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十大优点——适合北京生长的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

阔叶十大优点——适合北京生长的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

一、阔叶十大功劳——一种适于北京生长的很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论文文献综述)

黄木易[1](2021)在《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尾巨桉DH32-29无性系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近熟龄桉树间伐后套种优质阔叶树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的过程,以期为桉树纯林改培方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内容有林分生长量、生长动态、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1.林分改培后的桉树生长: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径阶分布并未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偏正态分布。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较未改培林分明显。间伐强度较大的改培林分中,桉树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明显缓于未改培林分。各林分隶属函数的得分表现为:HT>MT>HT*>MT*>LT>LT*>CK>CK*,总体以改培后的HT林分最佳,改培效果则以中度间伐的桉树人工林最为明显,MT较MT*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总蓄积量分别提高了11.70%、14.33%、26.39%、24.56%。2.林分改培后的乡土树种生长:米老排在所有处理下生长状况和林分结构均最优,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其单株材积较红锥分别高出:742.86%、625.64%、262.38%、39.15%,较火力楠分别高出:661.29%、387.93%、302.20%、400.95%;不同间伐强度下红锥的生长变化最明显,高强度的桉树间伐最有利于红锥的生长,HT中红锥较CK平均胸径提升了 194.70%,平均树高提升了 117.82%;火力楠各处理中偏度均无明显差异,但峰度在各处理中都明显高于红锥和米老排。总体而言,林分中较小桉树密度配置的改培方式更有利于套种树种的生长,表现最好的HT林分三类树种的总蓄积量较最差CK林分提高267.67%。3.林分改培后土壤物理特性:各土层的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含水率均随林分中桉树间伐强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容重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总体以改培后的CK林分为最佳,改培的效果为对照中的深层土壤(40~60cm)最明显,从土壤持水能力来看,土壤饱和持水量增加了 142.84%,土壤毛管持水量增加了 158.21%,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了 154.38%。4.林分改培后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未改培林分相反,同土层中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pH值较未改培林分的提升在表层土壤(0~20cm)中最明显,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分别提升了 2.60%、3.10%、6.35%、7.05%;有机质在全土层均表现为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全钾在全土层中均表现为对照优于各间伐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则表现为较高间伐强度优于较低间伐强度。总体以改培后的林分MT最佳,对照的改培效果最明显,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在对照的表层土壤中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30.77%、33.87%、70.57%、97.47%、26.51%、40.84%。5.林分改培后土壤酶活性:四种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酶在不同处理中的活性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以MT林分表现最佳,中度间伐的改培效果最明显,其中土壤磷酸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较未改培林分分别提升了 11.16%、93.43%、-7.71%;土壤蔗糖酶分别提升了 114.67%、196.20%、-34.14%;土壤脲酶分别提升了 8.89%、8.81%、-3.16%;土壤过氧化氢酶分别提升了 246.04%、183.81%、258.31%。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改培后林分在相关性区分度上较未改培林分高,林分结构更加复杂,但在林分经营和指标间互作关系的分析上较未改培林分复杂。在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MT林分综合得分最高,这说明了 MT林分质量最优,所以如果营林者在后期需对桉树纯林进行改培,间伐所保留的桉树密度应以MT林分为标准。通过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林分和未改培林分主成分得分差值可得,弱度间伐下改培后林分较未改培林分综合得分提升了 1.224,改培效果最明显。说明营林者在已有的四种间伐强度下,选择弱度间伐的林分进行改培,效果最好。

李芮芝[2](2017)在《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文中指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为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而划定的一定空间范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群落,或者是为了保护自然历史遗产。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是进行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论文以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GIS分析方法,对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归纳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观音岽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建立了 5个准则层9个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2)实地调查了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发现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169科,498属,857种。其中蕨类植物共有23科32属49种,种子植物共有146科466属80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二级保护植物9种。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33目89科23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并进行了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生境状况调查。(3)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首先,在保护动植物生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保护动植物生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保护动植物进行了生境敏感性评价;其次,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评价。(4)根据评价结果,对保护区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刘勇[3](2015)在《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节白蜡是我国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随着人类的过度开发,这种分布范围较窄的植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同时宣传得力,百姓强化了保护对节白蜡的观念,这个珍贵物种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点,为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资源的保护提供可靠的策略。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的27个对节白蜡植物群落中,有182种维管束植物,隶属于73科148属,被子植物有65科137属168种,裸子植物有4科7属9种,蕨类植物有4科4属5种;该群落中草本30科61属64种,灌木48科86属108种,乔木有24科33属35种。(2)对节白蜡群落植物以鼠李科(Rhamnaceae)、菊科(Compositae)柏科(Cupressaceae)、豆科(Leguminosae)、木犀科(Oleaceae)、茜草科(Rubiaceae)、蔷薇科(Ros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为主;重要的属有栎属(Quercus)、忍冬属(Lonicera)、卷柏属(Selaginella)、悬钩子属(Rubus)、葡萄属(Vitis)、构属(Broussonetia)、五加属(Acanthopanax)、榆属(Ulmus)、花椒属(Zanthoxylum)、牡荆属(Vitex)、女贞属(Ligustrum)等24个属。(3)各层次物种重要值分析:乔木:对节白蜡(45.62%)、黄连木(8.2%)排在前2位,超过了一半;灌木:对节白蜡(8.34%)、水蜡(6.28%)、棕榈(3.54%)、菱叶海桐(2.36%)、山胡椒(2.16%)、三角枫(2.07%)、苦糖果(1.91%)、竹叶椒(1.87%)、朴树(1.86%),柘树(1.81%);草本:细叶苔草(18.99%)、细叶麦冬(6.45%)、牛藤(5.75%)、三脉紫菀(4.97%)、卷柏(4.78%)等,由对节白蜡和黄连木组成的群落相当稳定。乔木层树种的组成:落叶:常绿=3.37,冬季比较萧条,乔木层不是很稳定。灌木层树种的组成:种类较多,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对节白蜡(Fraxinus hupehensis)、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出现的频度较高,大于40%。山胡椒(Lindera glauca)、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朴树(Celtis sinensis)、菱叶海桐(Pittosporum truncatum)、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卫矛(Euonymus alatus)、小果蔷薇(Rosa cymosa)、菝葜(Smilax china)、柘树(Cudrania trucuspidata)、扁担杆(Grewia biloba)频度大于20%,灌木层树种较多,但是只集中在少数主要的物种上,很多物种都是刚更新出来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稳定的群落。(4)仔细分析了每个样地各个层次的植物分布情况,层次大部分都比较丰富,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间植物层等。大胸径的对节白蜡主要分布在大口林场、虎爪山林场、鸡鸣寺林场、客店镇。虽然调查的群落中灌木较多,但大部分高度都在1米以下,还在更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对节白蜡群落中灌木层就比较密集,对草本层和对节白蜡幼树幼苗会形成较强的竞争。同时对其群落的更新情况做了分析,每个样地对节白蜡群落对节白蜡的更新情况不同,干扰比较小的2、3、10、24、25号样地更新能力很强,每个样方对节白蜡幼苗都超过了500株。这几个样地都是对节白蜡纯林,人工干扰比较小,林下空间环境湿润,适合幼树幼苗生长。而7号、8号、11号、12号、18号、21号、23号、26号、27号样地的幼苗都低于100株,这几个样地是对节白蜡混合林,干扰也较大。根据对节白蜡样地调查数据,分别从三个层次对群落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分析。得到上述指数都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这说明对节白蜡群落乔木物种种类较少、数量也不多,从而物种丰富度在三个层次最低。在对节白蜡群落中,郁闷度较小,有利于灌木和草本的生长,加上灌木中还有少量的小乔木,林下空间较大,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灌木和草本比较丰富,因此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分析对节白蜡纯林和混合林群落,在乔木层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对节白蜡混合林>对节白蜡纯林,在灌木层,混合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比纯林要大,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差不大。(5)根据分布区的现状及研究结果分别从引种、栽植、频度、更新、应用、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保护提供建议,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李小龙[4](2012)在《浙江省龙泉市野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龙泉市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实地调查和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龙泉市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共700种,隶属79科267属。其中裸子植物6科21种,被子植物73科679种。其中以蔷薇科包含的种最多,共55种,其次是豆科、樟科、冬青科、杜鹃科、壳斗科、忍冬科、木兰科、虎耳草科、金缕梅科、马鞭草科等科。这些观赏植物中包括观花、观叶、观果、观姿植物,其中不少种类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形态美,色彩美,风韵美。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拍摄的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照片进行室内评判,对700种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进行分类,其中观花植物193种,观果植物174种,观叶植物103种,观姿植物128种,藤本植物102种。从园林功能上,龙泉市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多样,包含了孤植树、庭荫树、行道树、配置树、片植灌木、藤蔓植物、盆景植物、绿篱植物等类型。本文还初步研究了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了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开发利用途径和前景,推荐42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潜力树种为第一批开发的野生观赏树种,供园林绿化工作者参选。

刘济明[5](2010)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土层浅薄,土壤容量少,岩石出露率高,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生态环境恶劣。小蓬竹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喀斯特地区,仅在贵州罗甸县、平塘县、紫云县及长顺县城关镇的喀斯特山地上有分布,生长状况良好。为了探索小蓬竹的生长适应性,分析小蓬竹的濒危机制,为小蓬竹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物种筛选和合理搭配等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蓬竹在喀斯特小生境、构件、克隆、种群、群落等方面的适应特征,研究表明:1、小蓬竹的生境可分为土面、石面、石沟、石隙、石槽和石洞6种小生境。除石面外,其它5种小生境均有小蓬竹分布。土面小生境最适于小蓬竹生长,而石洞小生境最不适于小蓬竹生长,其它三种小生境的小蓬竹生长情况差别不大。小蓬竹分布的小生境形成石面型、石面-土面型、土面-石面型三种组合类型。利用小蓬竹造林时,主要利用的应该是石沟、石隙以及石槽小生境。2、小蓬竹的适宜叶面积指数为7.1893。小蓬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曲线,在12:00和15:00出现了两个高峰,具有明显的“午睡”现象。对其光响应曲线的测定表明:小蓬竹的光补偿点为13.57μmol·m-2·s-1,光饱和点较高,达到1200μmol·m-2·s-1左右,说明小蓬竹属于耐阴性竹种。3、小蓬竹在孤立木生境中不管是枝构件还是叶构件都要好于林缘和林中生境;但在枝条长度方面,林缘要好于孤立木和林中。各级分枝的平均角度随竹龄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的波动趋势,但总体是趋于35°。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平均分枝角度进一步增加,自然整枝高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同时茎上平均分枝数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小蓬竹在孤立木和林缘生境中,克隆构件类似于K-对策者;在林中生境里类似于r-对策者。4、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下,小蓬竹的克隆构型表现出明显的可塑性,这主要体现在间隔子长度和分枝强度上。小蓬竹克隆分株之间的分枝角度相对固定,主要是15°、40°、70°、110°四个角度。小蓬竹能通过克隆可塑性来调节其觅食行为。小蓬竹作为克隆植物具有明显的生理整合作用。5、小蓬竹在种群水平上具有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出笋数多,但退笋率也高,成竹率低,营养空间不足是小蓬竹退笋率高的主要原因。在小蓬竹分布区内,自然林中的小蓬竹种群年龄结构属增长型,但趋于稳定。小蓬竹的分布格局与研究时的取样尺度有很大关系,克隆分布格局随研究尺度的加大而由随机型变化为集群型。克隆分株分布格局一直呈集群型,但随着研究尺度的加大其集群程度也逐渐增强。小蓬竹种群调节是密度制约性的,受克隆密度以及克隆分株密度的影响。小蓬竹的环境容纳量在100株/m2左右。6、小蓬竹是其所属群落的优势种,并且是唯一的建群种。小蓬竹群落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小蓬竹群落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天然小蓬竹群落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接近于1,天然小蓬竹群落是相对稳定的群落。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中具有丰富的活力种子。7、小蓬竹能很好的适应所在区域的环境,并且对群落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小蓬竹能明显改善群落内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且改善作用优于相同环境中的灌木群落和草地。小蓬竹群落具有比相同环境中的喀斯特灌木群落和草地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8、小蓬竹濒危有三个可能原因:一是人为砍伐利用过度;二是喀斯特地区狭小的土壤空间及特殊的克隆生长特性;三是小蓬竹对气候条件的要求。9、小蓬竹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物种用于贵州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大部、广西、重庆和湖南等省份的石漠化治理。

陈德眉,叶靖平,徐路梅,丁小根[6](2009)在《百色市阔叶十大功劳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百色市阔叶十大功劳栽培技术,包括苗木繁育、选地整地、移栽定植、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张雨曲[7](2009)在《安徽淮南大通煤矿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淮南大通煤矿废弃矿区生态恢复建立了修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范例,可以作为煤矿矿区生态修复的模式和标准,也可以作为其它生态修复的参考。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检验和完善了修复理论和方法。本文研究了人为干扰下亚热带-温带过渡区植被的恢复状况,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结合其他法规确立了修复的原则,包括修复要遵循自然规律,修复后的系统要具有独立性,能够满足多重生态效益,适合适当消费者生存,修复以当地物种优先等。本项目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不同环境采用不同修复方法。对修复的重点区域煤矸石区先覆土,后用最大多样性法结合物种框架法进行植被修复,对沉降坑区因势利导,进行水体修复和地形、植被改造,建立湿地生态环境。大通废弃矿区的土壤营养成分测定表明,矿区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严重缺乏,部分样点速效钾缺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不同的区域有较大差别,湿地较丰富,煤矸石区和化学污染区差。调查表明淮南市有维管植物97科232属363种,大通矿区有维管植物72科140属235种。区系分析表明淮南市植物具有广域性,温带分布种占主导地位,热带植物属和世界广布属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栽培植物占有重要地位。淮南植被表现出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了246种配置植物。本项目利用了天然种质资源库和人工种质资源库,天然种质资源库包括土壤种子库和野生苗木,人工种质资源库包括野外种质资源库和苗圃。土壤种子库研究表明,聚积有大量种子的表土和湿地底泥都是良好的土壤种源。使用于修复都能达到良好效果。在种质资源选用中特别注意了固氮植物,本次选择了豆科固氮植物25种,非豆科固氮植物4种用于煤矸石修复。在修复的结果方面,修复区共引种植物113种,其中包括草本植物25种,增加了矿区的物种多样性。修复后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增加,如原来的煤矸石、污染土壤等环境Simpson指数由原来的0增加到修复后的0.4左右,利用盖度和分盖度测得的Simpson指数升高到0.6左右。对栽培的植物的生长状况测定表明,大多植物适应环境,说明植物配置较为合理。

陈恩虎[8](2009)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农业经济研究是目前经济史研究的热门课题,至今已有许多成果问世。相对而言,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的研究较为滞后,并且研究领域和成果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其主要原因应当是学术界常常会以明清时代的巢湖流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不具备“典型性”为由,漠视了对巢湖流域的经济研究。因此,努力填补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研究的空白,正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论文以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巢湖流域农业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人口和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水平的变化,农田水利兴修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占有形态、租佃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而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评价。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之实证研究法,成为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同时,还借助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研究对象囿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考察农业变迁,从时间序列与空间差异方面对于研究所需资料进行详细的清理与考辨。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定量分析,对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作物产量、劳动生产率作定量的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全面考察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程度与水平。利用历史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巢湖流域与安徽省其它区域、本地区前后期的关系、异同和兴衰。选题研究的主干性材料为地方志、家谱一类的地方文献,并充分发掘现存的文书资料,对《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第1卷和第2卷收录的300份文书进行了学术辨正。从某种程度上讲,鸦片战争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乃至辛亥革命以后,巢湖流域农村社会依然基本沿袭着固有的道路前行,基于这种原因,论文运用了民国前期的一些调查和统计资料。文中大量图表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论文前有导言后有结语,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第二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第三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第五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第六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第七章、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巢湖流域在地理条件、地方行政和文化类型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边界清晰、较为独立的地貌单元,可以划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综合区域,为我国东部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理想的案例。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重视水利的兴修,移民对巢湖流域农业的开发以及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的运动总体上呈发展状态,传统农业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过前代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最高峰,对近代乃至现代巢湖流域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劳动对象来看,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得到了深度的垦种,经历了抛荒-垦复-开拓的过程,嘉庆、道光时期,农业垦殖和耕地总数达到高峰。在巢湖流域水旱耕地结构中,圩田面积在本区耕地总面积中占有重要比例。土地开发与利用的特点体现在屯田以军屯为主;出现了沙田、塘涂田、湖田围田等多种新的垦殖方式;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丘陵山区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从生产力另一个因素劳动者的情况看,巢湖流域农业人口在明清之际增加得很快。至19世纪初,巢湖流域人口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绝对人口数字增加之多、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已出现若干人口超百万的县。巢湖流域的人口构成中,外来移民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巢湖流域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生产链和农事活动。水稻生产的进步,表现在品种的繁多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上。亩产量基本在二石左右,大约三百市斤/市亩,丰腴圩田亩产可达三四石,大约五六百市斤/市亩。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都已超过国内的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稻田耕作技术,并有与生产各环节相匹配的生产工具。水稻耕作制度有明显进步,除双季稻是一个重大突破外,复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间作制和套种制也在不断发展,一年多熟的耕作制度已十分普遍,开始形成水、旱两种土壤耕作体系,实行水耕、旱耕结合,水旱轮作。土地的合理利用技术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利用山岗、湖溪、旱地、房屋田隙间等荒闲土地种植杂粮和经济作物上。巢湖流域经济作物品种齐全,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种植面积零星分散,单产低,产量少,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圩田是能够集中体现本区水利特点、反映本区水利问题、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农田水利形式,圩田的兴筑、维护、经营和管理,在防洪、排涝、灌溉、降渍等方面均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是安徽重要产粮地区之一,粮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稻米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物品,粮食商品率有着显着提高,巢湖流域对保证江南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巢湖流域农村墟镇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众多的墟镇分处于不同层级的市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商品的上下流通,这些墟镇互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以集市与庙会相结合的、且具有多样性为特色的农村市场网络。农村市镇的发展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市场网络体系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商业活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值得重视,即异常活跃的是以徽州商人为代表的客商而非土着商人,巢湖流域市场几乎为其所垄断,徽商对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村土地制度、土地租佃关系和借贷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些微变化。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土地占有与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同时并存,土地较本省其他地区占有相对集中,土地大量集中于乡绅之手。在晚清土地兼并中,以淮系军阀为主的军功地主的兴起,对巢湖流域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它构成了巢湖流域晚清土地关系变化的另一显着特征。明清时期巢湖流域自耕农经济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之一,佃农也是巢湖流域从事传统农业的主力之一。租佃制是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农业租佃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租佃期限看,出现了永佃制;二是从地租剥削率来看,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三是从地租形态看,有力租、物租、钱租等三种主要形态,钱租的比重有微弱的增加;四是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出现了以垦殖公司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中,缓慢地孕育出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由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变异性。清代巢湖流域的喜礼俗例不仅存在于土地买卖过程中,而且存在于住宅交易过程中,对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俗例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各种习俗的现象和本质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轨迹具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其内涵为:发展形式以渐进积累,数量缓慢增长为主,发展方向以内敛形式为主。从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着眼,巢湖流域应属于封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域上属传统农业区的已发展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门类,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农村市场发生了变化,区域市场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并且和省内外市场有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农民的市场行为是被动的选择,是一种“饥饿的商品生产”,整个市场容量的扩大主要以农民“藉资生计”的温饱需求为界限,巢湖流域的农民生活是“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巢湖流域粮食商品化的程度存有一定虚假性。生产技术惯性渐进是以日积月累的经验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换取些许的技术变革。这一特点的出现,既反映了巢湖流域农业生产力基础的薄弱性;同时也反映了巢湖流域社会不同阶段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其运动变化的制约性。在巢湖流域安土重迁、农耕为本习俗的背后,人们容易产生重农抑商,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开拓的小农意识,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和推广。数百年来发生在巢湖流域的多次战争造成政局不稳,江河不治,水利失修,大量人口亡徙,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巢湖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水旱灾害对灾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由于巢湖流域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一味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和放纵了人们对土地的滥垦,致使河湖面积日益缩小,水道堵塞,水流因无处宣泄而导致河堤决口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租佃关系的扩大,高额的地租和繁重的捐税,加重了农民的贫困破产,农民生活日趋恶化。足以表示农村经济特质的农具、水利及肥料等农业生产技术,在明清时期的巢湖流域停滞明显。总之,巢湖流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式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区域特征。农业经济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对具体区域农业经济历史特点的研究和揭示,有助于理解不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差异,也有助于研究巢湖流域在这经济形态转型过程中的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巢湖流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轨迹,对巢湖流域现代和未来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的历史启示。

李莹莹[9](2008)在《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目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却受重视不够。本课题是在对桐城市天然次生林树种组成、乡村四旁绿化用树和城市内绿化用树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园林树木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科学的选择一批最适合桐城城市自然条件,能积极有效地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展现地方风格和特色,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多功能要求的园林树种,并根据这些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安排。主要成果如下:1.天然次生林树种调查。经调查桐城市至今保存较好的天然次生林群落主要有:枫香、马尾松-胡枝子-地榆群落,马尾松、枫香-小构树-蛇莓群落,化香、枫香-高梁泡-珍珠菜群落,马尾松、枫香-胡枝子-蛇莓群落等。天然次生林的树种组成共有54科、82属、127种,其中乔木25科、40属、59种,灌木20科、32属、52种,藤木9科、13属、16种;常绿乔木4科、5属、7种,落叶乔木22科、35属、52种,常绿灌木5科、5属、7种,落叶灌木16科、27属、45种,常绿藤本2科、2属、2种,落叶藤本7科、11属、14种。属的地理成分分析得知,世界性分布3属,占属数的3.7%;热带性分布27属,占32.9%;温带性分布49属,占59.8%;中国特有属3属,占3.6%。标志着桐城市的天然次生林绿化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反映桐城市植物区系的亚热带特征。2.四旁绿化树种调查。包括48科、71属、85种,其中乔木50种、小乔木10种、灌木24种、藤本1种;常绿树种28种、落叶树种57种。桐城市四旁绿化树种的71属,在各类属地理成分中,世界性分布1属,占属数的1.4%;热带性分布28属,占39.4%;温带性分布37属,占52.1%;中国特有属5属,占7%。标志着桐城市的四旁绿化植物区系也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3.城市绿化树种调查。包括54科、94属、130种,其中乔木34科、56属、75种,灌木31科、39属、50种,藤木4科、5属、5种;常绿树种27科、37属、61种,落叶树种36科、58属、69种;春花有14科、21属、28种,夏花有17科、22属、27种,秋花有3科、3属、3种,冬花有2科、2属、2种。桐城市城市绿化树种的94属,在各类属地理成分中,世界性分布2属,占属数的2.1%:热带性分布34属,占36.2%;温带性分布53属,占56.4%;中国特有属5属,占5.3%。这标志着桐城市的城市绿化树种区系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4.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桐城的地带性植被是以落叶树种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本规划确定常绿树与落叶树的个体总量之比为2:3或3:7,乔木和灌木的个体总量之比为1:2~3,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个体数量比为1:2:2,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个体数量比为4:1,木本与地被植物投影面积比为4:5,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个体数量比为1:9。基调树种2种:香樟和青桐。骨干树种13种:广玉兰、桂花、棕榈、雪松、冬青,黄山栾树、杂交鹅掌楸、白玉兰、楝树、银杏、垂柳、合欢、枫杨。一般树种152种:常绿乔木有25种、落叶乔木有49种、常绿灌木有24种、落叶灌木有33种、常绿藤本有5种、落叶藤本有9种、竹类7种。5.市花市树确定。市花为桂花,市树为青桐。6.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对桐城市域范围内古树进行调查,市域范围内有古树99株,其中600~800年的有3株,400~599年的有14株,200~399的有28株,100~199的有54株,并对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提出相应措施。7.树种识别性规划。首次提出了树种识别性理念,介绍树种识别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市花市树的主导标志作用,树种色、形、香的识别作用,古树名木的标识性,增强城市特色的识别性。将树种识别性的理念融入道路绿地规划、居住区绿地规划以及结点的处理上。结点、道路以及城市网络状布局的结合反映了树种规划中点、线、面的关系,形成了城市树种识别性系统。

刘晓宁[10](2007)在《宝鸡市园林树种调查及构建森林城市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宝鸡市进行基本的树种调查的基础上,对宝鸡市城区树种的结构特征和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市典型的几个群落进行景观评价,提出建议市绿地系统结构优化的途径。主要结论如下:1.宝鸡市园林植物共75科189属335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0科146属258种,含有较多植物的科主要有松科、柏科、忍冬科、杨柳科、蔷薇科、豆科、木犀科等。在355种种子植物中,乡土植物138种,外来植物197种,外来植物在植物组成中成分较高。2.宝鸡市园林植物中外来树种有197种,乡土树种有138种,占总种数的41%,自然度不高。3.宝鸡市植物群落径级结构处于3级(胸径10~20 cm)的最多,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属于稳定型的径级配置方式。4.宝鸡市植物群落的高度级结构中,处于乔木和灌木的第2亚层的1.00~2.99m的植株株数最多,占32.79 % , 16.00~25.00 m的株数最低,占1.61%。5.从宝鸡市整体群落的外貌来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6.从宝鸡市城区绿地植物整体物种多样性看,公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其次为渭河,广场,工厂区,最差为北坡,且乔木的物种多样性〉灌木物种多样性。7.重要值较高的有六种树种,紫叶李、雪松、柳树、女贞、臭椿、山桃,梓树,红瑞木,黄金槐,贴梗海棠,紫竹,合欢,海桐的重要值最低。8.对重要值较高的六种树种进行抗污染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抗污染能力雪松〉女贞〉紫叶李〉柳树〉臭椿〉山桃。9.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宝鸡市植物群落景观进行评价,从整体上看,宝鸡市的植物群落景观评价均不是很好,最高的是公园的植物群落景观分值为6.8019,这说明宝鸡市整体的植物群落景观有待提高。10.对宝鸡市构建森林城市提出了优化途径。

二、阔叶十大功劳——一种适于北京生长的很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阔叶十大功劳——一种适于北京生长的很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桉树在中国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2.2 营造人工混交林的研究概况
        1.2.3 抚育间伐对林分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经营设计
    2.3 数据调查
        2.3.1 土壤养分调查
        2.3.2 生长指标调查
    2.4 试验方法
        2.4.1 径阶划分
        2.4.2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4.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2.4.4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5 林分生长隶属函数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桉树的生长
        3.1.1 未改培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2 改培后林分中桉树的生长
        3.1.3 不同处理下桉树生长指标分析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1 不同间伐强度对未改培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间伐强度对改培后林分径阶分布的影响
    3.3 桉树的生长规律
        3.3.1 桉树胸径的生长规律
        3.3.2 桉树树高的生长规律
        3.3.3 小结
    3.4 套种树种的生长
        3.4.1 胸径的生长
        3.4.2 树高的生长
        3.4.3 胸径的生长动态
        3.4.4 树高的生长动态
        3.4.5 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
        3.4.6 林分结构及林分质量状况
        3.4.7 小结
    3.5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3.5.1 不同间伐强度下未改培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2 不同间伐强度下改培后林分的各土层物理性质
        3.5.3 相同间伐强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5.4 小结
    3.6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3.6.1 土壤pH值
        3.6.2 土壤有机质
        3.6.3 土壤全氮
        3.6.4 土壤全钾
        3.6.5 土壤全磷
        3.6.6 土壤速效氮
        3.6.7 土壤速效钾
        3.6.8 土壤速效磷
        3.6.9 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培效果分析
        3.6.10 小结
    3.7 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3.7.1 土壤酸性磷酸酶
        3.7.2 土壤蔗糖酶
        3.7.3 土壤脲酶
        3.7.4 土壤过氧化氢酶
        3.7.5 土壤酶活性的改培效果分析
        3.7.6 小结
    3.8 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1 未改培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2 改培后林分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8.3 小结
    3.9 桉树间伐对未改培和改培后林分影响的综合评价
        3.9.1 主成分分析
        3.9.2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生态敏感性
        1.2.2 生态敏感性分析
        1.2.3 自然保护区
        1.2.4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结构和功能
        1.2.5 自然保护区的珍贵保护物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理论
        2.1.1 生物对尺度的认知
        2.1.2 评价标准的建立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2.2 评价指标因子的筛选
        2.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 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与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土地利用状况
        3.1.4 道路基础设施
    3.2 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植被研究方法
        3.2.2 植被类型划分
        3.2.3 植被优势种类组成
        3.2.4 主要植被群系结构
        3.2.5 植被特征
        3.2.6 动物研究方法
        3.2.7 动物类型划分及物种组成
        3.2.8 主要动物区系特征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资料的筛选
        3.3.2 图像数据资料的处理
        3.3.3 文字与实地探查数据处理
4 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植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1.1 植物代表保护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1.2 植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1.3 植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2 动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2.1 动物代表保护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2.2 动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2.3 动物生境因子单因子分级评价标准
    4.3 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
        4.3.1 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
        4.3.2 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4.3.3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
        4.3.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
    4.4 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议
        4.4.1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的指导思想
        4.4.2 自然保护区功能保护区划基本原则
        4.4.3 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议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B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对节白蜡研究进展
        2.1 对节白蜡的发现
        2.2 对节白蜡的分布
        2.3 对节白蜡的群落
        2.4 对节白蜡的习性
        2.5 对节白蜡的保护
        2.6 对节白蜡种子的休眠及繁殖
    3 物种多样性相关研究
        3.1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3.2 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3.3 测定物种多样性的指数及其相互关系
        3.4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的演替和恢复
        3.5 物种多样性国内的应用研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
        5.1 地理位置
        5.2 地质地貌
        5.3 气候
        5.4 土壤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对节白蜡群落特征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群落调查
        1.1.1 样方设置
        1.1.2 调查地点
        1.1.3 生境调查
        1.1.4 定位
        1.1.5 物种调查
        1.2 调查时间
        1.3 数据的处理
    2 研究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的区系分析
        3.1.1 群落调查结果统计
        3.1.2 主要植物科系分析
        3.1.3 主要植物属系统计
        3.2 对节白蜡群落的内部组成结构
        3.2.1 乔木层密度分析
        3.2.2 对节白蜡群落各层次物种重要值分析
        3.2.3 乔木层树种的组成
        3.2.4 灌木层树种的组成
    4 小结
第三章 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地植物群落组成成分分析
        3.2 对节白蜡群落更新状况分析
        3.2.1 乔木层的更新情况分析
        3.2.2 灌木层的更新情况分析
        3.3 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3.1 对节白蜡群落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比较
        3.3.2 对节白蜡群落不同样地物种多样性分析
        3.3.3 对节白蜡纯林与混合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3.3.4 京山、钟祥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4 小结
第四章 对节白蜡群落存在的问题与保护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查询
        1.2 现场调查
        1.3 结合物种多样性提对策
    2 研究内容
    3 分析与策略
        3.1 对节白蜡群落存在的问题
        3.1.1 利用方式不当
        3.1.2 不同地方保护差别很大
        3.1.3 大部分群落的人工干扰比较大
        3.1.4 移栽技术薄弱
        3.2 对节白蜡群落资源不断减少的原因
        3.2.1 当地群众生态意识薄弱
        3.2.2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3.2.3 执法不严
        3.2.4 对节白蜡播种发芽效率低
        3.3 对节白蜡的保护
        3.3.1 引种方面
        3.3.2 栽植方面
        3.3.3 灌木层物种出现的频度方面
        3.3.4 更新方面
        3.3.5 应用方面
        3.3.6 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
    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1 讨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浙江省龙泉市野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概况
    2.2 国内研究概况
3 龙泉市野生木本植物资源的调查
    3.1 龙泉市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河流水系
        3.1.4 气候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龙泉市植物资源研究历史概述
    3.3 研究方法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园林观赏树种筛选原则
        4.1.1 景观学原则
        4.1.2 生态学原则
        4.1.3 经济学原则
        4.1.4 文化历史原则
    4.2 筛选结果
    4.3 龙泉市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分类
        4.3.1 独赏树
        4.3.2 庭荫树
        4.3.3 行道树
        4.3.4 防护林树
        4.3.5 林丛
        4.3.6 花木
        4.3.7 藤木
        4.3.8 绿篱及绿雕塑
        4.3.9 地被树种
        4.3.10 桩景树种
        4.3.11 室内绿化树种
    4.4 按园林用途分类汇总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龙泉市木本观赏植物种类丰富
        5.1.2 龙泉市木本观赏植物类型多样
        5.1.3 龙泉市木本观赏植物未开发的种类占绝大多数
    5.2 建议
        5.2.1 继续开展调查,摸清野生观赏树木资源现状
        5.2.2 加强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生态习性和繁殖技术研究
        5. 2. 3对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
6 重要野生观赏树种推荐
    6.1 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is (Nelson) Rehd
    6.2 南方红豆杉 Tkms wallichina Zucc. van mairei L. K. Fu et N. Li
    6.3 乳源木莲 Manglietia yuyuanensis Law
    6.4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
    6.5 观掌揪 Liriodendron chinense
    6.6 乐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ia Latiingensls
    6.7 石丰南 Phot in i a serrulata Lindl
    6.8 红豆树 OriB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6.9 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
    6.10 紫楠 Phoebe shearer! (Hemsl. ) Gamble
    6.11 闽楠 Phoebe bournei (Hemsl. ) Yang
    6.12 檫木 Sassafras tzumu (Hemsl.) Hemsl
    6.13 山胡椒 Lindera glauca (Sieb. et Zucc.) Blume
    6.14 木荷 Schima superba Gandn. et Champ
    6.15 厚皮香 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Sprague
    6.16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
    6.17 榉树 Zelkova schnddcdana-Mazz
    6.18 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
    6.19 构牛对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 Vent
    6.20 青钱柳 Cyclocarya paliurus (Batal.) Iljinsk
    6.21 细柄蕈树 Altingia gracilipes Hemsl
    6.22 讽香 Liquidambar rmosana Hance
    6.23 猴欢喜 Sloanea sinensis
    6.24 乌柏 Sapiunr sebiferum (L.) Roxb
    6.25 臭棒 Ail an thus altissima (Mill. ) Swingle
    6.26 香椿 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
    6.27 黄连木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6.28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
    6.29 蓝果树 Nyssa sinensis Oliv
    6.30 秀丽香港四照花 Gormis hongkongensis Hearsl
    6.31 灯台树 Gormis controversa Hemsl
    6.32 香果树 Emmeuopterys henryi 01 iv
    6.33 冬青 Ilex purpurea Hassk
    6.34 交让木 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Miq
    6.35 胡颓子 Eleaegnus pungens Thunb
    6.36 结香 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
    6.37 大血藤 Sargentodoxa cuneata (01 iv. ) Rehd. Et Wils
    6.38 木通 Akebia qiiinata (Thunb. ) Dence
    6.39 网络崖豆藤 Millettia reticulata Benth
    6.40 络石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 Lem
    6.41 蝴蝶戏珠花 Viburnum plicatum
    6.42 水马桑 Weigela japonica
参考文献
附录:龙泉市主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名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5)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
    1.2 小蓬竹特征及其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1.3 研究内容
    1.4 拟研究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竹类生态研究现状
        2.1.1 竹类种群生态学研究
        2.1.2 竹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现状
        2.1.3 竹类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
    2.2 喀斯特生态研究现状
        2.2.1 生境特征研究
        2.2.2 植物生态研究
        2.2.3 恢复生态研究
        2.2.4 喀斯特森林碳循环研究
        2.2.5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
    2.3 喀斯特适生植物与竹类研究展望及存在问题
3. 研究地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特征
    3.3 气候条件
    3.4 土壤条件
    3.5 植被状况
4 小蓬竹的小生境特征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生境类型及特征
        4.2.2 小生境空间分布格局
        4.2.3 小生境的类型组合特征
        4.2.4 小生境相关指数分析
        4.2.5 不同小生境中小蓬竹的生长特征
    4.3 小结
5 小蓬竹光适应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叶面积指数研究方法
        5.1.2 光合作用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蓬竹光合器官叶面积特征
        5.2.2 小蓬竹光合作用特征
    5.3 小结
6 小蓬竹的构件特征
    6.1 研究方法
        6.1.1 克隆年龄的确定方法
        6.1.2 分株年龄的确定方法
        6.1.3 不同生境构件特征研究方法
        6.1.4 不同年龄构件特征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境小蓬竹的构件特征
        6.2.2 不同年龄小蓬竹克隆分株构件特征
        6.2.3 不同生境不同年龄小蓬竹克隆构件特征
    6.3 小结
7 小蓬竹克隆可塑性及整合作用
    7.1 研究方法
        7.1.1 克隆构型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可塑性研究方法
        7.1.2 克隆构型在人工林与自然林下的可塑性研究方法
        7.1.3 克隆种群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研究方法
        7.1.4 能量分配及克隆整合作用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小蓬竹克隆构型的可塑性
        7.2.2 小蓬竹克隆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可塑性
        7.2.3 小蓬竹能量分配的可塑性及克隆整合作用
    7.3 小结
8 小蓬竹的主要种群特征
    8.1 研究方法
        8.1.1 种群生长发育规律及种群调节研究方法
        8.1.2 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种群结构研究方法
        8.1.3 种群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小蓬竹种群生长发育特征
        8.2.2 小蓬竹种群结构特征
        8.2.3 小蓬竹种群分布格局特征
        8.2.4 小蓬竹种群调节
    8.3 小结
9 小蓬竹的主要群落特征
    9.1 研究方法
        9.1.1 群落生境因子研究方法
        9.1.2 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9.1.3 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
        9.1.4 小蓬竹群落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9.1.5 小蓬竹群落的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小蓬竹群落部分生态因子特征
        9.2.2 小蓬竹群落结构特征
        9.2.3 小蓬竹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
        9.2.4 小蓬竹群落对环境的影响效应
    9.3 小结
10 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讨论
    10.2 结论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小蓬竹群落组成物种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安徽淮南大通煤矿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一) 生态修复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1.生态修复的概念
        2.生态修复的研究历史
        3.生态修复研究的内容
        4.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二) 大通矿区的基本概况
        1.修复区的地理环境
        2.修复区的人文环境
        3.修复区的总体生态环境
    (三) 本题目研究的意义
        1.建立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的理论体系
        2.建立废弃煤矿矿区修复的实际模式
        3.为淮南大通废弃矿区修复提供详实的依据和指导
第二部分 淮南大通煤矿生态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一) 矿区生态修复的理论
        1.演替理论
        2.设计理论和自我设计理论
        3.环境自净理论
        4.入侵理论
        5.边缘效应和中度干扰理论
    (二) 生态修复的原则
        1.修复要遵循自然规律
        2.要求建立较高的稳定性
        3.要求满足较多的生态效益
        4.系统具有独立性
        5.要适合消费者生存
        6.本地物种优先
    (三) 植被修复的途径
        1.自然修复
        2.人工辅助修复
    (四) 植被修复的方法
        1.物种框架法
        2.最大多样性法
    (五) 植物选择的原则
第三部分 大通矿区土壤成分分析
    (一) 土壤总体概况
    (二) 土壤测定分析
        1.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
        2.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和分析
        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测定和分析
第四部分 生态修复前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区系分析
    (一) 修复前的植被调查
        1.植被调查和区系分析的意义
        2.植被调查的范围和方法
        3.淮南市植物种类调查
        4.大通矿区植物种类调查
        5.大通矿区主要植被类型
        6.大通矿区植被特点及形成原因
    (二) 淮南市和修复区植被区系分析
        1.淮南市植被区系
        2.大通矿区植被区系
        3.淮南市和大通矿区植被区系特点
        4.区系分析的结论
第五部分 不同环境的生态修复
    (一) 沉降坑修复改造
        1.沉降坑水体修复
        2.沉降坑边坡的改造
        3.沉降坑植物修复
    (二) 排洪蓄水渠修复
    (三) 煤矸石堆等污染土地修复
        1.土壤改良修复
        2.种植岛的应用
        3.煤矸石改造植物选择
    (四) 矿区林区植被
        1.对林下植被进行封育保护
        2.林冠过密处间伐并留置倒木
        3.林相过于单一处进行间伐间种
        4.不同林种的处理
第六部分 修复中的种植资源库研究
    (一) 天然种质资源库
        1.土壤种子库的应用
        2.土壤种子库应用结果
        3.野生苗木的引种移栽
        4.野生苗木的引种结果
    (二) 人工种质资源库
        1.野外种质资源库地建立
        2.人工苗圃的建立
    (三) 固氮植物的选择
第七部分 生态修复的结果分析
    (一) 对植被修复的评价
        1.植物种类的变化
        2.多样性指数变化
        3.景观变化
        4.栽培植物个体的适应状况
    (二) 对修复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1.排水系统的影响
        2.覆土厚度的影响
        3.种质资源影响
        4.植被种植的影响
        5.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在管理方式的影响
第八部分 管理和维护制度的探索
    (一) 对生态修复的监测
    (二) 水分供应
    (三) 土壤肥力
    (四) 进人工修剪和抚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淮南市(含矿区)维管植物名录
    附录二 修复植物群落配置
    附录三 引种植物生活习性区分
    附录四 改造中实际引种植物
附图
致谢

(8)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巢湖流域"地理概念的确定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本选题研究的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明清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巢湖流域的气候
        二、巢湖流域的水资源
        三、巢湖流域的土地资源
        四、巢湖流域的植被
    第二节 政区建置与历史沿革
        一、先秦时期的政区
        二、秦至宋元时期的政区
        三、明清时期的政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的农业发展
        二、巢湖流域人口的增长
        三、移民广泛存在
        四、徽商活跃
第二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与租佃关系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占有形态
        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租佃关系
        一、租佃形态
        二、永佃制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和交易俗例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土地买卖
        二、清代巢湖流域田宅交易中的喜礼俗例
第三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宋元以前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二、明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三、清代巢湖流域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土地开发与利用特点
        一、明清时期的屯田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新变化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丘陵山区的开发与利用
        四、垦殖公司经营形式的出现
    第三节 耕地类型结构与布局
        一、载籍耕地类型
        二、水旱耕地结构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耕地布局
第四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建设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兴修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缘起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的过程、规模与地域分布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维护
        一、建立完整的圩堤、涵闸、沟渠等水利体系
        二、修筑堤防系统
        三、塞支强干,联圩、套圩、分圩御水
        四、重视圩岸的护养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的经营与管理
        一、圩田管理机构和修防制度
        二、"官督民修"的组织模式
        三、圩堤修防资金
第五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作物种植与亩产水平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一、水稻的生产和分布
        二、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杂粮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一、纤维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二、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三、嗜好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四、染料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粮食亩产水平
        一、影响粮食亩产量的主要因素
        二、田亩折算与粮食亩产量的关系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粮食亩产
第六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的农村商品经济
    第一节 农业墟市、集镇的逐步兴起
        一、明以前巢湖流域市镇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墟市、集镇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巢湖流域各州县内部市镇体系网络的形成和作用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以米粮贸易为主的商品流通
        一、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形成的原因分析
        二、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经营形式
        三、明清时期巢湖流域米粮贸易的运销和市场
    第三节 明清时期徽商与巢湖流域的农业商品经济
        一、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分布及其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因
        二、徽商在巢湖流域的农工商经营活动
        三、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特色
第七章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评价
    第一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优越
        二、水陆交通发达
        三、重视兴修水利
        四、移民的农业开发
        五、农业技术成熟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传统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二、以稻作为主的种植结构
        三、以粮食贸易为主的区域农村市场网络基本建立
        四、农民生活属"节俭"型的糊口型消费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安土重迁,不习商贾的习俗
        二、战乱的破坏
        三、水旱灾害频仍
        四、农业开发模式的单一性、掠夺性
        五、土地兼并加剧,租佃关系膨胀,封建剥削加重
        六、农业生产技术停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目录
致谢

(9)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园林树种规划概念的提出及内容
    1.2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调查、评价和选择的研究
    1.3 关于市花市树选择的研究
    1.4 关于生态园林植物群落和生态园林的研究
    1.5 关于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的研究
        1.5.1 古树名木的概念
        1.5.2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现状
2 前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3 桐城市市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环境条件
        3.2.1 地形、地貌和土壤
        3.2.2 气候、水资源和灾害
        3.2.3 自然植被
    3.3 人文、社会、经济状况
        3.3.1 人文历史概况
        3.3.2 社会经济状况
4 研究方法
    4.1 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4.2 四旁绿化树种调查方法
    4.3 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研究
        5.1.1 科、属、种组成
        5.1.2 乔木、灌木、藤木科、属、种组成
        5.1.3 常绿、落叶科、属、种组成
        5.1.4 区系组成
        5.1.5 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类型
    5.2 四旁绿化树种的研究
        5.2.1 科、属、种组成
        5.2.2 区系组成
    5.3 桐城市城市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
        5.3.1 城市绿化树种概述
        5.3.2 城市绿化树种的组成分析
        5.3.3 城市各类园林绿地树种现状分析
    5.4 桐城市古树名木保护和市花市树确定
        5.4.1 古树名木保护
        5.4.2 市花市树确定
    5.5 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5.5.1 规划原则
        5.5.2 树种比例确定
        5.5.3 桐城市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5.5.4 规划树种的结构分析
        5.5.5 规划树种的区系分析
        5.5.6 树种识别性规划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2.1 调查结果
        6.2.2 评价结果
        6.2.3 规划结果
        6.2.4 市花市树确定
        6.2.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6.2.6 树种识别性规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宝鸡市园林树种调查及构建森林城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森林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城市森林的发展与建设
        1.2.2 国外城市森林的范围
        1.2.3 国外城市森林的研究
        1.2.4 国外城市森林的生态研究
    1.3 国内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1.3.1 国内城市森林的发展与建设
        1.3.2 我国城市森林范围的界定
        1.3.3 我国城市森林的研究
        1.3.4 国内城市森林的生态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宝鸡市树种调查结果分析
    2.1 城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的方法
        2.2.2 调查内容
        2.2.3 群落研究方法
        2.2.4 抗污染能力调查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宝鸡市园林植物的地理成分分析
        2.3.2 宝鸡市树种系科、属的统计分析
        2.3.3 宝鸡市乡土树种的自然度分析
        2.3.4 植株径级结构
        2.3.5 高度级结构
        2.3.6 群落外貌特征
        2.3.7 宝鸡市城区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2.3.8 重要值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宝鸡园林树种抗污染分析
    3.1 不同树种的污染物含量变化
        3.1.1 臭椿污染物含量变化
        3.1.2 紫叶李污染物含量变化
        3.1.3 雪松污染物含量变化
        3.1.4 柳树污染物含量变化
        3.1.5 女贞污染物含量变化
        3.1.6 山桃污染物含量变化
    3.2 讨论
第四章 宝鸡市区群落景观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进行景观评价
        4.1.1 景观评价因子的建立
        4.1.2 评价指标的量化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1.4 评价结果
    4.2 讨论
第五章 宝鸡市城市森林的构建
    5.1 宝鸡市城市森林建设总体目标
    5.2 宝鸡城市森林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5.2.1 公共绿地面积偏小
        5.2.2 常用园林植物种类不丰富,群落丰富度不高
        5.2.3 树种多样性不高,群落景观不好
        5.2.4 防护绿地建设薄弱
        5.2.5 北坡绿化严重不足
        5.2.6 城市工业扩散和市郊乡镇企业崛起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
    5.3 宝鸡城市森林结构优化主要途径
        5.3.1 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树种规划
        5.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阔叶十大功劳——一种适于北京生长的很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间伐强度尾巨桉林下套种乡土树种的成效分析[D]. 黄木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分析[D]. 李芮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3]对节白蜡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 刘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4]浙江省龙泉市野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D]. 李小龙.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6)
  • [5]贵州喀斯特地区小蓬竹生态特性研究[D]. 刘济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8)
  • [6]百色市阔叶十大功劳栽培技术[J]. 陈德眉,叶靖平,徐路梅,丁小根.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9)
  • [7]安徽淮南大通煤矿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研究[D]. 张雨曲.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8]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D]. 陈恩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 [9]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的研究[D]. 李莹莹.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10]宝鸡市园林树种调查及构建森林城市的研究[D]. 刘晓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阔叶十大优点——适合北京生长的有前途的常绿阔叶树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