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需要重视内涵界定和评价系统性,关注服务提供方和管理方等多方反应性,开发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的评价工具,加强我国反应性维度权重研究,重视评价过程中"合理期望"的调整及方法简化,最终提高反应性在卫生系统评价和卫生决策中的应用。
柴晓红,庞工力,王敬萍,闫蕊,张昊洲,杨凡[7](2016)在《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2例,其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病人为试验组,其余为对照组。于治疗第7天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观察两组病人出院后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无差异。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阿司匹林反应低下(P<0.05);出院后1年随访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影响阿司匹林反应性,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是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
魏俊涛[8](2010)在《河南省HIV感染者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掌握HIV感染者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状况、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规划提供依据。2.计算HIV感染人群生命质量各部分及总量表得分,分析对HIV感染者生命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3.对河南省艾滋病项目县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两级医疗机构在非医疗方面的服务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河南省农村艾滋病卫生服务系统的反应性水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善建议和对策。方法1.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问卷主要有三部分,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生命质量调查问卷和卫生系统反应性调查问卷。2.统计方法:本次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描述分析,从整体上采用卫生服务反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1.调查对象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自我健康评价:HIV感染者认为较好的占28.1%,一般人群为74.1%;两周患病:HIV感染者为45.2%,一般人群为13.5%;就诊率:HIV感染者为95.3%,一般人群为89.8%;患疾病种类:HIV感染者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腹泻,一般人群以高血压和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就医地点选择:HIV感染者主要以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为主,原因是距离较近和艾滋病定点单位;一般人群就医地点以村卫生室和县医院为主,考虑因素为距离和质量。2.HIV感染者生命质量分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QOL-100)量表得出的HIV感染者人群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集中在15.68~21.10之间,对生命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患慢性病、酗酒行为、抽烟、睡眠不足、经常熬夜、残疾、年龄等;能提高生命质量的因素是:职业、采取避孕措施、睡眠等。3.反应性分析HIV感染人群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卫生系统反应性模糊评价得分分别为64.6和62.96,介于很好与好之间,一般人群为56.28和53.54,低于HIV感染人群。两类人群都认为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在尊严、及时性和保密性方面做的比较好,在选择性、就医环境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做的不够好。年龄、家庭收入、卫生服务半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的主要因素。结论1.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方面HIV感染者自我健康评价较低,卫生服务需求相对较高,给当地的卫生服务系统加大了负担。应加大对艾滋病疫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起了农村艾滋病医疗救助的主要任务,农村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网络作用显着。2.生命质量分析是否患有慢性病、收入、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影响HIV感染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应着重加强对HIV感染人群慢性病的防治,加大对HIV感染者及家庭的经济扶持和帮扶;开展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健康卫生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生命质量。3.反应性分析HIV感染者对反应性各项评价不平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重视和维护病人尊严和隐私,改善就医环境,提高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和水平。
刘岳[9](2009)在《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及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县域卫生系统的概念及绩效评价框架,构建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工具和机制,为县域卫生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建议。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深度访谈、Delphi法、专家研讨法、现场实证法、以及变异系数、主成份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指标筛选和确定权重系数及标准值是以Delphi法为主,并辅以专家研讨、主成份分析、变异系数法等进行综合筛选。研究共进行了两轮Delphi咨询,基于代表性与权威性、学术专家与管理专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25名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社会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县域卫生系统绩效框架、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进行Delphi问卷咨询。分别作为第一轮指标筛选和第二轮指标筛选的重要参考。研究选择了位于中部的山西和位于西部的重庆的共四个样本县,采用“现场验证指标体系”对样本县/区的卫生系统绩效进行评价,结合专家评价结果,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通过现场调查数据的可得性、各项指标在实际统计报表中的上报形式、获得的数据的质量验证和县卫生局人员反映的指标填报的难易程度,结合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研究结果1.中国中、系部县域卫生系统概念框架结合WHO卫生系统的概念和县域的内涵,研究提出县域卫生系统的概念是:在县辖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以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首要目的和功能,与卫生服务供需双方和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卫生服务管理子系统、卫生筹资与支付子系统和卫生服务提供子系统。我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的总目标是: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卫生统筹的要求,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使县域内居民享有公平、高效、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研究得出的县域卫生系统绩效是指县域卫生系统总目标的完成情况。2.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及其评价框架根据多维绩效理论,本研究以WHO和RifatAtun等人提出的卫生系统绩效概念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农村卫生的特点和建设重点,提出了中国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研究结合县域卫生系统的功能、产出和结果,提出县域卫生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在与卫生服务利用方的相互作用下,其绩效包含七个维度,即: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公平性、居民获得的健康风险保护、居民健康改善结果、居民获得的财务风险保护、居民和医务人员对卫生系统的满意度。3.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整体为评价对象,以结果绩效为导向,构建了包含两项一级指标、七项二级指标的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在评价框架下,按照完备性、可获得性原则,筹集了72个初步三级指标。研究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原则,通过Delphi法、专家咨询和40个卫八项目县的客观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筛选,最终提出了包含26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和指标标准值。最终“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包括“产出”和“结果”两项一级指标。“产出”下含“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公平性”、“健康风险保护”四个二级指标;“结果”下含“健康结果”、“财务风险保护”、“满意度”三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为:全乡(镇)村使用基本药物目录的村卫生室比例(%),乡镇卫生院一次性注射器毁型管理率(%),乡镇卫生院住院治愈率(%),合格的村卫生室覆盖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0-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之比,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每平方公里卫生技术人员数,参加合作医疗的居民的两周就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15岁以上调查人口对艾滋病无认知及认知错误比例(%),DOTS下结核病人治愈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计发病率(/10万),地方病现有病人数占病区人口比重(/10万),新农合住院人均补偿比,新农合资金使用率(%),居民对所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满意度,乡村两级机构卫生从业人员满意度。4.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指标体系中各客观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国家规定的统计报表,收集便捷,数据的质量较好,可比性较强。对需要现场测评的指标,指标体系提出了统一、具体的评价指导方法,减少了主观偏移。指标体系可用于各县进行绩效变化的纵向比较,也可用于地区间横向比较,还能进行各维度间的进一步分析比较,为深入分析县域卫生系统绩效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该指标体系有助于各级卫生决策者和管理者了解被评价县在本省中所处的水平和在整个中部或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中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使用的成效,促进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建设成本-效果的改进。讨论及建议1.学术性框架与实用性框架的比较两种框架都是多维度的,学术性框架更为宏观,关注投入、产出、结果全过程,,各国投入实际使用的绩效框架在借鉴、参考各类学术性框架的基础上,基于各国卫生系统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进,往往只关注产出和结果,较少关注管理路径。与学术性框架相比较,实用性框架的目标更为简明、直接,指标数据更易获取。2.国内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比较国外的指标体系,可以发现,国家政府在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尤其是前瞻性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和支持,并且使指标体系得以在全国实行。同时,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尚不完善,有部分指标的数据还不能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因此动态性和实用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我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工作中,尚缺乏如英国、澳大利亚一样,由国家研究、构建并应用较成熟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搜集的及时性和数据质量,才能为构建更完善的卫生系统绩效指标体系、发挥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作用提供保障。3.指标评分方法的动态性根据专家建议和现场调研情况,对于部分敏感性较高或年度值波动较大的指标,可尝试采用综合计分模式。即:指标综合得分=权重系数×(“与参考标准值比较得分”+“与上年度数据值比较得分”)。可以使用此计分模式的指标有10个指标。4指标体系体现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特点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县域卫生建设以农村卫生为重点,兼顾城乡统筹发展的特点,既评价了对农业人口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也评价了对县域全体常住人口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设置了反映卫生资源配置的覆盖面积的指标。研究还提出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卫生从业人员满意度”指标,关注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以中部、西部地区指标数据的当年平均值和部分中、西部监测点的指标数据作为标准值,符合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的特点,并体现了鼓励县域卫生系统绩效改善的导向。5.指标体系对于促进县域卫生系统管理和提高整个卫生系统绩效具有导向作用、区分作用及管理作用。6.建立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议。根据指标的可获得性,并结合专家建议和基层卫生管理人员意见,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研究建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探讨适宜的评价周期,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分析途径,形成科学、完善、在县一级政府能够实际应用的一套评价工具。并且,通过一定的政策或规定,将绩效评价与县域卫生系统的考评相结合,达到激励绩效改善、促进县域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研究创新本研究首次提出具有我国中、西部县域特色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以结果绩效为导向,针对卫生系统运行的产出和结果进行评价,反映了一般的卫生系统建设中最为直观的结果,有利于卫生管理人员,尤其是县一级的卫生管理人员了解最终的绩效结果,有效利用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卫生系统建设中的不足和问题,明确需要加强投入和管理的方向。研究着眼于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考虑了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的特点,提出了能够切实地应用于中、西部县域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为促进县一级卫生建设和提高卫生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王国平,胡先明,白丽霞,卢祖洵,王芳[10](2009)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卫生服务反应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反应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该院门诊患者500人开展调查,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在该院就诊的患者受尊重程度较高,医患双方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患者有选择医院和医生的自主权,对患者的身体隐私情况保密程度高,患者对就医环境和医疗费用的查询反应性水平高。部分患者认为就医候诊时间过长。结论:患者对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反应性评价较高,但在就医候诊时间上应采取措施得以改善。
二、山西省病人反应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病人反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桃主要过敏原定量分析与低致敏品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水果过敏概述 |
1.1.1 食物过敏 |
1.1.2 水果过敏 |
1.1.3 蔷薇科水果过敏现状 |
1.1.4 蔷薇科水果三种致敏模式 |
1.1.5 水果的交叉过敏 |
1.2 桃过敏现状 |
1.2.1 桃过敏原研究进展 |
1.2.2 桃过敏致敏模式 |
1.2.3 过敏原表位研究 |
1.2.4 桃主导的交叉过敏 |
1.3 果实中过敏原含量的影响因素 |
1.3.1 果实内在因素 |
1.3.2 环境因素 |
1.4 低致敏水果选育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2 Pru p 1 在不同桃品种中的含量评估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桃果实生理数据记录 |
2.2.3 桃蛋白质提取与保存 |
2.2.4 Pru p1 单抗和多抗的制备 |
2.2.5 多抗生物素标记 |
2.2.6 天然Pru p1 的制备与鉴定 |
2.2.7 Pru p1 标曲的建立 |
2.2.8 不同桃品种Pru p1 的定量 |
2.2.9 不同桃品种果实中Pru p1的Western blot检测 |
2.2.10 Pru p1 基因表达量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桃品种全果总蛋白浓度测定 |
2.3.2 nPru p1 的鉴定 |
2.3.3 以rPru p 1和nPru p 1 为标准品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4 ELISA的准确性、精确性及重复性检测结果 |
2.3.5 代表性低/中/高Pru p1 含量的品种免疫印迹 |
2.3.6 Pru p1 表达量检测 |
2.4 讨论 |
2.5 结论 |
3 Pru p3在103 个桃品种中的含量评估及影响因素探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桃果实生理数据记录 |
3.2.3 Pru p3 的定量 |
3.2.4 Pru p3 的组织荧光定位 |
3.2.5 过敏原的体外检测(Immuno CAP) |
3.2.6 不同桃果实皮肤点刺实验(SPT) |
3.3 结果与分析 |
3.3.3 抗体效价检测 |
3.3.4 标曲的建立 |
3.3.5 Pru p3 蛋白含量定量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6 桃全果总蛋白与Pru p1和Pru p3 含量分析 |
3.3.7 荧光定位结果 |
3.3.8 Immuno CAP过敏原体外检测检测及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4 Pru p3 含量与该基因上游区段基因型关联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DNA提取 |
4.2.3 DNA质量检测与浓度测定 |
4.2.4 PCR反应程序和体系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DNA检测与浓度测定 |
4.3.2 70 份桃基因型检测结果 |
4.3.3 桃基因型与Pru p3 表达量关联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5 桃过敏原转录水平表达量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果实RNA的提取 |
5.2.3 RNA质量检测 |
5.2.4 转录组测序 |
5.3 结果分析 |
5.3.1 RNA质量检测 |
5.3.2 转录组数据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分组方法 |
2.3 临床研究注意事项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数据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 |
3.4 结果分析 |
讨论 |
1.研究结果相关讨论 |
1.1 基线资料结果讨论 |
1.2 主要疗效指标讨论 |
1.3 其它疗效指标讨论 |
1.4 中医证候疗效指标讨论 |
1.5 安全性分析 |
2.治疗思路分析 |
2.1 理论实践基础 |
2.2 选区依据及施针特点 |
2.3 针药结合治疗的现实意义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三 主要缩略语 |
附录四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 项) |
附录五 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 |
附录六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
致谢 |
(3)在DBS术后适宜刺激参数下两种手术靶点对帕金森病症状改善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或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治疗 |
1.4 治疗效果评价指标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2 手术结果 |
2.3 术后症状改善比较 |
3 讨论 |
3.1 DBS手术不同靶点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无明显差异 |
3.2 相较于STN,GPi-DBS更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精神症状 |
3.3 日常生活改善评价 |
3.4 术后患者多巴胺药物用量的改善 |
3.5 手术并发症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卒中后抑郁 |
1.1 中医认识 |
1.2 西医认识 |
2.“脑-肠轴”理论 |
2.1 中医认识 |
2.2 西医认识 |
2.3 血清P物质、神经肽Y与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脱落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性指标 |
3.2 生物学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血清指标结果 |
4.4 用药安全性评价 |
5.讨论 |
5.1 疏脑解郁汤的立法依据 |
5.2 盐酸帕罗西汀片(赛乐特)的选择依据 |
5.3 血清SP及 NPY含量测定分析 |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附录三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四 课题所需量表 |
致谢 |
(5)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卫生系统反应性概念 |
第二节 国际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进展 |
一、研究主题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评价方法 |
五、国家分布 |
第三节 国内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现状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工具 |
三、维度权重 |
四、评价方法 |
五、卫生系统反应性与患者满意度 |
第四节 我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一、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理解存在偏差 |
二、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测量工具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 |
三、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的分析缺乏全面性 |
四、卫生系统反应性分布的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五节 展望及建议 |
一、应加强对卫生系统反应性的理解和重视 |
二、开发不同类型的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工具 |
三、加强我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维度权重研究 |
四、完善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 |
五、科学测量患者的合理期望还存在重要瓶颈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定量调查 |
二、定性调查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第五节 数据处理 |
第六节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
二、调查对象的城乡、户口性质 |
三、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 |
四、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和家庭平均月收入情况 |
五、调查对象的就业和从事职业情况 |
六、调查对象的社会医疗保险和购买商业保险情况 |
七、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和参加住院医疗服务等情况 |
第二节 KIS问卷信效度检验 |
一、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定量研究结果 |
一、市属三级医院反应性水平分析 |
二、市属三级医院反应性水平评分及重要性排序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四、反应性分布 |
五、满意度测评 |
第四节 定性研究结果 |
一、住院患者或家属的基本情况 |
二、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
三、住院患者及家属访谈结果 |
四、医务人员访谈结果 |
第四章 讨论和建议 |
第一节 讨论 |
一、住院患者对市属三级医院的反应性的总体评价 |
二、住院患者卫生系统反应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反应性分布情况 |
四、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评价情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重视患者感受,提高卫生系统反应性 |
二、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
三、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
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
五、尊重患者自主决定权,促进疾病痊愈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中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进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主要结果 |
3.1 研究对象 |
3.2 测量工具 |
3.3 维度权重 |
3.4 综合评价 |
3.5 反应性与满意度 |
4 讨论与建议 |
4.1 重视反应性的内涵界定与系统性评价 |
4.2 关注卫生系统多方“顾客”的反应性 |
4.3 开发适应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性评价工具 |
4.4 加强我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维度权重研究 |
4.5“普遍”“合理”期望的测量任重道远 |
(7)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见表1) |
2.2 两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 |
2.3 随访结果 |
2.4 多因素分析(见表2) |
3 讨论 |
(8)河南省HIV感染者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来源和方法 |
2.1 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
3.2 HIV感染者的健康状况 |
3.3 HIV感染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
3.4 HIV感染者卫生系统反应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分析 |
4.2 调查对象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 |
4.3 生命质量分析 |
4.4 反应性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质量控制 |
结果与分析 |
一、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概念框架 |
(一)中国县域卫生系统研究 |
(二)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特点 |
二、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及其评价框架 |
(一)多维绩效理论 |
(二)卫生系统绩效及其评价理论研究回顾与总结 |
(三)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 |
三、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绩效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 |
(三)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四)第一轮指标筛选结果 |
(五)第二轮指标筛选结果 |
(六)指标权重系数和标准值的确定 |
(七)指标体系的验证 |
四、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一)指标评价方法及评价工具研究 |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讨论与建议 |
总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附件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附件3 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两轮筛选结果 |
附件4 现场调查数据收集填报表 |
(10)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卫生服务反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对象与方法 |
1.2 研究内容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反应性各要素评价 |
2.2.1 尊重基本情况。 |
2.2.2 隐私受保密情况。 |
2.2.3 医患交流情况。 |
2.2.4 自主权情况。 |
2.2.5 交通便利和候诊时间。 |
2.2.6 患者对医院就医环境的反应性的调查。 |
3 讨论 |
四、山西省病人反应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桃主要过敏原定量分析与低致敏品种选择[D]. 金静. 浙江大学, 2021
- [2]头针针刺双侧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 任志宏.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3]在DBS术后适宜刺激参数下两种手术靶点对帕金森病症状改善的疗效分析[D]. 吕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4]基于“脑—肠轴”探讨疏脑解郁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P物质、神经肽Y的影响[D]. 张恒嘉.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5]广州市属三级医院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D]. 陈秀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中国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进展与思考[J]. 任鹏,姚强,张竞超,张耀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05)
- [7]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阿司匹林反应性及预后的影响[J]. 柴晓红,庞工力,王敬萍,闫蕊,张昊洲,杨凡.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0)
- [8]河南省HIV感染者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状况分析[D]. 魏俊涛. 郑州大学, 2010(05)
- [9]中国中、西部县域卫生系统绩效及其评价研究[D]. 刘岳.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10]山西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卫生服务反应性分析[J]. 王国平,胡先明,白丽霞,卢祖洵,王芳. 医学与社会,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