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课件制作例谈(论文文献综述)
胡飞[1](2021)在《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近几年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具特色的教学媒体,被广泛与基础教育阶段相结合。然而现状显示:交互式电子白板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研究存在案例较少、研究不深入的现象。本文基于此趋势,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科学方法,深入探索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辅助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进行效果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综述交互式电子白板发展现状和高中生物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存在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根据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特点,提出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教学策略,分别是:导入环节策略、新授课环节策略、课堂总结环节策略、课后作业环节策略。(2)在教学策略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为例,编制了两套交互式白板辅助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以笔者实习所在的江苏省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的10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一学期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用SPSS20.0工具统计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并用信效度较好的量表调查分析学生长期的教学感受和态度。(3)对一线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当前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现状特点:使用频率低、大多仅使用简单功能、对功能掌握不深入、缺乏专业系统培训。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通过促进学生探究、思考、沟通能力的提升,间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2.具有生活关联性、易用性和挑战性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对白板课堂的黏性;3.以主体性和直观性为特色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策略能够指导互动式白板课件的编制,并对其他学科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有可借鉴性意义。最后根据现状提出以下建议:教师要系统地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和硬件的使用方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课堂生成性、防止“使用过当”;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建议:完善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平台的在线资源、降低编制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的难度、降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经济成本。本文研究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多样化提供新选择,同时,也对其他学科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吴岚[2](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学校教育不可避免的开始强调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图像化。当幻灯、电影、图片等符号和拟像淹没课堂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真实将何去何从?由于高新技术的冲击,实物教具发展的历史阶段由盛转衰了。也正是因为处在图像时代这一特定背景下,本文旨在重申实物教具“接触真实、联系生活”的独特价值。实物教具做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弥补图像的不足。并受传播学的启发从受众、媒介、教学这些方面思考。本文从小学生心理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分析入手,来证明小学学段和语文学科应用的必要性。再重点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实物教具有哪些益处,是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三个角度展开价值论述的。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调查和观察的研究方法,从配备、管理、自制、使用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描述,并从中揭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点:实物教具本身面临着零配备和差管理的生存困境;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高意愿和低频率的现实矛盾;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方式随意和用途窄化的问题;师生对实物教具的自制缺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图像时代、学校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原因。最后对应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提升实物教具应用效果的综合性对策。一是配备上要基本划配、充分自制;二是管理上要专门保存、循环使用;三是使用上要因课制宜、因时而用;总之,要提高对实物教具的重视程度,强调实物教具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李佳[3](2020)在《数学教育软件比较及其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育软件作为新兴的教学辅助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根据调查研究,几何画板、Geo Gebra与超级画板软件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首先结合了相关案例来分析比较以上三款软件的功能特点;再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教育软件的使用情况;对问卷中部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让一线的老师们对使用的数学教育软件做出评价并对其开发提出建议;最后分别设计了这三款软件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以供教学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几何画板在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对几何图形进行多种变换与多次迭代。它是探究平面几何图形性质和变换规律的有效工具。超级画板的功能很全面,尤其是还可以制作课件等,但是它的功能并不像另外两款软件一样专攻于某一方面。Geo Gebra在函数、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都占有优势,但是它的兼容性不高,操作较为复杂。2.大多数教师会使用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其次是Geo Gebra、超级画板和其它软件。三款软件在教师中的受众不同,功能特点也各有千秋。基于以上软件的比较研究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对教师和软件开发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教师来说,要根据软件的功能特点、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地使用数学教育软件,并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案例来辅助数学教学。对软件开发者来说,要注重软件的综合性能,加强与Power Point、Excel及La Te X等其它软件兼容,实现共享;提高与数学知识点、数学解题教学的融合。
张黎[4](2020)在《贵州县级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与板书使用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普及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自身表现出一定的弊端,而且对“传统板书教学”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当前,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边远山区的语文教育问题较多,亟需重视。因此,笔者对贵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县级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与板书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其一,大多教师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其二,一些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不高,课件存在抄袭、信息冗杂、教学容量超载、图片动画过多、制作不美观等问题。其三,板书教学日趋淡化,板书设计已不再是备课中的必要环节,教师不重视板书技能训练,课堂板书存在书写随意、逻辑混乱不清、结构不合法度、字迹潦草等问题,甚至有教师不再设计板书。其四,多媒体与板书的不合理使用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山区县级高中师资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与中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地方教育行政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较少,教师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对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技能的掌握不够;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且可重复使用,方便教师备课,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降低了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频率。针对西部民族山区县级高中多媒体与板书使用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一是在思想上,教师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客观认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内在素质和教学水平。二是在实践中,教师应该认真制作设计并综合使用课件和板书,按照教学实际,分配板书与多媒体各自的角色,将多媒体和板书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优化。三是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最后,笔者通过设计《雨巷》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两节课的教学案例,对多媒体与板书进行了综合的运用进行了尝试,学生反馈良好。
林坤[5](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窦云华[6](2019)在《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互式白板走入课堂已经有很多年的时间,国内外学者亦对交互式白板的教学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随着近几年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大力推行,交互式白板已经普及到广大中小学,由于它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现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问题链教学法实质是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思维。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当下万众创新的数字化时代日益突出,但是鉴于初中数学学习内容较多且知识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初中数学却成了一门令学生头疼、令教师发愁的学科。经研究分析,将交互式白板与问题链教学法应用于数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笔者为解决初中数学现存的教学问题,构建了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阐释模式构建依据及模式的操作要义和使用原则,结合具体的案例为更多的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并借助教育实习开展实证研究,通过访谈、实验等方法验证模式的应用效果,通过结果分析总结模式的优点与不足。本文以交互式白板与问题链结合创设的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期初中学生数学知识迁移能力及学习兴趣能显着提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整体阐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交互式白板和使用问题链模式的背景以及必要性,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研究问题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交互式白板及问题链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陈述模式构建的支撑性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学科特征、交互式白板功能特征以及问题链的功能特征,进行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模式示意图,随后对模式应用的操作要义与注意事项做出了解释。第四部分,应用该模式并结合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三种课堂类型附上三个教学设计案例加以展示,为更多教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三个教学设计案例也是对模式的案例说明。第五部分,收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期初、期中与期末三次数学考试成绩,结合教师访谈内容与学生访谈内容进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第六部分,进行研究总结并对该模式进行评价与展望。
张雪芬[7](2021)在《高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内容课后复习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然进入到了“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使用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在线学习,或者通过观看网络教学视频进行获取信息从而开展学习。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追捧欢迎。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今在教学中使用的微课数量逐步上升,但大部分是适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堂之中的,仅针对于学生课后复习使用的优秀微课数量并不多。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并且将与微课有关的一系列概念进行定义与对比;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微课应具有的属性特征(“短、小、精、悍”)以及归纳得出课后复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适量、实用原则)。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以及案例研究法,并且依据自身所掌握的微课开发经验,完善优化得出一套课后复习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流程,具体为:前期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敲定知识内容);微课设计(确定形式、制定教学过程大纲);微课制作(搜集资源及制作课件、微课录制、编辑与包装);展示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在展示评价反馈出结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优化,最终形成成熟的微课资源。本研究对微课的开发选取的内容是位于高中生物学必修三第五章的部分,围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来设计与开发课后复习微课,笔者严格按照开发原则,循着开发流程,最后一共设计开发出了八个课后复习微课,由此设立了“课后轻松学”复习板块。再次,将开发好的复习微课投入到学生和教师群体当中,通过采用教育实验法对实施了此类微课的班级进行前后测、进行教师访谈以及学生问卷调查,验证此类微课是否达成了教学目的与宗旨。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比分析学生前后测成绩,分析学生问卷结果以及教师访谈结果,得出结论:开发出的课后复习微课应用效果较好,能提高学生使用微课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课堂遗留问题以及复习巩固,从而提升他们的学科成绩。同时,开发出的“课后轻松学”板块的复习类微课也受到了教师群体的好评。这八个微课丰富了学生用于课后复习的微课资源,同时也丰富了生物学的课程资源。笔者希望一线教师们能积极设计与开发这类微课,丰富课后复习微课资源,提供更多的开发与实施案例。
王思敏[8](2021)在《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初中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动态数学技术与传统教学课堂的融合逐渐深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倡导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提升课堂效果”。将信息技术用于解决学科问题、改善教学方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题项,动态数学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成为研究关注热点。在“几何与代数”方面考查中,动态几何问题由于其综合性强,变式性强,方式灵活,因此教学难度较大。传统教学,因为探究环境、技术的限制,难以剖析动态几何的解题思路。动态数学技术的融入,变革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研究较少,多见对现状的调查研究和解题的策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为了改善传统课堂现状,有效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本研究以波利亚解题理论、数学多元表征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探究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教学设计及应用策略,以期为动态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探索提供参考以及建议。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展开。在理论研究层面,首先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国内外“动态几何问题”、“动态数学技术”的相关文献,多角度综述目前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研究问题。其次,对波利亚解题理论、数学多元表征理念展开理论思辨,探究并提出了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策略:(1)凸显关键信息,弄清问题本质;(2)问题串链提问,启发分析问题;(3)实验探究验证,渗透数学思想;(4)展示交流解答,分享错漏创意;(5)思维导图小结,加强一题多用;(6)注重一题多变,促进迁移创新;并且,针对每一策略加以具体实例解析。最后,根据教学策略及借助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进行系列的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在实践研究层面,实验班采用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粉笔+黑板+PPT”教学。并且,通过实验封闭测试,问卷调查以及一线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进行检验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教学策略的效果如何,探讨该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数学解题方式及数学情感态度是否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能够显着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对学生的数学解题方式也产生了积极正向影响,对其数学情感态度也有积极改善作用,同时一线教师对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教学也持有认可的态度。
董小玉[9](2021)在《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将其他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某一主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辐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主题式教学,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主题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方面,当下的项目学习、创客教育、STEM教育理念等都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另辟蹊径,尝试着眼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系统梳理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调查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尝试构建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和相关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行动研究试用与改进教学流程及教学策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一、二章内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梳理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和主题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题式教学核心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主要是第三章内容。通过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提出主题式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第三部分是关于主题式教学流程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的初步提出,主要是第四章内容。根据前人对主题式教学流程的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构建了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流程,包括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反思五个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主题式教学策略,确定主题策略:主题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主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设置实践性较强的主题任务;活动策略: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分享与互动的创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第四部分是教学实践,包括第五、六章内容。笔者选取贺州市A中学高一(5)班的6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情况进行观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教学策略。通过对学生作品和实践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进行分析,总结行动研究效果和主题式教学策略。第五部分是总结展望,主要是第七章内容。包括研究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通过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转变,学生数字化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不高,教师对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认识不足,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影响因素有个人水平、行为情感、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教师能力五个因素。二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包括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开展主题活动——作品展示与评价——总结反思等五个环节的主题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主题式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使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确定主题策略:主题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主题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学生参与主题的确定;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为目标导向,设置实践性较强的主题任务;活动策略: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分享与互动的创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展示多人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伍倩倩[10](2021)在《基于编程的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深入融合”。新课程改革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吐故纳新,要求不断尝试将智能化、交互性强的信息技术融合到实际教学中去。这其中Flash动画以其多元的内容、良性的互动、清晰的演示等优势,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化手段之一。将Flash动画应用到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把各种物理实验过程和自然物理现象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还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高中物理课程,对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的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Flash编程动画的设计与制作、课堂运用以及授课后的影响分析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进而有目的性地提出相关促进建议。本论文研究结合Flash动画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优势,以作者所在教学实践学校高一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课堂进行观察记录,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Flash动画辅助教学模式与原教学模式的对比实验,结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准实验研究法,对两个使用了Flash动画辅助教学的班级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还对比了使用了动画教学和未使用动画教学的两个班级的习题正确率,定量的研究Flash动画辅助教学对于成绩的影响。根据这些结论反映的问题及可能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Flash动画辅助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施与改进建议。本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将Flash动画应用于辅助高中物理教学中对教学有三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Flash动画有较强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程度有正面的影响,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学的内容;第二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做基础题目的正确率;第三是在教师的教学策略方面,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现场反馈,结合Flash动画设计原则,灵活调整动画的场景布置,对此笔者给出了具体的使用方式。
二、电子课件制作例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课件制作例谈(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1.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趋势 |
1.2.2 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的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1.6 论文的框架与流程 |
第二章 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概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交互式电子白板 |
2.1.2 教学交互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教育传播理论 |
2.2.3 符号互动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
3.1 高中生物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教学原则 |
3.1.1 交互性原则 |
3.1.2 探究性原则 |
3.1.3 可行性原则 |
3.2 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优势 |
3.2.1 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能发挥学生主体性 |
3.2.2 比传统课件的制作更具创新性,能体现教学交互性 |
3.3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色功能 |
3.3.1 交互性功能 |
3.3.2 强调性功能 |
3.4 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教学策略 |
3.4.1 导入环节策略 |
3.4.2 讲授新知环节策略 |
3.4.3 课堂总结环节策略 |
3.4.4 课后作业环节策略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教学设计案例 |
4.1 案例1:2019年人教版必修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4.2 案例2:2019年人教版必修Ⅰ《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第二课时)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应用研究 |
5.1 学生成绩分析 |
5.1.1 教学前测 |
5.1.2 教学后测 |
5.2 学生学习感受和态度的问卷调查分析 |
5.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5.2.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测 |
5.2.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5.3 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和建议 |
6.1.1 结论 |
6.1.2 建议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互动式电子白板教室环境感受量表 |
附录2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虚拟与真实的二重奏 |
二、实物于语文中的妙用 |
三、实物教具面临的困境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三、文献评析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教具 |
二、实物教具 |
三、图像时代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图像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的依据与价值 |
第一节 实物教具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分类 |
一、实物教具的发展历程 |
二、实物教具的特点与分类 |
第二节 图像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依据 |
一、小学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
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分析 |
第三节 图像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价值 |
一、让学生从“图像人”还原到“实体人” |
二、促进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更好的衔接 |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打造简约而灵动的课堂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的应用现状 |
一、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调查设计 |
二、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配备现状 |
三、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管理现状 |
四、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自制现状 |
五、小学语文实物教具的使用现状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实物教具本身面临着零配备和差管理的生存困境 |
二、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高意愿和低频率的现实矛盾 |
三、教师使用实物教具有方式随意和用途窄化的问题 |
四、师生对实物教具的自制缺少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时代背景:技术发展,图像泛滥 |
第二节 学校方面:投入不足,管理缺位 |
一、经费投入和人力支持不足 |
二、统筹谋划和协调落实不力 |
第三节 教师方面:认识不深,能力欠缺 |
一、认识程度不深,重视程度不够 |
二、综合能力欠缺,资源利用低效 |
第四节 学生方面:接触过少,自控力弱 |
一、接触实物教具过少,缺少互动 |
二、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自控力弱 |
第四章 提升实物教具应用效果的相关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实物教具的配置与管理 |
一、双渠道实现实物教具的合理配置 |
二、多方面改善实物教具的管理状况 |
第二节 提升实物教具的使用效果 |
一、更新教师的使用理念并提高重视程度 |
二、选用实物教具要契合教学内容和进度 |
三、使用时机要讲究节奏把握和进退适时 |
四、实物教具可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效结合 |
五、使用方式要强调过程演示和思维启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数学教育软件比较及其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教育软件的概念界定 |
2.2 几何画板软件的概述 |
2.3 超级画板软件的概述 |
2.4 Geo Gebra软件的概述 |
2.5 三款软件的研究综述 |
2.5.1 几何画板的研究综述 |
2.5.2 超级画板的研究综述 |
2.5.3 Geo Gebra的研究综述 |
2.5.4 三款软件比较的研究综述 |
3 Geo Gebra、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的功能比较 |
3.1 比较维度的选取 |
3.2 图形与几何领域 |
3.2.1 以“割圆术”为例对迭代功能的比较 |
3.2.2 Geo Gebra在月牙模型中的应用 |
3.2.3 以椭圆的点的轨迹为例对轨迹跟踪功能比较 |
3.2.4 平面几何与以圆锥与切面相切为例的立体几何比较 |
3.3 统计与概率领域 |
3.4 功能比较结果分析 |
4 三款数学教育软件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及教师的访谈 |
4.1 三款软件在数学教师中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的编制 |
4.1.3 问卷结果分析 |
4.1.4 调查结论 |
4.2 数学教师对三款软件的评价与设计建议访谈 |
4.2.1 访谈内容及目的 |
4.2.2 访谈对象 |
4.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 三款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5.1 案例的选取原则 |
5.2 Geo Gebra在探究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5.2.1 教学内容分析 |
5.2.2 Geo Gebra应用于教学案例的片段分析 |
5.2.3 反思评价 |
5.3 Geo Gebra在《探索勾股定理》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5.3.1 教学内容分析 |
5.3.2 Geo Gebra应用于教学案例的片段分析 |
5.3.3 反思评价 |
5.4 几何画板在探究二次函数与等边三角形的迭代问题的应用案例分析 |
5.4.1 教学内容分析 |
5.4.2 几何画板应用于教学案例的片段分析 |
5.4.3 反思评价 |
5.5 超级画板在蒲丰投针试验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5.5.1 教学内容分析 |
5.5.2 超级画板应用的教学案例分析 |
5.5.3 反思评价 |
5.6 教育软件的教学效果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反思与展望 |
6.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2 研究的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学教育软件在高中数学教师中的使用情况调查 |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教育软件的评价及建议访谈 |
致谢 |
(4)贵州县级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与板书使用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县级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与板书的使用现状——以贵州遵义凤冈县第一中学为例 |
一、语文课堂多媒体使用的相关问题 |
二、语文课堂板书使用的相关问题 |
三、原因分析 |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与板书运用态度及其实践策略 |
一、应客观看待并合理使用多媒体与板书教学 |
二、应加强对语文教师多媒体与板书的应用的培训 |
三、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选择及其设计 |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与板书综合运用案例 |
一、《雨巷》教学案例 |
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 |
三、课堂效果分析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期刊 |
三、博硕论文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多媒体课件与板书图片辑录 |
致谢 |
(5)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核心概念 |
(一)苗族文化 |
(二)课程整合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
(一)苗族文化课程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
四、文献综合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
一、样本学校深描 |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
(一)技术标准 |
(二)元数据规范 |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
(一)课程导航作用 |
(二)课程导航内容 |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
(五)智慧教学模式 |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交互式白板研究现状 |
二、问题链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交互式白板 |
二、问题 |
三、问题链 |
四、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问题教学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视听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
一、初中数学学科特征分析 |
二、交互式白板功能特征分析 |
三、问题链功能特征分析 |
第二节 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框架 |
第三节 模式使用操作要义 |
一、问题链种类 |
二、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
三、模式操作要义 |
第四章 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一节 案例选择原则 |
第二节 教学设计案例 |
一、案例1轴对称图形(新授课) |
二、案例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复习课) |
三、案例3分式的加法与减法(习题课) |
第五章 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对象 |
第二节 实验过程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实验变量 |
二、实验工具与材料 |
三、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访谈结果分析 |
一、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内容课后复习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借助于多媒体的发展 |
1.1.3 新高考政策的助推 |
1.1.4 满足学生自身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微课 |
2.1.2 课后复习微课 |
2.1.3 微课程 |
2.1.4 微视频 |
2.2 研究理论支柱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微型学习理论 |
3 课后复习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
3.1 课后复习微课的设计原则 |
3.1.1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3.1.2 以目标为导向原则 |
3.1.3 适量原则 |
3.1.4 实用原则 |
3.2 课后复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前期调查 |
3.2.1 学生使用微课现状调查 |
3.2.2 教师应用微课现状 |
3.3 课后复习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策略 |
3.3.1 前期分析 |
3.3.2 课后复习微课的设计 |
3.3.3 课后复习微课的制作 |
3.3.4 课后复习微课的展示与评价 |
3.4 课后复习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案例展示 |
4 课后复习微课的应用 |
4.1 前期准备阶段 |
4.2 微课的实施阶段 |
4.3 微课应用效果的检测阶段 |
5 实践结果与讨论 |
5.1 微课实施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1.1 学生对微课的使用程度 |
5.1.2 学生使用微课的目的 |
5.1.3 学生使用微课的效果 |
5.1.4 学生对微课的态度 |
5.1.5 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
5.2 微课实施后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 微课实施后学生检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5.4 微课应用效果总结与讨论 |
5.4.1 总结 |
5.4.2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与展望 |
6.3 不足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学生微课使用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关于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内容课后复习微课制作教师意见问卷调查 |
附录三 |
附录四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前测) |
附录五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后测) |
附录六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系列“课后微课”学生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七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初中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动态数学技术 |
(二)初中动态几何问题 |
二、初中动态几何问题的相关研究概述 |
三、动态数学技术相关研究概述 |
四、小结与思考 |
第三章 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初中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基本理论概述 |
(一)波利亚解题理论 |
(二)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 |
二、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基本功能 |
三、动态几何问题典型积件设计案例 |
四、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初中动态几何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一)凸显关键信息,弄清问题本质 |
(二)问题串链提问,启发分析问题 |
(三)实验探究验证,渗透数学思想 |
(四)展示交流解答,分享错漏创意 |
(五)思维导图小结,加强一题多用 |
(六)注重一题多变,促进迁移创新 |
第四章 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初中动态几何问题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变量 |
(五)实验方式 |
(六)实验材料 |
二、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前测成绩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动态几何问题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课例一《动态几何问题之等腰三角形》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过程对比分析 |
(三)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课例二《动态几何问题之直线型轨迹问题》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过程对比分析 |
(三)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三、教学评析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动态几何问题之等腰三角形后测卷 |
附录2 动态几何问题的实验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2.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出 |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研究现状 |
2.主题式教学研究现状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2.主题式教学 |
3.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辨析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3.协作学习理论 |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现状调查 |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提纲 |
4.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对象 |
4.问卷设计及分析 |
5.调查数据分析 |
6.调查结论 |
四、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教学流程和策略 |
(一)教学设计原则 |
1.学生主体性原则 |
2.引导性原则 |
3.实践性原则 |
(二)教学流程 |
1.确定主题 |
2.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 |
3.开展主题活动 |
4.作品展示与评价 |
5.总结反思 |
(三)教学策略 |
1.确定主题策略 |
2.设计策略 |
3.活动策略 |
4.作品展示与评价策略 |
五、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概述 |
(二)行动研究准备 |
(三)行动方案设计 |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六)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教学反思 |
六、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一)学生作品分析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1.信效度分析 |
2.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前后测分析 |
3.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各维度前后测分析 |
4.描述统计分析 |
(三)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总结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调查结论 |
2.行动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实施效果调查 |
附录4:第一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5:第二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6:第三轮行动研究作品评价表 |
附录7:第一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附录8:第二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附录9:第三轮行动研究课堂效果反馈表 |
致谢 |
(10)基于编程的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高中物理对Flash动画的需求 |
1.1.3 物理教学中Flash动画的应用 |
1.1.4 Flash动画辅助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Flash动画 |
1.2.2 Flash教育动画 |
1.2.3 教学设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动画与Flash的发展过程 |
1.3.2 国外Flash动画辅助教育研究现状 |
1.3.3 国内Flash动画辅助教育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认知主义 |
2.2.1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2.3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2.3 中学生认知过程中对注意的培养 |
2.4 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
第三章 Flash的制作 |
3.1 Flash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键入点 |
3.1.1 应用于课程导入 |
3.1.2 应用于新知探究 |
3.1.3 应用于习题解答 |
3.2 教学原则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 |
3.2.1 直观性原则 |
3.2.2 启发性原则 |
3.2.3 循序渐进原则 |
3.3 Flash动画的制作流程 |
3.3.1 Flash编程动画制作基础知识 |
3.3.2 Flash编程动画实例 |
3.4 小结 |
第四章 Flash动画辅助教学实例 |
4.1 自由落体运动 |
4.2 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 |
4.3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 |
4.4 小结 |
第五章 Flash编程动画辅助教学效果分析 |
5.1 调查问卷设计与效果分析 |
5.1.1 问卷设计的过程 |
5.1.2 问卷数据分析 |
5.2 对学生习题正确率的影响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四、电子课件制作例谈(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实践研究[D]. 胡飞.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物教具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岚.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数学教育软件比较及其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D]. 李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贵州县级高中语文教学多媒体与板书使用现状及策略研究[D]. 张黎.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基于交互式白板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的应用研究[D]. 窦云华. 天津大学, 2019(06)
- [7]高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内容课后复习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张雪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初中动态几何问题的教学研究[D]. 王思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A中学为例[D]. 董小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基于编程的Flash动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伍倩倩.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