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入营之战前期战局新探

吴氏入营之战前期战局新探

一、吴师入郢之战初期战局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1](2018)在《先秦两汉史籍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研究》文中提出伍子胥是春秋晚期十分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有关于他的记载与研究十分丰富。学界一直以来对伍子胥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其生平经历、人物评价、伍子胥故事演变与发展等方面,从文本角度思考伍子胥复仇故事的较少。先秦两汉史籍中伍子胥复仇故事存在几个不同的版本,再加之近些年来出土材料的增多,为我们详细研究伍子胥复仇故事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材料,因此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本文以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以及其他理论为研究方法,对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几个版本进行横向的对比,探究历史故事在记述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以及对它的反思。本文前三章首先将《左传》、《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籍中伍子胥复仇故事进行整理,按照故事的情节、情节增加、情节剥蚀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研究,梳理出几个版本故事之间增减的关系。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从《左传》到《吴越春秋》伍子胥复仇故事结构上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动,细节却随着时间不断被增添,而一些远离伍子胥这一核心人物之外的内容被剥蚀掉。最后一章以前三章的梳理为基础,通过伍子胥复仇故事的演变,认识到历史故事的演变实际上是史学家对于同一故事不同解释的演变,对历史故事的研究不仅要从事实层面进行考察,也应该从解释层面进行考察。

张文慧[2](2018)在《春秋时期吴楚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吴楚关系是春秋时期一对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关系。吴楚两国大致经历了立国之初的各自发展、吴国服从于楚国、吴楚关系受到晋国的干预、第二次弭兵会盟后吴楚长期对峙与拉锯以及吴楚两国围绕蔡国、陈国展开争夺等几个阶段。清华简《系年》第18章的相关记载,表明吴国也参加了鲁定公四年晋国伐楚的行动,这为我们深入探讨吴师入郢前的国际局势提供了契机。上博简《吴命》篇记载了吴国救陈的史料,可与传世文献对读,揭示了吴国救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尊王。此外,吴国和楚国的交往活动主要是在春秋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想都在进一步发生变化。吴楚关系以战争为主要表现形式,春秋后期的吴楚争霸既延续了春秋霸权迭兴的传统方式,又展现出了战国时代的特征。除了长期的战争,新格局下吴楚之间零星的外交活动,符合了第二次弭兵会盟后的时代背景。“楚材吴用”作为吴楚关系中的微观内容,为我们了解春秋中后期的人才流动提供一个视角。

陈元秋[3](2017)在《春秋时期楚国扩张线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秋时期是楚国历史上对外扩张的主要时期,楚国自僻在荆山的小国逐步扩张成为地跨江汉的南方大国。楚国的扩张既具有时段性,也具有地域性,这些都是影响楚国扩张线路的主要因素。本论文从这两个因素出发,并将其结合,探究春秋时期楚国扩张线路的具体发展与演变过程。本论文以地理因素为纲,分三章进行叙述。第一章研究的是汉水流域的扩张线路,所包含的时间范围是楚武王时期。楚武王之时,楚国自秦岭东南麓的丹淅水流域进入汉水流域的宜城平原附近。楚武王伐随的速杞之战,打通自宜城平原之南的大洪山南麓京山县通道进入涢水流域的路线。之后楚武王继续利用这一通道伐郧国,控制了涢水流域的交通路线。楚武王打通了汉水与涢水两条通道,控制了方城以南的地区。第二章论述以方城为通道的扩张线路,所包含的时间范围是楚文王至楚共王时期。楚文王之时,楚国伐申取息,并攻入蔡国,自汉水流域北上控制了方城通道,也打通了南阳盆地东出桐柏山余脉至淮水上游的通道。此后,楚国数次经方城通道进入中原争霸,并对方城外边缘的郑国进行激烈的争夺。第三章对淮水流域的扩张线路进行研究,所包含的时间范围是楚成王至楚昭王时期。本章时段与第二章时段有相互重合的部分。楚成王至楚庄王初立这段时间内,楚国中原争霸受阻之时,便转而在淮水上游不断扩张,控制淮水上游。楚庄王至楚昭王时期,楚国在钟离-州来-群舒一线与吴国争夺。楚吴相争后期,吴国经徐国州来附近控制淮水,自淮水上游北三关攻入郢都,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也随之结束。

李充[4](2014)在《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战事述略》文中提出清华简《系年》作为新出土的文献,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初的很多史事,尤其是其春秋史部分所载战争较为详尽。从清华简《系年》所载春秋中期的战事来看,主要是以晋国为核心而展开,涉及到秦晋、晋楚、齐晋间的争霸,共计十一个战事,这一时期的大国争霸主要是在中原地区。从《系年》春秋晚期记载看,除了有两次是齐晋交战的延续外,其余皆为吴楚越三国在春秋末的争霸,势力此消彼长,而这一时期的主要交战则移到了长江流域,且三国交替争当霸主。最后,就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战事与传统文献之间的异同列了个表,并进行了分析。其中记载相同之处可对传统文献进行佐证,而记载不同之处可对其进行补充,甚至更正。

张志鹏[5](2012)在《吴越史新探》文中认为笔者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并充分吸收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吴越两国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讨论的过程中,首先对有关吴、越两国的传世和出土文献以及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与详细整理分析,去伪存真,力求研究资料的真实可靠。全文由吴史新探、越史新探、吴越关系研究三编构成。上编吴史新探首先讨论太伯之吴和苏南吴国的关系,就太伯之吴的地望、苏南吴国之姓以及太伯出奔的原因和路线等进行了考辩和探讨。我们认为太伯、仲雍为避祸出奔所建之吴国为苏南吴国的传统认识是可靠的,此吴之最初地望在今江苏南京江宁和安徽当涂县交界处的横山一带。吴王世系及称谓在学界的研究中一直纠葛不清。历代吴王的称谓常常表现为一人多称,笔者认为这种一人多称实为名、字、号之别,并对数位吴王(如寿梦、诸樊、余祭、僚、阖闾)的名、字、号作了考证。此外,对历代吴王之间的承继关系和数代吴王的在位年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澄清。关于吴国疆域的变迁,在确定相关古地名今地望的基础上,分五个时段就吴国灭国夺邑、开疆拓土的过程进行仔细梳理,弄清了吴国疆域变迁的详细过程。在吴王寿梦以前吴国的疆域北邻郯国一线;西部与钟吾国、徐国、钟离国、州来、淮南群舒之地相邻;向南大概在黄山、天目山,太湖北部一线与越国相邻。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原为楚国控制的淮南群舒之地的大部为吴国掌控,吴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抵达楚国本土。吴王诸樊、余祭、余昧和僚在位时期,于淮河两岸和江淮之间大力经营,夺取州来、巢、钟离等楚国东境重镇,解除了吴军西进的藩篱。吴王阖闾在位时期,北灭钟吾和徐占有其地,为日后吴国北上开拓铺平了道路;其后在联晋攻入楚长城之后,继续南下攻楚入郢,几乎灭楚,后虽被迫东归,但也使楚国丧失了与吴抗衡的实力,淮河两岸和江淮之间尽入吴国。吴王夫差即位后,败越于夫椒,一度并越,后又分封越王勾践百里之地,并连续增封,基本上恢复了越国原有疆土。从前494年至前482年间,通过吞并邳国、割占宋(包括偪阳国故地)、鲁(包括鄫国故地)等国疆土,吴国北部的疆域得到很大的开拓。越灭吴后,越、楚、鲁、宋等国瓜分了吴国故地。吴破楚入郢之战是春秋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战前数代吴王励精图治而使吴国国力强大,并持续实施伐楚国策,特别是吴王阖闾为伐败楚国精心谋划。而楚国的滥刑造成本国人才大量流失为敌国所用,常常给楚国带来致命打击;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为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而聚敛无度,政治的腐败大大削弱了国力;对外扩张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一直在北上与东进之间摇摆,结果导致吴晋联合持续抗楚的局面。笔者通过考察并对比吴楚两国战前的国情,指出了此战吴胜楚败结局的必然性,并就此战对晋、楚、吴、越、秦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中编越史新探首先讨论了越王世系和称谓。在传世及出土文献中,历代越王的称谓也常常表现为一人多称,笔者认为这种一人而多称实际上同样是名、字、号、谥之别,并弄清了数位越王(如允常、勾践、鹿郢、朱句、翳、不寿、无余之、无颛)的名、字、号、谥。此外,又对历代越王承继关系和数位越王的在位年代中存在纠葛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明确。与吴国疆域一样,越国疆域同样经历了一个长期变迁的过程。春秋晚期以前,越国疆域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周边广大地区。但随着立国于宁镇地区的吴国的不断壮大,越国在太湖地区的疆土逐渐被吴国蚕食。到越王允常以前的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已经形成了以太湖南岸为界的格局。越王允常时期,吴越两国继续保持以太湖南岸为界的对峙局面,越国开始向南开拓疆土,占据了浙江全境。越王勾践兵败夫椒后,越并入吴,越王勾践仅有吴王夫差所封的百里之地,但后来连续得到吴王夫差增封,疆域基本上恢复到战败前的程度。勾践灭吴后,除归还原来吴所占楚、鲁、宋地之外,故吴地尽入越国。勾践迁都琅琊后,在鲁南泗上削莒、割齐、灭滕、郯、鄫,大力开拓疆土。但随着霸业的衰落,鲁南泗上越地先后沦入齐国之手;在江淮流域越国也不断失地于楚。秦灭楚后,剩余越地成为秦国疆域的一部分。越王勾践灭吴后,越国霸业兴盛。但自越王翳迁都于吴以后,越国霸业逐渐走向衰落。不顾国力盲目称霸以及对外扩张最终导致不断丢失疆土,加速了越国的衰落;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王权而接连残杀是越国衰落的直接原因;而实行落后的分封制则是越国衰落的根本原因。越国究竟灭于何国何时是一个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令人无所适从。其实,尽管越国曾在楚威王、怀王以及考烈王时期失地于楚,但是并未亡于楚,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才最终灭于秦。下编主要探讨吴越关系的相关问题。据文献记载,从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到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的七十余年间,吴越两国之间发生了十次战争,其中包括两次越从楚伐吴战争。越国在吴越战争中从被动挨打到从楚伐吴,再到试探性进攻吴国以致独立伐吴且能在战争中取胜,体现了吴越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吴越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越王勾践自吴归国后励精图治使越国国力增强;二是吴王夫差长期的争霸战争导致吴国国力凋敝。吴国至迟在西周晚期已经称王,在其强盛之时,破楚、臣越、制齐、威晋,称霸一时。然而在吴王夫差后期,吴国却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连续败于昔日的臣服之国越国,并最终为其所灭。吴王夫差败越之后,一改前代吴王将灵活的外交策略与战争手段相结合的谨慎务实作风,不顾国力,为争夺霸主而穷兵黩武。在处理对越关系问题上,吴王夫差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从一心灭越到败越后的荒成不盟,再到封越及不断增封,先后出现一系列重大转变。吴王夫差在即位之初为报父仇还能励精图治,但在败越之后逐渐表现出来骄奢淫逸的本性。在争霸问题上,吴王夫差急于事功却又刚愎自用且胸无长策。而越王勾践在处理对吴关系上指导思想明确,一切以存越、强越为宗旨。在入吴三年归国后,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招贤纳士、从谏如流,发展壮大越国以待吴弊。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从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到前482年越王勾践入吴,吴由强转弱,而越由弱转强。在吴越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越国用五年的时间通过三次战争最终灭吴。

周晓伟[6](2010)在《《左传》外交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春秋既是一个中华文明的滥觞时期,又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峥嵘时代。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部以时代命名的书籍,《左传》通过对春秋时期外交活动的记录和外交人物的刻画,生动再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其外交文化的独特魅力。虽然《左传》研究在烟波浩瀚的名着丛林里独树一帜,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但是对于其外交文化方面的系统研究,目前在学界还比较薄弱,给我们的进一步发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左传》外交文化囊括了许多外交常识、社会信息、文化因素、文学内涵和婚俗方面的学问,需要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去挖掘,并有待于从新的研究视角去发现、解读其更深层的学术价值。这篇论文运用了多重方法,从外交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婚俗学、文化学、文艺理论、美学等多角度研究了《左传》外交文化,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古今对比、数据统计、比照和纵横排比、历史溯源等方法,通过与战国、三国及后来的朝代,包括现代社会的外交进行比较,进一步显现并且深化了《左传》外交文化在历史上的独特性。这种多视角,多层次并聚焦于外交文化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第一章通过统计各国外交着名人物的活动并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同时与战国、三国时期的外交文化理念进行了简单比照,突出反映了《左传》外交文化在人物研究中的价值,通过深入发掘《左传》外交文化的内在成因,使我们更加明确中国古代外交文化的表现方式和文化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二章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左传》外交辞令产生的文化语境,同时突出研究了与《诗经》语言的表层及深层的文化联系。在我国外交辞令的演变发展中,无论是重利益还是重礼仪,都有着很深刻的文化根源,绝不是单纯的形势需要和个人因素的结果。第三章从哲学角度对《左传》外交文化进行研究,先后从哲学本体论、诸子思想传播的影响以及价值观、伦理等的变迁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各国外交的相互激荡、碰撞中,梳理出在外在形式变化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外交主体的精神追求,找寻出了《左传》外交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价值的演化脉络。第四章从《左传》外交文化产生的特殊背景对其影响力的提升入手,紧扣春秋时期各国外交活动变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揭示出我国先秦外交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变性”和“可变性”,重点论述了其对后世外交文化的影响,极力探究了传统外交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外交的现实作用。外交文化作为《左传》磅礴文化体系中的一支,她发源于先秦,在后来的时代演变中逐渐发展、升华。研究《左传》外交文化和伦理内涵的同时,也是对于春秋时代文化的管窥,对于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建设强国之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郑丹[7](2008)在《“知大道”的楚昭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楚昭王的一生进行了相关论述。作为春秋末期、历经吴师入郢之败的楚王,他的这种经历是其他任何楚王都不曾有过的。概括来说,吴师入郢之败是他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本文以昭王的在位时间为线索,以吴师入郢为界,前部分着重探讨了昭王即位之时的中国及其楚国的发展状况、吴师入郢之前的昭王及其楚国;后部分探讨了吴师入郢之后,昭王的作为及其给楚国带来的变化。笔者认为,昭王即位之时,周王室内乱、晋国衰弱,楚国亦不例外,而吴国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吴楚两国发展的不同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吴楚战争的胜负。吴师入郢之前,昭王毫无作为,正因为如此,令尹子常在楚国为非作歹,将国家带入了苦难的深渊。吴师入郢,楚国国破家亡,对此,昭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他颠沛流离,辗转于国都之外,期间多次面临性命之忧。无疑,这些都给昭王以极大的震动,也为昭王的成功转向提供了契机。吴师入郢之后的昭王反躬自省、改过自新,他的励精图治,为春秋末期楚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他的作为,稳定了楚国的政局,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创了春秋战国之交楚国的中兴之局。正因为昭王在位后期的政治作为,也因为昭王宁愿身死也不愿越望祭祀河神的守礼重祀行为,身后的昭王得到了孔子“知大道”的高度赞扬。昭王之于楚国,其重要意义不仅局限于他所在的时代,也不仅仅只是成就了他自身的美名;某种程度上来讲,战国时代昭姓的显赫也正是昭王影响的余风。

王珏,王继训[8](2004)在《吴师入郢之战初期战局新探》文中研究表明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冬的吴师入郢之战是春秋末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史学界普遍认为,战争初期,吴"舍舟淮,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行动出乎楚人意料之外。事实上,在吴师入郢之战的初期阶段,吴军的行动无论在进攻方向上,还是在进攻速度上均未构成出敌不意;相反楚国对战争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作了尽可能充分的战争准备。从这一点出发,所谓吴军的行动在战争初期"出乎楚人意料之外"的看法不能成立。

二、吴师入郢之战初期战局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师入郢之战初期战局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两汉史籍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叙事结构
    1.1 《左传》中的情节
    1.2 《史记》中的情节
    1.3 《越绝书》的叙事结构
    1.4 《吴越春秋》的叙事结构
    1.5 小结
第二章 情节叠加
    2.1 《史记》对《左传》的叠加
        2.1.1 伍子胥劝说伍尚奔他国
        2.1.2 伍子胥曲折的奔吴过程
        2.1.3 伍子胥攻入郢都报父仇
        2.1.4 伍子胥辩解鞭坟之缘由
        2.1.5 小结
    2.2 《越绝书》对《史记》的叠加
        2.2.1 伍尚不听伍子胥之言
        2.2.2 扩充伍子胥奔吴之过程
        2.2.3 扩充伍子胥复仇之曲折
        2.2.4 伍子胥与越国辩解笞墓
        2.2.5 小结
    2.3 《吴越春秋》对《史记》的叠加
        2.3.1 伍子胥家世的展开叙述
        2.3.2 封函印绶与伍子胥拒捕
        2.3.3 伍子胥奔吴经过的细化
        2.3.4 伍子胥复仇细节的增加
        2.3.5 小结
    2.4 出土文献与伍子胥复仇故事
    2.5 小结
第三章 情节剥蚀
    3.1 伍子胥疲楚之计
    3.2 吴师入郢的预言
    3.3 清华简《系年》、《越公其事》与伍之鸡
    3.4 昭王招纳伍子胥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叙事的发展
    4.2 历史真实性与虚构性
    4.3 史籍运用中的一些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春秋时期吴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吴国和楚国各自发展时期
    第一节 吴楚立国情况略论
    第二节 春秋前期楚国的向东扩张
第二章 春秋吴楚关系发生发展时期
    第一节 吴国和楚国的初步接触
    第二节 吴楚关系受晋国的干预
    第三节 新格局下吴楚的对峙与拉锯
第三章 春秋吴楚关系进入尾声时期
    第一节 子胥奔吴与吴楚战争的转折
    第二节 吴师伐楚入郢再探讨
    第三节 楚迁鄀都后吴楚关系的新局面
第四章 吴楚关系与春秋社会
    第一节 吴楚争霸——春秋霸权在南方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节 “楚材吴用”——春秋中后期的人才流动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一: 春秋时期吴楚关系大事纪
附二: 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国君世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春秋时期楚国扩张线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水流域的扩张线路
    第一节 楚武王之前的楚国史
        1. 熊绎始封之前的楚国史
        2. 对熊绎始封丹阳地望的研究
    第二节 楚武王之时的地缘形势
        1. 楚武王之时的楚国地望
        2. 楚武王时期楚国之外的方国分布
    第三节 楚武王时期的扩张线路
        1. 楚武王伐随国的线路
        2. 楚武王伐邓国、郧国的线路
        3. 楚国伐绞国、罗国、卢国的线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以方城为通道的扩张线路
    第一节 楚郢都地望与迁徙时间考辨
        1. 春秋初期的郢都地望
        2. 楚国自丹阳迁郢的时间
    第二节 楚文王对方城通道的开拓
        1. 楚国自郢都进入南阳盆地的线路
        2. 楚国至蔡国、息国的两条线路
    第三节 楚国对方城线路的利用
        1. 楚国出方城后对两条线路的利用
        2. 同一时期的其他扩张线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淮水流域的扩张线路
    第一节 楚吴相争前楚国在淮水流域的扩张
        1. 淮水流域的方国形势
        2. 楚国与齐国、徐国在淮水流域的争夺
        3. 楚国在群舒的扩张
    第二节 楚、吴在淮水流域的争夺
    第三节 吴破楚入郢行军线路再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战事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中期战事述略
    1.1 秦晋韩之战
    1.2 秦晋伐鄀
        1.2.1 重耳外逃所经国家顺序
        1.2.2 秦晋伐鄀
    1.3 城濮之战
        1.3.1 楚成王是否伐齐
        1.3.2 从楚伐宋的国家
        1.3.3 践土之盟盟主为何人
    1.4 秦晋围郑
    1.5 秦晋崤之战
        1.5.1 弦高智退秦师
    1.6 堇阴之役
        1.6.1 晋襄公卒后,君位争立
        1.6.2 晋灵公依靠何种力量即位
        1.6.3 秦晋堇阴之役
    1.7 秦晋河曲之役
    1.8 晋楚河上之役(邲之役)
        1.8.1 楚庄王十四年伐郑
        1.8.2 楚庄王十七年伐郑
    1.9 齐晋靡笄之战、鞌之战
        1.9.1 齐晋之隙
        1.9.2 靡笄之战、鞌之战
    1.10 麻随之战
    1.11 鄢陵之战
第2章 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晚期战事述略
    2.1 平阴之役
    2.2 朝歌之役
        2.2.1 栾盈之乱
        2.2.2 朝歌之役
    2.3 朱方之役
        2.3.1 郏敖之死
        2.3.2 朱方之役
        2.3.3 楚灭陈、蔡
    2.4 柏举之战、吴入楚郢都
        2.4.1 召陵之会
        2.4.2 柏举之战、吴入楚郢都
    2.5 越灭吴
        2.5.1 黄池之会何人为盟主
        2.5.2 越灭吴
第3章 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战事与传统文献之异同
    3.1 《系年》所见春秋战事与《左传》、《国语》、《史记》等传统文献不同之处
    3.2 《系年》所见春秋战事可对《左传》、《国语》、《史记》等传统文献进行补充之处
    3.3 《系年》所见春秋战事可对《左传》、《国语》、《史记》等传统文献进行更正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吴越史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以往研究成果述评
    三 研究主旨与方法
上编 吴史新探
    第一章 太伯之吴与苏南吴国的关系
        第一节 太伯之吴的地望
        一 从习俗来看太伯之吴所在
        二 《穆天子传》“东吴”之所在
        三 太伯、仲雍出奔所达具体地点
        第二节 苏南吴国族姓考察
        一 传世文献所见苏南吴国族姓
        二 金文资料所见苏南吴国族姓
        第三节 太伯出奔立国原因考辩
        第四节 太伯出奔路线及到达地点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吴王世系研究
        第一节 吴王僚、阖庐、夫差的承继关系
        一 僚、阖庐(公子光)的承继关系
        二 阖庐与夫差的承继关系
        第二节 历代吴王称谓释义
        一 皮□与者减
        二 寿梦、诸樊、余祭、余昧
        三 僚、阖庐
        四 其他吴王
        第三节 历代吴王在位年代考
        一 颇高、句卑
        二 寿梦
        三 诸樊
        四 余祭、余昧
        五 僚
        六 阖庐
        七 夫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吴国疆域变迁考
        第一节 吴王寿梦以前吴国疆域的开拓
        一 江南地区的开拓
        二 江北地区的开拓
        第二节 吴王寿梦时期吴国疆域的变迁
        一 北服郯国
        二 沿淮西进
        第三节 诸樊、余祭、余昧、僚时期吴国疆域的变迁
        一 吴王诸樊对群舒之地和江南地区的经营
        二 吴王余祭、余昧在淮河流域的经营
        三 吴王僚在江淮之间的经营
        第四节 吴王阖庐时期吴国疆域的变迁
        一 北灭钟吾与徐
        二 西破强楚、终占江淮
        三 经营江南
        第五节 吴王夫差时期吴国疆域的变迁
        一 南并越国
        二 北上扩张
        三 黄池之会后的吴国疆域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吴破楚入郢之战研究
        第一节 吴、楚两国战前国情
        一 战前吴国国情总览
        二 战前楚国国情总览
        第二节 吴破楚入郢之战造成的影响
        一 对晋国的影响
        二 对楚国的影响
        三 对吴国的影响
        四 对越国的影响
        五 对秦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中编 越史新探
    第一章 越王世系研究
        第一节 历代越王称谓释义
        一 无余、无壬、无择、夫谭称谓释义
        二 允常称谓释义
        三 句践称谓释义
        四 鼫与称谓释义
        五 不寿称谓释义
        六 朱句称谓释义
        七 翳、诸咎、孚错枝、初无余之、无颛称谓释义
        八 无强、之侯(玉)、尊、亲称谓释义
        第二节 历代越王在位年代考
        第三节 历代越王承继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越国疆域变迁考
        第一节 越王允常以前越国疆域的变迁
        第二节 越王允常时期越国疆域的变迁
        第三节 越王句践时期越国疆域的变迁
        一 越的灭国与复国
        二 越灭吴后的疆域
        第四节 战国时期越国疆域的变迁
        一 越与齐在鲁南泗上的争夺
        二 越与楚在江淮流域的争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国衰亡原因探析
        第一节 灭吴前后越国国力考察
        第二节 盲目称霸扩张最终导致不断失地
        第三节 统治集团内部的残杀
        第四节 越国政治制度的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越国的灭亡
        第一节 楚威王败越之事的考察
        第二节 楚灭越说疑
        一 楚怀王并未灭越
        二 楚考烈王亦未亡越
        本章小结
下编 吴越关系研究
    第一章 吴越战争研究
        第一节 吴越之间的战争
        第二节 从吴越战争看吴越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第三节 从吴越战争看吴越两国的尚武轻死风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吴并越却终亡于越原因探析
        第一节 历代吴王对待战争的态度对比
        一 夫差以前历代吴王对战争的态度
        二 夫差对战争的态度
        第二节 夫差、勾践对吴越关系的处理
        一 夫差对吴越关系的处理
        二 勾践对吴越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 夫差、勾践的个人素养
        一 夫差的个人素养
        二 勾践的个人素养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一 大事年表
    二 古今地名对照表
    三 吴国疆域示意图
    四 越国疆域示意图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左传》外交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左传》外交文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二、《左传》外交文化的界定
    三、《左传》外交文化的研究价值及论文的构思
第一章 《左传》外交文化之人物研究
    第一节 《左传》外交群英活动统计及其形象的文化分析
    第二节 《左传》外交人物与战国、三国时代外交人物的文化比照
第二章 《左传》外交文化之语言研究
    第一节 《左传》外交语言产生的语境
    第二节 《左传》外交语言的特征
    第三节 诗经式外交辞令
第三章 《左传》外交文化之哲学解读
    第一节 哲学本体的升华
    第二节 对新时代价值观的认同
第四章 《左传》外交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论析
    第一节 《左传》外交文化独特背景对其影响力的提升
    第二节 《左传》外交文化对于后代的影响
    第三节 《左传》外交文化的当代价值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知大道”的楚昭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论题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写作的意义
    三、本文的论述思路与框架结构
    四、本文的主要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部分 昭王即位时的东周形势和楚国状况
    一、周室内乱与晋国衰弱
    二、吴国的强势发展
    三、楚国的内忧外患
第二部分 吴师入郢之前的昭王与楚国
    一、前期的昭王
    二、昭王前期的政治
第三部分 吴师入郢与昭王
    一、吴师入郢
    二、昭王责任
第四部分 复国后昭王的作为与楚国新貌
    一、郢都的光复
    二、昭王的颠沛流离
    三、论功行赏,革旧布新
    四、楚国新貌
第五部分 昭王兴师迎孔子和孔子论昭王
    一、史料中所见昭王迎孔子
    二、孔子论昭王
第六部分 余论
参考资料
后记

四、吴师入郢之战初期战局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两汉史籍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研究[D]. 刘青. 吉林大学, 2018(01)
  • [2]春秋时期吴楚关系研究[D]. 张文慧. 苏州大学, 2018(01)
  • [3]春秋时期楚国扩张线路研究[D]. 陈元秋. 华东师范大学, 2017(11)
  • [4]清华简《系年》所见春秋战事述略[D]. 李充. 吉林大学, 2014(10)
  • [5]吴越史新探[D]. 张志鹏. 河南大学, 2012(09)
  • [6]《左传》外交文化研究[D]. 周晓伟. 江南大学, 2010(06)
  • [7]“知大道”的楚昭王[D]. 郑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8]吴师入郢之战初期战局新探[J]. 王珏,王继训.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吴氏入营之战前期战局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